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人如何看待自己國家的制度

法國人如何看待自己國家的制度

發布時間:2022-07-16 23:31:54

A. 哪位大哥大姐對拿破崙和法國的各種制度很熟悉的幫我一下,謝謝了。

古往今來,歐洲大地都有著無數聰明絕頂的能人智者,嚮往著那把寒光四射的將軍指揮刀,嚮往著那匹百里挑一的騎士千里馬,甚至嚮往著那代表無上權威的皇帝桂冠。但在這些人之中,又有少之又少的天才能夠馳騁於沙場,呼嘯於大地,拓展疆土,叱吒風雲。而拿破倫就是這樣的人。他創造的歷史,他的影響,不是一國性或者是一時性的。在人類文明史上,拿破倫是一個改寫世界並且施加於歷史長期影響的偉人,他的行為深深影響著法國。 出生在科西嘉島的拿破崙,從小的生活就不好。波拿巴家族原來是義大利人,在16世紀遷到阿維克修。他的母親列蒂契亞,其家族原先也是義大利貴族5世紀遷入阿維克修。拿破崙就是在這樣一個「貴族」下長大的。在1779年,拿破崙被父親送入法國的奧亭中學學習,同年春轉入法國東部的一所軍事學校學習,在那裡學到15歲。那所學校只有100不到的學生,並且全為貴族。拿破崙這個落寞的小貴族口袋裡一文不名,並且連自己的法文姓名都讀不好,所以總是被周圍的學生譏笑和歧視。所以拿破崙很孤僻。他喜歡一個人看哲學著作,他接觸18世紀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馬布里等人的著作。他很喜歡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及其他作品。1788年赴奧松城,他特別注意18世紀軍事家所注意的那些軍事問題的著作。通過少年時期積累的這些知識,為以後拿破倫政治生涯。 18世紀法國正處於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時期,當時的法國社會分為三個等級,貴族、教士和平民。這三個等級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前兩個等級,他們有優越的條件,不需要納稅,但卻享受稅金和其他的特權,第三等級只有工作的權利,而且還要納稅。特權階層和第三階級的矛盾下顯而易見。在路易十四時代,因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不斷增加的稅收,讓這一矛盾愈演愈烈,君主專制的弊端日益凸顯。真如一位法國學者所說,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沒有一種機制能保證國家抵制不合法理的行為,路易十四統治的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還有絕對權利的整個系統。君主專制已經像君主本人一樣筋疲力盡。一個人表面上看死於感冒,實際上它早已有病,身體已經很虛弱,所以一得感冒就死亡了。法國實際上已經被很多矛盾所困擾。而他的繼任者路易十六,卻沒有這么好的運氣,先祖留給他的難題要遠遠超過榮耀。據說,路易十六溫和內向、處事猶豫,最大的愛好是拆裝鐵鎖,但是,這位鎖匠國王卻沒能打開困住國家前進的枷鎖。並且此時的法國一場啟蒙思想的革命運動正在悄然進行中,啟蒙思想的深入發展,促使知識和天賦人權的傳播,活躍了法國人民的思想,使人民以新的觀念去看待國家、政權機構、宗教生活。如同是沖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科學和理性之門。而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認識自己是人」。這一切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潛在動力。在路易十六登基14餘年後的一場天災中,法國社會矛盾被激化了,連續的全國農業歉收,使得1789年成為18世紀麵包價格最貴的一年,市民幾乎要花掉全部的積蓄才能勉強吃飽肚子,而農民們卻承擔著比往年更重的賦稅。法國社會各階層迫其需要一個能夠保護其充分權利的政治制度,而如何形成一種適應法國商業經濟與多樣化的政治制度成了法國問題的關鍵。「革命暴露了現行政治模式的相當貧乏」。這就是說制度變革是急劇變化的法國社會所面臨的中心問題,而政治制度又是制度變革的中心環節。法國就君主制度已經不適應法國社會發展的現狀,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希望改變這個舊世界,革命之勢不可阻擋。終於1789年,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時,法國大革命爆發了。 大革命的爆發為拿破崙帶來可以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並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在這些戰役中,拿破崙充分體現了他的軍事才能。而經歷了革命的恐怖和動盪的法國人民開始渴望社會的安定,期盼著強有力的人物出現,結束國家的混亂和危機。而在戰場上節節取的勝利的拿破崙,讓人民看到了恢復秩序和權威的希望,開始接受拿破崙認為它代表了一種能夠控制社會的力量,能夠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家。1799年11月拿破崙成為了法國的第一執政,並在1804年在絕大多數人的支持下加冕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 拿破崙為了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將激起法國及歐洲劇烈社會動盪的「理性的狂熱」化為秩序,用法律「治理國家」。1804年頒布了《法國民法典》,這是拿破崙以查士丁尼的《法學總論》為藍本,親自主持制定了的。法典中規定:對所有法國人實行統一的法律;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個人自由;取消等級制度;進入公共職務只根據業績而不根據出身;經營自由;擇業自由;財產佔有權;宗教自由和實行民事婚姻。這部法典的推行,體現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權的重要。馬克思說:它「把剛剛誕生的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譯成司法法規的語言」,是「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 恩格斯在《德國狀況》中說:「這個法典比歷來的法典都要優越得多;它在原則上承認平等」。拿破崙也認為這部法典很重要,他曾說:「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還會被人忘卻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倫自己這樣評價他的這一立法成就:「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役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回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卻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倫此言不虛,他制訂的民法典能否永垂不朽姑且不論,但法國今天還在使用,卻是事實。歲月流逝,時代滄桑,《法國民法典》自然有許多補充和修改,但體例、條目的框架卻一如舊貌,我們今天打開它,仍然看到在第一頁上赫然註明:「一八○三年制訂」。 除此之外,拿破崙還在1807年和1810年相繼頒布了《商法典》和《刑法典》,這兩部法典的頒布經一步完善了資產階級的法律體系。鞏固了資產階級社會秩序,進一步摧毀了封建君主舊制度,加速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也為拿破崙將法國帶到路易十四以後的又一輝煌的頂峰作了政治基礎。 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快法國經濟的振興,拿破崙進行了多項財政改革,創辦法蘭西銀行,鼓勵發展工商業。由於革命之前,法國已經有許多手工工場,紡織、冶煉、煤礦、造船等工業出現了集中的大規模生產。在此基礎上,許多資產階級包括銀行家、船主、商人積極投入到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中去,將法國的產品行銷到歐洲各地。使得阿爾薩斯的染色布和印花織品,里昂的絲綢,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被當作奢侈品高價出售。商業的發展帶動了運輸業的發展,造船業蓬勃發展,沿海一帶出現了大規模的造船廠。輕工業發展的同時,重工業也在慢慢恢復發展,昂贊公司開發北部煤礦,僱用了數千名礦工。東部的勒克佐公司,擁有巨大煉鐵爐,許多革命前分散的手工工廠和作坊通過發展不斷的壯大自身的生產規模。經濟的恢復發展推動了法國經濟秩序的穩定,鞏固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也成為法國經濟體制的主體同時也推動了歐洲其他國家的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為拿破崙政府贏得更多的稅收得以發展軍事的同時也贏得全體法國人民的信任。 政治、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為了更好的保障社會的良性發展,拿破崙對教育進行改革。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使全國的教育制度受中央控制,進行統一監督。全國實行統一的教學計劃;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教育,為法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政治和經濟領域的人才。同樣,行政領域也是拿破崙改革的重點,他將法國分為九十八個行政區,它們彼此都不是獨立的,也是受到中央的控制,加強國家的統一管理。針對革命後,國家仍然存在的激進要求,城市平民和工人風潮以及保王黨分子的叛亂一律加以鎮壓,但保持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允許逃亡貴族回國,分封新貴族,建立一整套朝臣制度和宮廷儀式。 經過在政治、經濟、教育、行政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法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通常而論,革命一般有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人們一致希望推翻所有人都不能容忍的制度;在第二階段,運動被人為地繼續,它已經不再是 自然 的了,它的目標是試圖推毀所有與少數人倡導的制度相反的東西。如果說理性的人們可以將革命中止在第一階段,成功的機會就會是巨大的。這樣的革命是短暫的、令人高興的,是流血最少的。英國光榮革命與美國革命就是「將革命中止在第一階段」的「短暫的、令人高興的、流血最少」的革命。而法國大革命則是不斷革命的代價巨大的不幸的革命。它以「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為號召顛覆了導致「公眾不幸與政府腐敗」的舊王朝,並使法國的政治經濟向著良性的發展方向而發展,可是作為皇帝的拿破崙卻沒有適可而止,作為資產階級軍事家的他在國家和平穩定的時候暴露出資產階級的貪婪、掠奪的一面。資產階級國家為了自身的發展,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在為了尋求更大的利益的驅使下,拿破崙開始革命的第二階段進行對外戰爭。 1805年,拿破崙率領他的部下擊潰了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的第三次反法同盟,並佔領了慕尼黑,並於1806年10月14日佔領了德國的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國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確立。在這些被佔領的國家裡,拿破崙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的同時反抗運動也成為這些國家的主要活動。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的理念意味著一切民族壓迫行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佔領國家的人民先是在拿破崙的指引下覺悟到這一點,然後再這位導師的侵略行為背叛了革命原則時轉而反抗。拿破崙為了戰爭,越來越關注金錢和士兵,他的這個慾望越明顯,反抗也就越強烈。在這些被佔領的國家裡,尤其在德國這種反抗已經成為反拿破崙的民族運動。如果說這個國家的詩人和哲人早已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文化民族」的一份子,那麼現在他們就也想成為一個「國家民族」。哲學家約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在《向德意志民族的演說》中,要求他的同胞「塑造自己的品質」,重新成為德意志人。「讓我們不僅在我們的身軀而且在我們的精神面前躬身禮拜,成為它們的俘虜。」這種維護民族特徵的願望,成為 「解放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也取得了多次勝利,但針對拿破崙的壓力確實越來越大,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拿破崙被迫退位。這場戰爭導致了法國在歐洲霸權的結束。 綜觀拿破崙的一生,對法國的影響有功也有過。應該說作為新資產階級的代表,他憑借自己出色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帶領法國人民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社會,提高了法國在整個歐洲的地位。他所制定的憲法仍被現在所參考,而在拿破崙時代的法國是一個繁榮的時代,一個經濟輝煌的時代。他對外進行戰爭,一方面是為了打擊國外的反法勢力,同時也促進了歐洲人民的覺醒,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另一方面侵略其他的國家,殺戮別的民族,雖然也是為了法國,但是這不被人認同的,就像資本主義為了完成他的資本的原始積累,在殖民地瘋狂的掠奪和殘殺當地土著居民一樣式卑鄙的,讓人厭惡的。就像歌德說的:「他一生就像一個邁大步的半神,從戰役走向戰役,從勝利走向勝利。可以說,他的心情永遠是爽朗的。因此,象他那樣光輝燦爛的經歷是前無古人,也許還會後無來者。」而拿破崙留給法國的只有一個虛幻的榮光和再次來臨的動盪,巴黎的街道又成為一次次起義、革命和政變的見證。

滿意請採納

B. 法國的文化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錄1:法國經濟數據
GDP:78Y,610億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億法郎
工業企業:196,600家
農業/食品企業:72,000家
GDP增長率:2.3%(到1996年)
1996年總增長值:農業5.5%;工業和能源25.2%;服務業56.4%
現有就業人口:25,590,000

附錄2:法國的特點
盡管法國在地理上和種族上都是多樣化的,國家仍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個性。法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個性有強烈認同感。
現代法國的基本理念是保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統一。這些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附錄3:法國的外國人
外國移民在過去四十年中對法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繁榮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現前的經濟危機,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現在法國有大約不到四百萬的外國人(自1995年來占人口總數的6.5%)。自1990年來外國人所佔比例大致未變。

C. 英國人如何看待光榮革命,法國人如何看待大革命,美國人如何看待南北戰爭

都叫光榮革命了,英格蘭人肯定以為自豪呀。
法國大革命,雖然現在人看,都知道本可以不死那麼多人,本可以不那麼來回來去的殺,可當時法國是第一個,又有誰能做到更好呢。法國的國慶節現在也還是來自於大革命的,可見法國人還是認可大革命的積極性的。事實上確實是,因為前面沒有經驗,法國也相當於犧牲自己的很多人命去給後面的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實踐的例子
美國比較自由,沒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各種觀點大量存在,官方也比較實事求是。道義上本來南方是占優勢的,錯就錯在南方的奴隸制。美國南方民風相對東北部和西海岸而言保守,現在也還是。南北戰爭中聯邦軍還首開總體戰攻擊平民。肯定會有南方人仍然認為南方是對的,可怎麼樣呢,要知道現在美國的公民很多都是後來移民過去的,參加過戰爭的人的後裔只是現在美國人的一部分。對於多數人而言這些都不重要,發生了就是發生了,雙方各有各的動機各有各的理由,絕大多數人並不會愛好歷史和哲學

D. 法國人怎樣看待巴黎公社

這個問題比較糾結

因為巴黎公社被認為是早期社會主義的實驗,對於推翻資產階級當時的不公統治是有貢獻的,相信巴黎人民也深有感觸。而現在的法國則是資本主義國家,當然法國的政府不會希望法國人民再想以前一樣推翻政府,而法國的人民大多也都接受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
所以我認為從歷史角度來說,法國人還是會為巴黎公社感到自豪的。但是從政治角度而言,他們還是想盡可能消除它對意識形態的沖擊的。

不僅僅是法國內部,即使是在世界上,對於它的品論也是眾說紛紜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E. 法國人在影視上,為何不是很熱衷自己國家的歷史

其實,在近代的時候,法國發展是很不好的,而且,當時的社會也不是很穩定,可以說,戰爭是非常頻繁的,在勢力不等的條件下,在15世紀末,法國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


而且,在當時,法國的經濟文化方面發展得也不是很好,所以 對於這樣不堪的歷史,法國人是非常的不熱衷提及到的。

F.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那麼同樣是西方大國,法國為什麼沒有實行君主立憲制呢而是實行總統制!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半總統半議會制,即兼有總統制和議會制的特點,總統在表面上受到議會更多牽制,但實際上權力比居於總統制中的美國總統更大。其主要特點是總統凌駕於三權之上,議會權力受到多方面限制,設立政府總理職位。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是以憲法上最高實力機關出現,在整個國家機構中處於主導地位,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所在。憲法賦予法國總統的職權分為兩類:一般權力和特殊權力。總統的一般權力包括人事權(任命總理和根據總理建議任免政府其他成員)、立法權(公布法律)、行政權(主持內閣會議討論和決定政府的各項重大的方針政策)、司法權(總統保證司法獨立)、軍事權(總統為軍隊的最高統帥)、外交權(派遣駐外大使及特使並接受外國大使及特使)、發布咨文權等。總統的特殊權力有三項:解散國民議會的權力,舉行公民投票的權力,行使憲法第l6條規定的非常權力。總統在行使這些特殊權力時均不需要任何副署,這就是說,總統可以獨立地、自由地行使這三項特殊權力。這三項特殊權力是第五共和國總統權力擴大的突出表現。1958年的法國憲法規定,總統由選舉團間接選出。1962年,修改後的憲法規定,總統由全體公民直接普選產生,這進一步加強了法國總統的政治地位。戴高樂指出:「選舉總統的人民已經把國家不可分割的權力完全賦予總統。除了由總統授予並維護的權力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的權力。」[1]從解散國民議會、任命政府總理、保證司法獨立等權力中,可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是凌駕於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之上。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議會實行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議會是法國的立法機關,兩院共同行使立法權、審批國家預算權和監督政府權,但這些權力都受到了諸多限制,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在立法權方面,第五共和國的議會只對憲法所列舉的事項擁有立法權,所有屬於政府制定行政法令范疇的問題,議會均不能進行立法。法國現行憲法第38條規定:「政府為實施綱領起見得要求議會授權它在一定時期內以法令對於通常屬於法律范圍內的事項採取措施。上述法令經征詢行政法院意見後,由內閣會議予以制定」。可見,政府為實施其施政綱領,還可要求議會委託立法,即要求議會授權其制定法令。這是擴大行政權力,縮小立法機關權力的一種表現。在財政方面,財政審批權本應是議會的傳統權力,然而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財政法案提交給國民議會後,若議會兩院在70天內未能作出答復政府就可以法令的形式頒布使之生效。在監督政府方面,議會的質詢權和彈劾權也受到重大限制。在第三、第四共和國時期,有辯論的質詢結束後,要進行投票表決,如表決結果為不信任,政府便要倒台;在第五共和國,質詢辯論後不再進行投票表決。當然,國民議會可以通過一項不信任案,迫使政府辭職,但是,憲法對此作了極嚴格的規定,致使議會的彈劾權難以行使。這些限制性規定進一步保證了內閣的穩定。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設立了總理這一職位,總理作為政府首腦,具有三項作用。第一,工具作用,總理實際是總統行使職權的工具,使其能集中精力關注大政方針,穩定地處於國家權力體系的中心。第二,中介作用,總理是總統與議會的中介,這是「半總統制「的核心特點。一方面,總理由總統任命,具體貫徹總統的大政方針。雖然這一任命是有限的,只能任命議會多數黨領袖為總理,總統也不能任意干涉總理的具體施政,但總理依然要對總統負責;另一方面,政府雖不從議會產生,但總理卻要對議會多數負責,實際是為總統的政策向議會多數承擔政治責任,起到一種緩沖作用,因而保證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也鞏固了總統的地位。第三,「保閣」作用,議會雖可實行倒閣,但其主動權卻在總理手中。因為第五共和國憲法沒有明確規定內閣組成後總理必須立即向國民議會報告施政綱領,以至於自1962年開始,政府再也沒有報告過施政綱領,通常只提出一項高度原則的政策聲明,即使如此,也不進行信任表決。[2]總統和總理的職位分屬兩人,並且兩個職位都握有實權,這樣就會出現「左右共治」的情況。「左右共治」即總統和總理兩個職位分屬於左翼和右翼兩個政黨,如1986年3月一1988年5月,總統是左翼的密特朗,而總理是右翼的希拉克。

從上述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享有廣泛的實權,既有解散議會的權力,不受議會的直接制約,又有任命政府總理的權力,而且還可控制最高法院,實際上總統的權力凌駕於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之上。第五共和國的政府總理由總統任命,但同時又要對議會負責,實際是處於總統和議會之下,負雙重責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半總統半議會」政治制度的優點是,權力相對分散,不易於導致專制和專權,總統握有一定的實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其缺點是,行政權力的分散使得政府權威較弱,不利於國家管理,而且「左右共治」現象又導致了政黨間的爭權奪利,損害了政黨的形象,也不利於社會問題的順利解決。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最終走上了半總統半議會制的道理,究其原因,在於法國政治制度形成過程中,受到了自身的小農政治文化、啟蒙運動帶來的理性主義思潮以及獨特的民族性格的影響。

在18、19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在英國,資本主義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基本上還是蟄伏在封建的社會結構中;在法國,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經過多次反復,小生產者由此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小農經濟成為當時法國普遍的一種生產方式。在法國,小農在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對抗的夾縫中得以生存下來,且數量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成為「法國社會中人數最多的一個階級」[3]。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形成了特有的小農政治文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小農階級社會自主意識弱化。馬克思指出,小農由於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同其他階級不同,所以他們形成一個階級。但是,「由於各個小農彼此間只存在有地域的聯系,由於他們利益的同一性並不使他們彼此間形成任何的共同關系,形成任何的全國性的聯系,形成任何一種政治組織,所以他們就沒有形成一個階級」[4]。小農的這種階級狀況使得他們不可能形成任何先進的民主要求,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來保護自己的階級利益,而只能把自己對民主的追求依附於其他階級,一定要別人來代表自己的利益和願望。其二,崇拜權威。資產階級的皇帝拿破崙所實行的土地分割政策在當時使農民擺脫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壓迫,所以拿破崙的形象在小農階級心目中十分高大,以至於使小農們對拿破崙的崇拜可以延續並轉移到他的侄兒路易·波拿馬身上。他們相信,只要路易·波拿巴當上總統,登上皇位,就能取消一切捐稅,並「將會把一切失去的福利送還他們」[5]。在這種對權威的盲目崇拜下,國家由此成了一切社會關系賴以存在的中心點,而掌握國家權力的人也就成為了全社會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自主意識弱化而又崇拜權威的小農政治文化為第五共和國的半總統半議會制的建立提供了條件,第五共和國總統的權力集中而強大,可以凌駕於三權之上,與小農政治文化中的崇拜權威心理有著密切聯系。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權力的超然源於小農政治文化中崇拜權威的心理,而議會權力的削弱則主要是受到啟蒙運動中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17世紀,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法國思想家們高舉「理性主義」的旗幟,批判封建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挾擊中世紀的神學教條,清掃封建社會的傳統與愚昧,要求建立一個合乎理性的社會和國家。理性的啟蒙思想及其宣傳,實質上是資產階級為向封建統治者奪權、確立資本主義制度而在意識形態領域內所進行的輿論准備。其中,對第五共和國半總統半議會制度的確立影響最深的是盧梭的公意思想。在盧梭看來,公意是永遠正確的。因為惟有公意才能按照國家創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來指導國家的各種力量;它永遠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它沒有也不可能有與構成主權者的個人的利益相沖突的任何利益,它不可能損害共同體的全體成員,也不可能損害任何個別的人。因而,公意是其他一切意志的惟一規范。[6]盧梭還認為,判定一個意志是否符合公意的惟一辦法就是召開人民大會,通過投票進行表決。因此,他提倡實行直接民主制,反對代議制。而第五共和國半總統半議會制的突出表現正是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總統,公決重大法案);議會權威下降;總統權力集中強大、地位穩定超脫並只對選民負責。可見,半總統半議會制的確立受到了盧梭公意思想的深刻影響。

法蘭西獨特的民族性格在其政治民主發展中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於民族成分的復雜與多樣,法蘭西民族性格也呈現出復雜和對立的特點。正如羅丹所說:「法國天性,是理想主義的,形而上學的;它既迷戀抽象,又深切關心真實;它注重實際,卻又能迅速發揮大膽的創造精神;它思考著宇宙,然而永遠只以全人類的名義說話;它極為敏感,因而也極易塑造;它無限溫柔,甘心使自己的力量拜倒在文雅纖弱的腳下,表現出它的騎士精神和風流本色;它又是極度靦腆,不得不為自己的過分溫柔蒙上一張諷刺的面罩,從而又顯示出彈唱故事及演出鬧劇的本領」[7]可見,法國人好幻想,熱中抽象理念,追求完美理想的實現,於是非常情緒化,沖動、狂熱,不安現狀,求新求變,但又缺乏實幹才能,往往熱鬧一陣之後見無實效,很快便茫然不知所為,轉而又尋求權威以建立新的秩序。這種復雜而又矛盾的民族性格在政治文化領域則表現為感性與理性的對立和統一、沖突和平衡。第五共和國的半總統半議會制正在這種對立統一的突出體現:在感性方面,法國人民由於對第四共和國政體的強烈不滿而對制度改革充滿激情,這種激情鼓舞了改革的進行,最終確立了半總統半議會制;在理性方面,法國人民在經歷了第二、第三與第四共和國的多次失敗嘗試之後,總結教訓,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了半總統半議會制。因此可以說,第五共和國的半總統半議會制是法蘭西民族感性與理性精神的結合。

G. 《大國崛起》論述法國政治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位於歐洲大陸的最西端。

三百多年前,它憑借路易十四的強大王權,稱霸一時;兩百多年前,它依靠拿破崙的軍功橫掃歐洲。在19世紀,它擁有的海外殖民地僅次於英國。

這里曾經孕育出影響近代世界的啟蒙運動,曾經進行過各種社會理想的實踐。

三百年來,無論世界格局如何變幻,總是能夠聽到它在大國舞台上發出的聲音。法蘭西這個彌漫著激情和理想氣息的國家,究竟憑借著什麼力量,在風雲變幻的歷史進程中一直呈現出別樣的風景?

本集片名: 第五集 激情歲月

法國國家檔案館成立於1790年,這里收藏著法國自7世紀以來的珍貴文物和檔案資料。這是一本200多年前的記事簿,它的主人是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國王的日記寫得非常簡潔,除了在出門打獵的日子裡,記下獵物的數量之外,其他的時候,都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個字。

「14日,星期二,無事」。這是路易十六對1789年7月14日的描述。顯然這一天在國王看來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平淡。因為,連經常進行的獵鹿游戲都沒有,所以,無事可記。但是,路易十六認為無事的這一天,卻成為一個改寫法國歷史的最重要的日子。

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進攻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因為巴士底獄被認為是專制王權的象徵,摧毀它是推翻專制統治最具有象徵意味的行動。

7月15日早晨,路易十六聽到了大臣的匯報。他吃驚而困惑地問:「怎麼,造反啦?」大臣回答說:「不,陛下,是一場革命。」

這場革命被後世稱為法國大革命。

路易十六剛剛從睡夢中驚醒,革命已經開始了急風暴雨般的進程。法國的最高權力很快就從國王手中轉移到國民議會那裡。攻佔巴士底獄之後僅僅20天,國民議會就宣布:廢除一切封建特權。這意味著120多年前由國王路易十四建立起來的絕對君主制被宣告死亡。

法國為什麼會爆發一場摧毀絕對君主制的革命?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路易十四和他創建的制度究竟給法國帶來了什麼?

1661年,就在中國清朝的康熙皇帝登基的前一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開始臨朝親政,後人在這兩位東西方的君王身上發現了諸多相似:同樣是幼年稱帝、雄才大略,同樣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掌握著高度集中的王權,並藉此把自己的國家帶到了一個鼎盛時期。

巴黎西南郊的凡爾賽宮,是人們遐想三百多年前法國盛世的最佳標本。這座富麗堂皇的宮殿,正是當年路易十四表演絕對王權的碩大舞台。

年輕的路易十四親政後,第一個措施就是廢除首相,一切國家事務的決定權都集中到他一個人手中,政府中一共只有六名由他本人親自選定的大臣,大臣們每周開會討論國家大事,但做決定的人永遠只有一個——就是國王自己。

采訪:法國巴黎政治學院 教授 讓·呂克·杜米納克

當路易十四說「朕即國家」時,他實際上是在說三件事。首先他代表國家,然後他統治國家,最後他是國家精神具體化的表現。跟當時的歐洲其他國家相比,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因為法國不僅有君主專制的政體,更有一套強大的國家機器,這套國家機器允許法國首先可以深入地發展經濟,尤其是農村經濟,同時建築了很多要塞、城堡,能夠更有效地進行一場戰爭。

然而,這位讓法國第一次稱霸歐洲的君主去世僅僅74年後,大革命就推翻了曾經給國家帶來巨大榮耀的絕對君主制。這是為什麼呢?

為了爭奪歐洲的霸權,路易十四在親政的54年間,打了31年的仗,曠日持久的戰火逐漸掏空了法國的國庫。於是,作為國家財政來源的稅收逐漸成為矛盾的焦點。

采訪:法國巴黎政治學院 教授 讓·呂克·杜米納克

當時法國社會被分為三個等級,貴族、教士和平民。在這三個等級之間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前兩個等級,他們有優越的條件,不需要納稅,但卻享受稅金和其他的特權,第三等級,他們只有工作的權利,而且還要納稅。

特權階層和第三等級的矛盾顯而易見。在路易十四時代,因戰爭而不斷增加的稅收,則讓這一矛盾愈演愈烈,君主專制的弊端日漸凸顯。

正如一位法國學者所說,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沒有一種機制能保證國家抵制不合法理的行動。路易十四統治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還有絕對權力的整個系統。君主專制已經像君主本人一樣筋疲力盡。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大革命研究所 所長 讓·克萊門特·馬丁

一個人表面上看死於感冒,實際上他早已有病,身體已經很虛弱,所以一得感冒就死了。法國當時實際上已經被很多矛盾所困擾。

1774年,路易十六繼位。此時,東方的大清帝國正在安享乾隆年間的盛世,但歐洲大陸最西端的國王路易十六卻沒有這么好的運氣,先祖留給他的難題要遠遠超過榮耀。

據說,路易十六溫和內向、處事猶豫,最大的愛好是拆裝鐵鎖,但是,這位鎖匠國王卻沒能打開困住國家前進的枷鎖。

在他登基14年後的一場天災中,法國社會的矛盾被激化了。連續性的全國農業歉收,使得1789年成為整個18世紀中麵包價格最貴的一年。市民們幾乎要花掉全部收入才能勉強吃飽肚子,農民們卻在承擔比往年更重的賦稅。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 教授 雅克·馬塞

他們必須向封建領主付地租,或者向有土地的貴族和資產階級納租,有些資產階級也擁有土地,因為在農村當時還存在一千多年的封建稅制,另外一種皇家稅,包括人頭稅,還有一種非常不得人心的鹽稅。

兩百多年前的漫畫,描繪出當時法國社會的景象:沉重的賦稅全都壓在第三等級身上。

與此同時,戰爭仍在繼續。為了解決財政危機,路易十六嘗試著對特權階層征稅,結果卻引來強烈不滿。這使得國王成為全體國民的對立者。

為了解決財政危機,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被迫召開已經中斷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但是,三個等級代表的願望都落空了。憤怒的代表們組建了國民議會,提出制定憲法的要求。路易十六卻強令解散國民議會,同時調動大批軍隊開赴巴黎。

國王與民眾之間最後一次協商的機會喪失了。

革命以汪洋恣肆之態快速蔓延,民眾不僅推翻了國王,而且開始以新的理想來設計國家的方向。

今天,在法國國家檔案館里,珍藏著一份記錄了一百多年前法國革命理想的文件。這份文件,被歷史學家們稱為「新制度的誕生證書」。

法國國家檔案館工作人員:

這里收藏著法國最珍貴的文物,下面我將向你們介紹其中的一件----《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它的第一段這樣寫道:「組成國民議會之法國人代表認為,無視、遺忘或蔑視人權是公眾不幸和政府腐敗的唯一原因。」

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宣言共17條,它庄嚴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終如此;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

《人權宣言》從根本上否定了舊時代的王權、皇權和特權,並確立以人權和法製作為新的社會秩序的奠基石。1789年8月,從巴黎傳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聲音響徹整個歐洲。

采訪:法蘭西學院 院士 讓·皮埃爾·安格雷米

法國是以自由、平等、博愛這三大思想在全世界發揮影響的。人權在法蘭西民族的全部文化遺產中佔有重要地位,也載入了聯合國的憲章和世界文化遺產。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人權都必須得到維護。

從君主專制到張揚人權這樣大跨度的革命是怎樣產生的呢?法國大革命的新理念又是從何而來?歷史的奇異之處在於這些當時最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恰恰孕育在歐洲王權最專制的地方——法蘭西。

巴黎,一個聚焦全球目光的舞台。這個屬於全世界的文化、藝術之都,就誕生在掌握了絕對王權的路易十四手中。而他個人對藝術的喜好、支持和贊助,給這個城市注入了靈魂。

路易十四親自創辦了法蘭西舞蹈學院、音樂學院、喜劇院、建築學院和科學院。他本人從七歲開始就每天堅持芭蕾訓練,並親自扮演太陽神阿波羅,由此還獲得了「太陽王」的美名。

這一時期的法國在建築、繪畫、戲劇、舞蹈等方面將古典主義藝術發展到了高峰,顯示出極大的文化影響力。整個歐洲的宮廷和貴族都以會說法語為榮,所有的外交條約都用法文來撰寫。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大革命研究所 所長 讓·克萊門特·馬丁

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社會在歐洲占優勢,法國為歐洲各種事業在思想上發揮了榜樣的作用。當時的專制政體和文化藝術發展之間不存在對立,兩者之間是比較協調的。

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法國的沙龍文化之風日漸興盛。貴婦人家中寬敞、雅緻的客廳,給藝術家和思想家們提供了講壇和聽眾,刺激著他們的靈感和激情。

與此同時,剛剛在巴黎出現不久的咖啡館則為市民們提供了各抒己見的場所。啟蒙思想就這樣在沙龍和咖啡館里被不斷地宣講、辯論和傳播著。

采訪:法國巴黎1787咖啡館 老闆 基爾

這些咖啡館是大革命時期,人們的活動場所。當時人們的思想十分活躍,大家都希望改變那個舊世界。

這個盒子里的珍貴收藏,是兩百多年前的一顆充滿激情的心臟。它的主人伏爾泰說:「我的心臟在這里,但到處是我的精神。」

因為堅持不懈地批判宗教蒙昧主義,伏爾泰被公認為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

他在文章中寫了這樣一段對話:「一些知名人士在討論,誰是最偉大的人物——是愷撒、亞歷山大、成吉思汗、還是克倫威爾?有人回答:毫無疑問是艾薩克·牛頓。非常正確,因為我們應該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來統帥我們頭腦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來奴役人的人,是認識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大革命研究所 所長 讓·克萊門特·馬丁

啟蒙思想是個長期的國際性的發展過程,18世紀末在歐洲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可以說啟蒙思想促使知識和天賦人權的傳播,因此使人民以新的觀念看待國家、政權機構、宗教生活。

伏爾泰和所有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如同沖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科學和理性之門。而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認識到自己是人。」 這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內在動力。

伏爾泰去世後,他的棺木上刻了這樣一行字:「他拓展了人類精神,他使人類懂得,精神應該是自由的。」

如果說伏爾泰是舊制度最有力的批判者,與他同年去世的另一位思想家盧梭,則描繪了想像中的新制度。

采訪:法國巴黎政治學院 教授 讓·呂克·杜米納克

盧梭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社會契約的思想,他認為人民大眾有革命的權利,有義務去創造一個新的社會契約,這種社會契約不取決於財富,不取決於國王的意願,而取決於廣大人民的共同意願。盧梭實際上是創立了法國大革命的基礎,甚至可以說他通過闡明革命的意願是高於傳統的國王和宗教的意願,從而給了人民革命的權利。

盧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隻手,握著一支火焰濃烈的火把。這支火把很快就點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1789年,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在啟蒙運動聲勢最盛的這個國度,思想最終演變成行動。那麼,這個在啟蒙思想指引下產生的理想的社會制度,怎樣才能變成現實?大革命後的法國,將走上怎樣的一條發展道路?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了,和君主制一起消亡的還有君主本人。四個月後,就在這個當時剛剛改名為革命廣場的地方,路易十六身首異處。

面對革命,法國國民激情澎湃。他們編制了「共和歷」以取代傳統日歷;街頭到處都是激昂慷慨的演說家;人們不再使用「先生」一詞,而是彼此稱呼「公民」。但是,群眾的激情漸漸地失控了。與此同時,害怕革命蔓延的歐洲各君主國組成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開戰。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 教授 雅克·馬塞

一些偶然的事件,一些預想不到的事情導致了極端化,法國發生了與歐洲的戰爭,戰爭使革命走向了極端,使當時的形勢發生了轉折,這是始料不及的。

斷頭台酒吧,保存著巴黎唯一一座當年政府軍隊使用過的斷頭台,它曾經殺人如麻。當鍘刀落下時,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昔日的恐怖。

1793年春天開始,巴黎成了一座革命氣息和恐怖氣氛交織的城市。

凡是涉嫌叛變共和國的人都上了斷頭台。一項最高的記錄是:38分鍾內,斷頭台砍下了21個頭顱。全國大約有4萬人被處決。

這時的人們已經忘記了四年前頒布的《人權宣言》對自由的定義:「自由就是能夠做任何無害於他人的事情。」

革命的行動背離了革命的理想,法國將往何處去?誰能夠領導法蘭西走出困境,恢復光榮?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決12年之後,法國人再次選擇了一位皇帝來領導國家。

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這位皇帝是民眾選舉產生的。法國成年男子中,有357萬人投了贊成票,反對的只有2569人。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大革命研究所 所長 讓·克萊門特·馬丁

法國人之所以接受拿破崙政府,他們認為拿破崙代表了一種能夠控制社會的力量,能夠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後來拿破崙又代表了一種征服歐洲的希望,法國人民之所以在初期支持拿破崙,是希望法國實現和平繁榮、並且征服歐洲。

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革命、恐怖和動盪之後,人們開始強烈地渴望社會的安定,期盼著強有力的人物出現,結束國家的混亂和危機。在戰場上節節勝利的拿破崙,讓法國人看到了恢復秩序和權威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拿破崙頒布《民法典》,宣誓效忠法律的行動,讓已經飽受啟蒙思想熏陶的法國人看到了延續理想的希望。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拿破崙學院 教授 奧立維·布登

當他宣布登基的時候,他宣誓忠於1789年的革命原則,也就是說尊重人權、自由、平等,他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通過這個民法,確立革命的原則。

這部1804年正式實施的《法國民法典》,是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在圍繞法典草案召開的102次討論會中,正在領導戰爭的拿破崙親自參加了97次。後人把這部沉澱了啟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的民法典稱為《拿破崙法典》。

在兩個世紀後的今天,法國的現行法律仍基本遵循《拿破崙法典》。《法典》對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因為,拿破崙將它帶到了自己征服的每一片國土上。

1811年,隨著連續四次反法同盟的灰飛煙滅,整個歐洲都快要變成法國的了:拿破崙自己兼任著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的「保護人」和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他的兄弟們分別擔任了西部牙、葡萄牙、那不勒斯、荷蘭和威斯特伐利亞的國王。統領波蘭的是他手下的元帥;奧地利和普魯士是他的戰敗國,龐大的沙俄也成了謙卑的小夥伴。

拿破崙把法國帶到了自路易十四之後的又一個輝煌的頂峰。不同的是,在拿破崙時代,伴隨帝國擴張的,是法國大革命思想在全歐洲的傳播。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拿破崙學院 教授 奧立維·布登

這些國家被拿破崙征服以後,他直接或間接地在這些國家確立了新的原則,即法國革命的原則、平等的原則並摧毀封建制度。

拿破崙把有史以來最大的榮耀帶給了法國。在37歲生日的那天,他親自為凱旋門奠下第一塊基石。沉浸在勝利中的拿破崙不會料到:他本人並沒有機會從凱旋門下凱旋。

從俄國冰凍的荒原開始,最後經由滑鐵盧的慘敗,當了11年皇帝的拿破崙在大西洋的一個孤島上終結了自己短暫的輝煌。

拿破崙兵敗的根源在於,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著一切民族壓迫行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國的人民先是在拿破崙的指引下覺悟到這一點,然後在這位導師的侵略行為背叛了革命原則時轉而反抗。

采訪:法國巴黎第一大學 教授 雅克·馬塞

人民不愛武裝的傳教士。戰敗國人民也反對武裝傳教。

拿破崙以軍事力量和民族壓迫來傳播自己的價值觀念,讓法國從稱霸歐洲的頂峰,重重地跌落下來。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國家的未來。後來的一位法國政要從拿破崙身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位偉大人物的一生,對於軍人、統治者和政治活動家都是極有教益的,也包含著對於公民們的教訓。它教導他們:決不應該讓他們的國家聽任一個人的權力去擺布。」

拿破崙留給法國一個虛幻的榮光和再次來臨的動盪。巴黎的街道成為一次次起義、革命、政變的見證。法蘭西的土地成了一個政治哲學的大實驗場。1789年之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法國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革命,兩個帝國,兩個王朝,還有兩個共和國。

動盪之中,大革命的思想原則始終未能真正鞏固確立。法蘭西將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

歷史給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答案。在反復的革命和復辟過程中形成的共和派與君主派,在相持了半個多世紀後,終於不再選擇激烈的對抗。在雙方的相互妥協下,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誕生了。此時的法國也剛剛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

采訪:中國法國研究會 會長 蔡方柏

1870年到1913年這四十多年時間,法國的工業生產幾乎翻了一番。應該說,這個時候它是在發展的,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它同別的大國比起來,它的發展滯後,比較緩慢。再舉同時期發展的就是德國和美國發展的例子,在同時期,德國的工業生產增長了4.6倍,而美國,增長了8.1倍。

八十多年的動盪,使法國在與歐美大國的競爭中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正當它加緊追趕時,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再次影響了它的發展。

當納粹德國佔領了整個法國時,法蘭西徹底失去了往日的榮耀。

法國是否還能再次回到世界大國的舞台上?它將依靠什麼力量實現國家的復興?

法國巴黎聖母院主教 :

那些為了解放犧牲在戰場上的人,和那些鼓動者,以及那些指揮者,包括戴高樂將軍,和他的一些部下,一些擁護他的人,我們一直為他們祈禱。

每一年的8月28日,在巴黎聖母院都要舉行集會,紀念巴黎從納粹統治下獲得解放。

在法蘭西面臨亡國之際,歷史選擇了孤身一人在倫敦組織抵抗運動的戴高樂。戴高樂將他的抵抗運動命名為「自由法國」,他說:「法國抵抗運動的烈火不應熄滅,也不會熄滅」。

1944年,象徵勝利的法國凱旋門,終於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凱旋。

在戴高樂的帶領下,為了自由而戰的法蘭西民族不僅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為戰後法國的復興鋪就了道路。

采訪:法國前總統 吉斯卡爾·德斯坦

戴高樂幾乎是單獨一人成功地贏得了法國的合法地位。他和羅斯福總統和丘吉爾首相一起參加了重要的國際會議,並使法國參加了柏林停戰的簽訂,使法國恢復了像中國那樣的大國地位,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作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總統,戴高樂決心恢復法蘭西應有的光榮。他說:「沒有了偉大,就沒有了法國」。但是,歷史已經清楚地表明:像路易十四和拿破崙那樣的軍事征服都不可能使法國獲得長久穩定的大國地位。戴高樂說,進步是維護國家獨立的唯一條件,一個經濟衰弱的法國,不可能在世界上真正立足。正是在戴高樂時代,法國的經濟全面復甦。

采訪:中國法國研究會 會長 蔡方柏

戴高樂這個信念,就是要把法國變成一個強大的大國,要發展經濟,使法國在世界上佔有它應有的地位。因此,他強調獨立,所以,這樣一個思想對他後來發展經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他發展經濟,搞他的工業體系,有他自己一套獨立的工業體系,例如說,航空工業,他要搞獨立的體系,他的核工業,他要搞獨立的體系、機械製造,他也有獨立的體系,所以,他整個體系是比較完整的。因此,戴高樂上台之後把當時的政局穩下來了。正好是遇到歐洲30年的黃金發展期,這個時候,法國的經濟都是百分之五、六甚至到七的,這么個速度在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戴高樂要求獨立的思想,謀求大國地位的思想就越來越明顯。

除了經濟實力,更為世人所稱道的是戴高樂帶領戰後法國,走出的一條獨特的大國之路。

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組織,並限令美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堅持獨立外交政策的法國,成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

采訪:法國戴高樂基金會 主席 伊夫·蓋納

我想戴高樂將軍對於各種政治體制是尊重的。……一個國家的體制應該適合那個國家和人民的情況。英國人的民主和法國人的民主是不同的,法國人和義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向世界發出了不可忽視的聲音。國家發展的獨立自主,國與國之間互相尊重、和平共處,是自由和平等的原則在國際事務中的實踐途徑。

正是在這樣的思想主導下,戴高樂實現了他心目中的偉大和光榮。直到今天,法國依然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

也正是這樣的一個法國,開始接近大革命提出的理想。經過兩個多世紀的努力,它逐漸找到了一條通過踐行啟蒙思想的原則而成就大國地位的發展道路。

先賢祠,被稱為法蘭西思想和精神的聖地。從大革命爆發兩年後的1791年起,這里成為了供奉法國偉人的地方。

兩百多年來先後安葬在先賢祠的72人中,有思想家、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其中僅有11人是政治家。是否能安葬於先賢祠,必須經過國民議會討論,並由總統最終簽署命令。

2002年,對於大仲馬是否應該被安葬在先賢祠一事,法國人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人認為他只是一位通俗作家,而先賢祠中供奉的都是代表法蘭西精神的偉人。希拉克總統說:「這是我們國家的大事」。最後,國民議會討論通過,大仲馬成為第72位安葬於先賢祠的人。

法國總統 雅克·希拉克:

他們用筆譜寫了法蘭西的歷史,並為它打上了印記,他們以激情和天才,捍衛了自由、平等、博愛,捍衛了共和國,他們是文化的火槍手。

這就是法國,對思想與文化的尊崇早已浸潤了人們的靈魂。

一個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會誕生偉大的思想。一個擁有偉大思想的國家,才能擁有不斷前行的力量。自由、平等、博愛,這是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也許這是永遠無法完全實現的願望,但是人們可以在無盡的歲月中無限地接近它。

正是在這一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法國以它卓爾不群的氣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H. 結合史時說明當時的法國是如何建立起一種長期穩定存在的政治制度的

動盪與變遷:近代法國政府制度演變
自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以來,法國先後經歷了三次君主立憲制、兩次帝制和五次共和制的交織,1875年憲法頒布以後共和制最終在法國得到確立。在共和制下具體來看,第二共和國(1848—1852年)實行總統制,第三共和國(1875—1940年)和第四共和國(1946—1958年)實行議會制。自第三共和國建立至今,法國政府主要由總統、內閣、參議院(議會上院)、國民議會(議會下院)等組成。
從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至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法國議會的職能不斷地擴大,其組織結構更加完備,地位作用也日益增強。1848年的二月革命和六月工人起義導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憲法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誕生,在浩浩盪盪的政治革命的力量下,公民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民主自由,國民議會也獲得了較大職權,這使得第二共和國議會相較之前的代議機構,其職能、選舉方式和成員成分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很大部分都是積極的,在職能方面,議會被賦予更大范圍的職權和主動權。根據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憲法規定,議會實行一院制,該議會稱為立法議會。立法議會有權通過法律、開征新稅、批准政府預算,唯有立法議會自身作出決定才能提前解散議會,任何人包括總統在內不得解散議會或延長議會的法定任期。在選民資格方面,立法議會每3年選舉一次,議員由普選產生,凡年滿21歲、在本地區居住6個月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擁有選舉權。到了第三共和國時期,議會的權力進一步擴展,第三共和國憲法強化了眾議院的權力使總統的權力中心逐步消失,議會成為了真正的權力中心。眾議院對立法提案有很大的修正權,政府從眾議院產生並對議會負責,接受議會的監督。此外,議會還設置了與政府部門相對應的專門委員會,使議會對政府進行有效的監督。議員可以對政府進行質詢,並可導致政府的倒台。到了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人將民主傳統推向極端,將民主傳統的化身——議會置於不可挑戰的「至上」地位,以毀壞行政權威為代價來維護議會權威,議會動不動就通過對內閣的不信任案使其倒台,行政權淪為立法權的附庸,這偏離了分權制衡的原則;另外,國民議會選舉實行比例代表制,由於比例代表制相對有利於小黨的發展,從而促成了議會中政黨林立的復雜局面,沒有任何一個黨派可以獲得國民議會的過半數席位而單獨組閣,勢均力敵的多個黨派只能形成聯合內閣執政,各政黨間圍繞著組成和運作聯合內閣勾心鬥角、爭權奪勢。以上兩個方面導致內閣嚴重不穩、行政效率低下,在第四共和國短短的12年間竟然走馬燈般更迭了25屆內閣,也曾經有一次因無人能滿足組閣條件致使國家連續185天無人治理,導致政局和整個社會動盪不安。
由動盪到穩定:戴高樂的政治變革
如前所述,頻繁的內閣更迭使得法國證據始終處於激烈的變革之中,公共政策難以得到持續有效的推行,1958 年駐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軍發生叛亂,反對現存的軟弱政府,支持戴高樂上台,至此第四共和國崩潰。當時的法國總統科蒂承認:「從基本上說,我們(第四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步伐了。」為了應對危機,議會授權戴高樂組閣並主持制定新憲法即1958 年憲法。新憲法經全民公決以79.2% 的壓倒性多數通過後於1958 年10月4日正式生效,法國建立起半總統半議會制的政府制度,第五共和國自此開始,戴高樂當選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戴高樂對法國政治結構的改革主要指向在於強化國家能力提高行政效率,保障內閣的相對穩定。歸結起來,其憲政改革思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大大加強總統權力和削弱議會權力,使行政權威高於議會權威,大大降低立法權對行政權的影響。(戴高樂認為,「政府(內閣)絕不可以從議會產生出來」,「應由全國人民直接委任的一個超黨派的元首遴選出來」)第二,在保留議會制因素的前提下,改革國民議會選舉制度,採用兩輪投票制,促進政黨的兩極化,以促成一黨主導的清一色左翼或右翼內閣的建立。與第三和第四共和國經常以中間派政黨為主體拼湊中左或中右內閣致使政局動盪相反,左、右兩極輪流替換上台有利於第五共和國政局的穩定。1958 年以後,新的政府制度對於法國能夠較好地處理國內危機和較快地提升國際地位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小 結:
從制度史的角度來審視近代法國政治制度變遷,可以看出,在經歷由議會制向半議會半總統制過度的過程中,法國的國家能力也不斷增強。如果說法國總統是集權傳統的象徵,議會是民主傳統的象徵,那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法國確立的半總統半議會制度就是歷史上法國這兩種傳統的結合體,相對穩定的政府保證了公共政策的持續推行,法國政局也由動盪走向了穩定。

閱讀全文

與法國人如何看待自己國家的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