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兩生花法國在哪裡

兩生花法國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16 19:11:16

A. 哪位是《兩生花》的導演

兩生花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1991)
導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編劇: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 克日什托夫·皮耶謝維茨
主演: 伊蓮娜·雅各布 / Halina Gryglaszewska / 菲利普·沃特 / 卡里娜·謝魯斯克 /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挪威 / 波蘭
語言: 法語 / 波蘭語 / 義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91-11-22
片長: 98分鍾
又名: 薇洛妮卡的雙重生活 /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 / 雙面薇若妮卡 / 雙生花 / 今世今生 /

B. 兩生花的劇情簡介

一個波蘭少女名叫薇羅尼卡,她是名高音歌手,有著天籟般的嗓音,喜歡唱歌、熱愛生活,在雨里也繼續放聲歌唱;有一天她從睡夢中醒來,決定離開熱戀的情人到克拉科夫的姨媽家去,因為感覺自己在世上並不孤獨一人。薇羅尼卡憑著天使般的歌喉,被招進合唱隊,成為了音樂劇的主唱。

在克拉科夫廣場上,她看見一個跟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女孩登上旅遊巴士,公共汽車正在開走,有些沒看清楚,她站在廣場上出神,而法國的另一個薇羅尼卡無意中一晃而過的鏡頭將她拍入了照片。波蘭的薇羅尼卡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秋天走在落葉道上也禁不住倒地。她與前來找她的男友相會,對方住在了度假旅館287號房間。演出之日,薇羅尼卡登台領唱義大利文的詠嘆調,她的歌聲聖潔曼妙,她唱到力竭,不幸為發一個高音猝然心臟病發,在舞台上倒地死去,告別了這個世界。

一個也叫薇羅尼卡的法國少女是一個音樂教師,她在看一場木偶劇表演時,被舞台上因折斷了腿而死亡的芭蕾女孩深深觸動,開始迷戀波蘭薇羅尼卡曾經唱過的聖歌,並反復教授孩子們演奏這支曲子;同時對操縱這一切的木偶演員陷入了愛戀。當在某個瞬間,遠在法國的薇羅尼卡突然感到襲來一股莫名的憂傷,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然而她心裡產生了一種自己特別孤獨的感覺,不禁心黯神傷。心有靈犀的父親告訴她,大概是有人從她的生命中消失了。屬於現實的她內心深處隱隱有一點感應,夢境中出現過死去的那個女孩的生活,耳畔響起著那場演出的音樂,對世界上另個心靈相通的自己的思念也撫慰不了。有一天她收到奇怪的錄音帶,之後忽然間似有所領悟,來到巴黎車站,經過一個曾與波蘭的薇羅尼卡同台演出的女人時,被奇怪地打量,終於她在某個咖啡館找到了等待著的木偶演員。盡管如此,那個男人聲稱只是為了寫作新的故事做個實驗,薇羅尼卡躲開他在旅館里同樣287號碼的房間住下了,又堵過來道歉。在287號房間里,薇羅尼卡表示總感覺自己在同一時間存在於兩個地方,那人翻看著她在克拉科夫旅遊時拍的照片,然後指著上面一個女孩,薇羅尼卡接過照片說自己沒有那件大衣,她注視著站住廣場上出神的波蘭女孩薇羅尼卡,剎那時忽然陷入了巨大的悲慟,意識到自己曾經但已經永遠地與自己的另一個生命擦肩而過。
一個波蘭少女,一個法國少女,一般年紀,一樣的名字:薇羅尼卡。她們有著一樣天籟般的嗓音,音樂天賦,和心臟病。波蘭的薇羅尼卡喜歡唱歌,她的聲音很美,在清澈的雨水中飛揚,唱到淚流滿面。 法國的薇羅尼卡也喜歡唱歌。她對父親說:「我有個怪異的感覺,我覺得我並不孤獨,這世界上不止我一個。」父親說:「當然不。」
木偶藝人在那裡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美麗的舞娘跳著腳尖上的舞蹈。漂亮的白顏色紗裙,細膩而纖弱的舞步,像在輕柔的雲朵里飛翔。她高高的躍起,輕盈的落地。突然舞娘弄傷了自己的腳,被關在了黑漆漆的盒子里。待到重新出來的時候,變成了絢爛的蝴蝶。法國的薇羅尼卡深深的沉醉在表演里。而神秘的線偶人卻似乎掌控著她們兩人的命運

C. 兩生花電視劇請問在哪裡拍攝的

是在蘇州和上海拍攝的,片中出現的「蘇海市」(海州市)就是「蘇州和上海的合並簡稱」,而片中的車牌號「蘇Z",蘇都知道是江蘇的簡稱,但是「蘇Z」,在江蘇沒有這個簡稱的地區,片中的車牌號是道具。

D. 在哪裡可以在線觀看法國電影《兩生花》

買碟吧,大師的作品值得收藏,配樂也是經典.
去年出了一套D9,包括三部曲的,很棒.

E. 關於「 兩生花」.......

◎片 名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La
◎中文 名 雙面薇若妮卡/兩生花
◎年 代 1991
◎國 家 法國 / 波蘭 / 挪威
◎類 別 劇情 / 幻想 / 愛情
◎語 言 英語
◎字 幕 中文
◎IMDB評分 7.5/10 (4,199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1765/
◎片 長 93min
◎導 演 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主 演 艾琳·雅各布 Irène Jacob .... Weronika/Véronique
Aleksander Bardini .... Le chef d'orchestre/Conctor
Philippe Campos ....
Thierry de Carbonnières .... Le prof/Professor
Guillaume De Tonquedec .... Serge
Louis Ducreux .... Le professeur/Professor
Sandrine Dumas .... Catherine
Claude Duneton .... Le père de Véronique/Father of Véronique
Lorraine Evanoff .... Claude
Alain Frérot .... Le facteur/Postman
Gilles Gaston-Dreyfus .... Jean-Pierre
Anna Gornostaj .... Weronika (Polish voice) (voice)
Halina Gryglaszewska .... La Tante
Jerzy Gudejko .... Antek
Youssef Hamid .... Le cheminot/Railwayman

◎簡 介

「你說冥冥之中會不會有另一個人和你一模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孤單的?」
火車緩慢的前行,陽光透過玻璃窗溫和的彌漫進來,金黃色優雅的色調,她靠在窗邊,孤獨而又柔美的微笑。指尖輕輕轉動光滑圓潤的玻璃球,那一片窗外景物同樣緩慢的掠過,樹木,天空,有種眩暈的錯感,是巫婆的水晶球嗎?讓一切規則的事情變幻、變幻,擠壓在狹小的空間里。繼而突然感覺到內心深處隱隱的一點感應,時空像已轉換了數年。
一個波蘭少女,一個法國少女,一般年紀,一樣的名字:薇羅尼卡。她們有著一樣天籟般的嗓音,音樂天賦,和心臟病。波蘭的薇羅尼卡喜歡唱歌,她的聲音很美,在清澈的雨水中飛揚,唱到淚流滿面。 法國的薇羅尼卡也喜歡唱歌。她對父親說:「我有個怪異的感覺,我覺得我並不孤獨,這世界上不止我一個。」父親說:「當然不。」
木偶藝人在那裡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美麗的舞娘跳著腳尖上的舞蹈。漂亮的白顏色紗裙,細膩而纖弱的舞步,像在輕柔的雲朵里飛翔。她高高的躍起,輕盈的落地。突然舞娘弄傷了自己的腳,被關在了黑漆漆的盒子里。待到重新出來的時候,變成了絢爛的蝴蝶。法國的薇羅尼卡深深的沉醉在表演里。而神秘的線偶人卻似乎掌控著她們兩人的命運……

一種內在化的嘗試
——論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與Kieslowski
□ foxmachia

困難的開始
無始無終
萬物有靈
不可觸及
飄忽不定
令人驚喜
我命誰定?

我曾看見我孩子時種下的樹
我曾擁有一張張稚嫩的臉
我曾感覺一掠陽光穿越我的眼
我曾發現樹葉的莖
我曾燃燒過老鼠的血
我曾張狂或懦弱
我曾哭泣或喜悅
我曾聽見悠遠的歌聲
而如今這一切
卻不知如何去尋

波蘭導演Krzysztof Kieslowski在1991年拍攝的奇妙電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為一個業已開始一體化的世界的人們創造了一幅全景式的生存圖景,他沒有常規地如其他導演將如此哲學題材的內容拍得僵硬不堪甚至只有敘述,也沒有像那些僅為了追求影片精緻化的導演般把一部電影加工成一幅古典油畫。Kieslowski設定了詳細的時間與地點,但由此地點、時間和人物將影片塑造成為了一部可能具有超越時空意義的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的藝術影片。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 Weronika生活在波蘭的一個動盪的時代,社會主義的波蘭開始崩潰了,當波蘭的Weronika和法國的Veronique在波蘭的廣場上偶然相遇的時候,這個混亂的時代在鏡頭中成為了許多人永遠看不清的臉和叫喊,飛奔卻不知方向的人,瘋狂的坦克,高昂的歌聲和不帶任何濾鏡的一片暫時的慘白。這是一個看來不知道方向的波蘭。人們只有熱情卻沒有理想,人們只有動力卻沒有方向。他們在追尋他們要的資本主義和自由與民主,在這片嘈雜的背景中,歷史最後不容置疑的告訴了我們波蘭走向了集體的精神潰敗式的國家。 在這個狂亂的時代,唯獨Weronika,置身度外。也許只有在夕陽下那被卡車運走的列寧像,才是她對這個有象徵意義的時間的唯一感受,她躲開了那個像滑稽木偶一般的列寧像也就是象徵性地逃離了這個時代。當別人都躲雨唯恐不及的時候,她繼續歌唱著享受這雨,以此脫離了俗事的規律。同時那種溫暖的橙黃色濾鏡製造的在她周圍的安詳的光暈也是她不同於其他人的悲慘的結局的映照。只有Weronika一個人還在用個人的心性感受世界,這種溫暖的橙黃色代表了一種細致的心靈,對周遭的敏銳的體會,在這紛亂的時空中的安詳和平靜,但是那時的波蘭何需如此的色彩?要麼是積極熱情的紅色,要麼是冷漠抗拒的白色,還是道德潰敗的黑色。
在歌唱的時候,在睡夢的時候,在與父親和姨媽交談著自己奇妙的感覺和愛情的時候,Weronika的雙眼充滿著期待,而除此之外的一切有悖於心性的事物——遊行、示威、法律都讓Weronika充滿了迷茫,那是Weronika些許驚恐的雙眼。Weronika是一個生活在自己心靈中的女性,以至於在她心臟病第一次突發,她都拚命奔跑將枯葉掃過,美得讓人心痛。暴露狂這個看似在片中隨意走過的人,代表了這個畸形變幻的世界,Weronika沒有驚奇,沒有憤怒,沒有求助於權力機關的制裁,她只有思考和懷疑,這個畸形變幻的世界在Weronika面前表現了醜陋的一面,安靜地走開了,Weronika不能明白卻也無心戀遐,而這個時代和世界也按照自己的方向遠離了Weronika,Weronika一絲微笑,意味毀滅。
如果綠色的光代表了死亡的來臨,如果駝背老太太代表了命運的改變,那麼Weronika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的古代天使,她看到了垂暮的時代和死亡的來臨,看到了冷漠的對抗,她看到了時代從她身邊走過,可是她卻不明白,她一心用心的歌唱,她一心想幫助垂暮的老太太,但就如片中所述只有當她死後,成為真正的天使,她才在雲端上看著驚慌失措的人們。
這是Weronika的美好結局。她屬於自己的心性,於是在這個時代,她屬於天國,她只能做天使。

同時間的巴黎,一切都安靜、美麗、傳統、經典,生活的水準非常高。但法國Veronique在片中不斷地以汽車而不是步行的方式出現,隱喻地說出了法國Veronique生活環境的狀態——在一成不變的(駕車)方式中度過,在暗含遵守某種規范中度過,在飛速的人群面前掠過。
如果以此比較波蘭的Weronika的生活,我們發覺汽車在這里成為了一種後工業社會(我們可以說是法國也可以說是任何後工業社會)的象徵,人們對優良生活質量的追求(比如國家的發達標准,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有汽車擁有量一項)是以放棄自由的行走這種個人化的舉動為代價的。同時這種接受帶來的暗含對規范的遵守,卻使真正在路上行走的人變成了一排排整齊飛過的掠影,導演在這里的安排非常明顯,從Veronique車窗看出去,路上的人整齊的走著,但只是在走著,不停的走,看不清方向。而Weronika卻在街道上漫無目的的滿步。

然而在這個看來個人都各自行事互不相乾的時空中,Veronique的生活並不完全由她自己創造,她的生活不像Weronika是自我發現的,她的生活是被引導的。
對於Weronika來說,歌唱在片中始終是她生活的中心,而在生活中出現的其他因素沒有給她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她的死是她自己選擇的結局,她的宿命。她熱烈地談論和男性的性愛而這種快樂的另外一方其實被Kieslowski在一次出場之後便掠過了。她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並非孤獨但即便她已經看到了另外一個Veronique她依然只是訴說。一切生活的改變來自於她自己而並非其他的引導。
Weronika的生活如同碎片一般不可捉摸。這種碎片般四散飄落的生活美麗而殘酷,因為她以死亡為結局不可接近。

然而,相對於Weronika短暫的生命,Kieslowski安排了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講述了Veronique依然在繼續的生活。Veronique的生活也很美麗,但是這種美麗不是那種碎片式的,而是一種連貫的,一種戲劇化的,一種被精心安排下的(也許是最能被觀眾接受的——這是後話)美麗。

對於Veronique,那個她在開始和結束時遇到的男友也許容易被忘卻,但是他在開始時和Veronique簡單過場式的性愛暗藏了Kieslowski的苦心。Veronique和這個男友的上一次碰面是在中學畢業,然後沒有開始一般的他們倆出現在了床上,除了性愛,沒有了其他細心的關照,這個男友迅速離開,而Veronique也不想更多地表露她對Weronika的怪異感覺。這讓我隱約感到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快樂性愛被賦予了符號式的意義,Veronique在日益被規訓和設置的時代中試圖尋找符號式的偶然相遇。偶然相遇,這種宿命的主題只有在Weronika那裡被真正理解,而在Veronique那裡卻被錯誤理解並成為了她生活的「枷鎖」。
原本不期而遇式的、令人驚喜或者悲傷的宿命在Veronique的生活中變成了兩樣東西,不斷輕浮的表面化——符號化和戲劇般效果的期待、偶然和「猜中」。
也許我能相信,在最後Veronique找到了宿命的真實含義,但那個男友的憂郁,是否表示了他對世人的猶豫?
當我排除了這個男友,一位真正的旁觀者,我會發覺Veronique的一切生活都是被生活中的其他人所引導的,她可以徘徊在她的原告女友和完全不認識的被告男人之間並且願意做假證,她將生存的策略代替了生活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她刻意或者潛在的在按照現代社會的規律將自己的生活投入到真實的非我的狀況中,並以此為宿命。

Veronique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不孤獨,在這里也許她感受到了什麼叫真正的宿命,於是她做了一個全面放棄歌唱訓練的決定,但是面對老頭「No one has the right to do that」「You are deserved to be hauled straight towards the court」的回答,她重新開始猶豫地潰敗。

木偶藝人是一個人世間上帝,他步步設置了圈套誘導了Veronique,並讓她誤解著就是一種不可知的宿命,他送了鞋帶給她——如果觀眾仔細看這就是波蘭Weronika的鞋帶,如果我們產生了這就是兩個人之間的聯想,那麼我們就錯了;他用玻璃的反光照她——如果觀眾認為這是對她浪漫的表達,那麼我們就錯了;他給她錄下了磁帶,以此為線索讓她去尋找——如果觀眾認為這是一種智慧和精巧的表達,那麼我們就錯了。人世間不能有上帝,而只能有我們自己。
在法國大街的茫茫人海中,Veronique逃脫不掉,她毫無辦法驚慌失措。然而在僅僅與木偶藝人相隔幾米的彩色玻璃的民居中,她卻尋找到了暫時安全和心靈恬靜的避難所。她感覺大街和旅館是她可以逃脫的歸所,她抉擇了也失敗了。心靈的恬靜在旅館中永遠尋不到,而安全的彼岸也不是世俗的天堂。
Veronique在感受到了上天有靈,她不孤獨的時候,開始對這種規訓化的世界發生了懷疑,她開始尋找自身的意義,但是卻被誤入歧途。木偶藝人——我更加願意稱他魔王,在人間創造了意義,讓Veronique去尋找,所以說,當Veronique找到了他設置的意義,終於來到了木偶藝人的身邊,但木偶藝人給她看了Weronika的照片,當木偶藝人做出了兩個慘白的Veronique掐住她們的後頸在手中表演,當木偶藝人寫出了一個the double life of xxx的故事的時候,Veronique感受到了,那個手法輕盈美麗的木偶藝人只是在一個被掩蓋了的人間魔王,因為木偶藝人在表演的時候掐住了木偶的後頸,而她自己的生活不過是一個重新被設置過的意義尋求的過程。自我的喪失和宿命的誤解被Kieslowski用另外一種故事表達了出來。

Kieslowski設置了一個套中套的故事,片中的Veronique是一個被設置的人,她如同Weronika一樣美麗,但卻不同。而所有看這個故事的觀眾也是被設置的人,當我們喜心於木偶藝人和Veronique的浪漫故事的時候,我們也陷入了歧途,這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是Kieslowski的圈套,木偶藝人的圈套,只不過木偶藝人並非給Veronique解套,而Kieslowski給我們了一個生活在延續的結尾。

Kieslowski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美妙的故事,這個故事如果是成功的,那麼Kieslowski的企圖就是失敗的,而他所焦慮的人類對自我的喪失也就永遠不會有盡頭,他所想表達的宿命則永遠是Weronika的一種不可企及的魅力。如果這個故事讓我們感到了失敗,那麼Kieslowski的企圖也就成功了,他所焦慮的人類對自我的喪失也許並非沒有盡頭,他所表達的宿命也將成為他一種希望觀眾內在化觀察的企圖,面向自己重新審視時代價值與自我價值的企圖。但問題在於Kieslowski給我們的命題,在哲學上存在著內在的緊張性,而在藝術上的完美更加增加了我們對現世的悲觀。Kieslowski的命題是,在我們不斷進行內在化的嘗試並且發掘自我理念的時候,我們要麼選擇自我,要麼選擇世界,因為這個世界越來越表面化,而這種緊張又不可通約。

老基離去了,他在拍完《紅》之後對拍攝電影的評論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哲學思考的發出人自身的自相矛盾。老基完成了他一次次內在化的嘗試,但是就如Weronika的結局,逝去是一種最好而且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式,因為這個世界的宿命與個人的宿命永遠無法通約。
願老基長眠,而世人依然在忍受痛苦。

後記:老基也許只是一個在風中抓住葉子的孩子,他不能也不想告訴我們任何關於意義的內容,因為意義與宿命也不可通約,他抓住了那片葉子,展示給我們看。我們之所以解讀,只因我們匆匆走過。

黃小邪:當時老基說這部影片時說他不關注政治

只關注人,細膩的感情,宿命,神秘……
但是我們看來,他生活在那個時代那種環境
他無法逃避,潛意識里不能掙脫

想起別爾嘉耶夫講俄羅斯和波蘭的關系說:親緣的和相近的民族,要比遙遠的和陌生的民族 更難相互理解,更易相互沖突。同源的語言發出不愉快的聲響,彷彿自己的語言中了邪……
……顯得如此不擅長於國家機構的建設和具有個人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特徵的波蘭民族,在精神上表現得非常強大,堅不可摧,世界上再沒有其他民族擁有如此強烈的民族情感。

F. 電影《雙生花》女主角是誰

伊蓮娜·雅各布Irène Jacob

伊蓮娜·雅各布出生在法國巴黎的郊區,父親是物理學家,母親是心理學家。伊蓮娜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孩。伊蓮娜3歲時,父親接受了來自日內瓦的科研邀請,於是舉家遷往瑞士。9歲時,伊蓮娜便曾參加表演,11歲開始登台演出。幾年後,伊蓮娜考入日內瓦藝術學院,並和朋友們組建了小劇團,頻頻活躍於學校的舞台。

1984年,伊蓮娜回到巴黎繼續深造,進入法國國家戲劇學院。1987年,她被法國電影大師路易斯·馬勒看中,扮演了《再見,孩子們》中的一個小角色,這部影片後來囊括了愷撒獎的七項大獎和威尼斯電影節的兩項大獎。隨後的幾年裡,伊蓮娜陸續接拍了幾部電影,卻都中規中矩反響平平。1990年,正在同戀人穿越美國的伊蓮娜接到一份試鏡的邀請,而拋出這橄欖枝的正是名聲顯赫的波蘭大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他正為影片《兩生花》物色女主角。原定影片中的維羅尼卡由安迪·麥克道威爾扮演,可基耶斯洛夫斯基對《再見,孩子們》中的鋼琴師青睞已久。最終,伊蓮娜得到了角色,《兩生花》將這位從影僅有4年的女演員推上了巔峰,25歲的伊蓮娜震驚了法國,先是獲得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接著是愷撒獎提名。

伊蓮娜開始輾轉於世界各地,出演了多部在法國、美國、英國、德國、波蘭和俄羅斯拍攝的影片。繼首次合作的三年後,53歲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再次選擇了伊蓮娜,《藍白紅三部曲之紅》不僅為三部曲的終結篇,還是他的謝幕之作,更是為伊蓮娜度身打造的告別禮物。翌年,伊蓮娜又出現在義大利國寶級大師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里,她在第四段故事中扮演了一個無名女孩,一個虔誠的信徒,除了對上帝的愛,無欲無求。她抱著肩膀心無旁騖的大步走,男孩問:「如果我對你說我愛你會怎樣?」她答道:「就像在明亮的房間里點燃蠟燭。」伊蓮娜之後的電影,也都如同這段台詞,從未蓋過初時的光芒。

閱讀全文

與兩生花法國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