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和德國是怎麼開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
曼施坦因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⑵ 法國為什麼將德國成為強盜
十九世紀末德意志統一後,普魯士統一了德國,把奧地利分出德意志,然後發動了普法戰爭,打敗了法國,於是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強迫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地方,這兩個地方是法國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緊鄰德國的魯爾區,這是一個原因。
但是一戰後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
二戰時期,德國幾乎佔領法國全境,搶走法國各種物資和財富,包括盧浮宮收藏的藝術珍品
但是二戰後法國也收回了德軍搶走的東西
其實法國人罵德國多少有點五十步笑百步的嫌疑,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就搶走了許多義大利西班牙德國埃及的藝術珍品,現在依然在法國各大博物館收藏,並且法國和德國大戰總是勝少敗多,總是靠別人幫忙,只能嘴巴上出出氣!!!
⑶ 為什麼法國和德國是歷史上的宿敵
因為德國的前身德意志地區在法國國土所在位置以東,一個地區聯盟的崛起勢必成為法國在之後百年最為強勁的對手,而這個聯盟的主導者,叫做普魯士。
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打敗奧地利後,這場兄弟間的對決也讓奧地利無法再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成為了阻礙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最後障礙。因而德意志要實現統一,法國必定會是跳出來予以反對的勢力之一。這就是後來的歷史事件——普法戰爭。
1866年的普奧戰爭的勝利嚴重威脅到法國在歐陸的霸權。關於法德兩國的關系,其實尚未至戰爭階段,普魯士王國國王威廉一世曾回復法國稱德法兩國仍應展開會議商討阿爾薩斯等地的歸屬,而俾斯麥斷然拒絕了會議,使拿破崙三世十分憤怒,因而挑起普法戰爭。
(3)法國為什麼殺德軍擴展閱讀:
公元800年,法蘭克人首領查理曼建立了東自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至大西洋,南起比利牛斯山和義大利,北至北海的龐大帝國。查理曼死後,他的三個孫子在公元843年通過《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由此形成了後來的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三國的雛形。
本是同根生的法國和德國在千年之後成為歐洲大陸上一對難以化解的宿敵,兩國的恩怨持續百年之久。1995年4月27日,德國統一後的總統羅曼·赫爾佐克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舊址舉行的紀念集中營解放50周年集會上發表演說,提醒全體德國人絕對不要忽視或忘記法西斯德國犯下的罪行。
在演說中,赫爾佐克向全世界表示:法西斯德國寫下的一段殘害人類的黑暗歷史,永遠是德國的羞恥。
⑷ 法國遭到法西斯德軍侵略為什麼迅速滅亡
主要是英法對德採取綏靖政策,根本沒料到德國會進攻法國。還有英法聯軍戰術戰略思想太落後(與德軍先進的戰術形成對比),將希望寄託在了馬奇諾防線上,還以為可以打一戰的斬壕戰,但德軍直接繞過了這個防線,英法最核心的防線速潰。另外,古德里安帶領的裝甲部隊幾乎以德國統帥部都感到可怕的力量推進,先進的裝甲部隊,尤其在加上先進的空中支援力量,迅速就突破了防線,很多法軍根本未做抵抗就遺棄了大炮敗退。
歸結原因是:德國先進的戰術。德國的裝甲部隊和空軍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⑸ 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法國為何投降德國
法國作為歐洲大陸傳統強國,每次提起,人們總會想起浪漫的男女、先進的科技以及戰鬥力孱弱的軍隊。每當人們談起法國軍隊的時候,就會調侃:"沒有人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當然,法國軍隊並不是一直都很弱,畢竟在英法百年戰爭打贏了英國,在路易十四時代不斷開疆擴土,在拿破崙時期更是腳踩英國,拳打俄國。
自拿破崙之後,法軍的戰鬥力便不斷下滑,在普法戰爭中,巴黎未被攻陷,法軍投降,二戰時期,巴黎同樣沒被攻陷,法軍投降。這兩場戰爭雖然都是投降,但是戰爭的過程卻是不一樣的。
普法戰爭那是德法兩軍硬碰硬的結果,德軍在俾斯麥的領導下戰鬥力強勁,法軍戰敗情有可原。但是二戰時期的法國擁有三百萬軍隊,號稱世界上最強的陸軍,又有馬奇諾防線作為屏障,結果在德軍幾個星期的攻勢下便投降,法國為什麼會敗給德國呢?
其實,法國的戰敗並不是一個偶然,而是當時法國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甚至在民族的氣節上都比不上德國。因為政治上各方勢力過於均衡導致了各個利益團體之間相互傾軋,只要政府稍有不慎便會遭到政敵的攻擊,政局混亂不堪。
軍事上德軍一直保留著軍國主義的傳統,至今仍然有"德意志戰車"的美譽。當然這也跟法國講究極度的個人主義有關,一戰的流血犧牲讓他們在內心中對戰爭有了權衡,他們並不想自己重蹈一戰的悲劇,畢竟如今的法國人對當年的投降可不會感到恥辱。
⑹ 二戰時,擁有240萬軍隊的法國,為什麼僅僅支撐了40天便被滅國
西線戰事開始後,德軍總共投入了137個師,盟軍總共投入了135個師(法國94,英國10,比利時22,荷蘭9)。武器方面,德軍有3824架飛機和5820輛坦克,盟軍擇優3800架飛機和3100輛坦克。
從實力上看,2支軍隊應該屬於勢均力敵的,但是戰爭結果卻大大超出讓人們的想像。從1940年的5月10日到6月20日,短短的40天時間,法國卻崩潰了,陸軍共陣亡82000人,被德軍俘虜的則有154萬7000人。
1940年6月22日,法國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法國如此迅速的戰敗,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略判斷失誤,沒有積極備戰,有150萬軍隊都是臨時徵集的農民,另外就是堅固的馬奇諾防線竟然沒有派上用場等等。
一、法國戰略判斷失誤,致使倉促迎戰
法國和英國雖然都是一戰中的戰勝國,但是法國的勝利完全是慘勝。一戰的西線戰場主要在法國境內,對法國的經濟破壞很大。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同樣波及法國,法國經濟遭受重創。在這樣的復雜環境下,法國對德國一再忍讓。德國收回萊茵河地區、吞並奧地利等行動,法國均保持沉默。在德國入侵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時,英法兩國再次讓步,以至於德國一口氣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德國進攻波蘭之後,作為波蘭名義上的盟友,雖然英法兩國也向德國宣戰。但是兩國一直按兵不動,兩國希望德國繼續向東去進攻蘇聯。不過此時蘇聯與德國已經達成了默契,德軍主力開始掉頭進攻西歐各國。英法兩國均毫無准備,屬於倉促迎戰。
法國為了防禦德國,耗費巨資修建了一條馬奇諾防線。這道防線本身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由於法國戰略上的失誤,使這道防線成了二戰中的笑柄。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德軍想從正面攻破這道防線不是不可能,但要付出極大的傷亡。不過這道防線有一處致命的瑕疵,由於比利時的反對,法國沒有把防線延伸到海邊。德軍先使用戰略欺騙戰術,引誘英法兩軍精銳力量進入比利時。隨後30多萬德軍穿越阿登森林,長驅直入殺進法國。這一行動成功的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後,法軍沒有任何的防備,一時之間大敗虧輸。隨後,德軍開始向法國縱深挺進,法國始終未能組織起第二輪防禦。
二、法國軍隊准備不足,主和派上台形勢艱難
由於戰爭突如其來,法國軍隊毫無准備。為了抵抗德軍,法國政府臨時徵集了150萬軍隊。但是問題來了,法國擁有堆積如山的軍服和糧食,但是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著新徵集的150萬軍隊。法軍坦克的性能更勝德軍一籌,但是法國空軍的戰鬥力十分低下。法軍坦克在進攻的途中被德軍戰機襲擊,此後法國失去了抵抗德軍的最後家底。法國軍隊的總兵力有240萬,但那150萬是連槍都拿不穩的新兵。經過一系列的戰斗,有戰鬥力的法軍部隊消耗殆盡。德軍兵臨巴黎城下時,法軍數量還有170多萬,但這些軍隊根本不是德軍的對手。為了減輕國家的損失,法國政府宣布向德國投降。巴黎成為不設防的城市,德軍在巴黎進行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式。
法國投降的主因是因為主和派上台。法國總理雷諾是一個標準的抵抗派,但是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和副總理貝當等一大批人都主張向德國投降。總理雷諾在政府中孤掌難鳴,最終宣布辭職。在此之後,貝當成為法國總理,這位一戰時的法軍英雄卻主動向德國求和。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將一戰時德國簽訂投降書的車廂從博物館拖了出來。德軍浩浩盪盪的進入了法國,他們發現了法軍倉庫中堆積如山的戰爭物資,但武器數量確實不多。為了徹底削弱法國,法國領土被一分為二。法國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區全部被德國佔領,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則有維希傀儡政權控制。法軍將領戴高爾逃往英國,在英國倫敦組成了流亡政府。
⑺ 二戰時擁有強大陸軍的法國,為何還慘被德軍吊打
戰術思路還留在一戰外加戰略性的失誤才導致法國人崩盤這么快。
首先法國人的陸軍整體數量是大於德軍的,但是裝備相對德軍並沒有明顯優勢。除了他們的坦克皮更厚點,其他的步兵、炮兵裝備還多是一戰留下來的(畢竟大把錢都咋進馬奇諾防線了)。打贏了一戰的法國人堅信防禦才是現代戰爭的打法,因此對於機械化部隊獨立作戰的理解很渣,坦克也只是作為步兵協同的輔助。火炮數量雖然比德國人多很多,但威力和射程也不及德國。另外空軍更是弱雞,數量不及德國一半,而且性能落後。
但德國人從阿登這個法國人以為不適合坦克行進的丘陵直接插入。
接著在色當,德國人用空軍給法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空優學說課程,告訴他們坦克皮厚是沒用的,空中炸B才是爸爸(後來美國人也同樣給德國人上了這堂課)
在就沒然後了,從阿登殺出的德軍裝甲師配合在比利時的德軍步兵把在北邊的英法聯軍包了餃子。斷了後援的英法聯軍這時候已經成了壇子里的王八,要沒有敦刻爾克估計全交代在這里。
回到主要問題,法國陸軍整體實力不弱於德軍。但是整體士氣、訓練水平、戰術思路遠遜於德軍。裝備的代差不大,但是偏向於防守性質,在閃電戰中的空優學說和裝甲學說面前就是被吊打的命。
⑻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
德國不宣而戰,法國沒有完成備戰,也沒有制空權,只能處於守勢。
比利時害怕德國侵略,拒絕法軍進入建立防線。德國背信棄義,侵入比利時。比利時軍隊不戰而降,德軍於是輕易借道比利時繞開了法軍防線,到達法軍側後。
德軍出現在法軍後方,而法國後方空虛,又沒有制空權,防線於是崩潰。
以上都不是關鍵原因。
關鍵原因是,
第一,法國人也是日耳曼白人,是確立日耳曼人在歐洲統治的法蘭克部族的直系後裔。雖然混血程度比德國那邊要高。
第二,法國左翼勢力強大,工會運動此起彼伏,議會圍繞著社會政策持續撕逼,上層權貴實在煩死這些傻X比X了。
總之,法國上層的意識形態和德國接近。
綜上所述,法國上層放棄了抵抗。德法之間的矛盾,是誰主導法蘭克人的矛盾;英法之間的矛盾,是法蘭克人還是撒克遜人,誰才是日耳曼人正統的矛盾。
⑼ 二戰時期法國人民是如何趕走德國強盜的
在美利堅合眾國以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盟友的幫助下,由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將軍(雖然羅斯福討厭他)組織的以敦刻爾克大撤退時殘余的法國軍隊為主力的,從諾曼底發起的全境武裝解放(沒有武裝的平民只需等著盟軍來了放鞭炮就行了)
⑽ 一戰後法國主張主張建立的萊茵共和國是什麼對肢解德國起到了什麼作
各主要國家懷著不同的目的參加此次盛會。美國攜帶實力、野心和理想主義來到歐洲,試圖推行公開外交、民族自決和建立國聯;法國目的是防止德國東山再起,確保自身安全,進而重建歐陸霸權,盡可能削弱德國;英國的主張是回到對歐陸的「均勢」政策,反對肢解德國,以利於抗衡法國和蘇聯,同時大英帝國仍沉湎於世界霸權的迷夢之中,打算借戰勝國有利地位,吞並更多德國殖民地和土耳其領地,與日本聯手在太平洋與美國爭雄,利用法美矛盾限製法國稱霸歐陸的計劃。
英法美三國在德國疆界問題上的爭奪最為激烈,法國的態度很堅決,即通過分割德國領土確定毗連德國的安全邊界,不僅要收回阿爾薩斯、洛林,還要從德割讓歷史上一度屬於法國管轄的薩爾南部,並提出把萊茵河左岸全部德國領土劃歸法國管轄,或建立「萊茵自治共和國」作為緩沖國;英美則強烈反對法國計劃,英國認為這樣會加強法國霸權,破壞歐洲均勢,美國認為割讓德國領土破壞了民族自決原則。英美同法國爭奪異常尖銳,最終在威爾遜威脅退會的情況下,英國提出折中方案即「楓丹白露文件」:該文件建議保存德國,但要實行非軍事化;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法國取得薩爾礦區15年的所有權,15年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英美兩國許諾共同防禦德國的侵略。
對於德國的賠款問題,法國提出巨大的賠償數額,並要求得到最多的賠償;美國要求按照軍事開支分配賠款,並認為數額巨大的賠款會把德國推向蘇俄一邊;英國也害怕殺雞取卵,使自己在德國的利益受到損失。各國協商未果,決定交由賠償委員會去研究。
經過激烈的爭奪,在《凡爾賽和約》中,德法邊界恢復到普法戰爭前狀態,德國將薩爾礦區交給法國開采15年,到期後全民表決歸屬;萊茵河右岸50公里不準德軍駐扎,德國兩處軍事要塞及有爭議的摩勒斯涅劃歸比利時;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經公民投票表決,前者歸還波蘭,後者仍留在德國;波蘭獨立得到承認,德國的波茲南、中西里西亞、西普魯士等的一部分劃歸波蘭;但澤被劃為國聯管轄的自由市,德國由此喪失了1/8領土、1/10人口,這種苛刻的條款引起的嚴重後果是德國民眾的不滿,這成為法西斯滋生的溫床,為希特勒上台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