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英國與法國的關系不好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製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從本質上看待殖民時代的英法關系,首先,都是殖民主義國家,在對待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總體利益上基本一致;在爭奪霸主地位,控制勢力范圍,涉及各自的利益時,會發生矛盾,以致激烈的沖突;在受到共同的敵人威脅侵害時,能暫時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危機,但結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盤。這就是資產階級的本性所決定的。
不過有一點,英法兩國互相之間沒有直接佔領統治過對方的本土,故兩國歷史上沒有象中日之間的切齒之恨。
㈡ 【請教】為什麼在歷史上,英國和法國之間曾經爆發過「英法百年戰爭」
一、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起源:
英法百年戰爭爆發是有其歷史淵源的:關系的糾纏不清和英國對法國長期積累的怨恨。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之後,大部分官員都是由法國貴族擔任。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對法國人的憎惡越來越深,認為法國人是到英國來當主人。近200年間王公貴族上等人士只使用法語,英語成了農夫或商人使用的語言。滲透到英國的法國的語言、文化很自然地收到了英國平民百姓的厭惡,並且英國作為法國的臣民只能向法國低頭。
對於瞧不起英國人、事事干預英國並且總是高高在上的法國人,不僅是英國百姓,連已轉變為英國人的諾曼底王和貴族也感到很憤恨。英國已痛下決心,要擺脫與法國的君臣關系,平等地與法國對話。這也是百年戰爭爆發的很大一個原因,當然,除了英法之間「歷史淵源」外,英法百年戰爭爆發還有以下的原因:
1、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直接導火線是法國加佩王朝查理四世1328年死後無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繼承問題。
1154年,法國最強大的貴族——安茹伯爵亨利因其母親的血緣關系,得以繼承英格蘭王位,是為英國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二世。亨利二世扮演著十分罕見的雙重角色:作為國王,他是英國的統治者;作為公爵和伯爵,他又是法國的臣民。因此除非他自願放棄法國國籍、放棄在法國的一切權利,否則他作為一個法國公民理所當然必須對法蘭西國王唯命是從。
老奸巨猾的亨利二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當然會想盡辦法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英法之間這種君不君、臣不臣,利害關系糾纏不清的混亂局面,在雙方的後代之間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百年戰爭的前,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三世就正式提出了繼承法國王位的要求。
2、加斯科尼問題是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愛德華一世以來,加斯科尼問題一直在英法關系中居中心地位,即加斯科尼取代諾曼底和安茹成為英法兩國爭奪的焦點。」加斯科尼是位於現代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地方。在愛德華一世時,這個繁榮的盛產酒的省份是英格蘭僅存的一塊法國領土,他與英格蘭的政治關系由於甜酒的出口貿易和把英國織品和穀物海運到波爾多和巴約訥而得到加強。在12世紀時,該地區因亨利二世享有的繼承權而轉移到英格蘭的金雀花王朝手中。
英格蘭國王要求威爾士人、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承認他們的宗主權,但是這些國王作為阿基坦的公爵,自1204年以後一直是法蘭西國王的附庸,卻拒不承認法國國王在加斯科尼的宗主權。在「百年戰爭之前和之間,加斯科尼一直在安格魯—法蘭西關系中居於中心位置;它取代諾曼底和安茹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重重矛盾和矛盾的激化,在弗蘭德商人的挑撥之下,積怨頗深的英國和法國之間終於爆發了戰爭。
二、影響:
1、戰爭體制。
戰爭開始時,兩國主要以西歐原來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軍隊,有服役時間考量。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於是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雇傭兵,並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法國則迫於初期戰局失利,必須擴張王室統治權力以抵擋外敵。因此在戰爭結束時,雙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
英格蘭在數次戰役得勝,嚴重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戰後,勝利的法國仍保留許多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打敗騎兵的思想已經流傳四方,步兵的重要性從此不斷提升,騎兵最終則消失了。
2、戰術思想。
戰爭初期,法國在各次大會戰都使用重騎兵正面沖擊,到了1415 年的阿金庫爾戰役,已模仿對手讓部分騎兵下馬徒步戰斗,這說明騎兵步兵的戰場角色已大幅改變。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更突顯騎士貴族為主的法軍於戰爭中屢屢失敗,標識出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
3、武器裝備。
百年戰爭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歷了改良和演化,14世紀開戰時,當時最好的盔甲仍然為鎖鏈甲,這和之前數個世紀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進化和改善,而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在後期,法軍開始大規模使用火葯及火炮作為武器而取得勝利,並在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領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態的戰爭方式。
㈢ 美國人和英國人是不是很討厭法國人
英國人和法國人的確水火不容,因為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英國去挑逗德國,然後德國要去打英國都必須先打隔在他們中間的法國,然後英國的軍隊在法國就很被鄙視,因為民眾認為戰爭是他們挑起的。
美國人不喜歡法國人的原因是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比戰前人們期待的差了太多,迫使美國人付出了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代價,所以知道現在美國人都認為法國人都是廢物~
㈣ 英國人為什麼和法國人互相嫌棄
還好吧 沒有 可能是以前遺留的領土原因
㈤ 英國人和法國人之間為什麼有隔閡
歷史上英國和法國干戈不斷,最根本的原因是諾曼底問題。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者)在英國登陸,擊敗了哥德溫家族的英格蘭國王哈羅德,從而成為英格蘭國王,但這引發了一系列問題,諾曼底作為法蘭西國王的封國,是法國的一部分,而諾曼底公爵成為英國國王意味著諾曼底將成為英國的一部分。因此法國和英國圍繞這個問題開始勾心鬥角。1100年,英王亨利一世擊敗兄長諾曼底公爵羅伯特(他倆都是威廉一世的孩子,在法王的干預下羅伯特得到了諾曼底,而亨利在兄長威廉二世死後只繼承了英格蘭),從而統一了兩個國家,另外,從威廉一世開始,英格蘭王室的子孫和歐洲(特別是德國和法國諸侯)王室聯姻頻繁,從而在亨利二世時代形成了地域遼闊(包括整個英格蘭和三分之二的法國)的金雀花帝國,這嚴重威脅著法國的安全。
法國在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和聖路易時代曾迫使英國國王承認自己是法國封臣,並逐漸收回了英王在法國的領地(最大的阿基坦除外)。但隨著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無後而終,法國貴族迎瓦盧瓦的腓力六世即位,並根據《薩利克法典》駁斥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對王位的要求,這使得英法關系惡化,兩國爆發了百年戰爭。起初,英國節節占上風,但亨利六世即位之後,隨著法國民族心理的形成和王權逐漸集中,加之英格蘭貴族內部斗爭激烈,法國逐漸收復了失地,驅逐了英國人,贏得了百年戰爭的勝利,1558年,法國最終收回了加萊,英國人和歐洲大陸的聯系基本切斷,英格蘭民族的島國心理是形成,中世紀時代英法兩國的夙願基本結束。
近代英法的矛盾主要表現在法國大革命上。由於英國對歐洲大陸的事務很難插手干預,就希望歐洲大陸各國能夠互相牽制,達到平衡,以便英國專心發展海外利益,而法國大革命加強了法國的力量,於是英國聯合歐洲封建國家瘋狂的扼殺法國大革命,阻止了六次犯法聯盟,最終擊敗了拿破崙一世。在三十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英法也分屬不同陣營,而一戰和二戰之後,英國也著力削弱法國的戰後利益。
總的來說,英國和法國積怨很深,雖然每次爆發都很強烈,但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大戰面前卻最終選擇了合作,並且英國和法國兩個民族之間也不像法德的積怨那樣刻骨銘心。英法的隔閡由來已久,不過確實正在消失。
㈥ 法國和英國明爭暗鬥了上千年,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法國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歷史上的英法似乎是穿同一條褲子。無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狼狽為奸的兩個強盜,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鐵打不動的軍事聯盟,英國和法國總是喜歡成雙成對。
可以說,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其在戰略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法國所不具備的,被動挨打,幾乎已成定局。如果想改變這一局面,要麼法國稱霸歐洲,無人敢惹,要麼再出一個諾曼底公爵。
㈦ 當年法國曾想並入英國,這樣的大好事,為何英國卻不願接受
作為曾經的老牌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可謂是同病相憐的難兄難弟。二戰之後,被納粹德國摧殘得體無完膚的這老哥倆,數百年建立的殖民帝國就此崩塌,昔日的風光一去不返。
根據英國BBC電台等知名媒體報料,早在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曾向英國首相艾登發出請求,希望法國能夠並入英國,還把國名定為“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 。
可是英國方面卻拒絕了法國的主動投靠。後來,摩勒又提出,既然不願合並,那法國就加入英聯邦,以英國女王作為兩國的共同元首。為表誠意,法國還願意把大部分主導權交給英國。然而英國在經過慎重考慮後,仍然拒絕了法國的提議。
按說一個是歐洲最強陸軍,一個是全球海洋霸主,兩強結合,成為超級強國,重振輝煌指日可待。那樣的話,他們再也不用看美國、蘇聯的臉色行事,豈不是天大的好事,為何英國堅決不同意呢?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
三、英國拒絕的原因。
當摩勒向艾登提出合並的要求時,英國首相最初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畢竟英國已經日薄西山,日益強大的美蘇越來越無視這個昔日日不落帝國的感受。
一旦英法合並,人口上億,領土面積高達百萬平方公里,絕對是超級大國的存在,重新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也並非夢想,想一想都很誘人。艾登興奮地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英國的政客們。
出乎他的意料,英國人對法國人的提議幾乎毫無興趣。
首先,英國人從骨子裡瞧不起法國人,在歐洲大家庭中,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被稱為歐洲外祖母,她的後代很多都與歐洲各國王室聯姻。和這些國家比起來,英國擁有的貴族血統是最高貴最純粹的,如果和法國人同流合污,英國人的高貴血統,就可能被法國人玷污。到時那英國引以為傲的純粹貴族血統,將會成為歷史。
再加上二戰時期,自我吹噓為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就被德國佔領了。而英國卻一直和德國戰斗到了最後,故而英國人認為,法國人是軟骨頭,沒有戰鬥力和血性。和它合並,它只會成為英國的累贅。
最為關鍵的一點,英法之間百年戰爭的陰影,還始終留在英國人的心中,法國還暗地裡支持蘇格蘭鬧獨立,給英國使絆子。假如成為一個聯邦,法國和蘇格蘭再糾纏一起,那還不亂套了。
法國曾經想並入英國的消息披露後,兩國人民都強烈反對,一位英國紳士說,英國和法國就像一對爭吵了一輩子的老夫妻,都時常夢想著殺死對方,可又不願離婚。
㈧ 為什麼英國人與法國人互相看不順眼答得好再加分
這個應該是歷史遺留問題,英法戰爭打了很多年,而且都想當歐洲老大,個人觀點。。。。。
㈨ 英國人與法國人是不是相當於中國人和日本人歷史的仇恨
不完全是。英法屬於相互侵略,曾經都是歐洲土地上的霸主 相互制約
不過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友誼同仇 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關系 比方說當年英法聯軍侵華是這兩個傢伙就是狼狽為奸。
㈩ 法國人為什麼對英國人有敵意
首先是英法百年戰爭
其次,是非洲殖民地的爭奪,這一狀態一直維持到一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