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一戰法國做了哪些准備

一戰法國做了哪些准備

發布時間:2022-07-11 18:10:35

A. 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如何確保自身安全的

這個你不都已經把答案說了······除了當時還沒有盟軍這個概念,「盟軍」是反法西斯聯盟成立後採用的。
法國主要就是與英國一起對德國違反一戰條約,擴大軍備的行為進行容忍,在德國拿捷克試刀時要挾捷克不準反抗,之後在德國入侵波蘭時與英國一起口頭支援波蘭但沒有任何行動。他們與希特勒以簽訂《慕尼黑條約》為代表的大量綏靖政策是希望德國能夠向東擴張,攻擊蘇聯。但是明顯技高一籌的希特勒又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樣德國周邊國家的關系被徹底打破。參考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
當時法國雖然不穩定,經濟衰退,仍然號稱是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與德國接壤處還有馬奇諾防線。它被德軍摧枯拉朽的打敗是出乎世界的意料的。

B. 一戰中法國幹了什麼擊敗德國轉入戰略進攻

法德馬恩河戰役是戰爭轉折點,它使西線戰場由戰場戰變為陣地消耗戰,德國的「施里芬計劃」破產,戰後德陸軍總長毛奇對德皇報告:「我們已經輸掉了戰爭。」此戰後法國獲取戰略主動權,但未爆發大的戰役。

C. 一戰法國政府是如何決策的

一戰前的法國深知自己不可能單獨擊敗德國,所以一直和英軍指揮部門緊密交流。到霞飛出任法軍總司令時,他推翻了前任的保守戰略,而是提出在法德邊境全面進攻的「第十七號方案」。因為預料到德軍可能通過法國-比利時邊境進入法國,英軍被賦予了在這個方向監視並防禦的任務(英軍派來的軍力太少,以至於他們不得不唯法國人是瞻)。這就是一戰時法國的戰爭決策。

D.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軍備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E. 一戰和二戰時的法國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把這一刺殺事件作為吞並塞爾維亞的好時機。7月4日,奧皇向德皇威廉二世發出一份私人信,政府也隨即發出關於巴爾干政策問題的備忘錄,探詢德國的態度。德國立即作出反映,表示支持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開戰。

在協約國方面,俄法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則裝出一副「保守中立」的樣子。可是,俄國實戰准備不足,態度猶豫不定。法國為堅決支持俄國參戰,總統普恩加萊和總理維維亞尼於7月20—23日,訪問俄國,進行外交活動,全力推動俄國參戰。可見,法國統治者是積極主戰者,扮演了大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而德國則是大戰中的另一個主要角色。7月23日晚,奧匈向塞爾維亞提出條件極其苛刻的最後通牒,限定48小時內答復。7月28日,奧匈在德國的支持下,以沒有得到滿意答復為借口,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二天,普恩加萊、維維亞尼立即電告俄國,堅決支持俄國採取行動。7月30日,俄國宣布總動員。8月1日下午,德國向俄國宣戰。

法國在鼓勵俄國同德國作戰的同時,一面故作姿態,繼續與德國進行外交談判;一面採取廣泛的緊急動員措施:完成五個邊境軍團的調遣、停止全軍休假,確定重要的保衛目標。為迷惑德國和欺騙國際輿論,總理維維亞尼於7月31日命令第一線的部隊後撤10公里,以避免接觸。這種微妙的後撤手腕,實際上是預謀中的作戰計劃的一部分。

在「七月危機」的嚴重關頭,法國社會黨領袖饒勒斯為反對軍國主義、反對戰爭,奔走呼號,竭盡最後的努力。7月27日,他去布魯塞爾,參加社會黨國際局為拯救和平而召開的大會,會上繼續為爭取世界和平、制止戰爭大聲疾呼。兩天後,返回巴黎參加在瓦格拉姆大廳舉行的和平會議,再次呼籲保衛和平,避免戰爭。31日,《人道報》發表了饒勒斯的最後一篇文章《冷靜是必要的》。可是,饒勒斯為爭取和平、反對戰爭的正義活動,卻遭到了民族主義者的恐懼和仇視。當晚9時40分,他在「新月」餐館用膳時,被兇手維蘭暗殺。饒勒斯被害的消息震動了巴黎全城,憤怒的群眾湧向被害的地方,郊外的工人也紛紛趕到市中心,反戰怒潮達到頂點。可是,好戰的內閣卻進一步煽動民族主義狂熱,加緊戰爭動員。

8月1日,法國總統向全體陸海軍下令總動員。下午4時,一份預告張貼在各地郵局:「特別緊急——通告。全國總動員令。8月2日,星期日開始正式動員。」這一天,所有教堂、修道院都敲響了大鍾,全國進入戰爭狀態。根據總動員令,軍隊加緊集結。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接著參戰國家不斷增多,一場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F.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哪裡戰爭爆發前各國做准備了嗎

薩拉熱窩事件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迅速爆發,這是一次以歐洲為主戰場的戰爭。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德國等「同盟國」和法國等「協約國」就做好了戰爭准備,因此各國都分別制定了作戰計劃。

G.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各國軍備情況,全部國家。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塞爾維亞王國
·俄國
·法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三國同盟,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
·希臘
·美國
·中國等
同盟國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土耳其)
·保加利亞軍備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以下數字是從一九〇九年到一九一四年各強國建造新艦的費用比較(單位為英鎊),看完即可一目瞭然:
年份英 國法 國俄 國德 國190911,076,5514,517,7661,758,48710,177,060191014,755,2894,977,6821,424,01311,392,851191115,148,1715,876,6593,215,39611,701,899191216,132,5587,114,8786,897,58011,491,1871913 16,883,8758,093,06412,082,51611,010,883191418,876,08011,772,86213,098,61310,316,244

H. 世界一戰中,當法國和俄羅斯聯盟打德國的時候,當時各國有多少士兵,又是怎麼俺怎麼樣的路線進攻的德國。

1914年戰爭爆發前各國常備陸軍:
英國 160,000 733,500
法國 777,000 3,780,000
德國 812,000 4,500,000
俄國 1,400,000 5,971,000
奧匈 800,000 3,350,000
義大利 300,000 1,251,000
1914年總動員後陸軍總額:
英國 733,500

法國 3,780,000
德國 4,500,000
俄國 5,971,000
奧匈 3,350,000
義大利 1,251,000
法國為進攻德國准備的計劃稱為「第17號計劃」 核心思想是從南路重點進攻德國,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北路以防守為主,如果有在德國先破壞比利時中立的情況下(法國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則向東北方向發起攻擊穿過比利時、盧森堡在阿登山區迎戰德軍。
俄國的作戰計劃是分兩路:一路進攻東普魯士,另一路進攻奧匈的加利西亞,從而緩解西線的壓力。
但事實上德國猜到法國人的意圖,在阿爾薩斯和洛林死守頂住了法國的進攻,然後進攻比利時,繞過了法軍的防線,一路逼近巴黎才被擋住,之後戰線一直在法國北部。俄國由於軍隊建設的落後,動員緩慢,攻入東普魯士後很快被打的落花流水,之後一直在東線處於劣勢。

I.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格局國際形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協約國集團主要是由英國、法國、俄國等國組成。同盟國主要是由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等國組成。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9)一戰法國做了哪些准備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帝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

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

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羅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J. 一戰時期法國大將霞飛是如何帶領法國完成絕地反擊的

身為一戰時期法軍總指揮的霞飛之所以能夠完成對德軍的絕地反擊其實與他的作戰風格不無關系,從一戰的整個歷程以及二戰來看,霞飛的作戰風格都是據守消耗對方力量然後進行防禦反擊,而正是因為他的這種作戰風格恰恰是一戰時期德軍最為懼怕的一種戰術。所以最後霞飛成功完成了絕地反擊。

而之後霞飛又去凡爾登會戰,剛開始也是因為他的指揮失誤導致差點大敗虧輸,最後通過出色的防守阻擋了德軍的進攻,消耗了德軍大量的軍隊,也使德軍因此無法實現自己的戰略,最終因為支撐不住而戰敗。至此霞飛的絕地反擊圓滿落幕。

閱讀全文

與一戰法國做了哪些准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