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地革命爆發時,法國正處於什麼時期
海地革命 概述Haitian Revolution1790~1804年海地黑人奴隸和黑白混血種人反對法國、西班牙殖民統治和奴隸制度的革命。1697年法國在海地島西部建立殖民統治後,從非洲輸入大量黑奴,發展種植園經濟。殖民者殘酷壓榨黑奴,歧視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18世紀末,在美國獨立戰爭、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影響下,黑人奴隸反對奴隸制度的斗爭、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爭取公民權的斗爭匯合在一起,促成了海地革命的爆發。 1790年10月,海地混血種人領袖J.V.奧熱領導700名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為爭取公民權在海地角附近舉行武裝起義,因未發動黑人奴隸參加,很快被鎮壓。1791年8月22日,海地奴隸舉行武裝起義。10月,杜桑-盧維圖爾(Toussaint L'Ouverture)率領1000餘名奴隸加入起義軍,革命烈火迅即燃遍海地北部。1793年春,海地島東部的西班牙殖民當局勾結英國殖民軍,乘機入侵海地島西部 。杜桑-盧維圖爾等領導起義軍先後加入西班牙軍,聯合攻打法軍,佔領海地北部的大片土地。起義軍要求西班牙廢除佔領區的奴隸制度,遭到拒絕。法國雅各賓派執政後,宣布廢除海地奴隸制,1794年5月6日杜桑-盧維圖爾轉而同法軍聯合,將西班牙軍逐出海地北部,宣布廢除佔領區奴隸制度。1796年杜桑-盧維圖爾被任命為法軍的副總督。1798年起義軍向盤踞在海地西部的英軍發動進攻,直逼太子港,趕走英國干涉軍。同時,杜桑-盧維圖爾率領起義軍進逼法國殖民首府海地角,迫使法國總督和特派員離開海地,使海地基本上擺脫了法國的殖民統治。1801年1月,起義軍攻入西屬聖多明各(海地島東部),佔領聖多明各城,驅逐西班牙殖民總督,統一整個海地島。
1801年7月1日海地頒布第一部憲法,宣布永遠廢除奴隸制度,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人財產不可侵犯,提倡貿易自由。杜桑-盧維圖爾任終身總統並有權選擇繼承人。12月,拿破崙·波拿巴任命C.-V.-E.勒克萊爾為法國遠征軍司令,率領54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和3萬名士兵遠征海地。次年2月2日,抵達海地角。起義軍燒毀海地角。不久,為了擺脫法軍的包圍,起義軍撤退到內地和沿海山區。杜桑-盧維圖爾(Toussaint L'Ouverture)被迫與法軍議和。1802年6月,勒克萊爾施計將杜桑-盧維圖爾逮捕並押送到法國。海地人發動強大攻勢,痛殲法國遠征軍。1803年11月18日攻陷法軍最後一個堡壘佛悌埃斯,法軍被迫投降,在這次遠征中法軍共損失3.5萬人。11月29日,海地正式公布《獨立宣言》。次年1月1日,德薩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在戈納伊夫正式宣布海地獨立,並將聖多明各(Saint Domingue)改為印第安人的傳統名稱海地。德薩林任終身總統。
海地革命的勝利,在拉丁美洲第一個砸碎奴隸制枷鎖,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家。
㈡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法國,基本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拿破崙統治時期法國處於大革命「動亂」剛剛平息不久,就時間來說英國的工業革命18世紀80年代早已有序進行 ,工業化水平加速 中產階層和文化相繼出現 而拿破崙當政時期法國的工業革命處於起步階段 到19世紀20-60年代法國才完成相應的轉型 拿破崙上台後的資本主義商業政策為轉型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科技方面:由於法革激進派雅各賓專政 大量的科學家被處死 如拉瓦錫等到拿破崙時期才得到改善:蒙日 卡諾等一批科學家為法國的科學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反觀英國由於工業革命的持續 更是對科技到了全民重視的程度 從當時來看英國的科技力量很多都用在生產上,而法國更多是理論性的 就總體而言英國強於法國
民生:英國的工業化導致出現收入差距,使得原本屬於利益關聯體的工業資產階層和工人階層出現對立 市場物資充足,產品也越來越多 但工資較少
法國:拿破崙初期的戰爭紅利日衰 常年的遠征使得人力 原料和財政上都出現了短缺
軍事:英國由於地處島嶼 十分重視海權 憑借海軍的機動和良好的工業基礎奪得了大批的海外屬地 十八世紀初擊敗法國海軍 到18世紀末,在北美大陸敗給了美國後第一帝國時期結束隨後向東發展延續這帝國的「輝煌」英國陸軍受地域發展限制和屬地較廣等因素 歐洲的軍事力量相對法國而言不佔優勢
㈢ 1853的法國時代背景是什麼法國當時處於一個什麼時期社會環境怎麼樣
1852年11月,拿破崙·波拿巴的侄子路易-拿破崙尊自己為「拿破崙三世」。12月,登基稱帝,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1853年,與西班牙貴族小姐歐仁妮結婚。1854年,聯合英國對俄國宣戰,克里米亞戰爭開始。
㈣ 法國各個王朝的順序表是什麼
法國國名來源於公元4~5世紀自萊茵河東岸入侵的一個日耳曼蠻族——法蘭克人;法蘭西意即法蘭克人的王國。嚴格地說,法國立國應從公元 843年查理曼帝國分裂後算起。
史前與高盧時期(公元5世紀以前)
羅馬人曾在高盧推行奴隸制建立奴隸制庄園。418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國。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與羅訥河流域建立王國。公元5世紀後期,在國王克洛維率領下大舉西侵,佔領除勃艮第王國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盧,並移駐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
中世紀時期(5~18世紀末)中世紀時期是封建制度在法國形成、發展和衰落時期,它又可分為初期、中期、晚期3個階段。
中世紀初期(5~10世紀)該時期包括兩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9世紀初諾曼人開始入侵,911年在北部建立了諾曼底公國。從9世紀末起,加洛林家族與羅貝爾家族為爭奪王位紛爭達100年,987年,羅貝爾家族的於格.卡佩登上王位,建立了卡佩王朝。
中世紀中期(10~15世紀)1328年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其旁支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瓦盧瓦王朝。
中世紀晚期(16~18世紀)16世紀上半葉,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又發動了侵略義大利的戰爭,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爭奪德法邊境土地,1562年又爆發了長達30餘年的宗教戰爭,即胡格諾戰爭。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1589~1610在位)繼位後極力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近代現代時期(18世紀末~ ) 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開始了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法國大革命以來近200年的歷史可分為3個時期:
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 這個時期可稱為「革命的世紀」,在這82年中共進行了5次革命(1789、1830、1848、1870、1871)。1789年法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3個階段。
1794~1814年,革命沿下降路線發展。熱月黨人和督政府(見法國大革命)力圖鞏固資產階級共和國,然而經濟困難未能克服,左右兩派政治力量難於平衡,1799年11月,拿破崙.波拿巴將軍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見法國大革命),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一世,改共和國為法蘭西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814年復辟王朝的路易十八(1814~1824在位)頒布《憲章》,保證不改變大革命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自由權利。1820年,王黨極右分子當權,背棄《憲章》,激起資產階級自由派和人民群眾的憤怒,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1824~1830在位),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從1830年起,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築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後匯為巨流。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政治上動盪不定是第三共和國的一個顯著特點。到1914年的44年內共換了近50個內閣。1877年,麥克-馬洪,M.-E.-P.-M.de總統解散議會,法國共和制面臨新的考驗。共和黨人粉碎了麥克-馬洪的5月16日政變企圖。80年代溫和派共和黨人執政。1888~1889年,G.-E.-J.-M.布朗熱將軍策劃控制政府,但未得逞(見布朗熱事件)。1894年,反動勢力誣告猶太軍官A.德雷福斯出賣軍事機密,妄圖藉以接管共和政府。保衛共和國再次成為群眾運動的政治口號(見德雷福斯案件)。90年代後期,激進派共和黨人占優勢,1905年議會通過政教分離法。
1958年 5月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者發動政變,對法國政府施加壓力。6月1日,議會以多數票授權戴高樂組織政府。戴高樂提出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權力的修改憲法原則,於1958年 9月以公民投票方式通過,第四共和國宣告結束。1959年 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㈤ 法國全盛時期是什麼時候
我個人認為,法國的全盛時期是指18世紀的波旁王朝。
直到工業革命之前,帝國之間都主要比拼農業國力,在這種模式下,英國人力和綜合實力其實還不如法國,「法西聯盟」更是歐洲的「巨無霸」。但是時光荏苒,波旁王朝的輝煌早已不在,一個國家只有不斷積極進取,才能屹立於世界。
㈥ 英法戰爭進入第四階段時法國處於一種怎樣的狀態
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年)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農村荒蕪,城市殘破,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的居民的身上。此時,戰爭的性質已經產生變化: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而英國方面則是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英國的侵略行為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愛國之心,紛紛主動加入戰爭,針對英國的戰爭從軍隊的戰爭,轉變為全民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由此進入第四個階段,也是最關鍵的一個階段。
㈦ 法國一共經歷過幾個階段
法國大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
拿破崙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拿破崙失敗後波旁王朝復辟;
1830年波旁王朝被起義推翻,路易.菲利浦建立新王朝;
1848年起義建立短命的第二共和國;
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國;
普法戰爭後,第三共和國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第四共和國建立;
戴高樂當選總統後,第五共和國建立。
㈧ 法國歷史教育分為幾個階段
法國按其歷史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資產階級大革命前的法國教育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比英國晚了一個世紀,17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發展中的資產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銳,這種階級矛盾和斗爭是以宗教斗爭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17世紀時,法國資產階級主要信奉加爾文新教(又稱胡格諾教派)和新教教派——詹森派。封建專制政府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舊教)實行嚴酷的思想統治,並對新教進行殘酷的迫害。在教育上占統治地位的是耶穌會派和後起的聖樂會派。大革命前,法國的教育主要掌握在舊教手中,是天主教對抗資產階級新教「異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㈨ 18世紀法國美術分為哪幾個階段
18世紀法國美術的情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8世紀20年代以前。此期為過渡階段,是古典主義風格逐漸過渡到羅可可風格的創立。第二階段為20年代到70年代或稱「路易十五時代」,是宮廷羅可可藝術與代表第三等級的市民藝術並存和相互對抗的時代。第三階段為70年代以後或稱「路易十六(1774年繼位)時代」。這是新古典主義興起的時代。
總的說來,18世紀法國美術發展的前兩個階段,其主要的藝術潮流是羅可可藝術和市民藝術。18世紀70年代以後,法國處於大革命的前夜,市民藝術已經完成了時代的使命,代之而起的是新古典主義藝術。
㈩ 1872年法國處於什麼時期
1872年法國普法戰爭失敗,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處於第三共和國時期。和普魯士簽訂賣國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