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國家禁止用塑料袋
白色污染存在兩種危害: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視覺污染指的是塑料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環境中,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環境的美感。前幾年,有人戲稱我國有兩座萬里長城,一為古長城,二為白色長城,指的是我國鐵路沿線到處是白色的飯盒、塑料袋,這就是視覺污染。在我們學校,隨處可見一次性飯盒、各色塑料袋,起風時候,塑料袋到處飄揚,嚴重影響校園的美觀。
白色污染的潛在危害則是多方面的。
1、 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和塑料袋盛裝食物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3月20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2001年第1號消費警示:當溫度達到65°C時,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質將滲入到食物中,對人的肝臟、腎臟及中樞神經系統等造成損害。因此,2001年4月23日,國家經貿委發布了《關於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緊急通告》,要求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
我們現在用來裝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們就發現聚氯乙烯塑料中殘留有氯乙烯單體。當人們接觸氯乙烯後,就會出現手腕、手指浮腫,皮膚硬化等症狀,還可能出現脾腫大、肝損傷等症。1975年,美國就禁止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裝食品和飲料。
在我國,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用的超薄塑料袋幾乎都來自廢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業或家庭作坊生產的。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節目組曾經岸訪了塑料袋的生產廠,這些生產廠所用原料是廢棄塑料桶、盆、一次性針筒等。生產時,首先用機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個水池裡清洗(名曰消毒),取出來曬干,再用機械把它壓成膜,製成各種塑料袋。
記者問老闆,這種塑料袋用來裝食物,是否對人體有害,該老闆毫不遮掩地承認這類薄膜未經消毒,肯定有害於身體,他本人從不用這種塑料袋裝食物。每次吃飯時,就有不少同學用塑料袋裝飯菜,他們不知道這種行為不僅危害環境,也危害自己的身體。
2、 使土壤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我國目前使用的塑料製品一般是不可降解的,其分子量在2萬以上,只有分子量降為2000以下時,才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所利用,而這一過程至少需200年。
農田裡的廢農膜、塑料袋長期殘留在田中,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水分的流動,從而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抑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農作物的減產。若牲畜吃了塑料膜,會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3、 填埋作業仍是我國處理城市垃圾的一個主要方法。由於塑料膜密度小、體積大,它能很快填滿場地,降低填埋場地處理垃圾的能力;而且,填埋後的場地由於地基松軟,垃圾中的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很容易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圍環境。
4、 若把廢塑料直接進行焚燒處理,將給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燒時,不但產生大量黑煙,而且會產生迄今為止毒性最大的一類物質:二惡英。二惡英進入土壤中,至少需15個月才能逐漸分解,它會危害植物及農作物;二惡英對動物的肝臟及腦有嚴重的損害作用。
焚燒垃圾排放出的二惡英對環境 的污染,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一個極敏感的問題。
⑵ 法國環保部為什麼要發布憲章來打造無塑料用品沙灘
據France Info新聞廣播電台報道,法國環保發展部國務秘書博瓦松(Brune Poirson)在走訪瓦爾省的濱海拉塞訥(La Seyne-sur-Mer )附近的海灘時,於周一(8月5日)公布了一部憲章,提出要打造「無塑料用品海灘」。
這部憲章要實現的具體目標看來是雄心勃勃的。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的報告,法國在2016年只向地中海一個海域內就倒進11200噸的塑料垃圾。該組織還在網站上發起聯合簽名申訴活動。歐盟也作出決定,將於2021年起禁止一次性使用的塑料用品。
⑶ 「限塑令」有哪些好處和壞處
限塑令的好處是限制塑料生產來保護環境,壞處是目前沒有很好的替代品。下面介紹一下限塑令的好處和壞處:
1、限塑令初期效果明顯
在「限塑令」實施初期,其在限制塑料袋使用、遏制白色污染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有統計顯示,自「限塑令」實施至2015年,中國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2/3以上,累計減少塑料購物袋140萬噸左右。
2、限塑令難以禁止塑料製品
「限塑令」難以限制塑料袋的使用,其實原因很簡單。首先,「限塑令」只是「限」而不是「禁」,同時,「限」的范圍有限、處罰力度不明確等也影響了政策的執行效果。
其次,「限塑令」涉及政府多個部門,權責不明的結果往往造成「九龍治水」,導致「限塑令」難以真正落實。同時,市場上目前的可降解塑料袋成本較高,公眾環保意識沒有明顯提升,都加劇了問題的惡化。
限塑令考驗重重
國家發改委、國家郵政局等多個部門近日開始研究將「限塑令」的實施范圍進一步擴大,這是一個好跡象。需要注意的是,根據「限塑令」實施以來的經驗和教訓,實施范圍的擴大也意味著監管任務更為艱巨。
如何解決好多頭監管等舊問題,同時研究快遞、外賣限塑後帶來的新課題,這是對政府各部門提出的新考驗。
⑷ 史上最嚴厲的限塑令將實施,應該禁止塑料吸管嗎
限塑令又來了。上一次出限塑令還是2008年。在當年的6月1日起正式實施。當時是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當然還有各大商超,集市等銷售商品的地方不得無償提供塑料袋。而這份限塑令出來之後,帶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從實施那天開始到現在,不管去哪個商超買東西,塑料袋都是需要自費購買的。而我們在一些小商店或者是集市買東西的時候,他們仍然提供了塑料袋,只不過袋子的厚度比之前要厚很多了。
其實塑料吸管和塑料袋一樣都是用塑料做的,既然可以限制塑料袋的使用,塑料吸管就一樣可以被限制使用。吸管在我們國家的使用量並不算少。而不管不可降解的塑料是以什麼方式讓我們使用,它們所需要的降解時間都是一樣的。而塑料吸管可以使用其他的吸管替代,所以禁止使用塑料吸管是有必要的。
⑸ 馬克龍如何回應「餐具事件」
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近期購入一批新款骨瓷餐盤,包括300個麵包盤和900個裝飾用餐盤,法國文化部據稱撥款大約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9.55萬元)向30名藝術家支付餐盤設計費。但報道稱,按製造方最新標價,一隻簡單無裝飾的餐盤售價400歐元。這1200件骨瓷餐盤估計至少要花50萬歐元。
早前,馬克龍曾表示,「我們把一堆錢花在津貼上,但人們依然很窮」。有網民就此諷刺道,「你把錢花在盤子上,但人們依然不開心」。
⑹ 各國在治理「白色污染」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目前我國開始從行政和技術兩個方面採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強管理。例如,社會上較為關注的鐵路兩側的」白色污染「問題,通過加強管逗已取得顯著改觀。鐵路部門從1994年下半年開始,在沿線分區劃段包干。部分旅客列車採用袋裝垃圾,禁止旅客向窗外拋棄廢物。乘務員也不象以前那樣,將車箱垃圾直接掃出窗外,而是將垃圾袋卸在車站,由車站集中處理。目前,採用袋裝垃圾的列車越來越多,隨意向車外扔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少。已有2.9萬公里的線路兩側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實踐證明,加強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
第二,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杭州是我國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杭州市於1995年9月15日由市容環衛局、工商局、衛生局聯合發布了《關於禁止使用泡沫塑制快餐盒的通告》,將此通告在《杭州日報》上連續刊登三天。管理部門在執行過程中發現,一些個體流動商販仍在出售泡沫塑料餐具。最近,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杭州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條例》第35條規定:禁止銷售、使用泡沫塑料製作的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違者可處500~5000元罰款。該《條例》將於1997年9月15日起實施。武漢、哈爾濱、福州、廣州、廈門、寧波、汕頭等城市也頒布了有關政策、法規,禁止本地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過採取上述措施,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白色污染」的危害。但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單靠禁止是很難徹底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的,上述頒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紙製品或可降解塑料製品代替原來的難降解的泡沫塑料製品。但是替代品在價格和品質上均無法與普通塑料製品競爭。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行政命令,不考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操作起來是很困難的。
第三,強制回收利用。清潔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可以重復使用,或重新用於造粒、煉油、制漆、作建築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體廢物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通用原則。回收利用不僅可以避免「視覺污染」,而且可以解決「潛在危害」,緩解資源壓力,減輕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負荷,節約土地,並可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是一個標本兼治的好辦法。但回收利用應該在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垃圾之前。從垃圾場里重新分揀廢舊塑料包裝物,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廢塑料的利用價值也很低。因分揀出來的廢塑料製品太臟,也難以按材質分類,質量無法保障。北京市環保局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回收利用為主,替代為輔,區別對待,綜合防治」的技術路線。1997年6月1日,北京市環保局與市工商局聯合發出了《關於對廢棄的一次性塑制餐盒必須回收利用的通告》,要求在北京市生產、經銷一次性塑質餐具(包括托盤、碗、杯等)的單位或個人必須負責回收利用廢棄餐具,也可以委託其他單位回收利用。《通知》還規定1998年的回收率必須達到30%,1999年達到50%,2000年達到60%。《通告》發布後,生產、經銷單位和個人立即到當地環保部門申報登記,提出自己的回收利用計劃和具體保證措施。這是北京市解決「白色污染」的一個突破口。在取得實效後,將逐步增加強制回收利用的廢塑料製品的種類和比例,最終消除「白色污染」。天津市環保局完成了《天津市防治「白色污染」工程可行性調研報告》,提出了一整套防治方案,確定通過回收再利用達到節約資源、消除污染的目的。目前正在制定「回收利用計劃書」、「試點工作運行圖」、「試點工作進度大綱」,並在籌備成立「天津市『白色污染』防治產業協會」。
在技術方面,一是採取以紙代塑。紙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纖維素,廢棄後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決前面所說的「潛在危害」,但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首先造紙需要大量的木材,而我國的森林資源並不富裕;其次造紙過程中會帶來水污染。另外,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紙製品尚不能與塑料製品抗衡。目前,我國也有以甘蔗桿、稻草為原料生產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處於試驗階段。
二是採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裝製品的生產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澱粉、改性澱粉或其它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使塑料包裝物的穩定性下降,較容易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目前,北京地區已有19家研製或生產可降解塑料的單位。試驗表明,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環境中暴露3個月後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逐漸裂成碎片。如果這些碎片被埋在垃圾或土壤里,則降解效果不明顯。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個不足:一是多消耗糧食;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視覺污染」;三是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不能徹底解決對環境的「潛在危害」;四是可降解塑料由於含有特殊的添加劑而難以回收利用。
塑料被認為是20世紀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發明之一,但隨著塑料袋在全球泛濫成災,塑料又被批評為20世紀最糟糕的發明之一。歐盟國家近年來採取多項積極措施治理「白色污染」,成效顯著。
免費塑料袋要取締
免費刺激需求,免費塑料袋造成更多污染。許多歐盟國家的大型零售商場因此開始停止提供免費塑料袋,通過經濟杠桿控制塑料袋的使用量。事實證明,這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辦法。
在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繼大型連鎖超市家樂福去年停止提供免費塑料袋之後,德爾海茲和GB超市也從今年7月1日開始,除冷凍食品和無包裝的蔬菜水果外,不再為其他商品提供免費塑料袋。對索要一次性塑料袋的顧客,這些超市收取每個塑料袋0.3歐元(1美元約合0.67歐元)的費用。
比利時零售商聯合會還出台新計劃,要求其會員家樂福、德爾海茲等大型超市到2009年時,將各自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量再減少60%。到2010年,位於比利時瓦隆大區的所有超市將停止向顧客提供一次性塑料袋。
統計顯示,歐盟主要國家大型零售商場2006年的一次性塑料袋使用總量比2003年減少了20%到25%,相當於少使用1900噸塑料原料,而可多次使用的購物袋的銷售量超過2400萬個。
收費塑料袋要征稅
在歐盟國家,越來越多的大型超市不但不再提供一次性免費塑料袋,而且還向索要一次性塑料袋的顧客收取增值稅。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的許多大型超市為每個一次性塑料袋向顧客收取0.3歐元(1美元約合0.67歐元)的費用,其中0.1歐元為成本費,0.2歐元為環保稅。
在歐盟一些國家,針對塑料袋徵收增值稅後,塑料袋消費量大幅減少,這在愛爾蘭尤為明顯。2002年以前,愛爾蘭塑料袋消費量驚人,人均每年消費328個塑料袋。2002年3月起,愛爾蘭開征塑料袋增值稅,購物者需要為每個塑料袋交納0.15歐元的稅款。之後,愛爾蘭人均每年塑料袋的消費量降至21個,減少約94%。
愛爾蘭一位前環境部長指出,向塑料袋征稅,能讓公眾改變行為方式,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位前部長說:「征稅的目標是建立一種規則,培養一種意識,即人們將為不恰當的行為付出代價……事先警醒了,事後補救的代價就小。」
不可降解塑料袋要禁用
據歐洲生物塑料協會預測,到2010年,歐盟國家傳統聚合物的使用量將達到5500萬噸,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使用量將達到50萬噸至100萬噸。
歐盟現已出台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的意向法案,歐盟部分國家甚至已立法確定具體的禁用日期。例如,法國將從2010年元旦起,在全國范圍內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法國首都巴黎從今年就開始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
歐盟還高度重視塑料製品的回收再利用,原因是提高包裝垃圾再利用率不僅可以減少包裝材料對能源的消耗,節約建設垃圾焚燒處理場的費用,還可以減輕生產包裝材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切實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最近,歐盟委員會通過指導性法律,要求歐盟成員國在2008年至2015年間,將本國包裝垃圾再利用率提高到55%以上,其中塑料包裝材料的再利用率要提高到22.5%,以進一步減少「白色污染」。
⑺ 竹纖維餐具號稱「天然環保」,為何卻被歐盟多國禁用呢
竹纖維餐具的成分不可控。竹纖維材料一定要加入塑料粘合劑才能生產,實際上在安全方面具有與其它類型餐具相同或更高的安全風險,沒有明顯的好處體現。除了高溫和酸性環境可能帶來的危害外,在實際生產中,某些不良商家為了節約成本,還會用價格低廉的脲醛樹脂代替密胺樹脂。因為竹的草本特性,提取纖維是一個很復雜的工序,比從棉花提取棉纖維難得多,在這個過程中會給造成一定的污染,要求生產廠家能夠有足夠的社會責任心,切實保護環境。
竹纖維製品蓬鬆輕盈,潤滑而細膩,柔軟而輕爽,具有棉一樣的柔軟感,絲綢一樣的滑爽感,柔軟貼身、親和肌膚,懸垂性好,給人一種零壓力的舒適度。竹纖維餐具,利用天然竹粉高溫壓制,打磨成型,自然生態、環保健康,而且材質輕盈、結實耐用。廢棄後的竹纖維餐具可自然降解為再生資源。缺點是長期使用的話,還是比較容易發霉腐爛的。
⑻ 一次性餐具該不該被禁止使用作為消費者你怎麼看
一次性餐具已經被人們使用了很多年,因為使用起來十分方便,看起來又干凈衛生,所以很多商家和消費者都比較喜歡使用這樣的一次性餐具。但是,有人卻說應該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那麼,一次性餐具該不該被禁止使用呢,應該如何看待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情況呢?
一、什麼是一次性餐具?
一次性餐具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如紙杯等,第二類是光/生物降解性材料類,第三類是易於回收的。這些都是可降解的或者易於回收的。對環保來說是有好處的,但是,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劣質產品。
關於“一次性餐具該不該被禁止使用?作為消費者你怎麼看?”這個話題,各位有什麼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⑼ 號稱「天然環保」的竹纖維餐具卻被歐盟多國禁用,是因為什麼
因為竹纖維餐具它的主要成分雖然是竹纖維,但是裡面也含有了很多樹脂以及其他的粘合材料,那麼這些材料中就有一部分是含有大量的甲醛和三聚氰胺的,所以有些竹纖維製品流入歐盟以後,雖然很受歡迎,但是歐盟安全部門也作出了相應的抽查,檢查出來大部分的竹纖維餐具並不符合當地的食品安全,所以也就禁用了。
另外這種餐具中也會有一些三聚氰胺的物質,那麼這種物質長期的處在人體之中就會造成腎結石,或者是導致一些身體上其他的病變,所以也是非常不利於人體健康的物質。健康還有環保,純天然的竹纖維,應該是100%的那種竹纖維製作的東西,不應該添加其他的一些樹脂或者是粘合材料,這樣才能夠通過安全的檢測,也才能夠放心的使用。歐盟的食品安全標准相對於世界各國都比較嚴格,對於老百姓來說絕對也是一件好事,所以對於纖維製品還需要斷了完善才行。
⑽ 辯論賽,使用一次性飯盒的利大於弊。
PVC食品保鮮膜可能致癌,只是食品包裝不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據調查,早已被質量檢測部門列入「黑名單」的不合格一次性餐具,仍然在北京市場上「大行其道」……是監督部門沒有把好關,還是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沒有履行到位?而作為不合格一次性餐具的受害者,消費者對此又有什麼反應呢?
有毒餐具泛濫市場筷子、餐盒等一次性餐具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街邊小吃店、大排檔、快餐店等一些檔次不是很高的就餐場所,用的餐具大多是一次性的。而各個寫字樓以及大多數辦公場所的垃圾桶里,每天也都會"收到"大量這樣的垃圾。
按規定,生產餐盒的主要原料是聚丙烯,含量在80%左右;工業碳酸鈣作為填充料,含量不能超過20%。聚丙烯的可塑性強,生產出來的餐盒使用強度很好,不易變形。但工業碳酸鈣是一種石頭粉末,可塑性比較差,超量使用時粉末很難黏合在一起,因此,生產出來的餐盒容易出現軟化、滲漏等質量問題。
手感較軟,輕輕一撕就破,有異味,是這些不合格一次性餐盒的共同特點。手感較軟,使餐盒用起來很不方便,甚至會造成進餐時食物或湯之類的東西外溢;而有異味,則是製作餐盒的材料中含有毒物質的明顯標志。但就是這樣的不合格餐具,為什麼如此大量地流通於市場呢?為什麼有那麼多餐飲公司使用,有那麼多消費者不予以拒絕呢?
「這種一次性餐盒,每天都能賣七八箱。」記者近日在北京的東郊市場、來廣營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發現,這種劣質餐盒在多個攤位都有出售。一位攤主表示,因為價錢低,這種餐盒銷路非常好。記者注意到,一次性餐盒最常見的有4種,價錢最高的為每個0.4元,最低的只有0.09元。一位攤主向記者介紹,賣得最快的是價格在每隻0.16元的,一般每天都能賣出七八箱。每箱的一次性餐盒大致在800個左右,分別銷往市區的各個餐館。而且很多批發餐盒的攤主都表示,價錢低是這種劣質餐盒暢銷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新發地批發市場是北京一次性塑料製品的集散地。來自北京周邊的一次性餐盒生產企業在這個市場都設有批發點。記者轉了一圈後發現,每個出售一次性餐盒的門市前都擺滿了各種各樣的一次性餐盒的樣品,有可降解型的、有環保型的,價格也從9分錢到4毛錢不等。這些環保產品真的有可降解功能嗎?一位廠方的銷售人員告訴了記者真正答案。原來這里銷售的所謂可降解餐盒大部分是假冒品,是用一些塑料廢品和化工原料製作的。當記者詢問是哪些原料製作的時,該銷售人員先是悶聲不答,最後才從嘴角蹦出兩個字:石蠟。銷售人員說,只有這樣成本才會降低,如果用真正的可降解材料製作餐盒,每個餐盒的成本要將近2角錢,太貴了,很難賣出去。他們做這種石蠟餐盒已經好多年,以前在大鍾寺批發市場里賣,現在在新發地賣,從來也沒有人檢查過。
銷售人員還告訴記者,他們這有更加便宜的餐盒,問記者要不要。當記者跟她走進庫房後發現,所謂更加便宜的餐盒原來是早已被淘汰的塑料發泡一次性餐盒。而該種餐盒早在2001年被國家嚴格禁止生產和銷售。
據了解,不合格的一次性餐盒主要是含大量工業碳酸鈣、石蠟等有毒物質,有些還使用廢舊塑料。北京友誼醫院血液科主任王昭介紹,長期使用含有大量工業碳酸鈣的不合格一次性餐盒,會對人體的代謝系統有影響,首先是很容易形成膽結石、腎結石。另外,工業碳酸鈣含有大量的重金屬,而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可能更大。因為它含有鉛,鉛對人體的消化道、神經系統也有很大的危害。特別是兒童,處於發育期,他們的神經系統處於形成過程中,食用大量的鉛以後,對兒童的神經系統會造成影響,會有諸如多動症等情況出現。
檢測結果令人堪憂目前我國每年使用的餐盒超過120億個,平均每人就會用掉近10個。它的消費場所比較集中,除了寫字樓,旅遊景區、商場、游樂場所和車站等也是消費量比較大的地方。而11月6日,央視曝光天津生產的一次性餐盒所用的"廢料"竟超標160多倍,大量的工業碳酸鈣、廢舊塑料和工業石蠟就這樣被消費者吃進口中。
與此同時,國家質檢總局下屬的國家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9月9日所發的2005年第12號文《一次性餐飲具、食品包裝袋/膜產品情況匯報》透露,2002年對一次性餐飲具進行國家監督抽查,抽樣合格率為52%;2003年在河北省對一次性餐飲具進行國家監督抽查,抽樣合格率為43%;2004年北京市工商局聯合北京環保餐具聯合組織對北京市場進行抽查,抽樣合格率為40%。
報告指出,一次性餐飲具存在非常嚴重的安全質量問題,主要是,第一,衛生性能存在較大問題,由於在生產原料中添加了大量碳酸鈣、工業石蠟、回收廢料,導致產品的蒸發殘渣(正己烷、乙酸)嚴重超標;第二,使用性能差,負重不合格,容積偏差大,有滲漏現象;第三,降解性能不合格,有的企業將填充碳酸鈣的產品作為降解產品,而這樣的產品不能真正降解。
據了解,一次性餐具有兩種,一種是大部分採用木質纖維材質,屬於環保產品,可降解;另一種則是由化學原料製成,可能含有毒填充物,不可降解。在生產中大量使用碳酸鈣、滑石粉、工業石蠟以及廢塑料等違禁材料,將導致飯盒中所添加的礦物質和添加劑等與食品中所含的水、醋、油等相互溶解,隨食品進入人體後,可能引發消化不良、局部疼痛以及肝系統病變等多種疾病,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嚴重的會導致膽結石、重金屬中毒,甚至細胞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