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 法國 有哪些少數民族和殖民地民族的軍隊
首先我說說殖民地軍隊也就是法國外籍兵團
二戰前該兵團共擁有六個旅團,共30,000名士兵。
分別是第一步兵團 - 是法屬阿爾及利亞與法屬敘利亞 軍隊
第二、第三及第四步兵團 - 法屬摩洛哥軍隊
第五步兵團 - 法屬印度支那 軍隊
第一騎兵團 - 法屬突尼西亞與法屬摩洛哥軍隊
二戰中該兵團除了第一騎兵團的法屬突尼西亞和第三兵團的法屬摩洛哥軍隊脫離維希法國。跟隨了自由法國作戰。其他部隊都是在北非戰役之後才陸續加入自由法國軍隊的
至於法國少數民族軍人。除了戰前法軍中的吉卜賽人外。再有無其他民族的軍人。尚沒有詳細資料
補充一下,法軍外籍兵團中非洲地區軍隊有黑人,如阿爾及利亞何摩洛哥軍隊。只是人數較少。另外有一批數量不等的華人也參加了法軍
以上數據主要是以歐洲戰場為主
② 二戰德軍在北非戰場一共有多少人
應該有10萬人。1941年2月,隆美爾被任命為非洲軍軍長,擁有500架飛機,550輛坦克,與義大利軍隊構成的非洲軍團,總指揮官是隆美爾
③ 德軍非洲軍團多少人
最初只有第21裝甲師的前身——第5輕裝師,以及少量的第15裝甲師部隊,總人數大約在1萬人左右。後來又有補充,較長時間的編制為:第15裝甲師和第21裝甲師編為「非洲軍」,第90輕裝師和「非洲軍」以及義大利部隊一起編為德國非洲軍,總人數維持在3-4萬之間。
④ 世界有那幾只部隊比較出名,或比較多人知道的,比如731
美軍101、82空降師、第一騎兵師,德國的「阿道夫.希特勒」師、「赫爾曼.戈林」裝甲師、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第七裝甲師、德國的潛艇部隊,西班牙內戰時的「禿鷹軍團」法國的「外籍軍團」中國遠征軍,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中國的「萬歲軍」38軍等。
⑤ 請問二戰納碎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帶領的非洲軍團在北非有什麼戰績和由什麼部隊組成,最終結果是什麼
1940年6月,正當法西斯德軍進攻法國的時候,義大利則一面向英法宣戰,一面乘機出兵北非,進攻英屬埃及和索馬里,企圖奪取蘇伊士運河,控制地中海直通印度洋的通道。12月,英軍開始反攻。義大利軍隊被迫向利比亞境內撤退。1941年初,英軍在利比亞的托卜魯克登陸,對從埃及撤退的意軍進行夾攻,經過兩個月激戰,意軍十個師被殲。1941年2月6日,德軍決定派一個輕快師、一個裝甲師去援救意軍。隆美爾被任命為援救意軍的德國非洲軍的軍長。
埃爾溫·隆美爾
從2月11日起,隆美爾開始到非洲戰場了解情況,發現英軍已經佔領了本海齊,並准備向提波里坦尼亞境內進攻。於是,隆美爾首先命令意軍必須堅守塞爾提海灣地區的提波里坦尼亞防線。因為這條防線既可以防止英軍繼續深入,又可以使德國空軍在非洲有一個可供作戰的必要空間,以便向英軍發動閃電式的進攻。但是,面臨的問題卻是兵力不足。如果等待德軍的兩個師全部到達,再阻止英軍的進攻就太遲了,而現在只有一個團,提波里城的意軍在遭到失敗之後士氣又大為低落,多數軍官已經捆好了行李,希望能夠早日撤回義大利;為了阻止英軍的繼續進攻,隆美爾決定利用現有兵力,包括即將到達的第一批德國援軍在內,並已要求空軍對本海齊港口發動一次空中攻擊,炸毀英軍通向本海齊的運輸路線,破壞英軍的增援。隆美爾的計劃遭到意方的反對,義大利的一些軍政官員在本海齊地區置有產業,不願意向那裡轟炸。意軍則不相信能守住塞爾提地區和阻止英軍進攻。意軍在隆美爾的堅決主張下,轟炸了英軍通向本海齊的運輸線,1941年2月14日派出一個師向塞爾提增援。同一天,德軍的先頭部隊--第三偵察營和一個戰防炮營也到達了提波里港,二十六小時後就開到了最前線,隆美爾正式接管了前線的總指揮權。
1941年2月底,隆美爾獲得敵方一個新情況,英軍王牌第7裝甲師撤回埃及,進行休整和補充;它的戰區由剛從英國調來、都是新兵的第2裝甲師的一半兵力來接管。澳軍第6師也調換了第9師,而該師有一部分因補給上的困難還未開到前線。英軍敢於這樣作,是因為他們認為德國前來支援的兵力很少,不敢貿然行動。與英軍的想法恰恰相反,隆美爾沒有等待德軍全部到齊,便利用英軍調防、輕敵的有利時機和條件,採取了大膽的進攻行動。此時,德軍第5戰車團和意軍一個師已經開到前線。1941年3月15日,隆美爾把德國和義大利的軍隊組成混合縱隊,從塞爾提向穆爾祖赫發起進攻,迅速向南挺進了四百五十英里。這次行動,給了英軍以意想不到的打擊,同時還獲得了在非洲條件下作戰怎樣進行裝備和如何長途行軍的經驗,為以後的進攻打下了基礎。
1941年3月24日清晨,隆美爾指揮德軍又攻佔了艾阿格海拉地區的要塞、水源地、飛機場,英軍撤到阿吉打比亞地區。英軍撤到阿吉打比亞地區後,即佔領了可以控制這一帶高地的梅爾沙隘道以及比爾鹽水沼地以南的高地,並在那裡構築工事,准備固守。這時,隆美爾面臨的問題是,等待兵力在5月底到齊之後再進攻,還是馬上就行動。如果等待後續部隊到齊再行動,那麼,就急需解決水源問題,因佔領地區的水源已經枯竭。同時,還會使英軍利用這段時間構築起堅固的工事,其結果將使德軍付出更大的代價。不然,就只能使用現有兵力向梅爾沙隘道進攻,以求在一鼓之下擊敗敵人。隆美爾決定不給英軍喘息機會,以最快的速度去打擊敵軍,變被動為主動。
3月31日晨,在英軍立足未穩的時候,德軍開始向梅爾沙隘道進攻。雙方經過一天的激烈戰斗,德軍於傍晚佔領了該隘道,第二天,德軍又向阿吉打比亞發起攻擊,也是用了一天的時間便佔領了阿吉打比亞周圍的地方。在這次戰斗中,隆美爾為了不讓敵軍知道自己的實力,他用汽車改裝成許多假戰車,迷惑敵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於隆美爾靈活使用機械化部隊,不給敵軍喘息機會,所以,不到一個星期,英軍就從昔蘭尼加的西界陣地後退了二百多英里;不到兩個星期,英軍從昔蘭尼加的東界後退四百英里,只剩下了一支被圍困在托卜魯克的部隊。英軍因為隆美爾指揮作戰靈活,能夠根據沙漠地形、氣候等特點用兵,常常以少勝多、從被動變為主動,而稱他為「沙漠之狐」。
隆美爾在前線視察
為何隆美爾以劣勢兵力卻幾乎能每戰必勝?主要原因是他能認清沙漠戰爭的特殊性質。北非是裝甲兵的理想戰場,誠如隆美爾自雲:「在一望無涯的沙漠上,摩托化部隊能發揮其最大威力。」英國人則深受所謂「步兵心靈」的影響,所以雖享有數量優勢但還是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隆美爾本人又是一位著名的步兵戰術專家,其所著《步兵攻擊》一書早已成為權威名著,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卻一躍成為裝甲名將,所以其心靈的彈性實不可及。事實上,他不僅善於運用裝甲兵,而且更善於運用步兵來配合裝甲兵。誠如其自雲:「裝甲部隊為摩托化軍團的核心,其他部隊都是輔助性的,應繞著核心旋轉。應盡量用戰防武器來消耗敵方裝甲,而把自己的裝甲兵保留供決定性打擊之用。」這也正是
⑥ 隆美爾元帥的北非軍團中有多少德軍部隊,裝備如何
隆美爾元帥的北非軍在最多時約有十多萬左右的德軍部隊
德意志非洲軍( Deutsches Afrikakorps  )是二次大戰北非戰場中的德國裝甲軍。不同時間里其編制、人數有浮動變化:
非洲軍於1941年2月12日建立,最初只有第5輕型師,由第5裝甲團(2個坦克營共150輛)、第104摩托化步兵團(2個營裝甲擲彈兵)、第3摩托化偵察營、2個反坦克營和1個炮營組成,後改稱第21裝甲師。隨後加強的第15裝甲師構成了非洲軍的核心。
1941年8月,得到第90輕型師、義大利第20軍、第21軍和薩沃納師加強的非洲軍升格為非洲裝甲集群。1942年發展成非洲裝甲集團軍,加入了第164步兵師和1個傘兵旅。該部也稱為德-意裝甲集團軍,後來改稱義大利第1集團軍,1943年2月與1942年增兵進入突尼西亞的德軍第90軍發展而來的第5裝甲集團軍合並成為非洲集團軍群。
第5裝甲集團軍1943年3月轄第10裝甲師、第21裝甲師、第334步兵師、第999步兵師、混合傘兵-裝甲擲彈兵師以及2個空軍高炮師和義大利步兵部隊。1943年3月非洲集團軍群達33萬多人,人數約1/3的德軍是作戰主力。
空軍參戰的部隊包括第26驅逐機聯隊第III大隊、第27戰斗機聯隊第I大隊、第26戰斗機聯隊第7中隊、第2俯沖轟炸機聯隊第II大隊,另外還包括第3夜間戰斗機聯隊第1中隊、第2夜間戰斗機聯隊第2中隊以及來自其他單位的成員。
武器裝備:
1、坦克
非洲軍主要使用I號、II號、III號坦克,有少量的38t和IV號坦克,也有使用義大利輕型坦克的情況。第5裝甲集團軍在1943年投入了33輛虎式坦克,雖然擊毀大量美軍坦克,但已經無法扭轉戰局。
2、火炮
Pak35/36,Pak38 反坦克炮;FH 18型105毫米榴彈炮;88毫米防空炮,SkKfz 10/4型20毫米自行高炮。
3、飛機
主要型號是梅塞斯米特 Bf 109 和 Bf 110 型戰斗機,以及容克 Ju 87「斯圖卡」攻擊機
【參考文獻】:
1、Von Luck, Hans (1989). Panzer Commander: The Memoirs of Colonel Hans von Luck
2、Heeresgruppe Afrika, Pipes, Jason Retrieved May 12, 2005
3、Mitcham, Samuel W. (2007). Rommel's Desert War: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Afrika Korps.
4、Afrika Korps,en.wikipedia.org
總體而言,隆美爾的非洲軍在重裝備上比歐洲戰場要低一個檔次,許多部隊在調入北非時被要求替換現有裝備,轉而使用一些過時的武器(如將手頭的Pak38 反坦克炮換成Pak35);坦克數量和質量也不盡如人意,由於地中海運輸航線的脆弱,補給無法跟上,裝備補充不易,連過時的I號,II號甚至還不夠用。
⑦ 二戰的非洲人
在非洲,當時的南非是同盟國的,德軍被宣傳成入侵者,土著當時保持中立,他們哪邊都不敢惹,如果出手幫助一方,萬一幫助的那一方戰敗了,他們一定會被敵人消滅,用來殺雞儆猴或者是盟友讓他們上前線當炮灰都是他們不想看到的。
當時德國依靠裝甲機械化部隊,根本用不著武器落後的土著,而且為了讓他們跟上部隊的速度,還要專門有運輸他們的車輛以及食品等,對於慢慢被限制的補給的軸心國軍隊來說,花本來就不多的補給養戰鬥力比義大利軍隊還弱的土著,實在不劃算。就算養了他們,萬一土著畏戰了,逃到盟軍那裡,以德軍防禦陣地的所在位置和部署為代價求盟軍放過他們(同盟國和軸心國不論哪邊贏了,土著都得不到什麼大的好處)
當時同盟國不缺補給,但在初期一直處於被非洲軍團追著打的地位,自己都怕小命丟了,拚命跑,哪有功夫去養土著?中期防線穩定下來後,更是不敢用了,因為以前一直被追著打,整天人心惶惶的現在局勢穩定了,准備反攻了,養一群土著會讓盟軍士兵認為長官腦子有毛病「難道我們現在兵力不足到得讓這些黑鬼來我們了么」
「這些傢伙的皮膚跟我的皮鞋顏色有的一拼啊」加上白人士兵一向有種族歧視這個毛病。德國宣傳機構「英國佬開始向土著求援了,丘吉爾也准備拿長矛打仗了」 世界輿論「在現代化的戰場,讓使用長矛弓箭的土著上戰場無疑是讓他們去送死」 士兵私下「見鬼,我們居然要和上個世紀的黑鬼一起作戰」 這些負面影響會極大的打擊士兵的士氣,在反攻未開始,士兵的士氣就下降了,那反攻也註定會失敗的。到了後期,追著德國人跑的英國人還用的著去養土著玩么
要說土著,頂多就是哪支部隊在沙漠迷路了,遇到土著,土著指一下路而已,或者用吃的喝的換交戰國部隊的一些小玩意:相機,香煙等
⑧ 誰能給我概括一下埃爾溫·隆美爾在北非的戰斗
1941年由於義大利在北非節節敗退,希特勒命隆美爾率非洲軍團去幫助義大利,德軍剛到義大利,隆美爾在德軍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對英軍發動攻擊,奇跡地獲得了勝利,體現了隆美爾的戰術才能,隆美爾隨後乘勝追擊,相繼攻佔了班加西、巴迪亞、薩魯姆等城市,隆美爾在得到補給後又佔領了托布魯克,最後挺進到了阿拉曼。在阿拉曼,與隆美爾對抗的是英國名將蒙哥馬利,此時非洲軍團由於補給不足,軍隊人數和坦克數量都占絕對劣勢,於是在阿拉曼被英軍擊敗,此後隆美爾再也無力組織反擊,德軍全線崩潰。但隆美爾不愧是軍事天才,他數次拯救被英軍包圍的德軍。最後,他在一次視察中遇到空襲,頭部受傷,被送回柏林接受治療。在隆美爾走後,非洲軍團的處境更加不利,最後於1943年5月13日向盟軍投降。
⑨ 非洲軍團的二戰非洲軍團
1941年2月,北非的義大利軍隊正在災難性的潰敗邊緣苦苦掙扎。從1940年12月9日起,英軍便勢不可擋地使他們從埃及節節敗退。1941年2月5日,英軍在位於Beda Fomm的沿海道路上把意軍潰退隊伍一分為二。兩天內,在英軍步步逼近Tripolitania時,沿路除了7000名士氣低落的殘兵敗將以外,其他意軍均已被粉碎。 此時,英軍業已摧毀了義大利的四個軍團,俘虜了130,000人、400輛坦克及大約1,300門火炮,己方則為500人戰死、1,373人受傷、55人失蹤。 阿道夫.希特勒並非無視北非戰場的局勢。意軍的失利不僅會嚴重削弱法西斯同盟的政權,而且對軸心國之間的合作關系也有負面影響。因此在1940年10月,Wilhelm Ritter von Thoma將軍被派往北非視察及評估支援行動的可行性。但此事一直拖到12月英軍發動幾乎要打敗意軍的攻勢才得以付諸行動。1941年1月22日,英軍攻佔了托布魯克(Tobruk)碼頭,此時德國人才勉強答應出兵。原計劃是派遣第十Fliegerkorps到Sicily去攻擊英國皇家海軍和停靠在地中海的其他英國人,同時於2月派遣第五輕裝師到北非。但在Beda Fomm遭遇戰敗後,計劃便改成在三月份派遣一支增加了第十五裝甲師的裝甲部隊抵達北非。 希特勒挑選了埃爾溫.隆美爾將軍(Generalleutnant Erwin Rommel)作為新成立的德國非洲軍團(Deutsches Afrika Korps,簡稱DAK)指揮官。他在1938~1940年間曾任Fuhrerbegleit營的營長,1940年在法國擔任第七裝甲師的師長。DAK本是由意軍的加里波第將(Gen.Gariboldi)指揮,隆美爾的部隊只是他手下的一個作戰單位,但只要他覺得意軍的命令對他的指揮不利,可以直接向位於柏林的OKH上訴。在2月11日與墨索里尼(Mussolini)及意軍高級將領們在羅馬會晤後,隔天隆美爾就和他的副官們乘飛機飛抵Tripoli了。 2月14日,第一批德軍作戰單位抵達托布魯克港。在一段時間的行軍後,他們很快被派遣到位於東部的El Agheila。在那裡,隆美爾計劃建立一條靠東的防禦戰線。但加里波第將軍卻不同意,他想在西面一點兒的地方建立戰線。隆美爾對此置之不理,在部隊剛剛到達後馬上命令他們向東行軍。 2月24日,DAK與英軍首次遭遇,擊毀了三輛裝甲車、一輛卡車,俘獲了另一輛卡車而己方無一傷亡。3月23日,德軍偵察部隊報告El Agheila防守比較薄弱,於是隆美爾下令第五輕裝師隔天拿下該城。緊接著,德軍於3月31日進攻了Mersa Brega。英軍招架不住,紛紛撤退,這使得德軍步步逼近Agedabia。此時,隆美爾實在難以抵擋追趕窮寇的誘惑,派遣了一支裝甲車輛小分隊往沿著Benghazi的海岸線沿路追擊,4月4日將之打垮。同時,一列坦克、火炮編隊穿過農村直抵Mechili,最終於4月6日到達。有些德軍作戰單位油料短缺,隆美爾以個人名義運了點給那些束手無策的炮兵部隊,自己卻迷路闖入敵軍部隊,所倖免於被俘的命運。 與此同時,英軍的O』Connor和Neame將軍卻在司機誤闖德軍部隊所在地時而被俘虜。到了4月11日,除了一小支部隊還包圍著托布魯克以外,英軍已被從Cyrenaica徹底趕出。但是第五輕裝師在4月14日與4月30日對英軍防禦陣地的兩次進攻均以慘敗告終,致使英軍在此地站穩腳跟並圍攻德軍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奪取托布魯克的失敗對德軍造成了負面的深遠影響,因為它對於在Tripoli與Alexandria之間長達1,000英里的戰線上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中繼站,英軍對此地的佔領可以大大縮短隆美爾的生命線。此外,它持續的抵抗對提高盟軍士氣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4月25日,德軍進攻了Halfaya隘道並沿著海岸線將英國人趕回Buq Buq。隆美爾沒有理由不欣喜若狂:他在短短兩周內已將英軍從意軍那裡奪走的版圖盡復囊括手中。德軍開始鞏固戰果,在Halfaya隘道及Sollum隘道兩地修建了工事、布下雷區及鐵絲網。 由於英國首相丘吉爾(Churchill)不斷施加壓力,要求盡快解圍托布魯克,5月15日,Wavell將軍策劃了一次針對Halfaya隘道的進攻,此次進攻代號是「簡短行動(Operation Brevity)」。這條通道經歷了幾次激烈的交火後很快地和Capuzzo要塞一起被英軍奪回來。然而5月27日,隆美爾攜增援部隊再次從英軍手中相繼拿下了Capuzzo要塞和隘道。而後德軍在隘道里增加了駐軍並劃歸Hauptmann Wilhelm Bach管轄,他很快將由於防守得力而贏得聲望,此為後話。雖然經歷失敗可英軍並未感到沮喪。 在接收了新的坦克及軍隊後,Wavell於6月15日再次發動了進攻Halfaya隘道的「戰斧行動(Operation Battleaxe)」。隆美爾已從截獲的電報中得知這一即將到來的進攻,因此德國炮兵們均做好准備,摩拳擦掌靜待獵物上門。在第一天的戰斗中,著名的88mm炮就一舉摧毀了11輛馬蒂爾達(Matilda)MK.2型巡航坦克。同時,德軍也得到了新的增援。第十五裝甲師於4月24日、5月2日及6日分三次抵達。當第五輕裝師向Sidi Omar反方向推進時,第十五裝甲師的第八裝甲團在Capuzzo要塞與英軍的第四及第七裝甲旅發生激烈交火。此時,第五輕裝師和第十五裝甲師一起向Halfaya隘道推進,意圖攔截後撤的英軍。但英軍卻向東撤退,沿路丟下了不下220輛坦克在戰場上,其中87輛被徹底摧毀。後來,英國方面宣稱他們擊毀了100輛以上的德軍坦克,但德國人堅持說只損失了25輛。 經歷了這一戰,Wavell難咎其責「光榮」下崗,他的位子被擁有爵士頭銜的Claude Auchinleck將軍頂替。
另一方面,隆美爾於7月1日被晉升為將軍而且他統帥的軍隊也升格為Panzergruppe。另一個德軍師「非洲師z.b.V」——由一些在北非服役的空降部隊組成的獨立作戰單位——也劃歸隆美爾指揮。Panzergruppe是由DAK中的第五輕裝師、第十五裝甲師、非洲師z.b.V以及義大利55 Savana步兵師加上義大利第二十一軍組成。其中第二十一集團軍擁有四個步兵師,名稱分別為:17 Pavia、25 Bologna、27 Brescia及102 Trento摩托化步兵師。 新成立的Panzergruppe Africa的首次行動是在1941年9月,他們進攻了位於埃及邊境線上的Bir Khireigat。它被德軍誤以為是一個巨大的英國燃料及補給品供應站。結果在發現一無所獲後,隆美爾再次把他的注意力轉向了托布魯克。 英軍繼續不斷地增強自身實力,組成了新的第八軍。它由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及南非的部隊組成,指揮官是擁有爵士頭銜的Alan Cunningham將軍。目的在於切斷德國在Halfaya隘道駐軍、解放托布魯克的「十字軍行動(Operation Crusader)」於11月18日開始。當隆美爾意識到英軍強大的兵力後,他指揮著由第五輕裝師重組而成的第二十一裝甲師自東從Sidi Azeiz至Gabr Saleh一線發起反擊。在這個地方隆美爾的軍隊和英軍第四裝甲旅交戰並給予重創。11月21日,隆美爾下令DAK向Sidi Rezegh的第七裝甲旅發動進攻。當時此地的機場被英軍佔領,他們還摧毀了一些飛機。戰斗十分激烈,雙方均損失慘重。 英軍的損失使隆美爾確信他應該把DAK派到兩軍交界處並盡可能多地消滅第八軍的有生力量。於是以隆美爾座車為先鋒,DAK沿著Trigh el Abd向東全速前進,一路上英軍望風披靡,四散逃竄。Cunningham將軍的座機剛要起飛時挨了炮彈,他本人也差一點被俘。與此同時,隆美爾也好不到哪裡去——他的座車在路上拋錨了。幸運的是,他遇上了乘坐繳獲的英軍「猛獁(Mammoth)」ACV的Cruwell將軍並被接上車。由於被困在兩軍交界處迷了路,且擔心被路上不斷出沒的敵軍巡邏隊發現,他們擺了一晚上「車陣(leaguer)」,提心吊膽的一宿才過去。 雖然給英軍造成重創,德軍自身的損失也使DAK元氣大傷。 12月上旬,由於幾乎沒有可資使用的坦克及油料的嚴重短缺,隆美爾得出結論——他不得不退出Cyrenaica。前幾個月送來的補給品最終只有1/3左右送達,而隆美爾也得到了1942年1月以前將沒有任何增援的壞消息。24天後的11月26日,英軍又一次對托布魯克發動圍攻。12月7日、8日兩天,德軍的撤軍開始了。到了1月10日,他們已成功地退到義大利在El Agheila的防線之後。英國的追兵由於供給跟不上,也被迫停下了腳步。 1月5日,望穿秋水的首批增援終於到達了,包括54輛坦克、20輛裝甲車、許多對空炮及炮兵,還有大量燃料及軍需品,大部分坦克被分配給第十五裝甲師。隆美爾再次發動攻勢,與1月21日重新奪回Agedabia和Beda Fomm。情報顯示,此時英軍正面臨著嚴重的補給不足的問題,於是德軍的這次行動馬上轉變成了一次大規模的總攻。1月29日奪取Benghazi後幾天,德軍繼續將潰退的第八軍趕到Gazala防線。此時由於供給不足,隆美爾停下了腳步。1月30日,希特勒對隆美爾的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雙方各自養精蓄銳,戰事稍歇。 5月26日,在所有德軍機動部隊掃盪「自由法蘭西」,攻取南方的Bir Hacheim並向西挺進到英軍後部的同時,義大利X與XXI軍團攻擊了Gazala防線,與第一南非師發生交火,借次造成意在全力猛攻Gazala的假象。在兩天時間內,德軍被牽制在被稱為「大釜(Cauldron)」的Sidi Muftah戰場上。6月12日,德軍裝甲師從東南兩面殺出重圍,擊退了英軍第一次反擊。 次日,英軍從Gazala戰線退至Tobruk東面。6月18日,德軍再次包圍了Tobruk並於6月20日早發動進攻,駐軍很快就投降了。這是隆美爾職業生涯中的頂峰,希特勒為此將他晉升為陸軍元帥,這樣他就是當時最年輕的元帥了。在損失了超過50,000人的軍隊及許多裝甲車輛後,第八軍被允許退至Mersa Matruh。在DAK不斷施加的強大壓力下,英國人不得不進一步收縮戰線,退至阿拉曼(El Alamein)。 此時,隆美爾的注意力轉向了開羅。他要求得到北非所有意軍的指揮權並希望得到在英軍得以喘息前對其乘勝追擊的准許。在希特勒與墨索里尼的批准下,他開始著手策劃攻擊。在6也26日DAK准備向Mersa Matruh進軍時,陸軍元帥凱塞林(Kesselring)到隆美爾指揮所里視察。他強烈反對隆美爾的計劃,兩人發生激烈的爭執,但隆美爾意志堅定,不可動搖。6月19日早,Mersa Matruh落入德國人手中,此時第21裝甲師已在Fuka西面45英里處,到了英軍的阿拉曼防線時,手頭只剩下55輛坦克而且油料短缺。前方拉開了一條北起地中海(Mediterranean)南至不可通行的Qattara凹地的戰線,而且早已疲憊不堪的部隊在英國空軍持續的騷擾下更是筋疲力盡。 在7月2日到7月14日幾次不成功的進攻之後,隆美爾不得不放棄這次行動。7月14日及7月21日,英軍沿著Ruweisat脊地的幾次有限的反擊使隆美爾更加確信僵持局面馬上就要來臨了。由於Auchinleck拒絕在部隊作好完全准備前有任何進一步的行動,他的職位被爵士頭銜的Harold Alexander將軍取代了。同時第八軍也調來了一位新的指揮官:蒙哥馬利(Bernard Montgomery)中將。
此時隆美爾已病魔纏身,他的身體被八月份在阿拉曼發動的進攻計劃搞垮了。事實上,由於糟糕的伙食及惡劣的環境,德軍很大一部分高級軍官都不同程度地忍受著各種病痛的折磨。 總攻於8月30日打響,南方側翼的軸心國主力突擊集團軍在夜間長驅直入,31日清晨,他們在Alam Halfa脊地部署完畢。期間遭遇了完全沒有料到會出現的雷區,車輛也在松軟的沙土上耗費了更多燃料,延緩了進度。結果,他們無法按原計劃到達東面地區,只得向北移動,直接沿著山脊進入英軍的防禦工事。在他們發現找不到回去的路時,要突圍到海岸線一帶已經幾乎是不可能的了。9月3日,隆美爾只得不情願地接受失敗是現實,命令德軍後撤。自8月30日至 9月6日,德軍損失了2910名士兵、49輛坦克、55門火炮及395輛其他車輛。 希特勒終於同意讓身心俱疲的隆美爾回國休息一段時間,其間由Georg Stumme將軍頂替他的職務。他於9月19日走馬上任,隆美爾23日飛回德國。 在10月23日傍晚英軍炮火撕裂德軍陣地時,德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當時Stumme將軍的談話被一陣傾瀉的炸彈爆炸聲打斷,於是他一個人匆匆忙忙地跑上前線去看戰局到底惡化到什麼程度。雖然直到第二天才發覺,但當天晚上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著實讓他的心臟病又犯了,因此von Thoma臨時接替了他的指揮工作。 10月26日傍晚,隆美爾回到北非戰場,當時的戰況讓他覺得情勢實在是不大妙:傾瀉的炮彈正嚴重摧殘著他的軍隊及裝備,有些作戰單位僅剩下一半不到的戰鬥力,第15裝甲師可使用的坦克也從119輛驟減到31輛。至此軸心國投入了489輛坦克,其中218輛是義大利的M13或M14坦克,先進的德國四號坦克F2型(長身管75mm炮)只有可憐的30輛。英國方面投入了1029輛坦克,其中179輛是「格蘭特.李(Grants.Lee)」,252輛「謝爾曼(Sherman)」。雖然英軍損失了近300輛,但大部分經過簡單維修就又可重返戰場。因此直到10月26日,可使用的坦克仍有900輛之多。11月1日,隆美爾由於擔心被圍困,命令部隊北撤。兩天後,希特勒發出了「不許後撤」的命令。這時隆美爾只好派他手下的一名副官到OKH解釋到如果貫徹他的命令,Panzerarmee將會在幾天內損失殆盡,因此這條命令發布兩天後即被撤消。到了11月9日,大撤退開始了。在另一方面,美軍已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登陸。 從11月4日德軍向Fuka撤退直到1943年1月23日Tripoli淪陷,接下來的是一次井然有序的大撤退。Panzerarmee一退再退,一邊要與自己的意志作斗爭,一邊要時刻提防著窮追不舍的第八軍。如今處於義大利的管轄下,德軍被命令堅守位於Mersa Brega的防線。在11月24日與凱塞林及一些意軍上峰的會議中,隆美爾認為要守住Mersa Brega防線,他至少需要50輛全新的四號坦克、50門75mm Pak40反坦克炮、80門大口徑火炮、運輸車輛、4,000噸燃油、軍需品以及空軍的增援。然而幾天後,他就被命令用手頭現有的軍隊進行攻擊,隆美爾無奈之下發了道撤軍令後馬上於11月28日飛往拉斯騰堡(Rastenburg)去向希特勒索要援助。此時隆美爾內心十分清楚,如果他固守此地,他的部隊將難逃被包圍的命運,因此幾天前他就疏散了駐軍。當英軍12日發起進攻時,整條戰線已是空空如也,Panzerarmee已撤至Buerat。 到了1月19日,德軍穿過Tripolitanian邊境返回Mareth,在那裡聳立著一排以前法軍留下的築城。幾乎是在隆美爾及第一批軍隊到達此地整兩年後的1月22日晚,Tripoli及其碼頭的德軍撤退了。1月26日隆美爾收到消息說如果軍隊後撤到Mareth防線他將被解除兵權,後來這條命令被擱置了下來。 美軍沒遇上什麼抵抗的對手就在北非登陸後,凱塞林開始一股腦地把增援部隊向突尼西亞(Tunisia)傾瀉。到11月底,已有25,000德國及義大利軍隊在突尼西亞。其中包括第501重坦克營及第10坦克師的新式武器——虎式(Tiger)坦克。他們由Panzertruppe的Walter Nehring將軍指揮,此人在1942年8月負傷前一直在指揮著DAK。部隊集結起來以後,被重新組編為Pz.A.O.K.5。12月9日,Nehring把指揮權交給Generaloberst Jurgen von Arnim。 Von Arnim與隆美爾的兩支軍隊均把矛頭指向凱薩林(Kasserine)隘道。Von Arnim的第10及第21裝甲師於2月14日(第21裝甲師在穿過突尼西亞邊境時被轉編為Pz.A.O.K.5)穿過Faid隘道向Sidi bou Zid發動進攻,狠狠贏了無甚經驗的美國大兵一把。 兩天後隆美爾及他的DAK穿過Gafsa發動進攻,沒有經過戰斗即拿下該城。如今隆美爾看到了向Tebessa發動猛攻的絕佳機會,可von Arnim卻懷疑這次行動的可行性,拒絕合作並命令自己的軍隊向勝利前景更為有限的Sbeitla進發。然而2月18日,隆美爾攻下凱薩林隘道,給美軍以重創。掌握指揮權的Alexander將軍不僅不下令撤退,還繼續給予位於Thala及Sbiba的盟軍增援以防止軸心國軍隊的突圍。2月22日,隆美爾下令停止攻擊。直到2月25日,凱薩林隘道又再度落入盟軍手中。僅從傷亡統計上來看,這仗是軸心國打贏了,他們用2,000人的傷亡換來了盟軍10,000人的傷亡。然而,盟軍能夠及時補充損失而德國卻不行。 接下來,隆美爾於3月6、7日兩天攻擊了位於Mareth戰線上的Medenine的第八軍。在那裡他們損失了50輛——大約是總數的1/3——的坦克,但退兵後卻發現一無所獲,這將是隆美爾在北非的最後一戰。
他將指揮權交給von Arnim自己則飛回德國面見希特勒,請求他給予補給救救自己在北非的軍隊,但卻碰了一鼻子灰。隆美爾現在只能希望靠自己回去力挽狂瀾,但希特勒卻不準他離開德國。 3月20日,蒙哥馬利攻擊了Maneth。3月26日,靠著一個裝甲師及空軍的幫助,他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向南的側翼進攻,使德軍戰線被迫轉至El Hamma。為了免於被包圍的境地,軸心國軍隊退至Wadi Akarit。 4月中旬,所有軸心國軍隊被擠到位於Tunis和Bizerte附近的一塊小小地盤。他們的坦克火炮嚴重不足:當時的形勢是盟軍以1,200輛坦克和500門火炮對軸心國軍隊的130輛坦克和500門火炮。失敗的結局已不可避免了——1943年5月12日,Generaloberst von Arnim投降。 北非的德軍取得了當時首屈一指的榮譽與聲望,靠著隆美爾活力四射、身先士卒的領導,DAK在很短的時間內使敵人聞風喪膽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以弱勝強的奇跡。他們靠的是在其他戰場上都無可與之匹敵的行動、高超的戰鬥技巧及日耳曼騎士精神。他們在技術裝備及戰場的即興發揮上都勝盟軍一籌,這些寶貴的財富將一直被沿用到大戰結束。 德國的非洲裝甲兵團1941年7月的戰斗序列:
第21裝甲師:第5坦克團,第104裝甲輸送車團,第3偵察營,第104自行火炮團,第200機械化步兵營
第15裝甲師:第8坦克團,第115裝甲輸送車團,第33偵察營,第33自行火炮團,第33機械化步兵營
第九十輕裝師:第36步兵團,第155步兵團,第200步兵團,第580偵察營,第900機械化步兵營
⑩ 隆美爾和非洲軍團遇到多少麻煩不僅沒兵沒吃的,還被盟友給坑了嗎
如果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名將,那麼估計可以抓出一大把出來,畢竟二戰里的德國陸軍戰鬥力爆表,其中不乏能征善戰之輩。但是如果要找一個最受同盟國尊敬的將領,那麼就只有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一人而已。這位綽號"沙漠之狐"的德國陸軍元帥,在法國戰役里有過精彩的表現,更在北非成為了英軍永恆的噩夢。可以說,隆美爾相當多的戰績,都是他率領非洲軍團,在北非的沙漠中拼殺出來的。
但部隊數量不足或許還能忍耐一下,畢竟絕大多數時間都是雙方在沙漠里展開坦克大戰,只要還有相對充足的坦克就可以。可如果是後勤補給不夠,尤其是士兵們還得要餓肚子,那就純粹是忍不了了。很不幸的是,這就是隆美爾遇到的最大的麻煩之一,非洲軍團手頭的物資基本上就沒有好過,無論在運來的量上,還是在物資的質量上,都只能用糟糕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