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19世紀法國文學流派有哪些

19世紀法國文學流派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4 10:16:03

❶ 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及他們的作品有哪些

1、居斯塔夫·福樓拜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樓拜,法國著名作家。1821年12月21日出生於法國盧昂一個傳統醫生家庭。福樓拜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對19世紀法國社會風俗人情進行真實細致描寫記錄的同時,超時代、超意識地對現代小說審美趨向進行探索。

福樓拜的「客觀的描寫」不僅有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又有自然主義文學的現實主義特點,尤其是他對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的推崇,已經包涵了某些後現代意識。

19世紀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家左拉認為福樓拜是「自然主義之父」;而20世紀的法國「新小說」派又把他稱為「鼻祖」。

2、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作《巴黎聖母院》。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3、斯湯達 法國著名作家、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先驅 ,代表作《紅與黑》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

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

《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4、亞歷山大·仲馬( 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又稱大仲馬,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世界文學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

亞歷山大·仲馬,又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5、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代表作《惡之花》

法國詩人。1821年4月9日生於巴黎。幼年喪父,母親改嫁。繼父歐皮克上校後來擢升將軍,在第二帝國時期被任命為法國駐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萊爾的詩人氣質和復雜心情,波德萊爾也不能接受繼父的專製作風和高壓手段,於是歐皮克成為波德萊爾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萊爾對母親感情深厚。這種不正常的家庭關系,不可避免地影響詩人的精神狀態和創作情緒。波德萊爾對資產階級的傳統觀念和道德價值採取了挑戰的態度。他力求掙脫本階級思想意識的枷鎖,探索著在抒情詩的夢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

❷ 19世紀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倡導者是誰

愛彌爾·左拉(法語:Émile Zola,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8日),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和理論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創始人與領袖。

1840年,左拉誕生於法國巴黎,主要創作作品為《盧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該作包括20部長篇小說,登場人物達1000多人,其中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錢》等。
左拉是19世紀後半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自然主義文學理論,被視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

❸ 3,十九世紀後期歐洲文壇出現了哪些新的文學流派

19世紀後期印象派繪畫和瓦格納音樂在法國掀起了一場革新運動。印象派繪畫改變了傳統繪畫的表現技巧,從色彩中找到了最本質的詩意的表達。瓦格納的《羅恩格林》、《尼伯龍根指環》等歌劇陸續在法國上演,引起了轟動。瓦格納在歌劇中嘗試把音樂和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整體和諧的藝術去實現傳達人類精神的理想。印象派繪畫的出現無疑從觀念和方法上啟發了詩人們對詩歌語言特性及表現手段的再思考。詩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詩歌的語言及其對語言的運用。他們發現,日常語言具有實用性,詩歌的語言不是敘述和描寫,而是一種隱喻和暗示。瓦格納的音樂則豐富了詩人的想像力,啟發了詩人重新去發現表現人內心奧秘的手段,促使詩人去思考詩歌表現手段的更新。

❹ 十九世紀法國文藝運動

印象派
印象派繪畫(Impressionism)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涌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谷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卡米耶·畢沙羅、雷諾阿、 西斯萊、德加、莫里索、巴齊約以及保羅·塞尚等。他們繼承了法國現實主義(Realism)前輩畫家庫爾貝「讓藝術面向當代生活」的傳統,使自己的創作進一步擺脫了對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的依賴,擺脫了講述故事的傳統繪畫程式約束,藝術家們走出畫室,深入原野和鄉村、街頭,把對自然清新生動的感觀放到了首位,認真觀察沐浴在光線中的自然景色,尋求並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隨意實則准確地抓住對象的迅捷手法,把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瞬間的永恆圖像。這種取自於直接外光寫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種種生動印象以及其所呈現的種種風格,不能不說是印象派繪畫的創舉和對繪畫的革命。印象派美術運動的影響遍及各國,獲得了輝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們的作品仍然是人類最受歡迎的藝術珍寶。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義,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記者嘲諷而得名。1874年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里舉辦,有31位印象派畫家參展。
1874年,有一群年輕的畫家在巴黎組織了一個他們自己的畫展,來向官方的沙龍挑戰。包括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內的畫家們不僅有各異的性格和天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還具有不同的觀念和傾向,但是,他們誕生在同樣的時代,有著同樣的經歷,並且向同一的反對派斗爭過。他們欣然接受一些雜志的諷刺文章作家封給他們帶著嘲笑味道的稱號——「印象派」。 《吹短笛的男孩》,又稱吹笛少年,1866年 ,160x98cm ,布 油彩 ,巴黎 奧賽博物館 ,愛德華·馬奈 法國 《吹笛少年》畫中描繪的是近衛軍樂隊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畫家在探索形與色的統一時,注意到人物個性特徵的刻畫。在色彩上追求一種穩定的、幾乎沒有變化的亮面,然後突然轉入暗部,將人物置於淺灰色、近乎平塗的明亮背景中進行描繪,用比較概括的色塊將形體顯示出來。在這幅畫中沒有陰影,沒有視平線,沒有輪廓線,以最小限度的主體層次來作畫,否定了三度空間的深遠感。杜米埃說過馬奈的畫平得像撲克牌一樣。 自然主義作家左拉曾在這幅《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贊嘆道:「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簡單的手段獲得比這更強烈的效果的了。」雖然現在看來,這幅畫給人帶來的震撼並未見得有多強烈。然而在馬奈那個時代,這幅畫的好處恰恰在於叛逆,不合當時的禮教。第一沒什麼內容,第二沒有什麼深意,就是個小男孩,什麼都不代表,什麼都不說明。而且馬奈畫的時候非常快,完全變革了以前的畫法!當時官方沙龍展的評委們都不願意收這幅作品,誰又想到100多年後,這幅畫市值8億人民幣。 權威評價:19世紀60年代,剛剛擺脫第一任老師庫圖爾的權威的馬奈,又遭到同時代人的不理解,他在沙龍中經歷了好幾次失敗。他在室內作的與實體同樣大小的人物繪畫給人一種奇怪的印象,遭到許多批評,例如這幅《吹短笛的男孩》,被1866年的官方沙龍展的評判委員會拒絕。 這幅畫表現一個皇家衛隊的年輕輕騎兵正在吹短笛,這是一種聲音尖銳的木製小笛子,它用於引導士兵投入戰斗,笛子的名稱成了畫的題目。由一兒童在畫家的畫室里扮演的樂師占據了畫的中心位置。他清楚地顯現在色調細微變化的灰底色上,畫底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空間,僅僅給人一種空氣在他的周圍流動的印象。畫家在他的肖像畫中常常使用的這種中性的不可觸知的背景,是受黃金時代的西班牙畫家,尤其是貝拉斯克斯和牟利羅的啟迪,馬奈不久前去馬德里旅行期間,對他們大加贊揚。由於想讓被畫對象看起來是孤立的,避免造成這是在遊行或軍事訓練現場創作的印象,馬奈沒有加進任何軼事性背景成分。孩子、服裝及短笛構成畫的惟一主題。畫是在畫室的冷光線中完成的,這一點從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證實。 馬奈很早就參軍了,是一名水兵,他以憐憫的目光看著這個孩子兵,為因畫畫需要而穿上的這身行頭感到驕傲。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這身由紅、黑、白、金色裝飾的完美軍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屬套上。用白色布帶束住的樂管在男式緊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絨上和褲子的茜紅色呢上閃閃發亮,短上衣上飾有銅紐扣。緊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帶形成一道亮光,與白色的鞋罩相映襯。只有孩子的臉和手有生氣,與有點僵硬、看不出細節的側影形成明顯的對照。馬奈的同時代人指責這缺少厚度,處理過於簡單,像是厄比納爾城印出來的天真的民眾像。背景與人物之間沒有配景,也沒有聯系,這些也使人物顯得不真實。人物用大色點處理,很像撲克牌上的人頭像和日本的銅版畫。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今天普遍受到好評,這幅畫是馬奈對很少被印象派畫家畫的軍隊主題的一個無視傳統觀念的挑戰。

這幅畫的朴實無華證實了藝術家的現代性,他是一切陳規之敵,他通過其作品表達一種新的世界觀。「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簡單的手段獲得比這更強烈的效果的了。」自然主義作家左拉在《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贊嘆道。 馬奈簡介: 馬奈Adouard Manet(1832-1883)是法國印象主義畫派中的著名畫家,是亨利·凡汀·拉圖爾的《巴迪儂畫室》畫作中位於中間的那個人,他對歐洲繪畫的發展有重要貢獻;盡管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印象派畫家的聯合展覽,仍被認為是印象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後來的印象派畫家們視為大師。這些畫家比馬奈年輕10歲左右。盡管馬奈得到了這個尊稱,盡管他與這些年輕畫家保持著友好關系並同他們一起外出寫生,他卻始終拒絕參加印象派組織的畫展。由於希望得到官方的承認,他從1859年開始定期將畫作送給沙龍評審委員會審查。他參加沙龍的運氣時好時壞:有時他成功地被接受,如當他於1861年在沙龍上展出一幅名為《彈吉他的人》的畫作時(現存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時又被輕蔑地拒之門外,如當他於1866年向沙龍提交一幅名為《吹短笛的男孩》的畫作時。 馬奈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人物畫方面,第一個將印象主義的光和色綵帶進了人物畫,開創了印象主義畫風。馬奈早年受過學院派的六年教育,後又研究許多歷代大師的作品,他的畫既有傳統繪畫堅實的造型,又有印象主義畫派明亮、鮮艷、充滿光感的色彩,可以說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畫)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表現人物的實在,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莫奈的才氣和自負感。此畫明顯帶有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據可靠的知識,以瞬間的印象做畫。畫家們是抓住一個具有特點的側面去做畫,所以他們必須疾飛畫筆把顏色直接塗在畫布上,他們只能多考慮畫的總體效果,較少的顧及枝節細部。印象主義的以粗放的筆法做畫,作品缺乏修飾,是一種外表草率的畫法。印象主義採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光色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和氣氛的創作方法,主張根據太陽光譜所呈現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印象主義的作品選擇的題材面比較廣泛,無論是在城市或是在鄉村,畫家都試圖捕捉到瞬息多變的大自然。

在藝術觀點上,印象主義畫家反對當時占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落入俗套、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羅、巴比松畫派和G.庫爾貝等人的寫實畫風的推動下,吸收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家繪畫的營養,同時受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於光,於是他們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由於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主義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繪畫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從而達到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對光的描繪。具體的說,當我們從近處觀察印象派繪畫作品時,我們看到的是許多不同的色彩凌亂的點,但是當我們從遠處觀察他們時,這些點就會像七色光一樣匯聚起來,給人光的感覺,達到異想不到的效果。

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卡米耶·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由於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現,印象主義畫家主要把身邊的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題材,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在構圖上多截取客觀物象的某個片斷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

印象主義畫家先後舉辦了8次展覽,前兩次均受到當時輿論界的猛烈抨擊,以後逐漸成為具有很大影響的美術流派,並擴大到其他藝術領域。印象主義繪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得到E.馬奈的支持與鼓舞。

作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對歐美、日本乃至中國的畫家產生過或大或小的影響。

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音樂由法國作曲家德彪西首創。印象主義一詞在音樂中首次出現於1887年,法蘭西美術研究院的評委指責德彪西在羅馬進修時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響組曲《春天》結構不明確,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1894年他的《弦樂四重奏》在布魯塞爾首演時,評論家開始用「印象主義音樂」加以贊揚。以後此詞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風格與他接近的音樂,並不再帶有貶意。

印象主義音樂的產生是從後期浪漫主義和民族樂派中演變出來的,同時也吸取了東方音樂的養料。其藝術表現手法有:

①以短小的曲調細胞組合成一種新穎的動機語匯。
②在節奏上喜歡復節拍與復節奏,節拍不規則地細分減弱了推動力,呈現鬆散流動的狀態。
③重視調式的表現力,根據形象要求採用相應的調式。擴大調性概念,常避免出現明確的收束式。全音音階的運用使調式中的每一個音居同等地位,減弱了調中心感,出現多調性因素。
④由於喜好對不同色彩與音響作平面的、繪畫式的並列,和聲成為最重要的表現手段。通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與減弱和聲進行的功能性,得到極其豐富的和聲色彩。
⑤音色豐富、獨特而新穎。在聲樂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戲劇力量的低音區。廣泛運用各種樂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
⑥配器與織體安排新穎。
⑦結構往往鬆散模糊,但許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輪廓。

德彪西以後,雖然難於將某個作曲家截然歸入印象主義的行列,但是,印象主義音樂風格與手法的實際影響已遍及整個音樂世界。

印象主義文學

文學史家認為印象主義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文學,但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表現如何 ,哪些作家和詩人屬於印象主義 ,卻眾說不一 。能夠確定的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歐一些文學家的確有類似印象派繪畫和音樂的那種創作方法,即致力於捕捉模糊不清的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由於文學創作的特殊性質,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者更注意這種瞬間感覺經驗如何轉化為感情狀態。他們與繪畫和音樂中的印象主義者相同,也反對對所描寫的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合乎邏輯或理性的提煉加工,於是他們本人也成了傳達外界刺激與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

印象主義文學與象徵主義文學之間有類通之處,它們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但兩者也有不同,主要在於印象主義反對使用象徵手法表達思想,而傾向於感覺的描述。通常被認為象徵主義的某些詩人,實際上更傾向於印象主義,例如象徵主義領袖之一保爾·魏爾蘭的《詩藝》一詩,與其說是在談象徵主義,不如說是一篇印象主義宣言。

法國文學史家把龔古爾兄弟作為印象主義小說的代表,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義代表人物的法國詩人、小說家皮埃爾·洛蒂,他的某些詩歌的確如印象派畫家那樣在「捕捉瞬間的感覺印象」,但並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紀法國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義的嚴重影響,某些小說中只剩下感覺印象的朦朧的追求。

英國19世紀末的王爾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義的傾向比較明顯。1912~1918年在倫敦的一部分英美詩人組成的意象詩派,與印象主義一樣強調感覺印象的描繪,但他們自稱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們認為形象的模糊與不明確是浪漫主義的余風,因而全力加以攻擊。但理論上的分歧在創作實踐上有時卻很難覺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國詩人艾·洛威爾、希·杜利特爾、約翰·高爾德·弗萊徹等人的許多作品與印象主義的詩無分彼此。

在德國文學中情況也相似,文學史家無法確認界線分明的印象主義流派。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龍為首,包括理查·戴默爾、古斯塔夫·法爾克等人,被認為是德國印象主義傾向最明顯的詩派,但他們強調如實記錄事物給詩人的感覺經驗,因此接近自然主義。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和阿爾諾·霍爾茨等人的許多詩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義傾向。

印象主義一詞同時還指一種文學批評,稱為印象主義批評,亦即感受式批評。這種批評拒絕對作品進行理性的科學的分析,而強調批評家的審美直覺,認為最好的批評只是記錄批評家感受美的過程,至多指出這美的印象是如何產生的,是在哪種條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義批評是一種朦朧的、沒有明確論證的「以詩解詩」式的批評,而且往往寫成散文詩的格式,文學批評就成為一種與文學創作沒有本質區別的藝術門類,寫這種批評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詩人或作家。

立體派
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於法國。這個名稱的出現含有偶然性。1908年,G.布拉克在卡恩韋勒畫廊展出作品,評論家L.活塞列斯在《吉爾.布拉斯》雜志上評論說:」布拉克先生將每件事物都還原了……成為立方體」,這種畫風因此得名。立體主義的主將是P.畢加索和布拉克。畢加索的油畫《彈曼多林的少女》(1910),被認為是包含了立體主義因素的作品。 立體主義繪畫方法的產生,經歷了一個醞釀過程。20世紀初巴黎畫壇異常活躍。繼後印象主義、象徵主義之後,年輕的藝術家們普遍關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來表現在迅猛變革的工業社會里人們的內在情緒和心理。新的流派在法國、德國、義大利和俄國相繼出現。在法國,繼野獸主義崛起後,另一群文藝家常在蒙馬爾特的」流動洗衣房」聚會。參加的有畢加索、布拉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爾、A.薩爾蒙、M.雷納爾、J.格里斯、F.萊熱等。支持他們的有畫商D.-H.卡恩韋勒,他在1907年在巴黎開辦了畫廊,這便是被人們稱作的立體主義社團。參予立體主義活動的還有R.德洛內、A.格萊茲。1910年,以J.維榮為中心,建立起新的立體派社團,因經常在法國皮托活動,被稱作皮托集團。荷蘭畫家P.蒙德里安、墨西哥的J.de里維拉也與皮托集團有聯系。他們賦予分析的立體主義以秩序和規則,從而促進了立體主義朝著更為抽象和主觀的方向發展。從1912年開始,畢加索等又進行綜合的立體主義的試驗。在分析的立體主義破碎而又剔透的結構中,還保留著強烈的光線和某種空間感。畫家們將不同狀態及不同視點所觀察到的對象,集中地表現於單一的平面上,造成一個總體經驗的效果。綜合的立體主義不再從解剖、分析一定的對象著手,而是利用多種不同素材的組合去創造一個新的母題,並且採用實物拼貼的手法,試圖使藝術家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實。 雖然作為立體主義分支的黃金分割社於1920、1925年繼續舉行展覽,但作為藝術運動的立體主義早在1914年便失去活力。 立體主義是富有理念的藝術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它否定了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傳統方法,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明暗、光線、空氣、氛圍表現的趣味讓位於由直線、曲線所構成的輪廓、塊面堆積與交錯的趣味和情調。不從一個視點看事物,把從不同的視點所觀察和理解的,形諸於畫面,從而表現出時間的持續性。這樣做,顯然不主要依靠視覺經驗和感性認識,而主要依靠理性、觀念和思維。 立體主義在反傳統的口號下有濃厚的形式主義傾向。但它在藝術形式上的探索,又給現代工藝美術、裝飾美術、建築美術等注重形式美的實用藝術領域以不小的推動作用。代表畫家有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
勒澤(F. Leger,1881-19??)、
布拉克(Georges Braqne,1882-1967)、
格萊士(Juan Gris,1887-1927)等。
立體派,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1 初期的立體派( 1907- 1910 )
受黑人雕刻及塞尚之影響; 呈現多視點表現法。
2 分析的立體派( 1910 -1911 )
徹底解體,畫面的空間平面化。
3 綜合的立體派( 1912-1915 )
畫面出現其它素材、文字

❺ 19和20世紀法國文學流派及其特點,要詳細哦

19世紀到20世紀,法國文學經歷了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存在主義等諸多派別,它們各自的特點你可以在網上查。
浪漫主義代表:雨果
批判現實主義:巴爾扎克,莫泊桑
現代主義:開啟者波德萊爾。包括意識流文學:普魯斯特。詩人:魏爾倫等。
存在主義:20世紀40年代之後,薩特,加繆
後現代主義:受德里達、福柯影響的相關文學家

❻ 法國文學的學說種類

19世紀的法國社會處在一種極其動盪不安的歷史時期,不斷高漲的工人運動終於導致七月革命的爆發,推翻了波旁王朝。七月革命以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1831年和1834年爆發的里昂工人大起義,表明工人階級已經正式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力量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七月王朝的建立打破了絕大多數人對法國大革命所抱有的幻想,失望和不滿成為社會的普遍的情緒,工人和下層人民不斷舉行罷工、遊行和暴動。1848年,巴黎工人和革命群眾舉行的武裝起義,一舉推翻了七月王朝,資產階級共和派掌握了政權。1870年巴黎公社革命爆發,從而形成了法國近代史上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斗爭的新高潮。在意識形態領域,法國出現過很多各不相同的社會政治理論和哲學思想流派,如空想社會主義思潮、觀念論、唯靈論、折衷主義、實證主義等,這一切無論是在題材、主題、還是在文學觀點和方法上,都為19世紀法國文學中各種流派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和思想基礎。
1.浪漫主義文學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是在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主義制度,在文藝上反對古典主義,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的要求,表現出鮮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以1801年夏多勃里昂發表中篇小說《阿達拉》為開始的標志,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1801年至1830年為第一個階段,又稱前期浪漫主義,主要作家有斯塔爾夫人、拉馬丁、維尼、雨果等。從1830年到40年代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同第一個階段相比,這個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更加關注歷史的、民族的、社會的主題,表現出濃厚的政治色彩和社會烏托邦傾向。這個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在戲劇、詩歌、小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作家有雨果、繆塞、喬治·桑等。法國浪漫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實際上從四十年代就開始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它在喬治·桑的創作中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而在雨果的創作中,則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即使到了20世紀初期,仍有不少作家堅持浪浸主義傳統。為了保持每一講內容上的完整性,《外國文學》(三)不具體講授有關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具體內容,請參閱《外國文學》(二)的浪漫主義文學部分。
2.現實主義文學
在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文學創作方法的兩大思潮,一般來說,浪漫主義在19世紀上半葉佔主導地位,而現實主義在19世紀下半葉佔主導地位。在法國,雖然現實主義直到19世紀中期才被作為美學原則提出來,但是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現實主義文學就在巴爾扎克、福樓拜、左拉等作家倡導下開始發展。法國的現實主義作家反對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學院主義風氣,提倡作家客觀地、無偏見地觀察事物,堅持文藝作品必須反映現代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反映和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不使用藝術手段美化或歪麴生活,也不迴避生活中平淡無奇或消極黑暗的場面。在19世紀中葉,現實主義文學在法國形成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聲譽的文學家和文學作品。這一派作家堅持文學反映現實的傳統,採用真實的細節描寫的方法,大膽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現實,如斯丹達爾、梅里美、巴爾扎克、福樓拜、莫泊桑等。斯丹達爾是法國第一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在《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文藝應象一面鏡子的觀點,強調文學必須關注和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和矛盾。這部作品最早提出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綱領,被認為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第一篇宣言。在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巴爾扎克是最傑出的代表,所取得的成就最高。福樓拜是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從前期批判現實主義向後期自然主義過渡的人物,主張可以不加選擇地把丑惡的生活現象原原本本地描寫出來,對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人物作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莫泊桑用尖刻的筆觸諷刺生活中的各種欺騙行為和各類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用詼諧的筆調揭示人性的弱點和普通人心靈中的不幸,用冷靜真實的描寫展現社會道德的敗壞和為追逐財富而不擇手段的卑鄙行徑,對被壓迫的下層群眾寄予深深的同情,熱情歌頌他們高尚的精神品德,使他成為法國19世紀下半葉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3.自然主義文學
19世紀下半葉,在法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自然主義文學思潮。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它出現在巴黎公社以後;然而實際上一些自然主義的原則早在五、六年代法國作家福樓拜和龔古爾兄弟的文學創作中就曾有所表現。自然主義文學實際上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極端形式,是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片面發展,它追求單純的事實,反對對生活做任何概括、提煉和綜合,把人視為只受生物學和病理學支配的自然人,不承認人也是社會的人。正由於自然主義不能從根本上劃分社會與自然的本質區別,因此,在文學創作中自然主義文學一味盲目地追求事實的真實性,認為只要真實地描寫了事實,文學作品就是成功的。這種傾向主要在著名作家左拉的創作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自然主義作家主要有龔古爾兄弟、左拉和都德。
龔古爾兄弟是指茹爾·德·龔古爾(1830--1870)和埃特蒙·德·龔古爾(1822--1896),他們創作的最大特點是在認真觀察生活的基礎上摹寫真實的細節,代表作品主要有《夏爾·德馬依》(1860)、《修女菲洛梅娜》(1861)、《勒內·莫普蘭》(1864)、《翟米尼·拉賽特》(1865)、《瑪耐特·薩洛蒙》(1867)、《翟維賽夫人》(1869)等。龔古爾兄弟總是有意將科學研究的方法與藝術創作的方法捏合在一起,在進行人體素描和人性解剖時,總是象某種特殊醫生一樣,把主人公的命運和行為歸咎於某種病理現象,使一種命運過程變成了一種疾病史,一種心理缺陷史。正是這種傾向使他們的作品始終達不到對社會進行典型概括的歷史高度。
19世紀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是左拉。他受到龔古爾兄弟作品的影響,在小說中把人物表現為帶有原始動物傾向的自然軀體,認為小說創作只是對這種受生理學支配的自然人的情慾和本能作某種臨床研究。他曾專門著文論述自然主義理論。但是左拉在作品中仍然對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譴責,從而使他的自然主義小說中透露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傾向。
4.巴黎公社文學
巴黎公社文學是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歷史事件為基本題材,廣泛涉及到巴黎公社革命時期的法國社會現實。鮑狄埃(1816--1887)是巴黎公社文學的傑出代表,他創作了大量革命的詩歌,帶有鮮明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傾向。他用滿腔的政治熱情反映和謳歌巴黎公社革命這一歷史的英勇悲壯的一幕,創作了代表無產階級革命者心聲的最偉大詩篇《國際歌》(1871)。他在長詩《巴黎公社》(1876)和《熱月的女兒》(1883)中熱情歌頌了巴黎公社社員們的偉大壯舉,同時尖銳諷刺了法國第三共和國時期社會存在的各種醜陋與虛偽的現實。巴黎公社文學的其他作家還有詩人克萊芒(1836--1903)、小說家瓦萊斯(1832--1885)、克拉德爾(1835--1892)等。
5.早期象徵主義文學
象徵主義文學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即早期象徵主義文學和後期象徵主義文學。19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為早期象徵主義文學,以魏爾倫、蘭波、馬拉美為代表;20世紀初至40年代為後期象徵主義文學,以瓦雷里、里爾克、葉芝、艾略特為代表。象徵主義文學最初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它是對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哲學和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的反撥。象徵主義文學的先驅是波德萊爾,但其影響可以追溯到美國的艾德加·愛倫·坡。
波德萊爾(1821--1867)於1840年發表的十四行詩《應和》主要表現波德萊爾的應和理論,即自然中的萬物之間、自然與人之間、人的各種感官之間、各種藝術形式之間,都相互有一種隱秘的、內存的、應和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又發生在一個復合的統一體中。這首詩以18世紀瑞典哲學家斯威登堡的神秘主義、18世紀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應和論為基礎,把大自然表現為一座廟宇和向人們傳遞信息的象徵的森林,揭示人的各種感官之間的應和關系,被稱為象徵派的憲章。他於1857年出版的詩集《惡之花》是象徵主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為後來象徵主義形成流派在創作實踐和理論上奠定了基礎。
繼波德萊爾之後,魏爾倫、蘭波和馬拉美發展了由波德萊爾開創的新一代詩風,並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形成了象徵主義的詩歌流派。1885年至1895年間,一些詩人聚集在馬拉美位於巴黎羅馬街的寓所里,定期舉行星期二茶話會。參加這個以馬拉美為中心的文學團體的作家都是當時和後來的著名詩人,他們因為理查德·瓦格納最先在音樂和詩歌之間並後來在其他藝術之間建立起聯系,就選擇瓦格納作為保護神,並以瓦格納的名字創辦了第一份象徵主義的雜志《瓦格納雜志》(1885-1888)。1886年,詩人勒內·吉爾發表《言詞研究》,馬拉美在為作品寫作的前言中對波德萊爾以來的詩歌創作的新特點、新成就給予了肯定。1886年9月,年輕詩人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被稱為象徵主義詩歌宣言的論文《文學宣言--象徵主義》,在理論上對象徵主義運動進行了總結,對象徵主義詩歌的基本創作原則作了闡述。1889年,青年詩人莫里斯發表象徵主義重要理論著作《近期文學》,進一步闡述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美學思想。至此為止,法國早期象徵主義詩歌已經成為法國文學中的文學主流,並對整個歐美文學產生了廣泛影響。
90年代是法國早期象徵主義文學走向衰落的時期。1891年5月,發表象徵主義宣言的莫雷亞斯宣布同象徵主義詩人魏爾倫和馬拉美決裂。同年9月,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一封信,宣布象徵主義已經死去和法國新羅曼司詩派的誕生。由於以莫雷亞斯為代表的一批詩人脫離象徵派,法國象徵主義詩歌潮流已接近尾聲。1895年,以完美為理想的古典主義詩歌開始回潮,文學雜志發表的詩歌又開始追求藝術形式的和諧與完美。1898年馬拉美的逝世是法國早期象徵主義文學發展階段結束的標志。

❼ 19世紀世界文學呈現的主要流派有哪些請各舉兩位代表作家和作品。

答案:流派: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及其作品:雨果《巴黎聖母院》、拜倫《唐璜》。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

❽ 19世紀法國有哪些主要藝術流派與思潮其代表畫家及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一。19世紀以來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術流派

19世紀以來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術流派:新古典主義美術、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美術、印象畫派、現代主義美術五大流派。
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的社會背景: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與資產階級革命有關。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社會動盪不安,伴隨著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到來,資產階級反對舊制度下的陳腐藝術風格,他們需要藝術成為宣傳革命,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的有力武器;需要用藝術培植人們的斗爭勇氣,樹立英雄主義的氣概。他們追求古代希臘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新古典主義美術應運而生。
它的基本特點是:採用古典形式,體現理性和新制度,大多選取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和神話題材,人物充滿著為自由和共和而戰的英雄氣概;畫風古樸、庄嚴、典雅,注重素描,強調線條的清晰和准確,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該流派的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法國畫家大衛《馬拉之死》和《拿破崙加冕式》,安格爾《泉》。

二,浪漫主義美術出現的社會背景、基本特點

浪漫主義美術產生於大革命失敗以後的波旁王朝復辟時期,人們對啟蒙運動宣揚的理性王國越來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識分子感到苦悶,他們反對權威、傳統和古典模式,從而產生了浪漫主義美術。
浪漫主義美術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法國的德拉克洛瓦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畫家之一,西奧島的屠殺》描繪了希土戰爭中希臘人民遭受土耳其軍隊虐殺的情景,畫家表現了對希臘人民極大的同情。《自由引導人民》描繪的是1830年7月革命,法國的工人、市民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上街頭反對封建政權的場面。浪漫主義繪畫另一位傑出代表是西班牙畫家哥雅,他的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現代性和實際的歷史性感覺。」他最有代表性的繪畫是《槍殺馬德里市民》,畫家描繪了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來反對拿破崙入侵的史實,他以無法抑制的熱情歌頌了愛國的人民。

現實主義美術出現的社會背景、基本特點

現實主義美術產生於19世紀中期的法國。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後,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進的知識分子產生了不滿和苦悶的情緒。因此他們要求真實的表現現實,並且對現實加以暴露和批判。現實主義的基本特點是:強調藝術的時代特點,直接描寫當前的時代風貌和斗爭。

現實主義美術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

米勒出身於農民,擅長用農民的眼睛看這個農民的世界,他的藝術像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法國19世紀40~60年代農村的面貌。他既歌頌農民的善良、淳樸、熱愛勞動的本質,也表現他們的保守、虔誠、逆來順受的弱點。代表作品《播種者》和《拾穗者》都反映了這樣的特點。列賓是俄國現實主義繪畫的主要代表之一,《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他的成名之作。列賓曾去伏爾加河寫生,纖夫的生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畫中列賓畫了十一個飽經風霜的勞動者,他們在炎熱的河畔沙灘上艱難地拉著纖繩,纖夫們有著不同的經歷和個性,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這是一支在苦難中練成堅韌不拔,互相依存的隊伍。

四。「印象畫派」

印象畫派的藝術特點、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教材通過《日出·印象》、《櫻桃和桃子》兩幅作品表現了印象畫派不同時期的藝術表現風格。

(1)印象畫派產生的原因和基本特點

19世紀後半期,一些青年畫家對統治歐洲藝術的種種清規戒律表示不滿;在科學證明「顏色是物體反射出來的光線」的啟發下,主張戶外寫生,他們從畫室里走出來發現了千變萬化的大自然。在描繪自然景色時,他們重視光、色和大氣的表現,他們把光看作是「繪畫的主人」,光的強弱變化在印象派畫家的作品裡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他們大多用原色作畫,因此色彩特別清新、明亮。他們努力去觀察自然,要達到的目的是「對自然既有力而又敏感的移植」。

(2)印象畫派的代表人和代表作品

早期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莫奈和馬奈。莫奈曾同其他青年畫家組成了一個「無名畫家協會」,在巴黎舉行畫展,引起了很大轟動。其中,莫奈的畫《日出·印象》更是令人矚目。這幅畫表現了在勒阿弗爾港口一個多霧的早晨,透過晨霧觀看太陽初升的瞬間印象。一位評論家在看了畫展後,寫了一篇文章,對這幅畫大加嘲諷,說莫奈等畫家是一群「印象主義者」,不料,「印象派」這個名稱從此在畫壇上確立,《日出·印象》成了這一畫派的標志。馬奈的畫注重光色關系,色彩艷麗,光線清澈明快。他的代表作品是《草地上的午餐》,畫家想表現外光下的人體和色塊的對比,這幅畫在當時曾引起激烈的爭論。

(3)後期印象畫派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了後期印象畫派,他們反對印象畫派對客觀世界的描繪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現象上,主張藝術應區別於照相,要揭示主觀世界,重要的不在於寫形而在於寫意,重視自我的表現,強調變形和誇張。荷蘭畫家梵高的作品表現出追求光明、熱情、熱愛生命的主題。《向日葵》寫意重於寫形,表達了主觀的熱情。法國的塞尚特別注重物體的結構,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物體都可以概括為球體、圓柱體和圓錐體」。他對幾何形體的探索和變形啟迪了後來的立體派,他被推崇為「現代藝術之父」。法國畫家高更的藝術風格是人物的形象稚拙、單純,平塗色彩,缺乏立體感,沒有明暗,卻有著濃郁的裝飾味道。其代表作是《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五。「現代主義美術」

現代主義美術產生的原因、藝術特點、代表人及代表作品。通過《舞蹈》《格爾尼卡》《那不勒斯來的男人》《紫紅色上的黑色》等作品展示了現代主義美術的藝術特點。

(1)現代主義美術的概念、出現的原因和基本特點

20世紀以來出現的許多與傳統美術流派不同的美術流派統稱為現代主義美術。它出現的原因是:20世紀以來,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的心靈造成了巨大創傷;工業化帶來的快節奏生活也加劇了人們的緊張感,使人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科學技術的發展拓展了藝術家認識世界的視野,他們開始用新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精神進行創作;

(2)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被稱為野獸派的法國畫家馬蒂斯是現代主義美術代表之一。其代表作《舞蹈》。
現代主義美術最有影響的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他作為立體主義的創始人,以《亞威農的少女》一畫完全顛覆了過去具象寫實的傳統手法,
。《格爾尼卡》壁畫,
此畫結合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

❾ 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及他們的作品有哪些

1、亞歷山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人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2、亞歷山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是法國小說家大仲馬任奧爾良公爵秘書處的文書抄寫員時與一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因與其父重名而被稱為小仲馬。

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茶花女》,表達了人道主義思想,體現出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

也曾寫劇本:《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阿爾米斯先生》 和《福朗西雍》、《克洛德妻子》等。

3、阿納托爾·法朗士

阿納托爾·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本名蒂波·法朗索瓦,生於巴黎一書商家庭。「法朗士」是他父親法朗索瓦的縮寫,又因他愛祖國法蘭西,故以祖國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筆名。

少年時的法朗士經常替父親編寫書目、圖書簡介等,置身於書海之中。187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金色詩篇》,爾後以寫文學批評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納爾之罪》,在文壇上聲名大噪。

以後他寫了一系列的歷史題材小說。由於受法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列南的「人類永遠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響,他的這些作品均流露出歷史循環論、社會改造徒勞無益論的悲觀情緒,但更多的是充滿對社會丑惡的嘲諷和抨擊。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雋永,韻味深長。

代表作品有《金色詩篇》、《波納爾之罪》等。

4、居伊·德·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紀後半葉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俄國契訶夫和美國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莫泊桑1850年出生於法國上諾曼府濱海塞納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曾參加普法戰爭,此經歷成為他日後創作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

他一生創作了六部長篇小說、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說及三部游記,是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莫泊桑患有神經痛和強烈的偏頭痛,巨大的勞動強度,使他逐漸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莫泊桑於1893年7月6日逝世,年僅43歲。

代表作品有《項鏈》《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於勒》等。

5、愛彌爾·左拉

愛彌爾·左拉(法語:Émile Zola,1840年4月12日-1902年9月28日),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和理論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創始人與領袖。

1840年,左拉誕生於法國巴黎,主要創作作品為《盧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該作包括20部長篇小說,登場人物達1000多人,其中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錢》等。

左拉是19世紀後半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自然主義文學理論,被視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與19世紀法國文學流派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