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音樂為什麼這么多

法國音樂為什麼這么多

發布時間:2022-07-16 12:50:56

㈠ 本科生去法國留學音樂類院校的詳細介紹

對於國內很多在音樂愛好者或者有音樂天分的學生,他們對國外大學的音樂專業傾慕已久,而擁有濃烈音樂文化氣息的澳洲受到很多學生的青睞。每年有為數不少的音樂類學生申請澳洲音樂留學,那麼澳洲大學音樂學院哪家強?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澳洲音樂留學院校介紹。

㈡ 為什麼古典樂作曲家都集中在奧地利,德國,義大利那裡,後來蘇聯也涌現了很多而像法國英國美國為什麼沒

從巴洛克時期開始,古典音樂家就都在德國等地,這與當時的歷史和文化都有關,各國對音樂的要求不一樣,音樂發展形成的方式和過程也不同.當時德國等地的宮廷都要有高級的樂師,因此產生了許多作曲家.後來形成了維也納古典樂派.在19世紀末20實際初的時候,在文學領域出現了浪漫主義的高潮,在1910年左右影響了音樂界,波及歐洲,在歐洲范圍內出現大批優秀作曲家.後來民族樂派等新音樂風格出現,俄羅斯,挪威等國家相繼出現優秀作曲家.法國也有的,比才,寫<卡門>的...
美國歷史本來就短,近代的音樂劇還可以,但是為什麼沒有古典音樂,我也不知道...

㈢ 為什麼歐洲會產生那麼多音樂家

古希臘 與古羅馬 的政治文化發達 對歐洲有很深的影響 因為歐洲的宗教音樂在當時倍受歡迎 而且歐洲是宗教政治合一 所以上到貴族 下到平民都是忠實的教徒 自然而然 就會喜歡音樂
崇尚音樂 愛好音樂 開辦許多皇家音樂學院 14-16世紀時期 通過文藝復興 打破宗教束縛 涌現出 一批優秀的文化人士 莎士比亞 米開朗琪羅 拉斐爾 就是這時期的 不過這些都是畫家 但都能體現出 歐洲音樂藝術的發展
18世紀 啟蒙運動後 人們的思想迅速革新 音樂又有了 更大的發展
所以歐洲音樂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音樂家 自然就多了

㈣ 為什麼去法國學習音樂

1.歐盟最大的強國之一

法國是許多尖端科技和工業發展的發源地:高速列車、智能卡、阿麗亞娜火箭、空中客車。。。。法國經濟位於世界第四位,擁有許多國際知名的企業,如雷諾、米其林、歐萊雅、法國電訊、沃達豐、家樂福,同時還有很多知名的中小企業。。。。。。

2.完善的義務教育體系

法國擁有很多國際承認的高水平學位,幾百家特色突出的高等教育機構和世界聞名的研究機構供您選擇。
法國政府每年將財政的20%用於教育,也就是說每年用於每個學生的資金是6000歐。而且法國高等教育對法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你一視同仁,每位學生每年只交400歐元左右的注冊費(其中包括70%的醫療保險)就行了,注冊費加生活費每年4萬就差不多能拿下。

3.成為法英漢三語人才

在法國學習,法語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學生在出國之前都要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脫產法語學習。全法語的專業授課使學生在接受科學知識的同時無形中練就了一口流利法語。
英語作為大學教育的必修課之一,培養學生成為國際英語交流人才。中國留學生能夠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掌握英法兩種國際語言,在最短的時間內是自己成為國內外最緊俏的三語專業人才。08奧運會都是用法語的啊!

4.可面簽幾十個國家,隨心所欲的暢游各國,買張機票就成。

5.福利制度不錯,適合移民或者就是居住哦!

6.環境不錯,比較干凈呢!

夠了吧!我就想出來這么多呢!

㈤ 法國音樂的概述

關於法國民間音樂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 9世紀的文獻。其中描述了古代的敘事樂、數字游戲歌,以及笛、風袋管、撥浪鼓和號角等樂器的使用,當時音樂在人民生活和宗教儀式中占重要地位。
法國民歌大部分都是單聲部的,多為獨唱曲,也有對唱曲。布列塔尼半島流行一種由兩個歌手輪流應答式的對唱,在每一段歌詞的末尾為重唱。多聲部歌曲主要流行在南方巴斯克和科西嘉地區。法國民歌的特點是注重歌詞的吟誦,有些古老的曲調是將言語音調初步加工成詠敘調。典型的節拍是拍,有時與拍、拍結合,也有的歌曲是拍領唱和拍疊歌連在一起。古老的民歌大都從主音到五度音的曲調進行開始。有些地區的舞蹈音樂已經成為流行各地的著名舞曲,如布列塔尼的加沃特舞曲,普羅旺斯的法朗多爾舞曲等。法國民間音樂的調式主要是大調、自然小調,古自然調式和交替調式也很普遍。

㈥ THE MASS有什麼來歷,那首歌,好象是法語的,是什麼意思,為何這么出名

「The Mass"這首歌是由一個叫「Era」的法國現代樂團創作的。《The Mass》傳承了Eric Levi自首張專輯《Era》起便汲汲經營的音樂特色,匠心獨具的融合流行、加入靈魂藍調元素、搖滾及古典樂,經過截枝去葉後而產生簡潔有力的流行音樂風格。

它與德國知名音樂家和小提琴手卡爾·奧爾夫(Carl Orff)受盛贊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蘭詩歌),曲調均源自於發現於德國的中世紀法國宗教(天主教會)音樂。一些人將其誤傳為納粹軍歌、亨德爾《彌賽亞》中的曲目。

德國的《布蘭詩歌》與法國《The Mass》曲調接近。

《布蘭詩歌》

1803年,在德國上巴伐利亞州的布蘭修道院里發現了大量的詩歌和戲劇古卷,在思想界、學術界和藝術領域引起了震動,這些用法語、艱深的中世紀拉丁文和古代中部高地德語寫的詩歌和戲劇。

最早出自於13至14世紀遷居巴伐利亞的法國游盪詩人,後來匯集了大量英國、法國及德國各地的流浪學者及神職人員,以寫作贊美酒及狂歡放盪生活的諷刺韻文和詩歌而著稱,《布蘭詩歌》集中體現了這些游盪詩人的創作風格。

這些詩歌的主題和風格各不相同,其中既有酒歌、莊重的愛情詩和放縱的情歌,也有宗教詩篇和牧歌式的抒情詩,也有針對教堂和政府的諷刺詩。

1847年,德國學者施梅勒將其匯總為《布蘭詩歌》進行出版。卡爾·奧爾夫在研究法國中世紀音樂的時候,1935年讀到《布蘭詩歌》,受到極大震動,他將這些中世紀音樂與詩篇進行改編,以粗獷有力、熱情奔放的音樂賦予這部奇異的詩篇以新的、永恆的生命。

奧爾夫的《布蘭詩歌》於1936年完成,為獨唱、合唱創作並伴有器樂及奇妙舞台場景的世俗歌曲。 這部宏偉作品於1937年6月8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演。它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的異國風格和神奇的音樂以不可思議的力量喚醒了人性中歡樂的沖動。

賞析

二十世紀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從這部詩稿中選取25首詩歌,譜成這部《布蘭詩歌》,分「春天」、「酒」、「愛」三個主題。

序詩部分壯美凝重,作曲家彷彿企圖藉助吟唱與諦聽來建立起一座神廟;正歌的第一部分「春天」,輕快、明亮中蘊涵著悠遠,合唱男女聲部交替呈現宛如時序中的晝夜變化;第二部分「酒館」則是一片世俗景象,唱腔中運用優伶式的假聲與轉調,有如在描繪一個假面聚會的場景中人們醉生夢死的世態。

但奇怪地是,歡騰的場面似有幽靈掠過的陰冷;第三部分「愛」中,有著對愛的渴望的宣洩和對愛的憂傷的贊美,以及對情慾的質朴的歌唱,其中,女聲吟唱「In truitina」(In the balance)華美而凄艷,已經成為演唱會中的經典保留曲目。

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在繼承古典作曲法基礎上加入新式旋律,他在「新古典主義」的影響下運用了新原始主義元素,節奏上加重打擊樂成分,使《布蘭詩歌》將中世紀的游吟與現代歌詠結合得非常完美。

《布蘭詩歌》充滿了令人驚奇的成分和戲劇性,它大開大闔,既有雄壯的吶喊,又有委婉的詠嘆,猶如洶涌的急流撞向岩石發出澎湃的聲響,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軟的草灘。樂隊與唱詠交相輝映;令人震撼的打擊樂像是命運的召喚,有著強烈的扣擊靈魂的效果。

《布蘭詩歌》是一曲對生命的贊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視。它在三個主題引導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動機,調性既有著世俗的歡樂成分,又有著史詩般的恢弘氣勢。

其中所隱含的真正的動機,則是對短暫人生的垂憐、惋惜和哀嘆。借用里爾克的詩句來描繪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憐憫之神,他來時威風凜凜,光芒/耀眼地向周圍傳播,跟諸神一樣。比吹著安穩的大船的風更強。」

借用里爾克的詩句來描繪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憐憫之神,他來時威風凜凜,光芒/耀眼地向周圍傳播,跟諸神一樣。比吹著安穩的大船的風更強。」

㈦ 為什麼法國的歌那麼好聽

首先法國這個浪漫國度文化藝術底蘊豐厚,法語發音標准清晰,基本上就這么多,
最重要的是作曲家比較厲害,很多國外的作曲家也為他們作曲哦!

㈧ 法國音樂的問題

香頌chanson,其他的樓上說了

推薦一首,具有代表的-法國香頌on a tous le droit http://dearxxx.cdd.cn/upload/49645/339AB6E3-0EC6-48BE-BFD9-73A71FC5A9E4.mp3

Chansons,在法語中是歌曲的意思,就象歐萊雅、夢特嬌、香奈爾這些極富韻致的名字一樣,Chansons的漢語諧音同樣充滿法蘭西式的浪漫氣息——「香頌」

在世界各國的流行歌曲中,要找到像法國香頌這般講究歌詞意境描寫的,實在寥寥無幾。

說道『香頌』—chanson,一般人的腦海里馬上就會浮現『枯葉』、『玫瑰人生』、『海』,或是『巴黎的天空下』…等等歌曲的旋律。這些都屬於比較老式的法國流行歌曲, 他們就像一張張泛黃的老舊照片,不過卻令人回味無窮,歷久而彌新。

香頌=歌曲

其實『香頌』在法文的原意,就是『歌曲』。她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也是法國流行歌曲的代名詞。 他的歷史文獻,既古老又源遠流長。

就世俗歌曲方面而言,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之間,由敘事詩人與抒情詩人所寫的單旋律音樂,乃至19世紀末期的藝術歌曲(就法語而言,並沒有「藝術歌曲」這一名詞,而是直接引用了德語Lied ----意即歌曲,特指舒伯特舒曼等人的德國浪漫歌曲)全都屬於這個范疇。至於法國的流行歌曲,由於受到傳統世俗歌曲的影響,因此,在歌詞意境的描寫上,也就跟著格外講究起來。 樂曲的特色是由敘事部分的樂段與樂曲的反復部分架構而成,其形式之確立大約是在1900年前後,也就是一般人認為的『法國美好時代』。後來經過時間的變遷,再加上外來流行音樂要素的融入,終於形成今天這種多姿多彩、風華絕代的法國香頌新貌。 她的形式結構和主題描寫當中,包含了大眾歌曲、地方小調、民謠、情歌、哀歌、幻想、寫實、文學、政治,以及抗議歌…等,林林總總,五花八門。

當代法國『香頌』的興起

當代法國『香頌』的興起,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參雜其中。影響力最大的首推唱片工業與傳播事業的普及,以及有聲電影的發明。

1930年前後,是法國香頌發展最具關鍵性的時期,那段期間,法國最具權威的ACC唱片大獎創設。接著由羅西妮·鮑華耶—Lucienne Boyer所唱的『香頌』名曲『對我細訴愛語』—Parlez-moi D'amour,在1931年5月所舉辦的第一屆ACC唱片大獎上奪魁,這首歌曲除了促進了法國唱片工業的蓬勃發展,也因為詞曲優美,而被改編成14種語言風靡全球,正式揭開法國『香頌』迷人的風華史。

1952年,法國唱片協會所設立的唱片大獎也開始運作。第一屆的得主是擁有「香頌王」美譽的伊迪絲·比雅芙Edith Piaf所唱的『心跳的聲音』—Padam Padam。

這些極具權威性的唱片大獎,除了捧紅了許多法國香頌歌星,同時也促進了音樂媒體的興盛,只要歌曲一得獎,報紙電台便競相報導與播放,使得『香頌』成為了法國人每天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隨著有聲電影的發明,法國『香頌』的傳播與發展,更是得以發揚光大,許許多多的法國電影主題曲,因為全球放映而名聞國際。其中,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1946年由已故男歌星兼影星尤維·蒙頓Yves Montand所主演的電影『夜之門』—Les portes de la Nuit。在那部電影里, 尤維·蒙頓所唱的主題曲『秋葉』—Les Feuilles Mortes一夕之間成為了一首家喻戶曉的『香頌』名曲。另外,有「性感小貓」之稱的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在60年代所演唱的一系列電影主題曲,也借著電影在全球上映風靡一時。

世界音樂影響

除了這些因素之外,另外一個促使法國『香頌』逐漸轉型的重要因素,便是外來流行音樂元素的融入。上世紀30年代以後,美國的爵士樂與拉丁音樂相繼傳入法國,接著,50和60年代盛極一時的搖滾樂與布魯斯音樂,也相繼跨海登陸法國, 使得現代法國『香頌』的本質也跟著起了變化。音樂的風格不僅更為豐富多彩,而且充滿現代感,同時,年輕優秀的新生代歌手也紛紛崛起。其中比較著名的巨星有:賽瓦特洛·阿達姆Salvatore Adamo、密雪爾·瑪蒂Mireille Mathieu、塞爾薇·瓦丹Sylvie Vartan、密雪爾·波納雷夫 Michel Polnareff、約翰尼·哈勒黛Johnny Hallyday 、 克勞德·弗朗索瓦Claude Francois,以及塞吉·甘斯堡Serge Gainsbourg等。其中最為才華橫溢,並最具影響力的歌手,便是塞吉·甘斯堡。他的樂風浪漫性感,而略顯頹廢感,歌曲常常以夢囈般的口白搭配強勁的節奏,獨具時尚氣息。他除了一手捧紅許多女明星, 華麗而具視覺效果的前衛裝扮更是獨領風騷,被認為是首開了視覺系藝術的大門;直到他去世為止,他的音樂風格都一直左右著法國流行樂壇的潮流。

上世紀80年代之後,世界音樂,尤其是非洲音樂隨著移民文化在法國樂壇又掀起熱潮,使得法國流行歌曲的形態又經歷了一次革命性變化。同時,因為當時執政的密特朗政府宣布開放『法國的天空』,許多標榜專門播放某種特定類型音樂的小型電台,開始紛紛設立, 讓法國的廣播業頓時熱鬧非凡,百樂齊鳴。這種現象一直持續至今,方興未艾。其中,最讓人訝異的是,黑人的『說唱音樂』Rap也悄悄地融入了法國流行歌曲的血液之中。

盡管時代不停地變遷,法國『香頌』也不免因為新鮮血液的注入而改變原來的面貌。但是,法國『香頌』,或者說法國流行歌曲,並沒有喪失它獨特、雅緻的風格。老式的法國『香頌』依然是風華絕代,韻味十足;而現代的法國流行歌曲,在經過多次與外來元素的融合之後, 時代感中依然可見優美的旋律,浪漫情調一如往昔。這就是法國『香頌』特有的迷人魅力!

㈨ 法國音樂的發展歷程

法國的專業音樂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的宗教音樂。直到8世紀上半葉,高盧人都是用高盧聖詠作為禮拜儀式用的音樂,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到 8世紀末,由於加洛林王朝採用羅馬教會典禮,格列高利聖詠排擠了高盧聖詠而居統治地位。利摩日、梅斯、魯昂等地修道院成立聖歌學校推廣格列高利聖詠。諾曼底、利莫贊等地有了符號記譜法,並有專門從事音樂研究的理論家。9 世紀查理曼大帝國崩潰和教廷衰退時期,宗教音樂中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魯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聖加爾修道院的僧侶創造了「西昆斯」(散文詩花腔歌調)和「特羅普」(填詞花腔歌調)。這是世俗音樂對宗教音樂的滲透。利摩日城的聖馬夏爾修道院的復調音樂活動,形成了歐洲音樂史上最初的樂派。自此至15世紀末,法國成為高度發達的復調宗教音樂中心。從11世紀起,世俗音樂有了很大發展,在流浪藝人、民間歌手中普遍流傳的是抒情獨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12、13世紀,法國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詩人成為單聲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創作者。他們之中一類是出身於貴族的業餘音樂愛好者,一類是出身於平民的專業作曲者。貴族出身的吟唱詩人由流浪藝人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詩人把手藝匠、市民的特點帶到這種藝術中來,所以它不僅僅是騎士的藝術。吟唱詩人演唱的多為愛情的、世態風俗的、十字軍東征的內容。體裁有田園歌、晨歌、史詩歌、對唱遊戲歌、埃斯坦皮耶等。北方的吟唱詩人以阿拉斯城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亞當?德拉阿爾(約1250~約1306)創作了帶有音樂的戲劇作品《羅班和馬里翁》。 12世紀後半葉到13世紀,教會多聲部音樂活動的中心從利摩日轉到巴黎,出現了以萊奧南和佩羅坦為代表的巴黎聖母院樂派。這時的體裁除給格列高利聖詠曲調加上新曲調一直到 4個聲部的奧加農以外,還有在聖詠曲調上加不同歌詞的新曲調的經文歌以及所有聲部的曲調都是作曲家新創作的「孔杜克圖斯」等新體裁的出現,完成了所謂「古藝術」的發展階段。
14世紀是所謂「新藝術」時期。法國是「新藝術」的發祥地,它已經表現出人們開始擺脫中世紀教規束縛,文藝復興初期的世界觀和美學觀,音樂表現手法大大豐富了(見彩圖[法國14世紀的音樂狂歡節(繪畫)])。這個時期的經文歌的最大特徵是採用了等節奏型,即固定歌調和其他聲部用同一節奏型反復,大大加強了樂曲結構的統一性。維特里在他的理論名著《新藝術》(約1320)中探討了有量記譜法以及節拍等問題,他稱這種新型音樂為「新藝術」。「新藝術」的大師為馬紹,他從事世俗音樂和宗教音樂兩方面的創作。他所作的巴拉德、迴旋歌多為兩三件樂器伴奏的獨唱曲,他所作的4聲部彌撒曲《聖母彌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獨立完成的大型復調音樂。
15世紀,勃艮第公國的政治、經濟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榮,勃艮第樂派躍居歐洲復調音樂發展的前列。這個樂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費和G.班舒瓦,這個樂派主要從事復調音樂風格的探索和實驗,因而大型復調音樂體裁得到發展。這個時期標志著從「新藝術」向文藝復興風格的過渡。 16世紀,在文藝復興鼎盛時期法國音樂得到繁榮發展。代表法國人文主義精神的音樂體裁是世俗的歌謠曲。歌謠曲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好,確立了法國音樂的民族性,有意識地不再模仿後期尼德蘭樂派的繁瑣的復調技法,向主調音樂演變,並恢復了法國式的簡潔流暢和描繪性。它的代表人物是C.雅內坎。他的著名作品有《馬里昂戰役》、《狩獵》、《鳥之歌》、《巴黎的喧嘩聲》等。歌謠曲流行全歐,後來義大利以它改編的器樂曲稱作「法國坎佐納」,是巴羅克時代飛躍發展的器樂的萌芽。這時的主要樂器是琉特、六弦維奧爾琴等,當時小提琴還是純民間樂器,它在文藝復興時期逐漸成為主要樂器,這過程反映了平民文化與貴族文化的尖銳斗爭。 17~18世紀上半葉,法國史學家稱為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史上稱為巴羅克風格時期,此時盛行代表法國宮廷審美趣味的洛可可風格。在路易王朝的君主專制下,宮廷音樂興盛起來。同時,由於與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數次聯姻,也帶來強大的義大利影響。1659年,上演了R.康貝爾(約1627~1677)的宮廷歌劇──田園劇《伊西》。1671年他的5幕田園劇《波莫娜》,在第1座法國宮廷歌劇院的開幕式上演出佛羅倫薩人J.-B.呂利是法國民族歌劇的奠基人。他的歌劇《阿爾米達》、《忒修斯》取材於古希臘的神話和歷史英雄故事,具有抒情悲劇的特色。有許多舞蹈與合唱場面,戲劇性的獨白──朗誦調吸收了法國古典悲劇的朗誦特點,從而表現出法語詩歌的韻律。呂利還設計了由慢、快、慢 3部分組成的「法國序曲」形式,對歐洲器樂發展有很大影響。呂利以後,法國歌劇向娛樂方向發展,抒情悲劇變成了嬉遊演出。
18世紀中葉,J.-P.拉莫的田園詩般的牧歌式風格的歌劇問世。他的歌劇顯然是受到當時流行的洛可可風格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是《嫵媚的異鄉》、《卡斯托耳和波呂丟刻斯》。拉莫還創立了關於和弦、和弦轉位、基本和聲功能的學說。他和F.庫普蘭是法國哈普西科德學派的完成者,這個學派的風格以優美、典雅、運用民間舞曲素材、描繪日常生活情景、富於裝飾音而著稱。他們創造了舞曲性組曲和標題小品,並預示了近代鋼琴的織體手法。 18世紀中葉,義大利趣歌劇傳入法國,在音樂界引起激烈爭論,史稱「丑角論戰」。實際上它是以網路全書派為代表的平民知識界與貴族藝術代表之間、平民美學觀點與貴族美學觀點之間的斗爭,結果產生了法國歌劇的新體裁。它的第1部作品就是 J.-J.盧梭的《鄉村卜者》。劇中主人公不再是神話傳說中的英雄而是平民百姓,以對白代替朗誦調。1702年巴黎建立義大利喜歌劇院,經常上演法國喜歌劇。 從18世紀後半葉到19世紀,一直到H.柏遼茲以前,法國民族音樂處於衰落時期,在法國樂壇上起主導作用的都是外國作曲家,如C.W.格魯克、L.凱魯比尼、G.斯蓬蒂尼、G.羅西尼、G.邁耶貝爾等,他們長期居住在法國,許多作品都在法國創作和上演。格魯克的歌劇改革是以義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為基礎的,特別是他在巴黎時期創作的歌劇《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它的抒情場面和世態風俗的場面,顯然是借鑒了法國的歌劇傳統。他的歌劇也影響了法國歌劇創作。
法國大革命前夕,出現了一種嚴肅喜歌劇。它宣揚人的高貴與卑賤不取決於它的出身,而取決於個人的品質,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拯救歌劇」作了准備。它的代表作曲家是比利時人A.-E.-M.格雷特里。他善於運用交響性的描繪手法,採用了後來稱為主導動機的手法。他的著名作品是《獅心王理查》。 19世紀10~20年代法國喜歌劇開始浪漫主義化。它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是F.A.布瓦爾迪厄。他的喜歌劇《白衣姑娘》的主人公接近當時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運用了富於色彩的管弦樂手法(如採用了豎琴),在旋律上使用了蘇格蘭的音樂語言,從而使這部歌劇面目一新。19世紀30~40年代,在D.F.E.奧貝爾、A.亞當、E.L.阿萊維等人的喜歌劇中加強了抒情因素,運用了民歌素材。奧貝爾的喜歌劇《弗拉?迪亞沃洛》、《黑斗篷》、《青銅馬》等,犀利機智,充滿了法國式的俏皮。他的大歌劇《波蒂奇的啞女》是以1697年那不勒斯人民起義為題材,配合了當時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它在布魯塞爾的首演(1830),激發了比利時人反抗荷蘭人的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國音樂進入繁榮期在歌劇創作方面有阿萊維的大歌劇《猶太女郎》,亞當的舞劇《吉賽爾》,以及創立了法國浪漫主義歌劇藝術的邁耶貝爾,他的代表作有《惡魔羅貝爾》、《胡格諾派教徒》、《非洲女郎》等。在器樂方面,作曲家H.柏遼茲對法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創立了標題交響曲。柏遼茲的交響音樂的特點表現在突出其舞台效果和標題性;他發展了拉莫、格魯克、勒絮爾、斯蓬蒂尼在序曲方面的成就,並把維吉爾、莎士比亞、拜倫、歌德等古典文學大師筆下的人物形象帶到音樂中來,恢復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群眾性、民主性的藝術傳統。柏遼茲是配器領域的革新家,他使管弦樂隊具有了現代的編制和表現力,著有《配器法》。
30~40年代的巴黎是歐洲音樂文化的一個中心,許多國家的音樂家如F.F.肖邦、N.帕格尼尼、G.羅西尼、F.李斯特等都被吸引到這里來。法國小提琴學派從19世紀初起,對歐洲發揮了影響。它的鼻祖是J.-M.勒克萊爾。後來義大利小提琴家G.B.維奧蒂從1782年起在巴黎住了10年,他與他的弟子P.羅德、R.克魯采和P.巴約的演奏形成了法國小提琴學派的風格。40年代末,法國歌劇受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出現了抒情歌劇。其中浪漫曲、謠唱曲、敘事曲、詠敘調等比較生活化和室內性的形式代替了大歌劇的龐大結構,合唱與重唱得到發展抒情歌劇的題材多取自文學名著,如C.古諾的《浮士德》和《羅密歐與朱麗葉》,A.托馬的《迷娘》和《哈姆雷特》,J.馬斯內的《維特》等。這些作品大都把愛情主題提到首位,而未能充分展示出原著的社會的和哲學的意義。有些則取材於東方,如G.比才的《採珠人》,L.德利布的《拉克美》等。
法國抒情歌劇的現實主義手法,在比才的歌劇《卡門》中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可說是19世紀法國歌劇藝術的頂峰。它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逼真而生動,戲劇結構嚴整緊湊;世態風俗場面的音樂色彩豐富。但是比才的現實主義成就在以後的法國歌劇中沒有得到發展。由於義大利真實主義思潮的影響,使法國歌劇創作出現了自然主義的傾向。
芭蕾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在法國盛行,那時的最高成就是亞當的《吉賽爾》。到70年代,德利布把完整的戲劇結構和廣闊的交響氣勢帶到芭蕾中來,他的代表作是《葛蓓莉亞》和《希爾薇亞》。
50年代末出現了新的音樂戲劇體裁──輕歌劇。J.奧芬巴赫的輕歌劇題材多樣,但中心主題都是描繪當代風尚,針砭當時的資產階級道德,同時卻又縱容了當時的輕佻低級的趣味。奧芬巴赫的抒情風格在他最後一部創作──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得到充分發揮。 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C.德彪西受到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徵主義詩歌戲劇的影響,在民族音樂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東方音樂的因素,創造出嶄新的風格,使音樂的表現力大大豐富,他的創作傾向於描繪性,缺乏更深刻的思想性。德彪西在和聲、調性、題材和配器等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對現代主義音樂有重大影響。印象派的另一位大師M.拉韋爾,他和德彪西具有同樣敏銳的色彩感和細膩的審美趣味。但德彪西是任憑想像力的自由馳騁,而拉韋爾更注重形式的嚴謹,喜好運用民間音樂素材,尤其是西班牙的旋律和節奏。這一時期對法國音樂有所貢獻的還有P.迪卡斯、福雷、C.科什蘭、V.丹第、A.魯塞爾等。 20世紀初,法國音樂界異軍突起,E.薩蒂舉起反對印象主義的旗幟,他的代表作是舞劇《炫技表演》。在薩蒂的影響下,被稱為「六人團」的D.米約、A.奧涅格、普朗克、G.奧里克、L.迪雷、G.塔耶費爾(1892~1983),他們在創作上和思想上並沒有統一的原則,只是在反對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共同立場上聯合在一起。其中最多產的是米約,他醉心於各種手法的創新,一直到運用多調性的寫法。奧涅格是瑞士人,他的管弦樂曲《太平洋231》使他名震全歐,他的最有價值的作品是清唱劇《火刑堆上的貞德》和交響樂作品。年紀最大的迪雷是法國共產黨員,作有大提琴協奏幻想曲、弦樂四重奏曲等,他根據毛澤東的詩詞譜寫了由男高音、合唱與樂隊的《長征》。奧里克是薩蒂的繼承人,他頭腦敏銳,天性幽默,音樂寫得俏皮而富於獨創性。普朗克的創作把古典的明晰和潑辣的諷刺結合在一起,晚年轉為嚴肅的新風格,表現在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和弦樂定音鼓協奏曲中。塔耶費爾是位女作曲家和鋼琴家,作有鋼琴協奏曲、鋼琴敘事曲等。
1936年法國出現了一個新的青年作曲家團體「青年法蘭西」,參加的作曲家是O.梅西昂、A.若利韋等。他們公開聲明擁護唯靈論,用現代的音樂技術宣揚天主教教義。梅西昂是現代西方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鑽研印度音樂,研究鳥的歌唱,又深受19世紀C.-A.弗朗克作品的薰陶,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若利韋探求西方音樂與非洲、波里尼西亞、遠東音樂的綜合。他為電子樂器「馬特諾電琴」和管弦樂隊寫的協奏曲,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A.勛伯格和A.von韋貝恩的學生R.萊博維茲以自己的創作和理論著作宣揚十二音技法。他的學生P.布萊茲從韋貝恩的創作原則進一步演繹成整體序列的創作方法。

閱讀全文

與法國音樂為什麼這么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