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的設計特點是什麼
「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於1977年建成並對外開放。「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位於巴黎老市區的街道,包括圖書館、美術館、工業美術中心等,設計家打破常規,將這座藝術與文化建築設計成化工廠的模樣,6層樓的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部懸掛在建築物的立面上,並且塗飾紅色綠色等鮮艷的色彩。建築家有意將中心設計成為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內部則是寬敞的無阻攔的廣闊空間,室內布置可以靈活自由地變動。
Ⅱ 誰知道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功能 、材質、造型和顏色是什麼
面向大眾的藝術與文化-巴黎蓬皮杜中心(一)
10月28曰法國文化部與巴黎蓬皮杜中心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即將在上海建蓬皮杜藝術中心上海分館。蓬皮杜藝術中心必將會給中國當代藝術帶來創新意識,改變目前的藝術格局。
在今年9月27日由中南大學規劃與建築系舉辦的「星期三」論壇,關於城市規劃與建設主題活動中,我作了一個簡要發言,其中就談到了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對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我就長沙五一廣場商圈進行了舉例:在區區彈丸之地,建造了平和堂百貨、沃爾瑪、王府井百貨、新世界百貨、春天百貨、百聯百貨等近十個大型百貨賣場,賣來賣去都是一樣貨。如果從規劃和城市文化建設來講,在這商圈中建一座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面向大眾,為市民提供可做、可看、可賣的事情,提供閱讀、觀賞、聆聽、學習的場所;收藏世界上最精美的藝術與設計作品。這個城市的品質和內涵就完全不一樣了。更何況這個地段,本為長沙老城區。在平和堂、新世界百貨的原址發現了漢代古墓群,出土了重要文物。為該地段建造文化藝術中心,延伸了文脈線。
上海開始了。
蓬皮杜中心的相關資料:
一座時尚的、反傳統的建築-蓬皮杜中心
一個裝置藝術品,一艘貨輪,一台管道機器或一間工廠-蓬皮杜中心。
現在它是巴黎的象徵性標志之一。
建築師:朗卓.皮亞諾(義大利),理查德.羅傑斯(英國)
開幕時間:1977年1月31日;
建築表面面積:約90,000平方米;體積:430,000立方米;
樓層高度:共8層,其中5層為地上建築;共166米長,42米高,60米寬;
室內面積:每層7,500平方米的巨大平台;2000年1月1日維修後重新開放,增加了8,000平方米的空間;
參觀人數:平均每天22,000人參觀,每年參觀人數超過7百萬。
設備管道飾以不同顏色以區別不同的功能:藍色為空調管道,綠色為給排水網,黃色為電力管道,紅色為人行通道。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電梯的外部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東面的景觀
蓬皮杜中心周邊雕塑
一層大廳頂部管道
大廳時針
蓬皮杜中心新標志
這套標志由呂迪.保衛聯合工作室開發,其基礎是讓.威德默享負盛名的打字機符。
一層大廳紀念品購物店
六層的書店
Ⅲ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建築布局
中心大廈南北長168米,寬60米,高42米,分為6層。大廈的支架由兩排間距為48米的鋼管柱構成,樓板可上下移動,樓梯及所有設備完全暴露。東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為有機玻璃圓形長罩所覆蓋。大廈內部設有現代藝術博物館、圖書館和工業設計中心。它南面小廣場的地下有音樂和聲學研究所。中心打破了文化建築所應有的設計常規,突出強調現代科學技術同文化藝術的密切關系,是現代建築中高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Ⅳ 位於法國巴黎的現代藝術中心是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
蓬皮杜中心:從「煉油廠」到巴黎標志
蓬皮杜中心全名為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1977年1月31日在巴黎市中心落成。1969年時,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為紀念帶領法國在二戰中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倡議興建一座現代藝術館。最後,法國當局從600多個參與競逐的設計團隊中,選出了由瑞索·皮埃諾和理查德·羅傑斯合作的設計方案。
蓬皮杜中心最大的建築特色是鋼骨結構、管道和電動扶梯外露,由於建築風格過於前衛,與當時巴黎傳統的建築風格完全不搭配,令很多人感到難以接受。很多巴黎市民將之視為「眼中釘」,甚至有人戲稱它是「市中心的煤氣廠/煉油廠」。
盡管非議不斷,蓬皮杜中心還是逐漸發展成為巴黎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2006年,參觀蓬皮杜中心的遊客達到510萬人。
Ⅳ 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中心有什麼樣的歷史
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中心簡稱「蓬皮杜中心」,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距盧浮宮和巴黎聖母院各約1000米。蓬皮杜中心是在法國前總統蓬皮杜的倡議下,由義大利建築師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羅傑斯共同設計建造的。1977年,中心建成開放,並以其倡議者蓬皮杜總統的名字命名。
喬治?讓?蓬皮杜(1911~1974),法國政治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理(1962~1968)、總統(1969~1974)。1973年9月訪問中國。1969年12月,蓬皮杜總統決定在市政府的北側,修建一座面向大眾的現代藝術博物館。於是向全世界招標,經過多輪的篩選,建築師郎佐?皮亞諾和R?羅傑斯的設計,從681件競爭作品中一舉中標,並在1972~1976年於著名的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建造完成。該中心是根據蓬皮杜總統的倡議而建立的,故以其名命名。
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公共圖書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音樂和聲學研究所四大部分。蓬皮杜中心擁有世界上現當代藝術最完善和完整的收藏:擁有5000位藝術家的54500件藝術品,其中包括了1619位藝術家的5500件繪畫作品、1509位藝術家的17272件素描和畫作、695位藝術家的16279件攝影作品、266位藝術家的4518件建築作品、274位設計師的2419件設計作品、472位藝術家的2440件雕塑作品、323位藝術家的1026部電影作品。
這是一座未來主義風格的傑作,由縱橫的玻璃管道、碩大的玻璃牆體和錯綜的鋼架構成,酷似一座化工廠。由於所有管道都設在外部,館內空間可充分利用,能夠進行大廳的單元分割,便於布置展覽。
這是一座新型的、現代化的知識、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寶庫。人們在這里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吸收知識、欣賞藝術、豐富生活。
看起來像一座工廠或一艘遠洋客輪的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
Ⅵ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特色資料
蓬皮杜中心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鋼骨結構以及復雜的管線。建築興建後,引起極端的爭議,由於一反巴黎的傳統風格建築,許多巴黎市民無法接受,但也有文藝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戲稱它是「市中心的煉油廠」。這種建築風格被稱為「高技派」(High-tech)風格。
這些外露復雜的管線,其顏色是有規則的。空調管路是藍色、水管是綠色、電力管路是黃色而自動扶梯是紅色。
盡管有這些極端的爭議,開館二十多年來,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中心已吸引超過一億五千萬人次入館參觀。 「公共參考圖書館」完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舊式圖書館,它擁有當代書籍30萬卷,期刊2400種,幻燈片20萬張,微縮膠卷15000個,唱片1萬張及各種電影、錄像、地圖、磁帶等。館內設施一律開放,讀者可隨意翻閱開架圖書;也可以通過錄相機隨意選看介紹各國文學藝術、科技、民俗等情況的電影、錄像;音樂愛好者可以戴上耳機自由欣賞自己挑選的唱片。館內到處都設有放大閱讀機和復印機,讀者可隨時用以查閱微縮膠卷和復制資料。該館還附設有語言學習室,共有40個小房間和40種語言的有關教材、資料,人們在此可以聽錄音、看教材,選學各種語言。「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也與那些舊的藝術博物館不同,集中突出了「現代」二字,專門介紹20世紀以來的西方各種造型藝術。包括立體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派、結構派、概念藝術及流行藝術等各種流派的2000幅作品。館內藏品的陳列方法也是現代的:一條主要線路按時間順序排列著各個流派藝術的代表作,周圍分設許多小展室,分別介紹某流派某作家的作品,使觀眾既可以了解現代西方藝術的概貌,又可以對某一感興趣的流派或作家進行深入的研究。館內還設有可以升降移動的板架,掛有那些未出展的作品,一按動電鈕,這些自動板架便可將那些觀眾所需而未展出的藏品展示在人們面前。
「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為避免噪音干擾修建於大廈旁邊的地下,其主要功能是讓音樂工作者能夠利用現代的設備和技術來從事創造。此外,它還從事研製新樂器和各種音響設備的工作。
「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不僅內部設計、裝修、設備、展品等新穎、獨特、具有現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結構也同樣獨到、別致、頗具現代化風韻。這座博物館一反傳統的建築藝術,將所有柱子、樓梯及以前從不為人所見的管道等一律請出室外,以便騰出空間,以供內部使用。整座大廈看上去猶如一座被五顏六色的管道和鋼筋纏繞起來的龐大的化學工廠廠房,在那一條條巨形透明的圓筒管道中,自動電梯忙碌地將參觀者迎來送往。當初這座備受非難的「龐大怪物」,今朝已為巴黎人開始接受並漸為法國人喜愛。
如果說盧浮宮博物館代表著法蘭西的古代文明,那麼「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現代巴黎的象徵。
Ⅶ 如何理解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建築
蓬皮杜藝術中心屬於 復古主義建築流派
近、現代建築是建築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在二百年內,已有了空前的變化,不論在建築規模上、數量上、類型上、技術上、速度上都是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所不能比擬的。
由於社會的發展,促使了近、現代建築的革命,它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越來越多地體現著功能與科學技術的特徵。
上京新航線絢麗起航
建築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現代建築無疑地要反映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特點。在西方近現代建築流派中,應特別提到的是以下幾大流派:
一、復古主義建築流派
這一流派主要興起於西方工業革命後,即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從思想背景來看,它是在資產階級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下的產物,它的基本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復興古典建築的風格。在這一大流派中,由於所復興的對象不同,又可分成三個小流派,一派為古希臘、羅馬建築復興派;一派為哥特式建築復興派;一派為折衷派。這三派建築傾向的形成,都與工業革命後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需要分不開。所以,從一定意義來講,這些復古主義建築流派的出現,正是新興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
古希臘、羅馬復興派的中心在法國。這一派的建築傑作有兩座,一座為「巴黎萬神廟」,一座為巴黎明星廣場上的「凱旋門」。
哥特復興的流派和思潮則主要集中於英國。其典型的建築傑作是英國國會大廈。它建於1868年,是一個建築群,由上、下議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鍾塔,維多利亞塔等組成。整個國會大廈的建築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強調垂直線,注重高聳、尖峭。由於哥特式建築充滿了一種浪漫情調,所以,在習慣上人們又稱這一時期的哥特復興建築為浪漫主義的建築。哥特復興派也就順理成章地稱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築主要盛興於法國。它的特點是以歷史為藍本,但不拘於哪一個時代的建築,也不專注於哪一種風格,常常是將幾種風格集於一身,故人們又稱其為「集仿主義」。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巴黎歌劇院,它的設計者就是折衷主義的狂熱崇拜者格林爾。從正面看,這座建築有一排宏偉的柱廊,在正立面上又採用了「洛可可」的裝飾風格,雕刻上了極其繁瑣的捲曲草葉和花紋,將新興資產階級對財富的炫耀盡展於此種華麗的風格上。
復古派在建築藝術方面創造了眾多傑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歷史使命。進入20世紀後,一種更具創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歷史地被推到了建築革命的前沿,這就是現代主義思潮及其現代派。
二、現代主義建築流派
建築與繪畫、雕刻等純藝術相比,有一個極重要的區別,就是建築具有實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倫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內,造出一座龐大的新型展覽館--水晶宮」。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採用鋼結構造出內部凈跨度達115m的機器陳列館,同時建成高達328米的埃菲爾鐵塔。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層的高樓。1909年紐約建成50層的商業辦公樓。這些都是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功能的產物。
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社會文化心理終於出現了轉折。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歐先進資本主義各國的繪畫和雕刻方面出現種種背離傳統的新浪潮。當繪畫和雕刻領域已經出現新風格之後,建築師探索新的建築風格就不可避免了,何況建築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功能早已為建築風格的轉變准備了物質基礎。 此時舊大陸的改革浪潮卻不斷推進,相應於美術界的各種新潮流,建築界也出現了「未來派」、「主體派」、「構成主義」、「表現主義」、「風格派」等新的建築觀點和建築藝術風格。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對建築改革發生重要影響,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德國威瑪創辦一所新型的設計學校--國立威瑪建築學校,簡稱「包豪斯」,他網羅當時西歐及俄國的新潮美術家和設計家,按照新的教學計劃和方式培養新型設計人才。德國另一位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以及其他青年建築師也都積極創新。在法國,勒·柯布西耶是激進的改革派建築師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視建築藝術,但當時他提倡的是一種機器美學。 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現了一批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德國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附近的薩伏伊別墅、1929年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巴黎瑞士學生宿舍、芬蘭帕米歐療養院、荷蘭鹿特丹萬勒爾煙草工廠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幾座。
從30年代起,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建築風格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在德國由於希特勒政權提倡古典主義建築,包豪斯被視為異端而遭解散。格羅皮烏斯和密斯等現代主義代表人物移居美國。摩天樓是20世紀美國最具特徵的建築類型。30年代以前,多數摩天樓里採用鋼框架結構,但外表仍以磚石牆面和傳統裝飾雕刻裝扮起來。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摩天樓的體形趨於整齊簡單,牆面改用工廠預制的輕質幕牆,材料有玻璃、不銹鋼、鋁等等。傳統的磚石建築的厚、重、粗、實的外貌被輕、光、透、薄的幕牆的新裝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利華大樓、西格拉姆大廈、紐約世界貿易中心(2001.9.11毀滅)以及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後兩座建築都是110層,至今仍是世界上層數最多的摩天樓。總之,到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作為一種新的建築藝術語言已被廣泛接受。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風俗在50—60年代成為世界建築舞台上的主角,由於世界各地的現代主義建築有明顯相似的形象,人們就稱它為「國際式」。
三、後現代主義建築
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進入70年代,世界建築舞台呈現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如果說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經典著作,那麼美國建築師文丘里於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便是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宣言書。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具體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美國建築師M.格雷夫斯設計的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政大樓、英國建築師J.斯特林設計的德國斯圖加特市國立美術館新館是兩座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例子。1987年柏林國際建築展中的一批建築物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一次集中表現,它們與1927年斯圖加特住宅展覽會恰成對照。
四、其他建築風格與流派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興起與嬗變是20世紀世界建築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現象。然而20世紀還出現過存在著眾多的其他風格與流派,有的是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變種;有的與它們完全不同;有的規模和影響相當大;有的只是少數建築師的個人風格。
美國建築師賴特不贊同學院派復古主義的建築創作道路,他力主創新,早期的建築作品對歐洲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產生過啟發推動作用,然而賴特的建築觀點與歐洲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人物有重要區別。賴特明確反對勒·柯布西耶將住宅看作是「居住的機器」的觀點。他主張建築應該象植物一樣,有機地同環境緊密結合,應該是從人的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環境中產生。賴特一生設計了大量的建築,位於美國匹茲堡附近的「流水別墅」是他的一個傑作。這座別墅將這種建築類型的設計藝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堪稱世界建築史中的—件瑰寶。
在現代主義建築和後現代主義建築之間,實際上有一個蛻變和過渡的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已經出現了突破和背離20年代正統現代主義的端倪。意味深長的是勒·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築》中倡導的理性主義觀點,創作了一批被稱為「野性主義」的建築。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法國孚日山區中一個小天主教堂--朗香教堂,它座落在一個小山頭上,周圍是群山和河谷。朗香教堂標志著勒·柯布西耶本人在建築創作上的深刻轉變,在某種意義上,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預示了後現代主義建築美學的興起。
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是本世紀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築,它的外形與歷來的一切劇院都不同。這是較早地突破正統現代主義建築「形式跟從功能」信條的一座優美的建築作品,盡管悉尼歌劇院的造價一再突破預算,工期拖延長達十多年,而一旦建成後,立即獲得公眾廣泛的喜愛而成為悉尼市的標志物。 在50—60年代,當後現代主義建築興起之前,有少數建築師提倡將現代建築與古典建築加以融合,這一趨向被稱為20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美國建築師斯東和雅馬薩基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斯東設計的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是將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的型制與現代演出建築結合起來。雅馬薩基是日裔美國人,他注意吸收東方傳統建築的某些特徵用於現代建築設計中。他在1959年新德里世界農業展覽會美國館的設計中,運用架在水池上的長廊和金色的圓穹頂,使建築物帶上明顯的東方色彩,他設計的沙烏地阿拉伯達蘭機場候機室,使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板殼結構,但供券的線條及牆面紋飾經他巧妙的處理以後,使這座現代建築具有濃厚的阿拉伯情調。
斯東及雅馬薩基與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一種被稱為高技派的建築風格。巴黎蓬皮杜文化與藝術中心、香港匯豐銀行大廈及倫敦勞埃德大廈都是高技派建築風格的代表作。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充分坦露結構,暴露多種機電設備的本來形狀。人們在這類建築的內外,看到巨大的樑柱,裸置的升降機,不加掩蓋的多種管道線纜。這種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檢查維修,增添改造變動的靈活性,從而提高使用效率,但是實際上設計者的出發點主要還不是此種功能性或經濟上的考慮,更多的還是出於一種美學考慮,它的基礎是機器美學或技術美學。
五、第三世界的現代建築
20世紀中後期,隨著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高漲,民族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復興,情況逐步改變。一方面亞、非、拉美新興國家努力掌握新的科學技術,建築業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打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義,拋棄全盤西化的思潮,努力結合本民族本地區建築文化傳統創造新的有各自特色的現代建築,這是一條困難的道路,然而經過第三世界建築師的自覺探索,也包括那些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西方建築師的嘗試,在廣大的第三世界,已經出現了許多現代化的然而又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優秀建築作品。 作為亞洲經濟起飛最早的國家日本,其建築師一方面大力吸收西方先進建築科學技術,同時,又有許多建築師自覺探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吸收和發揚日本傳統建築文化的特點,創造日本的現代建築。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於50年代創作的日本香川縣廳舍將日本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形象特色融匯入現代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之中,巧妙自然。他設計的東京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是另一個優秀作品,得到國內外好評,是日本現代建築達到國際水難的一個標志。 中國建築師長期探索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與現代建築結合的途徑,1929年建成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國建築中現代化與民族化結合的一個起點。從平面規劃布局到建築細節,都表現出中國特色,反映著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新覺醒。195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之際,北京古老的皇城入口前建成新的廣場。廣場兩側有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兩座新型建築物,它們都沒有採用傳統的中國大屋頂,然而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個廣場和兩旁的建築,體現了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特色的成功結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禮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築師薩帕的作品,薩帕說:「我要設計新的、典雅的、非外來的,令人感到熟和親切的」建築形象。在這樣的創作思想引導下,他將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巨大的白蓮花,在印度次大陸,蓮花傳統上被當作完美無暇的象徵,這座教堂恰當地體現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願望。
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國際機場是一座技術先進規模宏大的先進機場。在設計開始之前,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就要求這座機場既要是現代化的又要是伊斯蘭的。設計者美國HOK建築設計事務所遵從這種精神,僅一座現代化機場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調,機場中布置著一個有圓形穹頂的清真寺,更使得這個建築群具有明白無誤的民族識別性。
事實表明,建築的現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在克服現代化即西方化的認識偏見之後,各國人民都能創造出自己獨具特色的現代建築。傳統與現代化結合愈來愈成為世界各國大多數建築師的共識。人們有理由相信,在20世紀最後的年月中,廣大第三世界將出現更多更優美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的現代建築藝術奇葩。
Ⅷ 巴黎 蓬皮杜藝術中心的相關介紹
蓬皮杜(1911-07-05,法國蒙特布迪夫~1974-04-02巴黎)法國政治家、銀行董事長、教師,後任法國總理(1962-1968)、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1969-1974)。教師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任中尉,被引薦給法國臨時政府首腦戴高樂。此處蓬皮杜指法國國立喬治·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位於巴黎博堡大街和歷史遺址沼澤區的邊緣。該中心由蓬皮杜總統委辦,故以其名命名巴黎的「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位於著名的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是根據法國已故總統蓬皮杜的創議而建立的。它是一座新型的、現代化的知識、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寶庫。人們在這里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吸收知識、欣賞藝術、豐富生活。
「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由「工業創造中心」、「公共參考圖書館」、「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四大部分組成,供成人參觀、學習,並從事研究。與此同時,「中心」還專門設置了兩個兒童樂園。一個是藏有2萬冊兒童書畫的「兒童圖書館」,裡面的書桌、書架等一切設施都是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設置的;另一個是「兒童工作室」,4歲到12歲的孩子都可以到這里來學習繪畫、舞蹈、演戲、做手工等。工作室有專門負責組織和輔導孩子們的工作人員,以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和智力、幫助孩子們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工業創造中心」中,主要通過各種展覽會和圖書資料向觀眾介紹有關市政建設、生活環境及各種工藝產品的發明和創造情況。同時還向觀眾提供各種日常消費品的資料與咨詢。 「公共參考圖書館」完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舊式圖書館,它擁有當代書籍30萬卷,期刊2400種,幻燈片20萬張,微縮膠卷15000個,唱片1萬張及各種電影、錄像、地圖、磁帶等。館內設施一律開放,讀者可隨意翻閱開架圖書;也可以通過錄相機隨意選看介紹各國文學藝術、科技、民俗等情況的電影、錄像;音樂愛好者可以戴上耳機自由欣賞自己挑選的唱片。館內到處都設有放大閱讀機和復印機,讀者可隨時用以查閱微縮膠卷和復制資料。該館還附設有語言學習室,共有40個小房間和40種語言的有關教材、資料,人們在此可以聽錄音、看教材,選學各種語言。
「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也與那些舊的藝術博物館不同,集中突出了「現代」二字,專門介紹20世紀以來的西方各種造型藝術。包括立體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派、結構派、概念藝術及流行藝術等各種流派的2000幅作品。館內藏品的陳列方法也是現代的:一條主要線路按時間順序排列著各個流排藝術的代表作,周圍分設許多小展室,分別介紹某流派某作家的作品,使觀眾既可以了解現代西方藝術的概貌,又可以對某一感興趣的流派或作家進行深入的研究。館內還設有可以升降移動的板架,掛有那些未出展的作品,一按動電鈕,這些自動板架便可將那些觀眾所需而未展出的藏品展示在人們面前。
「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為避免噪音干擾修建於大廈旁邊的地下,其主要功能是讓音樂工作者能夠利用現代的設備和技術來從事創造。此外,它還從事研製新樂器和各種音響設備的工作。
「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不僅內部設計、裝修、設備、展品等新穎、獨特、具有現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結構也同樣獨到、別致、頗具現代化風韻。這座博物館一反傳統的建築藝術,將所有柱子、樓梯及以前從不為人所見的管道等一律請出室外,以便騰出空間,便於內部使用。整座大廈看上去猶如一座被五顏六色的管道和鋼筋纏繞起來的龐大的化學工廠廠房,在那一條條巨形透明的圓筒管道中,自動電梯忙碌地將參觀者迎來送往。當初這座備受非難的「龐大怪物」,今朝已為巴黎人開始接受並漸漸地喜愛起來。
如果說盧浮博物館代表著法蘭西的古代文明,那麽「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現代化巴黎的象徵。
Ⅸ 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什麼風格的典型代表
蓬皮杜中心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鋼骨結構以及復雜的管線。建築興建後,引起極端的爭議,由於一反巴黎的傳統風格建築,許多巴黎市民無法接受,但也有文藝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戲稱它是「市中心的煉油廠」。這種建築風格被稱為「高技派」(High-tech)風格。這些外露復雜的管線,其顏色是有規則的。空調管路是藍色、水管是綠色、電力管路是黃色而自動扶梯是紅色。
Ⅹ 蓬皮杜藝術中心是解構主義嗎
蓬皮杜藝術中心不是解構主義。
簡而言之,蓬皮杜藝術中心是高技派,而不是解構主義。高技派典型的實例為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從造型角度分析,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不僅暴露了建築結構,連各種設備管道也全暴露在建築外面,被認為是高技派的代表作品。
建築特色:
蓬皮杜中心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鋼骨結構以及復雜的管線。建築興建後,引起極端的爭議,由於一反巴黎的傳統風格建築,許多巴黎市民無法接受,但也有文藝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戲稱它是「市中心的煉油廠」。這種建築風格被稱為「高技派」(High-tech)風格。
這些外露復雜的管線,其顏色是有規則的。空調管路是藍色、水管是綠色、電力管路是黃色而自動扶梯是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