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福迪有什麼的美譽
鄭重重申: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不是福迪,而是丹尼爾·笛福!
生平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英國作家。生於英國倫敦,本姓福(foe)。笛福後來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聽起來如同貴族的「de」的前綴,形成笛福(defoe)這一筆名。笛福的父親詹姆斯·福從事屠宰業,雙親都是長老會教徒,不信仰英國國教,笛福自己也在長老會的學校里接受中等教育,但沒有上過大學。
笛福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小說家。他一生的經歷與冒險,比起小說中主人公也毫不遜色。他出身小商人家庭,在為不信國教者設立的學院中學習。他沒有遵從父願當牧師,而是當了內衣經銷商,也經營煙酒和羊毛批發,他因商務到過西班牙、法國、荷蘭、義大利。在商務成功的同時,他對政治也很感興趣。1685年,他參加了試圖將蒙茅茨公爵推上王位的活動。1688年,他加入了威廉三世的軍隊。3年後,他經商破產,數年內六度涉訟。但不久他又東山再起,經營磚瓦生意,並涉足政治。他的小冊子《略談各種計劃》(1698),提出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改革意見,諸如倡導養老金、所得稅、保險和救濟、設立婦女學院等,在小冊子里贊成輝格黨的重商政治。他的政治諷刺詩《土生英國人》(1701)反駁對威廉王是外國人的非議,攻擊英國貴族氏族世系,大獲成功,使他成為政府商業等事務的非正式顧問
二十多歲時,笛福已是倫敦一個體面的商人,經營過內衣、煙酒業等等,到過歐洲大陸。1692年經商破產,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謀生。他給政府當過情報員,設計過開發事業。他還從事寫作,早年以寫政論文和諷刺詩著稱,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1698年他發表了《論開發》,建議修築公路,開辦銀行,徵收所得稅,舉辦水火保險,設立瘋人院,創辦女學等。1702年他在政論文《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中用反語諷刺政府的宗教歧視政策,由於文筆巧妙,開始未被識破,發覺後被捕入獄6個月,並受枷刑示眾。他受枷刑時散發了他的長詩《枷刑頌》,諷刺法律的不公,圍觀的倫敦市民把他奉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為哈利主辦《評論》雜志,製造輿論,搜集情報。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大受讀者歡迎。接著出版了《魯濱遜飄流續記》。1720年他又寫了《魯濱遜的沉思集》。此後還相繼發表了《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費蘭德斯》(1722)、《傑克上校》(1722)和《羅克薩娜》(1724)等長篇小說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傳記
笛福不信仰英國國教,這使得他在政治上擁護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1702年笛福發表了一本小冊子《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用反諷手法猛烈抨擊托利黨當局迫害不同教派,被逮捕。經過審判,笛福被判入獄六個月,並從1703年7月31日起帶枷遊行三天。笛福則在獄中針鋒相對寫了詩歌《枷刑頌》。這使得在他遊行過程中,民眾將其當英雄看待,向他投來的不是石塊而是鮮花,並且為他的健康乾杯。輝格黨首領羅伯特·哈利非常欣賞笛福的才華,在他干涉下,笛福獲得了釋放。哈利希望笛福辦雜志以爭取民眾對自己的蘇格蘭-英格蘭聯合政策的支持。笛福在哈利支持下於1704年創辦了《法國時事評論》。1708年哈利失勢,笛福繼續支持其繼任者戈多爾芬直到1713年雜志中斷。
1719年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譯為《魯濱遜漂流記》。小說講述一個在海難中逃生的水手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智慧與勇氣,戰勝險惡的自然環境,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大受歡迎,一年之內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人閱讀。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說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爾頓船長》和1722年的《摩爾·弗蘭德斯》。笛福還寫了大量小冊子與新聞報道,1722年法國馬賽發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倫敦大瘟疫為內容的《大疫年紀事》,迎合了當時市民的關注,頗受歡迎。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小冊子作者。其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情節曲折,採用自述方式,可讀性強。並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聞名於世,魯濱遜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魯濱遜漂流記》
.笛福和《魯賓孫漂流記》
笛福(約1660—1731)
英國作家,十八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生於商人家庭,早年經商,1692年破產後,從事寫作。早年以寫政論和諷刺詩著稱,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1719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魯濱孫漂流記》,同年又寫了續篇。1712年,英國航海家渥地士·羅吉斯的《環球巡航記》披露一件奇聞:一個水手被拋在距智利海岸五百海里的荒島上,孑然一身,竟能生活了四年多。這件奇聞就成為笛福寫作《魯濱孫漂流記》的題材來源。
2.《魯賓孫漂流記》賞析
笛福塑造的魯濱遜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
魯濱遜出身於中產階級,他父親常用知足常樂的哲學教育他,要他滿足現狀,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誘惑著他,他雄心勃勃,決心舍棄安逸舒適的平庸生活出海遠航。第一次出海他幾乎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盜擄去,逃出後在巴西發了財。但他仍不死心,經別人提議,再次出航,結果滯留海島。28年的孤島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繼續冒險。這種勇於進取的冒險精神,表現了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足於現狀,要開拓世界、佔有世界的慾望。
故事中關於魯濱遜在荒島上經歷的描寫是全書的精華。作者把魯濱遜描繪成充滿勞動熱情的人。他憑著自己頑強不息的勞動與大自然作斗爭,表現出驚人的毅力。魯濱遜一到荒島,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絕望情緒後,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爭,這種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實干精神使魯濱遜的形象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作者藉此歌頌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強調了個人的聰明和毅力。
魯濱遜是個勞動者同時又是資產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剝削掠奪的本性。他幾次出海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到非洲販賣奴隸。魯濱遜頑強不息地與自然作斗爭,既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佔有財富和土地。在島上還沒有其他人出現的時候,魯濱遜就躊躇滿志地說:「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要傳給他的子孫。當島上有了「星期五」的父親和那個西班牙人後,他為自己「像個國王」、「我的百姓完全服從我」而滿心高興。即使回到英國後,他又去「視察」他的「領地」,把島上的土地分租給新去的居民。魯濱遜身上的兩重性,充分體現了作者自身的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
《辛格爾頓船長》
《摩爾·弗蘭德斯》
《大疫年記事》
《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
[編輯本段]名言
用另一種囚禁生活來描繪某一種囚禁生活,用虛構的故事來陳述真事,兩者都可取。
——丹尼爾·笛福
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早年交易決不是一種無效勞動。雖然在某些年月時,好像被教育者處於沉睡狀態,沒有見到效應;但是,到後來終有一天,會看見大有好處的。 ---丹尼爾·笛福
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 ---丹尼爾·笛福
[編輯本段]魯濱遜漂流記
1719年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一部分經歷和自己構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譯為《魯濱遜漂流記》。小說講述一個在海難中逃生的水手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勇氣,戰勝險惡的自然環境,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大受歡迎,一年之內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的人閱讀。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說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爾頓船長》和1722年的《摩爾·弗蘭德斯》。笛福還寫了大量小冊子與新聞報道,1722年法國馬賽發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倫敦大瘟疫為內容的《大疫年紀事》,迎合了當時市民的關注,頗受歡迎。
② 誰有斯巴達克資料,緊及
斯巴達克
斯巴達克 Spartacus(?,色雷斯~前71)
古羅馬奴隸起義的領袖。在戰斗中被俘並淪為奴隸,被賣到卡普阿一角鬥士訓練所。公元前73年初夏,為爭取自由率70名角斗奴隸起義,佔領附近的維蘇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隸和破產農民的響應,不久即擴至數千人。他所率義師得到奴隸和貧民的廣泛擁護,隊伍不斷擴大,盛時曾達到12萬人。公元前72年率軍先北後南進行了3次遠征,多次打敗羅馬軍隊。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利亞境內與克拉蘇•迪弗斯決戰,起義軍失敗,斯巴達克在激戰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予羅馬統治者以嚴重打擊,但因歷史條件的限制和起義者未建立適當的基地,內部發生分裂等,終被強大的羅馬統治者所鎮壓。K.馬克思稱斯巴達克是「偉大的統帥,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V.I.列寧贊譽他為「最大一次奴隸起義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在人類戰爭史中,反階級壓迫的戰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這種戰爭中涌現出的軍事歷史人物的事跡無不英勇悲壯,可歌可泣。在古羅馬奴隸制時代,奴隸領袖斯巴達克領導的大起義,曾經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其不畏強暴、前仆後繼求解放的斗爭精神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奴隸,譜寫了奴隸解放的光輝詩篇。
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庄園,奴隸被稱之為「
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斗場,強迫奴隸成對角斗,並讓角鬥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拼殺。一場角斗戲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屍體。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爆發了。
斯巴達克是巴爾干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羅馬進兵北希臘時,在一次戰爭中斯巴達克被羅馬人俘虜,被賣為角鬥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鬥士學校,受非人待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斯巴達克向他的夥伴們說∶「寧為自由戰死在沙場,不為貴族老爺們取樂而死於角斗場。」角鬥士們在斯巴達克的鼓動下,拿了廚房裡的刀和鐵叉,沖出了牢籠。在路上,他們正好遇上幾輛裝運武器的車子,就奪取了這些武器武裝了自己,並跑到幾十里以外的維蘇威火山上聚義。斯巴達克率領起義者在這里安營紮寨,建立起一個鞏固的陣地。
許多逃亡奴隸和農民都紛紛前來投奔,斯巴達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個部落的,也參加了起義。起義隊伍由70餘名角鬥士很快發展為約1萬人,並多次戰勝羅馬軍隊的一些小部隊,斯巴達克便按照羅馬軍隊的形式將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改編,除有數個軍團組成的步兵外,還建立了騎兵,此外還有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除奪取敵人武器外,起義軍兵營里還組織製造武器。對士兵進行訓練,並制定了嚴格的兵營和行軍生活規章,不久就控制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到6萬人。他將部隊開向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裡人數達到12萬(據有些史料記載為9—10萬)。被起義的巨大規模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里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義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困難,主張離開義大利,沖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義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於這種意見分歧,3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2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斯巴達克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的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穿過整個義大利。在齊扎爾平斯高盧省(北義大利)的摩提那會戰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起義者受到勝利的鼓舞又因越過阿爾卑斯山有不少困難,斯巴達克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揮師南下,返回義大利,從一邊繞過羅馬,向南方進軍。
面對這支馳騁於義大利的起義隊伍,羅馬統治集團驚慌失措,沒有人敢競選執政官。元老院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最後選任大奴隸主克拉蘇斯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軍隊在義大利布魯提亞半島(今卡拉布里亞)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隻,斯巴達克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計劃也未能實現。這時,克拉蘇斯在起義軍兵營後方構築了一道工事,切斷了起義軍撤回義大利的後路。挖的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里,寬和深均為4.5米),並築起土圍。但是,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突破了工事。在突擊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損失了約三分之二。不久,斯巴達克在軍隊很快得到補充後(達7萬人),於公元前71年春試圖以突襲的方式佔領義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爾的西,乘船渡海駛向希臘,進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羅馬元老院竭力想盡快地將起義鎮壓下去,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的大軍和路庫魯斯的部隊調來增援克拉蘇斯。為了不讓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斯的軍隊發起總決戰。他用急行軍快速將部隊開向北方,迎擊克拉蘇斯。在阿普里亞省南部的激戰中,斯巴達克軍隊雖在數量上比羅馬軍隊少得多,但他們仍然英勇戰斗。斯巴達克身先士卒,騎在馬上左沖右突,殺傷兩名羅馬軍官。他決心殺死克拉蘇斯,但由於大腿受了重傷,只好在地上屈著一條腿繼續戰斗。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約5000名斯巴達克起義軍逃往北義大利,不幸在那裡被龐培消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人釘在從羅馬城到加普亞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沒有統一領導的起義隊伍在義大利許多地區仍然堅持戰斗10年之久。
轟轟烈烈的斯巴達克起義失敗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沒有一個能夠聯合廣大受剝削群眾的總綱領;參加起義的羅馬社會各階層的社會成分和民族成分復雜,對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戰指揮上由於缺少經驗也有許多錯誤等。然而,這次起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起義的本身,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制的經濟危機,促使羅馬政權由共和制向帝制的過渡。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斗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馬克思稱他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也說∶「斯巴達克是大約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斯巴達克起義對奴隸解放與自由運動是一次巨大推動,在人民群眾爭取社會解放的斗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跡。列寧在評價斯巴達克起義時指出∶「在許多年間,完全建立在奴隸制上的彷彿萬能的羅馬帝國,經常受到在斯巴達克領導下武裝起來、集合起來並組成一支大軍的奴隸的大規模起義的震撼和打擊。」就當時來說,極大地動搖了羅馬奴隸制基礎。奴隸主被迫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並開始改變控制奴隸的方法和對奴隸的態度。他們盡量收買不同種族的奴隸,避免把同族的奴隸集中使用,提防他們聯合在一起。奴隸主開始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奴隸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隸就在這樣的方式下開始演化為「隸農」,而釋放奴隸的數目也漸漸增多。上述情況到公元1世紀後就更為普遍。
斯巴達克起義能夠建立較強大的軍事組織,多次打退羅馬精銳部隊,在軍事上有許多成功之處,如在戰斗行動中力求奪取和掌握主動權;組織好步兵和騎兵的協同,力主進攻;在戰區內巧妙地機動部隊;行軍隱蔽迅速,設置埋伏,實施突襲;善於各個殲滅敵人。這些對後來的奴隸起義戰爭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古代希臘最強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達第二
斯巴達克領導的古代羅馬規模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羅馬的戰爭中被俘,賣到卡普亞的一個角斗訓練所當角斗奴隸。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和他的夥伴們不堪忍受角鬥士的悲慘境地,決定起義。
③ 田園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田園詩的真正意義,單純而自然的快樂。田園詩的真正意義不僅僅在於它的純文學樣式。我們在這里說的不是對牧羊人實際生活的描繪,不是其單純而自然的歡樂,而是其反映的歡樂。田園詩是對生活的模仿。有人認為,愛情不受干擾的本真態在田園生活里找到了愛情的基本形式。其實這是虛構。在田園生活里,你可以避世,如果不是在實際生活里避世,至少是在夢境里避世。
田園詩是一種手段,反復把我們從高雅、教條和程式化的愛情觀里解放出來。人渴望解放,渴望從騎士忠誠和崇拜的壓迫性要求中解放出來,從五光十色的寓言中解放出來,從粗俗、貪婪和社會罪孽中解放出來,從實際的愛情生活中解放出來。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單純的快樂中,輕松、滿意和純朴的愛情似乎是最令人滿意的。這似乎是羅賓和瑪麗恩、貢蒂埃和海倫的命運,他們的生活幸福幸運,使人嫉羨。在田園詩里,飽受磨難的農夫生活反而成了理想的生活。
然而,中世紀晚期仍然是貴族氣勢很盛、容易墮入美麗幻想的時期,享受自然生活的激情還不能產生有力的寫實主義,它只能和宮廷習俗中的藝術裝飾產生聯系。15世紀的貴族扮演牧羊人的時候,真正的自然崇拜、對質朴生活和勞作的欣賞還很虛弱。
讓·梅什諾這首詩題名《王公的眼睛》(LesLunettes des princes)。以上詩行並未推出真正的田園詩意象。一旦詩人試圖用視覺的形式表現田園風光時,王公是呵護者和牧羊人這兩個觀念自然就合流了。1468年在布魯日舉行的一場婚禮上,一首"甜點"式的小詩謳歌過去的君王,稱贊他們是"高尚的牧羊人,他們在那裡放養並呵護羊群"。
1493年,瓦朗謝訥人上演一出戲,慶賀奧地利的瑪格麗特從法國平安回國,展示國家從戰爭的廢墟中完全恢復過來,"整出戲以田園詩的風格"表現。我們熟悉馮德爾(DeLeeuwendalers)那出戲的政治田園詩韻味。王公是牧羊人的調子也回響在荷蘭的國歌里。
和騎士理想的美夢一樣,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試圖以其他形式把性上升為文化也是虛假的,而且充滿了謊言。高貴、正派、騎士忠誠的理想也好,《玫瑰傳奇》那精緻的愛欲也好,田園詩那種甜美、舒適的夢幻也好,都無法抗禦生活的風暴。風暴四起。精神方面的風暴是詛咒一切,因為性是摧毀世界的罪惡。在《玫瑰傳奇》聖餐杯的杯底,道學家看見了那苦澀的沉渣。
熱爾松不禁驚呼:"那些私生子、那些對孩子的謀殺、那些墮胎、那些仇恨、那些對婚姻的毒害從何而來?"婦女們從另一側發出了指控。這一切陳規的愛情形式都是男性製造出來的。即使色情文化以理想化的形式受到人們的喜愛,那也是徹頭徹尾的男性追求滿足的產物。對婚姻和女性弱點的不斷挖苦、對女子不忠和自負的譏諷,難道不是在掩蓋男子中心的煙幕嗎?克麗斯琴·德·比桑說,我對這一切玷污的回答是:寫這些書的不是女人。
實際上,在中世紀的色情文學和宗教文學里,幾乎找不到對婦女真誠的同情;對於愛情引起的女性弱點、痛苦和危險,幾乎沒有人表示同情。對女性的同情已經程式化為處女解放的神話,這樣的解放實際上只能是性感的刺激和自我的滿足。《婚姻的十五種樂趣》(Les Quinze joyes de mariage)以含而不露和色彩富麗的調子羅列婦女的弱點,作者描寫女子的種種疏忽,他沒有表現對女性的同情。我們要轉向克麗斯琴的作品才能聽見女性溫柔的聲音。
④ alex什麼意思
ALEX的中文意思是亞歷克斯(男子名)。
alex
發音:美 ['ælɪks]
含義:n. 亞歷克斯(男子名)
短語:
Alex Pettyfer亞歷克斯·帕蒂弗 ; 帕蒂弗 ; 阿歷克斯·派迪弗 ; 派迪弗
Alex Rodriguez艾力士·羅德里奎茲 ; 羅德里格斯 ; 羅德里奎茲 ; 羅德里格茲
Alex Law羅啟銳 ; 導 ; 演 ; 編劇
Alex Yoong熊龍
Alex Band艾力克斯·班德 ; 艾利克斯班德 ; 主唱艾利克斯 ; 表演者
Alex Lam林子善 ; 林德信 ; 林世強 ; 林志釉律師
Alex Au區偉鵬 ; 區柏祥 ; 董事總經理區偉志
Alex Harvey亞歷克斯·哈維 ; 哈維
Alex Tam譚天樂 ; 譚子維
例句:
Hey Alex! Let's play the basketball!
嗨,亞歷克斯!一起去打籃球!
(4)迪弗在法國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歌手Wild Child唱過一首也叫《Alex》的歌曲,基本歌詞如下:
Silly Alex don't think that way
傻 Alex 別那樣想啊
I said I can't hold this in
既然說了無法承受
So I'm gonna let it out right now
那我現在就要發泄出來
I want to hold you close
我想緊緊抱著你
You're acting like you want to hold you down
你像是讓自己再次失望似的
Don't ask me to
不要讓我去改變
Change the man I am for you
這個一心為你的我
I said don't ask me to
我說了不要讓我改變
Change the man I am for you
這個一心為你的我
Don't get sad, decide to stay
別難過,留下來
You're heart is here, your head's away
而你身在曹營心在漢
The more you cry, the more I know
你的眼淚只是更加讓我確信
I'm certain that you'll let me go
你將離我而去
I said oh my God I've got my heart in my hands
我曾吶喊上帝啊 我將真心拱手相讓
Now my head is so heavy that I can't understand
而現在也只是混沌而無法明白
Singing oh my golly oh miss me oh my
噢,我的天啊 噢,上帝啊
I'm afraid that the moon pulled you out with the tide
我多擔心你離開
I said I can't hold this in
真的受不了了
So I'm gonna let it out right now
我想我快要爆發了
I want to hold you close
其實我想緊緊擁你入懷
I want to hold you close
其實我想緊緊擁你入懷
You're acting like I want to hold you down
你像是只是再次讓自己失望罷了
Alex don't think that way
Alex 別那樣想
Unless you're gonna act on it
除非你真的要那樣做
Alex don't think that way
Alex 別那樣想
Unless you're gonna change the way it is
除非你能改變現狀
⑤ 拉迪格島的介紹
拉迪格島(La Digue)是塞席爾第四大有人居住的島,位於普拉蘭島東面和費利西泰島西面。島上人口約2000人,主要居住在西海岸的拉帕斯村(La Passe)和拉雷尤因村(La Réunion),面積10平方公里。1拉迪格島的名稱來自法國探險家馬可-約瑟夫·馬里翁·迪弗倫(Marc-Joseph Marion Fresne)的一艘船名,迪弗倫於1768年抵達塞席爾。如今島上以旅遊業為主,海灘非常出名。以前干椰子肉和香草製品是當地經濟的主要來源。島內的弗夫自然保護區(Veuve Nature Reserve)是瀕危動物紫壽帶鳥的棲息地,目前僅有100隻。島內最高點鷹巢山(Belle Vue)也位於島中部,海拔300米。
⑥ 古羅馬角鬥士由來
斯巴達克 Spartacus(?,色雷斯~前71)
古羅馬奴隸起義的領袖。在戰斗中被俘並淪為奴隸,被賣到卡普阿一角鬥士訓練所。公元前73年初夏,為爭取自由率70名角斗奴隸起義,佔領附近的維蘇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隸和破產農民的響應,不久即擴至數千人。他所率義師得到奴隸和貧民的廣泛擁護,隊伍不斷擴大,盛時曾達到12萬人。公元前72年率軍先北後南進行了3次遠征,多次打敗羅馬軍隊。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利亞境內與克拉蘇·迪弗斯決戰,起義軍失敗,斯巴達克在激戰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予羅馬統治者以嚴重打擊,但因歷史條件的限制和起義者未建立適當的基地,內部發生分裂等,終被強大的羅馬統治者所鎮壓。K.馬克思稱斯巴達克是「偉大的統帥,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V.I.列寧贊譽他為「最大一次奴隸起義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在人類戰爭史中,反階級壓迫的戰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這種戰爭中涌現出的軍事歷史人物的事跡無不英勇悲壯,可歌可泣。在古羅馬奴隸制時代,奴隸領袖斯巴達克領導的大起義,曾經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其不畏強暴、前仆後繼求解放的斗爭精神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奴隸,譜寫了奴隸解放的光輝詩篇。
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庄園,奴隸被稱之為「
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斗場,強迫奴隸成對角斗,並讓角鬥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拼殺。一場角斗戲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屍體。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爆發了。
斯巴達克是巴爾干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羅馬進兵北希臘時,在一次戰爭中斯巴達克被羅馬人俘虜,被賣為角鬥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鬥士學校,受非人待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斯巴達克向他的夥伴們說∶「寧為自由戰死在沙場,不為貴族老爺們取樂而死於角斗場。」角鬥士們在斯巴達克的鼓動下,拿了廚房裡的刀和鐵叉,沖出了牢籠。在路上,他們正好遇上幾輛裝運武器的車子,就奪取了這些武器武裝了自己,並跑到幾十里以外的維蘇威火山上聚義。斯巴達克率領起義者在這里安營紮寨,建立起一個鞏固的陣地。
許多逃亡奴隸和農民都紛紛前來投奔,斯巴達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個部落的,也參加了起義。起義隊伍由70餘名角鬥士很快發展為約1萬人,並多次戰勝羅馬軍隊的一些小部隊,斯巴達克便按照羅馬軍隊的形式將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改編,除有數個軍團組成的步兵外,還建立了騎兵,此外還有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除奪取敵人武器外,起義軍兵營里還組織製造武器。對士兵進行訓練,並制定了嚴格的兵營和行軍生活規章,不久就控制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到6萬人。他將部隊開向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裡人數達到12萬(據有些史料記載為9—10萬)。被起義的巨大規模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里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義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困難,主張離開義大利,沖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義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於這種意見分歧,3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2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斯巴達克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的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穿過整個義大利。在齊扎爾平斯高盧省(北義大利)的摩提那會戰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起義者受到勝利的鼓舞又因越過阿爾卑斯山有不少困難,斯巴達克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揮師南下,返回義大利,從一邊繞過羅馬,向南方進軍。
面對這支馳騁於義大利的起義隊伍,羅馬統治集團驚慌失措,沒有人敢競選執政官。元老院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最後選任大奴隸主克拉蘇斯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軍隊在義大利布魯提亞半島(今卡拉布里亞)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隻,斯巴達克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計劃也未能實現。這時,克拉蘇斯在起義軍兵營後方構築了一道工事,切斷了起義軍撤回義大利的後路。挖的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里,寬和深均為4.5米),並築起土圍。但是,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突破了工事。在突擊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損失了約三分之二。不久,斯巴達克在軍隊很快得到補充後(達7萬人),於公元前71年春試圖以突襲的方式佔領義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爾的西,乘船渡海駛向希臘,進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羅馬元老院竭力想盡快地將起義鎮壓下去,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的大軍和路庫魯斯的部隊調來增援克拉蘇斯。為了不讓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斯的軍隊發起總決戰。他用急行軍快速將部隊開向北方,迎擊克拉蘇斯。在阿普里亞省南部的激戰中,斯巴達克軍隊雖在數量上比羅馬軍隊少得多,但他們仍然英勇戰斗。斯巴達克身先士卒,騎在馬上左沖右突,殺傷兩名羅馬軍官。他決心殺死克拉蘇斯,但由於大腿受了重傷,只好在地上屈著一條腿繼續戰斗。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約5000名斯巴達克起義軍逃往北義大利,不幸在那裡被龐培消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人釘在從羅馬城到加普亞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沒有統一領導的起義隊伍在義大利許多地區仍然堅持戰斗10年之久。
轟轟烈烈的斯巴達克起義失敗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沒有一個能夠聯合廣大受剝削群眾的總綱領;參加起義的羅馬社會各階層的社會成分和民族成分復雜,對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戰指揮上由於缺少經驗也有許多錯誤等。然而,這次起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起義的本身,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制的經濟危機,促使羅馬政權由共和制向帝制的過渡。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斗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馬克思稱他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也說∶「斯巴達克是大約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斯巴達克起義對奴隸解放與自由運動是一次巨大推動,在人民群眾爭取社會解放的斗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跡。列寧在評價斯巴達克起義時指出∶「在許多年間,完全建立在奴隸制上的彷彿萬能的羅馬帝國,經常受到在斯巴達克領導下武裝起來、集合起來並組成一支大軍的奴隸的大規模起義的震撼和打擊。」就當時來說,極大地動搖了羅馬奴隸制基礎。奴隸主被迫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並開始改變控制奴隸的方法和對奴隸的態度。他們盡量收買不同種族的奴隸,避免把同族的奴隸集中使用,提防他們聯合在一起。奴隸主開始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奴隸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隸就在這樣的方式下開始演化為「隸農」,而釋放奴隸的數目也漸漸增多。上述情況到公元1世紀後就更為普遍。
斯巴達克起義能夠建立較強大的軍事組織,多次打退羅馬精銳部隊,在軍事上有許多成功之處,如在戰斗行動中力求奪取和掌握主動權;組織好步兵和騎兵的協同,力主進攻;在戰區內巧妙地機動部隊;行軍隱蔽迅速,設置埋伏,實施突襲;善於各個殲滅敵人。這些對後來的奴隸起義戰爭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古代希臘最強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達第二
斯巴達克領導的古代羅馬規模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羅馬的戰爭中被俘,賣到卡普亞的一個角斗訓練所當角斗奴隸。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和他的夥伴們不堪忍受角鬥士的悲慘境地,決定起義
首先這種表演(和體育比賽不一樣,它血腥殘忍,和體育的奧利匹克精神實在不是一路,因此不說它是比賽)從264 B。C馬庫斯和德西穆斯兄弟(Marcus and Decimus Brutus)在他們父親的葬禮上驅使3對奴隸互博開始,到574AD已經是蠻族和基督教之城的羅馬舉行了最後一場比賽為止,這個活動持續了近千年(拜占庭帝國有賽車活動,但沒有類似角斗表演的活動)。在羅馬歷史上,許多這樣的表演都是由顯貴大家出資舉辦,免費向羅馬公民開放的,角斗表演和免費發放的麵包一樣,是用來撫慰羅馬中下層人心,讓他們忘記自己的不幸用的。
早期的角鬥士來自奴隸,戰俘,罪犯(羅馬公民一犯罪就失去了公民權),但後來有大量的自願者入行,到了共和羅馬晚期,超過半數是自願入行的。
一個自由人選擇干這個出於如下的原因:1、生活失敗,債務纏身,藉此試圖發財(否則就只能加入軍團,當教師,或者下大獄);2、想獲得榮譽和財富;3、一個成功的角鬥士的功績和羅馬軍功一樣,是可以拿出來炫耀的。
角鬥士是一門職業,參加者歸叫lanista的主人所有,接受專業訓練,包括田徑訓練和格鬥訓練,受傷有人負責治療,一日3餐,有獲得獎勵的機會。也有女角鬥士。
下面就是歷史有記載的幾種角鬥士。
1、THRACIAN,也就是色雷斯人的意思,現在在保加利亞境內的色雷斯(thrace)則一直是個傳奇的地方,有兩個讓至今世界都知道的驕傲,玫瑰花和反抗暴政的英雄。因此,我之所以把他們放在第一位向大家介紹,不是沒有道理,這個地方出了兩個有名的人物,一個是著名的歌唱家Orpheus,也就是奧費斯,就是據希臘神話說在演唱時把動物,樹木,水澤,石頭都能打動的那位人物。另一位則是個大英雄,也是各路暢銷書,電影的寵兒,偉大的起義者斯巴達克思Spartacus,出身色雷斯的反抗者。
言歸正轉,羅馬人在征服色雷斯時對該地人的反抗印象至深,外加從那裡弄來的奴隸也不少,自然就有大量的色雷斯人被充做角鬥士,他們人數眾多,影響之大,以至職業角鬥士里有了這個以此為名稱的單獨分類。跟據研究,他們屬於輕裝角鬥士的范疇,通常使用小圓盾和被稱為
PARMA的方盾以及被叫做SICA(這個也是現在許多義大利人的姓)的短彎劍,帶有冠飾為神獸GRIFONE(我們對這個動物所最熟悉的兩個東西分別是法國標致汽車的那個獅子狀標徽,以及意甲佩魯甲隊的那個呢稱)的金屬頭盔。著及膝護腿甲。常被安排與重裝角鬥士-Hoplomacus角斗。
2、MIRMILLO,他們戴有冠飾,其外型近似現代女帽的長沿金屬頭盔(往往還插有羽毛)和皮革護臂,屬於界於重裝鬥士和輕裝鬥士之間的角色,在格鬥中使用的的武器一般是劍,橢圓盾牌以及類似漁網的捕網。在格鬥表演時主要被安排的對手是RETIARIUS(這類鬥士的塊頭,裝備,平常的訓練也近似於重裝鬥士,因此倒也不是很吃虧)。
3、SAMNITE,這個名稱源於在公元前被羅馬盟友CAPUN人所打敗的人。他們不是部落,而也和羅馬人一樣,有著許多自己的城市。說老實話,這些人並沒有象羅馬人所說的那樣不堪,這些人也是和擴張中的羅馬人勇敢的打了幾場惡仗的人,而且也表現的頗為勇敢,從BC343年到BC290年間,和羅馬人光大仗就打了3次,史稱"SAMNITE WAR"不過是運氣不好,第3次SAMNITE WAR(298BC-290 BC),他們終於失敗,最後一座在他們手裡的SAMNITE城市被羅馬人所征服,其中許多人變成了奴隸。不過,萬流歸源,羅馬人也絕僅僅不是那7個山包上人的後代,他們的血液里有著其他許多義大利人的血,其中就有這些SAMNITE人的。
他們所穿的盔甲和所使用的武器(式樣和他們被征服前所穿用的那些有類似的地方)據說代表了羅馬人對SAMNITE人的蔑視,很奇怪,羅馬人從被征服地區的奴隸里挑出一批人充做角鬥士,可又用那些地區的名稱來給角鬥士們分類,這也許是羅馬人自信心的表現"我們征服了你們,我們用你們取樂,你們要表現的勇武來取悅我們才能活下去,可無論你們如何勇武也沒用,因為征服者是我們。"(這段話史無信據,純屬我的臆測)。使用長方型盾(SCUTUM)和角鬥士劍(GLADIOUS),一般在左腿著金屬護腿或皮革護腿(OCREA---對腿護甲的統稱)頭戴有羽飾和護面的金屬頭盔。
4、SECUTOR,有「追擊者」的意思。得名於其格鬥技術-----經常主動把他的對手趕的滿格鬥場的跑。在角斗表演中,他們往往是和同伴們集群作戰,很講究之間的相互配合,用快速,靈巧,詭計來迷惑對手。所用的頭盔上開有2個觀察孔,帶有冠飾。格鬥時主要被安排的對手是REIARIUS,因此才使用可以避免被REIARIUS捕捉網套住的圓頂頭盔(盡量避免被捕網掛住)。用長盾,左腿戴叫做0CREA的護甲右臂帶金屬或皮革護甲,使用叫SPATHA的短劍。
既然這些人的特點是快速敏捷,那就不免既被古代的惟利是圖的傢伙們看中也不免被現代那些惟利是圖的大公司們看中,比如,NIKE公司的一款球鞋就叫這個名字。
5、OPLOMACUS,這可是一場角斗表演的要角。是名副其實的重裝鬥士,你可以隨喜好叫他"大象""巨人"或者其他什麼的。這類鬥士也是所有角鬥士里裝備最重,最多的。其武器和格鬥技術和SAMNITE相似。使用被叫做SCUTUM的長方型盾,著名的GLADIOUS劍(也是角鬥士-Gladiator的詞源)說老實話,很多時候他和另一種重裝角鬥士之間的差別很小,甚至是沒有,這也是許多研究者所爭論不休的地方,確實,無論是裝備,都是厚甲重盔,無論是武器,都是劍和長盾,無論是塊頭,都是些肌肉發達,青筋飽綻的大傢伙。無論是出場時的轟動效應,都會引起歡呼和喝彩,以及婦女們看到健壯的,體若天人的強壯大漢時所發出的尖叫,或者還有別的其他什麼,這兩種鬥士都是一樣的。那我就不妨妄度一下,既然羅馬商業繁盛,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看,多一些花頭是很必要的,就是要進行細分,讓觀眾津津樂道於這些不同,從中試圖找出些小差異來獲得心理的滿足。
既然他們算是真正的重裝角鬥士,那自然是武裝到牙齒。他們頭戴重型護面金屬頭盔,四肢著金屬或皮革護甲。尤其是右臂,披著一直延伸到肩部的索子甲。外加他們的大塊頭,這樣一來,自然會成為格鬥表演的要角,但也要受制於其盔甲的重量。不過,最刺激,最血腥的場面往往也是他們所製造出來的,一個個黑鐵塔式的大傢伙在格鬥場里縱橫挪閃,用各路家甚把可憐的對手一個個的送上西天,這種摧枯拉朽的場面是羅馬人所最樂於看見的場面,許多史書都記錄了當時羅馬人在那種情況下歡呼雀躍的場面,而且,很多情況下,目睹這樣殘忍場面時,表現的最為激動的往往是那些在神廟里發誓永守童貞,終生侍奉眾神的女祭祀和貞女們。 這些都是真的,和電影里那些文雅的演員不一樣,羅馬人實際是一個強悍的,近於嗜血的民族。
6、RETIARIUS,捕網角鬥士的意思。使用3齒魚叉(就是海神的3叉戢,羅馬人喜歡附庸希臘人的風雅,胡亂搬用的情況不少,這個就是一例)和捕網(有的是全金屬絲編的,有些是在普通的魚網里加了金屬物以增加分量)來進行格鬥。他們的主要格鬥戰術是用捕網套住對手然後用魚叉攻擊。與其他角鬥士不同,此類角鬥士不著護甲,僅在左肩有金屬護板,使用GLADIOUS劍,左腿有金屬或皮革護腿,不使用頭盔或鎧甲。但其輕快敏捷,在格鬥時被安排的主要對手是SECUTOR。是輕快了不少,但在和重型角鬥士的打鬥中,往往就變成了黑鐵塔們手下的冤魂。
⑦ 美國的知名文學作家有哪些呢!
美國文學的雛形
早期的美國文學是從歐洲文學的樣式和風格中衍生出來的。例如,維蘭德和查爾斯·布羅克登·布朗的小說創作就是對英格蘭哥特小說的模仿。就連華盛頓·歐文的傑作《李伯大夢》和《沉睡谷傳奇》也是十足的歐洲風格,只是故事發生的場景改為美國而已。
美國文學的誕生
美國第一位在小說和詩歌創作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作家是艾德加·愛倫·坡(1809-1849),他於1835年開始短篇小說的創作,其作品包括《紅死病》、《陷坑與鍾擺》、《頹敗之屋》和《莫爾格街兇殺案》。他的創作觸及了前人很少涉及的心理學領域,並且將神秘、幻想等元素融入小說創作之中。
1837年,年輕的作家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將他的一些短篇小說集結成冊出版,名為《重講一遍的故事》。這是一部包含了豐富的象徵主義及神秘主義元素的作品。後來,霍桑又開始寫作長篇的傳奇小說、類寓言小說,他的本土小說《新英格蘭》以人類的內疚、榮耀和情感上的壓抑為主題。霍桑的代表作是《紅字》,講述一個因通姦行為而被驅逐出社區的女人的故事。
霍桑的小說創作對他的朋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1819年-1891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赫爾曼·梅爾維爾以自己早期的水手經歷為藍本創作了許多富有異國情調的小說。在霍桑的影響下,麥爾維爾的小說中也融入了很多哲學上的思索。在其代表作《白鯨》中,作家通過對一場驚心動魄的捕鯨歷程的描述,表達了對人類痴迷狀態、人性中罪惡成分以及人類如何戰勝這些天性的思索。在他的另一部短篇傑作《比利·巴德》中,梅爾維爾則戲劇性的描寫了戰爭時期一艘船上人們責任和同情心的主題。梅爾維爾的那些涵義深遠的傑作銷量少得可憐,而梅爾維爾本人在有生之年也沒有獲得應有的聲譽。直到20世紀初期他的作品才重新被人發掘並被給予公正的評價。
1836年,曾經做過聯邦政府部長的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1803年-1882年)出版了一部散文作品《自然》,主張人類可以通過學習和研究自然世界來代替篤信宗教或試圖達到某種玄妙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不僅僅影響了那個時代的作家,以致於形成了一股「先驗論」的文學思潮,而且還通過他本人大量的演說而影響了公眾。
除愛默生外,最具天賦的先驗論思想家是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他是一位堅定的新教徒。梭羅曾獨自一人在一片密林環繞的湖畔小木屋中獨居了兩年,並完成了《瓦爾登湖》。那是一本論文集,主要思想是反對無所不在的、組織嚴密的社會對人性的束縛。梭羅激進的思想對後世美國小說中人物的個人主義特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馬克·吐溫(真名為塞繆爾·克萊門斯,1835-1910)是美國第一位生於美國邊境密蘇里州而非東海岸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包括論文集《密西西比河上》以及小說《頑童流浪記》。馬克·吐溫的風格受新聞學影響很大,盡管根植於美國本土,語言質朴,卻也具備很多發人深省的幽默元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文學創作語言。他筆下的人物的言談往往非常生活化,十足的「美國味」,並且使用方言、新生詞彙和地方口音。
亨利·詹姆斯(1843年-1916年)的作品關注所謂的新舊世界(指歐洲和美國)的差異。盡管他出生於紐約,卻在英國度過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陰。他的很多小說都關注那些旅居歐洲的美國人。詹姆斯的作品往往使用結構復雜、風格高雅的語匯,注重描寫情感上的細微變化,這使得他的作品顯得晦澀難懂。相對而言,他有兩部作品比較容易讀懂,分別是《黛茜·米勒》和《碧盧冤孽》。前者描寫一個迷人的美國女子在歐洲的生活,後者則是一個靈異故事。
美國抒情詩
19世紀美國兩位最偉大的詩人彼此的性情和風格都截然不同。沃爾特·惠特曼(1819-1892)曾經做過工人、旅行家,而且在南北戰爭中志願做過護士。他是一位詩歌的革新者。他在篇幅浩大的詩集《草葉集》以無拘無束的詩體和長短不一的詩句來象徵美國無所不在的民主精神。詩人將自己生命的歷程和美國一代人的生命歷程視為一體,努力使自己不要變成一個粗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例如,在《草葉集》中收錄的重要作品《我自己的歌》里,惠特曼如此寫道:「這就是那些不同年齡、不同處所的人們的思想/ 我對他們並不陌生」。
惠特曼也是一位關注人的實質而非精神的詩人。英國小說家D·H·勞倫斯在研究美國經典文學的時候,曾經如此評價惠特曼:「他是第一位向『人類的靈魂高於肉體』的陳詞濫調開炮的人」。
和惠特曼不同,埃米莉·迪更生(1830年-1886年)是一位獨具在馬薩諸塞小鎮的上流社會的未婚女子。她的詩作充滿靈性和智慧,結構精巧,深入心靈。她的作品和當時的美國社會格格不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得以出版。
埃米莉·迪更生的很多詩作都以死亡為主題,並帶有揶揄的意味。她的一首詩這樣開頭:「由於我無法逃避死亡/ 死亡卻對我望而卻步了」。她的另外一首詩作則戲謔自己一樣的女子在男權社會中的地位,她這樣寫道:「我是一個不存在的人/ 你呢?/你也是個不存在的人么?」
美國文學的黃金世紀
在20世紀初期,美國的小說家們將觀察的觸角深入更加廣泛的社會領域,同時關註上流社會和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伊迪絲·華頓(1862年-1937年)的小說反映上流社會的生活,而她本人就生於美國東海岸富裕的地區。她的傑作之一《純真年代》描寫了一個男人徘徊於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女人之間,卻最終選擇了那個傳統的、被上流社會所能接受的女人的故事。和她同時代的斯蒂芬·克萊恩(1871-1900)最著名的作品是關於南北戰爭的小說《紅色英勇勛章》。克萊恩在他的《街頭女郎梅季》中描寫紐約妓女的生活。西奧多·德萊賽(1871-1945)在他的小說《嘉麗妹妹》中講述了一個鄉村少女來到大都市芝加哥,並成為一個有錢人姘婦的故事。
作家們在文學風格和形式做出了許多可貴的嘗試,並終於導致創作主題徹底的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彼時正流亡法國巴黎的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1874-1946)出版小說《三個人生》。這是一部具有實驗性質的創作,其中融入了作家所熟悉的立體主義、爵士樂以及其他現代藝術思潮等元素。
詩人艾茲拉·龐德(1885年-1972年)生於愛達荷州,卻在歐洲度過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陰。他的作品體系復雜,晦澀難懂,經常在文學中融入其他藝術樣式的元素,並在東西方文學中廣泛汲取養分。他對許多詩人都產生了影響,最著名的就是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1888年-1965年),另一個旅居海外的美國詩人。艾略特的詩作以玄奧著稱,融入了許多象徵性的元素。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詩人通過描寫一系列支離破碎、氣氛可怖的圖景,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充滿敵視和偏見的社會。艾略特的詩歌和龐德的詩歌一樣晦澀難懂。《荒原》的一些版本甚至需要詩人自己作大量的腳注,才能讓讀者大致讀懂。艾略特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的作家們也喜愛選擇戰後世界的覺醒與幻滅作為題材。費滋傑羅(1896年-1940年)的小說創作生動的描述了20年代美國社會躁動不安卻又無比沉悶的氛圍。費滋傑羅最熱衷於表現美國年輕人在一次次的失敗和沮喪中融入社會的過程,代表作品是《大亨小傳》(喬志高譯)。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曾在一站期間從事過救護車司機的角色,親眼目睹了死亡和暴力的慘烈。戰場上慘絕人寰的屠殺行徑使得他痛恨抽象、空洞的文學語言,認為這樣的語言只能粉飾太平,誤導讀者。於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刪除可有可無的語匯,語言洗練簡潔,直接切入主題。他賦予自己的作品以道德約束,並頌揚那些在重壓之下的勇敢者。他小說中的主角通常是強壯、沉默卻不懂得取悅女人的男人。《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最出色的作品。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約翰·史坦貝克(1902年-1968年)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他的很多小說便以故鄉作為背景。史坦貝克的小說風格簡練,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這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廣大的讀者,卻無法討得文學評論家的歡心。史坦貝克經常描寫貧窮的工人階層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反抗自己的命運的過程,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具社會意識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憤怒的葡萄》,講述了貧窮的裘德一家從俄克拉荷馬州千里迢迢的遷徙至加利福尼亞,尋求幸福生活的故事。他的其他作品還包括《薄煎餅》、《人鼠之間》、《罐頭工廠》以及《伊甸園東》。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繁榮的美國戲劇
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戲劇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美國第一位偉大的劇作家是尤金·奧尼爾(1888-1953),他於193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奧尼爾的劇作在古典神話、聖經以及現代心理學等領域取材,直白的描寫性和家庭爭端問題,但他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於人們對自己身份認同問題的探索。他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長夜漫漫路迢迢》(喬志高譯)是一部規模很小,主題卻很深刻的悲劇,以作家自己的家庭生活為藍本。
這個時代的另一位美國本土的劇作家是田納西·威廉斯(1911-1983)。他來自美國南部,熱衷於以自己的家鄉為故事的背景。他的劇作通常十分詩化且煽情,經常以一個情感細膩的女子被困於一個蠻荒的環境為主題。他的一些劇作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包括《慾望號街車》和《朱門巧婦》。
來自南方的聲音
其實,在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五年,便已經有一位美國作家獲得這一殊榮,那就是威廉·福克納(1897-1962)。福克納以密西西比河畔一個名為「約克納帕塔瓦」的虛構的地方為背景創作了一系列作品。他以看似未經修飾的人物的思維軌跡為線索來敘事,以此來揭示人物最真實的內心世界。這一技巧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意識流」。作家還經常打亂時間順序來敘事,用以揭示過去和現實之間的聯系。他最優秀的作品包括《喧嘩與騷動》、《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等。
福克納是美國南部文學崛起的一個代表人物。南部文學的代表作家還包括杜魯門·卡波特(1924-1984)和弗蘭納里·奧康納(1925-1964)。盡管卡波特的創作領域包括長短篇小說以及散文,他最傑出的作品卻是紀實文學《冷血》。這部作品記錄的是一宗真實的連環殺人案,體現了一位小說家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和優美的文風的絕佳結合。其他擅長寫紀實文學的作家還包括諾曼·梅勒(1923-)和湯姆·沃爾夫(1931-)。前者在收入《夜晚的大軍》中的《五角大樓》一文中描寫了一場反戰大遊行,而後者的《太空先鋒》則真實的記錄了美國宇航員的生活。湯姆·沃爾夫是美國新新聞主義的代表人物。
弗蘭納里·奧康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因此她能夠以旁觀者的冷峻目光觀察她的家鄉——新教傳統根深蒂固的美國南部社會。她筆下的人物多半是正統的新教徒,同時迷戀上帝與魔鬼。她以其悲喜劇風格的短篇小說而著稱。
黑人文學
20年代,位於紐約曼哈頓哈萊姆區的黑人藝術家社區逐漸崛起,發動了「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在這場文藝運動中產生了諸如朗斯頓·休斯(1902年-1967年)、康蒂·庫侖(1903年-1946年)以及克勞德·麥凱(1889年-1948年)等極具天賦的詩人。小說家佐拉·尼爾·赫斯頓(1903年-1960年)將傳統的小說敘事與非裔美國人的口頭傳播的傳說和歷史結合起來,並且融入了人類學元素。她在小說《凝望上帝》中描寫一個非裔美國女人的生活和婚姻。她的創作影響了後來的黑人女性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對文學形式多樣化的需求導致許多黑人作家躋身美國文學的主流。詹姆斯·鮑德溫(1924年-1987年)在作品《喬萬尼的房間》中表達了對種族主義的蔑視和對性解放運動的支持。拉爾夫·艾利森(1914年-1994年)在《隱形人》中以「隱形人」喻黑人文化在美國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將非裔美國人的境遇和現代社會中人類對自我身份認同的過程結合起來。
垮掉的一代
50年代,美國的西海岸出現了一群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和藝術家。這些人熱衷於爵士樂,認為戰後的社會已經疲憊不堪,主張人們應該在毒品、酒精和東方的神話傳說中尋求更多新鮮的體驗。詩人艾倫·金斯堡(1926年-1997年)在其作品《嚎叫》中奠定了這一流派反抗社會和追求視覺迷幻的風格。這部作品以惠特曼風格的句式開頭:「我親眼看到我們這一代最美好的心靈被瘋狂所毀滅……」。傑克·克魯亞克(1922年-1969年)在他插話式風格的小說《在路上》中為「垮掉的一代」縱情享樂的生活方式大唱贊歌。
後現代主義文學
以下一些作家的作品可以勾畫出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大致輪廓:托馬斯·品欽、威廉·加迪斯、羅伯特·庫維爾、威廉·H·加斯、約翰·巴斯、雷蒙德·費德曼、唐·德里羅。這些作家共同的特點在於:主張每個具體的「文化結構」都應該服從一個范圍更龐大的敘事結構,因此沒有任何一種結構是完美的;理想的敘事結構是人們所無法預知的;知識具有無法改變的不確定性。所有這些思想導致「類型之類型」理論的誕生,以及《芬尼根守靈夜》式的結構迷陣。
由於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仍在建構之中,目前學術界還無法為這一流派的作家和作品下一個客觀的評述和結論。人文主義與解構主義,整合與分裂,單一和多元,究竟孰優孰劣,目前尚無法判斷。而實際上,這也是托馬斯·品欽、雷蒙德·費德曼、奧斯瓦德·維納、漢斯·沃爾什朗格、雅克·德里達、詹姆斯·喬伊斯、阿諾·史密特、弗拉基米爾·索羅金等後現代主義作家的初衷。
充滿智慧的靈魂
從歐文和霍桑的年代一直到今天,短篇小說一直都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文學樣式。約翰·奇佛(1912-1982)是美國20世紀傑出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的小說將不斷成長著的美國大城市周邊城鎮人們的生活納入了文學的視野。奇佛長期供職於以智慧和成熟著稱的雜志《紐約客》。
近些年來,美國出現了許多來自邊緣人群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取得了振聾發聵的效果。例如J·D·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是意識流小說中的傑作;萊斯莉·瑪爾蒙·席爾柯(1948-)的小說《美國土生子》大量應用口語,並引入民間傳說等元素;華裔作家譚恩美(1952-)在小說《喜福會》中講述了她的父母早年在加州的經歷。古巴裔作家奧斯卡·黑傑羅斯(1951-)的小說《曼波之王的情歌》榮膺1991年普利策文學獎。埃德蒙·懷特(1940-)所著的包括《一個男孩的故事》的系列小說反映了美國同性戀人群的歡樂與痛苦。近些年來,美國的一些黑人女作家大行其道。其中,托妮·莫里森(1931-)以其小說《寵兒》和一些其他作品贏得了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她是第二位獲此榮耀的美國女作家。
其他人物
海明威 ,達希爾·哈密特和雷蒙德·錢德勒,歐·亨利、辛克萊·劉易斯、艾茵·蘭德、左拉·尼爾·赫斯頓、蕾切爾·卡遜、理查德·賴特、薇拉·凱德、保羅·奧斯特等。
擁有國際聲譽的美國詩人包括:艾略特、艾倫·金斯堡、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約翰、格林里夫·惠蒂、瓦爾特·惠特曼、埃米莉·迪更生、羅伯特·佛洛斯特、艾茲拉·龐德、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查爾斯·布考斯基、羅伯特·勞、格溫多林·布魯克斯、朗斯東·休斯、奧格登·納什、謝爾·希爾弗斯坦、威廉·S·伯羅斯、E·E·肯明斯、瑪雅·安吉羅。
⑧ 順勢醫學的發展歷程
順勢療法是一種有別於傳統西醫的獨立、良好的醫療體系,完全可以安全、快速、有效、永久性地治癒疾病。
1790年,德國猶太人哈尼曼醫生從古代刊物中發現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醫學之父—希波格拉底已提及順勢療法的醫學論點.
1796年,第一批順勢療法書籍誕生.
1813年,哈尼曼給俄國戰場上敗退下來的拿破崙士兵治癒了傷寒和霍亂.
1827年,FH.金和彼爾.居里將順勢療法引入英國;1925年創建國際順勢療法學院。英國有80%的醫生自願學習另類療法;泰肯特(1849-1916)編著了1423頁的《順勢療法總錄》。
1830年,塞巴斯蒂安.德.吉爾迪將順勢引入法國;1870年,巴黎創建順勢療法醫院—聖亞克醫院;8所順勢療法學院及順勢療法研究學位;1948年,法國第一次對順勢療法葯物生產步驟作出正式規定;1965年,順勢療法葯物名稱正式進入法國葯物總匯。
1832年,歐洲遭受流行性霍亂襲擊,順勢療法葯物首次在世人面前大顯身手。
1833年,赫林將順勢療法引入美國,於1844年創建順勢療法研究所,有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27家醫學院。
義大利由迪弗雷納於1834年推廣順勢療法。
印度自1841年在孟加拉建立順勢療法學院,目前有120多家順勢療法醫學院,80家醫院及10萬多名醫生使用順勢療法。
巴西1843年由伯努瓦開設順勢凼法學院,1980年7月,國家醫療保險承認順勢療法,現有順勢醫生3000名。
1844年,美國順勢療法醫學會正式成立,該階段,順勢療法在全球盛極一時,當時美國許多著名文豪、政要和商家,都是順勢療法擁護者。文豪代表:馬克.吐溫,威廉.詹姆士等,政要代表:廢奴主義者威廉.萊.加利森,女權運動者有蘇珊.B.安東尼和伊麗莎白.凱迪,美國政要:詹姆士.加菲爾德和威廉.麥金利,商界著名億萬富豪約翰.洛克菲勒和威廉.雷克利等。
1850年墨西哥由邁洛期和加爾波引進2所順勢療法醫學院,3000名順勢療法醫生。
阿根廷由鮑謝羅於1934年推廣,90年代,順勢療法醫生達12000名。
1960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興起回歸自然的熱潮,加上對抗療法的副作用(以抗生素為代表)等原因,順勢療法得到更廣泛的關注。
1965年巴基斯坦制定了順勢療法條例,並獲得中央衛生部財政支持。
1978年,英國格拉斯哥順勢療法醫學院進行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證明順勢療法葯物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優於對抗療法。
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開呼籲世界各國對其進行研究,以彌補現代西醫的不足,減少西葯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德國1991年初有5家順勢療法醫院和37%的醫生使用順勢療法。
20世紀90年代,來由於崇尚自然之風的興起,加之基因、微納米技術及量子醫學的發展,對順勢療法予以強大的理論支持,順勢療法日益風靡歐美。
1990年,美國國家自然療法醫學院順勢療法學科主席、北美順勢療法學會長墨菲博士編寫了「順勢療法症狀與葯物對照」一書,是目前順勢療法臨床治療電腦軟體Macrep重要查詢書籍;荷蘭順勢療法專家范贊德荷爾特出版「完整的症狀與葯物對照」一書,標志順勢療法科學體系全面建立。
1997年,「亞太地區順勢療法學會」主席陳樹楨博士第一次在中國引入順勢療法概念,我國前衛生部長、著名中醫學者崔月犁高瞻遠矚,對第一部中文版順勢療法書籍的公開發行給予強大支持,並欣然題書名:「順勢療法—二十一世紀人類征服疾病的武器」該書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發行。
1998年,成立了日本順勢療法醫學協會。
2000年6-12月份,為了盡快推動順勢療法在中國的普及,《人民日報》科教文部將該書的主要內容在其主辦的《健康日報》上予以連載。
2003年,非典時期,順勢療法在中國大顯身手。
2004年,《中國葯品集》登載文獻《創造了醫學奇跡的順勢療法》。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