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法戰爭死了幾人
清軍10000人傷亡,法軍2100人傷亡。
中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䜣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導致費里政權垮台。
Ⅱ 請問一下鎮南關大捷雙方的傷亡情況怎麼樣啊還有就是如果中法戰爭繼續打下去,中國真得能夠打贏法軍嗎
中法戰爭傷亡版本太多,英文基維網路的數據相對比較可信,是法國被擊斃或傷亡共4222人,病亡或事故死亡5223人,清朝死亡1萬人以上,根據越南的萬忠墓估計,大概在1.2萬陣亡或傷亡。
雖然數據比國內粗製濫造的版本好看,但是法國作為資本主義強國,清朝作為落後的農業國,法國比中國的承受傷亡的能力大得多,清軍一場戰爭承受傷亡的能力大概就是1萬到2萬人,入關戰爭是如此、7次清准戰爭是如此,兩次鴉片戰爭也是如此,就甲午戰爭有3萬多的傷亡,但是那時候中國已經有鐵路了,運力有所上升。都說法國內閣倒台,實際上法國內閣經常倒台,而且內閣倒台原因並不是懼怕中法戰爭的失敗,反而新內閣追加了5000萬法郎的軍費並增兵了25000法軍要繼續打下去,而清朝方面此時兵力已經有點跟不上了。
Ⅲ 中法戰爭
一、戰爭經過( 1883.12-1885.3 )
戰爭爆發後,軟弱無能的清政府,不積極備戰,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國的"調停"上,而當時的法國已在精心策劃進攻中國海軍的戰役了。
(一)主要戰役:
( 1 )、馬尾戰役 1884.7
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9艘軍艦以"游歷"為名駛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從閩江口到馬尾有100多公里,沿岸設有清軍炮台,侵略者竟可長驅直入,而且當時處於交戰狀態中的兩面軍艦竟能同泊一港,豈非怪事?原來在敵軍已闖入國門,虎視鷹瞵之時,腐朽的清政府,卻幻想美國的「調停」,因此下令沿海各省,「靜以待之」,「不可輕言戰事」,並嚴令福建水師「不準先行發炮,違者雖勝亦斬」。福建船政大臣、海防大臣秉其「避戰」的旨意,命令艦隊「不準無命自行起錨」,更有甚者,他此時竟然給侵略者頭子孤拔以「最友好的款待」!清朝政府的妥協極大地助長了侵略者的反動氣焰。 8月23日,法國將當日開戰的決定通知清軍,反動透頂、愚蠢已極的清朝大臣,不但不準備迎戰,而且還封鎖消息,並請求法軍把開戰時間改在明天,原因是我方未做好准備!真是可悲可嘆!下午,法艦開炮轟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
( 2 )、法軍進犯台灣
馬尾之戰以後不久,法軍攻佔基隆進犯台北,由於沿海人民的熱情支援,台灣軍民在督辦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的指揮下浴血奮戰,痛殲敵人,粉碎了法國霸佔台灣的企圖。不久,孤拔被擊傷,命喪澎湖。不甘心失敗的法軍在1885年初,進攻越北涼山,佔領鎮南關,廣西門戶大開。法國侵略者在關前立柱,寫道:「廣西門戶已不復存在」。敵軍的囂張,震動朝野。然而英雄的鎮南關人民卻針鋒相對的在立柱關前,上書「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表達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決心。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年近 70 的老將馮子材,接到幫辦廣西軍務的命令後,抱病赴任,並立即披掛上陣,揮刀殺賊,取得了反法戰爭的重大勝利。
( 3 )、鎮南關--諒山大捷 1885.3 馮子材
馮子材就任後,首先整頓清軍,嚴肅軍紀,團結各路將士積極備戰,准備反攻。法軍被迫退駐關外里,伺機卷土重來。在當地各族人民支援下,馮子材率軍修築了跨越東、西嶺的 3 里多長的長牆,並在嶺頂修建炮台。他還冒險勘察陣地,選定戰場,布置防禦,主動出擊,極大地提高了清軍的士氣,3月24日,盤踞在諒山的法軍在重炮的掩護下,傾巢出動,像惡狼一樣,猛撲過來,形勢危急 。就在此時,足蹬草鞋、手持丈八長矛的馮子材慷慨激昂地向將士們大呼:「如果讓敵人闖進關內,我們有何面目回去見兩廣父老!」然後他就躍馬揚刀沖出戰壕,撲向敵群,其子相榮、相華緊隨其後與敵人展開肉搏戰。在老將愛國熱情的感召下,全軍將士個個奮不顧身,拚命殺敵,使潰不成軍的侵略者拋下1000多具屍體奪路而逃。馮子材率軍追擊,一路上,人不解甲,馬不停蹄,斬將奪關,收復失地,扭轉了整個戰局。3月29日,清軍攻下法軍盤踞的越南北部的軍事重鎮涼山,法軍前線司令受傷後狼狽逃命。法國茹貴理內閣因此倒台。當勝利的曙光降臨的時候,清政府卻以「乘勝即收」為由,下令停戰、撤兵,重演了郾城大捷後岳家軍的歷史悲劇!1885年6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法國代表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
(二)戰爭的結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二、戰爭影響:
中法戰爭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政府推行殖民擴張政策,進一步侵略我國鄰邦越南,並企圖以越南為基地,進而侵略中國引起的。中國為了阻止法國吞並越南和保衛中國領土而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完全是正義的戰爭。從軍事上說,中國軍民在這次規模遠比兩次鴉片戰爭為大的戰爭中顯示了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勝利,使法國在「北黎事件」後一直堅持的「踞地為質」、索取賠款的企圖終究沒有能夠全部實現。可是,由於清朝政府怯懦妥協,最終造成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結局,從而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影響。首先,清政府在戰爭中所表現的軟弱態度,進一步助長了早已垂涎中國的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野心,以致邊境危機愈益加重。其次,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擴大,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日益加深了。中法戰爭以前,沿海各省雖已門戶洞開,內地商埠則還不多;中法戰爭以後,到九十年代初,為外國開辟的商埠共有三十多處,不僅分布於沿海和長江兩岸,也出現於內地和甘肅、新疆、蒙古、西藏等邊遠地區。根據《中法天津條約》,清政府還首次給予外國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利,這樣,外國侵略者不僅控制了中國的海關和沿海、內河的航行權,而且控制了中國的陸路交通命脈。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侵入中國廣大地區和滲透到許多重要經濟部門的結果,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越來越遭到破壞。此外,中法戰爭的失敗,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深,以及清政府更趨反動和腐敗,促使人們為改變自己國家的命運而尋找新的出路,於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開始匯合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思潮,為後來的變法維新作了思想上的准備。
Ⅳ 二戰中,那個國家人口死亡的多具體數字有多少
二戰傷亡人數統計
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損失:
(1)蘇芬戰爭(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蘇軍死亡4.9萬,受傷15.9萬人次。
(2)蘇德戰爭(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蘇軍死亡681.7萬,被俘或失蹤445.6萬人,傷
病1832萬人次。
附:蘇德戰爭雙方歷年損失數:
1941年:德軍損失85萬人。其中死亡30萬人、被俘或失蹤數千人。
蘇軍損失447萬人。其中死亡80萬人、被俘或失蹤234萬人。
1942年:德軍損失200萬人。其中死亡50萬人,失蹤或被俘約10萬人。
蘇軍損失737萬人。其中死亡174萬人、被俘或失蹤152萬人。
1943年:德軍損失290萬人。其中死亡70萬人,被俘或失蹤約20萬人。
蘇軍損失786萬人。其中死亡194萬人、失蹤或被俘37萬人。
1944年:德軍損失300萬人。其中死亡123萬人,被俘或失蹤約60萬人。
蘇軍損失688萬人。其中死亡160萬人、失蹤或被俘17萬人。
1945年:德軍損失約300萬人。其中死亡50多萬人,被俘或失蹤約70多萬人。
蘇軍損失301萬人。其中死亡73萬人、失蹤或被俘7萬人。
合計: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
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萬德軍)、傷病累計約700萬人次。最
終死亡人數為380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台德、阿爾薩斯等地的德
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後大量參戰的人民沖鋒隊之類的民兵組織的損失。
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681.7萬人、被俘或失蹤445.6萬
人、傷病累計1832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865.6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內務
部隊及邊防軍等,也包括與德國的盟軍作戰所遭受的人員損失,但不包括尚未到所在部隊
報到的在途新兵,如包括新兵,則死亡人數約為737萬人,最終死亡人數為915.3萬人。
(3)蘇軍參與的另外幾場戰爭(如蘇波1939.9-1939.10、蘇日1945.8)死傷人數均遠遠
低於蘇芬戰爭和蘇德戰爭,蘇波戰爭:蘇軍死亡人數僅737人,蘇日戰爭:蘇軍損失累計3
.64萬人,其中死亡1.2萬人。
2.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
亡人數總計為485萬人(包括死亡的俘虜):對蘇作戰死亡380萬人(含俘虜),其他主要
分布於:義大利15萬、西歐34萬、非洲1.6萬、南斯拉夫5萬等等。
3.中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傷情況(1937年-1945年,不含俘降人員):(1)
國民黨軍隊死傷363.3萬。其中陣亡132萬、病亡等42.2萬,受傷累計189萬人次。
(2)共產黨軍隊傷亡人數有50多萬和70多萬兩種說法
4.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
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總計為185萬人:
(1)對美英等國作戰死亡129萬人(包括飛虎隊在中國戰場打死的日軍)。主要分布於
菲律賓(52萬)、緬甸(18萬,包括中國遠征軍打死的1萬多日軍)、沖繩(10萬)等等。
(2)在中國戰場死亡44萬多人(1937年7月-1945年10月,傷、亡、俘累計則為133萬。
另外1931年9月-1937年7月間損失累計為17萬,其中死亡2.6萬)。
(3)蘇日戰爭死亡8.3萬人(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21日)等等。
5.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傷亡情況(不含俘虜):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人員
總計為101.3萬。其中死亡40.5萬人(陣亡佔29.1萬人)、受傷累計60.8萬人次。美軍傷亡
人員約70%分布於歐非戰場,其中僅西歐戰場(1944年6月-1945年5月)便有13.5萬人陣
亡、45.1萬人(次)受傷。
6.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
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佔三分之二
,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三分之一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行刑隊集體屠殺的,佔二
戰中遭刻意屠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其中蘇聯死亡2660萬人(1941年-1945
年,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
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死亡約185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
,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但第二次
世界大戰還不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13世紀的蒙古
擴張戰爭,13世紀的蒙古戰爭可稱得上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其戰場覆及歐亞兩洲,
面積達2500萬平方公里,造成上億人死亡,僅僅在中國,人口便從戰前的11000多萬降至戰
後的5000萬人(人口減少與死亡還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它已抵消了出生的人口,因此實
際非正常死亡人數要比人口減少數大得多),其中中原地區從768萬戶降至87萬戶,南方則
從1267萬戶降至900萬戶,而當時世界人口不過4億左右。這場戰爭所波及地域之廣,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之慘重,不但第一次世界大戰難望其項背,就連第二次
世界大戰也相形見絀,攝影機、照相機等機器的發明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而700年
前蒙古戰爭的血腥和野蠻卻只能從白紙黑字中去品味了。但不管如何,戰爭永遠是平民百
姓的噩夢,願世界再無大戰。
不要忘了把最高分給我!
Ⅳ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損失了多少
法國遭受損失最嚴重的是一戰
一戰法國青年大量死亡,法國被打成了寡婦國
而西線的戰場幾乎都在法國,德國除了軍隊,平民到沒有太大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戰場都在鄉村,城市戰不多,整個一戰軍隊傷亡占總傷亡60%以上,不到40%的傷亡是平民)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人口也沒有恢復
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和法國領土相當,可是德國人口是法國的一倍。
法國投降奇快,納囘粹德國除了清洗法國的猶太人和波蘭人,並沒有屠囘殺法國人
(二戰平民傷亡奇大,占總傷亡的70%左右)
法國一戰總死亡人數169萬(包括戰爭直接死亡,戰爭原因死亡)佔法國總人口4.29%
法國二戰總死亡人數57萬(包括戰爭直接死亡,戰爭原因死亡)佔法國總人口1.35%
Ⅵ 鎮南關大捷到底消滅了多少法軍呢
鎮南關大捷是清光緒11年發生的中法戰爭。目前可以考證的資料大約分為三方:第一個是清軍方面的描述,大約是有上千法國人在戰斗中死傷,第二個是法軍方面自己的描述,大約有200多人左右的傷亡,第三個是越南方面的描述,大約也是上百人的傷亡。在清朝時期,當時的越南還屬於清朝的藩屬國,而法國在1883年入侵越南,逼迫其簽訂《順化條約》,該條約旨在使越南脫離當時清王朝的藩屬地位,而納入法國的保護。當時的慈禧太後一聽到這個消息是勃然大怒,立即派兵前往越南,意圖消滅侵佔越南的法國人。但清軍在越南的戰爭失敗了,被打退,而法軍趁機佔領了鎮南關。這是已經很被動了,英國出面,在中間調停,中方被迫簽訂了《中法新約》,開放中法邊境允許通商。而駐守鎮南關將士未收到命令,還在不斷偷襲法軍,大戰再次爆發。
清軍方面的描述的法軍死亡數清軍當時參與圍剿的有三股力量,一個是廣西巡撫潘鼎新的淮軍,宣稱殲滅法軍數百人,並繳獲了大量槍炮;一個是廣西提督蘇元春和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領的湘軍,他們宣稱擊斃了法軍有數千人,斬首的有數百人;還有一個是關外軍務幫辦馮子材的粵軍,他們也是最終決戰獲勝的關鍵,宣稱是殲滅法軍千餘人。根據當時清軍方面描述的法軍死亡數來看,應該差不多就是一千人左右的樣子。
關於鎮南關戰役中,消滅法軍的人數情況,各位還有什麼了解到的信息,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共同了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