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個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
日本,目前日本的老齡情況最嚴重,老齡佔比世界最高,也是最先的。
截止2014年老齡化最為嚴重的三個國家分別為日本、義大利和德國。截至2013年10月1日,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3190萬,占總人口比率為25.1%,創歷史最高紀錄。
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預測,日本的超高齡社會危機還將不斷加深,到2060年日本老齡人口比率將達到39.9%,這意味著每5人中就有2位超過65歲的老人。
義大利是世界上老齡化第二嚴重的國家,義大利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義大利65歲以上老年人佔到了人口總數的20.8%,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勢頭仍將持續30年以上,可能在2056年達到峰值33.2%。
德國的人口趨勢主要表現在低出生率和總人口減少。預計德國人口到2060年將從現在的8170萬減少到6500萬,到2030年,老齡人口將佔到29%,2060年達到34%。
(1)為什麼法國是最早進入老齡化擴展閱讀
按照聯合國定義,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比例達到14%即進入深度老齡化;20%則進入超老齡化。
在穆迪報告所涉及的112個國家和地區中,有68個明年將進入老齡化。日本、義大利和德國已經進入了超老齡化,明年芬蘭和希臘將加入這一行列。
2020年將會有13個國家和地區進入超老齡化。目前老齡化程度較高的主要是歐洲國家,但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也正在快速老齡化。比如中國、俄羅斯、巴西、阿根廷等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目前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9.5%,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6.2%。
B. 人社部稱中國是全球退休年齡最早國家,美英法俄等詳情如何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根據人社部的數據,我國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平均不到55歲。而大多數國家退休都在65歲左右,且均漸進式延遲。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表示,人社部經中央批准後將向社會公開延遲退休改革方案,小步慢走,逐步推遲到合理退休年齡。
環顧各國,退休年齡「參次不齊」,人口老齡化確是共同的問題,延遲退休多屬「情非得已」,漸進式和有彈性的延遲退休成為經驗之談。
美國:自己權衡自己定
七老八十還在發揮余熱的美國人多的是。 CFP 資料圖
美國人67歲退休,其實是個偽說法。七老八十還在發揮余熱的美國人多的是。實際上,美國並沒有嚴格的退休年齡,只要你還幹得動、老闆也願意雇你,就可以繼續工作。但是對於關於享受社會保障福利,美國確實有年齡的規定。
美國的退休政策分三個層次。提前退休:年滿62歲就可以開始領退休金,但要打7折,每推遲一個月領取,打的折扣就少一些;正常退休:根據出生日期的不同,美國社會保障局設定了不同的正常退休年齡,比如1937年和1937年以前出生者,退休年齡是65歲,1943年到1954年間出生者,退休年齡是66歲,1960年和1960年後出生的人,退休年齡是67歲。
在正常退休年齡內退休的人,可以領取全額退休金;延遲退休:選擇延遲退休的人在原有的退休金基礎上還能獲得獎勵性的收益。
這種以自願為原則、漸進式的退休制度設計,讓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而拉開檔次的退休金獲得比例,特別是對於延遲退休的獎勵性收益,一定程度上鼓勵了美國人延遲退休。
但和很多國家一樣,美國的社保基金「蓄水池」也正在滑向入不敷出的窘境,為此美國也存在著是否要「提高退休年齡」的爭論。
新加坡:退休年齡與公積金掛鉤
新加坡採用的是公積金的養老方式,繳納的公積金的數額和工資是掛鉤的,工資越高公積金越多。公積金又分為幾部分,最重要的是養老、保健和住房。
新加坡人從開始工作就要繳納公積金,等到退休的時候,政府一次性給付絕大部分的公積金。
新加坡的公積金繳交率基本穩定在40%,其中僱主需繳17%,雇員需繳23%。原規定55歲退休時就能領取公積金,後來退休年齡從55歲延長至60歲,現在又延長至62歲(男女退休年齡相同)。
另外政府鼓勵已達退休年齡但身體健康的員工繼續工作,給予60歲以上的員工更多的就業入息補助。以一名月薪5000新元的62歲普通員工為例,他獲得的就業入息補助款項為每月1000新元,其中支付的現金占總金額的30%,其餘撥入公積金個人戶頭。
繼續工作可以給老員工帶來很多好處,可以累積更多的養老金,由於法律規定僱主可以重新僱用年滿62歲的員工,因而新加坡老人樂於繼續發揮余熱也是情理之中,因為這樣就能享受越來越長久的夕陽紅。
日本:社保最少要繳25年
上世紀70年代,日本規定的退休年齡為55歲,到了80年代,退休年齡被延長到60歲,而今則進一步延長到65歲。
2013年4月1日,日本「高齡者僱用安定法」修正法正式實施,該法規定企業有義務繼續僱用面臨退休但有工作意願的65歲以下員工,受此影響,日本的實際退休年齡線可能將推遲5歲。這一法案出台的背景,則是養老金領取年齡的推遲。男性可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從60歲提高至61歲,2025年還將提高至65歲;女性則比男性晚五年實施。
目前,日本養老金的最低繳納年限為25年,支付開始年齡為65歲。日本對低收入群體有免交養老保險的制度。低收入群體可以申請免交養老保險,養老保險局根據申請人的家庭收入情況,決定是否給予免除,或免除多少。
不過,現實生活中,能夠持續工作到退休年齡的女性很少。大多數日本女性會選擇在結婚、生育之後,辭掉工作回歸家庭;承擔養家糊口重任的男人們則很多選擇「退而不休」。
法國:干滿60歲可退休
法國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一個高福利國家。過去,法國規定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年齡為60歲,如果沒有干滿40年,領取全額養老金的年齡為65歲,而且執行男女一樣的標准。
但是,由於受歐債危機和人口老齡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法國也與其他國家一樣,同時面臨著養老金入不敷出和政府財政吃緊的問題。2010年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將領取養老金資格的年齡提升至62歲,足額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提升至65歲。此舉引起了法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後來薩科齊在總統大選中的失利,奧朗德上台後,立即宣布把退休年齡恢復到60歲,才平息了民怨。
瑞士:高福利下的延遲退休
被認為是全球最適合養老國家的瑞士是最早實行65歲退休的發達國家之一。
瑞士的退休年齡與人們的平均壽命有關。瑞士是歐洲壽命最長的國家,在世界上也排在前幾位。
瑞士的退休年齡還與社會福利有關。瑞士是一個高福利國家,他們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體系。婦女享有一年的產假和免費產前檢查、生產住院、產後護理等權利,如若有八歲以下的孩子,還擁有每天工作6小時的權利;失業人員也可以領取較為豐厚的救濟金,不用工作就有飯吃。
如此龐大的經費支出,肯定需要人去創造,延遲退休年齡無疑是緩解國家財政壓力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盡管如此,瑞士人民仍然強烈要求將退休年齡下調至62歲,或實現「彈性退休制度」,但這一呼籲並未得到國會的通過,相反,瑞士政府面對日益增長的失業率和財政赤字,打算將退休年齡再延遲兩歲,即67歲退休,但這一計劃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堅決反對。
英國:取消強制退休年齡
2011年6月14日,英國黑潭,退休老人遊行前往參加年度退休者大會。 CFP 資料圖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1月13日消息,從今年4月6日到10月1日期間,英國政府將逐步取消65歲法定退休年齡的限制,國民將獲得自由選擇退休年齡的權利。英國商務部表示,允許國民工作更長時間有利於英國的經濟繁榮。
根據法定退休年齡政策,過去英國公司一般會強制員工65歲退休。而今年4月6日到10月1日期間,只有那些已經被告知4月6日前退休,或者本人已經提出申請確定在10月1日前退休的員工可以被強制退休。10月1日以後,用人單位將不能再援引法定退休年齡政策來強制任何員工退休。
俄羅斯:社保壓力也不小
在俄羅斯,是否應推遲退休年齡也是近幾年社會各界持續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盡管俄羅斯也面臨勞動力人口減少、社會養老問題日益尖銳的問題,但俄羅斯高層領導人表示,暫時不會提高退休年齡。
俄羅斯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比較低的國家之一,目前為男性60歲,女性55歲。此外約有三分之一的特殊人群可提前退休,包括有5個或5個以上孩子的母親、高危行業職工、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居民等。與此同時,俄人口狀況卻在日益惡化。目前尚有10名勞動者供養6名退休人員,但俄適齡勞動力正以每年40萬的速度減少,按照這樣的減少速度,到2030年將是6名勞動者供養10名退休人員。
C. 面對老齡化措施做的最先進的國家是哪些
據「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10月1日是國際老年人日。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今世界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為引起國際社會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視,1990年12月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從1991年開始,每年的10月1日為「國際老年人日」。
那麼現在全球老齡化是什麼狀況?對人類生活有哪些影響?國際社會將如何應對?新華國際對這些問題作一盤點。
【人口老齡化的標准】
↑隨著一般的居民都可以很好地活到80歲以上,日本被稱為是這世界上老年人的天堂。
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確定的劃分標准,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確定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
【老齡化問題的由來】
從全球視角看,19世紀後期,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生育率率先進入持續下降的階段,老齡化現象開始在部分國家出現。
↑英國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家養老院,志願者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讀書。
1851年,法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0.1%,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齡化國家。此後,瑞典、挪威、英國等一批歐洲國家步入老齡化。
20世紀70年代以後,老齡化逐漸向亞洲和美洲地區擴散,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現象。進入21世紀,全球老齡化速度加快。
生育率的下降及平均壽命的延長是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即使是最不發達的國家,其平均總和生育率也從1950-1955年的6.44下降到2005-2010年的4.41, 而同期平均出生預期壽命則從37.2歲上升到56.9歲。
人口老齡化對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在經濟領域,人口老齡化影響著經濟增長、儲蓄、消費與投資、勞動力市場、稅收及代際間的資源配置。在社會層面,人口老齡化影響著保健和醫療、家庭構成、生活安排、住房與人口流動等。
D. 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是哪個
日本。
據日本總務省2007年7月10日公布的統計數據,日本在人口為3000萬以上的國家中老齡人口比例最大,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齡化國家。
2019年9月13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百歲以上老人已達71238人。該人數首次突破7萬人,日本社會老齡化進一步加深,其中女性佔到88.1%。
據了解,該數據已連續49年增加,30年間增加了約22倍。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估算,2029年日本百歲以上老人或將突破18萬人。
中國應對老齡化方法:
是1996年8月29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該法律為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發展老齡事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
現行版本是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修正,對養老方式作了調整;
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這一規定,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也得到了確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老齡化社會
E. 老齡化現狀與趨勢是什麼
現狀如下:
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將增加到7400多萬人。
迅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趨勢,與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預期壽命提高密切相關。
中國的生育率已經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預期壽命和死亡率也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隨著20世紀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陸續進入老年,可以預見,21世紀前期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時期。
全球老齡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人口老齡化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是伴隨經濟發展而發展的漸進過程。工業化首先在歐洲社會產生和發展,歐洲的經濟增長所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中,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人口老齡化,所以,歐洲發達國家最先受到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沖擊。
法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早在1800年,法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就超過了5%,到1865年,這一比例達到7%,進入老齡化社會,到1900年,逐漸增加到8%,1980年達到14%,現在已超過15%,成為「超老年型」國家。
瑞典是另一個在19世紀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國家,189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的7%,1975年達到14%,現在也進入「超老年型」國家。
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也緊跟其後,先後在20世紀發生了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加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
F. 求關於人口老齡化的資料!
我國不僅在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條件下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與養老保障制度轉變同時發生,歷史欠賬形成沉重的轉軌成本。表現為已退休人員和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統賬結合」制度之前參加工作、之後退休的「中人」需要靠「新人」的繳費供養,形成個人賬戶空轉。
現行養老保障體制不可持續。
目前養老基金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實行混賬管理,從一本賬中支出,剩餘部分留作積累。由於個人賬戶存在「空賬」問題和社會統籌基金不足,養老保險基金絕大部分用於當年養老金發放,實際積累額小於職工個人賬戶記賬額。這就造成改革後養老保障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個人賬戶只是名義上的,實質上整個養老保障體系仍然是百分之百的現收現付制。根據國際經驗,支撐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障體系需要以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有效率的稅收體系和有效且安全的基金管理和治理機制為條件。目前,後兩個條件在我國尚不完全具備。
對策和改革思路。
應對挑戰,建可持續養老保障體系,有兩項改革具有直接效果:首先,盡快從現收現付養老保障制度向完全個人積累制度過渡。其次,為了支撐這個過渡,應把農村轉移勞動力納入新的保障體系,提高當前保障基金的繳費水平和社會供養「中人」的能力,從而實現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平穩過渡。〔有話要說〕用大保障體系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化的混合型體系
從國際上看,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並共同分擔老年保障的責任,已經成為老年保障制度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未富先老」和家庭保障功能持續弱化的背景下,人口加速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意味著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包括經濟來源及生活照料服務),正在由家庭問題轉變成為重大社會問題。能否化解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壓力,直接取決於相關的老年保障制度安排與政策措施。
用大保障的思路來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體系,將可以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年保障經濟壓力與社會服務壓力化解在一個責任共擔、縱橫交錯的安全網路之中。
大保障體系可以分為如下六個層次:自我保障層次、政府負責層次、責任分擔層次、單位負責層次、市場提供層次、其他層次。在老年保障體系中,每一個層次既包含著經濟保障,也包含著服務保障的內容(家庭保障還包含著情感滿足)。〔有話要說〕從人口經濟學角度: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一般具有負面作用
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考察,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一般具有負面作用,需要積極應對。負面影響不僅體現在社會撫養的人口負擔增大,而且通過影響消費、儲蓄、勞動人口數量和質量、勞動生產率而體現出來。
人口老齡化導致被撫養人口負擔增大。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領取退休金和養老金的人數將不斷增加,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等社會福利的支出將不斷增加。國民生產總值中用於老年人的費用份額大幅度增加,勢必限制社會擴大再生產,影響生產部門的資本投資和經濟效率的提高,加重國民經濟的負擔。因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和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可適當延長退休年齡限制,以減少老年被撫養人口,使擴大再生產的積累基金相對增加。
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就一個國家的整體消費而言,在老齡化過程中,消費支出呈現逐漸擴大趨勢;在老齡化社會,消費支出則呈現減少趨勢。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這就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應適當提高勞動年齡上限,;另一方面,可適當擴大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和提高退休金標准,通過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購買力,促進消費增長和「銀發市場」的繁榮。
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對增加儲蓄也會產生相當的減退效果,這主要是由養老金制度的推廣引起的。根據經濟學理論,儲蓄等於投資,儲蓄減少等於投資減少,從而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強化個人儲蓄養老,籌措養老基金,成為資本投資的重要來源。
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人口數量和質量的影響。隨著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年齡人口所佔比重相應下降,不利於經濟發展。而且,老年勞動力較難適應快節奏的生產活動,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的生產中,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人口老齡化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影響。老齡勞動力接受新的知識和科學技術比青壯年要慢,對新興產業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弱,企業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革新也受到一定影響。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知識進步速度加快和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更顯不利。〔有話要說〕重要課題:如何合理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
事實上,減緩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人口老齡化的不利影響的重要途徑是,加快發展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知識經濟,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減輕對勞動者體力的需求。
人口老齡化在宏觀和主導方面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但老年人口不是純消費者,他們中間仍有一部分人從事經濟活動,勞動經驗和知識積累相對豐富,可以彌補體力的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經濟發展。還應該看到,知識經濟的發展導致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的變化,對勞動者智力的需求越來越高。隨著人口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健康狀況逐步改善,老年勞動力對經濟發展將作出比以往更大的貢獻。因此,如何合理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將成為減輕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不利影響的重要課題。
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等人類的各個領域的影響都是深刻的,盡管各個發達國家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時間的早晚各有不同(法國最早為1865年,日本最晚為1970年),各國的老年人口比重也有高有低,但是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各國所採取的基本對策和措施大致是相同的,其中主要有:
設立老齡機構 很多國家的政府設立了老齡工作管理機構,在議會成立咨詢委員會,在社會上建立老年問題學術團體,把老齡工作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例如:英國政府由衛生部、勞動保障部和社會服務部分工負責老年人的養老、醫療和服務工作。內閣設有「補充給付委員會」,下設區域分會和地方基層分會,負責申請、調查和發放老年救助金。政府通過老齡問題學術機構定期召開老齡學術研討會,促進學術專家、政策制定者與實踐者的交流與合作。日本總理府設有「老齡問題研究室」,厚生省設有「老人對策室」,都、道、府、縣、町、鄉設有「福利事務所」,主管老年福利事宜。各級政府把老齡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計劃,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參加「老齡政策和老年工作研究會」。
立法保障權益 保障老有所養是老齡社會的首要任務,先期進入老齡社會的發達國家在應對老齡化挑戰中普遍通過立法來保障老年人的養老生活。七大工業國家中政府首次為養老保險立法的時間分別為:德國1889年,英國1908年,法國1910年,義大利1919年,加拿大1927年,美國1935年,日本1941年。此外日本政府先後制定了《老人福利法》、《老人健康法》;美國還制定了《美國老人法》和《禁止就業年齡歧視法》。
完善養老保險制度 改革和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一項重要措施。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為了防止老年人陷入貧困,避免退休金制度崩潰,不斷改革國家養老金計劃。有些國家還最大限度地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並對退休人員無退休收入的配偶發給家屬保險津貼。例如:美國的《老年人和遺屬保險》供養親屬津貼的標准規定:退休工人65歲及以上不享受養老金的配偶,依法領取相當於受保。人退休金50%的親屬津貼;受保人死亡後,其65歲及以上的配偶,領取受保人100%的年金。
鼓勵延緩退休 20世紀70年代國際石油危機和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老齡化進一步的發展,導致發達國家社會養老保險出現了基金困難的局面,部分國家甚至陷入了養老基金入不敷出的困境。為了保持收支平衡,保持養老保險制度持續發展,一些國家相繼採取了提高領取退休金法定年齡,鼓勵延緩退休的措施。
據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統計,近幾年來已經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提高領取退休金法定年齡的計劃,其中美國每年提高2個月,計劃到2010年提高到67歲。日本爭取在2025年前後把領取退休金法定年齡提高到70歲。
G. 馬克龍帶來的法式養老是什麼樣的
此次訪華之行,法國總統馬克龍重點推了一把法國的養老產業和服務,再次引發了對中國養老市場的關注。
1月9日,由兩國元首的見證下,中法共同簽署了關於在銀色經濟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該備忘錄旨在落實兩國領導人關於推動養老領域合作的共識。
根據該備忘錄,雙方擬成立銀色經濟合作指導委員會,加強政策溝通和專家互訪交流,鼓勵兩國企業開展銀色經濟領域的貿易投資合作。
歐葆庭是首家在中國內地開展實體運作的外資養老企業。
「例如Cancé集團、Europea Santé集團這周也來到中國。此外,Korian-Medica集團在法國也擁有差不多1000家養老院。」說起法國的養老產業「明星」,弗朗如數家珍。他表示,這些公司不僅開設養老院,也研發了許多方法,讓老人們更多地在自己家中養老和醫護,這樣也能大幅降低養老費用。
「我覺得可以跟中國交流這方面的經驗,畢竟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弗朗所提到的Korian-Medica,是歐洲第一大養老院經營公司。同樣看好中國銀色經濟潛力的法國公司,還有養老集團DomusVi(多慰)和COLISEE(高利澤)等。
一個社會進入老齡化階段,在社會分工上,意味著需要大幅提高養老院的接納能力。相對應地,整個社會需要通過培訓,增加數以百萬計的護理人員、護士和服務人員來滿足相應需求。
弗朗認為,「銀色經濟」可以創造很多的就業崗位。此外,養老產業也與最新科技應用甚至人工智慧(AI)相關聯,產業聯動的效應明顯。比如,法國的一些養老院,已引入陪伴型機器人,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2015年,在法國巴黎近郊的一所養老院中,首度啟用了機器人來服務退休的老年人,它甚至帶著老人們跳《江南Style》。養老院的管理者強調,這位名叫「Zora」的機器人只能執行簡單與重復性的工作,如,朗讀報紙新聞、氣象與時間播報,或帶領體操等,是無法取代專業的醫護人員的。
「一方面,是直接跟老年人接觸的護工崗位;另一方面,還有創新領域出現的就業機會,例如,如今法國已經出現了一種高科技病房,裡面配備了門類齊全的許多感測器。所以,在健康領域會產生很多就業機會。」弗朗總結道。
H. 法國65歲及以上的人口從7%達到14%用了多少年
法國用了115年。
老齡化社會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達到或超過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結構模型。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發達國家老齡化進程長達幾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國用了80年,美國用了60年,而我國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
(8)為什麼法國是最早進入老齡化擴展閱讀
老齡化問題長期困擾法國社會。早在1865年,法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就超過了7%,進入了老齡化社會;1980年左右,法國老齡人口比例達到14%,進入了「超老齡社會」。
近年來,法國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
1、一方面,老年人口持續增加。預計到2035年,60歲以上的人口將增長80%,75歲以上人口將增長兩倍,85歲以上的增長4倍。相關機構預測,2050年,法國老年人口將達2230萬,平均每三個人中就會有一個年齡超過60歲。
2、另一方面,法國新增人口持續下降。歐盟官方數據顯示,隨著育齡女性人數的下降,法國人口增長率近10年來連續走低,2017年人口凈增長僅16.4萬人,創歷史新低。
I. 對人口老齡化的認識
法國經濟與統計研究所16日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7年1月1日,法國全國人口為6339.21萬,其中首都巴黎人口215萬,包括市區和郊區的巴黎大區人口有1149萬。
統計顯示,2006年法國新生人口83萬,是最近20多年來出生人口最多的年份,同年死亡53萬多人,比上年有所減少,加上新增移民,全年實際新增人口39萬多。分析表明,法國人均壽命有所延長,男子平均壽命超過77歲,女子平均壽命達到84歲。法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正在繼續,截至2006年底,全國65歲以上的人口近1030萬,約占人口總數的16%,比往年有所增加,20歲以下人口近1580萬人,約占人口總數25%,比往年有所減少。
大體有以下社會因素:
①人的老齡化。因科學的發達、社會的進步等諸種因素的作用,人的壽命日益延長,使到達老年期的人數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逐漸增加。人口學通常認為60歲以上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別達到10%或7%以上,就稱為人口的老齡化。這種狀況在古代和中世紀是不存在的,當時人的壽命普遍較短。19世紀70年代,法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國家。②現代社會的工業化引起了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也使得贍養老年人的義務部分地從家庭轉向社會;工業化社會發達的生產力使得老年人和社法國經濟與統計研究所16日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7年1月1日,法國全國人口為6339.21萬,其中首都巴黎人口215萬,包括市區和郊區的巴黎大區人口有1149萬。
統計顯示,2006年法國新生人口83萬,是最近20多年來出生人口最多的年份,同年死亡53萬多人,比上年有所減少,加上新增移民,全年實際新增人口39萬多。分析表明,法國人均壽命有所延長,男子平均壽命超過77歲,女子平均壽命達到84歲。法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正在繼續,截至2006年底,全國65歲以上的人口近1030萬,約占人口總數的16%,比往年有所增加,20歲以下人口近1580萬人,約占人口總數25%,比往年有所減少。
大體有以下社會因素:
①人的老齡化。因科學的發達、社會的進步等諸種因素的作用,人的壽命日益延長,使到達老年期的人數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逐漸增加。人口學通常認為60歲以上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別達到10%或7%以上,就稱為人口的老齡化。這種狀況在古代和中世紀是不存在的,當時人的壽命普遍較短。19世紀70年代,法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國家。②現代社會的工業化引起了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也使得贍養老年人的義務部分地從家庭轉向社會;工業化社會發達的生產力使得老年人和社會都有能力蓄積和提供老年生活保障的社會保險金、退休年金等。③現代醫葯科學的發展為老年人壽命的延長提供了科學保證。④都市化和現代化社會的發達,使老年人的社會可見度日益顯著,成為社會上引人關注的群體。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1、人均壽命的延長,2、出生率下降帶來的人口老化,3、人口遷移造成的地區性人口老化鄭曉瑛教授把我國人口老齡化與全球的其他國家相比,闡述了它的現狀和特點:有資料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人口老齡化提前達到高峰。第二,在社會經濟不太發達狀態下進入人口老齡化。第三,在多重壓力下渡過人口老齡化階段。
聯合國有關規定,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超過7%,或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便被稱為「老年型」 國家。當前,在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約有60個已進入「老年型」。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引起了世界范圍的關注,各國都把應對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作為了極其重要的工作來對待。
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1、人口日益老齡化,歐盟國家面臨挑戰。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曾在布魯塞爾對工會人士的一次講話中說,到2025年,歐盟國家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增加3700萬人。2、據英國《自然》雜志刊登的研究報告稱,到2070年,世界人口總數將達到最高值90億,世紀末老齡化問題嚴重。
一些網友的回答
造成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造成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的較低生育率。為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減輕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壓力,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會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經濟的快速增長、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類在健康和長壽方面已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人口壽命大大延長。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在全社會人口中,年輕人口比重的進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對的提高,最終表現為全社會人口中老年人口過快增長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提前到來。
不僅因為人們越來越長壽!還因為中國的計劃生育!毛澤東時期,那時候的人幾乎每家都生6、7個!而現在呢?缺又要求一家只要1個好?這不開玩笑嗎?前一段人口劇增,現在想起了壓縮。將來老齡人口比年輕多的,還得了?這應該就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根源!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全文)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目前,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或即將進入老齡社會。1999年,中國也進入了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佔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而且關繫到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備受世界關注。為了摸清中國老年人口及老齡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掌握未來中國老齡問題的基本國情,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專題預測研究,基本情況如下。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已經開始顯現
目前,中國已有21個省(區、市)成為人口老年型地區。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間,中國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萬,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85%,高於1.17%的總人口增長速度。200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3億,占總人口的10.97%。老齡化水平超過全國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蘇(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慶(12.84%)、遼寧(12.59%)、山東(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個省市。
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龐大老年群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需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養老保障的負擔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支出總額達到3502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補貼支出攀升到522億元。離休、退休、退職費用也呈現連年猛增的趨勢。政府、企業、社會都已經感到養老保障方面的壓力正在顯著加大。
老年人醫療衛生消費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據測算,老年人消費的醫療衛生資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達862億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長31.6%,增長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長快3.5個百分點。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長,人口迅速老齡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為老社會服務的需求迅速膨脹。目前,由於社會轉型、政府職能轉變、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為老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難以滿足龐大老年人群,特別是迅速增長的「空巢」、高齡和帶病老年人的服務需求。以養老機構和床位數為例,目前,中國共有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3.8萬個,養老床位120.5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佔有床位僅有8.6張,與發達國家平均每千名老人佔有養老床位數50-70張的水平相差甚遠。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許多為老服務也都存在發展緩慢的問題,不能滿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長的需求。
與城市相比,農村老齡問題的壓力更大。2000年,農村老年人口為8557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65.82%,農村老齡化程度比城鎮高1.24個百分點。同時,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目前還處在試點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都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將更加突出,西部和貧困地區尤為嚴峻。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項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許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壓力早就潛伏生長,人口老齡化只是凸顯了這些壓力。目前,這些壓力還只是初現端倪,隨著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這些壓力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更加普遍。
二、21世紀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
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從2001年2100年,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將平均每年增加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大大超過總人口年均0.66%的增長速度,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階段,從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國成立後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進入老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開始加速增長,平均每年增加620萬人。同時,由於總人口逐漸實現零增長並開始負增長,人口老齡化將進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增加到2.7億,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9448萬,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階段,從2051年到2100年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2051年,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7億,約為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這一階段,老年人口規模將穩定在3-4億,老齡化水平基本穩定在31%左右,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總人口的比重將保持在25-30%,進入一個高度老齡化的平台期。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一是老年人口規模巨大。
200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43億,2014年將達到2億,2026年將達到3億,2037年超過4億,2051年達到最大值,之後一直維持在3-4億的規模。根據聯合國預測,21世紀上半葉,中國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佔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21世紀下半葉,中國也還是僅次於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國。
二是老齡化發展迅速。
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提升到14%,發達國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時間,其中,法國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亞和美國79年左右。中國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這個歷程,並且在今後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都保持著很高的遞增速度,屬於老齡化速度最快國家之列。
三是地區發展不平衡。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具有明顯的由東向西的區域梯次特徵,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明顯快於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以最早進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遲進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寧夏(2012年)比較,時間跨度長達33年。
四是城鄉倒置顯著。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歷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一般高於農村,中國的情況則不同。目前,農村的老齡化水平高於城鎮1.24個百分點,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到21世紀後半葉,城鎮的老齡化水平才將超過農村,並逐漸拉開差距。這是中國人口老齡化不同於發達國家的重要特徵之一。
五是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於男性。
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萬人,2049年將達到峰值,多出2645萬人。21世紀下半葉,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穩定在1700-1900萬人。需要指出的是,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歲及以上年齡段的高齡女性人口。
六是老齡化超前於現代化。
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屬於先富後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國則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屬於未富先老。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萬美元以上,而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剛超過一千美元,仍屬於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
根據此次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的預測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將伴隨21世紀始終。
自1999年中國進入老齡社會開始,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直到2100年,老年人口總量仍然高達3.18億,占總人口的31.09%,人口老齡化將伴隨21世紀始終。
(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時期。
一方面,這一階段,老年人口數量和老齡化水平都將迅速增長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並迎來老年人口規模的高峰。另一方面,2030年以後,人口總撫養比將隨著老年撫養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度攀升,並最終超過50%,有利於發展經濟的低撫養比的「人口黃金時期」將於2033年結束。總的來看,2030到2050年,中國人口總撫養比和老年人口撫養比將分別保持在60-70%和40-50%,是人口老齡化形勢最嚴峻的時期。
(三)重度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將日益突出。
經過50年左右的快速增長,到21世紀下半葉,中國老年人口規模、老齡化程度以及高齡化程度都將在較高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老年人口總量雖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億以上,老齡化程度為31%左右,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規模將保持在8000-9000萬,高齡化水平為25-30%,重度老齡化和高齡化問題將顯得越來越突出。
(四)中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
總人口過多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由於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總人口增長勢頭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人口總規模仍然高達13億,預計到2030年達到最大人口規模14.65億,總人口過多的壓力將長期存在。與此同時,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這是一個新的重要國情。人口老齡化壓力已經開始顯現,並將隨著老齡化的發展而不斷加重。整個21世紀,這兩方面壓力將始終交織在一起,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
三、問題和建議
世界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歷史表明,人口老齡化對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在經濟領域,人口老齡化將對經濟增長、儲蓄、投資與消費、勞動力市場、養老金、稅收等產生沖擊。在社會方面,人口老齡化將影響社會福利、醫療制度、家庭構成以及生活安排、住房和遷移。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人口老齡化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目前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收入水平屬於中等偏下國家的行列,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相對落後,實現現代化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解決。在這種基本國情下,人口老齡化必將帶來一些新的矛盾和壓力,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在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壓力巨大;在建立滿足龐大老年人群需求的為老社會服務體系方面,加快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增加為老服務設施,健全為老服務網路的壓力巨大;在處理代際關系方面,解決龐大老年人群和勞動年齡人群利益沖突的壓力巨大;在協調城鄉和諧發展方面,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特別是中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老齡問題的壓力巨大。同時,中國政府和社會還必須付出巨大成本來調整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管理體制等,以適應人口年齡結構的巨大變化。
21世紀,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以後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的嚴峻挑戰。2020年,2.48億老年人能否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目前還有許多矛盾和問題需要解決;2050年,中國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同時,能否承載4億多老年人群各種需求的巨大壓力,更是一個嚴峻的課題。總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關系著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能否順利實現,關系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
鑒於人口老齡化對人類生活全方位的深刻影響,自1982年第一屆世界老齡大會以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老齡問題,並提出了一系列應對的戰略和對策。2002年,聯合國召開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敦促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必須從現在開始,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戰略和對策,否則,將會喪失戰略機遇,付出巨大代價。
中國人口老齡化挑戰愈來愈嚴峻,並將很快進入2030年到2050年的最嚴峻時期。從時間表上看,留給我們的准備時間只有短短的25年。正如聯合國和有關國際組織警示的:人口現象是一個長周期事件,解決人口問題必須要有足夠的提前量。目前,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物質、制度等各種准備還不足。在未來的25年時間里,要全方位地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准備,不僅時間十分緊迫,而且壓力十分巨大。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提出的建議是:
1、要把老齡社會作為21世紀中國的一個重要國情認真對待。
中國已經進入並將長期處於老齡社會,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及全社會必須充分認識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嚴峻性,樹立老齡意識,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挑戰的緊迫性和自覺性。在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要切實從老齡社會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把應對老齡社會的挑戰列入未來中國的發展戰略。
2、要充分利用25年戰略機遇期做好應對老齡社會的各項准備。
從現在開始的未來25年,是應對老齡社會的關鍵准備期,也是僅有的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尤為重要。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和把握老齡社會的挑戰和機遇,把解決老齡社會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發展戰略,制定發展規劃,完善法律法規,調整社會經濟政策,做好應對老齡社會的各項准備。要制定應對老齡社會挑戰的中長遠戰略規劃。要立足當前,在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加快發展老齡事業的同時,健全和完善適應世界老年人口第一大國這一國情的老齡工作機制。
3、加快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建設完善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是從根本上解決老齡社會日益突出的養老醫療問題的制度安排。要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體系的同時,大力推廣城鄉困難群眾的醫療救助制度。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形勢下,努力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普遍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並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試點推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2030年人口老齡化最嚴峻時期到來以前,在全國城鄉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城鄉老年人養老、醫療問題的妥善解決。
4、大力發展老齡產業。
發展老齡產業是應對老齡社會、滿足龐大老年人群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要制定老年服務業發展規劃,實施國家對老年服務業的扶持保護政策,建立老年服務業發展管理體制。立足城鄉社區發展為老服務業,培育老年服務中介組織,培養專業化的為老社會服務隊伍,在2030年以前,使老年服務業有較大的發展。同時,大力研製開發老年消費品,培育老年用品市場。
5、加強對老齡社會的前瞻性和戰略性研究。
老齡社會的挑戰是史無前例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如何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應對老齡社會的挑戰,還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借鑒。因此,必須要加強對老齡社會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加強對建設有中國特色老齡事業的研究。創造條件,建立綜合性國家級研究機構,組織相關學科研究人員,把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作為國家的重大宏觀戰略課題,立項進行攻關研究,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提供科學依據。
三、新世紀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分析
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必須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尋找積極有效的途徑。目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必須在正確認識我國人口發展態勢基礎上,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使人們正確地認識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為解決各種老年人口問題及迎接老年化高峰浪潮的到來做好思想准備。
(2)必須制定保護老年人正當權益的法律、法規,使老年人的民主權利、人身權利、社會地位得到保護,受到尊重,做好立法和倫理道德准備。
(3)建立健全為老年人服務的工作機構,積極地組織開展老年人科學研究,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老齡化社會對策大綱」,為有效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依據。
(4)必須在發展社會生產力,繁榮社會主義經濟的基礎上,改革和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建立起一套與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社會化程度比較高的老年人生活保障體系。從物質保障和精神生活方面做好迎接老年型年齡結構社會到來的准備。
(5)組織老年人自養,充分利用中老年勞動力,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特別是那些退休後仍可從事勞動的60~65歲的低齡老年人,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對於農村來說,老年人繼續從事勞動生產是很自然的事情。對於城鎮職工來說,保障老年人再就業,有利於減輕贍養老年人的負擔,也可以使老年人感到「老有所為」,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
(6)從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現實的人口狀態出發,選擇優化的人口目標,使人口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制定並採取科學的控制生育率方案,選擇最有利的時機適當地調整生育水平,調整人口結構,逐步達到穩定化的人口目標。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年齡結構轉變過程中出現的現象,是客觀發展的必然過程,這就說明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客觀存在,那麼人口老齡化本身就不存在好與壞的問題。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談「老」色變,任何悲觀和盲目樂觀的態度都是不對的。應當正視人口老齡化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口老齡化,以科學的對策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從政策制定到社會認同到個人努力,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不良影響和沖擊。
J. 法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法國經濟與統計研究所16日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7年1月1日,法國全國人口為6339.21萬,其中首都巴黎人口215萬,包括市區和郊區的巴黎大區人口有1149萬。
統計顯示,2006年法國新生人口83萬,是最近20多年來出生人口最多的年份,同年死亡53萬多人,比上年有所減少,加上新增移民,全年實際新增人口39萬多。分析表明,法國人均壽命有所延長,男子平均壽命超過77歲,女子平均壽命達到84歲。法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正在繼續,截至2006年底,全國65歲以上的人口近1030萬,約占人口總數的16%,比往年有所增加,20歲以下人口近1580萬人,約占人口總數25%,比往年有所減少。
大體有以下社會因素:
①人的老齡化。因科學的發達、社會的進步等諸種因素的作用,人的壽命日益延長,使到達老年期的人數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逐漸增加。人口學通常認為60歲以上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別達到10%或7%以上,就稱為人口的老齡化。這種狀況在古代和中世紀是不存在的,當時人的壽命普遍較短。19世紀70年代,法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國家。②現代社會的工業化引起了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也使得贍養老年人的義務部分地從家庭轉向社會;工業化社會發達的生產力使得老年人和社會都有能力蓄積和提供老年生活保障的社會保險金、退休年金等。③現代醫葯科學的發展為老年人壽命的延長提供了科學保證。④都市化和現代化社會的發達,使老年人的社會可見度日益顯著,成為社會上引人關注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