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為什麼不賣清朝軍艦

法國為什麼不賣清朝軍艦

發布時間:2022-07-06 02:07:27

⑴ 李鴻章為什麼不買法國軍艦

一者當時的海軍強國是英國,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要買英國的。
二者第二次工業革命舉崛起的是德美兩國,加上德國的外交政策,所以兩國關系比較友好,買了德國的。
三者法國的也還可以,但是最關鍵的是中法戰爭是兩國兵戎相見,怎麼可能買仇敵的呢

⑵ 清朝明明可以自己造戰艦,李鴻章為何還一直從國外購買軍艦

隨著1840年鴉片戰爭的開始,清朝的國門被列強用大炮打開,並不斷侵略中國,為了救國圖強,清朝開展了洋務運動,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也是在這一時期清朝擁有了福州船政局和江南製造總局等造船廠,建立了造船工業,擁有一定的造船能力。

後來參加甲午戰爭的軍艦中還有一艘國產的平遠號,這是福州船政局參考法國“柯襲德”、“士迪克十”、“飛禮則唐”等3艘近海防禦軍艦後設計製造出的中國第一艘全鋼甲軍艦,是當時中國造船業的最高水平,1886年底開工建造,1889年竣工,一年後掉歸北洋水師。那麼既然清朝自己能造軍艦,為何李鴻章還要向外國購買軍艦組成北洋艦隊呢?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向國外購買戰艦,快速提升海軍戰鬥力,否則還沒等清朝的國產戰艦造好呢,日本就打過來了。當然日本能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曾經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也是因為買了很多強力戰艦,只可惜清朝建立了北洋艦隊後就不再增添新艦,止步不前最後被日本超越,葬送了自己在亞洲的霸主地位,也葬送了清朝最後的翻盤希望。

⑶ 清朝自己有能力造軍艦,為何李鴻章還要去外國購買呢

雖然說當時的清朝已經擁有了造軍艦的能力,但是李鴻章仍然從外國購買這主要也是由當時的歷史現狀所造成的。

第三,洋務運動在全國開展的並不完全。

雖然說洋務運動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活動,但是在全國上下並不是團結一致的一種現狀。而在當時國內一共有兩所造船廠,其中有左宗棠所創辦的福州船政局是擁有了最高的造船技藝。但是左宗棠與李鴻章之間有所矛盾,想要讓福州船政局來為國內製造出軍艦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李鴻章也選擇從外國購買軍艦了。

⑷ 為什麼二次鴉片戰爭後西方還賣軍艦給清朝

首先當時德國和中國的利益沖突很小,畢竟德意志自己也在統一之中。中德利益沖突是在甲午戰爭後才明顯和激烈化的。

其次,不知道樓主聽過「出口型」這個詞沒有。也就是本國使用的武器裝備的性能縮水版。簡單說不外乎射程近,武力小,防護弱,機動力差,當時我們購買的就屬於這種情況

⑸ 甲午戰爭黃海海戰後,清朝為什麼不能緊急購買軍艦來彌補損失呢

在黃海海戰前後,清政府一直試圖在海外購買軍艦應急,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都沒有成功。

向智利購買軍艦的努力

1894年6月29日,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龔照瑗得知日本在英國訂購了兩艘新式戰列艦(“富士”和“八島”),因此急電國內,認為這兩艘鐵甲艦遠比“定遠”先進,希望國內早做打算。7月10日龔照瑗又致電國內,說日本在英國購買的一艘巡洋艦(“吉野”)已經建造完畢,正在回國。

防護巡洋艦“埃斯梅拉達”號

向其他國家購買軍艦的努力

龔照瑗在和智利協商的同時,還曾經和巴西、德國、阿根廷、義大利、秘魯等國聯系購買軍艦。然而和智利一樣,這些國家大多想乘機撈一把,願意出售的軍艦不僅老舊,而且還價格奇高,清政府最後只能望而止步。

⑹ 德國為什麼要賣給清朝艦艇

首先,經過幾次大規模的對中國動武,發現中國太大了,任何國家或集團都沒法獨吞中國,所以就改變了策略,改控制中國的政府和地方勢力,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同時通過貿易來從經濟上控制。

其次,各國當時發動對中國戰爭的目的領土賠款是一方面,還有更重要的是要中國開放自己市場。所以你可以看到每次跟清政府簽訂條約,都會在顯要位置寫明開放港口啊,通商貿易啊,允許投資之類的。開發當時中國的市場是各國首要的目的之一,因為當時中國基本上沒有現代工業,而歐洲市場已經被瓜分了,非洲也都瓜分完了(而且非洲購買力真心不行啊),美洲當時美國把持,最後的處女地就是中國了。

最後,德國來中國瓜分比較晚,好地方都被英國,俄國,日本佔去了,主要是英國控制了長江沿岸和長江以南的最肥的地區,日本呢,當時和英國是蜜月期,英日同盟(好比現在的美日同盟),日本對瓜分中國更積極。而德國和英國當時在歐洲是死對頭,那在中國,英日是在中國勢力最大的,所以德國需要扶植清政府來對抗這兩家。賣給中國武器等也是必要的,主要是希望中國能拖住日本和英國在亞洲兵力。讓英日同盟在和中國的對抗中流光血液,自己在歐洲再收拾殘局。
讓然英國也不傻,當時清政府的軍艦采購團隊被好幾個國家高規格接待,英國和俄國是最高規格的。最後也是中國從德國和英國購買了艦艇。

德國當時買武器給中國相當於扶植代理人幫自己打擊對手還能撈一筆利潤,何樂而不為呢。

⑺ 清朝海軍的定遠艦與鎮遠艦是購自哪個國家啊,當時為什麼會向那個國家購買啊

德國,務運動開始。1877年2月,李鴻章從中國海關稅務司英國人赫德(Sir·P·Hart)處得知土耳其在英國訂購建造的2艘鐵甲艦有意轉售,當即委託率領第一屆海軍留學生出國的李鳳苞、日意格(P·M·Giquel)等人前往英國船廠考察實船。同年4月14日,中國駐英公使郭嵩燾應邀參加了日本在英訂購的鐵甲艦「扶桑」號的下水儀式,日本訂造的這艘軍艦,排水量3777噸,裝備4門240毫米克虜伯火炮,航速13節,屬於小型的二等鐵甲艦(依據當時的軍艦分類標准,五六千噸及以上的鐵甲艦稱一等;三四千噸及以下的稱為二等),而且設計上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主炮採用的是落後的船腰炮房布局等。但在當時的亞洲,這艘軍艦無疑是強大、沒有敵手的,這對尚在襁褓中的中國海軍是個巨大的威脅,以開明著稱、六十餘歲還在學習英文的中國第一任駐外公使郭嵩燾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勉贊數語」後,日本已經擁有鐵甲艦的消息傳回了國內。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余痛還沒有被遺忘,日本現在竟然有了 「比睿」、「金剛」、「扶桑」三艘鐵甲艦,其目的何在,清政府自然心知肚明。李鴻章在隨後給清廷的報告中激動地稱「彼既以所有以相陵侮,我亦當覓所無以求自強」,由此,中國和日本開始了海軍建設競賽,購買鐵甲艦,因為日本的刺激,而開始真正提到議事日程上了。赫德推薦給李鴻章的2艘土耳其鐵甲艦為同級,原名PEKI-SHEREEF、BOORDHI-ZAFFER,後分別更名為Belleisle、Orion,中國音譯為「柏爾來」、「奧利恩」。和當時日本擁有的「比睿」、「扶桑」一樣同屬二等鐵甲艦,由英國設計,1874年開工建造。該級艦排水量4870噸,艦長74.68米,寬15.85米,吃水6.4米,動力系統為2座蒸汽機,4座鍋爐,雙軸推進,「柏爾來」試航時測得功率4040匹馬力,航速12.99節。主炮為4門12英寸前裝線膛炮,採用較為老式的船腰炮房-八角檯布置法,即在軍艦中部用裝甲圍出一個四邊形的「炮房」,將長方形炮房的四角各「切」去一塊,在四角的斜面上開設炮窗布置4門主炮。因為原本長方形只有4個角的炮房被切成了8個角,所以又得名八角台鐵甲艦。船腰炮房設計最大的弊病在於火炮的射界過小,無法轉向前後方向進行射擊,已不符合當時海軍要求船頭對敵作戰的戰術要求,兩艦是英國建造的最後一型船腰炮房軍艦。除了在八角台炮房裡的4門12英寸前膛主炮外,該級艦的武裝還包括4門20磅炮、2座式樣陳舊的14英寸魚雷發射裝置,以及軍艦艦首水下尖銳如刀的撞角。綜合各項指標來看,該級艦只能說是性能一般,乏善可陳,在當時世界的同類鐵甲艦中並不突出,唯有的一處亮點是除了水線帶裝甲和炮房裝甲外,炮房的頂部也敷設了裝甲,這是近現代意義軍艦上首次出現的裝甲甲板。「柏爾來」、「奧利恩」分別於1876年2月12日、1879年1月23日下水,最後在1878年7月19日與1882年7月3日完工。原本二艦為土耳其訂購,本應由土耳其接收,但當時正值俄土戰爭,處於中立地位且和俄國關系緊張的英國被迫不能交貨,奈何只好自己花錢買下。這2艘性能平平的軍艦對於當時戰艦如雲的海上霸主英國來講,實在是可有可無之物,為撈回這筆冤枉錢,英國政府立刻就瞄上了正在籌建近代化海軍,並在英國船廠一再購買軍艦的中國,通過赫德利用其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特殊身份極力進行推銷,2艘軍艦總共報價160萬兩銀。 「中國擬造之船,議仿『英弗萊息白』及『薩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長,去二者之弊」 李鳳苞,江蘇崇明人(今屬上海),是中國早期著名的新式科技人才,學識豐富,深受李鴻章賞識,曾擔任福建船政局總考工,對近代軍事技術頗有認識;日意格,法國人,造艦專家,曾一手協助中國創辦福建船政局,為中國近代海軍建設做出過突出貢獻。二人受命抵達英國實地考察後,立刻看出並向李鴻章匯報了這級軍艦的弊病,認為樣式陳舊,不建議購買,於是有關轉購這2艘鐵甲艦的提議隨即被擱置。1879年沈葆楨去世後不久,中、俄因邊境問題發生爭執,兩國關系驟然緊張,俄國威脅將派出艦隊到中國沿海,上述2艘已經接近完工的英國鐵甲艦對急需購買現成軍艦以加強海軍實力的中國有了特殊的意義。清政府下令李鴻章立即購買這兩艘鐵甲艦,而英國則看準時機大敲竹杠,「忽允忽翻」,竟將2艘老式鐵甲艦的售價一路哄抬至200萬兩銀,只是最後英國政府擔心這2艘軍艦如果賣給中國,有可能在不可預測的將來落入俄國人手中,而徹底拒絕出售,中國萬幸逃過了英國磨得飛快的一刀,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購買鐵甲艦的嘗試也隨之流產。這2艘原本大有可能成為「定遠」、「鎮遠」的二等鐵甲艦後來長時間在英國海軍服役,充當無足輕重的角色,平淡地走完了一生。令人意外的是,轉購土耳其鐵甲艦的失敗並沒有使中國購買鐵甲艦的計劃停滯,受日益緊張的中俄關系影響,並在李鴻章等洋務派實力人物的努力下,清政府中樞對鐵甲艦的興趣大增,在海軍建設方面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堅定決心。1880年5月13日,已升任駐德公使的李鳳苞向國內報告了英國拒絕出售兩艘鐵甲艦的消息後,清廷中樞在短時間內便做出反應,發五百里密諭通知李鴻章「當此籌辦海防之際,不能因前議無成,遽爾中止,著照李鴻章所議,查照新式,在英廠定造鐵甲二隻」,特別命令在德國具體承辦尋購事項的李鳳苞「速行定議,早日造成,不可耽延時日」,並著重強調「尤當悉心酌度,認真經理,以期適用,毋為洋人所紿,虛靡巨款。」受知識局限,傳統科舉出身的李鴻章雖然在近代海軍建設這個領域里經歷有年,但對於新式鐵甲艦究竟應該是個什麼樣子並不清楚,在購買要求上只是含糊提出必須價廉物美,吃水不能超過20英尺(6米)以適應當時中國的港口條件等幾條簡單的標准,尋購新式鐵甲艦的具體任務落在李鳳苞和徐建寅的肩上。李鳳苞在國內時即對近代軍事技術有所涉獵,出國之後特別是受李鴻章之命尋購鐵甲艦後,更是利用便利的條件,大量自學了近代造艦和海軍知識,期間曾擔任中國第一批海軍留學生監督,與日後的中國海軍主要將領林泰曾、劉步蟾等均有交流。為輔助李鳳苞訪購鐵甲艦,洋務運動時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徐建寅在創建山東機器局大功初成後,即經李鴻章推薦,被任命為駐德使館二等參贊,前往德國協助李鳳苞購買鐵甲艦。1879年10月25日,徐建寅乘坐法國「揚子」號商輪由上海出發,踏上前往德國的旅途。此後將近5年的時間里,徐建寅的足跡遍及英、法、德等國,期間寫下的日記成為我們今天考察「定遠」級軍艦訂購、建造過程情況的珍貴資料。19世紀後期的歐洲,傳統的海軍大國主要有英、法等國,另外新興的德國挾普法戰爭勝利之勢,也在努力發展武備,著意建設海軍。根據李鴻章的指示,李、徐二人以走訪形式主要調查了英、德兩國的新式鐵甲艦和船廠。作為新崛起的海軍國家,德國的造艦技術在當時世界並不突出,此前各國外購軍艦大都尋找傳統海軍強國英、法等國,沒人會對海軍尚弱的德國投以青眼。這次突如其來的中國訂單無異於天賜的宣傳良機,德國政府因此高度重視,接下訂單造出軍艦,不僅意味著德國軍艦出口史上零的突破,而且無疑這全新的鐵甲艦將會成為當時亞洲霸主中國海軍的主力,其帶來的廣告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德國人盡量給兩位中國特使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西門子公司、克虜伯公司、刷次考甫魚雷廠、毛瑟槍廠等軍工企業異常熱情地邀請、接待了來自中國的訪問者,在徐建寅的日記中有大量篇幅用於記載對這些廠訪問的過程,大到工廠規模,小到工藝流程,乃至工人的薪水多寡,日常飲食內容都有詳細記錄。考察德國海軍基地基爾軍港時,裝飾極其豪華考究的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御用座艦「荷恩初良」號破天荒地懸起外國國旗——黃底青龍旗,提供給中國使者乘坐使用。在軍港里,徐建寅第一次見到了將來要成為中國鐵甲艦母型的德國最新式鐵甲艦「薩克森」,陪同參觀的基爾軍港司令更是不厭其煩地向中國使者講解鐵甲艦的設計規則和作戰要領,並反復強調當時海軍戰術的一條准則「總之迎敵時只有炮口向前,必不至恰受敵擊也」。當然這位德國將軍肯定不會忘了自己國家的生意,在向徐建寅一一介紹自己的妻子兒女同時,對於德國的新式鐵甲艦「薩克森」大加溢美。與熱情洋溢的德國不同,英國人讓中國的兩位使者頗感失望。徐建寅等提出參觀建造中的中國巡洋艦「揚威」、「超勇」的要求,竟然被英方蠻橫地拒絕,為「揚威」、「超勇」兩艘軍艦折騰地精疲力竭的英國人武斷地認為,這些中國人是來挑刺的。之前因阿思本艦隊、蚊子船、土耳其鐵甲艦,以及赫德爭奪中國海軍控制權等問題本就使得中國人,特別是堅持「權操自我」原則的李鴻章對英國充滿戒心,迎面的這盤閉門羹更加大了他對英國的抵觸情緒。未向英國人表示任何購買新鐵甲艦的意向,中國特使便匆匆返回了德國。中國與德國簽訂了建造第一艘鐵甲艦的合同之後近一個月,英國方才知悉消息,一向不可一世的英國人不得不對中國的外交及工程技術人員刮目相看,然而悔之已晚了。「年輕的中國外交官已在國際交往的實踐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成熟起來,利用學得的專業知識和出使歐洲的有利地位,成功繞開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束縛和限制,獨立地按照本國要求,在國際市場上選購先進軍事裝備,這反映了中國人對於西方軍事技術的了解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姜鳴 「定遠」和「鎮遠」鐵甲艦述略,《船史研究》)1880年12月2日上午7點,李鳳苞依據德國海軍部的標准,與伏爾鏗造船廠草簽了定造第一艘鐵甲艦的合同,造價620萬馬克。8天後,借一艘新船下水儀式,伏爾鏗造船廠邀請德國海軍司令以及中國特使徐建寅等參加宴會,席間,徐建寅即興致祝酒辭,謂「……今我中國擬在伏爾鏗船廠訂造一船,足證我國與德國交誼之厚。尤願伏爾鏗廠用心製造,成此利器,俾將來中國武備之聲名洋溢四海,而思以此船為始基……」,躊躇之志溢於言表,今日讀來仍令人激動不已。次年1月8日,第一號鐵甲艦定造合同正式簽約,4個月後,1881年5月23日,中國向德國定造第二號鐵甲艦。8月22日,第一號鐵甲艦被李鴻章命名為「定遠」,英文名稱Ting Yuen;10月9日,同型的第二號鐵甲艦被李鴻章命名為「鎮遠」,英文名稱Chen Yuen,中國海軍的新時代悄然來臨了。關於這級新式鐵甲艦的技術概況,徐建寅在當時的日記中稱:「現在中國擬造之船,議仿『英弗萊息白』及『薩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長,去二者之弊……似可列於當今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從後來的實際情況看,「定遠」級軍艦很大程度上採用了德國「薩克森」軍艦的設計,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英國「英弗萊息白」軍艦的一些優秀設計以及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己的創新思想,其噸位屬於大型的一等鐵甲艦,其先進程度無愧於當時亞洲第一巨艦的盛贊。由英國著名艦船設計師巴納貝(Barnaby)設計的「英弗萊息白」(Inflexble)號軍艦,在戰列艦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是當時英國「式最新、甲最厚、炮最大」的鐵甲艦。李鳳苞、徐建寅在英國船廠吃了閉門羹後,曾到朴茨茅斯參觀過這艘當時尚未完工的軍艦。

⑻ 法國為何在海戰和陸戰中都敗於清朝軍隊

1884年8月26日,清朝光緒帝發布上諭,稱:「法蘭西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

雖然是一份上諭,實際上是大清王朝向法國的正式宣戰。

這是一份遲到的宣戰。因為早在一年前的12月,中法戰爭就在越南北部山西地區打響了。一年來,中國和法國軍隊在越南及中越邊境、中國東南沿海等地多次交戰,戰爭規模也逐步擴大。

最初,清廷還盡量克制。可到1884年8月,法國艦隊不宣而戰,在福州馬江對福建水師進行襲擊,不到半小時,就炸沉炸傷11艘中國軍艦,使得這支當時中國最強的海軍部隊全軍覆沒。隨後,法國艦隊又炮轟馬尾船廠,將其擊毀。史稱「馬尾海戰」。

消息傳來,清廷震驚,舉國震驚。

據稱,慈禧太後召集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以及六部九卿一起開御前會議。要不要向法國宣戰,眾說紛紜,誰也說服不了誰。

慈禧說:「和亦後悔,不和亦後悔。和就是示弱,不和就會割地賠款而且損兵折將。」

左宗棠緩緩起身,說:「中國不能永遠屈服於洋人,與其賠款,不如拿賠款作戰費。」

慈禧聞言,點頭稱是。於是,就有了8月26日的對法國宣戰書。

法國自17世紀開始崛起,勢力不斷擴大,到19世紀,法國已成為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巔峰時期,法國光是殖民地民地面積就高達1234.7萬平方公里。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開始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侵略蠶食越南。

當時,清朝是越南的宗主國。越南打不過法國,就向清朝求援。清朝雖然深陷內憂外患,對於越南的請求,也得盡一定責任。這樣,清朝就介入了越南事態,被迫與法國為敵。

1883年12月,北越法軍總司令孤拔在越南北部山西地區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法之戰打響。駐扎在山西地區的中國軍隊是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雖然黑旗軍奮起抵抗,可在裝備優良、人數眾多的法軍面前,仍然難以抵擋。山西地區很快就陷落敵手。

在那以後,法國軍隊得寸進尺,一邊在中越邊境地區挑起事端,一邊把戰火燒到中國東南沿海。直至「馬尾海戰」爆發,中國向法國正式宣戰。

如前所述,法國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軍事實力遠在中國之上。因此,這註定是一場浴血奮戰。

戰場有兩塊。一是陸戰,主要在中越邊境地區進行。一是海戰,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

海戰一直是中國軍隊的弱項。福建水師全軍覆滅後,中國軍隊幾乎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戰艦。1884年10月,當法國艦隊進犯台灣時,台灣巡撫劉銘傳不得不放棄基隆,堅守淡水。在這里,中國軍隊多次打退法國艦隊的進攻。

法國艦隊圍攻台灣不下,轉而侵入浙江鎮海,企圖斬斷中國物資援台的航線。

雙方在鎮海再次發生交戰。中國軍隊雖然沒有與法國艦隊抗衡的戰艦,卻在海岸上構築了較為完備的防禦工事。法國艦隊目中無人,進入了招寶山炮台的有效射程。其旗艦「巴夏爾號」遭到重創,艦橋上的總司令孤拔受到重傷,被迫撤離戰場。

陸戰中,中國軍隊取得了更大的勝果。1885年初,賦閑在家的老將馮子材被清廷啟用,到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3月23日,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馮子材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揮刀迎敵,將法軍擊敗。

接著,在馮子材率領下,清軍乘勝出關,追趕殘敵,連克文淵、驅驢、諒山、長慶府、觀音橋等處。這就是著名的鎮南關大捷。

鎮南關大捷後,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利地位。可惜由於李鴻章等人主張「乘勝即收」,清廷與法國簽訂合約,被迫撤出全部駐越清軍,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在中國邊境開放向法國兩個通商口岸。

法國在戰爭中沒有撿到什麼便宜,卻在合約中讓中國權益受到極大損失。左宗棠聞訊後,怒斥:「十個法國將軍,也抵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⑼ 西方列強信誓旦旦講會保大清,在甲午開戰後為啥都退縮了

894年,隨著日本在朝鮮戰場的步步逼近,清朝廷終於打起精神,全面應對:

一方面應對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一方面派人去找西方列強調停,另一方面則是積極備戰,以應對日本的貿然進攻。

由於李鴻章把希望都壓在了西方列強調停上面,所以,積極備戰這方面就弱了一點。在《走向共和》中,導演把這個鍋甩給了慶親王奕劻,他成了主要負責調停的人,而李鴻章反而成了積極備戰的將領。

我們還是結合歷史來講,西方列強也進行了調停,為什麼日本人還是發動了甲午戰爭?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4期:西方列強信誓旦旦講會保大清,為什麼甲午開戰後,各個都退縮了?

即使是現在,也不要出現李鴻章式的人物,希望西方主持正義,他們不過是穿著羊皮的狼而已,回過頭來就把國人吃掉了!

⑽ 清政府自己能造軍艦,為什麼李鴻章卻非要從國外買船

19世紀中後期,隨著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不斷加深,一些有識之士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以軍事工業為中心,涉及鋼鐵、造船、軍工等方方面面,其中耗資最大的一項就是海軍。洋務派重金打造了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江南造船廠前身)等一大批造船基地,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造船工業。但清政府雖然建立了自己的造船工業,造船能力也相當不錯,但李鴻章斥巨資打造的北洋艦隊主力艦幾乎都是從國外購買的。當時清政府自己就能造船,為什麼李鴻章不用國貨拚命向國外采購?

第三,當時中國處境日益艱難,中國海防刻不容緩。海軍是個系統性的復雜工程,從造船到訓練到形成戰鬥力需要很多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福建海軍全軍覆沒後,北洋成為了中國海軍的希望,北洋想要迅速組建形成戰鬥力,最快的辦法就是買船,否則等到中國把船造出來黃花菜也涼了。其實,當時的日本也是以買船為主,正是靠買船才贏了中國,當時的中國不買沒辦法。

閱讀全文

與法國為什麼不賣清朝軍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