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歷史大事表
Les périodes de l'histoire >
第五共和國
在1958年當選總統的戴高樂將軍(général de Gaulle )的提議下,第五共和國通過了一部新憲法。德布雷(Debré)擔任總理。在黑非洲,殖民地紛紛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兩大陣營為:同盟國(法國、葡萄牙、英國、英聯邦、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南斯拉夫、希臘、蘇聯、美國、中國和一些拉丁美洲的國家)和軸心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斯洛伐克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1914年到1918年,在巴爾干戰爭爆發後,世界各地沖突不斷。
第二帝國
1852—1870: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統治下的第二帝國非常短暫。
第一帝國
第一帝國(L'Empire)於1804年5月宣布成立
大的啟蒙時代
在絕對君主制(Monarchie absolue)的統治下,十七和十八世紀的法國,博大遼闊,光芒四射!在伏爾泰(Voltaire)看來,十七世紀是人類文化四大重要世紀之一。
中世紀衰落期
在經歷了十三世紀中世紀的黃金年代後,法國開始進入中世紀的衰敗期。在十四世紀和十五世紀兩個世紀中,飽受戰爭、傳染病的折磨。
考古法國
繼希臘文明之後,羅馬和拜占庭藝術對法國的藝術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希臘和羅馬統治時期,法國與這兩種文明的交流活動非常頻繁,直到公元前四世紀末期,法國進入高盧—羅馬時代。
解放與第四共和國
1946年解放之後的幾個月間,巴黎乃至全法國都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戴高樂將軍(général de Gaulle )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
兩戰期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議院用法國軍服的海藍色作為標志色。
巴黎公社與第三共和國
1870年,普魯士人兵壓法國邊境。在共和黨人梯也爾(Thiers)的授命下,巴黎公社遭到了血腥的鎮壓。
復辟與共和國
1815年,拿破崙的陰影仍然籠罩在法國。波旁王朝(dynastie des Bourbons)也嘗到了其中的苦果。
大革命和執政府時期
法國大革命(1789-1799)推翻了君主制的統治。在這個動盪的時代中,法國硝煙四起、血流成河,一系列重大事件極大地改變了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文藝復興時期
從十五世紀末期到十六世紀,法國走出了動盪不安的中世紀,進入了繁榮的文藝復興時期(La Renaissance)。文化、思想、藝術都在這個時期得到革新洗滌。
中世紀繁榮期
公元476年,羅馬帝國隕落,漫長的中世紀從此拉開序幕。中世紀的繁榮期從五世紀開始到十三世紀結束。
史前
史前史是一個漫長的時期,從中生代原始人的出現一直到文字的出現。
*****
這幾段法國歷史的順序要從下往上看才行,順序有些不對,僅供參考
❷ 法國最近什麼大事或新聞
總統選舉,圖盧茲槍殺案
❸ 法國近代史大事年表
1、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
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2、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
1792年9月22日,新選出的議會即國民公會開幕。國民公會通過廢除君主制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歷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經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權和雅各賓派的專政。熱月政變後,又相繼有熱月黨人、督政府和執政府時期。1804年5月為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所代替。
3、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立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二月革命成功後,由拉馬丁,賴德律洛蘭等人以及工人代表組成了臨時政府,宣布共和國成立,七月王朝崩潰,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後被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
在法國歷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時間最短的政體。它是最後一個經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權,期間男性公民的普選權首次得到確認,奴隸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廢除。
4、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由歐洲聯盟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在1957年3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成員國簽訂《羅馬條約》,決定成立共同市場及原子能共同體。
後來,根據《1965年布魯塞爾條約》(Merger Treaty)在1967年與歐洲煤鋼共同體及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到歐洲共同體架構內。如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已經在歐洲聯盟架構內。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目的為核子能源聯營及分銷共同市場,並可出售剩餘核子能源至境外國家。
5、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改名歐盟)
1950年5月,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建議把法國和西德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超國家」機構領導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根據「舒曼計劃」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決定建立煤鋼的共同市場。
1952年7月25日該條約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國又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
2009年12月生效的《里斯本條約》廢止了「歐洲共同體」,其地位和職權由歐盟承接。
❹ 法國在法國大革命前後發生了哪些大事兒
路易十六缺錢----召開三級會議籌款----第三等級代表們向路易十六要權利----教士和貴族們表示路易十六的權利我們也要-----各級代表聯合----路易十六封了會場---代表們成立國民議會和國王對抗----路易十六准備調兵抓人----巴黎老百姓先造反奪取首都----路易十六認輸,向國民議會交權----立憲派執政,建立君主立憲制-----路易十六齣逃,半路被截回-----老百姓表示我們不要背叛法國的國王----立憲派廣場清場----吉倫特派組織推翻立憲派政府,成立共和國----處決前國王路易十六 ----向全歐洲宣戰,被打出翔----旺代造反----物價飛漲-----前線主要將領紛紛叛變投敵-------巴黎老百姓接著造反推翻吉倫特派,雅各賓派執政-----全國一多半省份和主要城市發生吉倫特派叛亂----馬拉被刺殺-----雅各賓派以恐怖統治處決國內貴族教士和吉倫特派分子----羅伯斯庇爾先後將反對先政權的政治主張溫和的丹東派和主張更加激進的埃貝爾派清洗------為對外戰爭需要,將軍隊擴充至百萬,並任用了一大批像波拿巴,儒爾當,布律納,克來貝爾這樣有能力的青年將領,四面出擊,取得了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勝利-------隨著法國內外危機的消除,羅伯斯庇爾的政敵們沒有了顧慮,聯合對羅伯斯庇爾主張結束恐怖統治不滿的保安委員會,將羅伯斯庇爾和他的支持者送上了斷頭台,大革命結束.
❺ 誰知道20世紀法國發生率了什麼大事情啊,對外方面的
一戰和二戰吧,特別是二戰時亡國,被德國佔領。
❻ 1919年法國里昂發生了什麼大事
中國向法國派遣留學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的1752年,而大批的中國學生到法學習則要推遲到20世紀初。1901年一批一批的中國學生開始到法國留學,他們中的很多人受到當時盛行的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成為民主的信徒和孫中山民主開明政策的積極倡導者,李石曾就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15年,李石曾、蔡元培在法組織勤工儉學會,提倡「勤於做工、儉於求學」,旨在讓更多的普通中國人通過半工半讀的方式達到留學的目的。1916年「華法教育會」成立。在其組織下,1919年至1920年間,先後有20批1700多人到法國留學,形成了勤工儉學的高潮。其中一些熱血青年,如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投身政治活動,後來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領袖。
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李石曾就法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進行活動,要求法國退還賠款用於海外大學建設。里昂大學醫學院院長雷賓(J.Lepine)建議中方不要等法國退還賠款再籌建海外大學,他指出:「退還賠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恐怕候款太久,建設中國大學之事,反至無形消失。不如先得一校舍,由中方分擔小款,辦一個雛形,可促成賠款的退還。」 校址選擇在里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法方的建議和安排。早期里昂和中國的文化交流就有很好的基礎,因為那兒有絲綢工業,與中國有商業往來。當時的里昂政要,如愛得華•埃里奧Edouard Herriot市長這樣一些有影響的政治家對此表現出極大興趣,並積極支持在里昂建立海外中國大學。里昂大學校長儒朋(Joubin)指出:「與其設大學於巴黎繁華之區,不如創在里昂。里昂之大學分科,及高等專門學校,均尚完備。且附近山岡多荒廢兵營,可以借用。」里昂不僅有一個有利的文化環境,而且高等院校數量眾多,學科齊全,市政府又願意將西郊的聖伊雷內堡撥給學校作為校舍。上述許多因素促成了籌備中的海外中國大學最終選址在里昂。
❼ 法國最近發生了什麼大事
巴黎,凡爾賽人民運動聯盟候選人, 尼古拉 薩科奇 以69%的壓倒性多數選票成為法蘭西新一屆總統。Villepinte城演講社會黨候選人羅亞爾: 讓我耐心的聽你們說, (…) 我聽到了你們的心聲斯特拉斯堡 巴黎段 TGV 創下世界最快火車記錄 574.8公里每小時圖盧茲機場 法國空客 A380第一次飛行巴黎 愛麗舍宮尼古拉 薩科奇 以 53,06%的選票在第二輪全民公決中勝出,從而成為新一屆法國總統。巴黎薩科奇夫婦正式分手聖 丹尼斯 法國國家體育場南非以15比6奪得世界橄欖球冠軍,法國名列第四。Ingrid Betancourt46歲生日是在哥倫比亞Farc監禁下度過的,她已經沒有了時間的概念。都是07年的,有圖。網址 http://my.donews.com/france/2007/12/29/2007%E6%B3%95%E5%9B%BD%E5%A4%A7%E4%BA%8B%E4%B8%80%E8%A7%88/
❽ 法國歷史重大事件年事表
法國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1
1 文藝復興
法國的文藝復興是在商品貨幣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的條件下興起的。新興資產價級的經濟和政治要求與基督教會的神學及經院哲學格格不入。為著自身的利益,他們逐漸在復興古典文化的旗號下發展自己的思想文化。文藝復興運動包含了復雜的階級內容,但主導方面說來它是歐洲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法國的文藝復興受到義大利和北歐人文主義文化的重大影響。北歐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和一些義大利人文主義者都曾在法國游歷、講學,傳播了人文主義文化。義大利戰爭中法國國王和貴族從義大利帶回大量人文主義作品、藝術珍品和古代作家手稿,深深影響了法國文化藝術界。法國文藝復興是在吸收和繼承國內外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法國的文藝復興開始於15世紀末,繁榮於16世紀。15世紀下半葉,法國已有不少人開始注意對古典文化的研究,16世紀初出現了布戴·戴塔普爾·皮埃爾等法國第一代人文主義者,他們致力於古典作品的研究、考訂、整理和編輯工作。在繪畫、雕刻以及建築等藝術領域中義大利對法國的影響幾乎占據了支配地位。但在文學、思想領域則是在法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了外來文化,形成了法國自己的人文主義文化。例如,法國人文主義學者對古典文化的研究保持了博學的特點,在思想領域繼承和發展了懷疑主義思想。在文學表現手法上擅長諷刺,等等。人文主義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基督教會及巴黎大學的仇視和扼殺,但由於人文主義文化在某些方面符合封建君主和地主貴族的需要,也得到了某些國王、公侯的支持和庇護。國王法蘭西斯一世支持人文學者,1530年成立了以研究希臘語、拉丁語和希伯萊語為主的法蘭西學院,成為人文主義學者同巴黎大學相對抗的基地。法蘭西斯一世的妹妹,那瓦爾王後瑪格麗特的宮廷則成為人文主義者的避難所。人文主義文化在同封建基督教文化的斗爭中迅速發展起來。
2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在1870年至1871年所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直接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巴黎公社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促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同時,在德法之間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里一直影響著兩國之間的關系,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歐洲的局勢。
戰爭爆發之前,根據1815年拿破崙被徹底打敗後的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在德國土地上建立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它包括34個封建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但各邦在內政、外文、軍事上卻是獨立自主的。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該邦聯中最大的兩個國家,它們為爭奪在德國的領導地位而長期進行斗爭。普魯士是一個軍事封建王國。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王位後,為實現其兼並全德的野心,立即大肆擴充軍備,並任命以擁護帝制聞名的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俾斯麥任首相期間,信奉強權政治,推行鐵血政策。1864年,他拉攏奧地利作為同盟者,策動了對丹麥的戰爭。丹麥戰敗,普、奧兩國之間的矛盾加劇。1866年,俾斯麥又聯合義大利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奧軍戰敗,被迫向普魯士求和。於8月23日,普、奧在布拉格簽訂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舊邦聯宣布解散。俾斯麥趁機吞並北部4個支持奧地利作戰的邦國,並於次年組建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轄22個邦國和3個自由市,3100萬人口)。普奧戰爭雖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但德國的統一還沒有最後完成。巴伐利亞、巴登、維爾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德等西南四邦仍保持著獨立地位。這四邦緊鄰法國,拿破崙三世不願德國強大,極力施加影響,不讓四邦統一於德國。這促使俾斯麥下決心藉助武力解決同法國的紛爭。
19世紀中期的法國,從經濟上說,資本主義顯持續發展勢頭,工業革命處於最後完成階段,生產能力在資本主義世界居第二位,僅次於英國。但在政治上,它卻是一個極其反動、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了維護大資本家的利益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內採取了反革命的軍事獨裁,把一切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並把國家的軍事、警察、官僚機構擴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人民對帝國政權極端不滿。對外採取擴張主義政策,頻頻發動侵略戰爭。如,1853—1856年,法國與英國聯合,為瓜分地中海東部勢力范圍,同俄國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1859年,法又以「援助」義大利統一為名,參加了對奧地利的戰爭。1856—1860年,法國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夥同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此後,又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等。
法國對毗連的德國萊茵河地區豐富的天然資源早已垂涎三尺,但苦於沒有機會下手。1866年的普奧戰爭結束後,普法之間的關系很快便進入一個空前緊張時期。普法兩國都在有意識地為贏得一場預想中的大規模廝殺而積極創造條件。
60年代末,法國由於拿破崙三世的軍事獨裁和反動的內外政策,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使一切反對拿破崙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強。特別是法國無產階級也顯得十分活躍,隨著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後成立了國際支部,領導工人群眾宣傳社會主義,頻繁舉行政治罷工,鼓動推翻拿破崙三世的反動統治。拿破崙三世面對國內這樣一種十分動盪緊張的局勢,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擺脫國內的政治危機和滿足資產階級掠奪貪欲,促使其急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此時,俾斯麥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預設圈套,誘使法皇拿破崙三世走上了宣戰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國終向普魯士宣戰,揭開了普法戰爭的序幕。
在法國宣戰之後,普法雙方便投入了緊張的戰爭動員和軍隊調動工作。到7月底,法國編成萊茵軍團,在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共集結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其計劃在普魯士未及動員展開之際,先機制敵,集中兵力越過國界,直取法蘭克福,切斷南北德意志之聯系,迫使南德諸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與此同時,普軍也在萊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間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老毛奇)為總參謀長。其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力爭將法軍主力圍殲於邊境地區或將其驅至法國北方,繼而圍攻巴黎,迫敵投降。
8月2日,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發動進攻而拉開普法戰爭的序幕。至8月4日,普軍在威廉一世和毛奇的指揮下,進行了有準備的抗擊,並反攻入法境。8月上旬,法軍在沃爾特、斯比克倫、馬爾斯拉圖爾和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等幾次會戰中接連失利。到8月中旬,法軍主力部隊的部署已被普軍割裂。一部由法軍巴贊元帥率領的左翼和中路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圍困於戰略要地麥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法元帥率領的右翼3個軍共12萬餘人,在夏龍編成以麥克馬洪為司令的夏龍軍團。8月30日,法軍在博蒙地區與普軍激戰後退守色當。隨即,毛奇命令普軍向夏龍軍團兩側運動。8月31日,普軍第四軍團佔領麥茨河右岸至法比邊界的整個地區,封鎖了法軍經蒙梅迪東進馳援麥茨的道路。
9月1日至2日,普法進行了此次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會戰——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第三軍團佔領符里濟、棟舍里等地,切斷了法軍由色當經梅濟埃爾西撤的鐵路,進而插到法軍側後的聖芒若和弗累涅一帶,堵住了法軍向比利時撤退的通路。當天中午,普軍完成了對夏龍軍團的合圍,並開始進行猛烈的炮擊。下午,法軍數次突圍失敗,拿破崙三世自知已無力挽回敗局,於下午4時半下令掛起白旗。9月2日,法皇拿破崙三世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此會戰,法軍共損失12.4萬人,其中僅3000餘人逃到比利時境內;普軍損失近9000人。色當慘敗加速了拿破崙三世帝國的崩潰。9月4日,法國宣布成立共和國,組成了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國防政府」上台執政。
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業已消除,德國南部諸邦於1870年11月順利並入北德意志聯邦。但普魯士當局並未因此而終止軍事行動。9月中旬,普軍向巴黎進軍,並包圍了巴黎。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這場戰爭已不再具有原先的防禦性質,而變成了一場地道的侵略性掠奪戰爭。這樣普法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已轉變成為法國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一階段中,法國除新建的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等在戰場上對普軍作戰外,還有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由射手)展開游擊戰,這時,法國仍具有約100萬人的抵抗力量。但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實行投降政策,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抵抗運動繼續發展。9月23日,普軍佔領圖勒,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
10月27日,巴贊元帥率17萬法軍在麥茨投降。這使普軍得以騰出兩個集團軍壓向盧瓦爾和北方軍團,使這兩個軍團在與優勢的普軍作戰中被擊敗。此間,法國政府曾兩次向普軍求和;巴黎居民由於飢困交加,反對政府的投降政策,舉行了多次起義。
1871年1月22日,法國政府鎮壓巴黎居民起義後,同德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在凡爾賽普軍大本營簽訂了停戰三周的協定。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和約締結後,資產階級政府勾結民族敵人向巴黎工人發動進攻,於是爆發了偉大的巴黎公社起義。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71年5月10日,就在巴黎公社失敗前不久,法國外交部長茹爾·法夫爾與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在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城簽訂了正式和約。普法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結束。依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宣告德意志帝國成立,並自立為皇帝。至此,德國的統一終告完成。普法戰爭之後,由於德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劇,歐洲大陸變得更加動盪不定。兩國在這次戰爭中的結怨,成為後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德軍能夠揳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並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裡;第三,援救巴贊兵團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指導外,也與前線的最高指揮官指揮失誤有關。而普軍總參謀長毛奇善於製造、利用法軍的錯誤,巧妙地施展謀略,實施正確、堅定、靈活的作戰指揮,使普軍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