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打非洲戰爭有哪些

法國打非洲戰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6 15:27:35

Ⅰ 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湖沖突非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非洲方式」戲難唱

本月上中旬,非洲國家為解決剛果(金)沖突又做了兩次努力。其一是支持剛總統卡比拉的辛巴威、安哥拉、納米比亞3國總統與卡比拉在納米比亞舉行盟國首腦峰會。納總統努喬馬代表盟國警告剛果反政府武裝,如果繼續向剛政府發動進攻,盟國將支持卡比拉發動一場全面戰爭。

不過,有專家分析,這種說法不過是一種政治策略,主要是在目前辛巴威因土地改革釀成政治危機、安哥拉內戰不能熄火的情況下,對外體現盟國的團結,而且剛反政府武裝目前也沒有能力輕舉妄動。努喬馬現任南部非洲國家共同體主席,由他出面講話似更具有影響和權威性。這種「障眼法」也從另一方面表明,3個盟國實在不想再打了,不願因捲入剛沖突而拖垮了自己。可以肯定,此次首腦會向卡比拉施加了強大壓力,並協調了和平解決的立場。

其二是隨後由南非出面主持召開剛問題地區首腦峰會。地區峰會是由辛巴威總統穆加貝提議由南非總統姆貝基出面主持召開的。長期來,辛巴威自視為地區傳統大國,不願南非插手剛(金)事務。穆加貝的政策現發生急轉彎,恐怕也是先前盟國峰會協調的結果,也足可見津盡早從剛脫身的迫切願望。從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全力調解剛前政權領導人蒙博托與卡比拉和談開始,南非從沒有想過要放棄對剛和平進程施加影響的機會。現在終於等到主動送上來的時機。姆貝基雖是半推半就———自己主持會議,卻將會址選在鄰國莫三比克,但卻是真想做點事情。會議結束後第二天就趕往盧安達訪問。既然盟國做了「主要障礙」卡比拉的工作,姆貝基的工作重點就是要做另一個「關鍵人物」盧安達總統卡加梅的工作。

從剛(金)和平進程的動態看,此兩次努力相互關聯,有可能使幾乎僵死的和平進程之「球重新轉動起來」。但從和平進程的內容看,任何實質進展都將困難重重。剛(金)沖突爆發迄今已步入第3個年頭,仍有6個國家捲入(蘇丹、查德曾參戰,但不久即撤軍),導致幾十萬人喪生,數百萬難民,是非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國際沖突,有「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稱。去年交戰方在尚比亞首都盧薩卡簽署停火協議,曾被贊譽為開創「以非洲方式解決非洲問題」的成功先例,但一年來停火協議關鍵條款無一得到切實實施,各條戰線戰火從未平熄,聯合國也以條件不成熟、「無和可維」為由遲遲不願派出維和部隊。剛割據狀態有可能在軍事膠著狀態下趨於長期化,使整個大湖地區局勢動盪不安,也給東、南部非洲的和平與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大湖地區是核心

解決剛(金)問題離不開其所處的大湖地區的復雜政治環境。大湖地區地理上指東非大裂谷在非洲中部形成的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等周圍湖區,政治意義上主要指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3國和剛果(金)東部地區。大湖地區有大批原始森林密布,交通不便,生產力水平較低。歷史上曾是英、法、德、比等國殖民地的邊緣,長期以來屬政治真空地帶。該地區部族關系尤為復雜。有學者指出,7世紀阿拉伯人入侵和15世紀後歐洲殖民進程由沿海推向內陸,使大湖地區成為非洲「流亡部族的避難所」,名副其實的非洲「部族熔爐」。剛果(金)一國就有200多個部族。

冷戰時期,大湖西岸的前扎伊爾總統蒙博托因強烈反共色彩成為西方的寵兒。蒙博托以軍事政變起家,靠鐵碗治國,但對靠近大湖東部地區的控制力也很有限。蒙博托基本上採取支持大湖東岸的烏、盧、布3國的胡圖族人政策,以軍事強權維持著該地區的總體和平局面。冷戰結束後,蒙博托失勢,圖西族人相繼在東岸3國奪取政權,大湖地區原有格局完全被打破。1997年8月,大湖地區爆發第一次剛果(金)戰爭,即東岸3國直接出兵支持卡比拉迅速推翻蒙博托政權。1998年8月繼而爆發第二次剛果(金)戰爭,即東岸3國因對卡比拉敵視圖西族人不滿,再次出兵試圖推翻卡比拉政權。如果不是辛巴威、安哥拉、納米比亞3國及時出兵保駕,卡比拉政權可能今日不再。

烏、盧、布3國內部均有強大的反政府武裝,其中胡圖族反政府武裝多把基地設在剛(金)東部廣大的叢林地帶,並成為卡比拉和盟國反擊東岸3國的戰略上的同盟軍,對圖西族現政權構成嚴重威脅。東岸3國的內政安全問題均與剛(金)國際沖突問題卷在一起,增加了形勢的復雜化和解決難度。

剛果問題極復雜

目前,剛(金)形勢中存在幾組矛盾關系,錯綜復雜,並隨著戰場形勢和政治斗爭變化而不斷變化。具體分析,主要的矛盾有:

(一)支持卡比拉和支持剛反政府武裝兩大勢力的矛盾。這是剛沖突中最主要的矛盾關系。烏、盧、布出兵支持剛反政府武裝,迅速佔領剛近一半的領土。辛巴威、安哥拉、納米比亞以保護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名出兵,幫助卡比拉渡過危難。但卡比拉統治基礎仍不牢固,如盟國完全撤軍,能否獨擋反政府武裝還是未定之數。另一方面,反政府武裝也並非仁義之師,在東部佔領區並未贏得民心,離開烏、盧支持也成不了氣候。卡比拉堅持烏、盧是侵略者,將烏、盧撤軍列為和談的首要條件,雖有道義優勢,卻有點罔顧實力對比和政治現實。

(二)胡圖族與圖西族勢力的矛盾。這是大湖地區政治動盪的根本性矛盾。1994年,盧、布兩國分別發生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造成約100萬無辜平民喪生。大屠殺事件後,圖西族人在道義上贏得國際社會較多同情。圖西族人在東岸3國先後奪權後,以清算大屠殺事件為名,發誓要圍剿逃亡至剛(金)東部的胡圖族極端勢力。烏、盧堅持撤軍的前提是繳械剛東部的反政府武裝,保障其西部邊境安全。

(三)反卡比拉勢力內部的矛盾。烏、盧是反卡比拉的核心,布僅是戰略盟友。烏總統穆塞維尼和盧總統卡加梅曾在各自國內奪權斗爭中並肩戰斗,有師生之誼。但占據剛半壁江山後,兩國利益沖突加劇。兩國為爭奪剛最大反政府武裝「剛果民主聯盟(RCD)」的領導權,不惜各自扶植人馬,後為爭奪剛東部礦產資源和戰略要地,竟3次大打出手。剛民盟內部爭權奪利愈演愈烈,山頭林立,最高領導權幾易其手。去年因無法推舉公認的代表人簽署盧薩卡停火協議,竟由50名發起人傾巢出動,演出一幕集體簽字的鬧劇。此外,反卡勢力還有剛境內的圖西族人、原蒙博托軍隊殘余、卡比拉的政治反對派等。各派勢力政治上同床異夢,軍事上各據一方。

(四)盟軍內部的矛盾。1998年年底,參加保卡的蘇丹、查德軍隊首先知趣地撤回國內,後安哥拉隨著內戰升溫也撤回大部分軍隊。納米比亞國力較弱早就想撤軍。辛巴威現為保卡的主力,在剛有1.2萬人的部隊,占津全國軍隊的1/3。津承認已耗資軍費兩億美元,不堪重負。今年來,津國內政局動盪,經濟危機四伏,盡早從剛體面脫身已是勢在必行。

剛沖突症結何在

從卡比拉方面來看,他內心反對盧薩卡停火協議是明顯的。最近,剛政府還一再放言稱,一年前簽署的盧薩卡協議應該進行修改,以反映最新的形勢變化。卡的態度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因為盧薩卡協議的核心條款是沖突方停止一切軍事行動、外國軍隊撤出、聯合國向剛派遣維和部隊、剛國內開始政治對話進程4大條款。卡作為剛(金)合法的國家領導人,在外國軍隊占據半壁江山的情況下,絕不會輕易答應聯合國在本國部署維和部隊(特別是還要在政府軍控制的地盤同等部署)及與反對派討論未來國家體制。於是,卡比拉使用了文武兩手策略,文的策略則是以不能保障安全為由,不接受聯合國向政府軍控制地區部署維和人員;以偏袒反政府武裝為由,不接受由非洲統一組織提出並得到聯合國確認的波札那前總統馬西雷擔任剛國內政治對話的國際調解人。武的策略則是不時挑起與反政府武裝的沖突,打破戰爭沉寂,使聯合國對部署維和部隊感到畏懼,更是拖住辛巴威等盟國不讓其從剛輕易脫身。今年以來,烏、盧關系惡化、蒲隆地和平談判取得進展、剛國內反外國侵略情緒高漲,使卡比拉的處境有所改善,增強了與敵周旋的信心,似有意採取「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策略,與烏、盧及其支持的反政府武裝比時間、比耐力,以最終拖垮對手。

然而,地區國家卻不願拖累,也拖不起。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今年中舉行的年度首腦會議,雄心勃勃地推出8年內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計劃。剛(金)及其盟國都是共同體的成員國,深陷沖突不能自拔,極大地破壞了本地區的整體國際形象,使外資外援望而生畏。地區國家領導人對卡比拉的拖延策略也極為不滿,對卡毫無政治妥協的個人表現極度不信任和失望。似已到了不對卡比拉施點顏色就可能使和平進程完全破產的時候,否則,整個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事業也將被剛(金)沖突全部拖垮。另一方面,剛地域廣褒,戰略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的巨大潛力。周邊一些國家雖不願看到剛(金)戰火連綿,但也有各自私利,並不願真心看到剛(金)迅速走向統一和強大。部分國家借對剛(金)和平進程施加影響,在剛(金)事務中打入楔子,給剛(金)未來發展人為添加一些復雜因素。這種心態勢將增加各國政策協調的難度,也使各國解決剛(金)沖突的決心和投入大打折扣。

剛(金)沖突的另一關鍵人物是盧安達總統卡加梅。卡行伍出身,經歷過1994年大屠殺血的洗禮,已將盧的國家安全乃至民族命運捆系在剛(金)沖突的解決方向上,是試圖推翻卡比拉政權的強硬代表。但盧畢竟是一個貧弱的小國,如果沒有背後的國際支持,很難想像有足夠的人財物力在剛(金)打長期戰爭。如果卡比拉識時務地作出一些讓步,「球」就必然滾到卡加梅的腳下。卡加梅在國內打壓溫和派胡圖族,統治基礎進一步削弱;在剛(金)沖突中一味強硬,地區形象很是孤立。面對強大壓力,卡加梅一月前就曾單方面宣布將其在剛(金)東部的軍隊後撤200公里,但僅此恐怕不能服人。

最後,聯合國還需下決心,既要投入人力,也要增加財力。剛(金)東部地區面積是科索沃的100多倍,戰線長達2000多公里。據估計,維和行動至少需10萬人,而聯合國僅允諾提供2000人,無異於杯水車薪,而且遲遲不能到位。但聯合國也有困難,首先是非洲沖突不止,已在獅子山部署1.2萬人維和部隊,並正向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邊境增加維和人員,很難再向剛(金)提供更多人員。其次是剛(金)東部交通不便,部族武裝眾多復雜,維和行動風險很大,很可能陷進去就難以脫身。再則,交戰地區經濟水平極為落後,後勤保障難度較大,費用高昂,西方國家對聯合國增加維和預算態度不積極。從目前情況看,聯合國的參與仍將是啟動和平進程的一個重要杠桿。

Ⅱ 兩次世界大戰在法國發生的戰役是什麼

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同時成立以貝當元帥為首的親納粹「維希法國」。由於英國擔心法國艦隊為德國所索俘虜,英國派艦隊擊沉了法國艦隊,由此造成了維希法國和盟國的敵對關系!! 二戰中,有不抵抗的法國和抵抗的法國。 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法國即將戰敗時,一戰英雄貝當任副總理,要挾總理雷諾讓位,向德國投降,其本土被分裂為佔領區和自治區。1940 年6月22日法國同德國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後,「政府」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7月10日脅迫國民議會通過廢黜第三共和國、成立「法蘭西國家」,貝當出任國家元首,標榜「勞動、家庭、祖國」,進行「民族革命」。 海軍拒絕往第三國拘禁或加入英國皇家海軍,被英國襲擊,殘存艦隊基本返回本土土倫港,保持中立,同時與英國斷交(但與美國有外交關系)。其非洲殖民地也大部保留。 維希政府先後由賴伐爾、弗朗丹、.達爾朗執政。在約佔法國1/3領土的統治區內設立特別部和特別法庭,鎮壓一切愛國運動,取消選舉、言論和出版自由。取締工會,模仿建立墨索里尼的總體國家,實行法西斯專政。對外完全投靠納粹德國,和西班牙佛朗哥保持密切關系,支持希特勒在歐洲建立的「新秩序」,派「志願軍」對蘇聯作戰。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 1942年7月,英美決定實施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兩國軍隊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實施登陸,佔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及爾登陸部隊向東搶占突尼西亞。此時盟國爭取了維希政府的總督達爾朗的不抵抗,希特勒實施佔領全法國的行動,維希政府將其全部統治區交由德軍佔領,海軍為維持名譽全部自沉於土倫港。 1944年8月盟軍(含自由法國第7集團軍)從法國南部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維希政府官員與成員在戰後受到法國政府的通緝與囚禁,賴伐爾戰後被處刑,貝當原本判處刑,後因為一戰戰功之故被戴高樂特赦,改判無期徒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島嶼的一個要塞中至病故。 戴高樂則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戴高樂在法國第5軍任坦克旅旅長,1940年5月任第4裝甲師准將,他提出了針對德國閃電戰戰術建設機械化部隊的建議,但沒有受到重視。在法國淪陷時,戴高樂堅決要求抵抗德國侵略者,但在當時的法國政府中,他孤立無援。同年6月6日任國防部副國務秘書,主張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後拒絕在德法停戰協定上簽字。德軍佔領巴黎後出走英國。貝當政府對戴高樂將軍「叛國」進行缺席審判,徒刑從4年直至刑。 1940年6月18日戴高樂第一次在倫敦向法國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同胞在他的領導下繼續抗戰。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7月14日法國的國慶節,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1943年自由法國總部從倫敦移到阿爾及爾,就任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到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的海外軍團主要由從敦克爾刻撤退英國的軍隊和愛國人士、北非反正軍隊組成,隨盟軍和德軍進行戰斗,軍隊編制組成達到集團軍級。很多戰士遠赴蘇聯,支持抗德,如大名鼎鼎的「諾曼底」飛行團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3天回到巴黎,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並擁有對德佔領區。
補充:
法國本土傀儡政權: 維希政府(Régime de Vich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佔領下的法國成立的傀儡政府。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Vichy),故名。正式國號為法蘭西國。統治大約五分之三的法國領土。二戰法國即將戰敗時,一戰英雄貝當任副總理,他要挾總理讓位給他,向德國投降。隨後在維希舉行國會投票,利用他的崇高威望,使國會選舉他為元首,改國號,實行法西斯獨裁。國會成為咨詢機構。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在1944年盟軍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台。 從敦刻爾克撤退的法軍,從德國佔領區逃離出來的法國人組成了自由法國運動,繼續抗爭德國法西斯. ----------------------------------------------------------- 自由法國運動: 月29日,有200多名步、炮兵向戴高樂將軍報到,從敦刻爾克撤退的200多人投入「自由法國」的運動……到月底時,海軍中將米塞利埃,也來到倫敦,支持戴高樂將軍。到7月底時,有7000多人志願拿起武器為「自由法國」而戰,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有的從法國繞道西班牙逃到英國,有的從北非經直布羅陀海峽投奔而來……「自由法國」總部設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大廈里。戴高樂將軍籌建了法國民族委員會和
補充:
武裝力量,在簡陋的辦公室里他接待從各地來的關心「自由法國」的人們。 7月14日是法國的國慶節,清晨,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戴高樂將軍組織了這次行 動並發表了有關這次轟炸取得勝利的消息。 1940年8月,戴高樂將軍率領一支英、法聯合艦隊向法國進攻,不幸失敗,但戴高樂將軍並不屈服,他以頑強的精神繼續戰斗。之後,戴高樂將軍又在非洲建立了一個可靠的作戰基地和精乾的行政機構,並出版了「自由法國」的報紙…… 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 到19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將軍的將士們和德軍進行著英勇的戰斗。 1944年6月,蘇聯紅軍解放了波蘭,盟軍從諾曼底登陸後向法國挺進。 8月20日,戴高樂將軍率領「自由法國」的部隊隨同盟軍向巴黎挺進。他的軍隊受到了法國人民熱烈的歡迎。戴高樂將軍和千百萬法國人民一起奮起戰斗,武裝起義解放了巴黎。 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 法國的非洲殖民地. 1944年,盟軍需要兵源來解放歐洲大陸。逃出本土而加入法蘭西第一軍團的法國人僅3萬。講法語的北非法屬殖民地的阿拉伯人和黑人這時便成為惟一的兵源。招兵者對從未踏上法國土地的「土著」們說:祖國法國需要你們。天真的土著人感動了,於是便高唱著馬賽曲,踏上了戰爭之路———一場其實與他們並不直接相乾的戰爭。共有13萬土著加入了法國第一軍團,成為這支20萬人的部隊的主力。他們即所謂的「黑腳」。這支法國第一軍團參加了解放義大利的戰斗,並從普羅旺斯攻入法國,一直打到法國北部與德國接壤的阿爾薩斯地區。

Ⅲ 法國戰役的戰役經過

1940年5月10日,天剛破曉,成群的德軍Ju 87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突然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5時30分,在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軍地面部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揭開了入侵法國的序幕。
擔任助攻和吸引英法軍隊主力的德軍B集團軍群,首先以空降部隊對荷蘭和比利時境內的重要橋梁及要塞設施實施了襲擊。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立即造成了荷、比軍隊的慌亂,緊接著,B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趁亂發起了猛攻。由於傘兵部隊已經佔領了各要道,B集團軍群的進展頗為順利。
德軍B集團軍群對荷蘭和比利時邊境的突破,致使集結在法國北部的英法主力越過法比邊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揮所里焦躁不安地等著前線的消息,當他聽說英法主力已經出動時,「高興得都要哭了」。興奮地對周圍人說到:「他們正好掉入我們的陷阱!我就是要他們相信,我們仍在執行原定那個 『黃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張。他們上當了,等著瞧吧,好戲還在後面。」
博克的B集團軍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時,勒布的C集團軍群也擺開架勢。他們正在對馬奇諾防線進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國從南部撤回部隊時猶豫不決。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軍擔任中路主攻的倫德施泰特德A集團軍群向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僅30萬人口的小國盧森堡當天不戰而降。給倫德施泰特上將打頭陣的是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將軍指揮的裝甲兵團,該兵團下轄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赫爾曼·霍特的第15裝甲軍和喬爾格-漢斯·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戰鬥力最強,它作為克萊斯特裝甲兵團的主力和先鋒部隊編有3個裝甲師。而第15和第41裝甲軍僅各轄2個裝甲師。
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輕易突破比軍的鬆散抵抗,只用了兩天時間便穿越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峽谷深入法境。1940年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個裝甲師已經到達馬斯河北岸,並攻下了法國著名要塞城市--色當。當天夜裡他們便開始了緊張的渡河准備。「德國人強渡馬斯河是法國之戰的關鍵。在以後5個星期中還有其它同樣大膽的行動,但是沒有那一次能對事態發展產生過這樣驚人的影響。」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個裝甲師全部投入進去了。
1940年5月13日上午11時,德軍出動近400架轟炸機分批次對馬斯河南岸的法軍陣地和炮兵群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狂轟濫炸,並使法軍的精神發生了癱瘓現象。下午4時,德軍分乘數百艘橡皮艇,開始強渡馬斯河。下午5時30分,德軍終於在馬斯河南岸上獲得了一個立足點,接著德軍工兵立即開始架設浮橋。到了下午8時,古德里屬下的第1裝甲師已經穿透法軍陣地,突入相當縱深。第2裝甲師和第10裝甲師也在午夜全部渡過了馬斯河。同一天,赫爾曼·霍特的15裝甲軍屬下的埃爾溫·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也在西面40英里遠的南特附近渡過了馬斯河。
馬斯河防線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峽的道路敞開了,在比利時境內作戰的英法部隊面臨被包抄的危險,陳兵馬奇諾防線的法國大軍也將腹背受敵,英法這才感到形勢嚴重。英國迅速增派10個戰斗機中隊與駐法英空軍和法國空軍一起實施反擊。14日下午,馬斯河上空爆發了開戰以來最激烈的空戰,英軍布倫亨轟炸機和法軍最新式的布雷蓋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掩護下,直撲馬斯河而來,德軍約5個聯隊的戰斗機升空攔截,雙方投入的飛機各有500餘架。從中午到天黑,登陸場上槍炮聲連綿不絕,雙方戰斗機上下翻飛,相互追逐,不時有飛機中彈起火,拖著黑煙下墜,英法飛機胡亂投下的炸彈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沖天的水柱。德軍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斷以猛烈火力射殺低空潛入的英法飛機。密集的地空火力網令英法飛機成了撲火飛蛾,一批批闖來,又一批批被吞噬。大混戰一直持續到夜幕降臨,損失慘重的英法飛機悻悻敗走,德軍渡河浮橋大都完好無損。此戰德軍擊落英法飛機數百架,其中僅德第二高炮團就包辦了112架。英軍派出的飛機損失了60%。《英國皇家空軍史》稱:「再沒有比這種自殺性的戰斗造成的損失更令人痛心的了。」這一天被德國人稱為「戰斗機日」。在這以後,英法空軍只敢在夜間升空活動,戰區制空權被德國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軍裝甲集群長驅直入,其威力與速度是戰爭史上聞所未聞的。法國陷入驚慌失措之中。1940年5月15日清晨,法國總理保羅·雷諾沮喪地給5天前才接替內維爾·張伯倫擔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邱吉爾打電話說:「這一仗我們恐怕要打輸了。」丘吉爾驚得目瞪口呆:「我簡直不明白,運用大量快速裝甲部隊進行襲擊會引起這樣劇烈的變革。」為進一步探明戰局真情和給已經感到絕望的法國領導人打氣,1940年5月16日,丘吉爾從倫敦急飛巴黎。據丘吉爾回憶,「差不多他一見到法總理雷諾和英法盟軍總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識到:局勢比他想到的還要糟得多--他們每個人臉上都是灰溜溜的。」丘吉爾問甘末林「戰略預備隊在哪裡?」甘末林搖搖頭,聳聳肩,說:「沒有戰略預備隊」丘吉爾聽後,「簡直傻了眼」。 古德里安一接到命令,便立即決定:第10裝甲師向敦克爾克前進;第1裝甲師向加萊前進;第2裝甲師向布洛涅前進。古德里安深知,他所在的A集團軍構成的從色當到法國西海岸的進攻線,已經切斷了法軍從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面博克的B集團軍已攻佔了荷蘭及比利時東部,70萬餘英法盟軍主力的左翼實際上已處在德軍的深遠包圍之中。眼下對方得以逃脫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克爾克在內的法國北部的幾個海港了。因此,他一定要迅速佔領這幾個海港,以徹底切斷對方的海上退路。
1940年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先後佔領了布洛涅和加來。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已到達格拉夫林,離敦克爾克還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也已到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一線。兩支裝甲勁旅只須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克爾克,而後繼的幾十個步兵師也正源源不斷地跟進。古德里安等人躊躇滿志,決心率領他們的裝甲部隊再打一個圍殲戰,將英法軍隊的數十萬人馬徹底消滅在濱海地區。
然而就在這時,第19裝甲軍和第41裝甲軍同時接了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發來的命令,要他們停止前進,並稱「敦克爾克之敵將全部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去解決」。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後,立即向克萊斯特提出了質問和抗議,但得到的最後答復是:「這是元首親自下達的命令,必須執行。」
希特勒擔心裝甲師團消耗過大,於是,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運河一線按兵不動,而眼睜睜地看著英法比盟軍從敦刻爾克上船逃走。盟軍利用這一轉瞬即逝的喘息機會,得以實施從海上撤退的「發電機計劃」,從1940年5月26日到1940年6月4日,從敦刻爾克先後撤出32.4萬人,其中法軍8.5萬人,成為日後反攻歐洲大陸的主力。對於希特勒這一讓人費解的命令,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成了一個難解之迷。一種說法認為,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國人一馬,因為希特勒對英國人情有獨鍾,他曾說過:「他們那些人是有價值的人種,是我要與之媾和的人。」他這次放走英國人,是想給英國人一情面,為日後和談留一條退路。另一種說法是希特勒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異常迅速地挺進感到不安,怕他心愛的裝甲部隊陷入敵軍南北合圍。但不管怎麼說,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它影響到日後對英國的入侵,並且使英國人以後在非洲和義大利能繼續作戰。 德軍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實施的毀滅性突擊,使比利時全軍復沒,法軍30個師,英軍9個師也不復存在。法軍新任司令馬克希姆·魏剛 拼湊了49個師加上英國的2個師,編成了3個軍團(第6、第7、第10軍團)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一線構成了東西大約300英里的魏剛防線,以17個師守馬奇諾防線。兩條防線連在一起,企圖阻止德軍南下。
德軍在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後,德軍統帥部制定了代號為紅色方案的法蘭西戰役第二階段作戰計劃。這一方案要求德軍揮師南下,徹底擊敗法國。德軍兵力達137個師之多,其A、B兩個集團軍迅速改組完畢。博克的B集團軍(轄6個裝甲師)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實施突破;倫德施泰特A集團軍(轄4個裝甲師)為左翼,向埃納河作正面突擊。
1940年6月3日,德國空軍向法國機場和後方實施了猛烈轟擊。1940年6月5日拂曉,博克的B集團軍率先在右翼發起全線進攻,當天,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搶先渡過索姆河。1940年6月7日,隆美爾師將防守阿布維爾--亞眠一線的法國第10軍團攔腰斬斷,其他德軍各師得以從這個缺口向前擁入。1940年6月8日,隆美爾師進抵塞納河畔。1940年6月10日,隆美爾又轉身北向,一口氣沖了50英里遠,以海岸線為目標。當晚就到達目的地,切斷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軍第9軍和英軍第51師的退路。這些部隊於1940年6月12日被迫向隆美爾投降。
在B集團軍發起進攻後,左翼的倫德施泰特德A集團軍也於1940年6月9日在埃納河發起渡河攻勢,當晚,古德里安裝甲兵團的第1裝甲師強渡埃納河,1940年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團擊敗法軍裝甲部隊,突破了法第6軍團的右翼,此後,古德里安揮軍南下,一路長趨直入似入無人之境。成群結隊的法軍俘虜喪魂落魄地把槍支扔給德軍,放在坦克下面壓毀。魏剛後來心情沉重地寫道,使他「最感觸目驚心的,就是德軍的坦克和飛機,已使法軍士兵產生了恐懼的心理現象。這要算是德軍的一個最大的成功」。1940年6月17日,古德里安裝甲兵團進抵瑞士邊境城鎮潘塔里爾,切斷了馬奇諾防線內法軍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強渡埃納河以來,古德里安裝甲兵團在10天中長驅400多公里,俘虜法軍25萬之多,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
1940年6月10日,法國政府撤出巴黎,遷往圖爾。同日,義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國宣戰。13日,巴黎被宣布為不設防城市。14日,法國政府再遷往波爾多時,德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巴黎。就在德軍佔領巴黎的當天,德軍A集團軍的左翼已進至到馬奇諾防線的側背,「因為這條無用的防線,畢竟還存在著數十萬沒有投降或被消滅的法國軍隊」。希特勒要求倫德施泰特與C集團軍合作,徹底消滅那裡的法國部隊。根據希特勒下達的15號作戰指令,一直在馬奇諾防線當面執行吸引法軍注意力任務的C集團軍,立即選擇馬奇諾防線守軍的薄弱處,即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築壘地域的接合部發起進攻。A、C兩集團軍前後夾擊,馬奇諾防線很快被突破。1940年6月17日,C集團軍進至馬恩-萊茵運河上,A集團軍佔領了凡爾登,法軍50萬被包圍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南部,除少數逃往瑞士外其餘全部被殲。18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Ⅳ 法國對非洲的殖民統治是怎樣的呢

眾所周知,從某種意義說,世界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掠奪、瓜分、殖民的歷史。在殖民時代,世界各列強紛紛搶奪殖民地,並為此而大打出手。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非洲同樣成為爭奪的對象,而最終法國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所以,非洲不少國家在語言、政治制度、城市建設風格等等方面都存留很多法國元素,他們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復雜情感,到如今法國對非洲仍有不小的影響力。

那麼,法國實力並不算很強為何能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又是怎樣把法國元素注入非洲而且至今仍有影響力呢?

地緣優勢為擴張提供便利

法國雖是歐洲國家,但與非洲僅隔著地中海,法國在北岸,非洲在南岸。這樣的地緣優勢,讓法國和非洲一直有著較多的聯系,在非洲的北部法國人的活動就相當多。16世紀,伴隨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對外殖民擴張,讓法國人看到了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好處。所以作為當時歐洲主要強國的法國,也很快地走上了對外殖民侵略的道路。

1624年,法國就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建立了第一個貿易站點。起初,法國人對這里的貿易往來和殖民擴張並不感冒,主要從事販賣廉價黑奴,貿易和殖民的重點還是在亞洲和美洲。但不幸的是英國、西班牙等國家也看好了亞洲及美洲的殖民地,結果在爭奪中法國慘敗,元氣大傷。盡管如此,法國人並沒有放棄殖民擴張的野心。這時,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對法國有明顯地緣優勢的非洲大陸。

1830年,法國出兵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並逐步加強了對阿爾及利亞的統治。從此,法國從阿爾及利亞開始,由北向南不斷擴張,努力實現在北非、西非乃至整個非洲建立殖民霸權的夢想。

普法戰爭之後,法國在非洲展開了空前的殖民擴張。北非以阿爾及利亞為起點,在其周邊的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國劃分勢力范圍,並把摩洛哥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國。中非和西非,絕大部分國家也都納入到了法國的勢力范圍之中。就連遠在東非的吉布地都未能倖免。

至此,法國與隔海相望的非洲聯系更加緊密,並在這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對非洲產生無法估量深刻且深遠的影響。

直接具體的殖民管理統治

正是有了法國殖民非洲的這段歷史,使目前的非洲61個國家和地區中,說法語的國家就有31個。事實上現在法國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有較大影響。法國在非洲駐軍數量和擁有軍事基地數量仍然是最多的國家。盡管法國實力和影響力呈衰弱的趨勢,但在非洲的話語權仍舉足輕重。現在法國仍然壟斷很多非洲國家的礦產、電信和能源等行業,也是很多非洲國家進出口的首選市場,所以非洲離不開法國,法國也離不開非洲。

所以,非洲不僅難抹殖民時期的印記,而且現在的影響仍在繼續。其實自從法國登陸非洲大陸,上蒼就把他們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不管是殖民時代,還是後殖民時代,法國在非洲的歷史印記無法抹去,而且他們之間又愛又恨的情感註定要繼續下去。

Ⅳ 非洲近代發生過哪些戰爭

近代的話主要是二戰英國和德國、義大利打的北非戰爭,和各種非洲的獨立戰爭還有自己的內戰什麼的

Ⅵ 第二次世界大戰非洲戰場

阿拉曼戰役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中,英軍第8集團軍於在北非實施的進攻戰役。

由於德軍在蘇德戰場,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損失慘重,德意兩國法西斯領導集團被迫於1942年秋季前大幅度縮減對在非洲作戰軍隊的支援。德意軍隊已精疲力竭,武器、彈葯和燃料奇缺。這對英軍在非洲戰區轉入進攻,驅逐德意軍隊極為有利。

10月23日前,德意軍「非洲」坦克集團軍(司令為隆美爾元帥)在埃及阿拉曼以西佔領寬為60公里的防禦正面。該集團軍下轄德軍4個師和意軍8個師,總兵力約8萬人,坦克540輛,火炮1219門,飛機350架。採取縱深梯次配置,企圖依託支撐點式環形防禦與大面積布雷相結合的堅固防線,阻滯和粉碎英軍進攻。在埃及作戰的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為蒙哥馬利將軍)轄10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為23萬人,坦克1440輛,火炮2311門,飛機1500架。戰役企圖規定;鉗制左翼德軍,由阿拉曼西南地域向西迪哈米德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將德意軍隊濱海集團壓迫至沿海一帶,並予以殲滅。英軍巧妙進行戰役偽裝,使德軍對英軍主要突擊方向和戰役發起時間作了錯誤判斷。

1942年10月23日21時40分,經過3天的預先航空火力准備和20分鍾的炮火准備,英軍於10月23日傍晚轉入進攻。突破是在9公里寬的地段上實施的。英軍炮兵密度較小(每公里正面50門火炮),未能壓制敵人火力配系,雖經一整夜戰斗,僅楔入敵人防禦陣地。突破變成了速度異常緩慢的「蠶食」德軍防禦陣地的行動(至10月27日前英軍僅推進7公里)。

在主攻方向上,第30軍右翼澳大利亞第9師和英第51師、中路紐西蘭師和南非第1師,起初進展順利,突破敵前沿後迅速在雷區為後續裝甲部隊開辟通路;左翼印度第4師在魯韋薩特嶺以北遭敵頑強抵抗,進攻受阻。24日凌晨2時,第10軍第1、第10裝甲師奉命從正在開辟通路的雷區進入戰斗,由於雷區縱深超出預料,至日終前僅第1裝甲師的個別部隊通過雷區。25日凌晨,紐西蘭師在雷區開辟通路後,向西南方向邁泰爾亞嶺逼進,遭德第15裝甲師反擊。26日,澳第9師在戰線北端攻佔德軍部分陣地後向海岸推進,威脅德第164師側後,並擊退德第15裝甲師的反擊。在助攻方向上,第13軍對德軍防線南段發起進攻,但為德軍的雷區和炮火所阻,進展甚微。24日晨,該軍第7裝甲師和第44、第50步兵師再次發起攻擊,通過第一道雷區後為德軍火力所阻。

此後,雙方損失慘重。26日,隆美爾判明英軍主攻方向,開始將第21裝甲師調往北線。英軍進攻受挫,27日暫停進攻;第7裝甲師北調,加強主攻方向實力;第13軍其他部隊暫取守勢,僅以小分隊出擊和炮火襲擊牽制敵人。26日,義大利向非洲運送燃料的油輪全部被英國海、空軍擊沉,致使德軍油料奇缺,後勤補給陷入困境,裝甲部隊無法組織大規模反擊。29日,澳第9師和英第9裝甲旅向海岸推進,被德軍擊退。由南線調來的德軍主力第21裝甲師向北部沿海機動,企圖阻滯英軍沿公路西進。蒙哥馬利據此改變計劃,決心對腰子嶺以北德軍防禦薄弱部位實施縱深突破。31日,澳第9師進抵並控制沿海地區,切斷德軍第164師退路。德軍第21裝甲師、第90輕型裝甲師組織反擊,未果。至此,德意軍坦克僅剩200餘輛,而英軍在戰線北段尚有800餘輛坦克沒有投入戰斗。

11月2日凌晨1時,英軍按照"增壓"計劃發起新的進攻。經炮火准備後,第151、第152步兵旅和第9裝甲旅發起沖擊,遭德軍頑強抵抗。第1裝甲師隨即投入戰斗,次日夜從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防線接合部達成突破。4日晨,第10、第7裝甲師和印度第4師從突破口向縱深發展進攻。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余部實施反擊,但由於沒有空中掩護,大部坦克被擊毀。在沿海地區被切斷退路的德第164師余部,亦被澳第9師殲滅。隆美爾命令德意軍全線撤退。由於油料和車輛不足,部分重兵器由人力後送,道路擁擠不堪,撤退行動遲緩。英軍乘勢轉入追擊,並出動大批飛機轟炸,給退卻中的德軍以重大殺傷。6日,英軍因雨停止追擊,致使德意軍裝甲摩托化部隊順利撤退,僅意軍第10軍在退卻途中大部被殲,戰役至此結束。

點評:此戰是英軍在非洲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戰績。這一勝利使北非戰局出現了有利於盟軍的轉折,盟軍從此開始掌握戰略主動權。阿拉曼戰役中,德意軍隊傷亡和被俘5.5萬人(俘獲3萬人、斃傷2.5萬人),損失坦克320輛,火炮約1000門。英軍亡4600餘人、傷8900餘人。此戰的特點是,英軍以巧妙的偽裝達成了戰役突然性,步、炮、坦密切協同突破對方防線。不足之處是,對敵人防禦戰術地幅的突破速度極低。每晝夜超不過1.5公里,因而未能達到將德意軍隊壓至沿海一帶的目的。英軍對退卻之敵追擊也不夠堅決,這使德國法西斯軍隊集團得以有組織地撤至預有準備的防禦地區。

Ⅶ 求幾部非洲戰爭題材的電影

故事發生在非洲,科莫娜的村莊在內戰中被反叛軍摧毀,她的父母都被殺死,她也被迫進入村林,成為了一名娃娃兵。殘忍的反叛軍指揮官不僅將她訓練為殺人兵器,還讓她成為自己的慰安婦。為了在恐懼中尋求安寧,她投靠了一個比自己稍微大一些的白發男孩,她愛上了男孩並將男孩稱為「巫師」。她們一起逃出營地之後,科莫娜竭盡全力回到自己的村莊,她想安葬自己的父母,以免她們變成幽靈,在這個廢棄的土地上一直徘徊下去。

沒錯!基本都是我復制的,如果有空也會做單獨的詳細影評,但是沒空。其實更想做視頻解說類的,當然不是念劇情的那些。 總之,突然想到關於非洲的戰爭電影。也寫了一個隨筆吧,好的戰爭電影,揭露人性的同時也充滿了人文關懷。總之,希望世界和平。

Ⅷ 關於非洲戰爭

非洲的戰爭不是非洲的各個國家之間在打仗,只要是別的國家的侵略戰爭。

英國非洲殖民戰爭,英國妄圖建立一個北起開羅、南至開普敦的縱貫非洲大陸的殖民帝國,為實現這一計劃,英國加緊對非洲進行殖民戰爭。

到1914年,英國在非洲搶占的地盤最大,佔有埃及、蘇丹等10多個國家,面積共達770萬平方千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又夥同法國出兵攻佔德屬非洲殖民地,從此德國在非州殖民地落入英、法手中。

(8)法國打非洲戰爭有哪些擴展閱讀

安哥拉戰爭是非洲侵略戰爭中重要的一役。

1482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安哥拉沿海地區,以後逐漸向內地擴張。1884年至1885年,被劃為葡萄牙的殖民地,1951年改為葡萄牙的「海外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對安哥拉影響很大,一些民族主義者,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先後成立了三個民族解放組織: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人運」)、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簡稱「解陣」)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簡稱「安盟」)。

從60年代初期就開始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斗爭。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奮戰,武裝斗爭規模越來越大,加之1974年葡萄牙國內發生政變,局勢動盪。1975年1月,葡新政府被迫宣布實行非殖民地化,同安哥拉的3個民族解放組織達成關於安哥拉獨立的阿沃爾協議。

Ⅸ 請問一下,法國為何突然在非洲各國展開可軍事行動

首先,美國國力衰退,不是負擔不起一場戰爭,而是需要權衡得失,不能像以前那樣不計成本的搞了,法國看美國這世界警察不行了,那就該他歐洲的片警管了,第2,非洲很多少地方是法國的殖民地,可以這些國家獨立後並不親近他,所以他要親近他的人上台,第3非洲石油是讓法國垂簾的,第4法國要大選了,薩科奇總要做點政績工程出來,賺民心。

Ⅹ 利比亞戰爭,法國打響第一槍,為何不是美國

我認為首先以敘利亞為代表的北非地區曾是法國的「統治地區」,打響第一槍這算是在宣誓自己的權利的同時也告訴其他國家自己在世界的影響力。



法國國際關系與對外交流基金會北非中東地區問題研究員米哈伊爾認為,法國一直試圖尋求表現出自己具有領導能力,如果法國總統賭贏了就將在2012年法國總統大選中擁有一張很好的牌。所以這應該是法國比美國更加急於打響這一槍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法國打非洲戰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