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葯六六六粉什麼時間發明
1825年,六六六由英國科學家邁克爾法拉第首次合成。但直到1935年,六六六的殺蟲性才由Bender發現。1941_1942年間,英國Slade和法國Dupire也發現其殺蟲性。才大規模生產。如今早已禁用。
② 666的化學中的
六氯環己烷
六氯環己烷,是環己烷每個碳原子上的一個氫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飽和化合物。英文簡稱BHC。分子式C6H6Cl6 。結構式因分子中含碳、氫、氯原子各6個,可以看作是苯的六個氯原子加成產物。白色晶體,有8種同分異構體。666對昆蟲有觸殺、熏殺和胃毒作用,其中γ異構體殺蟲效力最高,a 異構體次之 ,δ異構體又次之,β異構體效率極低。六氯化苯對酸穩定,在鹼性溶液中或鋅、鐵 、錫等存在下易分解,長期受潮或日曬會失效。 一種有機氯殺蟲劑(林丹,有效成分為γ-六氯環己烷)。是廣譜殺蟲劑,具有胃毒、觸殺和熏蒸三種作用方式。效力強而持久,屬高殘留農葯品種。用以防治蝗蟲、稻螟蟲、小麥吸漿蟲等農業害蟲和蚊、蠅、臭蟲等衛生害蟲。但由於害蟲抗葯性不斷增強,殘留污染嚴重,現已限制或禁止使用。
1825年,英國科學家邁克爾·法拉第發現苯和氯在日光照射下反應,可以得到一種固體產物。1912年,荷蘭化學家林丹(Teunis van der Linden)指出,在六六六混合物中存在4種立體異構體。但直到1935年,六六六的殺蟲活性才由Bender發現。隨後Slade和法國人Dupire也各自發現六六六的殺蟲活性。Slade還進一步指出,六六六的生物活性幾乎完全是由其γ-異構體的存在引起的。1946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和應用。
有機氯農葯(DDT、666)在全球曾大量使用,造成環境污染,並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我國政府從1983年禁止使用此兩種農葯,但由於該類農葯具有半衰期長,不易分解和親脂性等特點,造成在人體脂肪內長期蓄積.80年代初有關專家預計,在我國有機氯農葯(DDT、666)停用15~20年後,人體內的蓄積水平才可能降到某些發達國家80年代初的水平。
六氯環己烷(HCH),俗稱六六六,是環己烷的1,2,3,4,5,6-六氯代衍生物,屬於鹵代烴類。用作農葯。它包括α-、β-、γ-、δ-、ε-異構體,其中γ-六氯環己烷是最重要的異構體,並且是該殺蟲劑的活性成分,俗稱林丹。
工業品六氯環己烷是通過在光照下將氯氣通入純苯中而制備的。這個過程得到的是六氯環己烷各種異構體的混合物,可以通過利用各異構體在有機溶劑中溶解度的不同,而將高含量的γ-異構體提取出來。
工業品六氯環己烷的組成大致為:α-六氯環己烷(55–60%,甲體)、β-六氯環己烷(5–14%,乙體)、γ-六氯環己烷(12–16%,丙體)、δ-六氯環己烷(6–8%,丁體)、ε-六氯環己烷(2–9%,戊體)、七氯環己烷(4%)、八氯環己烷(0.6%)。 六六六是指六氯環己烷C6H6Cl6,由苯加成而得,而不是氯取代苯環上的所有氫得到的C6C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