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亨利·摩爾 (側卧像 )的資料
亨利·摩爾(Moore Henry ,1898-1986)。在現代雕塑家中,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能超越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的國際聲譽的。他的名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響亮的藝術家名字之一。他之所以贏得世界人民的尊敬,是由於他的藝術緊緊地與現代工業社會的時代氣息相連著。有史以來,雕塑的對象總是以塑造神聖的英雄、賢者、政治領袖或運動員為主。在20世紀以前,塑造一個既無實際目標,也不具備具體內容的形象的雕塑,是聞所未聞的。亨利·摩爾的作品為時代創造了一種新的雕塑語言,那是一種與環境對話的語言,一種充滿人性的現代語言。
1898年07月30日亨利·摩爾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西區卡斯爾福德一個多子女的礦工家庭。1909年入當地的文法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了軍,1917年夏去法國作戰,因中毒氣而回國治療,1919年02月退伍。同年,考入里茲藝術學校,獲得了皇家美術學院獎金。他於1921年09月赴倫敦,接收嚴格的古典雕刻訓練,兩年後,取得學位證書,第三年又當上研究生,開始對古埃及、埃特魯斯坎、墨西哥和非洲的雕刻產生強烈的興趣。1923年初訪問巴黎,後又去義大利,深深為中世紀宗教雕刻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傑作所吸引。這些豐富的營養,使摩爾始終未曾讓自己的藝術背離人文主義的道路。從1925年起,他一直在美術學院當教師,直至1939年。此後他放棄教職,住在倫敦郊區,從事職業雕塑創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身為戰時藝術家,創作並描繪了戰時防空洞的許多素描。1948年,獲威尼斯國際雕刻獎。從此,他的雕塑聲譽蜚聲海內外。
年輕時,亨利·摩爾很崇拜現代派雕塑家愛潑斯坦、勃爾澤斯卡、布朗庫西和畢加索等人,他也曾竭力追求構成主義的思考方式,一度還對超現實主義的潛意識表現發生興趣。他在觀察自然界有機形體(如甲殼、骨骼、石塊、樹根等)中領悟空間、形態的虛實關系,自然力賦予形態的影響等等,使自己的作品盡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則。他說:「大自然中即存在不對稱法則,被海浪沖洗得平滑的卵石,顯示了石頭損耗和磨蝕的不對稱的法則。」「樹的關節一個個有力而又自然地把樹干從一個方向擰向另一個方向,它們是理想的木雕。」他同時從原始藝術中不斷汲取,他說:「一切原始藝術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們那生氣勃勃的活力。這是人民對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現。」所以在他的創作中,首先追求物體的質感,保留材料本來的美質。他寧肯要求一件雕刻象一塊「有生命」的石頭或樹干,而不要求它們完全象一個有生命的人。
到50年代為止,摩爾在藝術上的拓展主要體現在空間的連貫性方面。他從空洞、薄殼、套疊、穿插等等手法中把人物的因素大膽而自由地異化為有韻律、有節奏的空間形態。最出色的代表作如1951年作的《內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它的母題仍是自1926年受印地安托爾特克文化中雨神鵰像影響而創作的《斜倚人物》,但以圓孔處理頸、胸、腹部的體積,流暢自然,韻味無窮。1952年所作的《國王和王後》是扁平造型的代表。簡練的平片形產生了起伏的立體空間。此後,他又迷戀於直立主題,用以創造紀念碑式的偉大、肅穆的雕塑,亦受到廣泛的贊美。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亨利·摩爾在晚年又獲得了牛津、哈佛、劍橋等大學的名譽學位和英國最高級的功勛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