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中法國都被德國侵略了,為什麼中國上海還有法租界
1、雖然法國被德國侵略,並且投降了,但是法國政府依然存在,加入了軸心國陣營,所以法國是日本的盟友,當然日本還需要從歐洲進口大量的工業品、戰略物資、以及高端技術,這需要德國、法國的支持,日本也就給了德國、法國一點面子,沒有進入法租界。
1942年10月,英、美兩國分別發表聲明,將與中國政府談判放棄在華治外法權等所有特權。日本政府聞訊,為進一步拉攏汪偽政府,推行對華新政策,於1943年1月同汪偽政府簽訂了《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之協定》。據此,1943年7月30日,法租界「交還」給江偽政府,成為汪偽上海特別市第八區。8月1日,汪偽政府「收回」公共租界,成為汪偽上海特別市第一區。兩處租界雖然名義上被汪偽政府收回,但實際上仍處於日軍的控制下。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根據1943年1月11日中英、中美分別簽署的廢除在華特權新約,以及1946年2月28日中國府與法國臨時政府訂立的《關於法國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這才在法律上真正完成收回上海租界的程序。
2、1937年淞滬戰役的時候,單獨的英租界、美租界已經沒有了(因為1863年9月,英國和美國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並,稱為上海公共租界,最高市政管理機構是工部局,1893年7月正式確定界址,公共租界總面積達到10676畝。)
日本是為了暫時穩住歐美列強,同時繼續進口工業品、戰略物資、以及高端技術,經過與「上海工部局」交涉,佔了公共租界的北區和東區,以此為條件,沒有進入蘇州河以南租界更核心的中區和西區,因為北區和東區地區本來就是日本僑民和日本投資比較集中的,而蘇州河以南的租界中區和西區,這才是租界的精華,外灘CBD金融商務區,以及南京路、靜安寺等繁華市面都在蘇州河以南的中區和西區。
淞滬會戰後,租界在蘇州河以北地區(也就是虹口和楊浦的南部地區)成為日軍實際控制區,所以被俗稱為「日租界」,不過正式的日租界是沒有的。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公共租界的中區、西區。(周潤發主演的《諜海風雲》裡面有日軍進入租界的鏡頭),日軍進入租界後,工部局董事會中的英美荷籍董事全體辭職,總董由日本領館參事岡崎勝男擔任,由漢奸袁履登為副總董,工部局董事會完全為日本人所控制。
㈡ 法租界是什麼意思
上海法租界(Shanghai FrenchConcession),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公共租界),主要位於上海市的盧灣區(已並入黃浦)和徐匯區兩區內,東部狹長地帶則伸入今黃浦區。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國四個法租界中開辟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另外三個分別是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沙面)。1849年4月6日麟桂與敏體尼正式簽字換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此時的法租界僅有986畝。[1]1900年經歷小幅擴張,1914年開始大幅擴張成立法新租界,1920年代發展成上海最好、最高級的住宅區。1943年7月30日,汪精衛政權收回最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稱第八區,法租界歷史旋即宣告結束,歷時近百年。
㈢ 租界是什麼樣子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裡這不是中國的土
雖然美其名曰租界,其實就是中國的被戰領土,中國也沒有收到租金,是在外國武力的脅迫下割讓出去的領土。怎麼可能允許中國人去那裡啊!國家沒有尊嚴,老百姓就更沒有地位了。
㈣ 中國人為什麼不能進入租界地
租界是上世紀中國凌弱的見證。
當時,劃分租界區是兩國政府間具有法律效力的約定。其中當然有很多具體的條款。
租界的管轄區為承租國所有,他國的法律適用於租界。
因此,沒有滿足他國條件的的國人肯定不能進入租借地的。
現在很多「高尚住宅區」都拒絕外人進入哦。
㈤ 法租界什麼意思
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體制與上海法租界完全不同,上海法租界是法蘭西殖民帝國的一部分,受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的支配,而上海公共租界是當地外國僑民的地方自治體,並不直接受任何外國領事,甚至是英國領事的管理。
一、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Shanghai French Concession),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公共租界),主要位於上海市的盧灣區(已並入黃浦)和徐匯區兩區內,東部狹長地帶則伸入今黃浦區。
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國四個法租界中開辟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另外三個分別是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沙面)。
在1849年開辟,1900年經歷小幅擴張,1914年開始大幅擴張成立法新租界,1920年代發展成上海最好、最高級的住宅區。
1943年7月30日,汪精衛政權收回最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稱第八區,法租界歷史旋即宣告結束,歷時近百年。
二、公共租界
公共租界(gōng gòng zū jiè)舊時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我國大城市以租借名義強迫劃定的共同管理的區域。中國共有兩處公共租界,分別是上海公共租界和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圖中是上海公共租界標志。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國租界史上是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管理機構最龐大,發展最為充分的一個租界。
㈥ 電視劇里經常提到的「法租界」是什麼意思是法國租的地界嗎
科學意義: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通商都市內「租借」給他們做進一步侵略的據點的地區。
簡單的說是:法國在中國劃定一塊地方,美其名曰「租界」,法國人享受優等待遇,而中國人不能去的地方。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
多在港口城市。
㈦ 為什麼以前中國人犯了法躲進租界里就安全了
歷史上租界使用國均是藉由本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取得公民領事裁判權,中國政府無權干涉租界里的事物,所以以前中國人犯了法躲進租界里就安全了。
租界的行政自治許可權制了租讓國在其區域內行使行政權,部分租界甚至還有立法許可權。租界的領土主權所有國將租界視為外國領土,不敢輕易干涉租界內部事務,更別提軍隊、警察開駐,因此難以對租界內的行為進行司法活動,要從租界引渡犯罪的非租界使用國公民一般就會很困難。
租界的存在嚴重侵犯了一個國家的領土主權的完整,是一種變相的殖民統治區。由於租界內的種種特權,這些特權也嚴重的侵犯了一個國家的司法的主權。
(7)法國租界為什麼收納中國人擴展閱讀:
在華方面對租界已扎穩腳跟的對手,更多的時候則是顯得無力、無助與無奈,甚至淪為陪襯,只能借著帝國的落日余暉苟延著殘存的餘威。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第十三條規定:
「凡英商控告華人,必先赴領事署投票,領事先行勸息,使不成訴如有華人赴領事署控告英人,領事一律勸息,免致小事釀成大事。倘有不能勸息,即移請華官會同查明事情,秉公斷案,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華民如何科罪,應治以中國之法。」
英法美三國駐滬領事遂主張租界內一切較輕案件,先由外領審理,較重者則移交界外華官訊判。於是,僅1855年短短一年,領事法庭就審理了五百多件華人的案件。
等到戰火平息,清方要求歸還預審權時,英國領事巴夏禮便建議在公共租界設立一個由華官主持的司法機構,專門處理租界內發生的華人違法案件,凡案件涉及外人利益,則由外國領事「參加審理」。
若與上海開埠之初的約章對照,這「參加審理」的要求已經脫逸領事裁判權的范疇,嚴重逾越了當時中外約章(即使是不平等條約)的規定,更勿論符合國際法法理了。
由於歷史的疏漏,當時法庭究竟使用的是中國傳統的驚堂木還是西方的法槌,卻從沒有記載。但歷史脈絡有一點卻是清晰的,自會審公廨建立以來,經過一系列或明或暗的較量,外人在庭審上的權力不斷擴大,甚至純粹華人的訴訟也要經領事過堂。
而華方面對在租界已扎穩腳跟的對手,更多的時候則是顯得無力、無助與無奈,甚至淪為陪襯,只能借著帝國的落日余暉,苟延著殘存的餘威,這也是當年端方、袁樹勛等人不情願將《蘇報》一幹人犯交由租界審理的最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租界
㈧ 租界不允許中國人住 為什麼相關電視機租界有中國人呢
沒有此說。租界只不過是由外國人管理而已,並不是只能外國人居住。
㈨ 外國人在中國上海是怎樣攫取第一個租界的
中國第一個租界形成始末:地方官員私訂條約
上世紀初的上海租界一景
提起租界,人們不禁會想到舊中國的那段屈辱歷史。
在長達百年的時間里,作為列強侵略中國的跳板,租界成了中國土地上的「國中之國」,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然而在中外最初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中,並沒有租界這一說法,它的出現竟然是一名英國領事和一名中國地方官交易的結果。
中國商人主動巴結,英領事擠進上海城
從18世紀中葉開始,為了在東方開辟新的通商口岸,英國殖民者曾多次以各種方式在中國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刺探尋覓良港。很快,他們就看中了上海這塊風水寶地。
鴉片戰爭後,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上海等五個沿海城市被開辟為通商口岸。條約簽訂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國商人和傳教士只有25人。但參加條約簽訂的英國侵略軍頭子璞鼎查卻認定中英貿易會迅速增長,來華英國人將大幅增加。1842年10月初,他迫不及待地從南京趕到上海,預選英國人在上海的居留區。經過幾天考察,璞鼎查看中了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今上海外灘一帶)的一塊地方。當時那一帶還是蘆葦叢生的荒灘。但璞鼎查認定此地交通便利,便於貿易運輸,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薦巴富爾上尉為首任英國駐上海領事,並交給他一項重要任務———為英國人尋找長期定居地。1843年11月8日晚,巴富爾帶著6名助手來到上海。第二天一早,他就趕往道台衙門,拜會上海的地方官———道台宮慕久。宮慕久客氣地把巴富爾領到客廳噓寒問暖。巴富爾剛一落座,就開門見山地說:「道台大人,根據貴我兩國簽署的條約,上海已被辟為通商口岸。我此次登門就是要和道台大人商討具體開埠時間的。」
作為清政府的地方官,宮慕久當然不敢對朝廷簽署的條約存有異議,於是雙方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看到宮慕久那麼爽快就敲定了開埠日期,巴富爾來了精神,來時他就琢磨著在上海縣城內覓一上好地皮,建造氣派的英國領事館。「我初來貴地,今後與大人會常來常往。如果不嫌麻煩地話,能否請大人幫忙在城內物色一塊地供建領事館之用。」巴富爾不露聲色地說。
這幾句話讓宮慕久出了身冷汗,想想今後如果華洋雜居,難免會鬧點亂子出來,到時朝廷怪罪自己可擔待不起。他強壓心中的不悅,定了定神說:「領事先生,上海縣城素有『小蘇州』之稱,人口眾多,城內已擁擠不堪,實在沒有多餘的地方可供建館。如果領事不嫌,我倒願意代勞在城外替領事尋覓。」
宮慕久的拒絕讓巴富爾很是懊惱,但他哪肯罷休。一連幾天,他一方面派人在城內四處尋找出租房;另一方面,不斷對宮慕久施壓,並揚言如果找不到房子,甘願在城裡搭建帳篷居住和辦公。正當雙方談判陷入僵局時,一名中國商人主動找到巴富爾,願意出租其房屋給巴富爾作領事館用。巴富爾如同找到了救命稻草,馬上就租下這座有52間房的老宅。
看到事已至此,宮慕久也只好以此處不擾民為由,奏報朝廷後予以默認。
談判持續兩年,每畝年租金僅1500文
巴富爾在上海安身後不久,就發布通告宣布上海於1843年11月17日正式開埠。開埠後一個半月內,就已經有11家洋行湧入上海灘。英國傳教士、醫生、領事館人員等也紛至沓來。與此同時,從國內各地趕來的冒險家、暴發戶、買辦、金融家、商人甚至幫會流氓等各色人等也匯集其間。一時間,黃浦江中汽笛聲不斷,跑馬路旁燈火徹夜長明;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話與歐美語言混雜一處。
由於上海普通百姓之前很少看到過洋人,每當看到洋人成群結隊招搖過市時,百姓們都不免好奇。洋人們吃飯、穿衣、喝茶甚至走路等一舉一動都有路人圍觀。同時,一些洋人仗著清廷軟弱,到處滋事,因此華洋之間糾紛和摩擦不斷。一次,一位姚姓基督徒因為非作歹被拘捕,巴富爾為迫使清政府放人竟威脅出動軍艦,事情最後以宮慕久放人並道歉收場。
事後,巴富爾又不失時機地來拜會宮慕久。「道台大人,我們之間的很多不愉快都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塊自己的居留地。我看中了縣城外黃浦江邊的那塊荒灘,不知大人能不能賣給我們作居住用。」巴富爾設想買下整片土地,然後再分租轉讓給僑民。
其實,宮慕久也有這樣的想法。為避免糾紛,他幾天前曾向兩江總督璧昌和江蘇巡撫孫善寶建議:給洋人一塊地,實行華洋分居。但是兩個老官僚既沒有說同意,也沒有說不同意,而是把上海地方對外交涉全權交給他一個人辦理,讓他自己定奪。明知是上司有意推脫責任,他也不得不接過這個燙手山芋。
聽罷巴富爾的建議,宮慕久擺了擺手,「按照大清律例,土地是不能賣給你們的。但是租給你們是可以的。」
在其後的兩年間,巴富爾與宮慕久為租地進行了時斷時續的談判,最後雙方就租地范圍、租地手續、外僑應遵守事項等達成諒解。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23款。這個被視為上海租界「根本大法」的章程劃定了租界界址:南至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北至李家場(今北京東路)、東至黃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1846年確定),面積約830畝,每畝年租金1500文。章程的出台標志著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租界———英租界的出現。
租界建在「棚戶區」,最初由清政府管理
在早期英租界,領土主權、土地管轄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等還歸清政府掌管。
不久,住在上海城內的外國僑民陸續遷入租界。為防止華洋糾紛,巴富爾與宮慕久協商後還規定,租界內不準中國居民居住。到了後來,規定更加苛刻,華人只被允許白天進入租界做買賣,晚上必須回城,就連洋人雇的華人用人也不得與主人同住。那時租界里的人口也很少。據記載,在租界出現兩年後,外僑人數也僅有134人。租界里的生活設施也不健全,建築基本上是一片「棚戶區」。最早來上海的僑民,英國植物學家福鈞曾這樣回憶他住過的陋室:「每值晨雨,則衣被盡濕。天雪,則六齣飛舞,自窗隙而進。」直到1849年初,各洋行才在外灘建起第一批磚木建築,竹草棚子才慢慢被淘汰。
隨著來滬的各國僑民不斷增多,英國領事也在醞釀著擴大租界面積,並謀求更多權力。1848年,新任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正式提出了擴充英租界的要求。11月,中英雙方訂約將英租界面積向四周擴為2820畝。1853年,小刀會起義佔領上海縣城,大批避難華人涌進租界,這給洋行商人提供了一個發財的絕好機會。因為當時正值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很多從事貿易的洋行生意清淡,他們正好利用閑散的資金在洋涇浜沿岸造了800多幢簡易住宅,供中國難民居住,做起了房地產生意。
租界成為「國中之國」
隨著人口和大筆資金的流入,英租界出現了繁榮景象。租界內土地、房屋價格暴漲。其中外灘一帶的地價上漲最快,1852—1862年的十年間,平均漲幅高達200倍。同時,英租界當局乘局勢動盪之機,逐漸奪取了對租界內華人的司法管轄權,獨攬了租界內一切訴訟案件。
此後,英租界當局多次單方面修改《上海土地章程》,權力不斷擴大。租界逐漸發展成為集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警務權、軍事權於一體,中國政府無權制約的「國中之國」。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曾露骨地表示,上海租界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在租界內,華人備受洋人凌辱,洋巡捕甚至拿中國人當活靶子,練習射擊。娼妓、賭博、販賣毒品和人口等也成了受租界當局保護的公開行當,租界成為了罪惡的代名詞。
繼英租界後,法國、美國等國也爭先恐後地在中國設立租界。到1902年奧匈帝國在天津開辟租界為止,列強已先後在中國建立了27個租界,僅天津一地就有八處之多。直到1943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才通過談判收回了租界,結束了這段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
㈩ 法租界是什麼意思
法租界是指在其他國家的領土上,法國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的合法的居住地。
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土地國有化)。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
近代中國4個在華法租界為廣州法租界、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和漢口法租界。
與被割讓的領土不同,租界在名義上其領土仍屬出租國,並且自身不具備治外法權的屬性。但歷史上租界使用國均是藉由本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取得公民領事裁判權。
租界的行政自治許可權制了租讓國在其區域內行使行政權,部分租界甚至還有立法許可權(《中國人權發展紀錄》,第一章第5節)。
租界的領土主權所有國將租界視為外國領土,不敢輕易干涉租界內部事務,更別提軍隊、警察開駐,因此難以對租界內的行為進行司法活動,要從租界引渡犯罪的非租界使用國公民一般就會很困難。這個特點也往往令租界成為一些持不同政見者或戰爭時期平民的最佳避難場所。
與近代各國在北京設立的東交民巷使館界不同的地方在於,租界是許可外國人(不僅是外交人員)進行任意不違反國籍所屬國的活動。換言之就是租界內的活動可能有違反租借地所在國法律的行為。同等性質的還有「居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