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結合實際論述東西方企業文化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東方企業文化的特點:(1)強調集權式管理,特點是向心、求同、重人;(2)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3)重視運用社會精神的力量去形成共同的意識形態,促使人們去服從組織的共同目標;(4)鼓勵在組織內形成一種家庭氣氛;(5)十分注意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各項經營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更強調從整體上進行控制;(6)藝術地應用含糊和微妙性以淡化組織中的沖突,達到和諧一致。西方企業文化的特點:(1)制度化; (2)講究效率,強調科學性;(3)強調明確性;(4)重視物的因素;(5)強烈的進取精神促使企業在市場開拓、產品改進、技術創新等方面有一種無限的擴展欲和侵略性。
㈡ 法國的文化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錄1:法國經濟數據
GDP:78Y,610億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億法郎
工業企業:196,600家
農業/食品企業:72,000家
GDP增長率:2.3%(到1996年)
1996年總增長值:農業5.5%;工業和能源25.2%;服務業56.4%
現有就業人口:25,590,000
附錄2:法國的特點
盡管法國在地理上和種族上都是多樣化的,國家仍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個性。法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個性有強烈認同感。
現代法國的基本理念是保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統一。這些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附錄3:法國的外國人
外國移民在過去四十年中對法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繁榮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現前的經濟危機,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現在法國有大約不到四百萬的外國人(自1995年來占人口總數的6.5%)。自1990年來外國人所佔比例大致未變。
㈢ 法國管理內部特點
你是要為工作做准備,還是要寫點什麼。法國的公司里也是將人情關系的,但是不是很復雜。有原則,也很靈活。
㈣ 企業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徵
企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形性與有形性的統一
企業文化的內核中包含著各種價值因素、信念因素、道德因素、心理因素等,是作為一種精神氛圍存在於特定人群之中的,因此,它具有無形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然而,任何無形的事務都是寓於有形事物之中的,企業文化也不例外。無形的價值因素、信念因素、道德因素、心裡因素等通過各種有形的載體,如人的行為方式、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經營政策體現出來。人們往往是通過有形的事務去觀察、分析、研究和培植企業內在文化的。無形性是指內容而言;有形性是對形式和載體而言的。因此,企業文化是內容與形式、載體的統一。無形性與有形性的統一。
觀念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企業文化在形態上表現為一種觀念、一種認識、一種群體意識。但是,馬克思認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說明,人的認識是客觀世界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任何認識都以客觀的具體事務為其實在的內容。客觀世界是認識的對象,但它只有在實踐中才可能被人所充分認識。認識來源於實踐。無疑,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價值觀作為一種認識,也離不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它既來源於實踐,同時又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因此,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看待企業文化,它是觀念性和實踐性的統一。了解企業文化的這一特點,有利於企業文化建設更加貼近實際,具有針對性,對於克服企業文化建設中脫離實際、拔苗助長,或束之高閣、只做表面文章的傾向具有重要意義。
抽象性與具體性的統一
企業文化所反映的基本經營理念和管理哲學往往是概念性的,優秀的企業文化往往引導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創新,內涵清晰而目標「模糊」。它不像企業的生產計劃、產品標准、規章制度、管理規范那樣明確具體,它只給人們提供一種指導思想,一種價值判斷,一種行為規則。它不會告訴人么你每個問題用什麼具體方式和具體方法去處理,它只會告訴人們應該根據什麼樣的思想和標准去處理每個具體的問題,因此,它是一種抽象性的概念。但是,企業文化又是具體的,它是由各種具體言行都在不同的角度具體體現著企業文化;同時也感受到企業文化的導向、激勵和制約作用。盡管這種作用是微妙的、暗示性的,但在多數情況下,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方向,為人們提供者行為動力。
經濟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如前所述,企業文化具有經濟屬性,是一種經濟文化,它反映著企業的經濟倫理、經營價值觀和目標追求,以及實現目標的行為准則等。企業文化的經濟屬性是由企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組織的性質決定的。在這一點上,企業文化與「軍隊文化」、「校園文化」、「醫院文化」、「機關文化」、「社區文化」等有明顯區別。同時,還必須看到,企業不僅作為獨立的經濟組織而存在,而作為社會的一個細胞而存在。從其功能來講,它不僅有推動企業創造物質財富的功能,而且也具有社會功能。在中國,企業文化體現著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要求,具有為思想政治工作創造條件,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與員工隊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重要工作。因此,企業文化也具有社會屬性或一定的政治屬性。況且,企業從事經濟活動,也不是在封閉的系統中進行的,企業員工生活在社會的各個層次,每時每刻都會受到社會大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所以,企業文化是經濟性和社會性的完美統一。
超前性與滯後性的統一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是最活躍的要素。企業是生產力的直接組織者,在經營管理活動中產生的企業文化,相對於社會文化是超前的,往往最先反應時代的新觀念、新思想、新氣息。企業文化的超前性決定了它的社會價值。但企業文化相對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相對於企業設備的快速更新和組織的急劇變革等,往往顯得變化緩慢,具有一定的滯後性。解決企業文化的滯後性,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設備的更新、組織的變革等及時推動企業文化的變革與進步,是企業文化實踐中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吸收性與排他性的統一
一種積極的企業文化形成以後,對於外來的優秀文化仍具有很強的吸收學習能力,能夠吸收經濟發展、文化進步和社會變革中的積極因素,吸收其他企業在實踐中形成的好的思想和經驗;同時,對於與企業文化主流相悖的其他思想意識也有相應的抵禦能力。一般來講,一種消極的企業文化往往不具備這一特點。這個特點也是區分或衡量企業文化優劣的標志之一。
㈤ 歐洲國家企業文化的特點是什麼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在此僅指西歐。西歐海岸曲折,港灣眾多,水陸交通方便,氣候溫和宜人,這些為西歐 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地理條件. 當今西歐文化是基督教文化、猶太教文化、希臘文 化和拉丁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產物,尤其是共同的基倍數文化傳統的影響,給兩歐各國 提供了一個共同的道德基礎,並給西歐企業文化注入一種普遍的哲學意義。西歐各國的組織管理思想在過去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對世界各國都有很大影響.古典組織理論及其代表人物都誕生在此區域,其對西歐諸-國乃至世界各國企業管理實踐的 指導和企業文化的生成、發展與淡化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像英、法、德等國都有成功企業,它們都有自己所奉行的一套方法,都有自己所迫求的企業文化。總的看來,西歐各國企業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徵。
1、精神性與人文主義色影較濃 西歐企業文化的精神主要來源於基督教。基督教的信仰是相信神即上帝的存在,上帝把"仁愛"的命令頒布到人間,讓世人互愛,在此基礎上,西歐國家的企業普遍強調員工 互愛與勞資和諧,實施雇員參與制度與高福利制度,並在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重視培 養員工的自豪感與主人翁意識。同時,企業普遍重視美化環境和生態環境保護,追求人與 自然的和諧。
1、追求理性與民主性管理 西歐各國的企業管理精神與管理文化深深植根子理性的基礎之上,企業管理工作力求做到制度化、程序化,以此作為高效率的保證。歐洲人尤其是最富理性的德國人善於邏 輯思維,考慮問題嚴謹周密,辦事嚴肅認真,穩重謹慎,企業管理追求經濟科學化、風險最 小化、優化開發、優化質量、優化策略、優化服務的觀念深入人心。要求民主是人文主義發 展的必然結果,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各國強大的工會力量就是這一精神的體現。企業普遍 重視員工參與管理。與西歐其他國家有所區別的是,由於獨特的地理、歷史、文化等原因, 在民主性管理方面,德國企業文化有些例外,強調集權、獨裁和直線型管理控製成為該國 企業文化的重要特點。
3、繼承傳統,追求卓越 西歐國家尤其是英、法等國十分尊重和注重繼承傳統文化,要求企業從自己的民族特點出發,生產經營適銷對路的卓越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如英國的消費品比較追求氣派、 矜持、莊重,講求等級,其傳統習慣不輕易改變;德國的啤洶、汽車;法國的葡萄酒、時裝、化 妝品等被一代又一代企業家培育成世界精品。但過分堅持傳統,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 創新與發展,如英國國際地位的下降就與保守的傳統文化不無關系。的奮斗目標明確 西歐民族素來有著淵源極深的宏圖大志,人民富有抱負。企業都制定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一旦目標確定,便以高昂的鬥志和頑強的毅力去實現宮。
4、注重員工培養 歐洲各國企業一般都很注重銷養和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強調建立員工的工作責任 感和職業道德感,在實踐中有一種將企業建立成一種"學習型組織"的願望和傾向。
㈥ 法國國營鐵路公司的企業文化
公司的主旨是滿足旅客的需求。公司目標是成為歐洲公共服務業的楷模。公司要為客戶提供安全,准時,可靠,清潔的鐵路運輸服務。面對日益增長的來自陸路運輸和海運的競爭壓力,三年前SNCF採取了改組措施。目的是建立更接近客戶,更能為旅客提供方便的鐵路運輸公司。公司認為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鐵路是污染最小的運輸方式,並且高速鐵路在歐洲也日益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方式。1999年歐盟通過了建立歐洲鐵路貨運網的計劃,這給SNCF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但同時也是一個新競爭的挑戰。
㈦ 企業文化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1、獨特性
企業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具有相對獨立性,每個企業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淀積,這是由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特色、企業傳統、企業目標、企業員工素質以及內外環境不同所決定的。
2、繼承性
企業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產生、生存和發展,企業文化是歷史的產物。企業文化的繼承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精華。二是繼承企業的文化傳統。三是繼承外來的企業文化實踐和研究成果。
3、相融性
企業文化的相融性體現在它與企業環境的協調和適應性方面。企業文化反映了時代精神,它必然要與企業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以及社區環境相融合。
4、人本性
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最本質的內容就是強調人的理想、道德、價值觀、行為規范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強調在企業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用願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機制激勵人,用環境培育人。
5、整體性
企業文化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人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引導企業員工把個人奮斗目標融於企業發展的整體目標之中,追求企業的整體優勢和整體意志的實現。
6、創新性
創新既是時代的呼喚,又是企業文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優秀的企業文化往往在繼承中創新,隨著企業環境和國內外市場的變化而改革發展,引導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創新。
㈧ 分析日本、美國、歐洲國家企業文化的差異性在哪
美國企業文化主要特質
第一、理性主義:根植於美國實用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民族傳統,追求明確、直接和效率,具有體現理性的制度、規范、條例和准則,這是美國企業文化的根本;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契約關系,具有較強的求實精神和行動意識。這種理性主義的文化有利於提高效率,但又為整體效應的形成設置了障礙,企業管理剛性過強,柔性不足。
第二、個人主義:崇尚自我,尊重人格,尊重個人尊嚴和價值,承認個人的努力和成就;員工應自主、自信、自立、自存,自我培訓,自我完善;強調個人決策和個人負責,每件事情都有人負責。個人決策制有其長處是權力集中,責任明確,指揮靈敏,行動迅速,工作效率較高,但也受個人眼光、能力、知識、精力的限制。獎勵針對個人而不是集體,但雇員的合作意識較差,流動性較強,缺乏對企業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
第三、英雄主義:提倡冒險與創新精神,培養競爭意識,崇拜英雄人物。― 能力主義:員工有自主能力,突出個人決策,注重創造能力,重視質量管理專家的能力,提高企業競爭能力,注重培養員工的學習能力,提高溝通能力。
第四、權威主義:上級藉助權力管束下級,決策過程自上而下;由於經營環境發生變化,組織機構精簡,也導致權力下放,強調「管理即授權」,信奉最接近過程的人最了解其過程,對其中的問題最有發言權。
第五、提倡科學和合理:重視確定嚴密的組織系統、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合理的管理程序、明確的職責分工、嚴格的工作標准、先進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比較注重硬性管理,較少受人情關系的糾葛。
第六、重視客戶和質量: 「顧客至上」, 「顧客就是上帝」,是美國企業界的座右銘;注重培養質量意識,並且長久地堅持貫徹這種意識,視質量為生命。
第七、偏重社會價值:把「創造社會財富」、「生產好的產品」、「提供良好的服務」作為企業的根本宗旨。
同時,美國管理專家對企業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出版了很多著作,可以說做在日本理在美國,比如說企業文化的三層結構這樣的學說就是出自美國。
日本企業文化主要特質
一是強調為社會經營的理念:突出企業的社會責任,強調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價值目標,往往用社訓、社歌、社徽等形式來表現社會經營的理念;具有「產業報國」的理念,企業和國家在利益上往往是一致的,在影響日本國家利益的關頭,不同企業之間能夠密切合作。
二是提倡「綜合即創造」的經營哲學:日本企業把「綜合」與嫁接、模仿、借鑒等聯系在翻起,把「綜合」也視為一種創造性思維和行為,在「綜合」中創新和提高;他們學習、「綜合」了中國的文化、西方的管理,實現了企業文化和管理方法的變革。
三是重視中國儒家思想倡導的重人倫、「和為貴」特質:追求和諧統一,提倡團隊精神,力主建立「命運共同體」和良好的人際關系;講合作、協作,注重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實行集體主義管理,堅持主要著眼於團體而不是個人的激勵制度;注重人文關懷,主張泛家主義,施友善,行禮讓之心,視員工為家庭成員,從多方面予以關心。
四是西方文化的科學理性精神特質:提倡自上而下的集體管理,重視企業的非正式組織作用,主張學習而不盲從,實用而不滿足,追求盡善盡美。
五是日本本土文化的「家文化」特質:視國家為家、企業為家,提倡員工與企業、與國家共榮;要求員工堅守忠誠,信奉「家規、社訓」,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實行終身僱傭、年功序列制度,按企業組織工會;企業職工結成「命運共同體」,對公司的歸屬意識很強,對企業有很強的「感情和忠誠心」。
六是突出人本管理:尊重人格,注重情感溝通,注重教育和培訓,鼓勵員工參與管理,同時要求員工實行自我管理;提出「經營含教育」、「造物先樹人」的觀點,主張「企業的發展在於人才」,把教育作為企業對社會的義務。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大,有著一手拿算盤一手讀論語的習慣,中國的道德體系早已被納入其企業文化管理。
歐洲國家企業文化主要特質
歐洲許多國家文化背景相近,政治經濟走向一體化,市場緊密相聯,其企業文化具有一些共同兩特點。
一、推行理性管理:企業組織機構嚴密,管理集中,講求實效,富於理性。在人員配備上,要求嚴格,注重精幹。各部門職責分工明確,講究工作效率。經營中嚴守法律,堅守信用,一絲不苟。
二、重視研發和創新:企業重視研究與開發,強調產品更新和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帶來產品更新,產品更新又推動技術創新;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支持企業的研究與開發,如法國的技術政策與經濟發展政策有密切的聯系。
三、注重質量,著眼於世界市場:對產品質量倍加重視,認為「質量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為了保證企業全球戰略的實現,很多企業非常重視產品在全球的推廣銷售。一些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按地區和國家設立銷售部,或按產品設置銷售機構。如德國的許多企業都設有強有力的推展和銷售機構,銷售網路健全而龐大。
四、重視員工培訓和參與管理:許多企業非常重視員工的素質,有計劃地培訓員工。重視員工參與管理與歐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追求民主自由精神密切相關。有的企業設有由管理人員和雇員代表組成的各級工作委員會;有的企業建立「經理參與系統」、「半自治團體」、「工作改善委員會」,員工參與管理,經理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協助員工解決問題,強化員工的責任意識;有些企業實施輪換工作制和彈性工作制,提出使工作適應人,而不是使人去適應工作。在德國,工人持有股票已有相當比重,更加關心企業的生產經營,參與管理意識增強,勞動效率也明顯提高。
㈨ 法國湯姆遜公司的企業文化
湯姆森公司生產的不少電子和電氣產品在歐洲和世界各地十分暢銷。作為一家大的跨國公司,湯姆森非常重視人員的培訓和技術的研究開發,使其在歐洲和世界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公司極其重視員工的培訓,為此公司專門成立了湯姆森大學,以推廣「湯姆森教育湯姆森」的教育方式。在1989年—1990年,330多名湯姆森管理人員作為培訓者和演講者參與了大學課程的講授。目前,湯姆森的教育水平與歐美最好的公司培訓基地不相上下,湯姆森大學強調專業和個人發展相結合,通過不停地以新課題向管理人員提出挑戰,促使他們努力工作,把個人,專業和集團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共同進步。其目標是管理多樣化,形成湯姆森的管理文化,幫助大家實現各自目標。
湯姆森大學強調對全球化管理人才的培訓,通過設立「大西洋」和「太平洋」研究班,融合不同的文化和專門背景,明確地對比歐洲人和美國人關於當前事件的觀點看法,為湯姆森簽發「世界通行證」,並且強調把掌握全部生產、經銷、策略、金融等權力的高層管理人員作為主要培訓目標。在人員培訓過程中,湯姆森大學向其學員灌輸公司規模的重要性,強調「大套小」的理論,即在維護全球范圍利益的同時,也要利用集團規模的緊密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據國外媒體報道,法國媒體科技集團湯姆遜(Thomson SA)2009年12月1日表示,該公司已經獲准進入破產保護程序,並將在2010年2月前與債權人協商債務重組方案。
該公司計劃於12月21日和22日舉行表決會議,讓債權人對重組方案進行表決。該公司還將於明年1月27日舉行股東大會。
湯姆遜已經違反了債務契約,該公司從2010年2月起便開始與債權人進行談判,以期重組對股東權益不利的資產負債表。截至2008年底,湯姆遜的股東權益總額為1.34億歐元(約合2.015億美元)
作為摩托羅拉、西門子和索尼的競爭對手,湯姆遜受到了疲軟運營業績的影響,而持續的虧損也在耗費該公司的現金儲備。但湯姆遜12月1日表示,仍然擁有足夠的流動資產,在破產保護期間將繼續照常運營。
湯姆遜稱,本次重組計劃將根據該公司與多數高級債權人7月24日達成的協議實施。該公司稱,已經達成了一項「債轉股」計劃,將12.89億歐元的高級債務轉換成新發行的股票,從而抵消其29億歐元債務中的45%。
為了削減債務,湯姆遜承諾出售部分業務,包括電視和電影設備製造商Grass Valley、廣告部門PRN和影院廣告部門Screenvision,這部分業務2008年共為該公司貢獻了約10億歐元的銷售額。
應法國金融市場管理局(AMF)和湯姆遜的要求,湯姆遜股票周一停牌,並將一直持續到相關計劃宣布為止。湯姆遜股票上周五報收於1.06歐元,總市值為1.35億歐元。泛歐交易所稱,湯姆遜股票有望於12月2日復牌。 2010年3月21日午間消息,Technicolor(原湯姆遜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吳斌在接受新浪科技獨家專訪時表示,公司改名之後將緊抓三網融合趨勢,將業務拓展至影視內容的製作、管理和分發,打通內容和終端的產業鏈條。
3月8日,昔日彩電鼻祖湯姆遜公司正式更名為「Technicolor」。原湯姆遜公司的以機頂盒和網關為主的家庭終端一直是其強項,在全球市場份額排名第一。「未來公司的定位從設備提供商轉移到服務提供商。」吳斌對新浪科技表示,「公司將拓展至內容製作、媒體管理、傳送和分發整個產業鏈。」
據了解,Technicolor是具有95年歷史的全球頂級的影視後期製作服務品牌,湯姆遜集團於2001年將其納入麾下。據吳斌介紹,國外大片如《2012》、《哈利波特》、《阿凡達》等,國產大片如《集結號》、《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赤壁》、《非誠勿擾》、《風聲》等,Technicolor均參與製作。
除了內容製作外,Technicolor在膠片洗印、DVD和藍光光碟分銷方面業績同樣突出。吳斌稱,Technicolor內容管理業務包括數字版權的管理、內容壓縮、傳送、電影的發放等。簡單來說,即當從一個母帶拷貝到子帶,並發放到全球的影院;或者把DVD復制出來發到全球的沃爾瑪、家樂福等零售機構;然後通過數字電視送到普通家庭中去。 「蘋果剛剛推出了其平板電腦iPad,而我們推出的類似的智能家庭數字設備時間更早。」吳斌稱,「我們的家庭信息機1年前已在香港正式商用,今年2月份在中國電信正式商用。我們的優勢在於終端產品綁定中國電信,是由運營商進行管控。」
據悉,吳斌所指的家庭信息機看上去像個電子相框,屏幕大約7、8英寸,可觸控,擁有Wi-Fi介面。該產品可觀看天氣預報,可進行視頻通話、可用作數字電視的遙控器,還可在看電視時通過它查看相關網路內容,作為廣告和電子商務的終端。
吳斌認為,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確,也為相關企業帶來大量商機,Technicolor推出的該家庭終端可觀看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內容,正是看中此市場
㈩ 企業文化有什麼特點
企業文化的特點
經營哲學 經營哲學也稱企業哲學,是一個企業特有的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法論原則。它是指導企業行為的基礎。一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面臨著各種矛盾和多種選擇,要求企業有一個科學的方法論來指導,有一套邏輯思維的程序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經營哲學。例如,日本松下公司「講求經濟效益,重視生存的意志,事事謀求生存和發展」,這就是它的戰略決策哲學。北京藍島商業大廈創辦於1994年,它以「誠信為本,情義至上」的經營哲學為指導,「以情顯義,以義取利,義利結合」,使之在創辦三年的時間內營業額就翻了一番,躍居首都商界第4位。 價值觀念 所謂價值觀念,是人們基於某種功利性或道義性的追求而對人們(個人、組織)本身的存在、行為和行為結果進行評價的基本觀點。可以說,人生就是為了價值的追求,價值觀念決定著人生追求行為。價值觀不是人們在一時一事上的體現,而是在長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關於價值的觀念體系。企業的價值觀,是指企業職工對企業存在的意義、經營目的、經營宗旨的價值評價和為之追求的整體化、個異化的群體意識,是企業全體職工共同的價值准則。只有在共同的價值准則基礎上才能產生企業正確的價值目標。有了正確的價值目標才會有奮力追求價值目標的行為,企業才有希望。因此,企業價值觀決定著職工行為的取向,關系企業的生死存亡。只顧企業自身經濟效益的價值觀,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不僅會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還會影響企業形象;只顧眼前利益的價值觀,就會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使企業失去後勁,導致滅亡。 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指企業基於自身特定的性質、任務、宗旨、時代要求和發展方向,並經過精心培養而形成的企業成員群體的精神風貌。 企業精神要通過企業全體職工有意識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來。因此,它又是企業職工觀念意識和進取心理的外化。 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在整個企業文化中起著支配的地位。企業精神以價值觀念為基礎,以價值目標為動力,對企業經營哲學、管理制度、道德風尚、團體意識和企業形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企業精神是企業的靈魂。 企業精神通常用一些既富於哲理,又簡潔明快的語言予以表達,便於職工銘記在心,時刻用於激勵自己;也便於對外宣傳,容易在人們腦海里形成印象,從而在社會上形成個性鮮明的企業形象。如王府井百貨大樓的「一團火」精神,就是用大樓人的光和熱去照亮、溫暖每一顆心,其實質就是奉獻服務;西單商場的「求實、奮進」精神,體現了以求實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和真誠守信、開拓奮進的經營作風。 企業道德 企業道德是指調整該企業與其它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內部職工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從倫理關系的角度,以善與惡、公與私、榮與辱、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范疇為標准來評價和規范企業。 企業道德與法律規范和制度規范不同,不具有那樣的強制性和約束力,但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和強烈的感染力,當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後具有自我約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是約束企業和職工行為的重要手段。中國老字型大小同仁堂葯店之所以三百多年長盛不衰,在於它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融於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之中,形成了具有行業特色的職業道德,即「濟世養身、精益求精、童叟無欺、一視同仁。」 團體意識 團體即組織,團體意識是指組織成員的集體觀念。團體意識是企業內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業團體意識的形成使企業的每個職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為都看成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使他們對自己作為企業的成員而感到自豪,對企業的成就產生榮譽感,從而把企業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體和歸屬。因此,他們就會為實現企業的目標而努力奮斗,自覺地克服與實現企業目標不一致的行為。 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通過外部特徵和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被消費者和公眾所認同的企業總體印象。由外部特徵表現出來的企業的形象稱表層形象,如招牌、門面、徽標、廣告、商標、服飾、營業環境等,這些都給人以直觀的感覺,容易形成印象;通過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形象稱深層形象,它是企業內部要素的集中體現,如人員素質、生產經營能力、管理水平、資本實力、產品質量等。表層形象是以深層形象為基礎,沒有深層形象這個基礎,表層形象就是虛假的,也不能長久地保持。流通企業由於主要是經營商品和提供服務,與顧客接觸較多,所以表層形象顯得格外重要,但這決不是說深層形象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北京西單商場以「誠實待人、誠心感人、誠信送人、誠懇讓人」來樹立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的企業形象,而這種服務是建立在優美的購物環境、可靠的商品質量、實實在在的價格基礎上的,即以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經營實力作為優質服務的保證,達到表層形象和深層形象的結合,贏得了廣大顧客的信任。 企業形象還包括企業形象的視覺識別系統,比如VIS系統,是企業對外宣傳的視覺標識,是社會對這個企業的視覺認知的導入渠道之一,也是標志著該企業是否進入現代化管理的標志內容。 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是在生產經營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的行為帶有強制性,並能保障一定權利的各種規定。從企業文化的層次結構看,企業制度屬中間層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物質文化實現的保證。企業制度作為職工行為規范的模式,使個人的活動得以合理進行,內外人際關系得以協調,員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護,從而使企業有序地組織起來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 文化結構 企業文化結構是指企業文化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時空順序,主次地位與結合方式,企業文化結構就是企業文化的構成、形式、層次、內容、類型等的比例關系和位置關系。它表明各個要素如何鏈接,形成企業文化的整體模式。即企業物質文化、企業行為文化、企業制度文化、企業精神文化形態。 企業使命 所謂企業使命是指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應擔當的角色和責任。是指企業的根本性質和存在的理由,說明企業的經營領域、經營思想,為企業目標的確立與戰略的制定提供依據。企業使命要說明企業在全社會經濟領域中所經營的活動范圍和層次,具體的表述企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身份或角色。它包括的內容為企業的經營哲學,企業的宗旨和企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