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三大廉價報紙是什麼

法國三大廉價報紙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9 20:20:35

❶ 工業革命以後法國出現了哪些重要的廉價報紙

19世紀中後期,廉價商業報紙興起,法國經歷了4個政治時期:
(1)七月王朝時期(1830.7~1848.2)
七月王朝是一個代表工商業和金融資本家利益的資產階級政權,1830年通過的新憲法取締了一些封建特權,擴大了選民范圍和議會權力,並規定了新聞自由的條款。同年10月和12月,頒布減少出版保證金的數額,規定出版訴訟中陪審團有裁決權。法國報業暫時獲得了較為寬松的環境。1835年發生了圖謀殺害國王的事件,議會以此為借口通過法令,將出版保證金增加一倍,並建立對報刊漫畫的預審制度。
這一時期的黨派報紙有親政府的《論辯報》、《立憲黨人》,自由派的《國民報》,民主共和派的《改革報》等。兩家著名的廉價商業報紙是《新聞報》和《世紀報》。
(2)第二共和時期(1848.2~1851.12)
1948年3月,政府頒令廢除印花稅、保證金等一切限制報業的措施,使新聞界享有充分的自由。一時間巴黎和外省各種政治傾向和風格的報紙紛紛涌現,售價相當低廉。同年6月工人起義被鎮壓後,種種限制新聞自由的措施如保證金制又恢復起來。
(3)第二帝國時期(1852~1870.9)
拿破崙三世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限制報業的規定有:限制報刊數目,取締反對派報刊,巴黎只留11家報紙;恢復報刊預審制,報紙有義務刊登官方文告,外省政府可以隨時警告和處罰當地報紙。1860年以後管制有所放鬆,1868年5月正式廢除新聞預審制,允許創辦新報。
這一時期的主要官方報紙是《箴言報》。主要黨派報紙有中間偏右的《論辯報》,天主教的《宇宙報》,封建正統派的《團結報》等。後期創辦的新報中影響較大的有《費加羅報》、《覺醒報》、《燈籠》周刊、《小新聞報》等。
(4)第三共和前期(1870.9~1881.7)
1881年7月29日,法國議會通過《出版自由法》。它是法國大革命以後新聞出版自由發展進程的全面總結,是法國新聞界為爭取新聞出版自由而進行的長期斗爭的成果;對《人權宣言》的言論出版自由提出了一些具體化的措施,對法國報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巴黎公社時期的報刊狀況。
1870年巴黎公社起義是人類歷史上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當時巴黎約有近四十種支持公社的報紙,這是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出版的第一批革命報紙,是公社事業的一條重要戰線。這些報紙闡述公社的任務和目標,公布公社的各項法令和決議,向人民解釋法令、決議的內容和意義,揭露「國防政府」的投降賣國政策,反映群眾要求,從而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輿論,為捍衛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這些報紙中,最重要的有:
(1)《法蘭西共和國公報》,是巴黎公社時期最重要的報紙,巴黎公社機關報。除發布公社各項重要宣言、法令、決議和指示外,還報道有關軍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教方面的時事新聞和公社委員會會議紀錄。
(2)《杜歇老爹報》,為公社時期影響最廣、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重視並大量刊登讀者來信,及時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並主動向公社提出建議。
(3)《社會革命報》,很有影響的普魯東派報紙,注意同反動政府作斗爭,探討有關人民生活的社會問題。
(4)《公社報》,是普魯東派另一份有影響的報紙。發表了許多討論公社的社會和經濟任務的評論文章。後在公社內部斗爭中被勒令停刊。

❷ 商業報刊的西方商業報刊

美國的商業報刊分層體系
1833年9月3日,紐約的破產印刷商本傑明·戴創辦了《太陽報》,開創了新聞事業的新紀元。《太陽報》有4頁,每頁大小如現代小報的2/3。頭版有3欄寬,沒有任何花哨的編排。報道內容主要為當地發生的事,特別是暴力新聞。其取材大都是奇聞軼事或無足輕重的瑣事,但讀來卻極有趣味。而最重要的是該報售價低廉,僅在6個月內,《太陽報》的銷售量已達8000份左右,幾乎兩倍於其最接近的競爭者之發行量。
1836年5月6日,貝內特在紐約創辦了《先驅報》。如果說本傑明·戴創辦《太陽報》還帶有一種誤打誤撞的味道,貝內特則要比他自覺多了。以至於到1860年,《先驅報》已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日報,發行7.7萬份時,還遭到了其它報業的聯合抵制。所有反對它的報紙一齊上陣,展開了一場反對這個新聞界暴發戶的「道德戰」,指控貝內特使用了褻瀆神明的言辭,迫使廣告商們因害怕觸怒道德專家而撤回了他們原准備刊登的廣告。 1840年,《論壇報》在紐約誕生,創辦人是輝格黨的3巨頭之一格里利。格里利有一個獨特的信念,即對於民眾既可用渲染情感刺激去吸引,也可以用講道理去吸引。他並未試圖用對他們「寫低級作品」的手法去侮辱普通人。沒有什麼比誠實地承認被蔑視著的尊嚴,更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尊嚴。毫無疑問,正是這種態度成為《論壇報》成功的一個因素。
正是因為要賺取公眾的眼球,獲得廣告商的贊助,商業報曾一度陷入「黃色新聞」時期,內容是誇張渲染煽情為主,因此商業報刊曾遭過批判。但總體上,作為商業報刊的代表,便士報是不斷進取的。後來因各個辦報人思想不同而出現分化的趨勢。某些報紙自動降低格調,某些報紙仍然走「高級路線」。
與便士報的吸引力總是停留在訴諸情感刺激階段,結果便產生了聳人聽聞的新聞傳播工具相對比,另一種脫胎於政黨報刊的獨立報紙也浮出了水面,它們與大眾化報紙一起成為民營的商業性報紙。美國在這一時期的代表是《紐約時報》。1851年,雷蒙德與瓊斯實現了他們在紐約出版一份自己的報紙的夙願。9月18日,《紐約時報》第1期問世。雷蒙德的貢獻在於它在報道社會大事中養成了一種相當正經的作風。這家報紙避免了《太陽報》和《先驅報》的聳人聽聞,也避免了《論壇報》的興致所至。在筆調上,將一貫公正做為立報之本;在發展中,仔細認真地研究報道技巧,一面市就略勝一籌。《紐約時報》作為一家「高級商業報刊」而存在。
英國泰晤士報
《泰晤士報》誕生於1785年元旦,創始人是約翰·沃爾特。誕生之初,稱為《每日環球紀錄報》(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也有資料翻譯為《世鑒日報》。1788年1月1日,正式改為如今的名稱。約翰·沃爾特同時也是《泰晤士報》的第一位總編。
《泰晤士報》作為英國歷史悠久的報刊經歷過多個時期,從創辦的沃爾特時期,到北岩報團時期、阿斯特家族時期、羅伊·湯姆森時期,到的默多克時期。
作為英國最為代表性的商業報刊,《泰晤士報》一直秉承「獨立地、客觀地報道事實」、「報道發展中的歷史」的宗旨,但縱觀其200多年的歷史,可見該報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在歷史上歷次重大國內及國際事務上支持英國政府的觀點。
法國的廉價報刊
如果說英國的新聞傳播業史是以產業革命的發展為主線的話,那麼法國的新聞傳播業史則是以政治斗爭的發展為主線。由此可以看出,法國想要爭取「報刊自由」,是需要比英美付出更多的代價的。從1789年到1881年,是法國確立新聞出版自由的近半年磨難時期。在這個時期,法國的商業報刊開始出現並發展。與英美國家商業報刊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最先均以廉價報紙的面目出現。法國的廉價報刊中,最著名的有三份,分別是《新聞報》、《世紀報》和《費加羅報》。
1836年7月1日,吉拉丹以其出版廉價刊物(《益知》雜志等)的成功經驗又創辦了一份廉價報紙,這就是法國的第一份廉價報紙《新聞報》(La Presse),是法國大眾化報紙的開始。吉拉丹主張,報紙應是超黨派的。《新聞報》創刊號宣稱,該報無意闡發某種學說。它是不偏不倚的獨立報紙,旨在為民造福,等等。
1836年在吉拉丹創辦《新聞報》的同一天,迪塔克也創辦了一份廉價報紙,即《世紀報》。所以《世紀報》和《新聞報》都可以說是法國的第一份報紙。但在內容上,迪塔克的《世紀報》比吉拉丹的《新聞報》更具「煽情性」,更著重聳人聽聞,語言上強調通俗生動,所以《世紀報》在社會中下層擁有廣大讀者。
《費加羅報》(Le Figaro)為維爾梅桑1854年創辦,開始是周報,側重巴黎地方新聞,崇尚聳人聽聞的手法,主張「報紙每天要把一塊石頭投進池塘」。1866年改為日報以後,加強了政治報道,立場保守,巴黎公社失敗後曾鼓吹對公社社員「格殺勿論」。
在法國,廉價報紙興起於七月王朝時期並非偶然。自30年代起,工業革命在法國逐步興起,廣告需求在增加,人口向城市集中,文化教育有所普及,國民識字率在1826-1846年間提高了50%,這些都為廉價報紙的出現准備了條件。而長期以來政局多變也使一些辦報人盡量避開政治斗爭的鋒芒,轉而辦消閑性、實用性的商業報紙以謀利。廉價報紙出現以後,推動了其他報紙的商業化,它們也仿效廉價報紙的某些做法,以利於競爭。如《論辯報》、《立憲黨人》都刊登了長篇小說,各報都加強了多方面的新聞報道。

❸ 世界報業史的18~19世紀歐洲和日本報業的興起

18 ~ 19世紀,資本主義在歐洲進入成熟時期。歐洲大陸國家的資產階級陸續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歐洲進入殖民和產業革命時期。亞洲的日本也進入資本主義時期。
在這一過程中,由於製造業的發展,大城市人口增長。許多國家取消了對選舉權的財產限制,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受過教育的人數迅速增加。市民文化程度和對政治興趣的提高,增加了對報紙的需要。金融資本逐漸形成,能為辦報提供巨額資金。鐵路的廣泛修建加快了運輸、郵遞速度。商品生產的迅速發展使報紙得以用刊登廣告來獲得豐厚的收入。這一切使報紙日益成為社會的需要。
產業革命使與報紙有關的造紙、印刷、電信等領域發展很快。1820年發明新造紙法,紙價下跌1/4。60年代發明用圓筒紙印報。用氯氣漂白使造紙原料從布頭過渡到棉花,後來又發明用木材製造紙漿,解決了廉價紙張問題。歐洲電報開通於1845年,英國與歐洲大陸間的海底電纜開通於1850年,歐洲與美洲間海底電纜開通於1866年。接著通訊社出現。新聞的采訪、傳遞,報紙的組織、機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印刷機械和印刷技術也不斷改進。1831年雙滾筒印刷機問世。1846年發明第1 台高速滾筒印刷機。1863年發明能自動連續進紙的印刷機。1872~1892年間發明了澆鑄排字機。1889年出現能雙面印刷並自動折疊的印刷機。這一系列發明和改進,加速了報紙走向現代化。(見外國印刷史)
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一些國家的勝利,對新聞出版物的各種限制陸續取消。報紙的職能從傳遞信息發展成為進行政治斗爭、宣傳教育和表達輿論的工具。新聞出版物從「新聞書」形式的周刊發展為對開或 4開的日報,進而出現大眾化的廉價報紙,具有了當代報紙的形式。印刷業與報業、雜志與報紙逐漸分離。報業從私人辦的小企業發展成為與政黨、工業金融資本密切聯系的有利可圖的大企業。同時, 工人階級的報紙開始出現。
英國 1702年,倫敦出版英國第 1張日報《每日新聞》。這是 1張對開單面印刷的報紙,每頁兩欄,無標題, 反面印廣告。其出版宗旨是「每天提供公正新聞」。它很快成為倫敦權威報紙,出版6000期。
政論作家出現。1704 ~ 1713年,D.笛福出版《評論》,初為雙月刊,後改為 3周刊。它與《手藝匠報》、《檢查者報》成為當時輝格黨與托利黨互相鬥爭的工具。笛福善於以動人和有說服力的文筆議論各種問題,在現代報紙「社論之父」之稱。1719年,他在《每日郵報》上發表《魯濱遜漂流記》,這是世界上第 1部由報紙連載的小說。
由於報紙參予黨派斗爭,1712年執政的托利黨為限制報紙的攻擊,制定了印花稅法案,對每一份報紙、報紙所用紙張、所登廣告均課以重稅,以約束出版業。這種被稱為「知識稅」的限制辦法到1861年才取消。這使英國報紙在此期間形成版面小、發行量小的特點。
1730年以後,倫敦報紙逐漸集中於大書商之手,報紙開始成為社會生活的必需品。18世紀中葉,重要政治報紙的發行均在 1萬份以上。報道面逐漸擴大,廣告開始成為報紙收入中的重要因素。1785年,J.沃爾特第一創辦 《每日天下記聞》,1788年改稱 《泰晤士報》。1803年 J.沃爾特第二接辦後, 善於反映、 引導輿論,使它成了有影響的大報,發行量在19世紀上半葉居全英報紙首位。
1832年, 英國通過了「國會改革法案」。 1833~1861年,對報紙、紙張、廣告的稅收逐漸廢除,報價下降,被稱為「一便士報」的廉價報紙紛紛出現。第 1張成功的廉價報紙是1855年創刊的《每日電訊報》。它的創刊號 4頁,許多新聞只以國名、地名作標題,售價比別的報紙便宜一半。不久由半價報改為一便士報,發行量迅速增長。18世紀末葉,英國開始出現星期日報。
隨著英國進入產業革命,報業也進入擴張時期。1821年,英國有報紙 267家,1861年增加到1102家。經過激烈競爭,到1880年,倫敦有日報18家,英格蘭96家,威爾士 4家,蘇格蘭21家,愛爾蘭17家。此外,還有專業報紙 157家,其中宗教報紙44家,禁酒報35家,幽默報33家,時裝報24家,體育報21家。
在法國大革命影響下,英國從 18世紀末葉到 19世紀上半葉出現了激進報紙,如 《謝爾溫政治紀事報》、《曼徹斯特觀察家報》。其中有對工人階級進行階級教育、提供各種服務的工人報紙,多為不納印花稅的出版物。較有影響的工人報紙有 《戈根》、《一便士報》、《窮人衛報》、《毀滅》、《鐵手套》、《人民之聲》、《聯合行業報》、《窮人律師》等。空想社會主義者R.歐文於1834年創辦了《新道德世界》周刊。
法國 18~19世紀,法國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進行了長期的反復較量,政局動盪不定。為不同階級服務的各種報紙也時生時滅,興衰無常。直到1870年第三共和國成立,資產階級確立了穩定的統治,法國報業才獲得了迅速發展。
1777年,法國第 1張日報《巴黎新聞》在巴黎創刊。以報道社會、藝術、戲劇新聞為主,迴避談論政治。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宣告思想和意見的自由是最寶貴的人權。此後 3年中,法國的新聞出版物達到約1000種,巴黎報紙達 300 多種。著名者有 《法蘭西愛國者報》、《人民之友報》、《杜歇老爹報》、《論壇報》。1792~1875年,共和與帝制在法國反復出現,對新聞出版業的控制也時松時緊,許多報紙曇花一現,1848年第二共和國建立後,法國涌現 450種報刊,著名者有《人民之友報》、《火炬報》、《羅伯斯比爾報》、《紅色便帽報》、《斷頭台報》等。拿破崙三世復辟後, 400多家報紙最後只剩下14家。但是政局動盪吸引人們關心政治,閱讀報紙,因而法國的日報發行量,從1815年到1870年增加19倍。在此時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潮在法國迅速傳播,出現了宣傳空想社會主義的報紙。較重要的有傅立葉主義的《法朗吉報》、《和平民主報》,聖西門主義的《地球報》。
1836年,法國第 1張成功的廉價報紙《新聞報》出版。1866年《費加羅報》改為日報,1887年成為巴黎的政治性報紙。其他成功的廉價報紙有1863年創刊的《小日報》,1876年創刊的《小巴黎人報》和1889年創刊的《日報》。它們的資金由金融業和工業康采恩提供。
1871年 3月, 巴黎工人階級起義, 建立巴黎公社,5 月28日起義失敗。在此間期間,巴黎出版了許多革命報紙,著名的有《口令報》、《人民呼聲報》、《杜歇老爹報》、《復仇者報》、《公社報》等。
1881年 7月29日,第三共和國政府制訂了歐洲當時最開明的新聞法,從此法國報業得到順利發展。
德意志地區 18世紀,德意志地區商業信息發展迅速,刊登商業信息的報刊紛紛出現,但沒有政治性的日報。普魯士對報紙的控制較松,奧地利則由政府和維也納大學對報紙實行嚴格檢查。在整個德意志地區,18世紀的出版物有兩種,一為以大學為基地,由學者、專家、官吏撰稿的學術刊物;一為由家族主辦的小城市報紙。後者有的延續到20世紀。到1926年, 1/5的德國報紙仍為家族所有。此種出版體制在俄國、瑞士、北歐國家都存在。
1848~1849年, 普魯士和奧地利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對報紙的限製得以取消。在奧地利,1848年創辦報刊200多家,其中90家為日報,最著名的是《新聞報》。1867年,奧地利通過基本法,建立議會政黨,逐步進入工業化。1889年出現政治報紙《工人報》。同一時期著名的報紙有《新自由新聞》和《新維也納日報》。維也納成為當時歐洲報業中心。普魯士在1848年以後創刊的重要報紙有1855年的《柏林交易報》,1856年的《法蘭克福新聞》。柏林成為普魯士地區報業競爭的場所。報紙發行量從1847年的不到10萬份, 增長到1870年的 900萬份。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國,工業和金融業的發展促進報業發展,創刊的重要報紙有1871年的《柏林日報》,1883年的《柏林地方通訊報》,1898年的《柏林晨郵報》。
俄國 18世紀初,彼得大帝於1702年在聖彼得堡創辦《新聞報》,1711年起出莫斯科版,刊登國外消息與官方文件。這是俄國最早的新聞出版物。1728年,沙俄政府又出版了每周 2期的《聖彼得堡新聞》。
1756年,莫斯科大學出版《莫斯科新聞》,每周 2期。與此同時,大量私人辦的刊物出現。此後歷代沙皇對出版物都進行嚴格的檢查。19世紀30~40年代,資本主義關系在俄國日益發展, 農奴起義連綿不斷。1847年,革命民主主義者ɑ.И.赫爾岑在倫敦創辦《鍾聲報》,偷運進入俄國,鼓吹改革,產生極大影響。1861年廢除農奴制,報業開始發展。著名的有《俄語報》、《時務報》。到1813年,俄國有報刊859種,發行270萬份。

比利時 1830年比利時獨立後,1844年弗拉芒語報紙《商報》出版。法語報紙也有發展。到1874年,比利時有日報68家,訂戶17.5萬個。
丹麥 1666年丹麥王室報紙《丹麥信使報》創刊,是丹麥最早的報紙。1749年《貝林時報》創刊。1849年政府發布新聞自由法令後,丹麥逐漸形成不同派系的報紙。1913年,丹麥有 143種獨立日報,至少30個城市中都有代表三四個黨派的報紙。
義大利 1714年《羅馬新聞》創刊。1770年,威尼斯出版仿效法國報紙的《公報》, 向義大利各地發行。19世紀初,義大利獨立運動興起。1820年,燒炭黨創辦《義大利周報》。1831年,G. 馬志尼建立青年義大利黨,1832年創辦《青年義大利報》。1847年,C.B.加富爾創辦《復興報》。1860年加富爾統一除羅馬、威尼斯以外的義大利各地,出版《人民公報》。1870年,羅馬歸屬義大利。梵蒂岡天主教教廷於這年出版機關報《羅馬觀察家報》。1876年米蘭《晚郵報》(義大利)創刊,它採取美英報紙的編排技術,發行量很大。這一時期創刊的重要報紙還有米蘭的《世紀報》,都靈的《郵報》,羅馬的《論壇報》和《義大利新聞》。
19世紀歐洲其他國家出版的重要報紙還有:瑞士的《新蘇黎世報》(1821),挪威的《晚郵報》(挪威)(1860),荷蘭的第 1張廉價報紙《每日新聞》(1869),西班牙的《西班牙先驅報》,瑞典的《瑞典日報》(1884),芬蘭的《赫爾辛基日報》(1889)。
在亞洲,日本於19世紀 70~80 年代實行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商業大眾化報紙陸續誕生。重要的有 《東京日日新聞》 (1872)、 《讀賣新聞》(1874)、《朝日新聞》(1879)。到1910年,日本有報紙250家。

❹ 法國封建社會時期建立的三大官報是

法國封建社會時期官方特許的報刊《法國公報》《學者報》(Journal des Savants)、《法國信使》(Mercurie de France),分別在新聞、科學、文學方面壟斷了法國的思想傳播

《法國公報》

1474年,法國官方開始著手管理出版業,1537年建立出版檢查制度,嚴格控制思想的傳播

《法國公報》正是法國甚至整個西方官報時期的代表報刊,1631年5月30日,《法國公報》的前身《公報》(Gazette)創刊,成為法國第一張連續出版的周報。它的創始人是被譽為法國新聞之父的泰奧弗拉斯特•勒諾多(Théophraste Renaudot)。該報經首相黎塞留推薦,獲得國王路易十三的出版特許狀:「勒諾多本人極其子孫,在法國境內,得永遠享有發行報紙的權利。」,並且國王和首相還親自為之撰稿。

1762年,該報由外交部接辦,改名為《法國公報》,勒諾多家族結束了對該報長達131年的經營。

1780年.該報轉賣給法國另一位親官方的書商潘寇克(Panckoucke,C)。

1915年,該報停刊。

《學者報》Journal des Savants

1665年1月,在法國官方的支持下,由議員德尼.德.薩諾創刊於巴黎。它接受政府的資助,主要內容是介紹法國國內外出版的新書,旨在發表科學和文學報告,對作品的評價,以及對發明的評審。初為周刊,1724年改為月刊。現在的拼法是:Le Journal des Savants)

《法國信使》Mercure de France

是法國巴黎最具權威的文學刊物,創辦於1672年,至1724年方更名為《法國信使》。

❺ 法國三大主要雜志是什麼

《公報》(la Gazette)由泰·勒諾多( Renaudot,Theophraste)於1631年在巴黎創刊,期刊,每期4頁,主要刊登新聞,以國際新聞居多。最初作為高等法院的官方刊物,刊頭注雲:「地球上所有國王及強國的報紙」。勒諾多家族主持出版該刊前後達131年,1762年由外交部接辦;1780年,由書商潘寇克(Panckoucke.C)買下,1789年改為日刊,更名為《法蘭西報》(Gazette de France),至1915年停刊。該報歷史悠久,被譽為法國新聞史上最古老的里程碑,勒諾多因此被稱為「法國報業之父」。
1485年,法國最早的不定期報紙《喀爾五世侵犯盧昂記》在巴黎發行。
1631年,讓·馬丁和書商路易·旺多姆在巴黎出版了法國第一家新聞性周刊《普通新聞》(Les Nouvelles Ordinaires),只出版10個月即停刊。

《學者報》(Journal des Savants),1665年1月在巴黎創刊,原為周刊,1742年改為月刊。名為journal,但並非日報,由此形成法國的報業傳統,即刊登不重要消息的報紙以「gazette」為名,而正經報刊則金無足赤為「journal「。該刊由國會議員薩洛創辦,主要內容是介紹法國及歐洲各國出版的新書,科學、文化 界的最新動態等,以及對文學報告、作品的評價和對發明的評審,受法國科學院資助,一直延續出版至今。

《文雅信使》,1672年創辦於里昂,季刊。創辦人為國王寵信德維澤(Donneau de Vize),主要刊載政界及文學界新聞,不久,改以刊載文藝作品為主,實際成為給社交場合交談提供材料的雜志,內容從婚姻生活、沙龍閑話到訴訟案件、社會新聞和流行娛樂。1724年改名《法國信使》(Mercurie de France),由外交部贊助,成為巴黎最富權威的文學刊物。1788年由潘寇克買下。

❻ 法國19世紀末刊行的小日報為什麼出名

法國《小日報》也稱為法國《小報》(Le Petit Journal)。《小日報》由米洛創辦於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1863年2月1日,是法國重要的廉價報紙之一,因為價格只有5生丁(1蘇),相當於英國的便士報或美國的美分報,所以也稱作為生丁報。雖然售價便宜,但是銷量特別大,並且都是第一時間報道國內外發生的大事件,無論是在新聞史上還是歷史研究中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與中國「報喜不報憂」的傳統不同,西方對新聞的態度以負面為主,因此我們在這里也可以看到晚清時期許多醜陋、罪惡和不幸,如暴亂、瘟疫、屠殺、飢荒、戰爭和酷刑,其殘酷令人毛骨悚然。這批罕見的彩色石印版畫,彌補了早期中國影像史、近代中國印刷與出版史上的缺失,也是近代歷史西方視角解讀的重要依據。同時在世界范圍內對於重大歷史事件的記載也是一份重要的史料參考。

❼ 近代歐洲各國控制新聞業的手段有哪幾種

歐洲相對國內不同,我國是黨的領導,所以媒介是喉舌可以有效控制,那麼下面就簡單針對你的問題拋個磚, 你自己多思考


  1. 歐洲 包括美國都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許多大的資本財團控制著各種媒介,包括新聞、影視等等,具體自己查一下)。通過財團來控制新聞。

  2. 歐洲的除了政府和大眾之外,有第三方的團體,類似」工會「「協會」這種,會有專門人專注監督新聞,報業。

❽ 倫敦歷史最悠久的通訊社是

通訊社
編輯
通訊社,是從國外引進的概念。在英文里,通訊社叫「news agency」或「news service」。眾所周知,agency在英文里有「代理機構」的意思,service則是服務的意思。根據這兩個詞來理解,可以將通訊社簡單定義為新聞服務機構,即向其他新聞媒介提供新聞服務的機構。至於比較正規的定義,有各種不同的表述。
中文名
通訊社
外文名
news service
等 級
世界級通訊社
性 質
消息工廠
目錄
1 基本介紹
▪ 定義
▪ 性質
▪ 工具書
2 等級
▪ 世界級通訊社
▪ 國家級通訊社
3 發展
▪ 簡介
▪ 起步時期
▪ 聯環同盟時期
▪ 形成時期
4 發展趨勢
5 四大社
▪ 哈瓦斯社
▪ 沃爾夫社
▪ 路透社
▪ 美國聯合社
6 各社簡介
▪ 路透社
▪ 美聯社
▪ 法新社
▪ 塔斯社
▪ 新華社
▪ 合眾社
7 華文通訊社列表
8 世界主要通訊社

基本介紹
編輯

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3年出版的專門研究和介紹各國通訊社的著作《通訊社:它們的結構和運轉》中指出:「通訊社是一種企業,它的主要目標是搜集新聞和新聞材料,它的唯一宗旨是表達意見或提供事實,發給一些新聞企業,並且在特殊情況下也發給私人,以便在收費和符合商業法律和規定的情況下,向它們提供一種盡可能完全和公正的新聞服務。」
《美國大網路全書》(1982):「通訊社是在它的大多數大眾媒介訂戶、用戶或成員力所能及的地理范圍外和超乎各自的財力物力限度外收集信息的組織。通訊社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直接向公眾提供新聞。」
《中國大網路全書》(新聞出版卷,1989):「以採集和發布新聞為主要職能,以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為主要對象的新聞機構。」
新華出版社《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1996):「是從事採集、加工和提供新聞信息,為其他新聞媒體和各類用戶服務的新聞機構。」
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網路全書》(文化.藝術):通訊社是專門搜集和供應新聞稿件、圖片和資料的新聞發布機構,又稱為「新聞總匯」,是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的主要新聞來源之一。

性質
近代通訊社有別於報刊及其他新聞媒介的根本特點,在於它實際是一個大規模的消息批發商,或者說是消息工廠。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物,它為各種新聞發布機構,提供新聞采訪、新聞寫作諸方面的服務。

工具書
世界上最權威的工具書之一——《不列顛網路全書》(2005):「在一國或世界各地採集、撰寫和播發新聞,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政府機構和其他用戶採用的組織。」(organization that gathers, writes, and distributes news from around a nation or the world to newspapers, periodicals,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er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other user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05.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Premium Service. 28 Nov. 2005.)
從以上中外不同機構在不同時期下的定義可以看出,通訊社的核心業務是提供新聞信息服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服務對象已經從原來的媒體用戶擴展到了非媒體用戶。
通訊社一般分為國際通訊社和國內通訊社,也有的在一家通訊社內分國際部和國內部。
世界上最早的通訊社是1835年在巴黎創辦的哈瓦斯通訊社,當時曾用信鴿傳遞信息。1837年有線電報試驗成功後,英國路透社於1872年開始在上海發電訊稿。
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個通訊社是1904年在廣州創辦的「中興通訊社」。
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個通訊社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紅色中華通訊社。1937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將紅色中華通訊社改名為新華通訊社。
中國大陸現有兩家通訊社:新華通訊社和中國新聞社。新華通訊社(新華社)是面向全世界的通訊社。中國新聞社是面向海外華人、港澳同胞的通訊社。台灣的中央通訊社是位於台灣地區的一家通訊社。

等級
編輯

世界級通訊社
由一個國家或集團成立,營業范圍遍及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有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通訊網,人才濟濟,設備精良,財力雄厚,工作效率高。
每天發稿量達數十萬乃至百萬字之多。它們提供的消息,往往可以左右世界輿論。
這類通訊社數量不多,其著名的有:路透社、美聯社、塔斯社、合眾國際社、哈瓦斯社。

國家級通訊社
由某個國家建立,主要在本國范圍內營業的通訊社,它以收集和發布本國新聞為主,主要服務對象是國內各新聞機構,同時抄手世界性通訊社和其他新聞機構發布的消息,經加工後轉發國內新聞機構。
國家級通訊社向國外新聞機構發稿的內容多限於本國新聞,它一般不向國外新聞機構發布國際新聞。
同世界性通訊社相比,國家級通訊社規模小,設備落後,財力薄弱,對世界輿論的影響較小。

發展
編輯

簡介
在世界新聞發展史上,通訊社的出現,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此前,幾乎所有新聞媒介,報紙、雜志等,在傳播內容上,都是自給自足。生活范圍的擴張,世界市場的形成,及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僅憑報社內的力量遠不能滿足全面報道世界變化的要求。
於是經濟領域的專業分工,擴展到了新聞界,一種專為報刊媒介提供稿件服務的通訊社誕生了。這種新式新聞企業最初出現於經濟發達的歐洲,繼而出現於整個世界,從而把世界新聞事業推進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

起步時期
一、通訊社的性質
近代通訊社,是一個大規模的消息批發商,或說是消息工廠。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化分工協作產物,它為各種新聞發布機構,提供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方面的服務。
通訊社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於其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及專業服務,延伸了報刊等新聞媒介的新聞搜集手段,擴張了人們的視聽范圍,從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滿足了人類的知聞需要。
通訊社並不直接與廣大的新聞受眾發生聯系。它與受眾的關系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雜志來維系的,這是一種間接的關系。決定通訊社興廢的,在直觀的意義上,是報刊等新聞媒介本身。
通訊社的出現及其發展,對其他新聞媒介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它打破了新聞媒介豐富多彩的個性結構,使得它所服務范圍內的所有媒介的傳播內容實現了標准化,一體化,以至使它成了「一種標准化了的新聞的公分母。」 通訊社的出現,加強了近代各種新聞媒介的共同特徵。
二、通訊社出現的歷史前提
通訊社的出現,是近代工業革命、近代報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是工業革命的進展,促成了歐美經濟、金融、貿易的國際化,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密切了各大洲、地區與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彼此了解對方的新情況、新變動,已成了現實生活的重大需要。
而此時,近代報業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離滿足人們的這一需要還有很大的差距。最明顯的,莫過於報道內容多囿於本國的范圍。它國、它洲的新聞雖有誘惑力,各國報刊卻無力及時搜集,時代要求出現一種能跨國界搜集新聞的新式企業。
其次是通訊技術的革命(物質技術前提)。
19世紀初,工業革命促成了交通事業的革命性變化,汽船、火車出現。
尤其重要的是,有線電報的發明及其實用化。
1832年,德國人韋伯和高斯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報機。
1839年,英國人惠斯通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電報線。
1844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莫爾斯電碼,從而使得電報能夠以一種超越民族特點的語言,來溝通人們的思想與情感。
1850年,第一條海底電纜把英國與歐洲大陸連結起來。
1866年,海底電纜又通過大西洋把歐洲和美洲聯系起來了。電報的實用化,大大地提高了新聞的傳播時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全球范圍信息資源的同時共享。
其三是近代報業的初步發展,為通訊社提供了為數眾多的消息客戶。
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一方面培養出了大量的有文化的產業工人,直接導致了城市人口的膨脹,為報刊的發展准備了大量潛在的讀者。
另方面,作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印刷行業也有了突破性進展,蒸汽動力取代了手搖機械,輪轉機代替了平版機,使得短時間內的大量發行成為可能。
這樣,在19世紀30年代,又出現了為數眾多的面向大眾的通俗報紙。它們發行量大,廣告收入多,經濟實力雄厚。這些報紙需求多樣化的新聞,使得它們可能成為近代通訊社的首批客戶。
可見,通訊社的誕生及其發展,乃是工業革命和近代報業發展的歷史必然。
通訊社出現的歷史前提

聯環同盟時期
一、「聯環同盟」的締結
四家通訊社,為了爭奪新聞採集發布市場,擴張各自的勢力范圍,從1 9世紀60年代就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至1870年,4家通訊社共同達成了一項協議,即三邊四社協定,或聯環同盟,把世界劃分為四大勢力范圍。在每一勢力范圍內,只由一家通訊社負責新聞的采訪與發布。由此,四大通訊社壟斷了世界新聞市場。它們憑借自己各方面的優勢,壓制和排斥所在各國的新聞機構,迫使眾多的新聞機構只能從它們這一渠道中獲得新聞。
哈瓦斯社范圍:包括法國及其屬地,以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比利時、羅馬尼亞、土耳其、埃及(與路透社共享)、拉丁美洲等。
路透社范圍:包括英國及其屬地、中東、遠東、非洲大部及巴爾干半島、東印度及南美一部分。
沃爾夫社范圍:包括德國及其屬地、斯堪的那維亞、奧地利、匈牙利、俄國等地。
紐約新聞聯合社范圍:包括美國及中美洲一部分。作為該協議的第四個參加者,紐約新聞聯合社的勢力范圍最小。
二、聯環同盟的解體
三邊四社協定的簽訂,雖然緩和了歐洲和美洲四大通訊社的激烈沖突,卻沒有也不可能消除通訊社之間的競爭。尤其是歐洲的三大通訊社,競爭一直沒有中斷。
1870年的普法戰爭,雖然沒有破壞這個協定本身。但是法國的戰敗,還是使哈瓦斯通訊社與普魯士沃爾夫社的關系緊張起來。路透社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以加強自己的地位。哈瓦斯不能從沃爾夫社得到的新聞,沃爾夫社不能從哈瓦斯社得到的新聞,都可以間接地從路透社得到。路透社一時左右逢源,成了哈瓦斯社、沃爾夫社爭奪的對象。隔岸觀火,路透社坐收了漁人之利。
歐美各大通訊社雖然競爭激烈,但它們還是都同意維護1870年的三邊四社協定。
各社都承認哈瓦斯社和路透社在南美和遠東的優越地位。
沃爾夫也同意把自己的活動范圍限定在歐洲。
美聯社則把通訊業務限制在國內,雖然它可以在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安的列斯群島自由發展,可在這些地區沒有壟斷的權利。
上述情形,大約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其間,由於美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上升,經濟力量的膨脹,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聞事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尤其是1907年美國合眾社的誕生。這家新的通訊社不受上述協定的制約,一開始便努力向拉丁美洲、遠東及歐洲發展。
1914年,美聯社宣布退出聯環同盟,開始向南美及遠東地區尋求市場。
1934年,各大通訊社在蘇聯拉脫維亞首府開會,宣布廢除過去的一切協定,完全遵循新聞自由的原則,由各通訊社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力發展業務。這樣,在通訊領域,也和報紙一樣,回復到了自由競爭時代。
1933年,希特勒當上了德國的總理。為了宣傳納粹思想,政府接管了沃爾夫社,並將其改組為德國通訊社。德國戰敗投降後,德國通訊社亦宣告解體。
1940年德國佔領巴黎後,德軍接受了哈瓦斯社。同年12月,法國維希政府收買哈瓦斯的全部股票,又將它分解為廣告社、法國新聞社和世界電訊社,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哈瓦斯社由此瓦解。法國光復後,幾家參加抵抗運動的通訊社在原哈瓦斯社的基礎上共建了法國新聞社。

形成時期
一、近代通訊社的三種基本類型
通訊社作為一種以經營消息為基本業務的新聞企業,經過100餘年的歷史演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已確立了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獨特地位。在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為數眾多的通訊社。這些通訊社雖然各具特色,不盡相同,但是從其經營形態來看,大體上又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型。
第一類是純商業性通訊社。
第二類是合作社性質的通訊社。
第三類是國營通訊社。
此類通訊社屬私人所有,追求利潤是它的基本目的。為此,它把新聞或有關新聞資料純粹作為商品出售,將新聞業務活動等同於個人企業或股份有限公司通常的商業活動。通訊社的業務政策,由其老闆根據經濟規律與新聞規律決定,很少受到外來的干涉。
19世紀的路透社、哈瓦斯社、20世紀美國的合眾社、國際社,便是此類商業性通訊社的典型。
第二類是合作社性質的通訊社。
此類通訊社由若干新聞機構,或報紙或電台或電視台合股經營,雖然它也進行商業性的新聞活動,但是其主要的服務對象,還是本社的會員,滿足本社會員的新聞需求。這類通訊社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和資本歸成員機構(報社、電台、電視台)所有,是受託經營性質的通訊社。
如英國的路透社進入本世紀以來,就改組成了合作社性質的股份公司。其股權分屬於:代表出版業的全國性報紙的報業主聯合會、代表郡級報紙的報聯社、澳大利亞報聯社、紐西蘭報聯社和印度報業托拉斯。這些股東均有代表參加路透社董事會。由董事會決定通訊社的經營政策和業務方針。
其他如美聯社,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日本共同社、德新社,還有加拿大通訊社、南非新聞聯合社等,都是這類通訊社的代表。
第三類是國營通訊社。此類通訊社的所有權屬於國家。其經費來源主要依靠國家的財政,事業規模亦受到國家宏觀經濟規劃及政治戰略的制約。在報道業務上,則直接接受政府或執政黨的指導。
這種通訊社,實際是國家機關,或現實政治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典型代表有前蘇聯的塔斯社、中國的新華社、印度尼西亞的安塔拉通訊社和阿根廷的美洲通訊社。
二、通訊社的等級劃分
前述的各種通訊社,可謂數量繁多,差異甚大。大的通訊社,在全世界范圍都布置了自己的新聞搜集網;小的通訊社,有的連國內新聞都無法滿足需要。根據通訊社的組織規模、業務范圍及影響的大小,世界通訊社可以劃分為兩大級別。
一等的通訊社,是世界性通訊社。它由一個國家或集團建立,營業范圍遍及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擁有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通訊網,人材濟濟,設備精良,財力雄厚,工作效率高。它不僅收集和編發本國新聞,而且還收集編發國際新聞,並且向世界范圍內許多新聞機構提供全球范圍內的各種消息。這類通訊社,數量不多,可影響極大,其著名者有路透社、美聯社、塔斯社、合眾國際社、哈瓦斯社等。
二等通訊社是國家級通訊社。
這是由某個國家建立,主要在本國范圍內營業的通訊社。它以收集和發布本國新聞為主,主要服務對象是國內各新聞機構。同時抄收世界性通訊社和其他新聞機構發布的消息,經加工後轉發國內新聞機構。國家級通訊社向國外新聞機構發稿的內容多限於本國新聞,它一般不向國外新聞機構發布國際新聞。同世界性通訊社相比,國家級通訊社規模小,設備落後,財力薄弱,對世界輿論的影響亦小。
這類通訊社為數甚多,如蒙古通訊社、波斯通訊社、阿納多盧通訊社等,便是典型的代表。

發展趨勢
編輯
一方面,市場對多媒體產品的需求日益強烈:用戶希望所得到的新聞信息產品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生動,使用更加簡易、便捷;另一方面,技術發展為產品多媒體化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於是,通訊社在提供傳統的文字新聞、圖片新聞的同時,又相繼開始提供圖表、音頻和視頻產品;進入新世紀後,又推出了集圖文與音視頻為一體的網路產品及資料庫產品,以適應網路作為人類信息溝通基本方式的變化。
與此同時,各國通訊社的業務范圍和傳送手段都有了重大的發展。通訊社的供稿對象除報紙、廣播電台之外,又增加了電視台。同時,廣播電台、電視台同報紙一樣,也成為合作經營的通訊社的股東。各通訊社報道的內容,除傳統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新聞之外,大量增加了科學、體育、氣象、經濟信息等內容。通訊社提供的傳真新聞圖片已從黑白發展為彩色。
通訊社的經濟信息也受到重視,這項業務擁有大量的私人訂戶。路透社的經濟信息訂戶數以萬計,1985年其收入的95%來自這方面。美聯社同道·瓊斯新聞社聯營,建立了專門從事經濟信息業務的美聯-道·瓊斯新聞社。合眾國際社(1958年由合眾社合並國際新聞社組成)同商品新聞社於1977年聯合組成合眾-商品新聞社,向美國加拿大以外的國際商業界提供經濟新聞。法新社和其他國家的通訊社也紛紛開展和加強這方面的業務。通訊社已成為世界各國信息傳播的樞紐。
從文字圖片報道到電視傳播,再到傳播手段的融合,正是通訊社系統內各要素不斷重新組合、資源不斷優化配置的過程。通訊社將不僅是文字、圖片信息的總匯,也是圖像和多媒體信息的集散地。在這個信息超級市場上,顧客可各取所需。
新華社近幾年來充分運用先進的信息和網路技術,建成並投入使用多媒體資料庫等一批技術建設項目。新華社多媒體資料庫已存儲2000多萬條文字信息、130萬張新聞圖片和圖表、3000小時音視頻新聞信息。新華社日播發新聞信息稿11000多條,圖片900多張,音視頻新聞20餘條。互聯網用戶可通過新華網,瀏覽新華社每天播發的采自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
由此可見,隨著現代傳播手段和技術的日臻成熟和融合,位於各國信息高速公路終端的多媒體化傳播,必然會成為通訊社發展的新趨勢。

四大社
編輯

哈瓦斯社
世界上最早誕生的通訊社,一般認為是由法國人哈瓦斯於1835年組建的哈瓦斯通訊社。
1826年,哈瓦斯組建了一個新聞社,提供新聞和翻譯外國報紙的材料,其訂戶主要為外交官及貿易、金融界人士。他建議報界訂用稿件,卻遭到拒絕。
8年後,法國出現了廉價報紙。與政黨報紙不同,廉價報紙不重言論,而重消息。根據這種的變化,哈瓦斯乃於1 835年,正式創辦哈瓦斯通訊社,招聘記者、採集新聞並開辦迅速翻譯外國報紙新聞文章的業務。一些廉價報紙紛紛地加入到客戶的行列。哈瓦斯本人和哈瓦斯社由此在法國新聞界確立了重要地位。
巴爾扎克於1840年在他主編的《巴黎雜志》上寫道:「一般人都認為巴黎有好多家報紙,但是說老實話,嚴格點說,全巴黎只有一家報紙,那就是曾在盧梭大街開過銀行的哈瓦斯先生經營的『哈瓦斯通訊社』編發的新聞稿。這家通訊社的辦事處坐落在郵局前面,因此,世界各地的報紙都會很快就到了哈瓦斯的手裡,換言之,哈瓦斯先生比巴黎的任何人都要最先獲知世界各地的消息。從這個意義上說,除外交機關外,哈瓦斯無所不知,無事不曉。」
為了提高服務的時效性,哈瓦斯社不斷地利用新的技術手段來改進現有的傳遞系統,擴張業務范圍。
1840年,哈瓦斯開始訓養信鴿,展開了布魯塞爾——巴黎和倫敦——巴黎的信鴿傳遞業務。
1845年又在羅馬、布魯塞爾、維也納、馬德里及美國等地設立分社。
當有線電報實用化後,哈瓦斯社又於1848年開通了巴黎與布魯塞爾間的電報傳遞業務。
1857年,它又與法國廣告機構和地方報刊簽約,以通訊社提供的新聞交換各報社的若干廣告版面,然後將版面出售給各廣告客戶。這種將通訊業務與廣告業務合並起來的方法極為成功,它既擴大了通訊社新聞在社會上和報界的影響,又解決了通訊社進一步發展的資金需求,從而使該社在新聞界站穩了腳跟。
1859年,哈瓦斯社又與英國路透社、德國沃爾夫社答訂交換新聞的合同,不久又開始利用連結歐美大陸的大西洋海底電纜。哈瓦斯社的業務已經擴大到了世界性的規模。

沃爾夫社
沃爾夫通訊社是德國通訊社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及規模最大的通訊社之一。其創辦者伯恩納德·沃爾夫曾在法國哈瓦斯通訊社短暫工作過。1848年回德國接任柏林《國家日報》社長。為了降低該報的采訪成本費用,於1849年成立了沃爾夫通訊社。
1856年,與路透社交換經濟及股票行情;
3年後,又與路透社、哈瓦斯社及紐約美聯社共同簽約,交換政治及經濟新聞。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大陸電訊聯系尚未暢通,所以直到60年代,沃爾夫社才能對德國的報紙及商業公司,經常性地提供消息服務。

路透社
路透社的創立者保羅·朱利葉斯·路透(1816—1899年),在哈瓦斯通訊社當翻譯。1849年離開該社,在德國的亞琛設立通訊機構,利用信鴿向布魯塞爾傳遞商業及股票行情,但效果並不理想。
1850年,英吉利海峽海底電纜鋪設成功。第二年,路透於倫敦正式創辦了路透社。其傳播的內容,大部以商業消息為主,訂戶多為銀行家及證券經紀人,後來才逐漸增加政治及外交消息,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消息報道。
路透社一開始得不到倫敦報界的支持,處境艱難。如《泰晤士報》便是反對路透社最力的一家。
1858年,倫敦《廣知晨報》在路透的鼓動下,成了該社的第一個報紙訂戶。緊接著《每日電訊報》、《前鋒晨報》、《晨間郵報》、《標准報》等相繼成為路透社的經常客戶。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採用路透社的消息了。在得到倫敦報界的支持後,路透社的業務迅速膨脹起來。美國的南北戰爭、歐洲的法德關系,成了其國際報道的重點。同時,路透社還將觸角伸向了未被開墾的亞洲、非洲、大洋洲,並同歐洲其他兩大通訊社展開競爭。
在1870年前,路透社終於確立了自己的優勢地位。
路透通訊社簡史
1851 年,德國人朱利葉斯·路透( Julius Reuter )在倫敦創辦。
1858 年,爭取來該社的第一個報紙訂戶——倫敦的《廣知晨報》,後來《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採用路透社的消息,終於取得倫敦報業的認同,發展成為提供經濟、政治、外交、軍事和其他消息的新聞通訊社。
1872 年,路透社不但在歐美已遍布分支機構,而且在埃及、印度和日本都建立了分社,儼然成為聯結歐、美、亞、非的「新聞通訊帝國」。
1941 年,路透社改組成為英國報業聯合組織的托拉斯。

美國聯合社
1848年,墨西哥戰爭期間,為了及時報道這場戰爭,紐約市的6家大報成立了一個聯合採訪部。戰爭結束後,那6家報紙又出於共同采訪國外新聞的目的,在聯合採訪部的基礎上,合股組織了「港口新聞聯合社」。這6家合股人,共租用兩條船,迎接入港的歐洲船隻採訪新聞,所需經費由合股人分擔。1856年,港口新聞聯合社改組為紐約新聞聯合社。此後,紐約新聞聯合社便迅猛地發展起來。
哈瓦斯通訊社、沃爾夫社、路透社的最初出現,是作為以贏利為目的的個人企業來創辦的,與報界並無直接關系。
而紐約新聞聯合社,一開始就是以報紙之間合作社性質的組織出現的;其存在和發展的目的,不在乎營利,而在於為報紙提供消息。

各社簡介
編輯

路透社
(Reuters):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訊社之一,也是英國創辦最早的通訊社。1850年由保羅·朱利葉斯·路透 (Paul Julius Reuter)在德國亞琛創辦,1851年遷址到倫敦。創辦人路透原為德國人,後加入英國籍。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訊社擴展成為一家大公司。路透社名義上是私人企業主所有,實際上受政府控制,是英國的官方喉舌。路透社新聞報道的主要對象是國外,它的國際新聞緊密配合英國政府的外交活動,它對體育新聞也很重視。該社的經濟新聞主要是商情報告,為英國和西方大企業服務。

美聯社
美國聯合通訊社(Associated Press)的簡稱,是由多個成員單位聯合組成的合作型通訊社。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1947年)成員范圍擴大到 廣播電台 、電視台,而且允許非社員訂購稿件,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該新聞機構編輯部門有總編室,國際部,對外部,經濟新聞部,體育新聞部,圖片新聞部,特稿部,廣播新聞部, 1994年 又增設 電視 部(APTV)工作中心在倫敦,通過亞洲,拉丁美洲,北美 和全球服務四條專線,向全世界電視用戶提供聲像新聞,用6種文字發稿。

法新社
全稱為法國新聞社,成立於1944年,是與路透社、美聯社和合眾社齊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訊社之一。前身是由夏爾·哈瓦斯於1835年創建的「哈瓦斯通訊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訊社中資格最老的。 英國路透社創辦人朱利葉斯·路透,德國沃爾夫通訊社創辦人伯恩哈德·沃爾夫都曾在該通訊社工作過並加以仿效創辦了自己的通訊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哈瓦斯社的業務迅速發展,僅在巴黎就有工作人員300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淪陷,但哈瓦斯社並未停止工作。1944年8月,巴黎解放,為戰爭所迫而離開新聞社的工作人員紛紛返回。
望採納

❾ 新聞報的創辦者

埃米爾·德·吉拉丹是著名的報業改革家,資產階級報人、親政府的議員。他由於其在報界的先和地位被稱為「報界拿破崙」。出生於1806年,是A·德·吉拉丹的一個私生子。1826年發表自傳體小說《埃米爾》一舉成名。於1828年創辦《飛鷹》周刊,1829年又創刊《時尚》雜志,1831年德爾菲娜·格蕾成婚,這對於他的社會地位的上升極為有利。同年,他創辦《有益知識》雜志,年預定價格只有四法郎,因價格廉價而大獲成功,發行量多達13萬份。這也堅定了吉拉丹辦廉價報紙的決心。他也曾與《世紀報》的創刊人迪塔克合作辦報,但最終分道揚鑣。1834年吉拉丹當選為議員,最終功名成就。他使中下層人民通過廉價報刊獲得信息,提高文化,增長知識,受到教育。《新聞報》的政治主張隨形勢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以體現超黨派的獨立性。
吉拉丹不僅是廉價報紙的創始人,還是報紙企業化的先驅。他以80萬法郎的資本建立國家第一家報業公司,並在內部實行企業化管理,短期內就賺了很多錢。他還通過增加廣告收入來保證報紙不會因為價格低而引起利潤下降。在他的帶動下,法國報業開始主動地、大規模的經營廣告。
法國新聞史學者貝爾納.瓦耶納對他的評價是:「如果說勒諾多是法國報業之父的話,那麼,吉拉丹無疑是法國報業的革新者。他的獨特的商人性格中,流露出人民教育家的氣質。他找到了藉助廣告收入以降低報價而擴大增加報紙銷數的決竅。」
報紙簡介:
創辦:1836年7月1日,吉拉丹以其出版廉價刊物(《益知》雜志等)的成功經臉又創辦了一份廉價報紙,這就是法國的第一份廉價報紙《新聞報》(La Presse),是法國大眾化報紙的開始。「當時一份報紙訂購一年的價錢為八十法郎」,而《新聞報》只及它的一半,即四十法郎,為一般工人和鄉村教師月平均工資的1/20,每份10生丁(2蘇)(相當一美分),很受讀者歡迎。銷量不斷上漲:創辦三個月後發行量為一萬份,1838年為13680份,1845年至1846年為2.2萬份,1848年達到78000份。報紙的利潤也日增,1844年為183600法郎。
主張內容:吉拉丹主張,報紙應是超黨派的。《新聞報》創刊號宣稱,該報無意闡發某種學說。它是不偏不倚的獨立報紙,旨在為民造福,等等。所以,《新聞報》一方面大量縮減政黨報刊所注重的政治新聞與言論,一方面大量刊登民眾所關注的、富有趣味的社會新聞,以及有關衣食住行方面的知識性稿件,此外,《新聞報》還經常請作家為其撰稿。1836年10月,巴爾扎克的小說《老處女》在《新聞報》上連載,此後,各報競相模仿以此吸引讀者,擴大銷量。從此,開始了一個報紙連載長篇小說的時代,逐漸形成法國報刊的文學傳統。這類文學名著提高了《新聞報》的聲譽,使它在知識界也受到重視,擁有大批讀者,不但受到社會底層市民的歡迎,連上層社會也有不少讀者,成為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吉拉丹在大力改進報紙內容的同時.也頗重視經營管理,特別在廣告方面用力甚勤,其廣告收入在報社總收入中佔40%到50%之間。「法國報業主動地、大規模地經營廣告,始自《新聞報》。」
特點:新聞莊重,專欄特寫很多。(1)減少政治新聞和言論,大量刊登社會新聞和法院新聞;(2)多刊登有關衛生、健康、食品、服裝、家庭等方面知識性、實用性材料;(3)多刊登文學作品,1836年連載巴爾扎克的小說《老處女》,開長篇連載的先河,並擁有自己的名家隊伍,其中有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等,他們為該報增添了色彩;(4)改革報業經營,通過增加廣告收入來降低報價,從而進一步擴大發行量,這在法國還是首創。
影響:因為銷量好,妒恨參半的《民族報》( Nationale)發行人阿芒·卡雷爾(Armand Carrcl),還對吉拉丹及其報刊進行攻擊,並要求與吉拉丹決斗,結果,吉拉丹在決斗中獲勝,將其擊斃。法國一位新聞史學者甚至把這場決斗,看作商業報刊戰勝政黨報刊的象徵。不過《新聞報》的巨大成功,的確為法國報業帶來革命性的轉機。
此外,其他報紙紛紛效仿《新聞報》,結果巴黎報紙的總發行量在幾年內增加了一倍多。1836年到1847年,巴黎各報的總發行量由80000份增至180000份。這是法國廉價報刊的開端,盡管尚不是最低價,但為後來出現更廉價的報刊奠定了基礎。

❿ 世界三大新聞社是哪三大

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

1、AP美聯社,1892年美聯社正式成立於伊利諾伊州,目前總社設於紐約。美聯社是一個合作性的非營利組織,在美國本土采會員制,會員繳交會費並發送新聞稿至總社,總社則免費提供各地新聞資訊給會員。而國外報紙、電台、電視若要獲得新聞則須繳費訂購。

2、法新社,於1835年創立於法國巴黎,是世界上最早的通信社。二次大戰後,法國政府將所有的電訊社包括哈瓦斯社合並為現在的法新社,並給予官方的補助。法新社除了發送一般新聞稿外,也提供工商行情、時尚流行及其他特稿。

3、路透社是英國最早的一家通訊社,由Paul Julius Reuter於1851年在倫敦創社。路透社主要在采訪國外新聞,然後提供給英國國內的報紙、廣播及電視,同時也將這些新聞發送給國外的訂戶。

(10)法國三大廉價報紙是什麼擴展閱讀

世界上最早誕生的通訊社

1826年,哈瓦斯組建了一個新聞社,提供新聞和翻譯外國報紙的材料,其訂戶主要為外交官及貿易、金融界人士。他建議報界訂用稿件,卻遭到拒絕。

8年後,法國出現了廉價報紙。與政黨報紙不同,廉價報紙不重言論,而重消息。根據這種的變化,哈瓦斯乃於1 835年,正式創辦哈瓦斯通訊社,招聘記者、採集新聞並開辦迅速翻譯外國報紙新聞文章的業務。一些廉價報紙紛紛地加入到客戶的行列。

巴爾扎克於1840年在他主編的《巴黎雜志》上寫道:「一般人都認為巴黎有好多家報紙,但是說老實話,嚴格點說,全巴黎只有一家報紙,那就是曾在盧梭大街開過銀行的哈瓦斯先生經營的『哈瓦斯通訊社』編發的新聞稿。

這家通訊社的辦事處坐落在郵局前面,因此,世界各地的報紙都會很快就到了哈瓦斯的手裡,換言之,哈瓦斯先生比巴黎的任何人都要最先獲知世界各地的消息。從這個意義上說,除外交機關外,哈瓦斯無所不知,無事不曉。」

1859年,哈瓦斯社又與英國路透社、德國沃爾夫社答訂交換新聞的合同,不久又開始利用連結歐美大陸的大西洋海底電纜。哈瓦斯社的業務已經擴大到了世界性的規模。

閱讀全文

與法國三大廉價報紙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