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多少家咖啡廳

法國多少家咖啡廳

發布時間:2022-07-17 12:16:44

① 法國咖啡的相關事件

在過去15年裡,每天下班後,露茲·薩爾法蒂都要前往附近一家咖啡館要一杯白葡萄酒,一邊抽根香煙。對她來說,天底下最快樂的事情莫過如此。
法國在全國絕大多數公共場所推行的禁煙令將於新年擴大到酒吧、餐廳、飯店和夜總會,也包括了法國人最喜歡去的場所——咖啡館。
盡管在咖啡館外有專門的吸煙區可以吸煙,但不能讓所有煙民滿意,「我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65歲的薩爾法蒂說道,「或許,我只得將就著喝完葡萄酒,然後回家抽煙。」
盡管不少法國人表示對咖啡館內禁止吸煙感到不可思議,但民意調查顯示,66%的法國人支持禁煙法令,而持反對意見的人也沒有鬧出大的抵制活動來。自從巴黎的星巴克實行「無煙化」、「健身總統」薩科齊上台以來,禁止在咖啡館里吸煙似乎是法國人又一擺脫傳統的做法。當然,過程當中難免也有痛苦的一面。
「我的顧客們全都抽煙,員工們也一樣。這下我們該咋辦啊?」巴黎Le Panier以及Le Faitout這兩家咖啡館的老闆、43歲的科隆布說道。
對科隆布來說,新頒布的禁煙令也帶來了實際問題。他解釋說,禁煙之後,人們再也不能在咖啡館里吸煙解悶了,也就不願意為點的菜和飲料等候很久了。如此一來,廚師和侍應生幹活的節奏就得加快,顧客的流通速度也變得快多了——這顯然有悖於傳統的法國生活方式。「人們在咖啡館慢悠悠地喝上它幾瓶葡萄酒、一邊進餐一邊聊天的日子怕是再也不會有了。」他說道,「咖啡館整個的氛圍都將完全改變。」
多少年以來,巴黎街頭無處不在的咖啡館里總是人頭攢動。人們在裡面悠然地呆上幾個小時喝酒或喝咖啡的時候總喜歡抽上幾根煙。在吃大盤裝的乳酪或喝洋蔥湯的時候也同樣抽煙,在裡面看報紙、小說或課本的時候亦復如此,而在閑聊、失戀或為政治問題而爭辯的時候,更是如此。想當年,哲學大師薩特與西蒙·德·波伏娃就是在著名的「花季咖啡館」煙氣繚繞的氛圍中暢談哲學的。他們參加塑造的咖啡館煙氣繚繞的形象至今猶存。
「吸煙的人更有激情。」51歲的維羅妮卡·莫蘭說道。她已有40年的煙齡,是巴黎熙攘的克里奇廣場附近Le Cyrano咖啡館的常客。「我們比一般人更敏感,我們思考和探討問題起來也深刻,我們容易變得陶醉,我們反叛常規。」
但如今,與他們的浪漫想像相反,這些吸煙的反叛人士發現他們越來越被邊緣化。「咖啡館內禁止吸煙無異於這一類型人物的終結。」莫蘭說道,「現在,人們熱衷於更加拚命地工作以掙得更多的錢,熱衷於保持上進、保持體形及使自己看上去形象良好。」
而就此認為吸煙在法國將成為一件老掉牙的事,這也未免有些牽強。畢竟,法國歌壇教父兼詩人塞吉·金斯伯格叼著煙斗的形象婦孺皆知。不過,吸煙禁令的頒布似乎意味著法國文化的一個轉變,它給人一幅更健康、更現代也更具適應性的形象。
有著悠久抽煙傳統的愛爾蘭和義大利分別於2004年和2005年實施了禁煙法令,結果倒也很順暢。在德國,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規定,而柏林,將與法國一樣,自明年元旦起禁止在一切封閉性公共場所內吸煙,包括深受柏林人喜愛的咖啡廳。
當然,對禁煙法令滿腹牢騷的人不是沒有。不滿於禁煙法令的法國人說,它幾乎是對法國咖啡館一項最重要的功能——社會潤滑劑功能的摧毀。
「在法國,咖啡館是各個社會階層交往、融合的地方。」莫蘭說道,「每一個人都去那兒,上自老太太,下到學生們。這下可好了,咖啡館內將不再有各色人群了,有的只是30來歲的有產階層。」
「人們常說,咖啡館是一個國家的寒暑表。」54歲的塞西爾說道,她是巴黎馬萊區(巴黎歷史文化的中心地帶)一家兼售煙草的酒吧店La Fronde的店主。「在咖啡館里,我們一邊抽著煙,一邊會見新朋友。人們在這里一起交流思想,傾聽並相互學習,海闊天空地談論著一切。如果把這些都禁止了,我們還剩下些什麼呢?」
從很多方面來看,La Fronde是巴黎咖啡館一族生活的典型寫照:清晨時分,身穿鮮綠制服的街頭清潔工與衣著光鮮的商界人士並排坐在一起喝咖啡;到了午餐時,普通工薪族又與刻意打扮得亂七八糟的嬉皮士們一起在酒吧用餐,各種年齡的就餐者們不時地碰到身旁人的胳膊;在傍晚的下班高峰期,在一片歡快的交談中總是傳來人們喝酒碰杯的脆響聲;但不管在哪個時候,唯一不變的是酒吧里不被留意的或飄揚或繚繞的煙氣。
43歲的瑟孔達是這家酒吧的常客,盡管並非煙民,他也覺得即將生效的禁煙法令有點過分。「法國人一向以『自由、平等、博愛』為自己的座右銘。」他說道,「而咖啡館正是這種精神的生動體現。在以前的咖啡館,你想抽煙就可以抽煙,啤酒的售價對大家都是一樣的,各色各樣的人群盡可以相互交談。對於以前的這種生活,新的禁煙令將會是一大妨礙。」
瑟孔達認為,在遠離巴黎的小村莊,人們對禁煙令的感受將更加強烈,因為在那裡,咖啡館是人們唯一的社交場所。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懷戀起咖啡館的好處了——它將社會各個階層聚集在一起,盡管有時人們之間不過是說幾句話、對抽幾根香煙。

② 法國哪家咖啡館與法國大革命有關

1789年7月12日,Camille Desmoulin
站在Cafe de Foy的桌子上,揮舞著雙槍向他同胞們發出歷史性的 咆哮 :「公民們,武裝
起來!」巴士底獄 因此於兩天後攻陷,法國大革命便開始了。
Cafe de Procope是這家咖啡館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③ 咖啡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咖啡文化是什麼時候得以大力發展的

"咖啡」一詞根自希臘文「Kaweh」,世界各國都是有咖啡生豆的身影,只需氣侯合適,它都可以和平常一樣生長發育。現磨咖啡的意思是「能量與激情",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現磨咖啡通道的情況下,的確有一點苦味的味兒,在入咽喉後那一刻,覺得有一絲甜,品現磨咖啡,便是品人生道路,累了喝一杯提提神,好朋友閑聊休閑娛樂一下喝一杯,當心煩的過程中喝一杯咖啡,瞬間苦惱化為烏有。咖啡的價格高底不一,較貴的要屬牙買加的現磨咖啡,牙買加的咖啡全是種植於橫斷面海島的山峰陡坡上。

早在十六世紀,咖啡就深深影響到了社會習俗和本人生活方式。咖啡廳一直歐洲地區文壇、文藝界及政界名人們的聚會活動點。伏爾泰聲稱他一天喝40杯現磨咖啡,傳聞巴爾扎克寫《人間喜劇》時喝過5萬杯。 第一座咖啡廳發生於1660年的法國巴黎,得到了文人墨客、世術家和諸崗位職責盧梭、狄德羅、丹東市、羅伯斯庇爾等那時候社會名流們的積極主動冠名贊助。單單從這種名稱就可以看得出,咖啡廳在那時候社會發展中飾演了一個多麼的關鍵的人物角色。水城威尼斯的第一家咖啡廳開業於1683年,短時間斯內就發展趨勢到200好幾家。在巴黎,第一個開咖啡廳的是個波蘭人,他不僅挽救了巴黎不會受到土爾其侵害,還創造了一種新型飲法:過慮掉咖啡渣,隨後加蜜使其變甜,再放牛乳。

④ 法國的哪些咖啡館比較有名

我選擇咖啡館,比較喜歡在夏日的午後,擇一露天的台位,不在乎哪家,遮陽傘下,朝陽而坐。要一杯咖啡,加糖和奶,等它涼了,一口氣喝下。外面很熱,你可以感覺咖啡流進體內的涼意,以及殘留的余澀。開車去大西洋海岸,在海灘上曬了一下午太陽,然後在靠海岸成排的咖啡館里喝咖啡,就是這樣的感覺。可每次去巴黎就不同了。 巴黎名人濟濟,名咖啡館也濟濟。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學院文人聚集,藝家崢嶸,從20世紀初就落下口碑。一時咖啡館林立,文人雅士,進進出出,喝杯咖啡,成了時尚———那個時代曾被美譽為咖啡文化時代。 隨著時光的流失,那些留下名人足跡的咖啡館也日漸名聲大噪。像LIPP咖啡館,始建於1880年,全名是BRASSERIELIPP,BRASSERIE原是法國東部靠近德國邊境阿爾薩斯地區的特色酒店。LIPP咖啡館最早不賣咖啡,只是偶爾提供點兒咖啡供餐後點綴。沒想到咖啡用料奇香,招引很多客人,這才大張旗鼓地改成了咖啡館。但它真正的傳奇還在後來———由於LIPP咖啡館在拉丁區中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不少文人和商客前來聊天和洽談生意。幾十年裡,LIPP咖啡館見過的名人太多了,單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師就有10位。 和LIPP咖啡館成鼎立位置的還有兩家,一個是CAFEDEFLORE(花神咖啡館),店面不大,在一馬路角上。外觀雅緻,漆黑的窗檐,白色遮陽布,二樓窗外的花架有青枝蔓藤纏繞。薩特和西蒙·波伏娃就經常光顧這家咖啡館,它的招牌咖啡帶杏仁果香,並附送一杯冰水;另一家是雙偶咖啡館,它以眾多的詩人作家光顧而出名。咖啡館面向埋葬著笛卡爾的聖日爾曼大教堂,這座教堂是巴黎最年久的一座教堂。咖啡館則以有兩個大人偶鑲嵌在樑柱中為名。 名咖啡館的咖啡是大眾價格,它們經營著昨日的絢爛,而今天越來越多的顧客都是觀光客,他們慕名而來,為的是滿足一份心情。 新型的咖啡館是今天巴黎的時尚,像在猶太區的爵士樂咖啡館,內部裝潢十分前衛,有爵士樂,大屏幕的MTV,強烈的色彩,夢幻般的情調,是美國幾個超級影星合資搞的,咖啡很貴,來客卻趨之若鶩。黃昏時刻,臨街的露台人影晃動,交杯低飲,拉開巴黎夜晚醉夢交織的帷幕。

⑤ 咖啡廳的歷史

土耳其人佔領了葉門之後,隨著宗教的傳播,16世紀,第一家咖啡館在麥加建立。咖啡從葯品性質發展成為大眾飲料,據說與15世紀中國的鄭和下西洋有關,鄭和傳播的茶文化讓回教徒領悟到,原來提神飲料也可以成為日常生活用品。持這種觀點的人指出,今天土耳其人喝咖啡的用具與中國人的茶杯很相似。
君士坦丁堡與歐洲大陸通商頻繁,1615年,威尼斯商人把咖啡販運到義大利,最初這是昂貴飲料,但是很快,1620年之後,咖啡在歐洲走向了世俗化。
歐洲的第一家咖啡館於1650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建立,咖啡館隨之在倫敦風起雲涌,很快變成了「公開的思想交流地」,有點類似今天的論壇BBS,呵呵。可以說,在現代印刷業發展之前,咖啡館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媒體沙龍的作用。
1669年,咖啡被法國人了解。咖啡館對法國最大的影響應該是體現在法國大革命上,看過《悲慘世界》的人大概還記得起義者們就是在咖啡館里策劃革命的吧。大革命的風潮過去之後,咖啡館又搖身一變,成了藝術青年聚集地。以前看的《莫奈與印象派》和《畢加索傳》里,不止一次提到巴黎的蒙馬特區咖啡館;與之齊名的,是拉丁區咖啡館,這是作家、詩人和哲學家最愛去的地方,比如海明威、薩特和貝克特等人,巴黎第一家咖啡館普洛科布也在拉丁區。
1683年,維也納人陰差陽錯地得到了穆斯林不肯外瀉的咖啡豆。維也納首家咖啡館「藍瓶子」開張。不過這些基督徒們不喜歡穆斯林的飲料,聰明的老闆柯其斯基過濾掉咖啡渣,並且把牛奶到入咖啡中,這,就是今天拿鐵(LATTE)咖啡的原型。維也納咖啡館的特點是,裡面飄盪著音樂與拿鐵氣味的空氣。寫到這里,忍不住了,真的真的想去瞻仰一下貝多芬去過的維也納中央咖啡館啊。
1670年,咖啡進入德國,嚴謹的德國人一直爭論著咖啡是否有利健康,所以咖啡館直到1721年才在德國大量出現。但是到了19世紀,德國人卻抓住了歷史機遇,在咖啡產業上大賺特賺。當時的美洲咖啡種植園主在廢奴浪潮的沖擊下,開始向歐洲招募咖啡農。這樣,至少有80%的瓜地馬拉咖啡豆經德國商人之手運往歐洲各地。兩次世界大戰輪番洗牌,到了今天,德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咖啡消費國,人均消費量則遠高於美國。以前只知道德國人能喝啤酒,今天才知道他們如此全面發展,佩服。
臭大街的小資們最愛的咖啡里總是泛著牛奶泡沫,對,這是義大利咖啡,Cappuccino和Espresso,前者是熱牛奶咖啡,後者是蒸餾咖啡。1945年,義大利人加賈(這也是咖啡器具品牌了)發明的新型蒸餾器,風靡歐洲。義大利的咖啡館和英法不同,他們是精緻隨意而富有藝術氣息的。隨意體現在咖啡館的裝潢,藝術氣息呢,呵呵,他們露天喝咖啡的地方,周圍是斗獸場和米開朗其羅的雕塑。
日本人是在明治維新時期才接受西方生活方式之代表的咖啡的。而大概很多人想起日本時,第一個念頭是,那裡什麼東西都很昂貴很昂貴吧?的確,東京銀座的咖啡館動輒幾十美元,但是最貴的卻是咖啡杯子。他們喜歡用英國骨瓷咖啡杯盛咖啡,價值幾萬甚至百萬日元。當然嘍,這是高檔咖啡館,一般人去真鍋上島就可以了呀。最厲害的地方,是日本人的雅俗共賞:最昂貴的咖啡在日本,最cheap的咖啡,速溶咖啡和罐裝咖啡也是日本人發明的!
而活潑的美國人似乎不大在乎咖啡的賣相和味道,他們甚至在咖啡里加入雞蛋!美國人常用的咖啡壺叫沸煮壺,上層放咖啡粉,下層放水,加熱後水蒸汽萃取咖啡粉的芳香。這種辦法容易煮出苦澀味道,但是美國人不在乎,他們津津有味地繼續用平底鍋炒咖啡豆,繼續過度萃取咖啡粉。不過美國咖啡最讓人欣賞的地方在於,就是堅持現場烘焙、研磨、煮泡,十分注重新鮮,並且通過改進包裝等等辦法努力保持新鮮。美國咖啡商人是首次在食品包裝袋上標注烘焙日期的人,這個舉動對食品行業的影響極其巨大。

⑥ 巴黎三大咖啡館是哪些

暈。。。這個還有排名?要講古老,奧斯曼大街上有個巴爾扎克的專選。。。現在還有他的座位在那裡。呵呵可以去看看 。香街上的都挺大的。不過,巴士底那裡的咖啡館倒是別具風味。又便宜,不到2歐一杯 一般。

⑦ 急!求歐洲國家,包括義大利,德國,法國等國家本土的咖啡連鎖店,品牌和詳細介紹. 類似LAVAZZA的就可以.

1.星巴克
2、羅多倫(Doutor,日本,1962) 夏洛 - 11月前
2.羅多倫(Doutor,日本,1962) 已擁有1222家連鎖店的羅多倫咖啡店,吸引的是上了年紀的日本人。它價位很低,環境不那麼浮華考究,店裡允許顧客吸煙。在經濟蕭條、收入不景氣的形勢下,人們都被羅多倫的低價位所吸引。

3.沏寶(Tchibo,德國,1949) 夏洛 - 11月前
3.沏寶(Tchibo,德國,1949) 總部在德國的沏寶(Tchibo)號稱全球第五大咖啡銷售商。該公司的標識是藍色背景的金黃色咖啡豆。 德國的沏寶在賣咖啡的同時,還銷售各種消費品。多數咖啡館賣的東西都是可以預測的: 除了拿鐵咖啡(latte)外,你還可以點一份義大利餅干或一塊蛋糕——可能還有一張 CD 唱片。但在散布於歐洲各地的 1,200 多家沏寶咖啡館里,你從服務員那裡總能夠買到一些新東西——比如說一部望遠鏡、手機或無繩電鑽。
4.戴奇(Diedrich,美國,1983) 夏洛 - 11月前
4.戴奇(Diedrich,美國,1983)
5.第二杯(Second Cup,加拿大,1975) 夏洛 - 11月前

5.第二杯(Second Cup,加拿大,1975)

6.瑟滴(Segafredo Ianetti,義大利,1962) 夏洛 - 11月前

6.瑟滴(Segafredo Ianetti,義大利,1962)
7.科斯塔(Costa,英國,1978) 夏洛 - 11月前

7.科斯塔(Costa,英國,1978)
8.麥咖啡(麥當勞)(McCafe,美國,1993) 夏洛 - 11月前

8.麥咖啡(麥當勞)(McCafe,美國,1993)

9.咖啡豆和茶葉(Coffee Bean& Tea Leaf,新加坡,1963) 夏洛 - 11月前
9.咖啡豆和茶葉(Coffee Bean& Tea Leaf,新加坡,1963)

10.馴鹿(Caribou,巴林,1992) 夏洛 - 11月前
10.馴鹿(Caribou,巴林,1992) 到馴鹿喝茶,會情不自禁找好吃的蛋糕和小點心。望眼過去,松糕(Muffin), Carrot cake陌生又甜膩;法式羊角包,核桃烤餅(Walnut Scone)大而不精,油且甜,遠沒有它們的名字聽起來那麼誘人。只有面圈(Bagel)上面撒滿了黑白芝麻,有點像從前的芝麻火燒;於是從此就是面圈對龍井茶了。我有過一杯龍井,半個面圈,坐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歷,茶暖人慵散,幸福也如茶杯上裊裊升起的水蒸氣靜靜地向四周漫延。
百怡(Blenz,加拿大,1992) 我們來自哪裡 - 11月前

百怡咖啡BLENZ COFFEE源自楓葉之都加拿大。1992年Blenz在加拿大最繁華的購物街——羅布森大街開了它的第一家店,至今已有六十多家連鎖店覆蓋北美和亞洲,成為加拿大最受歡迎的咖啡連鎖店之一。

歷經十餘年的品質錘煉和特許經營推廣,發展為風靡北美、香飄世界的著名咖啡品牌,也成為世界各地了解加拿大人文風情的窗口。今天,百怡咖啡BLENZ COFFEE把高貴的品質、卓越的服務和優雅的生活方式帶到中國,並將在中國推動這一潮流,引領這一時尚,展示洋溢著濃郁北美風情的咖啡文化,矢志成為中國民眾的生活和休閑良伴。

艾利(illy,義大利,1933) 我們來自哪裡 - 11月前

1933年成立於義大利東北部的海港城市翠斯提(Trieste),擁有6家子公司以及500多名員工的illy咖啡集團,在2003年的總營業額高達2億歐元,較2002年成長了12%,年凈利為1100萬歐元。年營業額中,出口數字逐年成長,目前占總銷售量的42.8%,行銷地區囊括了全球五大洲100多個國家。illy咖啡在北美及歐洲市場已佔有一席之地,正積極開發日本和南美洲的市場,在日本還與三得利Suntory集團簽約結盟。illy咖啡在義大利是飯店、餐館和吧館(HO.RE.CA)等業界所使用的第一品牌,有7.5%的市場佔有率;而在家用市場方面則佔30.3%。每一天,光在義大利就賣出300萬杯illy咖啡(illycaffe),全球則賣出驚人的600多萬杯。每一顆咖啡豆都經過電子光譜儀的檢測,不容許有一點瑕疵。這樣的努力使illy公司成為全球第一家獲得ISO9001認證的咖啡公司。

0

老咖啡館(lavazza,義大利,1895) 我們來自哪裡 - 11月前

LAVAZZA為全世界第三大咖啡烘焙商,更是意式咖啡世界第一品牌,成立於1895年,創始人Luigi Lavazza,原為食品雜貨店,1910年開始經銷作業,以咖啡為主 要商品。 1922年,購買Eureka烘焙機,開始銷售烘焙完成的咖啡豆。1926年,成立有限公司。1946年,咖啡成為其唯一商品 LAVAZZA商標確立。LAVAZZA目前員工1660人,五家工廠,每天產量340噸,並通過ISO 9003認證標准,在紐約、巴黎、法蘭克福、維也納、倫敦皆設有分公司,行銷全球超過80個國家,年銷售高達86,000噸(約140億杯)。

匣粒式咖啡子彈使lavazza espresso point成為舊式磨豆機型的終結者.不再只是一台咖啡機,而是整個吧台......濃咖啡,卡布其諾,拿鐵,檸檬茶,熱巧克力,蔬菜湯20秒上桌沒喝過 lavazza 千萬別說你喝過好咖啡

PS:幫你查了一下,國內哪有品牌知名的咖啡連鎖店加盟?
有人說:
今典故事打造中國西餐咖啡品牌
今典故事西餐咖啡加盟連鎖總部,隸屬:中國派意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直屬品牌。
作為新打造的「今典故事.咖啡西餐」,公司總部自廣州市番禺區錦綉生態園開設的第一家連鎖總店起,目前已在全國各省市及地區擁有:廣東(廣州、增城)、湖南(長沙、衡陽)、山東(莒南)、安徽(合肥)、江蘇(常州)等多家分公司及分店,是國內大型的咖啡西餐廳加盟連鎖品牌企業,致力於:咖啡廳/西餐廳加盟連鎖、開店輔導、CIS策劃、設計裝修、人員籌備培訓、經營管理、器具物料供應等一站式加盟連鎖品牌企業。
總部地址: 中國廣州市番禺區鍾村鎮錦綉生態園正門一號1-3樓

⑧ 法國巴黎如果少了咖啡館,究竟會變得怎樣呢

巴黎是一座繁華的世界名城,也是充滿情調的浪漫之都。這樣一個夢幻的城市,大街小巷四處可見咖啡館,有的華美、有的樸素,但均讓人眼花繚亂。如果沒有去咖啡館和普通的城市有何區別

⑨ 法國咖啡的美譽

法國人交流思想的地方有三處:一曰教堂,二曰沙龍,三曰咖啡館。
教堂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聚會場所。雖然許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國人還保留著每周去教堂禮拜的習慣。但是,現代生活,使很多年青人都難以適應這一傳統。再說,除非找神父懺悔,在上帝面前說話,也太嚴肅、太拘束了。但是,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到教堂去,特別是退休老人,除做禮拜外,還可以聽音樂會,參加社區活動。
「沙龍」 一詞源於法文的譯音,原意是指貴族家的客廳。封建時代,沙龍曾是達官顯貴們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地方。在沙龍中,更多的是附庸風雅、鉤心斗角,幾乎談不上什麼真正的交流思想。而現代社會,沙龍作為交流思想的場所發展了,並且已從西方擴展到東方,但是,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未脫附庸風雅人士聚會之嫌疑。至少,它是屬於文人雅士們的,與普通老百姓無緣。
而咖啡館則與上述兩者不同,對於法國人尤甚。列翁·都德被譽為對巴黎每一塊石頭都了如指掌,他曾言,咖啡館較之沙龍更是法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地方。
在法國,咖啡館不是屬於少數人的,它是屬於每一個法國人。那是每一個法國人,包括街頭流浪漢都可以花上幾個法郎就有權利去的地方。因此,它比沙龍更具普遍的意義。咖啡館對法國人來說一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親切的角落。
在巴黎時,我常去梅尼爾蒙當街區拜訪一位法國朋友,並同他一起在附近一家小咖啡館里小坐聊天。小咖啡館坐落在比利牛斯街的一個街角上,空間狹小,環境陰暗,但小桌小椅收拾得乾乾凈凈,端上的咖啡總是又濃又香。
老闆一家與我的朋友非常熟,同時也熟悉這片街區的所有老住戶。老闆娘告訴我,30多年來,她看著我的朋友長大,了解他的許多事情,包括小時候調皮倒蛋、與小夥伴們一起乾的許多傻事。
朋友介紹說,在這片街區居住的多為普通市民,主要是小店主、小職員、教師、工人等。工作之餘,他們到此與同伴們邊飲邊聊,海闊天空,意趣相投,不存在社會等級、地位之分。有人專僻靜角落,桌上一杯咖啡或一杯紅酒,孤坐獨飲。也有人清晨趕在上班辦事之前,在吧台前站著昂脖一飲,然後行色匆匆離去。傍晚,特別是晚上九點以後,客人則比較悠閑,或要一杯椰子酒,或要一杯啤酒,從容不迫。有的顧客,興致所至,投幣點播機,點一支喜愛的歌曲,一邊飲酒抽煙,一邊聆聽歌曲。
小咖啡館是社區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們歡樂時來,憂郁時也來;有人帶著初戀的歡欣,也有人懷著失戀的痛苦。男人女人,有歡聲笑語的,有憂郁落淚的,有緘默不言的,有放盪不忌的,芸芸眾生,形形色色。而小咖啡館的店主通常都見多識廣,待人接物適度有節,給人以一種信賴感。他們既會為樂者助興,也懂得寬慰憂者。
老闆娘和朋友的這幾句平平常常的話,一語道出了遍及法國大街小巷這么多小咖啡館的特點。
除此之外,從巴黎到外省,從鬧市到僻靜的小巷,從大都市到小村鎮,到處都有數不勝數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咖啡館:有上流社會式的,也有鄉村式的;有知識型的,也有藝術型的;有熱烈的,溫文爾雅的,也有平和的,或者抑鬱的。許多咖啡館還都有露天咖啡座。在不同時間進入不同的咖啡館,可看到各式各樣、變化萬千的景象,從中可獲得豐富、多樣的體驗和感受。咖啡館可以說是法國社會的縮影,真切地反映出了法蘭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火花是從咖啡館中迸發出來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發源於啟蒙學者們在咖啡館的高談闊論,並由此向全世界傳播。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及網路全書派學者們就是在「普羅科普咖啡館」里決定,以人文和科學精神向中世紀神學和蒙昧傳統挑戰。而1789年,「打倒暴君!搗毀巴士底獄!」的號角,也是從咖啡館里吹響的。
在巴黎,「普羅科普咖啡館」具有其他咖啡館無法企及的光榮歷史,它招待過法國攝政時期的名流貴婦人,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政治家丹東、羅伯斯庇爾,復辟時期的浪漫派詩人繆塞。它還見證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同詩人繆塞和音樂大師肖邦的愛情故事。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和福樓拜,象徵主義詩人波德萊爾和魏爾蘭等,都曾是這里的常客。
「普羅科普咖啡館」 幾經榮衰,歷經坎坷,今天依然存在,它坐落在巴黎草地聖日耳曼街區一條狹窄、陰暗的小街上,迎來送往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公子小姐、文人墨客。它既未擴大,也無意在別的街區、別的城市開設分店。它風貌不改,成了巴黎的文化遺跡之一,是遊客們弔古幽思的好去處。因此,遊客不斷,它的生存自然不成問題。
當然,咖啡館的政治全然不同於貴族沙龍或歌劇院包廂的政治。法國大革命時期,貴族和保皇派也曾聚集在咖啡館中散布謠言,蠱惑人心。革命家馬拉對此非常不滿,曾一度想取締咖啡館。幸虧他沒有這么做,否則,這將是法國咖啡館歷史上一個抹不去的污點。法國人畢竟比中國人蠢笨一些,竟然沒有想到把「莫談國事」的警告貼在咖啡館的牆上。因此,政治在法國咖啡館里可以說是任意泛濫,毫無窒礙。
在巴黎的咖啡館里,我聽過瘋子的政治演說和流浪漢的哲學批判。前者列數一大串法國各政黨領袖人物以及他們的政治觀點,無可辯駁地指出,這些政客無一不是敗類。後者則對亞歷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羅素、存在主義及其社會影響逐一批駁,並且得出結論:所有這些哲學家及其主義都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假東西,唯獨他這個堂堂正正的流浪漢,才是真正的哲學家,真正信奉其本人的哲學理論和主義,而且言而有信,身體力行。
兩位仁兄不約而同,在不同的時空中,給我上了兩堂別開生面的社會政治和哲學課。恭聽完畢,獲益匪淺,我算是多少理解了咖啡館里的政治風雲,也進一步明白了自由的含義。
據說,第二帝國時代,法國政治家甘必大曾在咖啡館里聯絡新聞界朋友和其他同志,共同擁立共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政治家克萊門梭曾活躍在蒙馬特爾高地的咖啡館中,與文人畫家們相交甚歡,並因此而贏得各界社會進步人士青睞,榮登法國總統寶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德國蓋世太保嚴加控制,但是,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館仍然堂而皇之地成為抵抗運動的首要聯絡點,法國人之善於周旋和不乏精明,由此可見一斑。
在現代社會里,咖啡館早已沒有舊時代的政治密探了,與此同時,咖啡館政治也式微了。現今法國咖啡館,從政治上說,已成為小老百姓發泄不滿和牢騷的地方。當代政治家所看重的是競選集會、電視、廣告、廣播和網路等現代傳媒,對其先輩們所喜歡的咖啡館,已不再情有獨鍾了。 在咖啡廳中,燈光或明或暗,煙霧縹緲,讓人產生幻覺。咖啡芳香濃郁,氣氛優雅浪漫,使人的心靈和感官更加敏銳。因此,咖啡館成為情侶們偏愛的地方。也有人在咖啡館中從陌生到相識相知,乃至相愛。
有一首法國歌曲,歌名為「三隻鴿子咖啡館」,敘述了一個發生在咖啡館的愛情故事:一對互不相識的男女主人公,經常光顧「三隻鴿子咖啡館」,多次相遇,面熟卻不相識。冬日中,他們幾經猶豫,終於坐到同一張桌子上,聊起了天,從生活瑣事,到文學鑒賞,從哲學理論,到人生見解,他們漸漸無所不聊。他們發現彼此是那麼相似,興趣是如此相同。兩顆孤寂的心跟著一個節拍跳動,他們不用相約,每天准時在咖啡館見面。一個晴朗的日子,他們從室內移到室外的露天咖啡座,沐浴和煦陽光,觀賞前面小廣場上人來人往。有時,他們還一起走到大街小巷中,邊散步,邊交談。不知不覺,倆人已情投意合,但誰也沒有道出自己的真情。春天來臨,分離時刻也隨之而來。不知為什麼,一天,姑娘沒有再來,小夥子突然感到悵然若失。他多次回到咖啡館,整天守望,但是姑娘未再出現。幾個星期過去了,小夥子已不再盲目地守望。他又恢復了往日的習慣,還是每天,在那個特定時辰,來到咖啡館里小坐。他解脫了這段情愛嗎?他是否一邊思念逝去的美好時光,一邊仍然期待著、夢想著?
這一愛情故事,在巴黎現實生活中實際上只能算一次普通的邂逅,只是纏綿悱惻的旋律和近似悲劇的結局叫人傷感,難以釋懷。
當然也有皆大歡喜的故事。我認識的一對法國夫妻。丈夫叫熱羅姆,妻子叫安娜。一次,他們手指著拉丁區聖米歇爾大街街角一家咖啡館告訴我。當初,他們就是在那兒相識、相愛並締結良緣的。他們有兩個孩子,男孩叫路易,女孩叫瑪麗。他們還告訴我,像他們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
在咖啡館結識朋友,法國人習以為常。新老朋友見面,多半也會找一家咖啡館相約碰頭,要上一杯咖啡或別的飲料,悠然自得地談生意,敘友情。咖啡館中約會,咖啡一杯,頗有中國古人所稱道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所不同的,只是以咖啡代清茶。
當年法國求學之時,一天學校意外停電,國際法教授阿蘭·坡列靈機一動,即率全班學生赴鄰近咖啡館,將課堂移至公共場所,為每位同學點上一杯咖啡,在濃香撲鼻的咖啡味中,繼續上完中斷的課程。而咖啡館就座的其他客人,好奇地觀賞這一幕,未有任何清靜被干擾的表示。這真是一堂非常有趣的法律課。 一部法國文學史是以咖啡館的故事為源頭的。 「白綿羊咖啡館」是巴黎最古老、高貴的咖啡館,也是寓言作家拉封登、詩人布瓦羅、喜劇作家莫里哀和悲劇作家拉辛同朋友聚會的地方。街頭浪子兼街頭詩人弗朗索瓦·維龍常常出沒於「三棵稻穗咖啡館」。
巴黎許多咖啡館因文學藝術而聞名於世,它們主要分布在三個街區,即蒙馬特爾高地,塞納河左岸的草地聖日耳曼和蒙巴那斯。
在蒙馬特爾高地上,最著名的是靈兔咖啡酒吧。它在聖心教堂後面,外表並不起眼,一道木柵欄圍著一幢低矮的兩層樓房,酷似一座農家小院。然而,它在20世紀初卻是法國文學和藝術革命的發源地。許多流派誕生於此。當年,每逢夜幕降臨,畢加索、馬克斯·雅各布、阿波利耐爾、弗朗西斯·卡爾果、羅蘭·多爾傑萊斯等許多年青畫家和作家便會光臨此地,消磨漫漫長夜。
在一群身無分文、喜愛熱鬧的青年藝術家中,畢加索是最沉黙寡言的人。連他,也不願意孤獨一人待在自己的畫室里,他經常到這里來,坐在一幫充滿生氣的青年中,聽他們高談闊論,吟詩作賦,從中積累生活素材、汲取創作靈感。馬克斯·雅各布、卡爾果和多爾傑萊斯是活躍份子,他們高興起來,興致所至,甚至登上酒桌、吧台,高聲朗誦詩歌,歌唱巴黎民謠和自己編的歌曲,其中不少成為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
在蒙馬特爾高地,這批青年作家和藝術家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當時人們只要一談起藝術,就會說:「到高地去!」。因為,在高地上,有畢加索、烏特里洛、凡·東更和馬克斯·雅各布等一群燦爛的藝術之星。梵高也曾在高地留連,探索他的藝術道路。
蒙馬特爾高地還是法國現代流行歌曲的搖籃。《國際歌》的作者歐仁·鮑迪埃、《櫻桃時節》的作者克萊門以及阿里斯蒂德·布呂安都是在巴黎公社失敗後開始創作歌曲的。特別是阿里斯蒂德·布呂安,他一直在高地的咖啡館中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以他黑禮帽和紅圍脖的反叛形象,開創了流行歌曲反叛布爾喬亞社會的傳統,堪稱法國現代流行歌曲的鼻祖。
靈兔咖啡酒吧至今仍保持著它往日朴實無華的風貌。在那兒,客人們仍可以聆聽曾經激盪幾代法國人心靈的老歌。
塞納河左岸的草地聖日耳曼是文人墨客聚居的街區,以它眾多的小巷和文學咖啡館著稱。「花神」咖啡館、「麗普」咖啡館和「雙愚人」咖啡館是其中最有名的。各個文學流派的作家分別在這些咖啡館里聚會。
20世紀20-30年代時,阿拉貢、紀德、馬爾羅、阿波利耐爾、法格等法國作家和詩人經常出沒於「麗普」和「雙愚人」咖啡館。法格是個巴黎通,他曾徒步走遍巴黎的大街小巷,並寫了一本《巴黎步行者》。他在書中評論說,只要在草地聖日耳曼的咖啡館喝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大致了解巴黎文學界一天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學活躍,此風更盛。薩特、西蒙娜·德波伏瓦、加繆等人另闢天地,在鄰近的「花神」咖啡館聚會,討論存在主義文學,「花神」咖啡館因此而獲得了「存在主義咖啡館」的美名。
蒙巴那斯也以文學咖啡館眾多而著稱。詩人波德萊爾曾經常出入這里的「大草屋」酒店,阿波利耐爾喜歡到這里的「巴蒂」飯店就餐,而「百合花圃」酒店則是莫雷亞斯、雅里、保爾·福特和達達主義的創始人薩爾蒙及其朋友和社會名流經常出入的咖啡館。
本世紀初,隨著畫家畢加索、盧梭、莫迪戈里亞尼和弗拉明克等來到這里定居,蒙帕那斯很快就像蒙馬特爾高地一樣成為藝術的聖地。「羅冬德」、「羅姆」、「古波爾」、「布列戴爾」和「巴蒂」都是這片街區遐邇聞名的咖啡館。

閱讀全文

與法國多少家咖啡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