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語重要還是國語重要
問這種問題,要麼是腦子進水了,要麼是欠扁。英語是很重要,但是英語和國語完全沒有可比性。
沒有英語,我們還是我們,只是缺少了一個與國際溝通的工具。然而,如果沒有了自己的語言,那將會是無家、無國,亡國滅種之災,就像猶太人和吉普賽人,他們都曾被驅離了家園,滅亡了國家,但是猶太人捍衛了自己的語言,他們終於恢復了家國,(建立了以色列)而吉普賽人沒能保住自己的語言,他們只能永遠流浪,永遠流浪,乞討,給人算命。。。你的語言就是希望,是根,是靈魂,是尊嚴!!!
我是一名有十幾年教齡的英語老師,但任何時候我都提醒學生國語的重要、國語的美與精細。另外,我還不曾發現一個學生國語很爛而英語學得有多好,尤其是進一步學習英語時,母語功底深厚的學生英語水平顯著高一些,語言運用能力是相通的。
『貳』 客觀的說,中文和英文語法哪個更好些,哪好,哪不好
英文的語法更好些。具體表現在時態問題上。英文的時態更多,表現事態的有具體的詞,比較不容易引起誤會。中文經常一句多意,要按照具體語境才能判別。
『叄』 法學和英語專業哪個好些
建議學英語吧!本人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外語專業研究生,我們學校的法學在全國實力還是非常強的,可是本科畢業的法律專業學生,就業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主要是因為法學重理論,但是更重實踐,沒有律師資格證,沒有打過官司,畢業後的就業可想而知。相對的,外語專業是萬金油,在任何領域都會有自己的作用,並且只要自己努力,過了專八,或者口譯證書、商務英語證書、托福、雅思、GRE什麼的,都很好找工作。並不是女生學法律就不好,只是法學要承擔很大的勇氣和付出很大的精力,需要你磨礪很多年。
考慮好吧,希望你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
我們給出的,也僅僅是建議。記住,選擇了,就不後悔。
祝你學業有成!
『肆』 法學和英語哪個更好就業
同學,你們。你可以先了解一下你們學校是否提供雙學位,如果有雙學位,你可以將第二學位選為英語。無論是英語專業和法學專業的畢業生,現在都是很多的,但是如果你兩者兼有,並且掌握的很好,那麼你就有了和別人競爭的資本。建議你可以選擇法學為第二學位,你以後可以設計國際法領域,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伍』 電影是看國語還是英語的好啊 國語配的怎麼樣
看英語的好,但是如果你英語實在沒有到那個水平就只能看國語了,不過還是建議你多看一些英語電影,不但有趣還能提高你的英語水平,看的多了自然就能快速的認識那些英語單詞了,可以提高反應速度
『陸』 英語專業和法學哪個好
對於男生來說英語專業好,畢竟我們學校英語專業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妹子!呵呵,開玩笑的啦!法學專業就業相對較低,而且要想以後好過,就得過司法考試,又是一大難關。選什麼要看你自己的實際情況,比如對以後的職業規劃啊什麼的
『柒』 英語好聽還是國語好聽
英語的唱腔和發聲方式更有利於旋律的使用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英文歌比國語歌更有利於表達情感的原因之一
至於好聽不好聽 這是純主觀的看法 音樂其實沒有好聽不好聽之分 有的只是不同品味 不同受眾的聽感
例如 鳳凰傳奇的《月亮之上》 廣場舞大媽會奉為經典 但是歐美音樂愛好者則會鄙夷 所以沒有好聽不好聽之分 有的只是不一樣的主觀體驗
望採納
『捌』 英語與漢語那個更有利於人的發展
我認為 兩種語言 各有利弊 都有利於人的發展 誰也不能把誰滅掉 中國人要學英語 外國人要學漢語 這樣才有利於人的發展 下面是 網路上 的一些討論 供參考 語文書可以扔掉了,老祖宗的東西沒用了,外國人也可以來中國參加高考了。這幅名為語文成高考「最後一課」的漫畫,質疑從何而來?原來在上周末在上海市同濟、華東師大等六所高校在自主招生測試中,四所學校都不約而同地沒有設立語文考試,作為從未缺席過升學考試的一項基礎課程,語文的取消或多或少會引起一些不適感,何況英語並沒有離場,許多質疑和指責也都隨之而來。有人說「這是在搞學科歧視」,還有人說「這是數典忘祖」,甚至有人說「這是不愛國的表現」,對英語享受了超國語待遇感到擔憂,用都德的《最後一課》作比較,質疑母語教育的隨意偏廢。編輯摘要 目錄 語文門 - 事件 語文門近日,美國《僑報》就同濟大學、華東師大等上海6所高校棄考語文發表文章,原題為「語文門」與中國教育的單相思。全文如下:
近日,同濟大學、華東師大等上海6所高校將語文從考察學生能力的重點科目中 「略去」的新聞引發媒體熱議。
既然是自主招生,考什麼科目不考什麼科目是校方自家的事,外人原不必指手畫腳。不過,一位招生老師解釋了取捨的原因——「考英語不考語文,是因為英語更有利學生的學科發展」,卻令人深思:難道學習漢語就不利於學科發展?
事實上,近60年來的科技發展史和中國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表明,用漢語思維的華人同樣也能搞好科技。語言只是一種交流工具,攻克科技難關當然不取決於學什麼語言。一味強調英語的好處,即便不是對中文的歧視,也是滑入了「語言決定論」的悖謬中。
一個帶有中國人DNA、在中文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因為考了英語就能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認知水平?就更容易在學業上取得成功?這恐怕是學校老師們的單相思罷了。 [1]
法國作家都德,在他的名篇《最後一課》里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孩子們,我這是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學校只准教德語,新的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所以我請你們一定要專心聽講。」130年的時間過去了,這篇文章即便在今天讀來仍然令人感慨不已。
白岩松:大家總是要找一些理由的,因為他們最初取消語文的時候,也沒有想到引起這么大的軒然大波,因為首先這里也有誤打,華東師范大學解釋了,我考語文,人家120分,他說可能是媒體弄錯了,這個我覺得媒體要給人家平凡。但是另外,突然全社會都在譴責、都在反對,他們要找出一些理由來,他們甚至說前些年也是這樣的。但是我覺得不同,這幾年的時候,一個民族自信開始慢慢增長,另外一個大家在向回尋找根,這一系列的因素跟前些年也不考語文的這種心態,開始略微有一些不同,另外從媒體包括網路,大家這種聲音可以更大地放大,所以我覺得如果要回應他的話,他說為了給學生減負,考英文和考數學等等不加負嗎?另外我覺得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是取語文就可以說減負,而是這種考試的模式本身有問題。如果要是考試不是讓人家去通宵達旦地准備,而是就是考平常的水準,我出的試題和考試的方式,你連准備都沒法准備,這才是真正的減負,那背後反映出了我要檢驗人的綜合素質。
白岩松:沒錯,並不是這幾個學校,我覺得這幾個學校有他們冤的地方,因為這幾個學校有自主招生的權力,如果把這個權力交給全中國所有的高校的話,相當大的比例,理工科的話,也會選擇不考語文,所以把棒子僅僅打在這幾所學校當中可能是有問題,這是全社會的問題。從打倒「四人幫」之後,科學的春天一來,我小的時候最先知道的一句話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後來其實又加上了一個英文,而且英文甚至要排在更前面,學好英文和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這背後隱藏著思維方式開始慢慢地把語文退到了越來越邊緣的地步。在這一塊兒不妨舉一個復旦大學老校長蘇步青大數學家的一個例子,他曾經向我們的教育部長有這樣的建議,很多年前,他說如果有一天復旦大學要能夠自主招生的話,我第一天先考語文,如果語文不及格的話,就不用再參加我其它的考試,你看作為一個大數學家,他把語文放在了這樣一個位置上。這時候不是對文化在意的問題,而是作為一個大數學家他明白,當你進入到語文的范疇之內,人的綜合素養是不一樣的。我覺得他的人才觀跟我們現在高校開始培養的人才思路是不一樣的。
解說: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著名的作家席慕容。5歲之前,席慕容是一個標準的蒙古女孩,能說流利的蒙語,她的名字就是草原上一條河的蒙語語音的音譯。但是多年的顛沛流離和最終定居台灣,使得她的母語記憶越來越淡。據她回憶,後來在家中父母用蒙語交談,席慕容只能聽懂幾個單字,有時候她會故意去搗亂,字正腔圓地向他們宣告,請說國語。幾十年後,重新踏上草原故土的她卻不禁淚流滿面
解說:的確正如德國一位語言學家威廉�6�1洪堡特曾經說過的:語言是一個民族所必需的「呼吸」,是民族的靈魂所在,通過一種語言,一個人類群體才得以凝聚陳民族,一個民族的特性也只有在自己的語言之中才能獲得完整的映照和表達。有一次成名之後的丁俊暉,在錄制一檔雙語節目時,主持人問他用英語如何?丁俊暉說,還是說中文吧,我的喜怒哀樂用母語說會更好。如果說丁俊暉堅持說中文是出於自身的需要,那麼另一位也是姓丁的大師,則是更是出於一份文化堅守的責任。
丁肇中,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幾年前他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那屆大會從演講到提問,甚至會場門口的指南全是英文。理由是國際慣例,只有丁肇中教授堅持以中文做報告,期間沒有夾雜任何英文單詞,即使提到地名和高校名稱時也用音譯的漢語。事實上丁教授的英語能力毋庸置疑,英語早就是他的第一語言。這也就自然讓人回想起,1976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宴會上,丁教授堅持用漢語致詞的情景。
早在上個世紀,作家餘光中就寫下了「哀中文之式微」,感嘆現代中國人漢語能力的下降。而如今的狀況可能更糟,學習英語早已是從娃娃抓起,漢語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漢語教育的質量一路下滑,著名特級教師於儀曾痛心疾首地說到:如果我們再不珍惜母語,那麼我們離「自毀長城」的日子就不會遠了。另一方面,中國當下的困境其實也是很多國家都面臨的一個難題。環顧四周會發現,我們的鄰居們已經紛紛開始行動了。
主持人:我是覺得外國人學中文是為了擴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可能中國人學英文的時候,初衷莫不如此,但什麼現在會發展到今天這么一個地步?
白岩松:我曾經在北大的時候聽過一個大學生演講,他其中有非常豪邁的一句話,他說今天我玩命地學英語是為了將來全世界玩命地學中文。其實話可以這么說,但是事實是當如果有一天全世界漢語和對中文的重視越來越高的時候,突然發現,我們自己的母語自己說起來已經磕磕絆絆了,這才真正地讓人擔心,我覺得語文不是一個學科、一個語文的問題,中國幾千年前的文化,因為我們並不是宗教做依託,儒世道各種東西全夾雜在故事、語言各種當中。因此,在語文里頭有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比如說在這一篇課文里,可能有我們中國人重視的這一點,在那裡頭有我們重視的那一點,最後通過整體的語文形成了一個中國人。但是現在我們對它已經不重視了,因此我們現在要重新說要建核心價值觀,其實語文的日漸衰微,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現在我們很多人相當困惑,找不著北,心中沒有信仰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再聽一位專業人士的看法,他就是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王先生,您好。
王旭明 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您好。
主持人:我們誰都不否認學英語重要,但是為什麼現在學英語在中國重要到連母語都不重要了這種程度了?
王旭明:這個有很多種原因吧,但是從我來講,我還是很期待有一天我們國人學英文的程度能夠熱過學英語的程度。
主持人:那為什麼我們自己的母語教育會被漸漸地邊緣化呢?
王旭明:這裡面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多年來人們對語文有一個誤區,我以為語文不是語言文字的意思,我以為語文是語言文化的意思,從這個角度講,剛才王岳川教授講的我很贊同,我們學語文不是僅僅學文字,而是學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包括了生活當中的很多方面,不僅僅是十幾個字、撰幾個文的問題。
主持人:您覺得語文教育,也就是我們的母語教學,從小學一直開始學,到大學我們仍然在學語文,從裡面到底要學到的是什麼,精髓是什麼?
王旭明: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我們誤以為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都有語文,我們自己國人就不用再學語文了,恰恰不是這樣,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表達,而我們現在如果說有最大的一個缺失就是我們在表達上面出現了問題,那麼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都學語文,學的時間最長,用的力氣最大,但是我們表達的效果並不是最好,這裡面可能有語文教育教學本身的問題,還有我們在學語文的時候,更多地把它當做一種考試的手段,一種測試的手段,而不是當做一種生活的必須。
白岩松:同感,就像我剛才跟你說的,我從來沒有把語文僅僅當成一個考試的科目、一個手段,它是中國幾千文化的一種載體,我們沒有作為一個多少億人都在信一個宗教,它成為某一個載體,不是這樣的,中國幾千年走過來是很特殊的。因此,這種語文現在慢慢式微來自於全社會一種非常現實的實用主義起作用,因為語文不那麼實用。
持人:你說是式微嗎?但是現在我們只要翻開一些大報紙的廣告裡面,都有什麼國學班、歷史班,這是不是說明人們對於語言文化又開始重視?
白岩松:有些東西不一定是對語言很重視,他是在重新找心裡的一些東西在往回走,但是依然是強勢的。我們的英語現在的教學一年幾百億的產值,很有趣,一方面「新東方」,為什麼教英語的地方叫新東方,新東方可以非得把英語弄好,另外英語可以瘋狂的,「瘋狂英語」,反過來漢語是寂寞的。在教育當中,國家憲法法律,包括上海都在提這一點,可是依然許多學校覺得可考可不考,如果要是可考的話,他一定會考。另外,我最擔心的是什麼?誰說理工科的孩子語文可以忽略不計呢?誰說語文好了之後,不能讓他變成更棒的理工科人士呢?我覺得這個人才觀必須要建立起來。
我跟楊振寧教授面對面聊天,他有一句話讓我永遠難忘,他說:物理是什麼?物理研究到盡頭是哲學,哲學研究到盡頭是宗教,他是狂熱的金庸所有作品的愛好者。愛因斯坦小提琴拉得很棒。錢學森之所以能成為大科學家,他夫人是聲樂教師,他一直感謝說,因為我夫人是搞藝術的,給了我很多的靈感。我現在特別願意看到我們的人才是交叉的、交融的,而不是理科連論文都寫不好,而文科沒有一點科學常識。現在我反而有的時候會找一些書,現在有一幫新的年輕人很厲害,去寫很通俗易懂,又很有趣、很搞笑的這種隱藏著科學精神在里頭的這些文章,我覺得對我的啟發也特別大。我覺得社會應該去重新建立一種人才觀,如果僅僅實用的話就很麻煩。
主持人:高校招生辦的老師在解釋這個時候說,英語有利於學生的學科發展,英語不好往往沒有前途。但是我們看現在又有多少英語不好卻擋在……
英語學好了之後有「錢途」,這個「錢」是金錢的「錢」,但是語文不學好的話,我們的文化沒有前途,這個「前」是前進的前。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更何況還是要再次去強調,接下來要決定的是我們該怎麼去考,自主招生,語文沒有必要讓它准備,英語也沒有必要讓它准備,應該變成另外的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