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有哪些浪漫主義繪畫大師
法國浪漫主義繪畫除了籍里柯和德拉克羅瓦兩位大師以外,其他一些帶有浪漫主義傾向的畫家也或多或少地活躍了當時的畫壇。歷史畫家德拉羅什和追求異國情趣的畫家夏塞里奧顯示了浪漫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❷ 文藝復興 美術三傑 荷蘭的倫勃朗 西班牙的維拉斯凱斯 印象主義 後印象主義 莫奈
你要問什麼?
「文藝復興美術三傑」是指義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荷蘭的倫勃朗是歐洲十七世紀現實主義繪畫巨匠,擅長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歷史畫等;
維拉斯凱斯(Velozquez)是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對後來的畫家尤其是印象派影響很大,弗朗西斯科·戈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在19世紀60一70年代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是反對陳舊的古典畫派和沉緬在中世紀騎士文學而陷入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吸收了柯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營養,在19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理論和實踐)的啟發下,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印象主義畫家(主要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瓦、西斯萊、竇加、摩里索、吉約曼和巴齊耶)提倡戶外寫生,直接描繪在陽光下的物象,從而摒棄了從16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褐色調子,並根據畫家自己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後印象主義是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也稱「印象派之後」或「後期印象派」,該詞由英國藝術評論家並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福萊提出的。代表人物有塞尚、高更及梵高等。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
❸ 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美術的主要代表畫家和藝術影響
法國印象主義主要代表畫家:馬奈〈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在船中〉〈莫奈在船上做畫〉;莫奈〈印象.日出〉〈草垛〉〈盧昂教堂〉〈睡蓮〉:雷諾阿〈包廂〉;德加〈沐浴中的女性〉〈舞女〉〈賽馬〉;畢羅沙,印象派的米勒。
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出現了「新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
新印象主義代表畫家:修拉〈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
後印象主義代表畫家:塞尚,現代繪畫之父。〈有蘋果和橘子的靜物〉;梵谷〈向日葵〉〈農民〉〈郵遞員羅修〉〈夜間咖啡店〉〈星空〉;高更〈黃色基督〉〈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哪裡去?〉
藝術影響:印象主義對19世紀末期西方繪畫藝術乃至二十世紀的現代派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印象主義開始,歐洲的畫家們試圖使繪畫擺脫文學的影響,由過去對主題內容的注重轉化為更多地注意繪畫的形式語言本身。就此意義上來說,印象主義繪畫是傳統藝術與現代美術之間的分水嶺。
❹ 法國點畫派代表畫家是誰
法國點畫派代表畫家是:喬治·修拉
荷蘭點畫派代表畫家是:文森特·威廉·梵高
中國點畫派代表畫家是:中國國盛 ·黃澤金
中國國盛·黃澤金百米點畫巨作《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華龍和諧圖》歷時六年繪制完成,2015年起拍價19億港幣。
黃澤金-白勝黑畫派創始人-世界第一位一幅畫里點畫出一億條龍的藝術巨人
黃澤金,1979年生,雲南紅河州人,哈尼族。筆名愛國者,號中國國盛。師承廖靜文、侯一民、吳冠中諸先生。譽有「中國第一愛國藝術大師」稱號。至今唯一一位要畫筆畫完中國23個省城、四大直轄市、五十六個民族的藝術家。被前國家主席稱為」有志青年黃澤金「。作品創作主要以愛國主義思想為核心。他常常自稱畫畫不是為了迎合誰,而是迎合自己這顆中國人的心,迎合要迎合時代、迎合人民、迎合祖國。他的藝術思想和愛國精神值得提倡學習。部分作品被新加坡、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九國人士收藏。黃澤金的作品,《我是中國人》、《為生命而戰》、《世界和平天下安》與《世界最高領導者》等,作品《我是中國人》2014年以2.988億元人民幣成交。《為生命而戰》2015年以2600萬美元成交(1.66257億元人民幣)。已躋身於全球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❺ 法國著名畫家的作品,以及它的創作背景
莫奈的睡蓮
<睡蓮>水景系列畫
這個標題,是1909年在迪朗-呂埃爾畫廊展出作品時,莫奈自選的標題。這48幅畫作於1903年至1908年間,用莫奈自己對畫商說的話,這是「一次不尋常的畫展」。從1904年起,莫奈的畫中,池塘周圍的風景逐漸剩下在畫面上部狹窄的一塊,最後完全消失,整個畫面里只有睡蓮。「這些水景始終縈繞在我心頭。雖然我這個老人已經深感力不從心,卻仍想表現所感受到的東西。我毀了一些作品……但也再重新開始。」(給熱弗魯瓦的信,1908年8月11日)
「水、睡蓮、植物,在一片寬闊的水面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莫奈讓人修建了一個天頂透光的畫室,以便創作大型《睡蓮》裝飾畫。1918年停戰後,莫奈向克列孟梭提議,說他想捐贈兩幅給國家以慶祝勝利。
經過長時間磋商,1922年4月12日,正式簽署了一份捐贈文件,莫奈將為巴黎的土伊勒里宮畫8幅畫,掛在奧蘭治宮的兩個大廳中。
以後的這些年裡,克列孟梭不斷地鼓勵莫奈,而莫奈時時有放棄創作的念頭;他的視力漸漸不行,自以為最寶貴的眼睛有失明之虞。他患了白內障,但一直不肯接受治療,直到1923年他才願意動手術。
「走近生命的終點真是可怕 」
這句話出現在1899年2月7日,莫奈給熱弗魯瓦的一封信中;西斯萊和蘇珊剛去世不久。莫奈每每在信中重復類似的話,看到朋友們一個個告別人世,莫奈心中自是感傷。摩里索1895年去世,馬拉梅1898年離開,接著是1903年傳來畢沙羅的死訊,米爾博和德加1917年也走了。雷諾阿1919年去世時,莫奈說,自己現在是印象派團體唯一活著的人了。迪朗-呂埃爾和熱弗魯瓦兩人,也分別在1922年和1926年去世。
最令莫奈傷心的,是「摯愛的伴侶」艾麗絲在1911年去世;長子讓於1914年病逝對他也是一大打擊。
1919年11月19日,莫奈在給熱弗魯瓦的信中表白:「對我來說這是多麼悲慘的結局。」一來是視力恢復了,二來是希望創作活動能帶來一些安慰,莫奈重拾畫筆:「我忘情的工作,滿意於自己做的一切。如果這幅新眼睛夠好的畫,我能活到100歲。」
我把所有的時間都獻給了繪畫……直到生命的終了。「我又開始工作了,這是忘掉悲痛的最好的方法,那麼多的人在受苦,在為我們犧牲,而我還在研究這些微不足道的形式與色彩,我感到羞愧。」——莫奈給熱弗魯瓦的信(吉維尼,1914年12月1日)
生命接近尾聲時,莫奈告訴克列孟梭:「當你從哲學層面尋找自己的世界時,我則努力呈現世界的表象,這表象與未知的現實密切相關。當一個人停留在和諧的表面時,就不可能離現實很遠,至少不可能離我們能夠認識到的現實很遠。我只是觀察到了世界所展示出來的一切,並用畫筆記錄下來。」《克勞德.莫奈》1928年
克列孟梭口中的「天使」、莫奈的兒媳布朗謝,一直守候在莫奈身邊,直到1926年12月5日,莫奈離開人間。這位藝術大師享年86歲。
莫奈生前表示,不在活著時把大型裝飾畫交出來,所以,在他身後,根據他自己設計的位置,這些畫才安放妥當。揭幕典禮在1927年5月17日舉行。《睡蓮》是莫奈最後的信息,憑借創新的抽象藝術傳達給世人。由這個遺言,印象派的領袖人物成為前衛藝術家效仿的榜樣,成為20世紀的人物。
「 1927年7月8日。在巴黎土伊勒里奧蘭治宮兩個橢圓形大廳中安放著克勞德。莫奈的《睡蓮》。在一天的每個時刻:早晨、下午、晚上、夜間,水面上盛開著睡蓮。莫奈在生命行將終結之際,繼研究大自然中不同的的主題在色彩與光之下的變化之後,開始關注最溫順,最易穿透的元素 :水,透明與反射之典型。由於畫水,莫奈畫下了肉眼所難見之物。他全心畫這個幾乎看不見的、屬於精神層面的、把光與倒影分割開來的水平面。天的藍被框在水的碧藍中。製造出水平面感覺的,是花、花瓣、植物、水泡。油畫掛在牆上,觀眾置身畫中,正面側面都可以看。透過畫中水的色彩,四周的光也轉藍了。克勞德.莫奈與製作教堂彩色玻璃的人一樣,對色彩有同樣的愛好。從漩渦中,從雲中,色彩冉冉升起。」 ——保羅.克洛代爾(Paul Claudel)《日記,1904——1932年》
「 對畫家來說,光只存在於色彩中。去巴黎土伊勒里奧蘭治宮看一看莫奈的畫,就能理解這句話。由於太愛用光來表現色彩,莫奈漸漸走向形體的自殺。他的靈魂在睡蓮的裹屍布里游盪。」洛特(Andre Lhote)《莫奈和畢加索》
「莫奈就這樣畫出了運動、宇宙性的運動。這運動與他緊密相連,借著掌握了睡蓮塘的水面之瞬間,並把它描畫下來,莫奈延續了自己的生命。土伊勒里宮最後的這幅畫,以火焰般明亮的夕陽炫目。夕陽落在冬日沼澤地乾枯的蘆葦上,而這片永恆的再生地之深淵里,蘊育著春天迷人的花朵……光的濃淡色度與明暗變化在完全的和諧中一一流露。
這是一個天地之間無與倫比的變化場,宇宙的運動蘊含其中,在這場子里,萬物達到了最高程度的、無限的一致和相通。這個世界令人振奮,感受力也達到了最完美的境界。」克列孟梭 評莫奈:《睡蓮》
莫奈於1926年辭世。
沒有見到國家以大禮收下他的大型裝飾畫。
有些人認為,這些裝飾畫表示「印象主義已經完結」,
但大多數藝術家和思想家不以為然,反而對這些作品懷著深深的敬意。
有些人甚至認為,這些安置在巴黎土伊勒里奧蘭治宮的裝飾畫,蘊含一種宇宙的、神聖的性質。
❻ 午夜巴黎中有哪些藝術家出現
《午夜巴黎》是 伍迪·艾倫編導,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 等主演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對巴黎的熱愛,同時也闡釋了一種誇張的別人的生活總是好過自己的生活的幻覺。
電影中,有天Gil一個人漫步巴黎街頭,當午夜的鍾聲敲響之後,一輛馬車突然停下,車上的旅人熱情的邀請他上了車,而下車後的Gil驚訝的發現自己竟然置身於心中嚮往的巴黎黃金時代。在一個個這樣神奇而迷人的夜晚,他遇見了許多自己崇拜的歷史文化名人,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畢加索,斯坦因等等;
1、科爾•波特(Cole Porter)
他是影片第一個出場的icon人物,彈奏著自己的名作「Let』s Do It」。該曲是1928年他為音樂劇《巴黎》所寫,此劇此曲在當年的百老匯大獲成功。
1917年搬到巴黎居住,成名於20年代,大紅於30年代的科爾•波特,與其他百老匯創作家的最大不同在於: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包攬詞與曲。
2/3、菲茨傑拉德夫婦( Zelda n Scott Fitzgerald)
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大亨小傳》)奠定了菲茨傑拉德在美國現代文學史地位,使其成為 「迷惘一代」代表作家。
富家女澤爾達於1920年嫁給菲茨傑拉德。在1932年半自傳體小說《最後的華爾茲》出版前,這段期間,她為雜志寫過稿,也寫一些小小說。
20年代前半期,菲茨傑拉德夫婦活躍於紐約社交界,成為「爵士時代」縱樂代表;20年代後半期,二人搬到巴黎居住了一段時間,在那裡,他們與很多美國文學界移民成為朋友,菲茨傑拉德與海明威的友誼也是在此時發展起來的。
澤爾達對丈夫與海明威的友誼很不滿,覺得自己因此受到冷落,而海明威則形容澤爾達是「瘋的(insane)」,認為澤爾達鼓勵丈夫酗酒使他無法認真寫作,這些在影片里也有表現。同時,影片里的海明威還對澤爾達的小說做出了評價,他認為澤爾達文筆不錯,但不能組織出好的故事整體。
4、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
傳奇黑美人,人稱「黑珍珠」「青銅維納斯」,海明威稱她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10來歲開始在美國因舞蹈而小有名氣,1925年在法國因舞蹈及歌唱成名,1927年在歐洲拍攝第一部電影,成為第一位進入主流電影界的非裔女星。
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拳擊家」作家,「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美國精神領袖式的人物。
1921年,婚後不久的海明威攜妻往巴黎工作,經此前他在美國做助理編輯時認識的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寫信介紹,他成為巴黎文藝界「教母」格特魯德•斯坦因的座上客,後者成為了他的精神導師,他與斯坦因的這種關系在影片中也有表現。
影片中菲茨傑拉德介紹男主角和海明威認識時,海明威談到他的書,應該是指他已經出版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年)
6、胡安•貝爾蒙特(Juan Belmonte)
很多人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鬥牛士」。
他改變了鬥牛風格,與前輩遠離牛來躲避牛角的技術相比,他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總是在離牛僅幾英寸遠之處直直站立,一動不動。
7、愛麗絲•托克拉斯(Alice B. Toklas)
影片中沒有近鏡頭,只出現了一下:海明威及穿越男主到斯坦因家去,是她開的門,海明威叫了她的名字「愛麗絲」,所以就不難猜出她是格特魯德•斯坦因那位生活伴侶。
1907年,出生於猶太中產家庭的托克拉斯到達巴黎的第一天就與斯坦因相識,她是斯坦因的情人、生活及工作秘書、編輯、評論人、活動組織者及廚師,總之,幫斯坦因打理各種各樣的事。
8、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
飾演格特魯德•斯坦因的演員Kathy Bates曾因《危情十日》(根據斯蒂芬•金作品改編)獲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港劇《巨人》曾借用《危情十日》整個橋段。
斯坦因的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巴黎度過,她的沙龍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巴黎名氣最大的文藝沙龍,在這個沙龍里出入的名人除了影片里出現或提到的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喬伊斯、畢加索、馬蒂斯、喬治斯•布拉克等,還有舍伍德•安德森、格里斯、阿波里奈爾等等。
「迷惘一代」這個詞語就是斯坦因給海明威等作家群體起的名號。可惜好景不常,她與海明威於30年代交惡。
9、畢加索(Pablo Picasso)
這位演員不熟悉,搜資料時看到他目前是流亡法國以躲避阿根廷的獨裁統治。
作為20世紀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畢加索本人或其作品或多或少為普羅大眾所熟悉,20世紀早期,他的時間基本可以分成「巴塞羅那」和「巴黎」兩部分。當他的作品出現了新面孔,就表明他又換了情人。總之,這位不用過多介紹,只是希望不要再聽見有人說他「一生潦倒,死後畫才值錢」這種讓人撓牆的胡話了。
10、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
這位基本上都是背影鏡頭,有個側面鏡頭非常快,還被前面的人給擋得差不多,完全看不清。影片中她和男主角跳了半支舞。從頭部來看,演員與原型還是很像的。
11、達利(Salvador Dalí)
從前看達利本人那些「搞怪」照片,以前想像出來的達利的樣子,完全就是布勞迪演出來的那種帶點漫畫式人物的樣子。(《午夜巴黎》里看到超現實主義三人組的時候,我恍悟,達利那些照片是不是曼•瑞拍的呀?)
1926年是達利人生的分水嶺。此前的他籍籍無名,直至1925年在巴塞羅那的個展讓世人所識,而作於1926年、展出於1928年的作品「The Basket of Bread」則為他贏得國際聲譽。也是在1926這一年,他搬到巴黎,認識了畢加索,1928年他加入了超現實主義流派。
12、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ñue)
超現實主義三人組之電影大師,一生中在西班牙、墨西哥、法國和美國都生活工作過。當然,在1920s他還沒成為電影大師,1927年約瑟芬•貝克主演《熱帶海妖》(La Sirène des Tropiques )時,布努埃爾只是個助理導演。
13、曼•瑞(Man Ray)
超現實主義三人組之攝影大師。影片里穿越過去的男主訴說自己的困境時,這位說「I see a photograph」。
曼•瑞於1921年搬到巴黎生活、工作。接下來的20年裡,包括喬伊斯、斯坦因、谷克多、阿爾多(Antonin Artaud)在內的文藝界知名人士出現在他的攝影作品中。
14、艾略特(T. S. Eliot)
這位只在車窗邊露了露頭說了說話,和男主握手完畢後不久就把頭都縮回去了。美國和英國都爭著說艾略特是自家的,有爭論認為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英語詩人。
15、馬蒂斯(Henri Matisse)
這位出場的時候,是把自己的作品賣給斯坦因,並為自己開出的價格被接受而感到很高興。
16、里奧•斯坦因(Leo Stein)
斯坦因家族的里奧,格特魯德•斯坦因的哥哥,影片里馬蒂斯把自己一幅作品以500法郎賣給了兩兄妹,穿越過去的男主角聽到後心裡一定在想真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便宜了,所以他對斯坦因說「要不我也來6、7幅」。
17、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高更(Paul Gauguin)
19、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出身於金融資本家家庭的畫家。
❼ 中外著名畫家和他的作品
1、達芬奇
現代學者稱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達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達芬奇精湛的藝術造詣。
2、梵谷
文森特一生中有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而水彩畫十分出眾和油畫不分上下。個人獨愛肖像畫,一生中畫過35幅自畫像,11幅向日葵,4幅覆蓋在以前的練習畫上,7幅在習作的背面,7幅在紙板上畫的。
作品有:《吃土豆的人》 1883年、《收獲景象》 1888年、《星月夜》 1889年、《向日葵》1888年、《夜間咖啡館》 1888年、《柏樹》 1889年。
3、畢加索
《亞威農少女》畢加索作,1907年,油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卡思維勒像》《卡思維勒像》,畢加索作,1910年,油畫,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藝術中心藏。《和平鴿》《和平鴿》是為聯合國專門創作的世界友誼作品,從此和平鴿來代表和平。
4、徐悲鴻
《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群馬》徐悲鴻的群馬,是徐悲鴻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珍妮小姐畫像》為畫家徐悲鴻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作於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鴻時年44歲。
5、齊白石
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❽ 團子的神奇美術館講了哪幾位畫家
團子的神奇美術館講了畢加索、達芬奇、喬治·修拉、莫奈、歌德、朱光潛、梵高、弗里達·卡羅、康定斯基、王羲之、葛飾北齋、宋徽宗趙佶、愛德華·蒙、馬蒂斯、薩爾瓦多·達利、王希孟、哈米爾這些畫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