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凡爾賽和約為什麼在法國康定簽訂

凡爾賽和約為什麼在法國康定簽訂

發布時間:2022-07-16 16:55:11

⑴ 凡爾賽和約簽訂的意義是什麼

新老帝國主義的交鋒

——美國和協約國與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1918年11月11日晨,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與德國外交大臣埃爾茨伯格為團長的求和代表團,在巴黎東北45公里的貢比涅森林雷通車站福煦元帥乘坐的列車上,簽署了停戰協定,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戰爭使帝國主義各大國的力量對比和組合發生巨大變化。美國大發戰爭財,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爭霸世界的野心急劇膨脹。1918年1月8日,美國參戰剛9個月,威爾遜總統就在國會演說中正式提出了試圖安排有利於美國爭霸的戰後秩序的「尋求世界和平的計劃」,即「十四點」原則。它主要包括:廢除秘密外交,公海航行自由,消除一切經濟壁壘,裁減軍備,「公正」地調整殖民地,協助蘇俄「自由發展」,恢復法國、比利時的領土,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統治下的各民族自治以及建立國際聯合機構等等。為宣傳這一計劃,美國印刷了6000萬本小冊子向世界各地散發,輿論工具把威爾遜描繪成西方的救世主,宣稱「十四點」是「人類自由宣言」、「第二個解放宣言」。美國政府迫使交戰國以「十四點」作為結束戰爭的談判基礎。為了實現這一計劃,威爾遜親自率領一支由1300多人組成的龐大代表團,遠涉重洋,來到巴黎參加戰勝的協約國集團於1919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召開的分贓會議。

各帝國主義大國也都帶著各自不同的爭霸計劃和掠奪要求而來,他們根本不理會威爾遜「理想主義」的宣言。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諷刺說:「上帝滿足於十誡,威爾遜這位仁兄卻給了我們『十四點』。」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挖苦說:「威爾遜沒有指出達到理想的實際方法,而我們卻提出了實際計劃。」在分贓會議上,法國力圖確立它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主張肢解德國,最大限度地削弱這個競爭對手,限制德國的武裝力量,向它勒索巨額賠款。而英國力圖維護其殖民大國地位,根據其傳統的「大陸均勢」政策,反對肢解或過分削弱德國,制止法國在歐洲稱霸;同時,英國想藉助日本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與美國抗衡。義大利意欲獨霸亞得里亞海,把過去屬於奧匈帝國的一部分領土和它參戰前與英法等國簽訂的《倫敦密約》許諾給它的領土並入自己的版圖,並且還要進占巴爾干,奪取久已垂涎的阜姆港。而日本力圖鞏固在戰爭期間趁列強無暇東顧之機攫得的利益,並進一步獨霸中國,建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霸權。5個多月的巴黎分贓會議始終處於勾心鬥角的爭吵之中。

首先是關於建立國際聯盟問題。會議的第一天,威爾遜要求首先討論建立國際聯盟問題,而英、法則竭力主張先討論瓜分殖民地與領土問題。大會議而未決,後經英、法、美、意、日5大國首腦和外長組成的「十人會議」進行了長達4天的討論,決定國聯問題與其他問題同時平行討論,並由威爾遜為首的特別委員會起草《國聯盟約》。

列強在關於薩爾的歸屬和海上自由是否應列入《國聯盟約》等問題上爭執激烈,相持不下。法國要求取得原德國領土薩爾,以補償戰爭損失;美國害怕法國取得薩爾豐富的煤礦之後,會在歐洲變得過於強大;英國反對在《國聯盟約》中列入海上自由條款,以維護自己的海軍優勢和貿易地位;美國則力圖以海上自由為名,向海外擴張。後來,為了擺脫國內反對派否決盟約的窘境,威爾遜要求在《國聯盟約》中加上關於門羅主義與「國際聯盟」不相抵觸的一條說明。英法立即以此作為談判的籌碼,迫使美國同意把薩爾交與法國委任統治,同時,美國保證放棄海上軍備競爭,以換取英國在《盟約》和薩爾問題上對自己的支持。

列強在如何處置德國問題上發生了最為激烈的爭斗。關於德國的疆界問題,法國為了自身的安全,不僅要求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薩爾礦區,而且要求以萊茵河確定法德邊界,在其左岸建立一個依附於法國的萊茵共和國,還要求建立一個包括波茲南、但澤在內的大波蘭,以確保法國的歐洲霸主地位;英美害怕法國過於強大,堅決反對。3月25日,勞合·喬治提出一個備忘錄,即著名的《楓丹白露文件》,建議萊茵區仍歸德國,但要非軍事化;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法國對薩爾煤礦享有10年開采權;波蘭獲得但澤走廊。同時英美共同向法國提供軍事保證,以防止德國進攻。美國基本接受英國的主張。面臨著美英聯合壓力,法國不得不妥協。

關於德國的賠款問題,專門委員會擬定的賠款總額為4800億金馬克,但法國要求6000億至8000億金馬克。英國認為法國提出的數字是「瘋狂的幻想」。美國也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提出賠款總額為2280億金馬克。關於賠款的分配,英國提出法國得50%、英國得30%、其他國家20%。但法國認為它遭受的戰爭損失比盟國大,應取得大部分賠款,堅持要得58%、英國得25%。最後,美國建議暫不確定賠款數字,把問題交給賠款委員會去研究。

關於阜姆問題。義大利根據1915年參戰時與協約國簽訂的倫敦密約,要求得到許給義大利的土地,並要求得到處於亞得里亞海樞紐地位的阜姆港。美國代表認為這與威爾遜「十四點」不符,英法也不同意。為此,義大利代表團一度退出會議。

關於中國山東問題。日本代表要求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全部交給日本,中國代表予以堅決駁斥;英法因與日本曾有密約都支持日本的無理要求;美國最初為了貫徹其門戶開放政策,反對日本獨霸中國,建議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交和會接收,由「國際共管」;日本以拒絕加入國聯和簽署和約相威脅,迫使威爾遜讓步。4月29日,英、法、美同意日本的要求,並把這些掠奪條款寫入《凡爾賽和約》。

關於「俄羅斯問題」。巴黎和會多次討論了武裝干涉俄國問題,批准了對蘇俄的經濟封鎖,並決定由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組成「防疫地帶」,來抑制俄國革命影響的擴展。這樣,巴黎和會成了策劃武裝干涉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的司令部。

⑵ 巴黎和約和凡爾賽和約的內容分別是什麼

《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德國及其各盟國應承擔戰爭罪責。重新劃定德國疆界。德國放棄其全部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國軍備。德國須向戰勝國支付賠款。

《巴黎和約》的主要內容:1947年2月10日訂於巴黎,同年9月15日生效。同五國(其中一國或若干國)簽訂和約的國家主要有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中國、比利時、白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波蘭、烏克蘭、南斯拉夫、印度、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巴西、衣索比亞等。

《五國和約》分別包括序言及領土、政治、軍事、經濟和賠償等條款。序言宣布結束戰爭狀態;戰勝國承諾贊助意、羅、保、匈、芬加入聯合國的要求。

(2)凡爾賽和約為什麼在法國康定簽訂擴展閱讀:

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而成為凡爾賽和約主要簽約者。

戰爭傷害及對歷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盡可能的削弱德國;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並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⑶ 凡爾賽和約來自哪一個歷史事件說明了什麼

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郊凡爾賽宮,戰勝的協約國與戰敗的德國簽訂和約。
《凡爾賽和約》的內容有:
①阿爾塞斯和洛林交還法國,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不得設防,承認波蘭獨立,部分領土劃歸波蘭等國;
②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給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
③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
④德國應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說明:戰勝的協約國重新瓜分了德國的殖民地,確立了一戰後國際關系新格局。由於列強間的利益沖突以及戰勝國與戰敗國的尖銳矛盾,最終必將打破暫時的均勢,破壞世界和平。

⑷ 《凡爾賽和約》是如何簽訂的

4月25日,德國代表團被召到巴黎,領取和約的最初文本。但是德國非常清楚,協約國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它希望能藉此對和約進行討價還價。5月29日,德國提出反議案:德國保留一支10萬人的軍隊;要求加入國聯;放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同意將殖民地交給國聯,但是德國享有委任統治權;答應賠款1000億金馬克等。6月16日,協約國對德國的反議案進行了一點改動,然後交給了德國。法國總統對德國代表說:「今天這一條約文本,要麼全部接受,要麼完全拒絕。」23日,德國國會通過了五條件簽署和約的決議。28日,德國和協約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令人驚奇的是,簽訂和約的凡爾賽宮鏡廳,也就是48年前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的地方。

⑸ 《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簽字國有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古巴、厄瓜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漢志(今為沙烏地阿拉伯一省)、宏都拉斯、賴比瑞亞、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暹羅(今泰國)、捷克斯洛伐克、烏拉圭等戰勝國為一方,戰敗國德國為另一方。美國代表雖簽了字,但因參議院未批准該和約,故簽字無效。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中國代表顧維鈞、陸徵祥、王正廷、魏宸組因巴黎和會對於中日青島問題無法解決,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進而爆發全國反日的五四運動。
一、凡爾賽和約簽署地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約文和1項議定書。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二、疆界的決定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後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系,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於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並於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三、條約文的主要內容有:
1、國際聯盟盟約。主要規定了國際聯盟的組成、宗旨,會員國的權利、義務以及有關建立委任統治制度的規章。
2、關於德國的疆界。恢復1870年以前的德法邊界,德將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的所有權、開采權歸法國所有;薩爾區的行政管理由國際聯盟負責,為期15年,期滿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德國在萊茵河以東50公里所劃界線以西領土內,不準保留或建築工事,不準留駐或集結軍隊;萊茵河以西的德國領土連同各橋頭,自本條約實施後15年內均應由協約和參戰各國軍隊佔領;根據和約,德國領土共減少1/8。
3、關於德國的境外權利和利益。德國將海外屬地的一切權利交與主要協約及參戰各國,其前殖民地按國聯委任統治制度被主要協約國瓜分。
4、關於德國的軍事。解散德國參謀部及其類似組織;廢除德國義務兵役制;嚴格限制德國軍備的數量,陸、海、空軍總數分別不準超過10萬人、1.5萬人和1000人;禁止生產和輸入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裝備;禁止擁有飛機和潛艇。
5、關於德國的經濟和賠償。德國關稅不得高於他國;戰勝國對德國輸入貨物不受限制;德國應負擔其境內外國佔領軍的維持費用。
6、關於德國的戰爭責任和審判。組織特別軍事法庭,審判犯有「侵害國際道德及條約尊嚴」罪行的前德皇威廉二世;協約國及參戰各國有權對被控違犯戰爭法規與慣例的行為者交軍事法庭審判。
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了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巴黎和會,理應收回戰前德國在中國攫取的一切特權和利益,但和約卻規定將德國霸佔中國山東省的鐵路、礦山、電訊設備,膠州灣地區的租借地及其他權益轉讓給日本。這一屈辱性規定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引發了「五四運動」,迫使當時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凡爾賽和約》是在美、英、法、意、日等國操縱下締結的,是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掠奪性和約。它的簽訂加劇了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和約而建立的凡爾賽體系雖然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的關系,但無法解決它們之間的根本矛盾,從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禍根

⑹ 《凡爾賽合約》簽訂的時間,簽訂雙方,主要內容及其作用 急啊

時間:1919年6月28日,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簽訂雙方:英、法、美、日、意等戰勝國與戰敗國德國
主要內容及其作用:《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蘭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疆界的決定: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歐本及馬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後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系,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於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並於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軍事上的限制: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西岸50公里以內德軍不得設防。
陸軍被限制在100,000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
海軍員額限制在15,000員以下,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並不準擁有潛水艇。
不得組織空軍。
不得進出口武器。
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
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廢除徵兵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長到12年、軍官25年,且軍官員額不得超過4,000人。
戰爭責任: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承認對協約國平民犯罪。
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審判為戰爭罪首犯。
部分德軍被審判犯有戰爭罪,其中一些被判處死刑。
戰爭賠償: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賠款加上利息直到2010年,才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還清。
它是一戰後建立起來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核心內容,是關繫到戰後國際政治格局和發展趨勢的重要條約。它是帝國主義列強打著重建和維護世界和平的旗號,瓜分世界的激烈沖突和對抗的結果,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總體說來,《凡爾賽條約》使戰敗的德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德國失去了大量領土和海外殖民地,其經濟和政治實力受到極大削弱。德國軍備發展受到嚴格限制,並且面臨著巨額的戰爭賠款。這些都使德國的國力受到沉重打擊。

⑺ 凡爾賽和約

全稱《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以戰勝國英、法、美、日、意等為一方和以戰敗的德國為另一方,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凡爾賽宮簽訂,1920年1月20日生效。
凡爾賽和約規定:重劃德國的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公里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的獨立,不得同它合並;承認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把原屬波蘭的領土基本上歸還波蘭。②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戰勝國以「委任統治」形式加以瓜分:其中的非洲和中東部分歸英法等國,太平洋上的島嶼大多被日本佔有。②在軍備上,德國要接受嚴格的限制。④德國須對協約國支付大量賠款。
對德國的軍備,和約規定:它的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用於維持國內秩序和邊境安寧;海軍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得擁有空軍;此外,解散總參謀部,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關於德國的賠款總數,和會未達成一致的協議,僅規定建立賠款委員會,由它在 1921年5月以前確定賠款總數。在這以前,德國應交付價值相當於200億金馬克的實物或現金。
在和會上,中國要求收回從前德國在山東攫取的一切權利。和會不顧中國的反對和抗議,竟然決定把德國原來在中國山東攫取的一切權利交給日本。這種強權政治大大激怒了中國人民,引發了「五四運動」。在全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下,中國代表固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1918年3月3日,當時尚處在勝利中的德國最高統帥部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強迫戰敗的俄國接受一個和約,這個和約剝奪的俄國領土幾乎有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加起來一般大,居民5600萬,亦即其全部人口的32%;三分之一的鐵路線,73%的鐵礦,89%的煤產量,5000多個工廠。此外,俄國還得付給德國60億馬克的賠款。
德國人高興得實在太早了,第二年,即1919年,德國人受報應的日子終於來到了。協約國未經與德國協商,片面規定的凡爾賽和約條件於5月7日在柏林發表。這對於一個到最後一刻鍾還耽溺在幻想中的國家的人民來說,這是個驚人的打擊。全國紛紛舉行憤怒的群眾集會,對和約表示抗議,要求德國政府拒絕簽字。在魏瑪議會期間擔任總理的謝德曼叫嚷道:「誰在這個和約上簽字,就讓誰的手爛掉吧!」5月8日,德國臨時總統埃伯特和政府公開聲稱,和約條款是「不能實現和不能負擔的」。第二天,在凡爾賽的德國代表團照會固執的法國總統克萊孟梭說,這種和約是「任何國家所不能容忍的」。
它到底有什麼地方是這么讓德國人不能容忍的呢?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必須把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一小塊領土歸還給比利時,石勒亦益格邦一小塊領土在經過公民投票後歸還給丹麥,而這是俾斯麥在上一世紀同丹麥作戰勝利後從丹麥那裡割取的。它也把德國人在瓜分波蘭時奪去的領土歸還給波蘭,其中一部分還要經過公民投票。這是使德國人最為惱怒的規定之一,尤其使他們不滿的,不僅是因為給了波蘭一條通向海路的走廊使得東普魯士同祖國隔絕,而且因為他們瞧不起波蘭人,認為波蘭人是劣等民族。同樣使德國人感到惱怒的是,和約強迫他們接受發動戰爭的責任,要求他們把德皇威廉二世和800名左右其他「戰爭罪犯」交給協約國。
和約規定賠款數目以後再規定,但是在1919年到1921年之間先要付一筆50億美元的金馬克,如無現款,可以付某些實物——如煤、船隻、木材、牛羊等等。
不過最傷害德國人自尊心的是,凡爾賽和約實際上解除了德國的武裝,從而——至少是暫時——排除了德國在歐洲稱霸的可能性。
距離協約國最後通牒的限期只差19分鍾,德國國民議會終於以絕大多數票通過簽訂和約,並把這個決定通知了克萊孟梭。4天以後,即1919年6月28日,和約在凡爾賽宮的明鏡殿簽了字。

⑻ 巴黎和會上的《凡爾賽和約》的問題

福煦的說法是因為《凡爾賽和約》沒有達到徹底防止德國軍事復興的目的。列寧的說法是因為《凡爾賽和約》沒有也無法徹底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⑼ 凡爾賽和約為什麼在巴黎召開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2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選在凡爾賽簽約的原因是為了羞辱德國,為法國報普法戰爭的一箭之仇.

因為當年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投降而告結束。普法停戰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極其苛刻: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而於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他本人成為首任皇帝。德國遂告統一。但德法兩國於這次戰爭中的結怨,為日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伏線。

閱讀全文

與凡爾賽和約為什麼在法國康定簽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