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塔利班稱願與國際社會「積極」交往,他們的態度是怎樣的
塔利班是學生組織演變而來,宗旨是推翻獨裁,創造獨立、和諧、和平的國家。塔利班稱願與國際社會積極交往,態度是真誠的。和國際社會積極合作,創造一個繁榮富強的阿富汗。
2. 塔利班到底是什麼性質的組織,對阿富汗平民和阿富汗政方以及世界各國來說是好是壞其目的什麼
塔利班其實嚴格意義上不算美國定義的恐怖組織,畢竟要真的是恐怖組織的話,美國現在上趕著跟他簽和平協議(雖然簽了沒幾天就被塔利班給撕了,畢竟馬上又到了塔利班春季攻勢的時候了大家也要活動活動筋骨),還跑到多哈這種阿拉伯世界紙醉金迷之地堂而皇之地簽生怕全世界都不知道,豈不是打了自己的老臉。
但是,雖然塔利班不算「美國定義」的恐怖組織,但是其主流的指導思想與行動綱領距離宗教極端主義還是有些共同之處的。畢竟「塔利班」這個詞的普什圖語直譯就是「學徒」、「教士」的意思,指的是伊斯蘭教教士。而塔利班的緣起和中東多個恐怖組織的緣起並沒有什麼不同,同樣是從教士和神學院的學生群體里發端出來的。
當然,光靠教士和神學生造反是不成的,畢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阿富汗一直以來是什麼情況,歷史上本來就是各路部族都有自己的軍事力量,有了外部強人的帶領就一起南下或者西進打秋風,沒了外部強人就自己內部打來打去。塔利班也不例外,它的基本盤是阿富汗南部的彪悍的山民普什圖人的武裝,一開始打出來的旗號除了宗教原教旨主義,也有諸如「打倒列強除軍閥,懲治腐敗保民生」(大霧)這種口號,因此發展得非常快,在1996年打進喀布爾弔死了納吉布拉總統。
而在塔利班快速發展的時刻,其內部結構也在發生著快速變化,說白了就是發展太快,內部整合做的不好,同時阿富汗這種部族林立的局面,也沒有多少餘地給塔利班做這種整合。因此拿下喀布爾之後的塔利班一直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由於阿富汗的部族分離現狀,塔利班內部的結構更類似於中世紀時期的「國王」-「領主」結構,塔利班的基本盤手握一部分武裝力量,底下還有大大小小的派別同樣手握武裝力量,且視情況或契約向塔利班盡軍事義務。認為塔利班是鐵板一塊的都是不太了解阿富汗內部的情況。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塔利班要真的在未來的阿富汗有一席之地,擺在面前的主要問題一是如何擺脫這種前現代的政治建構模式,建立一個比較中央集權的政府;二是怎樣與始終藕斷絲連的宗教極端組織切割,並選擇並建立自己的一套邏輯能夠自洽的意識形態。目前來看,塔利班距離這兩點還很遠。
3. 塔利班到底是什麼性質組織,對阿富汗平民和阿富汗政方以及世界各國來說是好是壞其目的是什麼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一切被壓迫人民團結起來反抗美帝國主義者是正義之師
4. 法國有參加阿富汗戰爭嗎
阿富汗戰爭法國有派軍。
但1月28日,多國代表將在英國倫敦舉行阿富汗國際會議,英國首相布朗和美國總統奧巴馬都極力呼籲盟友向阿富汗增派援兵。然而法國總統薩科齊已經表態,拒絕派遣更多法國士兵進入阿富汗,讓奧巴馬和布朗很難堪,薩科齊也因此被批「行為可恥」。
作為東道主,布朗希望能在此次大會上找到穩定阿富汗的策略,包括說服北約諸國派遣更多援軍擊敗塔利班。但法國總統薩科齊說,他不會增派戰斗人員進入,只會派更多顧問和援助人員。薩科齊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需要更多人去訓練阿富汗人,幫助當地警察承擔起責任,或者幫助阿富汗人民,我為什麼不那麼做呢?但是如果是派遣戰斗部隊,沒門兒。」
目前在阿富汗的法國軍隊共有3750人,是駐阿富汗西方聯軍中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美國有10萬士兵,英國有10000人,而德國有4300人。
英國國防部發言人威利·雷尼說:「我們歡迎已經進駐阿富汗的法國部隊,但是如果法國拒絕履行他們的職責,拒絕增派部隊,那是不可接受的。」曾在軍中服役的保守黨議員帕特里克·默瑟說:「薩科齊的行為是可恥的,他在迴避問題實質,法國在阿富汗究竟承擔了多少義務? 」 很多人稱,薩科齊拒絕增派援兵的言論,可能是其在倫敦大會前耍的政治伎倆。
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出訪英國前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合適的條件下,法國將派遣更多軍隊前往阿富汗地區。薩科齊26日的出訪是其就任總統以來對英國的首次訪問,也是12年來法國總統首次訪英。媒體評論稱薩科齊此次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旨在與鄰國開創互信新紀元。
薩科齊25日在巴黎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表示,法國一定要取得阿富汗戰爭的勝利,並稱如果法國的其他盟軍們也准備堅守陣地的話,他願意派遣更多的軍隊前往阿富汗,以加強對阿富汗人民的援助以及提供更好的軍事協作。
薩科齊說道:「我們能忍受在阿富汗戰場上的失利嗎?當然不能……法國想要退出阿富汗戰場嗎?顯然沒有。」
薩科齊還表示:「如果所有的理由和條件都成立,為什麼不派更多的軍隊過去?」
加拿大此前放話稱如果其他盟軍不提供更多援助的話,將撤回其在阿富汗戰場上的2500人隊伍。加方表示希望能有1000人軍隊增援反塔利班活動。
薩科齊強調,法國和英國應該就防禦、移民和經濟問題共同協作。他還表達了自己對英國充滿活力的國力的贊賞,並呼籲要建立「一種新的法英兄弟友誼」。
根據安排,在為期36個小時的訪問中,薩科齊將作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客人訪問溫莎堡,將同英國首相戈登布朗舉行會談,還會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
薩科齊27日同英國首相布朗的會談包括許多重量級議題,如擴大法國在北約以及阿富汗戰爭中的軍事作用、法英聯合核能源項目的開發、移民以及由美國波及歐洲的信用貸款危機等問題。
法國將進一步介入阿富汗戰爭。這是薩科奇總統執政後法國政府在阿富汗問題上進行的一項政策調整。
法國做出的這一調整具有強烈的政治象徵意義,顯示出法國介入阿富汗問題的態度不僅沒有改變,甚至可以說是更為積極和堅定,這和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當政時的立場形成了某種反差。
有分析指出,薩科奇出任總統後開始調整外交戰略,這其中包括了法國在阿富汗問題上採取了更為鮮明的介入立場。薩科奇不久前在巴黎舉行的法國外交使節年會上發表了重要的外交政策講話,在談到阿富汗問題時,他宣布,法國決定加強在阿富汗的存在,特別是強化對當地軍隊的訓練工作;同時,法國還將加大對阿富汗重建援助行動的力度。國防部長莫蘭對這個地區的訪問,以及把幻影戰斗機群連同150名法國軍人派駐坎大哈,可以說是這一戰略調整的具體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美國向其西方盟友提出增兵阿富汗要求、而歐盟國家普遍持謹慎立場之時,法國改變了原有態度,轉而採取積極介入的立場。這實際上是對美國的要求作出的積極呼應,因此,勢必得到美國方面的歡迎。薩科奇總統上任以來,在外交政策方面力圖改善同美國的關系,為法國開拓更加廣闊的外交空間。在伊拉克戰局和伊朗核問題等熱點問題上均採取了有別於其前任的立場。現在,薩科奇決定加大對阿富汗戰爭的介入程度,必然會對冷落多時的法美關系產生積極影響。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正當法國宣布幻影戰機進駐坎大哈之際,英國新首相布朗對美國提出了批評,認為美國在阿富汗「打贏戰斗但卻輸掉了戰爭」,他指責布希政府重視伊拉克卻忽視了阿富汗這個反恐的真正戰線。
法國積極介入阿富汗戰爭還表明了法國與北約關系出現的積極變化。法國是北約的成員國,但是,上個世紀60年代,戴高樂總統曾決定法國退出北約的軍事一體化機構,時至今日法國雖然參與北約的活動,但是始終處於這個組織的軍事一體化機構之外。目前,阿富汗的軍事維和行動是授權北約進行指揮的,這是北約在傳統歐洲防區之外的一個重要行動,法國把王牌戰斗機——幻影戰斗機群直接投入阿富汗南部重鎮坎大哈,實際上是擴大了法國參與北約軍事行動的規模和程度。薩科奇總統最近明確表示,希望歐洲的防務建設和北約改革能夠得到加強。因此,巴黎的決定被視為法國想要全面重返北約的一個新跡象,而這也是法美兩國試圖改善關系的一個適當途徑。
法國國內自然有反對的聲音,這股力量的領軍人物是奧利維耶 貝桑瑟諾。由於經濟危機影響,法國極左翼力量復甦,很多人又開始信奉反資本主義理念。而貝桑瑟諾抓住這個時機,想利用人們的這種憤怒情緒掀起「新的五月風暴」,舉行群眾性抗議活動。此時的法國,已成為輕微的動盪時期。至於原因,則不僅僅是維護所謂的正義、和平,而是在內部權力斗爭中撲朔迷離。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5. 對於阿富汗的塔利班分子我們應該保持什麼樣的態度
我們應該保持中立的態度
6. 阿富汗人民對 塔利班組織 的主要態度如何
怎麼說呢,阿富汗人民大部分十分支持塔利班,人家塔利班曾經是阿富汗的合法政府,美國來了g以後給推倒了,您懂的只要是美國推倒的政府沒一個不是反美的政權,而為何要反美呢,不就是美國看上了某地的資源和駐軍的戰略便利嘛,看看伊拉克,伊拉克百分之80的石油開采權都在美國企業手裡,用於償還戰爭賠款,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自產自銷,這和曾經的東北何其相像,借用樓下兄弟的回答,
1.塔利班其實就是美國攻打阿富汗之前的合法政府,在政權被美國以武力推翻後就淪為了一個非法組織,其實在阿富汗這樣一個宗教色彩很濃的伊斯蘭國家,即使沒有了政權,但對社會對人民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所以大部分人還是支持塔利班勢力,因為塔利班打著宗教和反抗外國侵略的旗號,這也就是為什麼塔利班不能被肅清的原因。
2.在西亞國家裡,除了以色列,大部分國家都對美國沒有好感,甚至視美國為敵人、侵略者。所以美國在阿富汗基本不會得到人民的真心擁護,但也很少有人公開去反抗美軍及美國政府。
當然對待阿富汗現任政權,和塔利班,對於p民們來說不怎麼關注,但是有些阿富汗熱血青年卻十分支持塔利班
7. 如何評價「塔利班綁架中國人,人質請求中國政府協助交付贖金」
謝邀。是否支付贖金,是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方面,國家希望能夠保護海外人員的安全;另一方面,國家又不想給恐怖分子的子彈買單。我把這個問題拆分成幾個小問題回答。一個國家是否應該盡一切力量保護海外人員的安全?答案必然是否認的。國家沒有義務保護每一個公民在海內或者海外的安全,但是做到ediligence是一個國家組織能力是否優秀的體現。之前撤僑問題中中國受到贊揚,並不是說」中國終於能做到保護好每一個公民在海外的安全「,而是」中國終於能做好一件之前都tm沒有做好的事情了「。但是,綁架這種國際事件有其特殊性,和撤僑、救援等有很大區別。需要特殊考慮。繳納贖金意味著直接為恐怖分子的子彈買單,直接為他們提供資金。G8幾個西方大國都簽署了絕對不對恐怖組織繳納贖金的協議。美國的官方態度也是不給錢、不談判;條件好的話,奧巴馬會派兵直接去救援,但是常常連著被綁架的人一起nen死了。法國比較慫,經常就換一些渠道把錢潛過去了。可能被綁架的人員有哪些?身處危險地區的海外人員有兩種。世界上有無數勇敢的人,包括記者、軍人、工程師、商人、醫生、學者,都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工作。熟悉聯合國那一套的人會知道他們一般被稱為「Peacebuilder」,即和平建立者。無論他們是為了金錢還是為了理想去了戰區,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能保證危險和動亂不蔓延到我們的生活中。另一種是所謂的「探險家」、「旅行者」。雖然已經確認這些地方會遇到危險,也聽到過來自國家的警告,還非要「雖千百人吾往矣」。很明顯,問題中的這位屬於第二個區間。這兩種人的生命需要被區別對待么?我傾向於不給出道德評價。但是在現實中,前一種人被救出來的可能性遠大於後一種人。在當地依附於組織、企業或者非政府組織的人,可以依賴當地組織的社會活動能力、談判能力和募資能力。換句話說,就算國家原則上絕對不會出面,他們也可以被當地人救出來。至於後一種,只能靠國家了。為何綁架事件很特殊?綁架事件有以下幾個很重要的特點。1.首先,綁架事件極其高調,在媒體上大規模傳播。他不再是國家和恐怖組織之間的對話,而是恐怖組織直接對這個國家的人民對話。2.其次,恐怖組織提供了一個可以寄情的、很明顯的「個體」——被綁架人。人類本性有一種非理性傾向,叫做」RuleofRescue「——救援定理。就是說,如果我讓你話十萬美元把一個地區的樓修的特別安全,你會猶豫一下;但是如果我告訴你,現在這個樓塌了,地下埋著一個人,你花一百萬美元救還是不救,那麼你一定會選擇救。這就是綁架這個事情屢屢成功的心理基礎。許多國家頂不住來自民眾的心理壓力,必須採取一些非官方的手段支付贖金,救人出來。從policyadvise的角度大致是這個思路……1.官方萬萬不可掏贖金。國際影響很差。2.考慮這個事件在民眾中的影響3.如果民眾情緒很強,考慮通過NGO談判,通過當地企業募資,通過非官方力量低調救出這個人4.如果談判失敗,條件具備的話考慮武裝救援5.如果不具備武裝救援的條件,可以考慮我兔腹黑的情況,拘捕對該組織有有效影響的人,提出人質交換要求。6.人質交換如果失敗,此人慘遭撕票,我國可以直接效仿CIA、KGB或者約旦等國家的模式,抓幾個人,切成麥樂雞塊,放在麥當勞打包袋裡寄過去,以防之後發生類似情況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