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析二戰結束後的法國重建之路,法國如何重奪世界強國地位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戰局莫過於曾經不可一世的歐陸強國——法國,在德軍的攻擊之下只堅持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便投降停戰,直至1944年諾曼底登陸,在國內外反抗力量的互相配合下,在1945年5月9日迫使德國代表簽訂投降書,法國終於得以光復。在敵國控制下的法國在二戰中遭受了全面而深刻的打擊——從經濟上的嚴重摧殘到國家形象和國際地位的一落千丈,此時的法國連歐美世界的二流國家都稱不上,顯然這種落差是掌握歐陸霸權上百年的法國無法接受的,因此從戰爭一結束法國便開始絞盡腦汁,為恢復自己在經濟、外交等領域的地位而努力。
② 二戰後的法國在干什麼
0年5月10日,此時距二戰開始已經半年了,當時的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勢如破竹。很多人都以為德國下一步會進攻蘇聯。但德國卻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向西進攻。並迅速進攻法國及比利時、荷蘭等西歐國家。而一直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強陸軍的法國表現真的是讓人大跌眼鏡。
法國殖民地分布
不僅如此,諾曼底登陸後,德國敗局已定。還有很多維希法國官員跑到德國,繼續效忠德國。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德國都是必敗了,還和德國在一起。可以說,也正是這樣,才讓很多人厭惡維希法國。
這就是投降後的法國。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如果不是戴高樂,二戰後的法國絕不會有今天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
③ 法國在二戰之後的經濟是如何發展的
。法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二戰前後加劇,各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為解決這一問題,二戰後法國歷屆政府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法國的地區發展差距主要表現
(一)東西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差距
法國東部包括10個大區(科西嘉除外),約占國土面積的45%,全國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包括巴黎、馬賽、里昂、里爾等大城市,沿海還分布有許多重要的港口城市。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500家最大的企業和集團中,476家分布在東部。東部工農業都較為發達,還擁有許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人力資源非常豐富;西部地區則資源比較貧乏,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落後於東部地區,居民收入也大大低於東部地區。據統計,西部家庭平均收入比東部低20-30%。
(二)城鄉人口分布嚴重不均
二戰後,法國農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動,形成非常突出的社會現象。據統計,1949年,法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5.4%,到20世紀70年代末,已減至8.5%,30年間減少了三分之二。僅1960-1978年間,就有約一半農業勞動力離開農村。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就業、交通和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則人口日趨老化,勞動力嚴重不足。
(三)傳統老工業區產業萎縮,日趨衰落
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新興工業和製造業的興起,作為東北老工業區三大經濟支柱的冶金、煤炭和紡織業開始走下坡路,企業虧損嚴重,大量工人失業。1973-1974年的經濟危機使老工業區的「結構性危機」空前加劇,經濟日趨衰落。
二、法國解決地區發展差距的主要做法
(一)將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問題納入國家計劃,並建立一整套相應機構
20世紀60年代,法國先後成立了「國土整治和區域行動評議會」及「國土整治全國委員會」等常設機構,負責協調地區整治行動,解決地區發展差距問題。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又進一步改革了計劃的實施方式,由各地區成立「地區計劃委員會」,制定本地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計劃。中央政府則通過簽署「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合同」,以多種方式扶持地區經濟發展。
(二)實施國土整治政策
所謂國土整治,主要是指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在政府的推動下對國土進行平衡整治。這是二戰後法國政府對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方式之一。
國土整治行動始於1950年,時任法國建設部長的珀蒂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國土整治計劃」,首次提出「國土整治就是要依據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來尋求人員在全國范圍內的最佳分配」。1955年,根據國土整治的需要,法國政府將本土劃分為22個大區,以加強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推動區域發展。這一時期,法國政府重點加強了北方、中央高原等區域的經濟發展,著重解決這些地區的就業問題。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現象更加突出。為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法國政府加大國土整治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區域經濟發展遠景規劃,重點整治西部、西南部、中央高原和東北老工業區等區域。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國土整治計劃將過去縮小地區差距的目標,擴展到了教育、就業、培訓、環保等各個方面。
事實證明,二戰後40多年來,法國國土整治政策的實施,對縮小地區差距起到了積極作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某些發展中的農村地區和外省大城市的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三)二戰後,法國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城市發展、農村改革、山區開發和保護及老工業區結構改造政策,對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加快落後地區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一,城市發展政策的主要方針是控制大城市的發展,鼓勵地方中小城市的發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改變欠發達地區落後面貌,主要內容有:採取措施嚴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發展;調整全國城市結構,改革舊有城市體系,加速發展里昂、馬賽、里爾等地區中心城市,促進人口和經濟活動向這些城市流動;制定城市發展規劃,鼓勵發展中小城市和衛星城鎮。
第二,農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農村實行結構改革,重點開發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發達農業區,主要內容包括: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法國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區交通相對落後,缺少通訊手段。為迅速改變這些地區的面貌,法國政府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交通和通訊的計劃,並投入大量資金。20世紀70年代初,專門制定了有關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特別條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興建基礎設施大型項目。經過努力,歷史上形成的東西部之間交通網路分布不均的狀況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20世紀70年代起,法國政府把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作為改變地區落後面貌,促進農業區域平衡發展的重要手段,並制定相關法令,推行農業現代化開發計劃。政府通過低息貸款、財政補貼等形式,鼓勵欠發達地區農場進行設備更新和現代化投資。開發計劃的實施大大促進了欠發達地區農牧業的發展,對穩定這些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留在當地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勵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法國政府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還十分重視扶持適合各地區特點的工業、手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經營活動,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點改革區,實行了一系列財政激勵和扶持政策,鼓勵這些地區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4、穩定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20世紀70年代以來,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不足和農業勞動力老化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法國政府把穩定農村人口作為執行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目標,採取多項獎勵措施,鼓勵人口向農村流動。
5、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不斷增加農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貸款和補貼。到80年代中期,這方面的支出約占國家農業撥款的3%。政府還通過補貼等措施,普及落後地區的視聽和影像教育。政府還同地方簽署文化教育合同,促進農村地方教育的發展。
第三,實施山區開發與保護政策。山區約佔法國國土總面積的2%。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提出應根據山區的不同特點,在保護山區自然資源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繁榮山區經濟。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護和開發山區的四條方針,包括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經濟活動,尤其是扶持山區工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有效保護資源;重點改善人煙稀少、偏僻山區的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業,改善山區生活條件等。
第四,推動老工業區結構改造。1979年以來,法國政府對老工業區採取了一系列結構調整措施。20世紀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階段,先後提出了「鋼鐵工業改組計劃」和「拯救鋼鐵工業計劃」,主要通過增加投資來推動企業現代化,但未取得預期效果。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對老工業區的改造進入第二階段,初期實行擴大煤、鋼生產的「振興」計劃,結果加劇了原有的「結構性危機」;後由於經濟嚴重不景氣,又轉而實施「緊縮」政策,加速結構調整,使生產由「低效數量型」步向「高效質量型」轉變。
(四)實施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和稅收制度
20世紀50年代起,法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獎勵制度,先後設立經濟和社會發展基金、地區開發獎金、手工業企業裝備獎金、農村開發與國土整治部際基金、工業現代化基金等,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遷企業和機構提供補貼,並重獎在邊遠、落後地區進行投資的企業主。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將這些名目繁多的獎金和補貼一律改稱「國土整治獎金」,並對資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對參與區域發展的企業,政府還根據地區和就業人數予以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
(五)實施地方分權政策,調動地方積極性
二戰後,法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但中央權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積極性,造成地區之間條塊分割,不利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開始實施向地方分權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權力下放到大區和省。80年代起,進一步下放權力,實行自治管理體制,擴大地方自主權,各地區可按本地區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發展規劃,從而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執政後,於今年3月在議會通過有關地方分權的修憲法案。右翼政府強調,地方分權是一場重要的政治改革,將使各地區釋放出可達國內生產總值1%的新的經濟活力。
④ 為何二戰後法國能成為五大戰勝國之一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法國在德軍面前戰敗的速度非常快,以至於希特勒都無法相信自己的軍隊已經如此迅速拿下來了宿敵――法國。戰敗後的法國國內緊接著成立了維希政府,而外逃出去的戴高樂也在海外成立了一個自由法國,並藉此在二戰結束後成了五大戰勝國之一,難倒是因為法國被滅之後還在為抵抗德軍做努力?
首先我們要知道,戰敗後的法國北部工業區被德軍佔領,而法國南部農業區上是建立了維希法國。然後,這個維希法國政府在當時除了英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承認,它控制著法國所有的殖民地,還有一支有戰鬥力的艦隊。
戴高樂在海外建立的自由法國是得到英國支持的,但畢竟勢單力薄,戴高樂便想說服殖民地總督來幫他,只有北非摩洛哥等少數殖民地願意。他的軍隊構成也非常雜亂,主要是撤退到英國的法國軍隊,還有一部分歐洲各國的軍人,以及願意幫忙的殖民地軍隊,數量一開始並不多,並無法對德軍造成什麼巨大的傷害。
但自由法國的軍隊在二戰過程中一直在擴充,直到二戰結束時,這支軍隊已有20萬人左右,但這點人數在歐洲戰場上真的掀不起什麼風浪。而且這支軍隊的裝備都是英國提供的,英國也在打仗,也沒提供什麼精良先進的武器給他們,都是一些一戰留下來的舊武器。
讓我們回到當時法國國內,德軍將法國的工業、農業、勞動力全部徵用起來,畢竟戰前的法國還是世界第五大工業國,價值還是非常巨大的。汽車廠、船舶廠、航空工業都要為德軍服務,他們不僅要幫德軍修理裝備,還要同時幫忙德軍時候生產大量軍用汽車、潛艇等。而且,法國被迫提供給德軍的煤炭幾乎佔到了他們總產量的一半,更不用說還有鋼鐵等重要戰略物資被打造成了槍支坦克,繼續支持著德軍在歐洲的戰爭。
不僅如此,法國金融機構也不得不為德軍提供大量資金,維希政府為了討好德軍還派遣很多勞工到軍工廠工作,幫助德軍抓捕猶太人,更有部分瘋狂的法國人自願加入德軍作戰。雖說都是維希法國在幫助德國,但自由法國也並未反法西斯力量提供多少幫助,那為何這樣的法國也能在二戰後一躍成為五大戰勝國呢?其實只是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美國為了制衡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而決定拉上法國的,畢竟英美為二戰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戰後他們說什麼,其他國家也不會有什麼異議。
?6?
⑤ 二戰後的法國似乎實力一般,那它憑什麼成為常任理事國
一、法國在二戰中也是有貢獻的。
在貝當政府宣布投降後,1940年6月18日,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法軍將領通過英國廣播公司(BBC)號召繼續抵抗——「自由法國」開始出現。雖然法國本土投降,法國在其他地方的基本實力仍在,畢竟,法國在亞洲、非洲、拉美都擁有廣大的殖民地。總體來看,在法國貝當政府宣布投降後,國內仍有大量的有生力量有組織地抵抗侵略者。
不僅如此,法國在非洲(如查德、喀麥隆、剛果、加彭等國)一直在對德作戰,在亞洲(如法屬印度和印度支那等)一直在對日作戰,這些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達到20多個。在近2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抵抗力量依舊通過各種方式參加或支援盟國的作戰任務。
二、法國的加入也是當時幾大巨頭的妥協。
聯合國是由美蘇英三國主導成立的,這三大巨頭的加入毫無異議。重點在於,二戰期間,蘇聯由於英美的援助,變得非常強大,以致於可以與美國相抗衡。而美國為了保護在亞洲的利益,就必須選擇當時與自己關系較好的中國用來牽制蘇聯和日本。於是,在美國的推動下,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國。
但英國和蘇聯是不願美國在東亞有個強大的盟友,於是,便引入了一個相對「中立」的法國成為聯合國創始國。從英國角度來看,英法相鄰,總體利益一致,而且,法國可以監督德國的發展。蘇聯的考慮與英國一致,不過,它本身是不希望西歐有太多國家聯合在一起的——這也促使了後來東西半球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5)二戰後期法國怎麼樣擴展閱讀:
法國其實很有實力,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
法國國土是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現在的法國同樣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它不僅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
⑥ 二戰後,為何法國發展了幾十年還是趕不上日本
因為法國是一個人發展,日本是有人幫它。幫助日本的當然是美國了,美國並不是出於投下原子彈而心懷愧疚,美國是為了利益。
雖然日本也是戰敗,但是它有幫手。日本雖然作為法西斯國家戰敗,所損的元氣並不比法國少。但是日本的背後,是美國。美國一方面限制日本的發展,但是一方面又暗中提供幫助,好讓日本給自己提供更大的利益,所以日本才會發展得如此迅猛。
⑦ 二戰時,投降之後的法國是什麼樣的狀態
法國淪陷時根據條約,德國佔領了其法國北部工業區,貝當在南部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建立維希法國。當時維希政府除了英國以外所有國家都予以承認,它掌握著法國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和一支仍堪稱強大的艦隊。而戴高樂在建立自由法國時是在英國的支持下開展的,後來他試圖說服殖民地總督來支持他,但是只有北非摩洛哥等少數殖民地得到了響應,這就說明自由法國軍隊掌握的資源非常有限,勢必不能在戰場上發揮較大作用。
德軍佔領法國工業區可不會對其巨大的財富無動於衷。法國的工業和農業、勞動力都被德軍徵用於戰爭。法國汽車工業被迫為德軍提供大量軍用汽車,還不得不為德軍修理戰損的裝備。法國被迫為德軍提供占其總產量一半的煤炭,以及幾乎所有的鋼鐵和其他金屬材料來生產武器。航空工業和船舶工業全部被徵用,為德軍生產戰斗機零件和修理建造潛艇。法國戰前是世界第五大工業國,可見這種徵用量的巨大。
其金融業也得向德軍提供高額度的佔領資金,這一切都暫緩了德軍的滅亡。更可怕的是維希賣國政府還向德國派遣勞工到軍工廠工作。其次還有很多極端主義分子自願到蘇聯戰場參加戰斗。
⑧ 二戰法國到底有多大的貢獻
二戰中的法國就實際意義上來講,貢獻程度是很大的。初期的歐洲戰場以德意聯軍為主,就在德意跨過馬其頓防線之前已經在和法國的拉鋸戰中損失了接近50萬的兵力。只是無可奈何法國身處戰火的第一線,再加上二戰初期各國的觀望態度,只能飲恨沙場。
世人總是會無限的放大你的污點,而法國的污點無疑就是被跨過號稱無敵的馬其頓防線和投降了。
⑨ 二戰時期的法國
法國是一個傳統的歐洲強國。在「二戰」前夕,法國的軍事實力、特別是陸軍,更是傲視歐洲群雄,有「歐洲第一強國」之稱。龐大的法國海外殖民地起初傾向於維希政權,戰爭後期加入戴高樂將軍在內的盟軍,共同抵抗德軍。
1、從軍隊數量上來說,法國常規部隊的規模一直維系在300萬左右,超過英國、德國、美國、美國,位居世界第一。戰爭打響後,法國緊急召集國民參軍入伍,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將軍隊總人數擴充到699萬。
2、從武器裝備上說,法國毫不遜色於任何一個世界軍事強國。以陸軍為例,法國陸軍裝備好、機械化水平高、機動能力強,擁有大量的摩托化單位。「二戰」前夕,法國軍隊在前線共有約58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562架飛機。
以海軍為例,法國海軍是當時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海軍之一在歐洲僅次於英國,強於德國,綜合實力排名世界第四。法國海軍擁有1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7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50餘艘各型驅逐艦,潛艇101艘。
3、法國還用11年時間打造了一條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這條防線位於法國東北邊境地區,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假如德國軍隊選擇以此來正面突破的話,必將付出慘烈的代價。
1940年6月,貝當組閣後,向德國投降。德國以對英作戰需要佔領了法國北部和整個大西洋沿岸地區。法屬北非和法屬西非及法屬印度支那等海外殖民地和領地也依然服從維希政府的領導。維希政府雖然屈服於納粹德國,但是並沒有按照德國的要求加入軸心國,也沒有對英國宣戰。
原貝當內閣國防部副部長戴高樂流亡法國,成立『自由法國運動』,對德國急需作戰並被英美等盟國視為法國合法政府和盟國。在法國德佔區里,有兩大抵抗系統:受英美支援的「自由法國運動」的地下抵抗組織,還有就是以法共為首的「法國民族聯合解放陣線」的游擊組織。
1942年英美在阿爾及爾登陸,法屬北非殖民當局和軍隊倒向盟軍並參加了突尼西亞戰役。之後不久,法屬西非也投向盟國。
1944年,自由法國軍隊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法國第二裝甲師在英美軍隊的成全下率先進入巴黎。1944年9月,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羅斯福決定承認法國為共同作戰的盟國,從原定的德國美佔區中劃分出一塊給法國作法佔區。法國奇跡般由戰敗國變為五大戰勝國之一。
(9)二戰後期法國怎麼樣擴展閱讀:
閃擊法國
法蘭西戰役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侵佔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對英法盟軍所實施的進攻戰役。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始進攻,荷軍投降。在空軍支援下強渡默茲河,並開始從迪南和色當地區向索姆河口方向擴大戰果。
14日佔領色當、迪南並突破法第9、第2集團軍防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英內閣下令實施「發電機」計劃,組織敦刻爾克撤退。
1940年5月28日,比利時投降。法軍的抵抗毫無組織。德軍坦克兵團迅速向法國腹地推進。領導新政府的貝當元帥請求德國武裝力量統帥部停戰。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佔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布退出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
法國和義大利兩國政府簽署停戰協定,按照協定德、意軍隊佔領法國大部,其糧餉由法國政府負擔。法國全面停火。
⑩ 法國參與二戰的原因是什麼結果怎樣,二戰結束後有哪些影響
摘要 法國會在二戰中表現的那麼差,和他們並不願意再打下一次世界大戰,是有著直接的關系的。因為法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了太多,法國當時是整個歐洲的主要戰場,絕大部分的歐陸戰役都是在法國境內開始的。法國本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很多,甚至有部分評論家認為,法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可以說是流幹了血液,整整一代人都留在了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