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共和派和保皇派都是資產階級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保留封建社會的國王,但國王的權利受到憲法的約束,沒什麼實權,真正國家權力在議會手裡,國家最高行政首腦是首相,比如英國,日本等,還有一種是徹底的廢除國王,由民主選舉選出國家元首稱為總統,總統權力受到議會的節制,比如美國,俄羅斯,德國等。你說的共和派和保皇派就是法國在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度時,兩種勢力,最終還是共和派獲勝
❷ 保皇派有哪三個派系
亦稱保皇黨,和革命派相對立。指清末民初,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開明貴族及保守派資產階級。建立初因慈禧皇太後發動政變,康有為等維新派逃往國外宣傳維新思想,正式名稱為「保救大清光緒皇帝公司」,德宗去世後他們力主保留皇帝,實行君主立憲制。
希望採納!謝謝!
❸ 保皇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康有為梁啟超 翁同和
❹ 法國的保皇派是哪些人
貴族和地主吧
❺ 19世紀70年代的法國存在著哪些」不同的政治派別」
當時有兩大政治派別
保皇派和資產階級共和派
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是一個漫長、艱難而曲折的過程,法國的資產階級與封建復辟勢力(即革命與反革命)、共和派與帝制派進行了反復、長期的較量,政權在兩者間反復易手,最終資產階級革命的力量徹底戰勝了反革命的封建勢力,共和派戰勝了帝制派。1875年共和派通過微弱的一票通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而且憲法的制定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妥協的產物,因此總統和參議院的權利都很大。由於法國的國情導致他的政體帶有特殊性,形成了一種不倫不類的政體,我們不能給他固定的說法。我們只能界定為他是共和政體。
當然法國也實行過議會制共和制。1879年初共和派贏得總統大選,掌握法國全部關鍵權力部門,最終完全確立了共和制政體,之後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日漸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國家權力明顯轉到議會和內閣手中,使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法國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國解體,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和維希傀儡政權統治。二戰結束後,法國進入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1946—1958年),法國議會的權力達到巔峰,擁有選舉總統、決定政府組成、任免總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綱領等權力,此時的法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為了克服第四共和國時期黨派紛爭、議會濫用權力而導致政局不穩、政府無能的弊端,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宣告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此後,權力中心逐漸由議會轉移到總統,但又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這表明法國已逐漸成為一個半總統半議會制的共和制國家。需要強調的是不管近現代法國政體如何變化,其實質基本上不變,還是資產階級專政,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只是對資產階級內部各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權力關系進行了重新調整,從而採取了資產階級代議制(間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❻ 法國保王黨是什麼可以講講清楚嗎 好混亂的歷史
保衛王權的政治勢力。針對於革命派。。。只要有皇帝國王,不管什麼時候都有。
法國保王黨主要指的是,法國大革命,既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中,保衛王權的政治勢力。但後面同樣有。
法國的革命歷史就是保王黨和革命派的反復斗爭。。一會王朝復辟了。。。一會又共和了。。。
1789年法國大革命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帝國)
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
1870年第三共和
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間建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專政政權:巴黎公社,基本上沒保王黨那,都被趕跑了。。。
後恢復了第三共和。
二戰淪陷
二戰結束後,第四共和國
1958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到現在
❼ 維克多·雨果早年有哪些保皇派的作品
維克多·雨果受母親思想的影響,早年的雨果是個保皇派。1820年他的《哀悼貝利公爵之死》的詩歌受到路易十八的稱贊。1822年,他以處女詩集《短歌集》向文壇進軍,引起法國文壇的注意,得到當時紅極一時的詩人夏多布里昂的賞識。隨後他寫作了劇本《阿密·羅布薩夫》、小說《冰島魔王》、《布格·雅爾加》等作品。這些作品表現了他保皇主義的信仰傾向,在思想藝術上都有欠缺。
❽ 資產階級和保皇派的區別
1、概念不同
資產階級(又稱為布爾喬亞、bourgeoisie(E) буржуа(Р))是根據一些經濟學思想學派,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為社會所做的階級劃分中的富有階級之一,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
保皇派亦稱保皇黨,和革命派相對立。指清末民初,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開明貴族及保守派資產階級。建立初因慈禧皇太後發動政變,康有為等維新派逃往國外宣傳維新思想,正式名稱為「保救大清光緒皇帝公司」,德宗去世後他們力主保留皇帝,實行君主立憲制。
文革中支持、保護所謂「資產階級司令部」,或支持、保護當地的黨政組織、本單位領導「走資派」、對文革有保留意見,與造反派持不同政見的人和組織。
2、形成原因不同
資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是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必然產物。
保皇派:源於1966年6月5日人民日報社論《做無產階級革命派,還是資產階級保皇派?》。該文給反擊聶元梓大字報,支持、保護以陸平為首的原北大黨委和以彭真為首的原北京市委的人,戴了一頂保皇派的帽子(「以陸平為首的資產階級保皇派」)。
漫畫化地將其比喻為「以擁護帝制、反對共和為宗旨的,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集團」。「保皇派」矛頭明著指向保皇者,暗地卻是指向被保者。成了文革中一個廣泛使用的名詞。
3、目的不同
資產階級:統治資本主義社會,積累財富,剝削無產階級。
保皇派:支持、保護所謂「資產階級司令部」,或支持、保護當地的黨政組織、本單位領導「走資派」、對文革有保留意見,與造反派持不同政見。
(8)法國保皇派有哪些擴展閱讀
文革中的保皇派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革」「保」沖突一般結束於1966年底;但也有個別延續到較晚時期的,如武漢「百萬雄師」等。
於是就有形容他們意志不易改變的詞語「鐵桿保皇派」。或簡稱「老保」,罵為「臭老保」(含厭惡、不屑)。
奉命「三支兩軍」的部隊,由於曾與當地政府接觸較多,多數都支持了「保皇派」一方。「二月逆流」中站錯了隊,被強令迅速改正。
1967年春季以後又有圍繞新成立的革委會的「保」與「革」、「反」的對立,反對派仍襲用「新保皇派」的稱呼攻擊對立面。[注2]這是一種煽動性極強、破壞性極大的命名方法、宣傳手段。
在越左越革命的思維模式中,「保皇派」的定名,差不多就相當於宣告對手政治上的死刑。因此發動了一場規模更大、烈度更強的派性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