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掛什麼畫好

法國掛什麼畫好

發布時間:2022-07-16 13:52:57

❶ 法國的象徵是什麼

法蘭西共和國及其象徵

世人稱為法蘭西的這個古老民族,今天的正式名稱是「法蘭西共和國"。
縮寫字頭RF已成為十分常見的標記。

今天,共和制已經成為人們幾乎完全一致的共識,但在過去的歲月里,卻並非始終如是。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吧:十九世紀時,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共和國的象徵,曾經先是革命法蘭西,然後是自由法蘭西(或稱為左翼法蘭西),其對立一方是君主製法蘭西,或保守派法蘭西。到了二十世紀,經雙方同意,才一致接受了法蘭西共和國或簡稱為法國為共和制象徵。

神聖地被正式寫入憲法中的唯一直觀象徵,是三色國旗,從旗桿起,依次為蘭、白、紅三色。這面旗幟,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發明的,後來,在帝國時期被延用,但1814年至1830年間一度被棄用,而由白色國旗取代。毫不妥協的天主教右派保皇黨,漸漸把對白色旗的崇敬轉移到了三色旗上。然而,十九世紀末期,,一直對紅旗懷著某種破壞性崇拜的革命極左派,也集合在三色旗下(先是在人民戰線時期,後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今天,三色旗已被一致承認為法蘭西的象徽。

目前,有一種按其地位使三色旗與其它領土的旗幟進行比較的傾向。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市政府大門的三角楣上,在同一盾形紋章里,插著三面旗幟,三色旗居中,一側是非官方的區旗,另一側是歐洲蘭色星光旗。

馬賽曲是另一個正式的民族象徵。1792年創作的國歌,在近一個世紀中,一直被認為是一首革命歌曲,一支游擊隊歌曲。1880年,第三共和國把它正式定為國歌。後來,篤信民族主義的右翼反對派,在接受三色旗的同時,也同意把馬賽曲做為國歌。極左反對派也在反法西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偉大時代里,接受了馬賽曲。

今天,馬賽曲在全民族的或軍事的慶典場合,總是要演奏國歌。但是,它早已不像過去那樣深孚眾望,因為,它變成了日益擴展的和平主義的受害者,也因為,在探索其它價值標準的法蘭西社會里,蘊育著一種反民族主義的情緒。

對於國旗歷史的心身平行論,我們的介紹就到此而止。有人說,即使歐洲州旗已經深深地受人喜愛,但從音樂性,至少從知名度來講,馬賽曲仍然是獨一無二的

代表法蘭西共和國的寓意形象,是一位通常戴一頂弗里吉亞帽的婦女,這雖未寫入憲法,但我們可以賦予她某種官方特徵,因為,在國家印璽、硬幣和郵票或其它政府行動和責任的標記上,都有她的形象。這又要上溯到法國大革命時代,在推翻君主立憲制、擯棄了它的印徽和帶百合花的國徽之後。大革命不能沒有自己的替代徽記。於是,1792年9月末,國民大會宣布:國家玉璽將帶有「自由的形象」。然而,幾個世紀以來,傳統的寓意畫象著述,都把弗里吉西帽視為自由的特徵。根據1792年的一項決定,這頂帽子成了法蘭西共和國的主要徽記。從此,它就義無反顧地進入了法蘭西歷史。共和派勝利之後,力圖使自己的形象得到全法國的確認,法國戴上弗里吉亞的寓意,受到了普遍贊同,在某種程度上,這頂帽子已經法國化了。自十五世紀末起,弗里吉亞帽被法蘭西國有化的特徵,變得更加鮮明,以至全球自由的寓意,也必須為自己尋找一個頭部的飾物,(最著名的是巴托爾迪雕刻的紐約自由神頭飾)。

在十九世紀錯綜復雜的歷史中,有一些共和黨人,認為弗里吉亞帽過於革命化:平等與和平的共和國象徵,應該用其它方式表現(例如橄欖枝)。我們共和國象徵的歷史故事,除經歷過述那些一過即逝的插曲外,還有幾個更為著名直至今天還依稀可見的創作。

一個是,1849年發行的法國第一枚郵票,也稱為獻給色列斯(譯註:羅馬神話中的穀物女神)。另一個,是坐在國璽上,以太陽為頭飾的共和國像,還有掛在公證人家門上的盾形紋章,以及榮譽軍團獎章上的頭像。

各種各樣的法蘭西共和國寓意形象,是由硬幣和郵票使之官方化的,大多數是戴弗里吉亞帽的瑪麗雅娜,戴帽與不戴帽的大量形象連綿不斷地延續著,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播種人」(歐·羅蒂創作於1897年),不僅形象與眾不同(小幅全身像),其深刻的寓意,或更簡單一點說,她的魅力是無與倫比的. 這個婦女形象,代表革命的共和國,代表聰穎的「法蘭西共和國」,代表法國。這個形象也被用作它途,變成了與以上表示國家標記完全不同的載體;如公共廣場的雕像,各種建築物的內部裝飾,半身像畫家、雕刻家或版畫家的自由創作主題,舞台或街道上的生動寓意圖象,個人收藏或私人家庭陳設,尤其是,報刊上的諷刺畫更為多見。這一切,都是自由的,非官方的,也是可以爭議的。

從1792年起,這位別名叫「瑪麗雅娜」的形象,在一切法律詳細規定 外,以同樣的自由,被有根據地使用著。到了今天,戴著弗里吉亞帽的共和國婦女半身像,連同她「瑪麗雅娜」的名字,似乎專門在市政府機關里使用,(更主要用於國家政治事務中),但也經常出現在民間或媒體及娛樂活動里,這與共和國官方的嚴肅性相去甚遠。

然而,近來一位表情安詳的瑪麗雅娜,正式與法蘭西三色旗結合在一起,成為最直觀的識別國家公共職能的標記。從1999年起,凡省、部級或使館發出的帶台頭信件,小冊子、表格、廣告和信息載體都必須有此標記。

很久以來,關於公雞的說法總是莫衷一是。從耶穌受難的故事講起,公雞是基督教義中,警惕性的象徵,但長時期以來,由於公雞和高盧拉丁文化的親近關系(高盧人高盧雞),公雞的象徵,已融入了法蘭西民族文化。當然,也不應忘記公雞勇敢和勇於戰斗的好名聲:公雞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國化的著名品格。

盡管如此,把公雞定為正式的民族象徵,從來不過是一種微弱的願望而已,在大革命年代,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國時期,都先後做過幾次嘗試。公雞被拒絕的原因,可能有兩個:其一是,選擇一個動物做為象徵,這種選擇的本身就有某種紋章的意味,也就是「封建」的東西,所以,不好。其二是,無論為何,公雞也是家禽飼養場中的動物,不能與獅子、雄鷹置於同一水平線上。

鑒於上述原因,公雞僅被派上了兩種用場,盡管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但至少與國家的政治尊嚴相比,只能屈居次席:一種是,它象徵著我國優秀的體育事業,另一種是,在某些紀念世界大戰中陣亡將士的建築上,用做勇敢作戰的象徵。

在洛林雙十字的旗幟下(至少是在法國分擔的地區),法國參加並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自由法國和後來的抵抗運動,之所以選擇洛林雙十字作為象徵,就是因為要區別於當時維希政權繼續使用著的三色旗。現在,洛林雙十字,通常用做回憶1940—1945年代的建築物標志,從瓦列里山,到極不知名的村野地區,大凡游擊隊戰斗過的地方,均有此標記。

第三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戴高樂將軍,通過提高總統任期(1958--59)的地位,為洛林雙十字旗做了更多的工作。在紀念他入主愛麗舍宮的紀念章上,用了字母「V」框起洛林雙十字的形象;取代共和國婦女形象的第一人就是戴高樂將軍。對洛林雙十字標記,將軍的這一創意,具有雙重推動的含義,這勢將迫使戴高樂的繼承人,也要為自己選擇各種個人紋章。

那麼,法國有沒有建築物形式的象徵呢?第三共和國放棄了重修1871年被大火燒毀的推勒里官計劃,繼續把政府機關放在幾世紀前修建的宮殿里(盧森堡宮、波旁宮、愛麗舍宮等)。宏偉的華盛頓議會大廈,既是博物館,同時又是共和國象徵性標志,巴黎卻沒有任何建築物可與之相比。

與它最近似的共和國象徵性建築物,當屬巴黎的先賢祠。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十九世紀,先賢祠變成了反對共和國的右翼勢力集中火力進行攻擊的靶子。1814年到1830年間,它被歸還教會。1851年到1885年間,因為這里埋葬著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而受唾棄(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和讓·饒勒斯等),有人不太誇張地說,到二十世紀中期,先賢祠依然只是左派的先賢祠,右派真正的先賢祠,是巴黎殘老軍人院(蒂雷納沃邦、拿破崙、福煦元帥等),但是,法國右翼大約像過去自己曾經主動接納共和國那樣,也向先賢祠表示了尊敬。1964年無疑是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戴高樂將軍將讓穆蘭的遺體放入了先賢祠。按照 兩大陣營的觀點,這件事實本身,已經表示同意承認拉丁區的偉大祠院是全民族的,也就是說,原則上,也像過去共和國和她的旗幟及其弗里吉亞帽一樣,先賢祠也是實現法蘭西政治統一的一個象徵

❷ 有沒有很美的油畫推薦

我爸爸臨摹的《早晨,寧芙的舞蹈》,我感覺真的很好看的,當然和原畫是比不了的,但是讓我印象很深刻。估計有個兩米多一些吧,當時是直接在牆上做了一大塊凸出來的(我到現在都不知道我爹怎麼做到的…其實我家不大)專門留給我爹畫畫,也就是說如果搬家這些都帶不走,其實家裡每個房間牆上都有我爹的畫,油畫也有國畫也有…並且都是和牆混為一體的!!一住就是十幾年,當時用機理紙做的白色邊框現在都掉膠了,油畫什麼的隨著時間竟然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房子舊了要搬家了,特地囑咐我爹不要把老房子賣掉因為自己有私心,我比我爹還捨不得這些畫雖然都是臨摹的。

❸ 法國 克洛德. 莫奈的《乾草垛》

作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畫就是通過自然抒發自己獨特的感受,那草垛在光的變化下,通過他的細微的觀察,可謂表現的淋漓盡致,在那時代,他開創了一種印象派風格.他是代表人物,草剁又是開創印象派的代表作,所以價格高也不足為奇,無可厚非.

日出·印象-莫奈
這是莫奈描繪法國勒阿弗爾港口一個多霧早晨的景象: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種色塊暈染成微紅,水的波浪由厚薄、長短不一的筆觸繪就,三隻搖曳的小船在薄塗的色點中顯得朦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遠處的工廠煙囪,大船上的吊車等若隱若現。畫家把從一個窗口上看到的這一印象收入畫布上,如此大膽地用零亂的筆觸來展示霧氣交融的景象,是史無前例的,這幅作品震撼了畫壇。 莫奈(1840~1926),法國畫家。印象畫派的創始人之一。印象派的名稱即由他的《日出印象 》一畫 而來。生於巴黎。初從布丹學習,並受容金和柯羅的影響;後轉向外光的描寫,馬奈和透納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啟發。莫奈的創作目的主要是探索表現大自然的方法,記錄下瞬間的感覺印象和他所看到的充滿生命力和運動的東西。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連續作多幅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受。不注重對象的明晰的立體的形狀。主要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聖阿德列斯的陽台》、《花園里的女人們》、《日出印象》、《巴黎聖拉查爾火車站》、《乾草垛》和組畫《睡蓮》等。
瘋狂、怪誕、反胃、不堪入目!」這是1874年巴黎一位藝術批評家的怒斥,對象是一個不落俗套的油畫、臘筆畫和其他繪畫展覽。主辦人是一群不肯在官方巴黎沙龍展出作品的朋友。這群青年叛逆者的作品,著色怪異,下筆粗放,以簡朴的日常生活為題材,不隨時尚繪畫端嚴人像和宏偉的歷史場面。畫展迅即成為巴黎街談巷議的話題,群眾不但前往訕笑,甚或向畫布唾啐。其中莫奈(CLaude Monet)所繪的一小幅海景,受譏嘲最多。畫的是哈佛港晨景,題名為《日出印象》。一個好譏誚別人的 評論家就用此題名挖苦那群畫家,稱他們為「印象派」。
從經濟上著眼,畫展完全失敗,一張也沒有賣出。但這種新作風的畫自此有了名,後來竟響徹全球。自此之後,印象派作品風魔了千百萬人,大家不惜重金爭購。專家相信,莫奈那一小幅海景現在至少要值200萬美元。
莫奈勸他的朋友就用評論家送給他們的諢號做畫派名稱,以示反抗,並於不久後成為這一畫派公認的領袖。他那壯健的身材、濃密的棕色長發、炯炯有神的黑眼睛、蓄須的清秀面龐,處處充滿了自信。他堅持大家繼續用同一風格作畫,讓法國人學習欣賞他們的作品。
莫奈比任何畫家更著重於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並不注意物體本身的輪廓。他說:「光是畫中的主角。」他又描述如何努力去畫「空氣的美……但這是不可能的.」莫奈畢生致力繪畫那些不能畫的東西,他的精品中有許多是一瞬即逝的美麗景物——持傘少女後面天空中有浮雲掠過,我們幾乎可以感覺到那吹送浮雲的微風,在浪花飛濺岸岩的海景里嗅到空氣中的鹽味。

師法自然
莫奈1840年11月14日生於巴黎,父親是雜貨商,莫奈為長子。出生後不久,全家遷往曼諾第。他的漫畫才能為風景畫家布丹賞識。18歲時,布丹邀他同往戶外寫生,那時管裝顏料剛剛發明,戶外寫生還是新鮮玩意。莫奈起初不以為然,後來方知師法自然之妙,認為戶外寫生確是風景畫家最好的作業方法。有位青年畫家向他求教,他指著雲天河樹說:「它們是老師,向它們請教,好好地聽從它們的教導.」
莫奈以出售漫畫的積蓄,去巴黎學習藝術。
那時莫奈還沒有發展他那革命性的印象派技巧。有好幾幅畫都獲得了官方巴黎沙龍的接受.26歲那年,一位鑒賞家對他的《綠衣女郎》大為贊賞。那是一幅清新活潑的人像,畫的是他的心上人唐秀。

窮困潦倒
唐秀是個弱質纖纖的黑發女郎,多年來莫奈從她那裡獲得靈感。可是他那中產階級的家庭對於他們的結合非常憤怒。1867年,莫奈家中聞悉此事,就斷絕所有對他們的經濟援助。這個不名一文的小家庭屢次遷居都為房東逐出。他的朋友亥諾瓦,自己也窮得要命,偷偷把他母親餐桌上的麵包送給莫奈,莫奈一家因此得免餓死。就在那年夏天,莫奈和亥諾瓦二人都在創作上有了極高成就。為了要畫陽光在水面閃爍和樹葉顫動,他們採用新法,把幽暗的色彩通通拋棄,改用純色小點和短線,密布在畫布上,從遠處看,這些點和線就融為一體了。那時還未命名的印象主義畫法,就在那年夏天誕生。
法戰爭爆發後,他把唐秀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隻身前往倫敦。倫敦縹緲的輕煙和渾濁的濃霧使他著了迷,後來他又去過幾次倫敦,前後用暈色畫了很多幅泰晤士河上的大小橋梁和英國議會大廈,一種恍非塵世的詭異色彩籠罩著整個畫面。戰爭結束後,莫奈回到法國,1871年冬天,他帶著妻兒到塞納河上的阿鄉德爾市居住了6年。莫奈每天自晨至暮都在戶外寫生。他還弄到了一艘小船,辟為畫室。不論陰晴寒暑,他都不在室內工作。塞納河凍封了,他在冰上鑿孔置放畫架和小凳。手指凍僵了,就叫人送個暖水袋來。他在海上美島沙灘上作畫,因大西洋風勢疾勁,便把自己和畫架縛在岩石上。(有幾幅海景,至今還看得見嵌著沙粒.)他以同樣刻苦的精神應付生命中的逆境。1878年,他們的次子米歇爾出世,唐秀患重病。莫奈既要看護病人,又要照顧嬰兒和洗衣做飯,還得抽空在街上兜售油畫,雖然幅幅都是傑作,但所入微不足道。第二年,唐秀還未到30歲,便溘然長逝。

人間樂園
1883年,莫奈的作品在巴黎、倫敦、波士頓三地展出。這時印象派畫家己漸受注意。1886年在紐約舉行的畫展,展出莫奈的精品45件,這是他生命上的轉點:他的作品成為收藏家獵取的對象,自己也成為名人。1888年連法國也公開承認了他的地位,擬頒贈「榮譽勛章」給他,他忿然峻拒,絕不向傳統低頭。在1880年,莫奈才首次享受到快樂而富裕的生活。他帶著兩個小男孩,和有6個兒女的寡婦霍施黛組織了新家庭。2人和8個孩子,同住在巴黎市外75公里的席芬尼一幢蓋得不整齊,有灰色百葉窗的農舍里,草地上有一條逶迤的小溪蜿蜒流過,花園旁有條單線鐵路,每天有4班火車往來。席芬尼是莫奈的人間樂土,前後43年;他喜愛這個地方,以它入畫,並在這里終老。一天,他和寄女白蘭在屋後山坡作畫。畫的是夕陽下的乾草堆。15分鍾後,光線變了,使他無法繼續,他大為苦惱,於是叫白蘭回家去再拿塊畫布來,不多時,他不得不再換一塊。著名的「系列」油畫就這樣地產生了。莫奈一年四季,晨昏早晚都畫這個乾草堆,出門時帶著十幾塊畫布,隨光線或天氣的改變而一塊塊地換著畫。他又用同樣的方法畫盧昂市哥德式大教堂的正面,畫了兩年。

「獨具慧眼!」
莫奈最喜歡畫水。他搬到席芬尼後不久,就引溪水築池,在池裡種了黃、紅、藍、白和攻瑰色的睡蓮。他對這些花的愛好,與日俱增,前後將近30年,屢畫不厭,並且越畫越大越抽象。在他晚年所繪的巨幅油畫前,觀者會有懸身於怪異水世界上空的感覺,看著白雲的倒影在睡蓮巨葉間的水面滑過。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法國總理克雷芒梭。有一天莫奈對克雷芒梭說,他想造一間陳列室,四壁滿掛巨幅睡蓮畫,好讓人在這炮火連天的世界裡,有個可以靜思的地方。克雷芒梭鼓勵他進行這項計劃。可是莫奈的目力日漸衰退,常因力不從心而忿怒地把畫布割破,並曾有一兩次說要放棄這個計劃。忙得不可開交的總理聽了,便從內閣辦公室趕往席芬尼勸這位老人不要氣餒。「畫吧,畫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會有不朽之作的.」克雷芒梭沒有說錯。莫奈為紀念第一次大戰休戰獻給法國,在巴黎橙園陳列的《睡蓮補壁》油畫,公認是莫奈最超卓的作品。他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目力頗有進步,因此得以在暮年繼續作畫。有時仍會暴躁而把畫布割破。不過在得心應手的時候,他自知已幾乎實現了少年夢想,把「不可能畫得出的空氣美」差不多畫了出來。他86歲去世,死前不久,他從席芬尼寫的信里還說他在一天工作中得到無比歡樂。

❹ 在卧室的床頭掛什麼畫比較好

卧室是我們每天休息的場所,所以很多人為了追求生活的品質,都喜歡在卧室床頭掛上喜歡的畫。但是卧室床頭畫也不是隨便裝飾的,如果掛畫與卧室環境或者個人喜好不符合的話,不僅不美觀,還可能影響夫妻生活。那麼卧室床頭掛什麼畫好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卧室床頭畫的選擇

1、挑選卧室床頭畫最重要的就是個人喜好和感覺。畢竟卧室是每天休息的場所,床頭掛畫能夠讓主人看著喜愛很重要。比如結婚照、親子照、合家福或者個人喜歡的美景等。

2、卧室床頭畫的位置和畫幅大小也很重要,床頭掛畫是對卧室的裝飾,是視覺上的一個興趣點,所以畫幅的大小要能夠彌補床頭的空白部分,也要和整個卧室陳設相協調。

3、掛畫的色調應與室內設計色調協調,可以是相近色系,也可以是互補色系。掛畫的內容要和卧室的氣氛相互協調。比如中國國畫、法國油畫或者花鳥刺綉等。

4、卧室床頭畫也可以根據風水學來設計,家中掛幾幅吉祥的國畫花鳥畫 ,調節卧室風水。在卧室床頭掛些吉祥花鳥畫,不僅可以裝點牆面而且還能改變家庭的布局,以顯示主人的格調與品位。

5、卧室是個安靜祥和的地方,不宜掛一些洪水猛獸的畫像,就風水而言是不利的。

6、不宜掛佛像菩薩等宗教類的畫像。這些畫像一般老年人用的比較多,因為有這種信仰。如果夫妻間沒有信仰,或者只有一方有信仰,都最好不要掛。

以上內容來源於土撥鼠裝修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❺ 法國國旗圖案

法國國旗的圖案是紅、白、藍三色條紋,最初設計時,國旗上的三條色帶寬度完全相等,但是,當製成的國旗升到空中後,人們總覺得這三種顏色在國旗上所佔的分量不相等,似乎白色的面積最大,藍色的最小。為此,設計者們專門招集色彩專家進行分析,才發現這與色彩的膨脹感和收縮感有關。當把這三色的真實面積比例調整為藍:白:紅=30:33:37時,看上去反而相等了。藍、白、紅三色旗,白色象徵皇室,藍、紅色象徵市民。三種色彩來歷於法國歷史,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紀念聖女貞德;紅色源自英雄聖丹尼斯使用的軍旗 。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與標志,懸掛著的國旗就代表了國家的主權。最早以立法形式制訂國旗是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時開始的。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Tricolore)著稱,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顏色取自當時法國國徽(紅和藍),再加上法國王室的顏色白色。其中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紅色則是聖但尼軍旗的顏色。最早的三色旗色彩的排列與今天不同,紅色在左,不過後來有過調整。1794年2月15日,旗幟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

❻ 馬蒂斯的畫熱情.粗獷,杜菲的作品輕松.抒情他們是法國著名的畫家。《紅色的和諧》

問題沒出來啊,我隨便回個,看有沒有用~

這幅《紅色的和諧》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在《紅色的和諧》上,他進行新的探索,把透視法徹底抽掉,以飽滿的色彩來展現一個充滿對比色的圖案世界,橙與藍、黃與紫、紅與黑。畫面象他在阿爾及利亞、西班牙等地見過的伊斯蘭紡織品、東方掛毯或其他什麼裝飾物,一切都是平面的。
《紅色的和諧》作於1908年,有177×200厘米,幅面很大,遠遠望去,通紅一片。現藏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日博物館。

❼ 法國著名畫家的作品,以及它的創作背景

莫奈的睡蓮
<睡蓮>水景系列畫
這個標題,是1909年在迪朗-呂埃爾畫廊展出作品時,莫奈自選的標題。這48幅畫作於1903年至1908年間,用莫奈自己對畫商說的話,這是「一次不尋常的畫展」。從1904年起,莫奈的畫中,池塘周圍的風景逐漸剩下在畫面上部狹窄的一塊,最後完全消失,整個畫面里只有睡蓮。「這些水景始終縈繞在我心頭。雖然我這個老人已經深感力不從心,卻仍想表現所感受到的東西。我毀了一些作品……但也再重新開始。」(給熱弗魯瓦的信,1908年8月11日)

「水、睡蓮、植物,在一片寬闊的水面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莫奈讓人修建了一個天頂透光的畫室,以便創作大型《睡蓮》裝飾畫。1918年停戰後,莫奈向克列孟梭提議,說他想捐贈兩幅給國家以慶祝勝利。
經過長時間磋商,1922年4月12日,正式簽署了一份捐贈文件,莫奈將為巴黎的土伊勒里宮畫8幅畫,掛在奧蘭治宮的兩個大廳中。
以後的這些年裡,克列孟梭不斷地鼓勵莫奈,而莫奈時時有放棄創作的念頭;他的視力漸漸不行,自以為最寶貴的眼睛有失明之虞。他患了白內障,但一直不肯接受治療,直到1923年他才願意動手術。

「走近生命的終點真是可怕 」
這句話出現在1899年2月7日,莫奈給熱弗魯瓦的一封信中;西斯萊和蘇珊剛去世不久。莫奈每每在信中重復類似的話,看到朋友們一個個告別人世,莫奈心中自是感傷。摩里索1895年去世,馬拉梅1898年離開,接著是1903年傳來畢沙羅的死訊,米爾博和德加1917年也走了。雷諾阿1919年去世時,莫奈說,自己現在是印象派團體唯一活著的人了。迪朗-呂埃爾和熱弗魯瓦兩人,也分別在1922年和1926年去世。
最令莫奈傷心的,是「摯愛的伴侶」艾麗絲在1911年去世;長子讓於1914年病逝對他也是一大打擊。

1919年11月19日,莫奈在給熱弗魯瓦的信中表白:「對我來說這是多麼悲慘的結局。」一來是視力恢復了,二來是希望創作活動能帶來一些安慰,莫奈重拾畫筆:「我忘情的工作,滿意於自己做的一切。如果這幅新眼睛夠好的畫,我能活到100歲。」

我把所有的時間都獻給了繪畫……直到生命的終了。「我又開始工作了,這是忘掉悲痛的最好的方法,那麼多的人在受苦,在為我們犧牲,而我還在研究這些微不足道的形式與色彩,我感到羞愧。」——莫奈給熱弗魯瓦的信(吉維尼,1914年12月1日)

生命接近尾聲時,莫奈告訴克列孟梭:「當你從哲學層面尋找自己的世界時,我則努力呈現世界的表象,這表象與未知的現實密切相關。當一個人停留在和諧的表面時,就不可能離現實很遠,至少不可能離我們能夠認識到的現實很遠。我只是觀察到了世界所展示出來的一切,並用畫筆記錄下來。」《克勞德.莫奈》1928年

克列孟梭口中的「天使」、莫奈的兒媳布朗謝,一直守候在莫奈身邊,直到1926年12月5日,莫奈離開人間。這位藝術大師享年86歲。

莫奈生前表示,不在活著時把大型裝飾畫交出來,所以,在他身後,根據他自己設計的位置,這些畫才安放妥當。揭幕典禮在1927年5月17日舉行。《睡蓮》是莫奈最後的信息,憑借創新的抽象藝術傳達給世人。由這個遺言,印象派的領袖人物成為前衛藝術家效仿的榜樣,成為20世紀的人物。

「 1927年7月8日。在巴黎土伊勒里奧蘭治宮兩個橢圓形大廳中安放著克勞德。莫奈的《睡蓮》。在一天的每個時刻:早晨、下午、晚上、夜間,水面上盛開著睡蓮。莫奈在生命行將終結之際,繼研究大自然中不同的的主題在色彩與光之下的變化之後,開始關注最溫順,最易穿透的元素 :水,透明與反射之典型。由於畫水,莫奈畫下了肉眼所難見之物。他全心畫這個幾乎看不見的、屬於精神層面的、把光與倒影分割開來的水平面。天的藍被框在水的碧藍中。製造出水平面感覺的,是花、花瓣、植物、水泡。油畫掛在牆上,觀眾置身畫中,正面側面都可以看。透過畫中水的色彩,四周的光也轉藍了。克勞德.莫奈與製作教堂彩色玻璃的人一樣,對色彩有同樣的愛好。從漩渦中,從雲中,色彩冉冉升起。」 ——保羅.克洛代爾(Paul Claudel)《日記,1904——1932年》

「 對畫家來說,光只存在於色彩中。去巴黎土伊勒里奧蘭治宮看一看莫奈的畫,就能理解這句話。由於太愛用光來表現色彩,莫奈漸漸走向形體的自殺。他的靈魂在睡蓮的裹屍布里游盪。」洛特(Andre Lhote)《莫奈和畢加索》

「莫奈就這樣畫出了運動、宇宙性的運動。這運動與他緊密相連,借著掌握了睡蓮塘的水面之瞬間,並把它描畫下來,莫奈延續了自己的生命。土伊勒里宮最後的這幅畫,以火焰般明亮的夕陽炫目。夕陽落在冬日沼澤地乾枯的蘆葦上,而這片永恆的再生地之深淵里,蘊育著春天迷人的花朵……光的濃淡色度與明暗變化在完全的和諧中一一流露。
這是一個天地之間無與倫比的變化場,宇宙的運動蘊含其中,在這場子里,萬物達到了最高程度的、無限的一致和相通。這個世界令人振奮,感受力也達到了最完美的境界。」克列孟梭 評莫奈:《睡蓮》

莫奈於1926年辭世。
沒有見到國家以大禮收下他的大型裝飾畫。
有些人認為,這些裝飾畫表示「印象主義已經完結」,
但大多數藝術家和思想家不以為然,反而對這些作品懷著深深的敬意。
有些人甚至認為,這些安置在巴黎土伊勒里奧蘭治宮的裝飾畫,蘊含一種宇宙的、神聖的性質。

❽ 法國莫奈<魯昂教堂>和 荷蘭梵高的<向日葵>

莫奈(Gaude Monet)

克洛德·莫奈(1840-1926),印象派創始人之一,被譽為印象派之父。
莫奈於1840年10月14日生於巴黎,一度隨父親居住在海邊小城阿弗爾做雜貨買賣,自幼就厭惡學校,視為「監獄」,像個流浪漢成天流連在海邊。他說:「我願永遠站在大海面前或波濤之巔。」他喜歡畫畫,15歲畫的畫就已掛在布丹的畫框店展出,並得到布丹的忠告:「當場直接畫下來的任何東西往往是有一種你不能再在畫室里找到的力量和用筆的生動性。」布丹的忠告滲透了莫奈的靈魂,成為他終生追求的畫旨:「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達我的印象。」在他19歲時來到巴黎,父親希望他進美術學院受教於著名畫家,而他的叛逆性使他拒絕學院派教育而流連於各種畫展,並和一些反學院派的青年畫家聚在一起高談闊論。
莫奈沒有逃避兵役,他被編入非洲軍團在阿爾及利亞度過了雖極為艱苦,但對青年畫家來說是美好的兩年,因病被父親贖回法國,又在家鄉阿弗爾海灘作畫了,在這里結識了熱愛大自然的畫家瓊坎。莫奈說:「從那時起他成為我真正的老師,他完成我眼睛觀察事物的教育。」
22歲的莫奈再次來到巴黎求學,入古典主義學院派畫家格萊爾畫室,在這里結識了同學巴齊依、雷諾阿和西斯萊,他們結成「四好友集團」,聽話的三個朋友與莫奈一道開始傾向於走出畫室向盧浮宮和大自然學習。學業結束後就完全轉向楓丹白露森林和自己家鄉大自然寫生。他開始了運用獨具慧眼和一雙早熟的技巧靈活的手,獨具匠心地盡情描繪大自然的光和色彩。
莫奈所關心的是整個大自然,人屬於它而它又屬於人的大自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為人而存在的。自然的壯觀顯示著人的壯觀,在莫奈的畫中人和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他們融合在景色、陽光和空氣中,而這一切又融合在畫家特有的燦爛、艷麗,卻又像樂曲般和諧的色彩之中。色彩就是描繪壯麗的自然交響樂的音符!莫奈研究色彩入迷到了在守護病中妻子時竟下意識地去觀察搜索死亡在她面孔上引起褪色的跡象,看到的是藍色、黃色和灰色的細微變化。他曾說過:「當你去畫畫時,要設法忘掉你面前的物體,一棵樹、一片田野。只是想這是一小塊藍色,這是一長條粉紅色,這是一條黃色,然後准確地畫下你所觀察到的顏色和形狀。直到它達到你最初的印象時為止。」
莫奈很重視筆觸,它成為色彩表現的靈魂,不同的筆觸能表現出事物不同的質感和動勢,他運用不同的筆觸充分表現色彩以符合自然的本來面貌。在他29歲時開始和雷諾阿共同在塞納河上寫生作畫,他們為水面上閃爍和晃動不已的光所激動,為迅速變幻的豐富色彩所迷惑,於是自然而然產生了迅速疾馳粗獷的筆觸和燦爛斑駁的色塊。他們在迅疾揮毫中獲得了捕捉瞬間即逝的印象的有效方法。
巴黎公社誕生前,莫奈就曾和畫家巴齊依參加過保衛共和國的國民自衛軍,巴齊依英勇戰死。莫奈後來前往英國,在那裡會見過畢沙羅,曾取道荷蘭寫生。回國後又與雷諾阿共同作畫,於1874年展出驚世之作《印象·日出》。
歷經磨難的43歲莫奈帶著失去母親的兒子與阿麗絲組成新家庭定居於離巴黎40公里的吉維尼村,隱居作畫又生活了43年,在這里創作了許多作品,重要的《睡蓮》就是他晚年的名作。1926年11月5日,這位86歲的印象派之父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陽光與色彩。

http://www.yizhong.e.sh.cn/impact/monai/monai.htm

《魯昂大教堂》莫奈

在這兩幅《魯昂大教堂》的畫面上,可以領略不同的色彩感覺。從中可以看到莫奈對光和色彩的探索匠心,在光照下教堂的輪廓被沖淡了,顯得很微弱,隨著光的變化引起色彩的改變,教堂形態也發生了變化。畫家注意捕捉每一瞬間表面色彩之幻影與長久不變的形體結構的對比關系。這兩幅色調不同的同一教堂所呈現的形象和氣質也不一樣。畫家運用渾厚的筆觸層層疊加畫法,形成大片的碎塊厚塗, 使教堂具有分量和體積感,深沉而神秘。
畢沙羅在看到這些大教堂的連作時寫道:「這種不平凡的技巧使我失去了自製力。它是一幅深思熟慮的作品,是經過長期考慮的,追求瞬間細微差別的效果,我沒有見到別的藝術家達到這種效果。」

http://www.yizhong.e.sh.cn/impact/monai/72.htm

梵谷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谷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梵谷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http://www.scart.com.cn/mxx/bbs.x/bbs.view.asp?id=854&strchannelid=16

閱讀全文

與法國掛什麼畫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