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表現的那麼差
1、軍事思想嚴重落後,迷信防禦戰、陣地戰。
二戰爆發後,法國的軍事思想仍停留在一戰時期,迷信防禦戰、陣地戰。的確,在一戰時期,法軍很大程度上是靠陣地戰拖住了德軍,乃至最後拖垮了德國,但這畢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一戰結束後,德軍不斷地在反思和改進戰術,特別是古德里安等人提出的「閃電戰」、「坦克戰」等新戰術,重視機械化部隊的配合和戰術進攻。而法軍卻固步自封,甚至在防禦戰、陣地戰的老思維上越走越遠。在一戰結束後,法國政府用了十幾年時間,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南部的法德邊境修建了「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戰爭爆發後,全部的法軍乖乖的躲在防禦工事後面,放棄了戰場的主動權,安靜的等待德軍來攻。
2、戰術上的落後,輕視機械化部隊的組建和配合。
德軍在二戰初期屢屢得手,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閃電戰」的成功運用。所謂的「閃電戰」,就是一種集中大量的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發動閃電般的突然襲擊的戰爭樣式,特別強調坦克的作用。在戰爭爆發前,法軍擁有數量不少而且質量很高的坦克,但遺憾的是法軍指揮部仍是從一戰時期的舊眼光看坦克,把坦克當作步兵的僕人,或是用作搜索部隊以補步兵不足,始終把坦克小撮小撮的使用,根本無法發揮坦克的真正價值和威力,更談不上機械化部隊的組建和配合了。
3、對德軍主攻方向的判斷失誤。
對於德軍會從那個方向進攻,法軍的判斷顯然過於保守,認為德軍還是會照著一戰時期的路線進攻。因此把主力部隊部署在法比邊界北端和法國北部各省,如果德軍向比利時實施突擊,則法軍連同其他四國盟軍協同作戰擋住德軍進攻。而法軍其他部隊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馬奇諾防線上,至於在法德邊界的中段則自恃有阿登山區天險和馬斯河,只留了戰鬥力較弱的少許部隊駐守。結果,希特勒採用了「曼斯坦因方案」,將德軍主力放在法軍防守最薄弱的中段地區,穿越阿登山區,對法軍造成突然襲擊,最後對北部和南部的法軍形成合圍之勢,從而迅速戰勝法軍。
4、自斷強援,拒絕與蘇聯合作,使德軍免於兩線作戰。
在二戰爆發前,英、法、蘇三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共同對付來自納粹德國可能的危險,曾進行軍事談判,希望能展開軍事上的相互援助與合作。但英法在意識形態上仍舊敵視蘇聯,不願真正與蘇聯合作,甚至還幻想著「禍水東引」,讓蘇聯與納粹德國先決一死戰,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因而與蘇聯的談判缺少誠意,最終使三國的談判破裂,歐洲集體安全的目的落空。而德國則抓
② 二戰時期法國為什麼戰敗得那麼快
原因很多,說幾個主要的:
一、老戰術思路敗給新戰術思路。從馬奇諾防線就能看出,法國當時的戰爭思路還是停留在一戰時期的,塹壕戰、步步為營的舊思路層面。而德國是用的創新的空投擾後,裝甲集團軍推進的閃擊戰新思路。一邊是勞民傷財的打造別人根本就不會硬碰的「盾」,一邊是集中力量的發展鋒利無比的「矛」,這是一場戰爭理念的「不對稱戰爭」;
二、法國對於戰爭的過於自負,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聲譽之下,就是盲目的自大,目空一切的自信,帶來的就是對別人快速進步的無視;
三、近代工業強國的附屬福利就是交通的通達,而這個福利也會迅速轉化為別人的福利,法國及歐洲健全的公路網,就是重裝兵團快速推進的保障,讓德國去打當時的中國,就不一定那麼快;
四、自由民主好的方面多,但也有不好的,比如統一思路。這方面,自由民主,就不如獨裁專制了。一邊是堅定要締造第三帝國,滅敵報仇。另一邊為「打、不打」吵的亂營,怎麼比?
③ 二戰中,老牌強國法國為什麼這么不堪一擊
作為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法國,在二戰對德戰爭中三個月都沒頂住就被滅國,其速度不可思議,作為當時歐洲第一陸軍強國德法國,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
面對希特勒的納粹德軍,法國與英國在這樣短的時間,為什麼敗得如此慘?是他們的兵力不足嗎?並不是!在西歐作戰中,在法國的英法聯軍和德國軍力之比是這樣的:英法聯軍147個師,3700輛坦克,3800架作戰飛機,14500門火炮;德軍有141個師,2445輛坦克,3100架飛機,還有7558門火炮。
陸軍作戰師來講,英法聯軍有優勢,但並不大。然而,如果加進了進攻與防禦的兵力比,法軍的優勢就大了,不是多6個師的問題了。因為按照作戰理論,如果是進攻一方的話,必須兵力要大於防禦方三倍,就是3∶1的比例。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損失慘重,國民經濟一路下滑,政府和老百姓不願意再打仗,他們希望容忍一點,退讓一點來換取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都傷亡慘重。英國和其他戰勝國一樣堅決要裁減軍備,因為他們以為再也不會有敵人出現了,發展經濟才是當前的第一要事。
而綏靖政策就是這一思潮在外交上的反映。「綏靖政策」的英文為:AppeasementPolicy。它最初出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西方政治家和作家的嘴裡。據《牛津英語詞典》解釋,這個詞的第一個含義是「講和、調解等等」,最後一個含義是「用滿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寧人」。
綜合上述原因,英法聯軍德盲目自信,加上德國先進德戰術,使得英法聯軍節節敗退。被趕到了英吉利海峽。
④ 二戰中法國為什麼會在短短四十多天就潰敗了難道因為法國的軍事力量不如德國
1.法國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的直接結果;2.軍事思想的落後,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3.對閃電戰認識不足對德國的主攻方向判斷失誤。 淺析法國在『二戰』中迅速淪亡的原因
法國是歐洲傳統的政治經濟大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它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對德投降。法國之所以短期敗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德法經濟實力的變化
法國在「一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債務國。20年代法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速度雖然快,但畢竟底氣不足,工業基礎已遭到破壞。德國雖然是「一戰」的戰敗國,但在道威斯計劃實行後,從美英獲得了200多億金馬克的貸款和投資,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29年德國重新成為歐洲的經濟大國,工業總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位,超過了法國。
二、德法軍事實力的變化
德國陸軍的核心是國防軍陸軍。盡管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他們仍以人員素質極高著稱。德國陸軍同其他國家的軍隊相比,總的來說具有較合理的編制、較精良的裝備和較高的戰斗訓練水平。此外,德國陸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吸取的教訓完全不同於它過去的敵人。它認為快速行動具有決定性意義,這些行動應由飛機、坦克等新兵器實施。這種作戰方式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初幾年取得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令人深思的是,這種思想最早是由英法的一些少壯軍官提出的,法國的戴高樂將軍便是其中之一。戴高樂在自己的著作《職業軍隊》中做出了精闢的分析,然而他的著作在本國不被接受,備受嘲弄,卻被德國古德里安將軍以一角五分錢代價利用。德國海軍和空軍的發展在凡爾賽和約的桎梏下真是千難萬難,但最終也還是發展了。海軍已能進行戰略物資的運輸和小規模作戰。與其他國家的空軍相比,德國空軍很大的長處是它沒有舊式作戰飛機,後來德國航空工業又製造了幾種很先進的飛機,使空軍戰鬥力大增。而法國軍隊在編制、補充制度、技術兵器和軍隊士氣等方面都存在著缺點,大大降低了它的實際價值。法軍的裝備在數量上適應現代要求,但是在質量上不適應,許多武器還是「一戰」中留下的。同時,他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坦克在戰爭中的巨大威力,而將擁有較多坦克的部隊主要當成伴隨步兵的部隊,沒能使坦克發揮應有的作用。法國大量的後備人員沒有進行過認真的戰斗訓練,作戰能力很差。除了人數很多但不以進攻為目標的陸軍外,法國還有一支過時的空軍。早在1939年以前,法國的飛機總數降到了歐洲第四位,並進一步縮減了產量,到戰爭前夕,法國只有1500架飛機,幾乎比德國少一半,且大多在質量上還不如德國。
三、心理及戰略思想上的不同
德國人普遍感到在凡爾賽體系下受壓制,納粹黨充分利用德意志民族的復仇情緒,極力煽動「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希特勒上台後積極擴軍備戰,為侵略擴張作準備。法國在「一戰」中死難近130萬人,它不想再次遭到那樣巨大的犧牲。因此,在新的戰斗中,它只打算採取防禦措施。這種消極防禦的思想,具體體現在構築馬奇諾防線上。巨額資金不是用於軍隊現代化,而是花在構築工事上了。此類防禦觀點,在人們心裡紮下了根。大家都想,他們現在已受到保護,不會再遭到任何入侵了。他們也不願意使用武力去履行法國這一傳統大國應履行的同盟國的義務。
四、國際環境的影響
在德意日三國軸心形成後,法西斯國家相互支持,肆意擴大侵略戰爭。而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大國則步步退讓,企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滿足法西斯國家侵略慾望,求得自身的一時太平,並盡可能把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於是,英國夥同法國上演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陰謀。然而,事情並非如他們所願,德國滅亡波蘭以後隨即揮師西進,禍水東引成了禍水西指,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的法英終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綜上所述,法國在「二戰」中的迅速失敗固然與其客觀實力的降低有關,而它在「一戰」以後長期推行的綏靖政策以及領導人陳舊自傲的思想觀念則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⑤ 二戰時法國擁有170萬軍隊 為什麼會敗亡的那麼快
一、法國軍隊的准備不足,戰略也發生了錯誤
二、主和派的上台造成了悲慘的結局
三、修好了馬奇諾防線,放鬆了對其他地區的防守
四、當時法國出現了一個鬧劇,士兵們有步槍,但沒有子彈。原來法國的子彈庫存嚴重不足,平均分到士兵手裡還不到20發子彈。那些後勤物資倒是堆積如山,最後便宜了德軍。
五、請採納!謝謝!
⑥ 為什麼二戰的法國會如此不堪一擊
不能說法國弱,當時的法軍實力仍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只不過它運氣不好,因為當時的德國正處於它整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所謂鋒芒畢露,德國不但是科學文化軍事成指數倍上升,還在心中埋藏著對英法,尤其是法國的憎恨,原因你懂的,一戰還有那戰後榨乾德國的條約,這些都讓當時的德國處於巔峰時期,再加上軍事理念發展的錯誤,讓法軍不怎麼重視裝甲的發展,它只是視裝甲為步兵的支援,而德國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法國的軍事思想完全停留在一戰的陣地戰水平,從他們花費重金修建的馬其諾防線就可以看出來了,他們的思維完全與千年前的中國人一樣了,妄圖考這條堅不可摧的防線抵擋住德國人,結果你也知道了,德國人的強項是運動戰,直接從比利時饒了過來,斷了馬奇諾的後勤,然後,就成了戰利品,諷刺的是比利時當時也修建了號稱小馬其諾防線的工事,結果讓德國六架滑翔機,一個連的兵力就給奪走了,可見那個時代的德國軍事思想絕對傲視群雄,外加當時法國的另一邊,弗朗哥的西班牙,又是希特勒的盟友,雖然沒有明地里的開戰,但是這種天不是地不利人不和,你讓法國怎麼擋得住,所以法國輸了也是很正常的,順便提一句,法國的下面又是義大利,基本就是包圍,所以跑的時候都只能走海路,要不是希特勒太輕敵了讓格林用純空軍消滅英法聯軍最後的那部分,而如果是派陸軍的話,英法聯軍基本不可能跑的掉,那二戰歐洲戰場就基本結束了,哪裡還來的抵抗力量,可惜,天意弄人
⑦ 二戰初期法國不堪一擊的原因是什麼
號稱「歐陸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如此不堪一擊,全線敗北,其原因並不在於實力懸殊。戰前,法國擁有94個師,加上並肩作戰的英國9個師、荷蘭10個師、比利時22個師共計135個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16300多架,實力不弱,而其猝敗的真正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防觀念淡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有過一個短暫的繁榮時期。法國在一片和平繁榮景象下,開始歌舞昇平坐享帝國繁榮生活。法國的統治者們也被和平生活沖昏了頭腦,放鬆了對戰後迅速發展的德國的警惕,放鬆了對和平時期的軍隊建設,放鬆了對全民的國防教育,反而一味追名逐利,造成政局長期混亂動盪。魏剛、甘末林等軍隊決策人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政治斗爭上,成為保持榮譽和祿位的軍人政客。愛國主義和尚武精神泯滅,投降主義思潮漫延,使法國在開戰前,全國陷入混亂和驚慌。
第二,戰備不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贏得了對德國的勝利,但自己也損失慘重,與戰敗國並無異樣。相比之下,戰後德國在迅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大量生產坦克、飛機及其他先進武器,不斷擴充軍備。而法國統帥部的政客們卻貪戀和平生活,在政治上推行「綏靖政策」,從思想上解除了武裝,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有一種盲目的安全感。對戰爭的准備採取漫不經心的態度。根本就沒有作抗擊侵略的准備,特別是對德國的警惕。
第三,軍事思想落後,戰略防禦單純消極,適應不了「閃電戰」的新戰法。法國領導人無視科學技術發展給作戰帶來的新變化,以及德軍對波蘭進行「閃電戰」的新特點,陶醉於「曾經為他們造成光榮的錯誤觀點」。他們設想,新的戰爭還會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以步兵進攻為主,從堅固築壘地域突破,緩慢地推進;法軍則依託馬奇諾防線,把戰爭拖向持久,然後慢慢地研究對策。在這一保守思想指導下,把50萬守軍配置在馬奇諾防線上,而總預備隊只有9個師,這便形成了法軍靜守防禦的消極戰略體系。法軍的這種只注重戰術地幅內的防禦,忽視戰略縱深內的防禦;只注重對步兵的防禦,忽視對坦克兵的防禦,經不起集群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沖擊。當德軍突破後,法軍無力進行反擊。同時法國最高統帥部還忽略了把坦克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上的反沖擊,仍以為坦克只是一種支援步兵的武器。總之,法軍的戰爭指導,遠遠落後於戰爭的實際,這是法國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對德國主要突擊方向判斷錯誤,作戰指揮嚴重失誤。法軍最高統帥部在戰前根據自己的兵力布署以及本國的地理條件,對德軍進攻的主要突擊方向的選定作了分析。認為,馬奇諾防線工事堅固設有重兵,阿登山區地形復雜不便於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行動,德國不可能把突擊方向選在此處,很可能選在比利時中部。與法國人的意願完全相反,德軍進攻的主要突擊方向恰恰選在了法國人意想不到的阿登山區。然而,法軍最高統帥部並沒有根據這一變化而修改自己的作戰計劃。仍將51個師配置在法、比邊境和北方各省。當德軍以「B」集團軍群的部分兵力向比利時進攻時,法軍最高統師部還以為他們的判斷是正確的,急忙又北調比利時3個集團軍和9個英國師,企圖將戰火在比利時境內燃起。法軍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這一行動正中德軍佯攻比利時之計,而集中主力「A」集團軍群出其不意地向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一舉突破防禦,爾後迅速向加來海峽挺進,使盟軍處於被動挨打狀態,從而鑄成了法國的敗局。
⑧ 二戰期間法國為什麼那麼快就淪陷了
1、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裝甲軍團,是法國無法與之抗衡的。
2、法國太相信馬奇諾防線的強大,而不是相信士兵。但防線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牢固的防線得靠人守。舉個例子:隆美爾繞過防線的方式:繞過躲在叢林中的士兵:所有人下坦克,舉白旗,和慶祝勝利一樣過去——法國人目瞪口呆,全部放過,1槍未發;剛繞過林子,馬上派2個坦克營向後防禦,林子里的部隊就沒有了用處!
3、隆美爾對閃電戰的貫徹。隆美爾用了連德國指揮部都預想不到的速度突破了防線,並馬上向縱深突破。當時他部隊快到連記者都趕不上他的步伐,宣傳只能讓隆美爾自己拍照。其實當時法國是有能力擋住他的,但他們在心理上不敢與之對抗。隆美爾自己承認,整個戰役有法國許多個機會置他於將死之地,而且很簡單:經常是只要切斷他不補給線就可以,甚至只是部隊堅守陣地就行:有時隆美爾甚至只有幾輛坦克在最前面,幾乎沒有攻擊力。但法國人看到他的速度,都以為他有強大的後援,不敢打,只有逃。結果隆美爾比比他戰鬥力強的部隊的速度快了好幾倍。
⑨ 為什麼二戰時法國會敗得這么快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雙方面的,法國的敗是一方面,德國的勝是另外一方面。我們都知道德國一戰前有個總參謀長叫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他制定過施里芬計劃,以炮兵強大的火力引導步兵作戰,六個星期搞定西線,然後揮師東進。
施里芬計劃實際上就是早期的閃擊戰思維,快速出擊,以強大火力迅速打垮敵人,只不過那個時候最猛的武器就是炮兵。後來的一戰和二戰讓我們看到了,德國確實是這么打的,軍隊建設也圍繞著這個計劃建設的,所以德國早就有準備。
馬奇諾防線的宏大讓法國極端的不安全感變成了極端的安逸,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法國沒有修防線,因為法國覺得即便是德國人打過來也有比利時作為緩沖擋一擋,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調兵。可是德國人的打法是閃擊戰飛機加坦克快速推進,法國人估計的是步兵行進速度,因為這個時候坦克誕生才沒多久,在很多國家軍隊里,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作戰的意識還沒有形成,所以法國作戰思想落後也是合情合理的。
因為進攻以前,德國軍隊里也曾為了該不該用坦克作為主要作戰力量使用進行過大辯論,一些年紀大的將軍認為它只適合當作移動的火炮用。
法國軍隊的作戰思想落後於德軍,加上過度依賴馬奇諾防線,讓法軍在德軍面前顯得異常脆弱,飛機坦克成為戰爭主力使戰爭更需要機動性,可是一條龐大的防線把幾十萬大軍死死地釘在這動彈不得。德軍的順利和法軍的無力更讓雙方軍隊的士氣一個更高漲一個更低落。
⑩ 二戰時法國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為什麼會那麼不堪一擊
相信學過中學歷史的人都知道,德國和法國是百年宿敵。在二戰中,僅僅一個多月法國就亡國了,作為德國宿敵的法國為什麼也在德國的戰車下如此不堪一擊呢?其中兩個原因非常重要:一個是法國人過於迷信,過於幻想。所謂過於迷信,是說他們太迷信那條馬奇諾防線了。馬奇諾防線是法國為防備德國進攻而建築的一條防禦體系,位於法國邊境從瑞士到比利時之間的東部國境上,1929年開始修建,以當時主持修建這條防線的法國陸軍部長馬奇諾的名字命名。裡面有5600個防禦工事,防線內堡壘林立,地下築有堅固工程,還修建有地下鐵道、隧道公路以及各種生活設施。法國上下一致認為,有了馬奇諾防線,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當時法國總理勃伯魯姆說:「這個工事雖然不是進攻的,但是防禦是絕對沒問題的。」法軍統帥甘末林也說:「馬奇諾防線是法國的英吉利海峽。」
法國方面的部署也有問題,例如大量老舊的坦克和裝備,新式的坦克沒有得到合理是運用,而最要命的就是法國空軍完全招架不住德國空軍的攻勢,最後的結果就是法國軍隊變得不堪一擊,而且法國政府在巴黎被威脅到的時候就決定投降了,政府的態度讓士兵們無法堅定保衛國家的念頭,失去了信念的軍隊,戰鬥力還能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