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九歲繼承國王位的有哪些人

法國九歲繼承國王位的有哪些人

發布時間:2022-07-12 22:27:39

❶ 法國最著名的國王是誰,簡述生平

妹說的 獅心王 Richard 能和薩拉丁相提並論的人物 你想吧

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他在位期為1189年至1199年。他也是諾曼底公爵(稱理查四世)。
理查青少年時期與母親埃莉諾生活在法國的阿基坦。1168年受封為阿基坦公爵。1184年其長兄亡故,理查成為王位繼承人。1188年-1189年他串通法王腓力二世,反對父親亨利二世立幼子約翰為王儲,並成功奪取王位。
理查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君主。即位不久,由於伊斯蘭英雄薩拉丁攻下了耶路薩冷,引起歐洲基督世界的震驚。1190年他與腓力二世一起發起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91年佔領塞普勒斯,並與法軍一起攻下了阿克。在進軍耶路撒冷時,遭到薩拉丁的抵抗而未果,但他與薩拉丁之間英雄惜英雄的情操與風范,仍被後人傳為美談。
1192年9月,理查以基督徒可自由進出耶路撒冷為條件,與薩拉丁議和回國。中途理查被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俘虜,並把他轉交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亨利六世將其監禁在特里斐爾絲的山上城堡。傳說,在他被關押期間,一次亨利六世將他扔進有獅子的房間,想讓他被獅子吃掉。沒有想到,理查搶先一步,手從獅子喉部伸進,將獅子心臟取出,並且,在眾人的眼皮底下將獅子心臟生吃掉,獅心王理查由此得名。
理查不在國內時,政事由坎特伯雷大主教華爾特(Hubert Walter)治理。在理查一世的母後艾琳娜與的奔走和多方斡旋下,亨利六世於1194年同意英國用15萬英鎊贖回理查一世。當時英法有很深的矛盾,理查一世回來就准備和法王腓力二世發動戰爭,在軍事上法王不是對手,但是戰爭的龐大支出導致了1196年的倫敦抗稅起義。
理查本身並不懂英語,在英格蘭的時間亦甚為短暫,而由於四處征戰以及遭俘作囚的緣故,在位期間給英格蘭人民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但他本人的行事作風充滿了中世紀騎士的風范,深為英格蘭人民所愛戴。另外,由於他長期在外,使得英格蘭貴族取得更大的權力,也間接促成了日後英格蘭的大憲章。
理查娶伯倫加莉亞(Berengaria of Navarre)為妻,但二人並無子女。這一婚姻因而被有些歷史學家懷疑,甚至傳說理查與一同第三次十字軍的法國國王腓力二世為同性戀關系。
「獅心王」理查的鐵漢性格和他那暫短四十二年的神話般經歷,八百多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令人驚嘆、敬佩乃至頂禮膜拜,當然也會被他的敵對者、異教之人咬牙切齒地詛咒。
理查一世以勇猛、剛毅、豪爽、頗有謀略而享譽於世。他是最著名的歐洲騎士國王之一,一生中充滿著接連不斷的沖突,從與父王、兄的爭斗到率領十字軍進行東征,再而粉碎弟弟的篡權、與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對壘、平定叛亂,由生到死都是那麼富有傳奇色彩,確如同一頭雄心勃勃無所畏懼的獅子,在不停地振鬣吼叫奮爪馳突縱橫天下……
這是關於獅心王來歷的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公元1157年9月8日清晨,一團團、一朵朵大大小小的烏雲在天空中擠壓、翻滾著,如無數匹黑馬聚在了一起正進行著你死我活的嘶咬騰踏,道道閃電劃開低沉欲墜的天幕,放射出耀眼的白光,引來陣陣雷聲由遠而近滾過英格蘭古老都城牛津的上空。
一陣嬰兒的哭聲驟然響起。這哭聲出自英格蘭王宮的一座寢殿,發自剛剛出生的小理查之口。
小理查的母親埃莉諾從連續三天三夜的撕心裂肺般痛不堪忍的陣痛中一下子平靜下來,止住了哭聲和叫喊。她輕輕抹去淚,目光射向還渾身是血的小兒,已看不見窗外的閃電,聽不到滾過宮殿上方的雷聲,覺得小兒那響亮的哭聲如同一首纏綿的情歌。這使她滿臉是笑,心醉了。
埃莉諾疲倦地閉上眼睛,忽然想到兒子的將來,臉上的笑容頓時消失。
埃莉諾很清楚,這個孩子理查難能成為英格蘭王室的繼承人,因為他已經有個兄長小亨利,小亨利不但已經六歲,而且看上去即英俊又沉穩,那麼理查就可能只是一方公爵或伯爵,有個公國、伯國而已,但她絕不甘心這樣。
埃莉諾隨即想到了丈夫亨利二世,趕緊派人把這個喜訊前去報告給他——他此時正在和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作戰。
按照常理想,作為已經加冕三年的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他一定是個英格蘭人。其實不然,他本人和父親、祖上都是法國人。
亨利二世出生在公元1133年,他的父親是法蘭西的安茹伯爵,名叫高弗黎;母親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之女,名叫瑪蒂爾達。亨利二世外表英俊、性格剛毅,文武兼備,有好多傳奇故事,名聞遐邇,從小就深得父母喜愛。
1150年,經過父親高弗黎的多方努力,十七歲的亨利成為諾曼底公爵,第二年在父親病故後又得到了安茹伯爵爵位。「安茹」是法國西北部的地區名,因為古高盧部落安地凱夫而得名,在公元九世紀形成伯國,於1044年和1110年相繼合並了圖棱和曼恩,所佔有的面積便更大了。亨利的雄心從此得以發揮,很快就通過聯姻、結盟等方式,又領有阿奎丹、普瓦都、圖棱、加斯科涅等地,成為法蘭西西半部的霸主。這里距離英格蘭較近。
1153年,亨利率領大軍攻入英格蘭。此時的英格蘭國王是斯提芬,他本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的外甥。亨利一世在1135年死後無嗣,部分大貴族便擁戴他繼承了王位。亨利的母親瑪蒂爾達聯合蘇格蘭王大衛一世等人舉兵反抗,已連年混戰。亨利這次統帥精兵到來,更使斯提芬的統治岌岌可危。1154年,斯提芬在內憂外患焦頭爛額中病故。亨利也如法炮製,以自己是英王亨利一世外孫的身份,在母親瑪蒂爾塔的支持下被加冕為英格蘭國王,由此開創了金雀花王朝(得名於亨利之父高弗黎帽子上常插的金雀花),領地跨英法兩國,被稱作「安茹帝國」。
但這引起了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的強烈憤恨和妒忌,派出大軍要收回被亨利二世帶去英格蘭的原法蘭西屬地。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裡面還有著個人感情中的因素,那便是亨利二世現在的王後埃莉諾原本是路易七世的王後。
埃莉諾是阿奎丹公爵的繼承人。那時候公爵是貴族的最高爵銜,地位僅次於國王,領有公國。阿奎丹是法蘭西西南部地區的名稱,最初只限於加龍河與比利牛斯山之間,居民是伊比利克人和克爾特人,在公元前56年被羅馬大將愷撒征服。二世紀初,阿奎丹領土范圍擴展至盧瓦爾河,至五世紀初被西哥特人侵佔,507年並入法蘭克王國,670年成為公國。
公元1137年,已經成為阿奎丹公爵繼承人的埃莉諾嫁給了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可是在婚後,埃莉諾和路易七世的感情一直不好。這固然與路易七世的其貌不揚、生著滿臉疙瘩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情孤僻和她的開朗熱情正好相反,還有他沒能使她懷孕來滿足她想生兒子的願望,而且也沒有使別的妃子生過孩子,雖然一直沒忘了醫治自己的病,這不能不讓她感到由衷的討厭、蔑視。而更讓路易七世受不了的是,近二年裡埃莉諾常常稱贊諾曼底公爵兼安茹伯爵的亨利如何年輕有為,並且在用詞和口吻里不住地冷嘲熱諷他的無能。這樣,二人在勉強生活了十五年後,於1152年盛夏離婚。
已經三十歲的埃莉諾回到了她的領地阿奎丹,焦渴般思念著亨利,而對於亨利能否真的愛上自己並無把握,日夜憂心忡忡。此前,亨利曾經兩次朝見過她和路易七世,那是在他就任公爵、伯爵的時候,按著慣例前來謝恩。第一次相見時,久聞對方大名的她和他當著路易七世的面便著了魔似的對視了好一會兒,都從對方的眸子里看到了燃燒著愛慕的火焰。
亨利沒有讓埃莉諾的擔心成為現實,也沒讓她渴望太久。從第一次相見的那一刻起,他就深深愛上了這位雖然比他年長十一歲(他的母親瑪蒂爾達就比他父親高弗黎大十一歲)但看上去要比他還年輕的異常漂亮、氣質高雅的女人,每當閑暇之時常常會想到她,還曾經夢到過她。在獲悉她和路易七世離婚後,他趕緊派人前往阿奎丹送去了豐厚的聘禮,在同年秋風乍起五穀變黃的時節便和她結成了夫妻。她所帶來的嫁妝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那廣漠富庶的阿奎丹,使之成為金雀花王朝的領地。
亨利二世既然成了英格蘭國王當然擁有英國的全部領土,以前身為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就已控制著法蘭西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再加上阿奎丹、加斯科涅等地,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帝國國王,而此時的法國卡佩王朝路易七世直接統治的地區只有巴黎周圍的小片土地。路易七世原本以為,埃莉諾比亨利年紀大得多,亨利不會娶她做王後,在聽說他們結婚後不由怒火中燒。當完成了對各地公爵、伯爵的安撫之後,他依仗著自己已經擁有強大的軍隊,開展了向亨利二世奪取領地的戰爭,目標是搗毀金雀花王朝,佔有亨利二世所擁有的一切,包括他的所有領地乃至埃莉諾王後——他曾經夢見已成為俘虜的埃莉諾,將她剝光身子丟在大街上,允許任何人對她蹂躪。
小理查的誕生,並沒有引起亨利二世如何興奮,因為他看到埃莉諾王後的書信時戰爭正在緊張地進行著,而且這個孩子又不是長子。亨利只是回了一封信,在信中給這個小兒起了個名字,讓王後埃莉諾好好照料和教育。
埃莉諾王後是個即熱情如火又十分聰明的女人,她和所有母親一樣對兒子有著美好的期盼,希望小理查日後能夠繼承父親成為英格蘭的國王,執掌金雀花王朝的大權,盡管心裡十分清楚這是很難的,因為西歐各國的傳統習慣都是由長子繼承王位。但她相信自己的魅力能促使亨利二世改變通常的和祖上的做法,但也知道必須再加上小理查的卓越才能才會這個有可能。她從小理查那出生時壓過了雷鳴的哭聲以及還沒有懂事就表現出來的睿智,堅信他的天賦天資能使他在將來具有超凡的能力,但還是為他選擇了在全國最好的幾位老師教他文韜武略。
小理查在漸漸長大。他小時候即機靈又調皮,而且膽子大的出奇。
他來到世上在高聲大哭了一通之後,便睜開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和母親對視了一會兒,忽然手舞足蹈著張開嘴笑了,更奇怪地是此後再也沒有哭過。他來到世上一百多天就開始了說話,又過兩個多月已能踉踉蹌蹌地邁步走路。在會跑了之後,他很少在自己的屋子裡待著,從王宮內的花園一直跑到宮門之外,甚至偷偷跑到牛津城外很遠。
牛津是英格蘭南部歷史悠久的古城,到了此時就已建了二百多年,素有「英國雅典」之譽。它位於倫敦西北八十五公里處的泰晤士河與恰爾韋爾河交匯處的附近,這里河床很寬,水勢較緩,因而取名「牛津」(意為「牛可以淌水過河的地方」)。
還是在理查四歲時夏季的一天,他和兄長小亨利競賽奔跑的速度,出了王宮一直跑到了城外的恰爾韋爾河河邊,後面跟隨著幾名侍衛。雖然小亨利已經十歲,還是遠遠落在了理查的後面。當他來到理查身邊時已經上氣不接下氣,理查指點著他說笑,忽聽身旁的樹上有雛鳥的嘰啾鳴叫聲。
兄弟倆都仰起臉,很快就看到了樹枝上的一個鳥窩。小亨利很想玩兒雛鳥,但見那個鳥窩在枝條上,又不敢上去。他以為理查也無能為力,便和理查打賭,如果理查能拿下樹上的那個鳥窩,他就一直把理查背回王宮,否則就由理查背著他回去。理查歪頭想了想,不顧侍衛們阻攔,像只靈巧的貓「噌、噌」向樹上爬去。
很快,理查就到了樹上,放慢了速度。他越過那個有鳥窩的樹枝又爬高了一些,移向一條枝幹繼續向上爬著。這條枝幹由於有了他的體重而大幅度下墜,使他接近了那個鳥窩。他看著鳥窩里的四隻張著嘴叫的小鳥笑了,用樹葉當食物逗著它們玩兒。
直到小亨利在下面一再催,理查才把鳥窩小心翼翼地取在手中,向下面看了看,手一松抓著的樹枝跳了下來,穩穩地落在地上……
理查四歲時就能用法語和普羅旺斯語流暢地寫字,六歲已能創作詩句和歌曲,還能閱讀拉丁文。他在八歲的時候曾經就拉丁語的語法問題,嘲笑過一位坎特伯雷的大主教——這個人的學識在當時很出名,但明顯不如理查。從傳統教育和文化修養來看,此時的理查已經是他那個時代最有學問的歐洲王子之一。
理查學會走路不久就學會了騎馬,五六歲時已精通騎術和劍術。他經常在牛津城外的王室林區里狩獵,揮舞著寶劍去刺殺那些大大小小的動物。這對當時的騎士王子來說極為重要。十歲,他就能在馬背上指揮軍隊進行操練了。理查在幼年、少年時一直是馬上比武的參與者,這種比武就像模擬戰爭,實際上就是在學會打仗。這時他更喜愛的兵器是長柄戰斧,雙手揮舞著那柄六十斤重、鐵柄的大斧就如輕紗一般罩著自己,更能准確無誤地砍中所確定的目標。
理查受過多方面的教育,也非常愛好音樂。他是好多行吟詩人的朋友和庇護者,曾經資助過他們,和一個比他年長十多歲、名叫布朗德爾的詩歌手關系很好。這些詩人即擅長寫詩又善於創作歌曲,歌頌中世紀初期那些騎士們的英勇業績。理查從小就在父親的宮廷里受到這些詩和歌曲的影響和激勵,對作出這樣詩和歌曲的作者很尊重、友好。
埃莉諾王後在理查懂事後就鼓勵他長大後去做一名超越古今的優秀君主。作為一個有志於征服天下的人,理查也學習下象棋。象棋是十二世紀歐洲非常流行的室內游戲。那個時代的很多人,把象棋看成兩個小王國之間的戰爭游戲。棋手們從中學習如何當國王的領導藝術、學習如何管理他的資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象棋被當成了一種應付並戰勝挑戰的練習。
但在當時讓理查的名字更響亮、傳的更遠的一個原因,還是他在很偶然的情況下遇到了一頭雄獅時所發生的故事。那是他十二歲時春季的一天早晨,他獨自騎著馬離開牛津城,到了中午也沒回來。這使他的母親埃莉諾十分著急,派人四下尋找。傍晚,終於有幾名王宮侍衛在城東三十多里的山林里找到了他。他們先是聽到了他那吼聲一樣的鼾聲,等到了他的身旁,只見他睡的正香,兩個拳頭沾滿了已經凝固的血。緊接著,他們發現了距離他不遠躺著的一隻個頭兒比他還大的腦漿迸裂的獅子。
理查的這一次壯舉,再加上他即位英王之後所表現出來的雄獅一樣雄心、雄獅一樣縱橫的英雄性格及所言所行,使他的朋友、部下連同他的敵人、對手都一致稱他為「獅心王」,然而含義的褒貶正相反。
[編輯本段]
《獅心王:十字軍遺產》

游戲簡介
《獅心王》曾經是被玩家寄予厚望的在2003年挽救黑島的大作,然而事實證明這個外部項目最終甚至算不上一個成品。製作組為這款游戲撰寫了相當龐大的背景世界,游戲中的許多設計也的確非常有創意,但負責游戲具體製作的Reflexive小組完全缺乏製作一流RPG游戲的經驗。
從游戲文件里的腳本和對白來看,《獅心王》的發行帶有很多趕工的味道。游戲源文件中包含大量實際上根本沒用到的腳本、對白和地圖,顯然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製作時間被迫廢棄的部分。實際游戲中也可以明顯感覺到,游戲第一章的容量和質量比起後面幾個章節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也許沒有一位黑島成員能猜到,這款無法令任何人滿意的游戲竟成了黑島的絕唱。但我們終究會原諒它這最後的敗筆,只記住《獅心王》改寫中古歷史的宏願。

❷ 法國國王列表

http://ke..com/view/1247919.htm

這里有。

❸ 法國的末代皇帝是誰生活在哪個年代,在位期間發生了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法國的末代皇帝是路易斯·菲利普
在法國皇位18年(1830年到1848年),這也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法國七月王朝,同時Louis也是最後一個法國的皇帝。
二月革*命
1830年,資產階*級對被剝奪選*舉權大為不滿,因而發動七月革*命,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退位。查理十世指定香波堡伯爵亨利(1820年—1883年)為繼承人,然而亨利並未繼位。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依靠資產階*級的支持登上王*位,史稱奧爾良王朝。1846年工*農業蕭條,加上菲利浦施政傾向保守謹慎,沒有拿破崙支持者強調的軍事榮耀,外交不濟,人*民普遍不滿,引發法*國二月革*命。菲利浦於1848年2月24日遜位,法*國進入了第二共*和國時期。

❹ 關於法國的歷代皇帝

法國稱皇帝只有波拿巴(即拿破崙),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總統拿破崙三世稱皇帝。
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崙·布宛納,人稱奇跡創造者。拿破崙·波拿巴法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家、政治家、數學家。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4)(1815),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保護人,瑞士聯邦仲裁者。
波旁王朝(Bourbon,House of 1589~1792,1814~1830) 波旁(bang 四聲,去聲,通「傍」)王朝 (法語: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848)、西班牙(1700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義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被某些人稱為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詞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
國是法國大革命期間建立的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1792年9月22日,新選出的議會即國民公會開幕。國民公會通過廢除君主制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歷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經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權和雅各賓派的專政。熱月政變後,又相繼有熱月黨人、督政府和執政府時期。1804年5月為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所代替。
法蘭西第一帝國疆土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 First Empire of France 法國拿破崙一世統治時期的資產階級軍事專制國家。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憲法》頒布,宣布法國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為帝國皇帝,稱拿破崙一世。這就是歷史上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崙這個法蘭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國和拿破崙的霸業並不能維持很久。1814年,拿破崙倒台,在反法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憲法。 但好景不長,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役過後,路易十八得以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簡稱第二共和,是1848年11月4日到1852年12月2日間統治法國的共和政體。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二月革命成功後,七月王朝崩潰,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後被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在歷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時間最短的政體。它是最後一個經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權,期間男性公民的普選權首次得到確認,奴隸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廢除。

法蘭西第二帝國於1852年12月2日建立,1870年9月4日廢除。1866年面積擴展到550,986 km²。1860年代,普魯士的崛起令法國深感不安,最後兩國因1870年的7月危機釀成戰爭,國民議會被人入侵,共和派代表萊昂•甘必大在巴黎大會堂宣布帝國滅亡,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皇後歐仁尼逃離杜伊勒里宮,到達英國,正式結束了被廢除的帝國。國號法蘭西帝國。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翌年1月14日頒布憲法,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的立法權。1852年11月 7日,元老院頒布法令建議恢復帝制。隨即舉行公民投票,絕大多數表示贊成。12月2日宣布恢復帝國,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語: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統治法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戰爭的失敗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後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時,因為納粹德國入侵法國而垮台。第三共和雖然從未被認為能長期執政,但意外地她正是法國第一個長久而穩定的共和國,並贏得法國人對共和政體的支持。

❺ 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後誰當的皇帝

路易十八。
路易十八(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法國國王(在位1814年-1824年),法國波旁王朝復辟後的第一個國王。全名為:Louis Stanislas Xavier 。路易十八是被送上斷頭台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弟弟,被喜愛者路易十五之孫。被封為普羅旺斯伯爵。路易十六當國王時,因為獨生子年幼,立他為攝政王。其侄路易十七在獄中被保王黨奉為國王。1795年,路易十七死於獄中,路易十八被奉為繼承人。但由1795年至1824年在位期間,他有一大段時間是居於法國國外。
希望採納!謝謝!

❻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故事

路易十四,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蘭西王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使法語成為整整兩個世紀里整個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使自己成為法國史上最偉大、也是世界史上執政最長久的君主之一,與康熙同時代的西方大帝,時人尊稱「太陽王」。1638年9月5日,路易十四誕生於聖日耳曼(Saint-Germain-en-Laye)的王室城堡。他是法王路易十三和王後奧地利的安娜(Anne d'Autriche,雖然她的稱號是「奧地利」,但事實上她是一位西班牙公主,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
路易十四各時期畫像(8張)
兒)的長子。1643年,路易繼任法蘭西國王,那時他還是個年幼的孩子,之後一直統治法國到1715 年其生日前4天去世為止,享年77歲。

路易十四22歲時才開始對統治國家感興趣,令所有人吃驚的是,他相當擅長此道。路易十四統治法國前後達72年之久。因曾在話劇中出演過太陽神阿波羅,他被稱為太陽王(Roi Soleil)。 是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

路易十四在當時被看做一個奇跡,因為他的父母結婚23年沒有
路易十四銅像
子女。他四歲時(1643)就登基做國王了,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代他執政,但此後的18年中紅衣主教馬薩林是法國的真正統治者。直到1661年茹爾·馬扎然死後他才開始親政。他的執政期是歐洲君主專制的典型和榜樣。

路易十四執政的54年中(1661-1715),把國王的權力發展到了頂峰。在政治上他崇尚王權至上,「朕即國家」,並且用「君權神授」來為王權至上製造理論依據。路易十四對貴族實行高壓政策,取消巴黎高等法院對國王敕令的指摘權,拒絕召開王國三級會議,對敢於反叛的外省貴族無情鎮壓;同時建造凡爾賽宮,把各地大貴族宣召進宮,侍奉王室。路易十四還向各省派駐「司法、警察和財政監督官」,整頓軍備擴充兵源,引進新式武器和先進技術,並把各省軍隊的調度權控制在中央手裡。在思想上, 要求全體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在經濟上,路易十四將經濟問題交給了科爾伯,推行重商主義。

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德·普萊西·黎世留和馬扎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以他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專制王國。他發動戰爭、在凡爾賽宮舉行豪華的慶祝、資助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來為他自己增光。在他的大臣如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的幫助下他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於他的周圍,以此增強了法王的軍事、財政和機構的力量。對他執政不利的事件有他與教皇之間的不和,他對胡格諾派教徒的迫害以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執政期的後期法國國庫空虛瀕臨破產。1660年路易與西班牙公主瑪麗-泰蕾茲結婚,1683年瑪麗-泰蕾茲死後他又與地位比他低的曼特農女侯爵弗朗索瓦絲·徳·奧比尼結婚。路易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的都長,他的曾孫路易十五才繼了他的位。

路易十四一共執政72年,是有準確歷史以來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君主。然而,這位君王洗澡卻沒有超過7次。
路易年輕時法國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暴亂(投石黨,1648-),它主要是針對馬薩林主教的政策。這次暴亂對路易可能影響很大,他決定永不允許這樣的暴亂重現。
路易十四戎裝像
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柯爾貝都是重商主義的信奉者,他們按這個理論在法國積蓄了許多貴金屬。在他的統治期內法國參加了四次大的戰爭:1667至1668年與西班牙爭奪荷蘭的遺產戰爭(即移歸權戰爭,The War of Devolution),1672至1688年與荷蘭的戰爭(法荷戰爭),1688至1697年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九年戰爭(大同盟戰爭,也被稱為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巴拉丁王位繼承戰爭)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些戰爭耗盡了法國的國庫,使國家陷入高債之中。

1674年法國政府從一個私人企業手中買下了馬提尼克島。

1689年路易十四發布了「黑法」(Code Noir)允許在法國所有殖民地販賣奴隸。

路易十四生前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文化中心。17和18世紀里法語是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18世紀的俄羅斯上層貴族說法語的比說俄語的多。但與此同時法國負債沉重,法國人民的生活窮困潦倒。

編輯本段經濟狀況當路易十四1661年開始掌政時,法國已經瀕臨破產了。通過大量的戰爭和宮廷的支出他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貨幣的流通。他統治的晚期估計法國稅收的一半用在凡爾賽宮的支出中。此外許多錢財消失在官僚機構的貪污中。

當時法國的稅收有商業稅(aides, douanes)、鹽稅(gabelle)和土地稅(taille)。當時法國過時的稅收制度規定貴族和僧侶不必納稅,因此沉重的稅務負擔就完全落到農民和正在興起的中產階級(市民)身上了。後來法國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法國稅收制度不公平的不滿。

路易十四的財政部長柯爾貝通過克服貪污和整頓官僚機構的方法來提高法國的稅收,但這些手段還是無法降低法國的巨債。

柯爾貝實行重商主義,他既認為國家的財富越多越好,財富越多,國力就越強。因此,他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大力發展工商業。這些措施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導致各個國家爭相效尤。引起了商業競爭。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編輯本段凡爾賽宮凡爾賽宮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權力的策略之一。路易十四完成了黎塞留和馬薩林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專制的民族國家的努力。他將貴族變成了他宮廷的成員,解除了他們作為地方長官的權利,以此削弱了貴族的力量。為此他建造了凡爾賽宮。1682年5月6日他搬進這座位於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宮殿。宮廷的規矩迫使貴族為衣裝付出巨款,他們從早到晚都得待在宮殿里參加舞會、宴席和其他慶祝活動,這是宮廷生活的一部分。據說路易十四記憶驚人,他進入一個大廳後一眼就可以看到誰在場,誰缺席。因此每個希望得寵於國王的貴族都必須每天在場。這些貴族都熱愛法國。讓他們就沒有時間去管理地方的問題了,慢慢地他們就失去了地方的權力了。

編輯本段奢華生活路易十四被稱作「太陽王」。把君主比作太陽,可能不僅僅是因為路易十四敢於喊出「朕即天下」,並締造了法國封建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同時也因為他在宮廷里掀起了一股「金光四射」的奢華之風,並把這股風氣吹遍了整個法國大地。從以恢宏奢華而舉世聞名的凡爾賽宮、相當於法國全年稅收一半的龐大宮廷開支,到富麗堂皇的宮殿里沒日沒夜極盡奢華的宴會,我們不難想像,在這樣一位「太陽般耀眼」的國王的影響下,十七世紀法國人的餐桌是怎樣的豐盛和令人垂涎。下面就讓我們到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舉行的一次招待晚宴中去感受一下太陽王時期法國「奢華」的餐飲文化。

今天,國王請了三十位客人到凡爾賽宮聚餐,這可不是個小數目,而且這些人都位高權重,包括皇帝內侍、衛隊長、御醫、宮廷神甫等。

首先,我們需要一張可以容納31個人的桌子,桌子的形狀為方形、圓形、長條形或是橢圓形。14個人在左,十四個人在右,主人一個人坐在上座,另外兩個人坐在下座。白色桌布不能僅蓋住桌面,得每個邊都垂到地面。

根據當時的風尚,要在桌子的四個角上各擺一盆有肉有菜的鮮湯,四盆湯兩兩之間放一個盤碟架,每盆湯旁放一個專用的大鹽盅以便調味。桌子中間擺滿供客人自取的小鹽盅和用來放大盤菜餚的轉盤。給客人用餐的盤子不能用平盤,而要用那種很深的大湯盤,既方便盛湯,又可以讓客人們一次性取足自己需要的食物。如果客人因盤子太小而取的菜不夠吃,他們就得一次次地再從放菜的大盤子里取——畢竟把剛從嘴裡拿出來的勺子一下伸到大盤里取東西,可能會引起別的客人的反感。這個規矩是從路易十四時期才開始出現的。十七世紀中期之前,即使是貴族家庭,朋友聚會或家庭聚餐的時候,大家也都無所避忌地在一個盆里喝湯——說白了就是還在吃「大鍋飯」,尚未形成今天西餐「分餐」的習慣。

國王使用的餐具是金子做的,而王公貴族則用鍍金的餐具。盤子的左邊放叉,右邊放刀,擺放的順序是從主座開始一直往下擺放。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刀叉也是從路易十四時期開始流行的,可是路易十四本人拒絕使用刀叉,而喜歡用手抓東西吃,還要求那些使用刀叉的大臣們在跟他共餐時也用手抓著吃。使用刀叉的動作都帶有強攻擊性,如切、刺,用的是蠻勁,不似使用筷子,主要靠托、夾,用的是巧勁,動作輕柔,跟刀叉潛在的攻擊性大相徑庭。也許正是因為路易十四擔心餐桌上的刀叉成為皇位的威脅,所以在凡爾賽宮的餐桌上是看不到刀叉的。

餐前准備做完了,便要舉行一個入餐儀式,這是太陽王在1661年所規定,直到路易十六之後才被廢除。儀式在國王寢室的前廳舉行,所有參加宴會的來賓,都必須著裝整齊,列隊站在桌子前等候,只有少數幾位地位極高的女士可以坐著等候。書記官和僕人則在旁邊等候差遣。如果晚宴是事先向大眾宣布過的,那儀式就會更加隆重,菜餚也會更加豐盛,為的是給大眾做出一個榜樣,並顯示皇帝的尊嚴。

這時,國王總管高喊一聲:「讓我們分享國王賜給的肉吧!」然後用一根用金百合(法國王室的象徵)裝飾的單簧管吹出幾個音調,宣告晚宴正式開始。

僕人給每位客人端上一個菜盤。上菜也有講究,第一份菜要先給主人右手邊第一位客人,第二份給左邊第一位客人,先右後左,以顯示右手邊的客人地位較高。菜盤里裝的就是這次晚宴的頭盤:鮮美的肉菜湯,精心製作的肉餡或是口感濃郁的麵包湯。吃飯先喝湯,這和廣東人的習慣很相近。主人通常會准備兩到三種不同的湯,譬如營養湯(其實就是燉的時間比較長的肉菜湯),「王後」湯(在湯里放入鷓鴣肉餡或雉雞肉餡的一種湯,有時會加點黃油),還有比斯克醬蝦湯。除了好喝的湯,還有幾種肉餡、洋薊、蘑菇等配料和大麵包供給客人。麵包個頭必須大,每一個要夠一位大胃口的男士吃,甚至它的麵包皮要夠一位女士用來蘸湯吃。而國王的麵包總是比其他人的軟很多,因為路易十四的牙很不好。這時你會發現,有的客人喝的是皇後湯,其他人品嘗的則是比斯克醬蝦湯。這並不是僕人們搞錯了,而是十七世紀流行的做法———半客人得到的是「王後」湯,其他客人則是比斯克醬蝦湯,喝完之後再換另外一種。不同的湯搭配不同的肉餡,也可以就著麵包吃,一般都是口味清淡的伴著味道濃烈的。

在上第二道菜之前,僕人必須為每位客人換上一副新的餐具,並遞上一條濕毛巾擦手,這是上菜前的必備程序。第二道菜也屬於頭盤,算是一道大雜燴,食品主要是小塊的烤肉、熱餡餅、圓麵包、火腿、香腸、臘腸,還有作為前餐的水果。裝滿食物的大盤子絕不會放在比較尊貴的客人面前,因為這會阻擋了這位客人的視線,造成他給別人傳遞食物或講話的不便。

到了第三道菜宴會才真正進入高潮,牛肉、小牛肉、綿羊肉都可以作為第三道菜的主角,做法一般是烤、濃湯煮或做成肉餡兒。現在流行的羊羔肉在當時被認為是「沒味兒」而上不了餐桌。如果是烤肉的話,肉的中間要放入橙子、檸檬或橄欖讓烤肉更加鮮香,油而不膩。

接下來的小烤肉,材料多以鳥類為主,中世紀流行的天鵝、鶴、鷺在路易十四的年代已經被鴿子、雞、鴨所代替。供給國王的鴨都是在法國西北部魯昂飼養的,雞則是在勒芒飼養的,為了讓這些家禽吃起來更具肉香,喂養時還要添加一些植物香料在食物里。

當然,宴會中少不了魚類:最受歡迎的河魚是鮭魚和鱒魚,海魚則有鱈魚和鰨魚。魚受到法國人的喜愛不只因為它的肉質鮮美,還因為它是齋戒日里惟一可以吃到的「肉」。路易十四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他規定每個星期的三、五、六和其它宗教節日都必須齋戒,齋戒日里只能在晚禱之後吃一頓飯,並且禁食一切肉類和酒類。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聰明的廚師想出法子,把「魚做成肉」,美其名曰「素肉」。

冷盤是晚宴的第六道菜。蔬菜沙拉搭配五顏六色的果凍,放在桌子中間,煞是好看。常用的蔬菜有蘑菇、捲心菜、洋薊、茼蒿,還有路易十四非常喜歡的小豌豆。可是怎麼沒有土豆?那可是現在法國人每餐必吃的東西。其實土豆在路易十四時期還登不上大雅之堂,到了路易十五時期,它才擁有了餐桌上的一席之地。

水果則是宴會的壓軸。精緻的水果籃、各式各樣液體或固體的果醬、裹著不同口味糖衣(有麝香味的也有龍涎香的)的茴香豆、非常受法國人歡迎的小杏仁餅,還有開始風行法國的巧克力等著各位客人。巧克力進入法國是在16世紀路易十三的時候。由於路易十四的王後非常喜愛這種食品,牙齒並不健康的「太陽王」還是在她的勸說下允許進口製作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路易十四戲稱巧克力為「蒙騙肚子的食品」。

說到現在,你可能會覺得缺少點什麼東西?美妙的菜餚似乎少了一個很重要的搭配?沒錯,我們還沒提到葡萄酒——法國最引以為豪的珍寶,在這樣一個美妙的晚宴上怎麼可以少了她的存在。路易十四時期,最好的紅葡萄酒來自勃艮第、歐塞爾和庫蘭熱。而宮廷宴會用的必須是四年以上的葡萄酒。利口酒和冰凍過的酒也是路易十四的最愛。由於一個領主向路易十四提出,女人喝的含酒精的酒比男人還要多,為了控制過量飲酒,咖啡也開始成為一種宴會的飲品,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

吃完甜點喝完飲料之後,這場晚宴也告一段落。不過,路易十四招待客人可不是簡簡單單吃一頓飯就行了,那樣會顯得有失國王的身份。在享受了這美妙的一餐之後,喜歡搞「Party」的國王會邀請所有的來賓參加一場盛大的舞會。「盛世」必須要以繁復的禮儀,豐盛的美食,奢華的排場,熱鬧喧嘩的不眠夜來闡釋,不然的話,「朕即天下」這句話豈非徒有虛名?

編輯本段行宮赦令路易十四認為,要獲得無上的權力,他必須統一法國人的宗教信仰。因此他對新教徒施加壓力。尤其以1685年的楓丹白露敕令為兇狠。他以此推翻了法王亨利四世1598年下的寬容的南特赦令。敕令下達後胡格諾派的教堂被摧毀,新教的學校被關閉。路易的這個命令迫使許多胡格諾派教徒移居國外,大多數移居荷蘭、普魯士、英國和美國。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因為許多這些逃亡者是非常好的手工業者,他們的技巧與他們一起流亡國外。這些流亡者給他們到達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對路易和他的大主教們來說一個統一的法國就是一個天主教的法國。在法國盧浮宮進口前有他的銅像。

編輯本段影響深遠在法國,路易十四因為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計量的戰爭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產,他不得不不斷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認為,這個重稅、他對貴族的削權以及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原因。

編輯本段與清朝的交往路易十四和康熙幾乎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都是從17世紀中至18世紀初長期執政,都是文治武功威名赫赫,都是幼年即位,甚至,都有一位老大臣權傾朝野。

不同的是,康熙8歲即位後,沒多久便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擒拿了鰲拜。而路易十四,在5歲即位後,是一直等到23歲時,他那位老大臣朱爾·馬薩林自然死亡之後,才開始真正親政。

親政之後,路易十四也頗有一番作為:實行「朕即國家」的專制統治,採用重商主義政策,推動工商業發展;發動了四次大的戰爭,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建造了凡爾賽宮,籌建了法蘭西油畫雕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法蘭西建築學院,培育了古典主義喜劇奠基人莫里哀、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等一大批文藝巨匠,使法國取代義大利成為歐洲文藝中心……

更有趣的是,路易十四曾向康熙派出使節。他們帶來了渾天器等30箱科學儀器,他們獻上金雞納霜治好了康熙的瘧疾,他們幫康熙就中俄東北邊界問題進行談判,他們參與繪制中國史首份現代化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

路易十四甚至還曾給康熙寫過一封私人信件。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最喜歡鑽研科學的,無疑是清朝的康熙。而路易十四,痴迷的則是舞蹈。

康熙對科學的痴迷,到了御醫要勸誡影響健康的地步。而路易十四,乾脆就自己上陣,先後出演21部芭蕾舞劇,有位朝臣甚至擔心國王會過度練功而病倒。

當然有一點是康熙沒有的—路易十四之所以在當時被看作一個奇跡,因為他父母結婚23年都沒有子女,而路易十四本人的壽命,又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得都長,於是他的繼位者,要到重孫路易十五。

編輯本段近親聯姻路易十四的婚姻是名副其實的近親結婚,不但是近親,而且是親上套親,因為他親姑姑嫁給了他親舅舅,而他娶了舅舅和姑姑的女兒作王後,也就是說他的舅舅成了他岳父,姑姑成了岳母;對於王後瑪麗-特蕾茲來說,她舅舅成了公公,姑姑成了婆婆,而路易十四隻比表妹瑪麗-特蕾茲大五天。路易十四跟表妹瑪麗-特蕾茲生有三男三女,其中三個當年就夭折了,另外兩個一個活了三歲,一個活了五歲,只有長子王儲活到50歲。王儲的兒子法國的路易只活了30歲,所以當偉大的太陽王隕落時,只好把王位傳給了只有五歲的重孫子路易十五。

路易十四與第二個情婦生有四男二女,此外還有三個私生子和一個私生女。

編輯本段宮廷人員在路易十四時代。路易十四廢除了首相,並親自選定了6位大臣。這6位大臣為國王出謀劃策,最終決定的是路易十四本人。

雖然海陸軍將領也是宮廷人員,但是路易十四還是從法國最好的軍團選定8000人保衛凡爾賽宮。當時凡爾賽宮的宮廷人員還有雕刻家等。

編輯本段兒女路易十四與他的王後有三男三女,但除了王太子長大成人以外,其餘都早夭。 此外他有16個經承認的養子女,但他和庶妻無子女。

編輯本段影響對於啟蒙時代的影響獎勵多位政治家如孟德斯鳩與伏爾泰及其他經濟學者所開創的政治思想。
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法國,路易十四因為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計量的戰爭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產,他不得不不斷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認為,這個重稅、他對貴族的削權以及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原因。

編輯本段發明高跟鞋路易十四是個矮子,身高大約154cm,所以他對自己的身高十分不滿,覺得自己的地位和身高並不匹配,於是他叫做鞋工匠再給他做鞋的時候在腳跟處墊上厚跟,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第一個高跟鞋。

編輯本段科學貢獻路易十四他提出一些方案:

1.電與蓄電的構想,來自於分析海洋元素來找適合產生電的物質。

2.並且鼓勵實驗燃燒合適金屬線,以金屬代替蠟燭;影響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3.利用武器來了解各種金屬的特性,甚至密度等等。

4.研究潮汐現象與大氣。

5.還有提醒科學界立法尊重個人的智慧權利與發明物。

❼ 拿破崙死後法國的王位繼承問題

早在拿破崙去一世死的前五年波拿巴王朝被逼迫退了,波旁王朝復辟
法國也失去迫取消【帝國】稱號,沒有皇帝,國王是波旁家族的路易十八
拿破崙一世1814年第一次退位是直接讓位給路易十八,
1815年第二次退位是給自己兒子拿破崙二世,不過二世並未實際統治波旁王朝就再次復辟了。
之後法國沒有皇帝,國王則一直由波旁家族的人擔任。
37年後荷蘭王路易的兒子拿破崙三世建立第二帝國,法國再次有了皇帝,
18年後,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打敗,法國從此再無皇帝和國王。

從雨果一世建立卡佩王朝算起,法國歷史上只有三個君主有【皇帝】稱號:
拿破崙一世:1804年稱帝,1814年退位,1815年曾復辟百日,在位10年;
拿破崙二世:拿破崙退位後宣布傳位給兒子,但並未實際統治,只有一個名號;
拿破崙三世:巴達維亞國王路易·波拿巴的兒子,1852年登基稱帝,在位18年。

❽ 沒出娘胎就繼承得到王位,出生第五天卻夭折,歐洲歷史最年幼的國王是誰

歐洲歷史最年幼的國王是約翰一世。他出生在法國,第五天就夭折,在還沒出娘胎的時候,就已經被欽定為未來的國王。雖然約翰一世沒有真正成為法國的國王,但世人還是追他為國王,並且永遠的懷念。這一切都得益於他的父親路易十世國王,路易十世在位期間,成績還不錯,因此就獲得了人民的擁戴。

約翰一世死了之後,法國的王位竟然空缺了很長時間才另立新主,想想還真是遺憾。約翰一世雖然最後無緣王位,並沒有真正統治過法國,但他的王爵還在,永遠保留了下來,成為了歐洲歷史上最為年幼的國王。

❾ 路易十三是誰

路易十三是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與他的第二位王後,瑪麗·美第奇的兒子。
路易十三出生於1601年,1610年其父親死後,年僅九歲的他繼承了法國王位。
他建立了波旁王朝,開創了波胖王朝在法國的統治。

閱讀全文

與法國九歲繼承國王位的有哪些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