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哪裡可以看出法國對魯爾區的佔領及當地居民的罷工,給德國增加極為沉重的負擔
由於法國對魯爾區的佔領及當地居民的罷工,給德國增加極為沉重的負擔。被佔領區有數以百萬的居民需要資助和救濟,政府必須購買煤炭供應那些缺煤的地區。為滿足國家日益增長的要求,貨幣印刷機只好晝夜不停地運轉。4月份,政府的收入僅達支出的七分之一。直到4月中旬,國家銀行還能在外匯交易所,通過出售外匯、黃金而購進馬克,來支撐疲軟的馬克,但是,魯爾區的持續斗爭,使人無法採取任何支撐措施。物價像脫疆的野馬狂奔亂跑。德國人的忍受能力正面臨嚴峻的考驗,飢餓在全國蔓延著。在薩克森,憤怒的人群進行暴力活動,以抗議物價飛漲。據此,1923年6月5日,德國國家銀行行長魯道夫·哈文斯坦公開承認馬克支撐無望。
② 魯爾區成為德國重要工業區的原因
呵呵,高中學過。
1.
有煤炭,這在當年,是巨大的能源優勢;
2.
距離法國的鐵礦產地很近,因為工業化早期,魯爾以煉鋼為主業;
3.
交通特別便利,水陸交通都很好;
4.
以上三點促進魯爾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巨大的市場又反哺魯爾的工業發展;
5.
水資源豐富(此點可有可無)
本文摘自高中地理課本,10多年前學的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二戰後的波茨坦會議上有關德國的討論是怎樣的
隨著二戰進入尾聲,盟國勝利在望,由於即將全面佔領德國,對德國索取賠償的工作也將全面展開。實際上有關這一方面的問題,早在德黑蘭會議上就已經有所涉及。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與蘇聯在賠償問題上都不準備做出讓步。
作為最終的博弈結果,「分區賠償」原則使美英方面最大限度地把蘇聯的觸手阻擋在西佔區之外,而蘇聯方面則可藉此在蘇占區自行其是,大肆拆遷而不受美英干涉。
④ 魯爾區為何能成為德國的經濟中心
魯爾區成為經濟中心,是一個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魯爾區有煤炭資源,有運河資源,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原因。
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⑤ 自1922年起,英法便處於「有禮貌的破裂階段」,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答案是正確的,你有疑惑的原因可能因為歷史教科書語焉不詳。
A肯定是錯誤的。當時德國都沒有復甦,何談綏靖。而且歷史上綏靖政策的主要責任方應該是法國。
B也是錯誤的。法國佔領魯爾區的最根本目的是限制德國的工業能力,其次才是能給自己帶來什麼。英國不同意法國獨占魯爾區後,法國馬上就提出魯爾區國際化,反正就一條宗旨無論如何也減緩德國復甦的速度。在這點上英法不可能有根本上的分歧。
之所以把1922年作為英法聯盟破裂的時間節點,是因為那年召開了華盛頓會議,算是對巴黎和會內容的補充,這兩者構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法國因為無論是工業實力還是人口都不如戰前的德國,所以極力想要削弱德國。英國則認為德國已經沒有了海軍,他就算再逆天關我屁事。英國那時候財政吃緊,承受著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擴張的壓力,當然是希望歐洲力量能夠平衡少惹亂子,所以跟法國的觀點有根本分歧。
⑥ 魯爾區對東北可持續發展那些啟示
德國魯爾區經濟轉型對我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啟示
為借鑒德國經驗,促進我國資源型城市發展,根據國家外專局引智項目計劃,2009年12月,國家發改委組織部分資源型城市赴德國開展培訓。代表團與德國聯邦經濟與技術部、北威州經濟與能源部等政府部門就轉型政策進行了深入交流,在波鴻大學、萊比錫大學等接受了系統的理論培訓,實地考察了埃森礦業同盟工業園區、赫爾騰工業園區等轉型項目。德國魯爾區的經濟轉型對推動我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魯爾區是指「魯爾區城市聯盟」,總面積4435平方公里,總人口550萬。魯爾地區一直是德國最重要的煤炭和鋼鐵基地,曾經為戰後德國經濟的恢復乃至「德國經濟奇跡」的創造發揮過重要作用。20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遭遇了「煤炭危機」和「鋼鐵危機」,以煤鋼為主導的重型工業逐步衰落,失業率大幅攀升,人口大量外流,陷入結構性危機之中。面對危機,德國政府積極採取措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城市功能轉型,經過四十多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較為成功的完成了對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實現了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基本實現了從傳統煤鋼工業基地邁向現代歐洲文化之都的轉變。
一、魯爾區經濟轉型的基本做法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和政策法規保障體系
魯爾區轉型過程中,各級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聯邦、州和市分工明確而又協同配合。聯邦政府、州政府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市縣政府負責組織實施。魯爾區結構調整是政府做出的政治決策,也在各級政府和各經濟主體之間達成共識,在具體實踐中得到貫徹和堅持。二是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在產業發展方面,有財政補貼、投資降稅、支持企業兼並重組等政策。在促進就業方面,有對吸納就業項目的投資補貼、建立培訓機構、對個人創業的政策支持等。在社會保障建設方面,加大對社會保障建設的投入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高度重視法律法規的作用,通過立法為魯爾區轉型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制定了德國歷史上第一個法律上正式生效的區域整治規劃。先後在環境保護、煤礦開發、投資援助、區域整治等法律法規中對轉型專門規范。
(二)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明確各階段重點任務
從全區整體的角度來進行全面規劃,統籌安排,確保轉型工作順利進行。經濟轉型規劃由州、市兩級政府作為規劃組織者提出總體框架,專業規劃部門、大學及各類學術團體、國內外大公司、投資商、轉型區居民都是規劃制定者,對規劃中的核心部分,如未來新技術產業布局和發展等聘請國際專家參與制定。對爭議較大的項目,採用全民公決方式。規劃要通過市議會形成決議,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並委託專門的執行機構根據相應的法律條款嚴格執行。
針對不同時期經濟轉型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魯爾區制定和實施了十多項規劃。魯爾區的轉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不同階段規劃的目標、任務和內容有較大的差異,但整體思路十分清晰,各階段產業發展的任務十分明確。前10年,以改造傳統產業為主線,實現「再工業化」;中間10年,以傳統工業為基礎,增加教育和研發投入,培養結構調整軟實力,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後20年,發揮各經濟主體和地方的優勢特點,培育新興戰略產業,發展有創造力的經濟,逐步改良整個產業格局,優化區域產業結構。
魯爾區轉型實施的主要規劃
年份 規劃名稱 主要內容
1968年 魯爾發展綱要 第一個產業結構調整方案,重點對礦區進行清理整頓,將採煤業集中到贏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礦井,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1969年 魯爾區域整治規劃 提出了「以煤鋼為基礎,發展新興產業,改善經濟結構,拓展交通運輸」的目標,以及「穩定第一地帶、控制第二地帶、發展第三地帶」的整治方案。
1970年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75計劃 加強地區的經濟、教育、交通和運輸建設,通過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資助,發展新興產業,以掌握結構調整的主動權。
1979年 1980-1984年魯爾行動計劃 對污染嚴重的工業用地煤礦用地進行整治,用於發展新興產業,同時加強人員培訓。
1985年 煤鋼地區的未來倡議 第一個地區性的結構政策計劃,政策的重點轉移到利用地區的創新力量上。
1989年 國際建築展計劃 促進區域性綜合整治與復興計劃,推動魯爾區工業經濟轉型、舊工業建築和廢棄地改造和重新利用、自然和生態環境的恢復。
1989年 歐盟與北威州聯合計劃 充分發揮魯爾區內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在不同地區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多樣化。
2007年 「未來魯爾」倡議 提出了未來魯爾地區產業升級與城市功能轉型的方向,確立了以創新帶動魯爾地區可持續發展以及產業升級和城市功能轉型的方向,制定了從教育政策到經濟政策以及基礎設施政策的綜合性配套政策。
(三)加強軟硬環境建設,為經濟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魯爾區在轉型過程中,一方面大力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教育與科技,改善制度環境,著力打造有創造力的經濟。在教育方面,把教育作為實施魯爾地區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驅動力,新建了6所綜合性大學和10所應用技術大學,魯爾區已成為歐洲大學最密集的經濟區。在科技創新方面,積極推進產學研的結合,政府幫助企業擬定技術革新計劃,把高等院校的教育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相結合,建立了橫貫全區的技術創新基地。在制度基礎方面,不斷推進行政制度改革,推行市鎮重組,調動地區發展各參與方的積極性與首創性。在交通方面,把建設綜合性運輸網路放在首位,發展區內快車線,使區內任何地點距高速公路的距離都不超過6公里,同時最大限度發揮本區水運優勢的基礎上搞好水陸聯運,加速南北向交通線路的建設,魯爾區已建成了歐洲最稠密的交通運輸網。
(四)大力發展工業旅遊和文化產業,打造歐洲文化之都
魯爾區充分發揮工業遺跡多且集中的優勢,在轉型過程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和旅遊產業,打造「工業文化」品牌。1989年魯爾區開始實施國際建築展覽10年行動計劃,利用老工業的廢棄建築物,建設成各種服務設施和文化藝術景點。埃森名為「關稅聯盟」的煤礦工廠於2001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魯爾地區聯合會開發了兩條旅遊路線,一條是工業文化之路,提供了22條主體路線,還包括9個展現工業化景觀的全景;另一條是工業自然之路,包括12個重要的工人生活區和6個國家級的優秀博物館。
在發展工業旅遊的同時,魯爾區積極發展文化產業。魯爾地區已形成獨一無二的文化設施資源,共計擁有200個博物館、100個文化中心、100個音樂廳、100個劇院、250個節慶與慶典、3500個工業保護遺址、6個交響樂團、5個芭蕾舞團。2006年9月,歐盟委員會宣布以埃森市為首的魯爾大都會當選為2010年「歐洲文化首都」。魯爾區工業旅遊與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整個城市環境和功能的轉變,提高了整體形象,完善了區域功能。
魯爾工業區經過40多年的經濟轉型,已經從煤炭和鋼鐵製造中心發展成為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新經濟區。從產業結構來看,煤鋼比重大幅下降,現產值僅佔全區的16%,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在信息技術領域中魯爾區的發展速度在德國遙遙領先。從就業結構來看,煤、鋼兩大部門職工人數也從20世紀50年代初占工業部門總數的60%降至90年代初的33%,而同期非煤鋼工業的就業人數卻從32%上升到目前的54%,目前,第三產業部門的比重已從29.8%提高到了56%。
二、對我國的幾點啟示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凸顯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做好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戰略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和戰略任務,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強能源資源保障的要求和戰略任務。目前,我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取得了良好開端,政策支持體系初步形成,工作機制初步建立,但依然任重而道遠。
(一)經濟轉型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
資源型城市轉型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魯爾區的經濟轉型已走過40年,制定十多項規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只能說是初見成效。目前,魯爾區的經濟增長率仍低於德國的經濟增長率,失業率仍高於德國平均水平,2008年高達18%。
與魯爾區相比,我國資源型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更加艱巨。一是存在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的計劃經濟時期及經濟轉軌時期,在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二是體制、機制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資源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資源管理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資源稅費制度改革需要進一步推進,資源型企業改制改組需要進一步深入。三是我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涉及面廣,影響大。初步統計,我國有各類資源型城市150餘座,市轄區人口約1億人。未來一段時期是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關鍵的時期,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資源環境的矛盾進一步凸顯。資源型城市轉變發展方式、改善民生、維護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
(二)經濟轉型的核心是產業結構轉換
從魯爾區的實踐來看,經濟轉型是圍繞產業結構轉換展開的。我們認為,資源型城市的形成、發展對資源產業具有特殊的依賴性,而資源型產業受資源可耗竭性的影響,表現出獨特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因此,資源型城市發展問題是一種區域現象,但核心是產業發展問題,主要任務是培育和壯大接續替代產業。當前要組織實施好組織實施好資源型城市吸納就業、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專項,支持接續替代產業園區建設,扶持和引導資源型城市盡快形成新的主導產業。同時,要在產業布局、項目審核、土地利用、貸款融資、技術開發、市場准入等方面對資源型城市給予支持。
(三)經濟轉型是一個發掘文化資源、重塑城市形象的過程
魯爾區在轉型過程中創造性地發展工業旅遊,推進文化建設,實現了從傳統煤鋼工業基地向現代歐洲文化之都的轉變。我國資源型城市大多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澱。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要注重發揮文化旅遊發展對於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獨特助推作用,挖掘與整合資源型城市的工業歷史遺產資源,彰顯資源型城市的文化旅遊資源特色。要引導資源型城市不斷優化人文環境,提高文化品位,打造城市精神,改善和重新塑造城市形象。
(四)不斷完善促進經濟轉型的支持政策
鑒於經濟轉型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魯爾區在轉型的不同階段出台了許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英國、法國的資源型城市轉型也與魯爾區的做法相近,政府分階段明確轉型的目標和任務,制定相應的政策。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經過近十年的探索,我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工作機制初步形成,資源型城市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要認真研究新形勢下資源型城市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從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目標出發,在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若干意見的框架和基礎上,研究制定新的政策,力求在接續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治理、長效機制建立、可持續發展立法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⑦ 法國和比利時佔領了魯爾區後,德國出現了什麼危機
法國和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凡爾塞和約》,停止支付賠款為名,出兵佔領了魯爾區。德國政府以「消極抵抗」作為對策,導致了國內大量工人失業、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德國共產黨提出反對法比佔領軍和本國資本家、組織統一戰線、建立工農政府的口號,薩克森和圖林根兩地很快便成立了工人政府,後來又爆發了漢堡起義。但是,工人政府被鎮壓,起義很快失敗,反革命勢力獲勝。
德國籠罩著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社會動盪不安。
就在此時,希特勒發動了著名的慕尼黑啤酒館暴動,這次幼稚的政變雖然失敗了,希特勒的大名卻傳遍了整個德國。而使得希姆萊進一步投入到極右翼運動中。他加入了民族社會主義自由運動組織。
⑧ 德國的魯爾區為什麼能成為鋼鐵工業聚焦地採用的是什麼理論
水資源豐富。
拓展首先,它的地理位置良好,地處歐洲十字路口,在經濟最發達的區域。(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區域內魯爾河、利珀河、萊茵河,水源充足,河運便利。再者,魯爾區城市連片,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又臨近法國,荷蘭等其他發達國家,此時工業革命對鋼鐵需求大,國內國際市場廣闊。最後,早期工業發展依靠原料和能源,魯爾區的煤炭資源十分豐富,能源充足,德國早期工業再次聚集,這是也在煤炭資源枯竭後,魯爾區最終衰落的原因。綜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廣闊的市場、豐富的燃料資源是魯爾區能夠發展的原因。
鋼鐵工業早期是原料和能源導向型,如今是市場和能源導向性。早期魯爾區占據了能源這個優勢,又有市場的附加條件,能發展起來實屬必然。
⑨ 簡要分析魯爾區內部工業區空間分布變化的主要原因
德國魯爾區的鋼鐵工業向西部和沿海轉移,有的煉鐵高爐還建到了荷蘭海邊,原因是可以就近獲得從荷蘭鹿特丹港進口的鐵礦石。
德國魯爾區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並且煤炭質量優,開采條件好。魯爾區西南部靠近法國的洛林鐵礦,另外還通過荷蘭的鹿特丹港經萊茵河運入部分鐵礦。魯爾區內水網稠密,萊茵河、利伯河、魯爾河,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德國處於歐洲陸上的十字路口,水陸交通便利。德國以及西歐發達的工業為魯爾區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依託豐富的煤炭和水源,再運入鐵礦,魯爾區形成了五大工業部門,煤炭工業、鋼鐵工業、機械工業、電力工業和化學工業,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是魯爾區的基礎和支柱工業,生產結構單一,經濟極度依賴於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一旦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遇到沖擊,經濟必然受到影響。
原采礦區主要位於魯爾河流域,現采礦區到了利珀河流域,煤炭開采由露天開采轉為地下開采,開采難度增加,成本升高。使煤炭工業遭受重大打擊。20世紀50年代後,世界鋼鐵生產國和出口國越來越多,很多發展中國家鋼鐵工業發展迅速,這些國家的勞動力、資源的成本較低,在世界鋼鐵市場的競爭力較強,相比而言,魯爾區的鋼鐵逐漸失去了優勢,再加上20世界7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鋼鐵替代品的廣泛使用,使世界鋼鐵需求量急劇減少。這使魯爾區的鋼鐵工業也受到重創。
面對世界新興工業蓬勃發展的新局面,自身生產結構單一,調整工業結構。減少 「夕陽工業」——煤炭、鋼鐵工業,發展「朝陽工業」——高技術工業;高技術的工業對技術要求高,因此應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高技術的工業對環境要求高,而魯爾區環境污染嚴重,優化環境。通過什麼方式優化?治理污染,植樹造林等,同時,應大力發展對環境污染小的旅遊業和金融業等第三產業;面對世界產鋼國家增多,魯爾區怎樣提高自身鋼鐵的競爭力——降低工業成本。怎樣降低成本?對鋼鐵工業的布局進行調整,怎麼調整?向西部和沿海轉移。目的是什麼?減少運費。
⑩ 魯爾區的名詞解釋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境內;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3%。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佔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過50萬。魯爾區南部的魯爾河與埃姆舍河之間的地區,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並且它形成於19世紀中葉,是典型的傳統工業地域,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它位於德國中西部,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內,鄰近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瑞典等國的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