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常用廚房調味料有哪些
1、食用油
每人對食用油都有各自的愛好,比如我的母親就喜歡吃「玉米油」,但是我到時無所謂,有時候用菜籽油,有時用大豆油,色拉油,最近又迷上了食用「花生油」,當然每一種食用油都有各自的特長。
比如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這一類的都是高亞油酸的食用油,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特別的高,缺點就是不適合高溫長時間的油炸,適合炒,涼拌等;像菜籽油耐熱性比前幾種要好的多,各類營養物質比較的均衡,使用的用途更廣泛,花生油和芝麻油也同樣不適合高溫,更適合低油溫的清炒和涼拌。
2、食鹽
食鹽家家必備的,是「五味之首」,沒有它美食也將寡然無味,使用的食鹽的時候要注意其他調料的含鹽量,比如加了生抽,豆瓣醬,加食鹽的時候就要注意添加量,多了會很鹹的,燉肉的時候食鹽的添加時間要靠後,否則肉容易發柴塞牙,比如燉雞的時候可以等到「雞爪」破皮的時候加鹽時機最好。
拌素菜餃子餡的時候,食鹽要在加完油以後再添加或者再准備包餃子的時候再加更好,否則餃子餡很容易就出水了,包的時候不好操作。
3、味極鮮
味極鮮的鮮味比一般的生抽要好,因為他就是在生抽的基礎之上再添加了谷氨酸鈉等增香添加劑,所以味極鮮在我家多用來炒菜,點蘸,涼拌,可以代替味精和雞精使用。
4、老抽
老抽也是醬油的一種,只不過顏色更深,更加的濃稠,一般家庭中都要備上一瓶,做紅燒菜,燉肉或者鹵肉的時候用它來給食材上色就非常好,也就避免了技術要求更高的「炒糖色」,使用的時候注意添加量,否則加多了顏色會發黑,發咸,而且老抽,醬油這一調味品一定要長時間的燉或者燒才能讓它的另一面「鮮」被釋放出來。
5、醋
醋的種類太多,香醋,米醋,陳醋,白醋和果醋等,但是在我們一般家庭廚房中,只要有一瓶「香醋」或者「陳醋」就可以了,我也是這兩種醋輪流著使用,而這其中「香醋」顏色較淡,更加適合涼拌,點蘸,因為它的酸味柔和香味更濃,「陳醋」的顏色更深,酸味更重,適合紅燒或者炒菜。
6、蚝油
蚝油在我家使用的也是非常多,味道比較的鮮美,尤其是在炒各種青菜,菌類時我比較喜歡添加一點,這樣味道更加的豐富,拌餃子餡時加一點增香提味,對肉類腌制的時候也可以加一點提鮮去異味。
但是用蚝油的時候,一定不要長時間的加熱,否則鮮味會消失,我一般都在出鍋之前加入,做涼拌菜的時候提前用開水稀釋加熱後再使用更好,在做一些比較重口味的菜餚時,比如糖醋類,麻辣類等,最好不要加入,因為蚝油的鮮味被其他重口味遮蓋了,無法發揮它的用處。
7、花椒,八角
自小就和家人學會廚房裡必備「花椒」和「八角」這兩香料,炒菜的時候捏幾粒花椒增香提味,夏天再製作適量的花椒油,又麻又香比買的的要好吃,用來涼拌菜絕對的美味,給肉類焯水的時候加幾粒花椒和八角可以去腥,燉肉的時候加一點增香提味。
8、桂皮,香葉
在我家,桂皮和香葉主要還是配合花椒和八角來鹵肉或者燉肉,使用的頻率比花椒和八角要少,而且各種香料的使用量我也沒有精準的數字,都是憑手氣「適量添加」,我想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吧。
香料使用的時候要注意,最好是將所有的香料提前用油炒一遍,因為有些香料的香味是融於油脂中的,這樣燉肉或者鹵肉做的香味才更厚重。
9、辣椒粉
我家辣椒粉的主要作用就是做辣椒油來吃,也可以在炒菜的時候加一點,或者還會單獨用來做一頓「油潑面」解解饞,辣椒粉的准類也很多,我常備的是這種粗一點的「秦椒」面,這種辣椒面香而不辣。
10、白鬍椒粉
白鬍椒粉也是我家廚房的必備,用來腌制肉類,可以去腥去異味,燒湯的時候加一點也可以增香提味。
11、干辣椒
雖然家中已經有辣辣椒粉使用,但是還是得准備一小袋的干辣椒,也是家常做菜「辣味」的主要來源,比如宮保雞丁和酸辣土豆絲中的「糊辣味」,配合「花椒」做出的麻辣味也是讓人慾罷不能,還有就是拌冷盤的時候,用熱油激發出干辣椒的「干香味」,也能為冷盤增添不少風味。
12、豆瓣醬
川菜的靈魂,喜歡吃川菜的必須得准備一瓶,在家做一些香辣,麻辣的菜餚時都會加一點豆瓣醬來調味,比如簡單的麻婆豆腐,肉末粉絲,魚香肉絲,水煮肉片或者魚片,回鍋肉等等。
但是使用豆瓣醬是有講究的,就是必須將豆瓣醬用油小火炒一下,這樣才能充分散發出豆瓣醬的香味,炒之前盡量也能將豆瓣醬剁碎後再使用也更好,因為豆瓣醬中有很多的蠶豆瓣,剁碎後利於香味的散發,也能保證菜餚的口感更好。
13、玉米澱粉
澱粉有很多種,有玉米澱粉,生粉,紅薯澱粉等,一般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我家只准備一包玉米澱粉使用,可以用來勾芡,比如做麻婆豆腐或者燒湯的時候勾芡,可以讓湯汁更濃,有利於掛在食材上;也可以用來給食材上漿,拍粉,比如炒肉片時上漿可以讓肉片更嫩,炸魚時蘸點干澱粉可以讓魚更酥脆。
14、料酒
無論是專業的廚房還是普通家庭廚房都應該准備一瓶料酒,因為它是給肉類去腥的好幫手,在烹飪肉類的時候,無論是腌制還是炒或燉都可以用的到,但是在調制包子或者餃子肉餡的時候不要加料酒,會適得其反使料酒的味道無法揮發而加重肉餡的異味。
⑵ 西餐調料都有什麼
有豆蔻粉、印度辛辣香粉、丁香粉、椒蒜蓉調味料、迷迭香葉、羅勒葉、甜紫蘇葉等。
1、豆蔻粉:可用於煲制雞肉、豬肉及牛肉,或用以烹制芝士乳酪。開胃消食。
2、印度辛辣香粉:適用於印度風味各式咖哩肉菜類。能刺激食慾,促進消化。
3、丁香粉:常用於肉類火局烤,解膩增香。丁香不僅能治療牙疼,還是解毒佳品。
4、迷迭香葉:用於肉類燒烤,以及點綴比薩餅、意式麵包。迷迭香有調經,調節血壓和催眠的功效,同時也具備很好的抗癌活性。
5、甜紫蘇葉:用於烹飪魚、蝦、蟹,可解毒去腥。也可於餐前開胃小烘餅佐食。紫蘇有助於消除緊張和不安的情緒、緩解失眠。
(2)法國人廚房用什麼調料擴展閱讀:
西餐的一些特點:
1、英式菜餚的特點是:油少、清淡,調味時較少用酒,調味品大都放在餐台上由客人自己選用。烹調講究鮮嫩,口味清淡 ,選料注重海鮮及各式蔬菜,菜量要求少而精。英式菜餚的烹調方法多以蒸、煮、燒、熏、炸見長。
2、意式菜餚的特點是:原汁原味,以味濃著稱。烹調注重炸、熏等,以炒、煎、炸、燴等方法見長。
3、俄式菜餚口味較重,喜歡用油,製作方法較為簡單。口味以酸、甜、辣、咸為主,酸黃瓜、酸白菜往往是飯店或家庭餐桌上的必備食品。烹調方法以烤、熏腌為特色。俄式菜餚在西餐中影響較大,一些地處寒帶的北歐國家和中歐南斯拉夫民族人們日常生活習慣與俄羅斯人相似,大多喜歡腌制的各種魚肉、熏肉、香腸、火腿以及酸菜、酸黃瓜等。
⑶ 廚房都需要哪些調料呢
烹飪三鮮美,調和五味香。
無論是家裡還是飯店,調味品當中,唯此不可缺的就是食鹽,所有鹹味菜品當中,都是以鹽為基礎,再調入其他味道。就算是糖醋類的菜,例如糖醋魚,雖然以甜酸味見長,如果沒有加鹽,口感就會變差。所以鹽是百味之首,包括主要是用鹽製作的生抽,老抽,豆瓣醬,腐乳等。
無論在家裡還是在飯店炒菜,應因料調味,因菜調味,因時調味,因人調味,選用優質調味品,投放適當。另外,做什麼地方的菜,應該用本地的著名調味品,這樣才能突出菜品風味。
⑷ 法國飲食文化是什麼情況
法國飲食文化聞名於世,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一種類似「圖騰」的價值。法國美食具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法國人不僅僅是為了「吃」而小聚,更是為了「談」,即彼此感情交流的需要。因此,衍生了各種飲食文化:菜餚文化、咖啡文化、就餐文化、乳酪文化、葡萄酒文化等,它們共同組成了獨特的法國飲食文化。
法國飲食文化概述法國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在吃的同時也要求調動人的多重感官——視覺、嗅覺、味覺等,所以法國的飲食無疑是一種享受的飲食。通常一道正宗的法國餐,會由多種元素構成,而它們也就是法國飲食文化的組成文化。
最後,咖啡文化也是法國的一大特色。1686年,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商人在法國創辦了第一家咖啡店,自此,巴黎的咖啡館就長盛不衰。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是環境和情調,法國的文學藝術新思潮也在這里生根發芽。自上世紀以來,咖啡館也成為社會積極分子的活動中心,目睹了法國政治、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法國飲食文化特點自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立餐飲條目以來,法國美食首例申請成功。一個國家的美食獲得這樣的榮譽尚屬首例,入選名錄是對法國飲食文化的最佳認可。法國飲食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文化特點贏得了世界人民的矚目。
1.法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
法國飲食經歷了從食為果腹到筵席之樂的長期發展過程,它是法國幾個世紀以來的經濟和社會文化變遷的見證。
在亨利二世在位之前,法國還是出於用手抓飯的「蠻荒」狀態。這一切直到亨利二世迎娶一位義大利公主凱瑟琳·德·美蒂奇為妻,帶去了大批隨從,包括廚師、僕人、種菜和飼養家畜的農人、設計爐灶的工匠等,還有全套的義大利餐具。隨著凱瑟琳成為王後、太後,法國宮廷宴席上開始了「全盤意化」,刀叉代替了手抓,法國人開始優雅地舞刀弄叉起來。
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美食烹飪的技藝達到頂峰,如今品種繁多的法餐、風味各異的奢華菜式原型皆來源於那個時期,廚師成為既高尚又富有藝術性的職業。
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隨著一批技藝高超的御廚流落民間,烹調技藝才得以以一種大眾文化的姿態在社會各階層中流傳開來,真正植入法蘭西民族的文化精髓。
在經歷了普法戰爭,蝸牛正式登上法國人的餐桌,也標志著法國美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豐富,從此登上世界美食的巔峰。
2.法國飲食文化富有濃厚的文化情感積淀
法國人賦予美食超越吃和事物本身的文化意義——對美食的欣賞和所代表的樂趣,也形成了法國人對日常生活的態度。它蘊含了文化、藝術以及人情世故,是法式簡約而不簡單的優雅生活和法蘭西民族的美食和文化相融合的體現。
據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法國人將廚房作為家中所有房間的最愛,人們樂於花大量的時間在廚房按照正規的步驟烹飪,並享受和朋友一起分享大餐的平等溝通的樂趣。
3.法國飲食具有開放性特點
法國人對飲食的精緻講究成就了法蘭西民族「世界美食家」的頭銜,創立於1900年的《米其林餐飲手冊》以法國標准對全球餐廳進行評價,具有「美食聖經」的榮譽。世界各地的餐廳也以名列其中為榮。
法國飲食文化已經開始影響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和標准,每年吸引了8000多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廚師前來參觀學習。這些人的到來不僅使法國飲食更加美名遠揚,同時也讓法國的飲食在這樣的文化交流中博採眾長,豐富發展有所創新。
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法國飲食文化也作為一種商品經濟擴展到世界各地。20世紀90年代以來,法國美食在全球已經成為法國的代名詞之一。日本有5000多家法國餐廳,美國有4000多家,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有法式烹飪學校。
法國飲食文化的形成原因法國飲食的形成和獨特的飲食文化是眾多因素下的產物。「法國人是為吃而生存」,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法國人對吃的藝術追求。法國先後經歷了墨洛溫王朝、加洛林王朝、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共和國,在歷屆共和國期間法國也爆發了多次革命和戰爭,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法國飲食文化應運而生。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地理和經濟條件為法國飲食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法國是一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國家,這就為法國菜的食材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歷史上,很多家庭以畜牧業為主要謀生手段,這就讓豐富的肉類菜餚登上了法國人的餐桌。另一方面,山區的人民為了將乳酪保存較長時間,就製作了堅硬的乳酪,也進一步擴展了乳酪文化。
第二,法國人的民族性為法國飲食文化創造了發展空間。
眾所周知,法國人具有濃厚的浪漫情懷,他們享受生活,並為此創造了一系列浪漫美妙的生活習俗。法國貴族性喜奢靡和享受,在宮廷宴會、狩獵等場所,大量的美食與葡萄酒必不可少。比如路易十四是出了名的愛好奢華,在他統治時期的宮廷筵席之豪華已經位列歐洲之冠,這也刺激了法國飲食的再發展創造。
當然,法國人對於飲食也十分注重,他們認為「發現一道新菜,要比發現一顆新星給人類的造福更大」。對於美食的孜孜以求和充滿了好奇心和創造力,使得法國菜經久不衰並煥發新的活力。
第三,博採眾長的開放性豐富了法國飲食文化體系。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德國、瑞士、盧森堡、義大利、西班牙等接壤,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隔海相望。優越的地理環境有利於法國飲食博採眾長,比如法國美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依託於義大利美蒂奇家族。同時,法國的飲食文化也更方便傳播到世界各地去,現在米其林餐廳開遍全球,在美食界具有極強的號召力,同時也為法國飲食文化體系豐富了內涵。
法國飲食文化以其精緻可口的味覺享受和奢華獨特的就餐氛圍傲立世界美食王國,也為我們帶來了迥異於中華美食的文化。讓飲食成為一種享受,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法國飲食文化給我們的啟示和經驗還有很多。
⑸ 廚房都需要哪些調料
(一)液體味料
醬油:可使菜餚入味,更能增加食物的色澤。適合紅燒及製作鹵味。
蚝油:蚝油本身很咸,可以糖稍微中和其鹹度。
沙拉油:常見的烹調用油,亦可用於烹制糕點。
麻油(香油):菜餚起鍋前淋上,可增香味。腌制食物時,亦可加入以增添香味。
米酒:烹調魚、肉類時添加少許的酒,可去腥味。
辣椒醬:紅辣椒磨成的醬,呈赤紅色黏稠狀,又稱辣醬。可增添辣味,並增加菜餚色澤。
甜面醬:本身味咸。用油以小火炒過可去醬酸味。亦可用水調稀,並加少許糖調味,風味更佳。
辣豆瓣醬:以豆瓣醬調味之菜餚,無需加入太多醬油,以免成品過咸。以油爆過色澤及味道較好。
芝麻醬:本身較干。可以冷水或冷高湯調稀。
蕃茄醬:常用於茄汁、糖醋等菜餚,並可增加菜餚色澤。
醋:烏醋不宜久煮,於起鍋前加入即可,以免香味散去。白醋略煮可使酸味較淡。
鮑魚醬:採用天然鮑魚精濃縮製造而成,適用於:煎、煮、炒、炸、鹵……等等
XO醬:大部份主要是由諸多海鮮精華濃縮而成,適用於各項海鮮料理。
(二)固體味料
鹽(低鈉鹽):烹調時最重要的味料。其滲透力強,適合腌制食物,但需注意腌制時間與量。
糖:紅燒及鹵菜中加入少許糖,可增添菜餚風味及色澤。
味精:可增添食物之鮮味。尤其加入湯類共煮最適合。
發粉:加入麵糊中,可增加成品之膨脹感。
麵粉:分為高、中、低筋三種。製作麵糊時以中筋麵粉為區。用於沾粉油炸時則具著色功能。
甘薯粉:多用於油炸物之沾粉。亦可作為芡粉。
生粉:為芡粉之一種,使用時先使其溶於水再勾芡,可使湯汁濃稠。此外,用於油炸物的沾粉時可增加脆感。用於上漿時,則可使食物保持滑嫩。
小蘇打粉:以適量小蘇打腌浸肉類,可使肉質較松滑嫩。
豆豉:干豆豉用前以水泡軟,再切碎使用。濕豆豉只要洗凈即可使用。
(三)辛香料
蔥:常用於爆香、去腥。
姜:可去腥、除臭,並提高菜餚風味。
辣椒:可使菜餚增加辣味,並使菜餚色彩鮮艷。
蒜頭:常用之爆香料,可搭配菜色切片或切碎。
花椒:亦稱川椒,常用來紅燒及鹵。花椒粒炒香後磨成的粉末即為花椒粉,若加入炒黃的鹽則成為花椒鹽,常用於油炸食物沾食之用。
胡椒:辛辣中帶有芳香,可去腥及增添香味。白鬍椒較溫和,黑胡椒味則較重。
八角:又稱大茴香,常用於紅燒及鹵。香氣極濃,宜酌量使用。
干辣椒:可去膩、膻味。將籽去除,以油爆炒時,需注意火候,不宜炒焦。
紅蔥頭:可增香。切碎爆香時,應注意火候,若炒得過焦,則會有苦味。
五香粉:五香粉包含桂皮、大茴香、花椒、丁香、甘香、陳皮等香料,味濃,宜酌量使用。
⑹ 常見的西方調味料有哪些
隨著西方飲食被我國居民所接受,一些西方調料也出現在許多家庭的廚房和餐桌上,比較常見的有:西餐面醬、油麵醬、桂樹葉、檳榔、玉果粉、香菜根、檸檬、橄欖果、紅豆、黑李子、奶皮、西米旦、魚鰾、奶渣子、清豆油、橄欖油、麥台酒、老姆酒、舍利酒、沙司常用西式調料等。
⑺ 廚房調料有哪些
廚房常見的調味料一般有三類:基礎調料;輔助調料;醬汁類。
1、基礎調料:
食鹽、白糖、味精、醋、蔥、生薑、大蒜、洋蔥、辣椒、韭菜、香菜、香芹、胡椒;
2、輔助調料:
花椒、乾薑、八角、丁香、月桂葉、肉桂、桂皮、陳皮、小茴香、大茴香、草果、檸檬葉、薄荷、香草、百里香、茶葉、迷迭香、甘草、豆蔻、紫蘇、麻油、芝麻醬、芥末、香茅、五香粉、十三香、咖哩粉、七味粉;
3、醬汁類:
醬油、料酒、醬、魚露、蝦醬、豆豉、面豉、南乳、腐乳、豆瓣醬、味噌。
調味料,也稱佐料,是指被用來少量加入其他食物中用來改善味道的食品成分。一些調味料在其他情況下被用來作主食或主要成分來食用。例如洋蔥也可以為法國洋蔥湯等的主要蔬菜成分。
⑻ 廚房必備調料(做菜時經常用到的調料有什麼)
1、食鹽
炒菜時鹽一定要晚放。要達到同樣的鹹味,晚放鹽比早放鹽用的鹽量要少一些。如果較早放鹽,則鹽分已經深入食品內部,在同樣的鹹度感覺下不知不覺攝入了更多的鹽分,對健康不利。
此外鹽還有很多妙用,比如:清洗茶杯,淡鹽水浸泡蔬菜水果可消毒殺菌等。
2、醬油
老抽起上色提鮮的作用,尤其是做紅燒菜餚或者是燜煮、鹵味時。
生抽生抽用來調味,適宜涼拌菜,顏色不重,顯得清爽。
老抽和生抽的區別可以把醬油倒入一個白色瓷盤里晃動顏色,生抽是紅褐色的,濃度稀;而老抽是棕褐色並且有光澤,濃度稠。
3、醋
1)解腥:在烹調魚類時可加入少許醋,可破壞魚腥;
2)祛膻:在燒羊肉時加少量醋,可解除羊膻氣;
3)減辣:在烹調菜餚時如感太辣可加少許醋,辣味即減少;
4)添香:在烹調菜餚時加少許醋能使菜餚減少油膩增加香味;
5)引甜:在煮甜粥時加少許醋能使粥更甜;
6)催熟:在燉肉和煮燒牛肉,海帶,土豆時加少許醋可使之易熟易爛;
7)防黑:炒茄子中加少許醋能使炒出的茄子顏色不變黑;
8)防腐:在浸泡的生魚中加少許醋可防止其腐敗變質;
發酵成熟的陳醋口味更回味悠遠,勾兌醋味道更尖銳,酸味刺鼻。一瓶約500ml的釀制醋價格大概是勾兌醋的2~3倍。
4、酒類
料酒腌制肉類的加料酒可以去腥,炒雞蛋時在蛋液中加少許料酒可以去腥提香。
白酒可以在腌制肉類或製作鹵肉時使用,製作泡菜時加入一些白酒可以殺菌添香。
另外烹飪時有時會使用到紅酒、啤酒等。
5、醬類
甜面醬是以麵粉、水、食鹽為原料製成的一種醬。除了可以直接蘸食之外,還可以當調味料用,如:京醬肉絲,醬爆雞丁等。在做炸醬面時,和黃醬一起使用,味道更好。
豆瓣醬以蠶豆為主要原料配製而成,以咸鮮味為主。是家常口味的川菜常用的調料,比如回鍋肉、麻婆豆腐、水煮魚、麻辣火鍋等。
豆豉是用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煮)熟,發酵製成的食品,有特殊風味,用以製作「豉汁排骨」「豆豉炒苦瓜」等。番茄醬是鮮番茄的醬狀濃縮製品,不加調味劑,一般不直接吃。常用作魚、肉等食物的烹飪作料,可以增色、添酸、助鮮。如糖醋魚、糖醋排骨、鍋包肉、披薩等。
番茄沙司是番茄醬加糖、食鹽在色拉油里炒熟,蕃茄沙司有各種口味的,適合直接蘸食。如蘸薯條。
簡單地說:番茄醬就是純番茄,而番茄沙司是番茄醬調味之後做成的。番茄沙司可以直接食用,而番茄醬必須經過烹飪處理。番茄醬的番茄紅素含量大大高於番茄沙司。
芝麻醬簡稱麻醬,是一種把芝麻磨成粉末並調制的醬料。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為涼拌調料。常用於麻醬菠菜、麻醬涼面、麻辣燙或火鍋的蘸料。
沙拉醬市場有千島醬、蛋黃醬、油醋汁等,可根據口味購買。可以拌食沙拉、製作三明治等。
6、糖類
白糖是由甘蔗或者甜菜榨出的糖蜜製成的精糖。以甘蔗為原料的叫白砂糖,以甜菜為原料的叫綿白糖。
紅糖原料為甘蔗,雖雜質較多,但營養成分保留較好。具有益氣、緩中、助脾化食、補血破淤等功效。
冰糖在製作紅燒類菜餚時使用冰糖會使菜品顏色更加紅亮,此外使用冰糖沖泡茶水或製作甜品,有補中益氣,和胃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7、香料類
干辣椒川、黔、湘等地的重要調料。油熱時和蔥姜一起放鍋內爆香,一般家常菜都可以用。麻辣香鍋大量使用,
可以磨成辣椒面,油燒熱澆在辣椒上製作成辣椒油,常用於涼拌菜、拌面等。
花椒炒菜的時候熱油後可以放入油裡面防止油沸,增加菜的香味。花椒可以在熱鍋裡面炒熟以後磨成花椒粉,在炒菜或者做包子和餃子餡的時候調味。
麻椒顏色淺,風干後偏棕黃色;花椒顏色重,偏棕紅色。麻椒的味道比花椒重,特別麻。 在川菜中麻椒佔有很大的地位。
八角(大料)也叫大茴香,因此無論鹵、醬、燒、燉,都可以用到它,用以去腥添香。
不論炒菜、燉肉、腌菜,八角都要提前放。一份菜一般放三瓣,分量多的可以放一整朵。
有粉狀和原粒兩種出售,原粒胡椒使用胡椒研磨器磨碎後使用香味比粉狀濃郁。
一般來說,黑胡椒適用於燉、煎、烤肉類。能達到香中帶辣、美味醒胃的效果。
白鬍椒多煲湯胡椒香味稍淡,辣味更濃,能提出鮮味。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黑胡椒、白鬍椒皆不能高溫油炸,應在菜餚或湯羹即將出鍋時加少許。
香葉為乾燥後的月桂樹葉,用以去腥添香,用於燉肉等。
桂皮為乾燥後的月桂樹皮,用以去腥添香,用於燉肉等。
小茴香用以去腥添香,用於燉肉等。其莖葉部分即茴香菜。
孜然孜然又名安息茴香,祛除腥膻異味的作用很強,還能解除肉類的油膩,常用在燒烤牛羊肉中,令肉質更加鮮美芳香。孜然也是配製咖喱粉的主要原料之一。
五香粉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芳香類調料混合研製而成,使用方便。尤其適合用於烘烤或快炒肉類、燉、燜、煨、蒸、煮菜餚作調味。
咖喱是以姜黃為主料,另加多種香辛料(如芫荽籽、桂皮、辣椒、白鬍椒、小茴香、八角、孜然等)配製而成的復合調味料。其味辛辣帶甜,具有一種特別的香氣。
主要用於烹調牛羊肉、雞、鴨、螃蟹、土豆、花椰菜、湯羹等。
咖喱粉適合快炒、比如:咖喱炒飯、咖喱牛肉等;咖喱塊適合做咖喱雞、咖喱魚等。
8、腌制類
豆腐乳:又稱腐乳,是用大豆、黃酒、高粱酒、紅曲等原料混合製成的。各地豆腐乳的味道不同,用以佐餐、烹飪。
剁辣椒:湖南特產,由新鮮辣椒腌制而成。是製作「剁椒魚頭」等的重要材料。
泡椒:四川特產,由新鮮辣椒腌制而成。是製作「魚香肉絲」「泡椒牛蛙」等菜的重要材料。
9、澱粉類
有土豆澱粉、玉米澱粉、綠豆澱粉、小麥澱粉、紅薯澱粉等。
澱粉可以用於勾芡、掛糊和上漿。
在切好的原料下鍋之前,給其表面掛上一層漿或糊之類的保護膜,這一處理過程叫上漿或掛糊(稀者為漿,稠者為糊)。
上漿多用於滑炒;如魚香肉絲、滑蛋蝦仁、滑雞煲、滑牛肉等。
掛糊多用於油炸,如:干炸裡脊、干炸小黃魚等。
作用:能保持原料中的水分和鮮味,不碎不爛,減少營養流失。
勾芡俗稱「兌汁」,綠豆澱粉最好,土豆澱粉次之,紅薯澱粉湊活,玉米澱粉最次。澱粉少許,用冷水化開,沖入煮開的湯中,或者炒好的菜中即可。
勾芡可以使菜餚包汁均勻,使湯菜融和,鮮美入味。一般應在菜餚九成熟時進行。如香菇油菜、蛋花湯、酸辣湯等。
勾芡可以減少食物營養流失,勾過芡的菜適合有胃病的人吃。
另外,有些菜是不需勾芡的,口味清爽的菜(如炒豆芽),含膠原蛋白較多的菜(如紅燒蹄筋),需加入醬、糖的菜(如醬汁魚),含澱粉較多的菜(如炒土豆絲)等。
10、提鮮類
味精提鮮效果顯著,但多食對健康無益,近年來大多用雞精代替。
雞精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化學調料製成的。
使用技巧肉類本來就有自然香味,不必放味精或雞精,素菜、素湯羹類可以少放一些提鮮。
蚝油——近年流行,適合烹制多種食材,如蚝油牛肉、蚝油生菜、蚝油荷蘭豆等,還可調拌各種麵食、涮海鮮、佐餐食用等。
11、油脂類
菜油(菜籽油)不適合涼拌菜。是做油潑辣子最適合的油,色拉油、調和油之類的激不出那種香味來。
花生油花生油的脂肪酸構成是比較好的,易於人體消化和吸收。
葵花籽油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含量比花生油、麻油和豆油都多,近年來較受青睞。
玉米油最好選用非轉基因的玉米胚芽油,優質玉米油營養含量豐富。
大豆油大豆油分四個等級,一級最好,四級最差。 盡量選擇非轉基因大豆油。
橄欖油被認為是迄今所發現的油脂中最適合人體營養的油。炒菜時油煙很少,但高溫易破壞營養,所以要想營養最大化還是涼拌菜比較好。
動物油就是動物脂肪,以豬油為代表,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較多。過多食用易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對人體不利。
但動物油味道較香,具有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D、E、K等的吸收作用。用雞油做蔥花餅、比植物油做的要香很多。
⑼ (在線)誰能幫我找找西餐常用的調料,越全越好
醬類:
醬油增香劑、醬油粉精、 醬油穩定劑、 醋類增香劑、 蚝油穩定劑、 豆味增香劑 、 醬油改良劑 、豆醬增香劑、 醬油香精、 醋翁、陳醋精 、 米醋精、 焦糖色劑 、 辣味劑、 調味油香劑 、鮮蒜油、 香蔥油、鮮茴油
肉類:
鮮味蛋白、味特鮮、琥珀酸鈉
啊,還有好多好多啦,你看看這些網站咯,我覺得蠻適合你的,http://www.bjsolj.com/page01.html 北京歐盛利傑
http://www.xican365.com/ 雙泉貿易
http://www.dianping.com/group/woaixican/topic/344950 論壇
自己慢慢看咯!加油,其實真的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