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是如何處理農業問題的
近代法國在小塊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發展農業資本主義的「革命範式」,不僅剪斷了農村資本主義發展的翅膀,而且嚴重地阻礙和拖延了傳統農業國轉向現代工業國的歷史進程。二戰結束後,法國農業資本主義轉型的主要途徑和特徵是家族化、商業化、資本化、區域化、專業化、產業化、公司化、社會化、合作化、農民職業化交織在一起,既保持了歐洲大陸地區農業生產的傳統特點,又順應了當今世界農業國際化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歷史經驗表明,改造小農經濟的根本出路在於打破它固有的孤立、分散、規模狹小、排斥資本聚集和現代科技應用的內生機制。
⑵ 法國的農業情況如何
法國有一半人口從事農業,而其產量在西歐是最低的。生產過剩使價格下跌,因而又進一步降低了本來就較低的人均收入。失業的工業人口流回農村,雖在表面上掩蓋了失業的真實人數,但實際上卻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據估計,危機期間,法國農村中存在著一支為數達270萬的雇農大軍,許多失業者加入了這一隊伍,他們得不到一點失業補助金。大農場主和富農則趁機加緊對農業工人進行剝削,壓低他們原已少得可憐的工資,在農產品價格急劇下降而賦稅負擔加重的條件下,農民的物質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
⑶ 如何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
一、選擇符合國情或區情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國外現代農業發展有三種主要模式,即以美國為代表的規模化、機械化、高技術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等國為代表的資源節約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模式,以及以法國、荷蘭為代表的生產集約加機械技術的復合型模式。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主要由該國的土地、勞動力和工業水平決定。美國經濟學家弗農拉坦用實證資料證明了這條規律,世界上勞均土地在30hm2以上的國家,基本上走的是機械技術型道路;勞均土地在3~30hm2之間的國家,走的是生物技術―機械技術交錯型道路;而勞均土地不足3hm2的國家,多數走的是生物技術型道路。 由於國家之間資源稟賦、社會經濟條件等存在差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和特點各不相同,不能照搬套用。針對中國農業區域廣闊、各地農業資源稟賦差異巨大、農業技術應用不充分、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而素質低下和農業投入不足等客觀現實,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的選擇,既不能走美國大規模土地經營的道路,也不具備日本高額補貼的條件,但我們可充分利用當前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造傳統農業,避免發達國家早期忽略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所走的彎路,通過推廣先進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現代農業。也可借鑒荷蘭和以色列等國人均農業資源很少但農業效益很高的國家的經驗,把技術和勞動力的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 因此,在能實行規模經營的地方,可以通過有效地轉移農村勞動力來集中土地,推行機械化生產,實現規模經營;經濟發展較落後、地形較復雜的地方,可以採取集約經營的方式,通過拓寬農業發展的深度、廣度,實行產業化生產來發展農業。就地形復雜、經濟發展落後的貴州等西部欠發達地區而言,應當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採取集約經營的方式,走勞動技術密集型的集約農業道路,在引進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和加快農民技能培訓上下工夫。總之,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順應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和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二、高度重視政府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作用 縱觀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發展,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對於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政府頒布法律、制定政策,全方位地規范和引導農業健康發展。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主要是為了減少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以彌補市場調節功能的不足。政府還通過休耕計劃、農作物保障計劃等來穩定和保護農業;通過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指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法律體系,保護農民的正當利益,維護市場秩序,保證公平交易,政府每隔5年就出台一個「農業法案」計劃,該法案用做今後5年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應財政預算的依據;另外,美國農業科技研究局根據美國農業發展的情況,制定6年農業科技發展計劃,與農業法案相銜接;通過國家稅收、補貼、價格干預、信貸管理以及產量定額分配等手段,對農產品市場與農業內部資源配置保持有效調節。 日本分散的小農經濟能迅速納入現代化的軌道,主要是依靠日本政府的全面干預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日本在迅速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也出現過由於過分剝奪而導致農業萎縮的情況,但均在工業化達到一定水平後,分別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實行了對農業的反哺政策(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初級階段以硬體哺育為主,重點是提高農業固定資產裝備水平、加速農村建設等,政策導向是為擴大再生產,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高級階段則採取硬、軟體相結合,以軟體為主的方針,政策導向放在結構調整、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村組織水平和農民素質等方面),從而使農業迅速強大起來。 以色列政府以大量投資支持農業發展,通過全國墾荒和興修水利,提高機械化程度,實現了農業大起步。 法國的土地政策有利於土地集中,促成了法國農場的規模化經營,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機械化政策激發農戶使用先進農機具的熱情,使得農田耕作效率和土地產出率在較短時期內取得巨大提高;專業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勞動的分工協作,既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又便於管理和機械化的推廣;財政、金融和外貿政策的傾向性,極大地鼓勵了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也誘導了社會資金向農業投資;健全的農業科技和推廣體系的建立,為法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也給法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荷蘭政府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採取了一系列符合國情和氣候特點的農業發展戰略及政策,避開需要大量光照和生產銷售價位低的禾穀類作物的生產,充分利用地勢平坦、牧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奶業和附加值高的園藝作物,通過信貸政策和補貼政策,鼓勵重點發展的領域和產業「快步增長」,出口創匯;積極參加歐盟事務,使整個歐洲成了荷蘭的農產品市場;加強水利工程和環境保護的建設,使荷蘭農業能夠高效持續發展。 發展中國現代農業,政府必須對農業進行必要的保護,地方政府也應積極配合中央政府從以下五方面著手推動現代農業健康發展: 一是完善政府支持農業的制度安排、組織管理和支持政策體系。為了提高農業競爭力,在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要借鑒農業發達國家建立的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農業管理體系;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科技教育支持體系、財政金融支持體系、中介服務支持體系的建設;確定適宜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制定合理的價格政策,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貸服務以及信息和技術服務,增強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等。 二是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政策不斷得到加強,但農業支持保護水平還很低,支持保護機制還很不完善。目前,中國每年對農業實際補貼率為財政支出的2%~3%,大大低於對世界貿易組織8%的承諾。為此,必須按照「形成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目標要求,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和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繼續實行並加大對農民的各種直接補貼,向農民提供更多、更實惠、更直接的現金轉移支付,並使之制度化。 三是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資金投入上要根據項目不同的性質,採用政府直接補助和信貸投入相結合的辦法,加大投資整合力度,下大力氣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大中型渠系配套等農田水利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提高耕地質量,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上下暢通、靈敏快捷的信息中國絡體系,讓農民充分利用社會信息資源,解決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推動農業發展;大力推動城市基礎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努力形成城鄉銜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電、廣播電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中國絡。 四是加快農業立法進程,保障農業發展。把農業國內支持納入法制化軌道,是保持農業國內支持政策連續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政策目標、預算額度、操作程序、部門分工、法律責任等,並盡量公開化,接受社會監督,有利於提高政府支農投資的效率,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同時,要從中國農業小規模經營的實際情況出發,盡量採取簡便易行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種組織資源,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可操作性的農業支持體系。 五是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風險防範與保險機制。農業風險防範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有助於減少農民突遇自然災害的損失。為此,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災害救濟制度。對於非人為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政府應給予農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的補貼,以維持農民的正常生活及來年對生產的再投入。同時,結合農業保險的特殊性,積極推行多種災害保險制度,實施有別於一般商業保險的政策性保險,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民投資風險。 三、努力發揮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作用 綜觀國外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任何一個現代國家都高度重視民間組織的力量,許多國家都鼓勵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自我服務水平,以期能夠節約交易費用,降低成本和市場競爭的風險,增加獲利的機會。 美國農業合作社在其整個農業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內為其社員提供物資與資金、組織經營管理等,對外輸出勞務和銷售農副產品等。因此,農業合作社不僅直接成為土地和市場聯系的紐帶,而且成為一種能夠避免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的有效的合作經濟組織,同時也大大促進了美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合作社完全由農民自發聯辦,不依託政府,沒有任何官方色彩,主要活躍在流通及農產品初加工、儲運和銷售環節,把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聯結起來,增強了農業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 日本農業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採用了全盤合作化的土地節約模式,由農業協同組織聯合分散農戶形成勞動集約經營,其農協的作用聞名世界。農協在日本政府財力物力支持下,通過其遍及全國的機構和廣泛的業務活動,同農戶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經濟聯系,起到在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上使小農戶同大市場對接的作用,在有效阻止商業資本對農民的盤剝、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的農協並非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組織,它除了完成經濟職能外,還兼有幫助政府貫徹農業政策、代表農民向政府施加壓力的雙重職責,在日本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農業生產組織方面,以色列至今有並駕齊驅的三種形式:公有制集體農庄、合作社、個體農戶,他們分別創造著以色列農業總產值的32%、46%和22%,共同創造了以色列的高效農業,政府對他們一視同仁。農戶們根據所簽訂的產銷合同安排種植計劃,負責種植。種植之外的加工、采購、儲藏、購銷等繁瑣的農業服務由區域合作組織承擔。 法國的合作社產生於19世紀中葉,隨後迅速發展起來。到20世紀60年代末,法國建立了3 100個農業信貸合作社,7200個供應和銷售合作社,1400個服務合作社。合作社一般按行業劃分,農戶可根據經營情況,同時加入幾個合作社。雙方每年簽訂一次合約,農民只要專心生產,其他的事項全交給合作社去辦理。年終結算時,扣除風險基金和發展儲備金,其餘的按入社資金和按農產品收購量分給社員。如果發生虧損,社員也要按對應的份額承擔風險。為了鼓勵合作社的發展,國家出台了有關政策,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法國農戶基本上都成了合作社社員,農業合作社占據了農產品市場絕大多數的份額,生產資料和飼料基本上由供銷合作社銷售,90%以上的農業貸款業務,由信貸合作社提供。 中國實行的是家庭分散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但事實上在很多地方雙層經營目前只剩下家庭分散經營這一個層次,村集體組織農民進行統一經營的能力和意識嚴重不足。近年來,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農產品購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發展中國的現代農業,應積極探索適合農業和農村發展特點的農民合作組織形式,大力支持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者在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有效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四、以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的政策目標 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配置統籌協調,是以色列一個成功的戰略性舉措。以色列在發展農業中處處注意維護生態平衡、維護生物鏈的自然連接;有計劃地開發荒地、坡地和沼澤、灘塗,以改善自然環境;通過增加植被種植,綠化沙漠,科學使用農葯、化肥等改善土質土層結構;通過「三污」回收與治理,以改善空氣、環境和海水的質量;通過北水南調工程,改善全國的水資源配置等。在以色列的農業結構中,基本形成了糧食、經濟作物、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協調發展的良性態勢,這與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配置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改變長期以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農業發展模式,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道路。換言之,要在繼續抓好生態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村能源建設、大力推廣循環經濟模式的同時,研究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生態保護補貼政策,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組織的作用,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等。 五、促進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 美國農業專業化程度很高,形成了著名的生產帶,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這種區域分工使美國各個地區能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優勢,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通暢的水陸運輸中國的建立,更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化分工、專業化生產,而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也有力地推動了附近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美國農業生產不僅在地域上專業化,而且農民按照批發商的訂購合同,組織農產品生產;加工商根據批發商對農產品的質量和規格要求,對生產者提供的產品進行加工,然後交由批發市場組織銷售,從而實現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聯系。 法國政府在推行農場經營規模化、生產方式機械化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引導本國農業走上了專業化和一體化道路。其農業專業化有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傳統習俗和技術水平,對全國農業分布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到20世紀70年代,法國半數以上農場搞起了專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提高了農業效益,使法國農民人均收入達到城市中等工資水平。 荷蘭耕地不足,農業企業大多採用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荷蘭溫室農業無論是蔬菜還是花卉,一般都是專業化生產、多品種經營。這種專業生產有利於設施專業化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並形成規模效益。同時,專業化生產促進了專業領域的研究,使企業有長足的發展後勁,也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各地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總體上主要農產品生產要由生產環節機械化向全過程機械化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同時,發揮比較優勢,結合各地優勢農產品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區域,滿足農民對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及機具的多樣化和增加收入的需求,促進地區農業機械化與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此外,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種植區域化、生產專業化,形成與支柱產業或龍頭企業相適應的、有特色的區域經濟格局,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促進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農業和商業的有機銜接與結合,形成多產業環環相扣、互相依存的一體化產業鏈,從而推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管農業的地位多麼特殊,它總是一個產業,應該按照產業的特性來發展它,即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基礎,這是各國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經驗之一。 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美國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的「三位一體」體系有效地提高了農業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這個體系有三個特點:一是由州農學院同時承擔教育、研究和推廣三項任務,使三者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並切實為農業生產服務;二是每年的研究推廣計劃由基層向上申請,推廣站提供的服務應盡量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三是推廣經費由聯邦、州和縣共同負擔。美國農業科學研究的經費充足,它主要采自公共和私人(公司)兩大系統,二者互相補充,前者側重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後者側重於新產品開發和應用研究。 日本確定了優先水利化、化學化而後機械化的方針,並把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施肥方法的改進、土壤的改良置於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推進日本農業的技術改造上,採取了適應小規模經營的小型化、靈巧化的發展方針,先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機械,經過研究、改進,製成適合本國使用的農業機械。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達到了農業全面現代化的水平。 以色列農業的迅速發展,是同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分不開的。除節水灌溉技術在世界領先外,以色列農業的良種化、機械化、化學化、電子化水平都比較高。近年來,以色列科研人員以高新技術發展農用機械,使拖拉機、摘棉機、地溫測量器、病蟲害預警機、擠奶機等主要農用機械都實現了更新與普及。以色列將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到農業機械,發明安有計算機和自動裝置的拖拉機,能完成從犁地、種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間作業,並以最經濟的辦法保證燃料低消耗和作業速度,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積極採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在良種、農機、施肥等農業技術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法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業行業組織和工業企業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參與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在全國形成了農機、農葯、化肥、良種和先進農藝的立體推廣中國絡。1949-1968年間,法國農民自發組織了1300多個「農業技術研究中心」,學習新的農業技術。此外,國家還設立了「全國農業進步基金」,成立了「全國農業推廣和進步理事會」及各省的委員會,1959年還頒布了《農業推廣憲章》。 為適應21世紀農業發展的要求,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國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進農業技術創新步伐,改革目前農業科研與推廣相脫節的體制和機制,使農科教緊密結合。加大對農業基礎科研的投資,有重點地完善一批農業基礎科研設施建設,保證農業有充足的技術儲備。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逐步形成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提高現代農民的素質。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加快培育有較強市場意識、較高生產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進一步改善農民外出務工環境,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 本回答由科學教育分類達人 顧鳳祥推薦
⑷ 法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主要分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自然條件包括:一,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的地形,耕地面積大;二,溫和濕潤的氣候,自西向東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向溫帶大陸性氣候過度,但大陸性氣候也體現出海洋性,主要指降水多切叫問均勻;三,如讓肥沃 社會經濟條件包括:一,發達的農業科技水平,20世紀60年代就實現了高度的農業機械化;二,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海陸空都較為發達;三,廣闊的市場,歐盟內農產品自由流通
太扯看我的「地形:東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開。降水豐富 氣候: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法國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
⑸ 法國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法國農業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法國農業生產特點
一、法國概況
法蘭西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國土面積55.2萬平方公里,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陸地面積55萬平方公里。1994年人口5774.7萬,其中農業人口232.8萬人,占總人口的4%,全國有2623.7萬勞動力,其中農業勞動力113.3萬,占總勞動力的4.3%。 法國大部分地區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1月平均氣溫,北部1-7℃,南部6-8℃;7月平均氣溫,北部16-18℃,南部20-23℃。全國有90%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700-800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為10-11月,年降雨日數100-200天。 法國全境地勢低平,基本上是一個平原國家,海拔250米以下的平原占國土面積的60%,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及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各佔20%。全國地勢呈西北低東南高,西北為丘陵、平原,北部是肥沃的巴黎盆地和盧瓦爾河平原,西南部為加龍河流域的阿坤廷盆地,是法國的主要農耕地帶,南部地中海沿岸也有不寬的沿海平原,東部為阿爾卑斯山,東部介於孚日山地和德國黑林山地之間的上菜茵河谷地,以及中南部的索恩-羅訥河谷地,也是重要的農業區。法國境內有30多條河流,水資源豐富,年徑流量1700億立方米。
法國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越來越小,但是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然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法國農業在世界農業中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國甜菜產量居世界第1位,葡萄酒產量居世界第2位,牛奶產量居世界第3位,肉類產量居世界第4位,小麥、玉米產量居世界第5位,蔬菜、水果和馬鈴薯產量也位居西歐前列。
二、農業發展的特點
1.中小農場和家庭勞動居主導地位 由於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法國農場數量逐年減少,1955農場數量是現在的兩倍。法國現有農場101.7萬個,其中大於50公頃的農場數量為17.2萬個,占農場總量的17%;50公頃以下的中小型農場有84.5萬個,占農場總量的83%,其中,20-50公頃的農場有28.8萬個,5到20公頃的農場有27.9萬個,5公頃以下的農揚有27.8萬個:中小農場占很大比重,但是國家支持中等規模農場的發展。法國農業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農場主及其家屬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92%左右。
2.土地租賃經營方式開始占優勢地位 法國的土地經營方式有三種:租賃經營、土地所有者直接經營和分成制經營。近10多年來,前一種經營方式逐漸增多,後兩種經營方式不斷減少。1970-1987年,租賃經營的農田面積由1375.6萬公頃增加到1478.5萬公頃,所佔比重由46%上升到53%。土地所有者直接經營的農田面積由1555.1萬公頃減少到1309.8萬公頃,所佔比重由52%下降為47%。分成制經營的農田面積由59.8萬公頃減少到17.4萬公頃,所佔比重由2%下降為1%。
3.專業化生產促進了農業商品率的提高 法國農業過去以自給性的小農經濟為主,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很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面推行了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也隨之提高。法國農業專業化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在區域專業化方面,為了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將不同的農作物和畜牧生產合理布局,形成專業化的商品產區。例如,巴黎盆地小麥產區的小麥產量佔全國小麥產量的1/3,諾爾-庇卡底-香檳甜菜產區的甜菜種植面積佔全國。甜菜面積的73.2%,布列塔尼畜牧生產基地提供全國豬肉產量的40%、禽肉的30%、牛肉的32%、蛋的20%,北部庇卡底馬鈴薯產區的馬鈴薯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50%。在農場專業化方面,按照經營內容大體可分為畜牧農場、穀物農場、葡萄農場、水果農場、蔬菜農場等等,專業農場大部分經營一種產品。作業專業化農場是將過去由一個農場完成的全部工作,如耕種、田間管理、收獲、運輸、儲藏、營銷等,均由農場以外的企業來承擔,使農場由原來的自給性生產轉變為商品化生產。
4.農工商綜合發展,形成多種類型的綜合體 農工商綜合體在法國經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類型有:生產綜合體(包括農產品加工業);生產前綜合體(包括能源、設備工業、生物工業、農業化學和其他工業、服務業);銷售綜合體和國際貿易綜合體。農業成為農工商聯合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估計,農工商綜合體擁有的人數占就業人口的1/4。
⑹ 法國自然條件與農業的關系
1、法國地形平坦,以平原為主,西歐平原大部分面積位於法國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為法國農業帶來豐富的耕地。
2、氣候適宜。南部沿海為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烈,水分足夠。
適宜葡萄和油橄欖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均勻,有利於牧草生產,對畜牧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中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有利於糧食作物成熟,所以適宜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
3、經濟及科技發達,靠近歐洲大市場。法國經濟發達,為農業生產提供經濟基礎,且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歐洲市場對糧食作物求大,所以使法國成為西歐糧食出口最多的國家。
4、交通便利,有利農業發展。北靠大西洋,南臨地中海,且境內有方便的鐵路、公路及內河運輸,大大促進了農業發展。
5、農業促進的政策。法國是工農業並重的國家,國家政策鼓勵農業發展。
(6)法國農業如何銜接擴展閱讀:
法國政府對農業的促進:
法國政府農業支持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為了發展農業,法國政府制訂的一系列政策。法國農村土地分散,農場規模小,不適應農業大發展的需要,戰後法國政府於50年代末期實施了土地集中政策。
具體措施有: 設立 「土地整治與農村安置公司」,直接干預地產市場,購買「沒有生命力」 的小農戶的土地,轉賣給 「有生命力」 的農場主; 設立 「調整農業結構社會行動基金」,用提供財政援助的辦法鼓勵老農場主放棄耕作,把土地出賣或出租給青年農民。土地集中政策對擴大農場規模,促進農業現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同法國國內農產品價格的關系。當國內或國際農產品價格不利於法國農業的發展和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時,政府就通過補助金形式支持農產品價格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同時,政府採取了給農業經營者提供低息貸款的政策。農場主凡是擴大農場經營、購買農機具和耕地所需資金都可以向政府申請低息貸款。此外,重視農業科學研究和普及農業教育。政府還通過財政措施和經濟上的優惠的辦法,鼓勵農民互助合作,成立農業合作社。
⑺ 法國農業分布特點及原因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大陸輪廓略呈六邊形。
法國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南部和東部邊境分別為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法國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向東海洋性減弱,南部屬地中海氣候。
法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高,小麥、玉米、葡萄和牛肉等產量均居歐洲西部各國之首,畜牧業和園藝業發達,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巴黎盆地是主要的農業區。
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盛產葡萄,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
法國糧食產量佔全歐洲糧食產量的二分之一,農產品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既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法國國土面積55萬平方公里(其中農業用地3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000萬(其中農業勞動人口占所有就業人口的3.5%)。其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世界第四。
這其中,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法國經濟的飛躍作出了積極貢獻。當今,農業為法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是汽車工業的1.5倍,食品工業則幾乎是汽車工業的2倍。在2000年之初,法國是歐盟第一大農業生產國(法國人口占歐盟的15%,但農產量占歐盟總產量的23%)。
⑻ 法國農業土地合並戴高樂
我看到有篇文章(張新光:河北學刊2009年3月第29卷第2期),也許對您的問題的有所幫助。下面我摘錄一點,您看看是否有用。
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大量的存在不僅「剪斷了農村資本主義的翅膀」,而且嚴重地阻礙和拖延了從傳統農業國轉變為現代工業國的歷史進程。1862年的法國土地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國780萬個土地佔有者中1-10公頃的小農戶佔46. 5%,不足1公頃的極小農戶佔38.5%,其中有360萬個小農戶無力交納稅款。1882年,法國農業中80%的農戶直接耕種土地,其經營面積佔全國土地的60%,而只有12%的農場主採用租佃制經營形式,出現了資本主義大農場經營和小塊土地所有者經營混雜並存、參差不齊的局面。20世紀初的1905-1909年間,法國從事農業生產勞動者仍達到一個最高峰值為880萬人。
1958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後,戴高樂政府痛下決心,一)相繼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改組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法律政策(如1960年頒布的《農業指導法》、1962年的《農業指導法補充法案》、1970年代初期設立的「非退休金的社會福利補助基金」、以及農場繼承權的法律規定),通過兼並與破產的途徑促使土地集中和資本化經營。據統計,法國在1954-1962年間共有150萬農民離開了土地,其中有44萬名老年農民退出了農業生產領域,累計合並集中土地900多萬公頃,相當於全國農用土地總量的1/4。二)加速推進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法國國內生產資金極度匱乏,戴高樂政府拋棄「既無內債, 又無外債」的傳統理財觀念, 大膽向國外借款, 利用價格補貼和國家擔保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等方式首先把農業機械化搞上去。為了保證農機質量的不斷提高和機械性能的不斷改進,法國政府直接插手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和銷售。
1968年,法國首次實現農產品的凈出口,從根本上扭轉了國內食品消費長期短缺的被動局面。1972年,法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和食品加工出口國。困擾法國兩個世紀的小農經濟格局最終成為歷史,代之而起的是領先世界的現代農業。
(文中還有很多數據,這里就不例舉了。)
⑼ 法國的農業等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法國農業極度發達,是世界主要農業大國。主產小麥、大麥、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機械化是法國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率很高。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
法國商業十分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電子商務在法國異軍突起,2009年法國網購銷售額達250億歐元,與2008年同比增長了26%。據FEVAD預測,2010年電子商務的營業額有可能超過300億歐元,增長24%,2012年將達450億歐元。巴黎是世界性的消費中心,大量的高檔時裝、香水、化妝品以及波爾多紅酒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前來購物消費。
法國旅遊收入佔GDP總量的7%。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8200多萬人次,是世界第一旅遊接待國。超過該國人口。預計到2015年達1億。旅遊從業人員達84.4萬人,旅行社5324家。全國有20533家旅館和14879家各類小旅店、野外宿營地、青年之家等。有餐館和咖啡館187066家。2010年,法國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國家。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舉世聞名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
服務業在法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5%以上。
法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外貿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五;其中出口總額位列世界第六,進口總額位居世界第四。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
⑽ 法國農業的類型及分布和區位條件
1、法國地形平坦,以平原為主,西歐平原大部分面積位於法國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為法國農業帶來豐富的耕地。
2、氣候適宜。南部沿海為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烈,水分足夠。
適宜葡萄和油橄欖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均勻,有利於牧草生產,對畜牧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中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有利於糧食作物成熟,所以適宜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
3、經濟及科技發達,靠近歐洲大市場。法國經濟發達,為農業生產提供經濟基礎,且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歐洲市場對糧食作物求大,所以使法國成為西歐糧食出口最多的國家。
4、交通便利,有利農業發展。北靠大西洋,南臨地中海,且境內有方便的鐵路、公路及內河運輸,大大促進了農業發展。
5、農業促進的政策。法國是工農業並重的國家,國家政策鼓勵農業發展。
法國農業極度發達,是世界主要農業大國。主產小麥、大麥、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
機械化是法國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率很高。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
法國政府農業支持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為了發展農業,法國政府制訂的一系列政策。法國農村土地分散,農場規模小,不適應農業大發展的需要,戰後法國政府於50年代末期實施了土地集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