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海外的華人為什麼要建中國城,過中國節
海外華人/裔/僑泛指從中國移民國外的華人及其後裔。包括從明朝、清朝以來直到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含香港及澳門)不同時期的移民及後代,主要是漢族但也包括少數如滿族之類的中國少數民族。
海外華人有多種定義,可以是Overseas Chinese的譯名,而在不同情形下有著不同認知。這個詞可以代表著來自很多不同國家的公民,例如於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所出生的華人後代,也可以專指漢民族後代。
華人一般指漢民族,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裔第一、第二代為華人。
中華民國成立以前,定居在海外的漢族,在書籍上多以「唐人」的名稱出現。中華民國成立後,始用「華人」、「華僑」或「海外華人」等。老一代的華僑依然有很多自稱唐人,稱華埠為唐人街。今日通用的「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中國話」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前,是未被廣泛教導和使用的。因此遷移海外唐人一般使用各自的母語方言來交談。例如福建人和廣東人因為語言不通,難以交談良久,遂皆需倚靠各自的會館和語言群來生存。
有項關於海外華人研究,定義了「非漢民族」海外華人的幾項條件:有證據可以證明他們曾在中國或源自中國;他們仍保有華人傳統文化;有華人習俗,且並非出身於所在國。於此定義下,「非漢民族」海外華人大約有七百萬,約占海外華人總數的8.4%。
首先過中國節日是因為他們知道無論身處何地,他們來自中國。
一是先人,以前思念祖國。
二是長輩們為延續傳統。希望後輩們不要忘記他們是華人。(這點我深感認同,因為在海外的第2、3甚至4代,傳統等等還有對祖國的認知認同都很薄弱了,他們接受的是國外的教育,你們學習的是國外的文化,所以他們基本上是跟外國人一樣,可是他們是華人。)
還有很多很多都是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傳統。多多了解一下華人,你們也是從中國移居海外,身處他鄉,甚至很多更改了國籍,可是他們自己知道,他們是華人。
希望對你有幫助。
2. 誰知道法國人有什麼特點,法國有什麼風俗
【民間風俗】
一、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二、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三、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法國飲食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法國是香檳酒、白蘭地酒的故鄉。人們認為除夕之夜家中若有剩酒,來年便要交厄運。法國人最愛吃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 40 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魚飲白葡萄酒,吃肉飲紅葡萄酒。香檳在葡萄酒中,是一種最美好的酒,因為它製造費時,過程繁雜,所以在價格上就不會很便宜,而且被稱為最富魅力的酒。在婚禮,接待,或正式餐會中固然必需,其他方面的用途也很廣,諸如佐食蚝、火腿、點心等。不過一般人都是以食物的類別,來決定其所該飲用何種味道的香檳。一杯冰涼的香檳,也是開胃的聖品,如果需要,可在酒里加塊糖和數滴苦精( BITTERS ),再加一片檸檬皮,就成了一杯香檳雞尾酒。此外,香檳還可以用於烹飪。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 400 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 「 乳酪王國 」 之稱。
【習俗禁忌】
1、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
2、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3、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4、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
5、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關系一般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3. 法國的基本禮儀最忌諱什麼見面如何問好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
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是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聖靈節
每年11月1日聖靈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法國人習慣上在這一天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聖喀德琳娜節 巴黎「大齡女青年」的節日。每年11月25日這一天,年滿25 歲而尚未婚配的姑娘們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獻一束鮮花,再到大時裝店跳舞,飲酒狂歡,最後選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為節日的王後。
用餐習慣
法國人把烹調看成是一門藝術,法國菜也確實風糜全球。在法國一日三餐通常是這樣安排的。 早餐:麵包、咖啡、熱巧克力; 午餐:午餐是法國人最重要的一餐,一般在下午一點左右, 晚餐則在九點以後。法國人社交的正餐一般要持續兩小時以上,開始先是開胃菜,然後是魚或義大利面條,再才是主菜,主菜還附帶許多生菜、沙拉、乳酪,水果,有時還有甜點心,餐後咖啡也必不可少。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法國人的禁忌
1.到法國洽談貿易時,嚴忌過多地談論個人私事
2.忌諱「13」這個數字以及「星期五」
3.忌諱男人向女人送香水
4.不得提出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政治面目甚至個人收入等這類問題
5. 如果初次見面就送禮,法國人會認為你不善交際,甚至認為粗俗
4. 法國最講究什麼
講究法
5. 在法國有中國城嗎那的中國城大嗎
巴黎有華人區。13區,還有belleville,我覺得不大也不小,13區那裡的麥當勞的標牌都使用中文寫的。。。反正幾乎什麼東西都能在那裡找到。。。
6. 法國人有什麼風俗
法國飲食源遠流長,品種多且講究,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從歷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開始,法國形成了一個重要而又不斷發展的宴會外交。這些精心安排的珍饈佳餚被世人稱為法式宴會,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40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飲紅葡萄酒,吃魚飲白葡萄酒等。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400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乳酪王國」之稱。西式進餐的禮節甚多,比如,赴宴者應從自己座位的左側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後於主人把餐巾放於腿上,相敬乾杯時,即使你不會喝酒,也應將酒杯在唇邊觸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使用時,要右手握刀,左手持叉,先用刀將食物切成小塊,再用叉把食物送入口中,每吃完一道菜,就將刀、叉並攏排於盤內,如未吃完,應把刀、叉擺成「八」字或交叉放,但不要刀口向外……法國女子在社會生活中地位較高。同她們握手時,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們可戴著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無論在何處,男士都要讓女士先行。在現代法國都市中,婚戀生活頗為自由。許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舉行婚禮,甚至把這種日漸「時髦」的社會現象看作一種「革新」,所以「試驗夫妻」之風盛行。他們認為試婚的好處是:充分相互考驗,避免日後離婚。而今,法國獨身者不少,又以35歲以下和50歲以上者居多。法國奇特的傳統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結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舉行告別晚會,男方叫「埋葬單身漢生活晚會」,女方稱「辭別宴會」;新郎是以一個象徵性的「棺材」舉行一次「葬禮」來表示向「單身漢」告別;新娘在「辭別宴會」上,接受婦友們獻給的花束、花藍,大家同唱辭行歌,共跳送別舞,以示姐妹間眷戀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舉行婚禮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後,都要經過「洗禮」,並取一個教名。教徒大都嚴守教戒。齋日不搞娛樂活動,尤其遇到某月13日是星期五這天,更嚴守戒規。我國12種生肖,除「龍」是虛構者外,均為常見的飛禽走獸,且每種代表一年,而同歐洲各國大體相同的法國人的生肖,則是天文學上。 12個星座,如:白羊、金牛、雙子、處女等,這12星座分別代表一年12個月,而不是一年一生肖。 法國的狗業很發達,那些闊綽女子,幾乎人人愛狗如嬰。全國每年出生狗達百餘萬只,年經銷額約10億法郎。為與方興未艾的養狗之風相適應,法國的狗飲食業、狗飾品業、狗葬業等,隨之興起,有專業狗醫4,000名,全國還建有狗肉加工廠3,000餘家,營業總額高達25.5億法郎。這個愛美、講食、嗜酒、重禮的國度,還有一些禁忌。法國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法國的生活習俗還有很多,到了法國,一定會有所感受。
7. 法國的首都,風土人情,風俗習慣,飲食,衣著。
法國風土人情
交際習俗
注重服飾的華麗和式樣的更新。婦女視化妝和美容為生活之必需。時間觀念強,工作計劃性強,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則。習慣行握手禮,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施吻手禮。少女常施屈膝禮。男女之間,女子之間及男子之間,還有親吻面頰的習慣。社交中不願他人過問個人私事。反感向婦女贈送香水及初次見面就送禮。
信仰禁忌
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黃色和墨綠色。忌孔雀和仙鶴。視菊花、杜鵑花與核桃等為不祥之物。喜愛藝術和娛樂活動。
飲食特點
法國人會吃,也講究吃。法國菜風靡世界。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和青蛙腿,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喜歡喝酒。法國菜的特點是鮮嫩。法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菜。
服飾
法國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目前高級時裝最有名的有:「吉萊熱」、「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爾」、「狄奧爾」、「卡丹」和聖洛朗」。近年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樣之多。款式之新,在別國很難見到。法國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於穿著的歐洲國家,法國人一般很注意服裝方面的鑒賞力,也接受比較便宜的而不十分講究的仿製品。
小動物
當今法國家庭,對小動物恩寵倍加,不惜耗費巨金收買哺養。有一半以上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頭數在3000萬只以上。1/3的家庭養狗,狗的數量已近4萬條。各種狗醫院、狗服裝店屢見不鮮。動物不僅給法國人帶來了樂趣,也造成一定災難。法國每年發生狗傷人的事件50多萬起。
禮儀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
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是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聖靈節
每年11月1日聖靈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法國人習慣上在這一天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聖喀德琳娜節 巴黎「大齡女青年」的節日。每年11月25日這一天,年滿25 歲而尚未婚配的姑娘們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獻一束鮮花,再到大時裝店跳舞,飲酒狂歡,最後選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為節日的王後。
用餐習慣
法國人把烹調看成是一門藝術,法國菜也確實風糜全球。在法國一日三餐通常是這樣安排的。 早餐:麵包、咖啡、熱巧克力; 午餐:午餐是法國人最重要的一餐,一般在下午一點左右, 晚餐則在九點以後。法國人社交的正餐一般要持續兩小時以上,開始先是開胃菜,然後是魚或義大利面條,再才是主菜,主菜還附帶許多生菜、沙拉、乳酪,水果,有時還有甜點心,餐後咖啡也必不可少。
西班牙風土人情
西班牙基本概況
西班牙是一個集浪漫與激情於一身的國度,它的歷史,它的藝術,還有它的氣質不斷地吸引著好奇的人們。鬥牛、舞蹈、吉它。
① 地理環境: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大西洋(Mar Cantabrico)和地中海(Mar Mediterraneo)航道的咽喉處的多山(坎塔布、利牛斯、戈列多和瓜達拉馬等山脈)、 多河流(埃布羅河R.Ebro、杜羅河R.Duero、塔霍河R.Taje、瓜達爾基維爾河R.Gualguivir)、高源國家。中部梅塞塔高源區約佔全國面積的60%,為大陸性氣候。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地帶為海洋性溫帶氣候。南部和東南部為地中海式亞熱帶氣候。大部分地區降水量為500~1500毫米之間。南部幾乎全年無霜凍。西班牙總面積為5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為3871萬多。大部分是卡斯蒂利亞人Castilla,少數民族加泰羅尼亞人Cataluña、巴斯克人Valencia和加利西亞人Galicia。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94%居民信封天主教。
② 政治經濟環境:
西班牙實行議會君主制,王位由胡安-卡洛斯及其直系後代世襲。國王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政府為工社黨一黨政府,由議會監督政府工作。馬德里為西班牙首都。 西班牙是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因缺乏動力和工業原料,經濟對外依賴性較大,
所需的石油、鐵礦、煉焦煤等均靠進口。出口有小汽車、鋼材、水泥、船舶、紡織品、水銀、肥料、酒類、橄欖油等。歐洲共同體和美國是西班牙的主要貿易夥伴。
西班牙城市與名勝古跡
① 馬德里
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是歐洲著名古城。馬德里坐落在伊比里亞半島的中心,瓜達拉馬山聳立於它北面,地處梅塞塔高源,海撥670米,是歐洲地勢最高的首都。曼薩內羅斯河R.Manzanalis繞城流過。交通發達,四郊湖泊眾多,樹木成陰,氣候宜人。馬德里中心由「太陽門廣場、中心廣場、西班牙廣場」形成三角地帶。「太陽門廣場」—是馬德里的中央廣場,從這里向四面輻射出條條大道,形成它密如蛛網的城市結構。在廣場中間的花壇,豎立頭著一隻攀依在莓樹上粗壯雄健的棕熊雕塑,這是馬德里的城微。這只粗壯雄健的棕熊顯示著馬德里人民不屈不撓的倔強性格。從太陽門通向四面八方的大街上可以看到許多古代和中世紀的宮殿、教堂、雕塑,這些建築和藝術作品有哥特式的、阿拉伯式的、還許多形式匯集於一體的。特別是用各種石子和玻璃鑲嵌的壁畫,鮮艷奪目,十分美觀。
「哥倫布廣場」—航海家哥倫布塑像坐落在廣場中央,手指南美方向,似乎象他1492年月日10月發現巴哈馬郡島時的精神,圓形噴水池圍護著塑像,噴射幾米高的水柱,夜晚映射出紅、綠紫各色燈光,格外迷人。在地下建有哥倫布博物館,供人們參觀。
「西班牙廣場」—西班牙廣場有西班牙17世紀著名作家塞萬提斯(Cervantes)的塑像和他的著名小說《唐.吉訶德》中的兩個主人公——拉曼騎士唐.吉訶德和他的忠實於他的僕人桑科.潘沙銅像。
「中心廣場」—市中心大廣場是16、17世紀文藝復興式建築,於1619年完工。科米拉斯廣場附近的基督教主教堂也是文藝復興式建築(建於1535年)。現在的市立博物館、圖書館、普羅溫西亞廣場附近的外交部大廈以及橫跨曼薩內羅斯河的塞戈維亞大橋均為17世紀晚期的巴羅克式建築。建於是1907~1917年的郵政總局大樓是20世紀以來第一座豪華建築。
「普拉多博物館」——馬德里共有30多座博物館,其中世界聞名的繪畫展覽館——普拉多博物館有「歐洲古典美術寶庫」之譽。館內設有30個展廳,收集了15世紀~19世紀全世界最珍貴的西班牙美術作品和義大利著名畫家的3000多幅作品。另外,還有許多史前時代的資料及羅馬人、摩爾人和中古時代的遺物。
「東方之宮」—坐落在馬德里西部、曼薩內羅斯河左岸一座山崗上的西班牙古代王宮「東方之宮」,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完整、最精美的宮殿之一。其雄偉在英首府國的白金漢宮之上,可以與法國的凡爾賽宮媲美。它是按著18世紀最流行的建築風格建成的。它外形具有典型的法國風格,雄偉壯觀;內部裝飾卻是地道的義大利情調,豪華絕論。它是西班牙旅遊業的一顆明珠,宮殿內寬大華麗的廳堂,陳設精美,使來訪者嘆為觀止。壁毯展館內珍藏著世界上最罕見的、最有價值的大形壁毯。另外,東方之宮還收藏著45座各國鍾表,至今還走的很准。
② 巴塞羅那
位於在西班牙東北部地中海岸的巴塞羅那,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有「伊比利亞半島的明玫瑰珠」之稱。1833年以前西班牙最富裕的地區加泰羅尼亞的府。海灘平坦寬闊、氣候適宜人。在老區有古羅馬城牆和6世紀宮殿遺跡。哥特式天主教堂矗立在老城中央,內有巴塞羅那守護神聖歐拉利亞的地下墓室,裡面安放白大理石棺。還有王家廣場(14~16世紀)、和平廣場(靠近港灣)。在港口有一艘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的帆船復製品,廣場上的哥倫布紀念碑俯臨港口。
「花市大街」,由和平廣場和市中心卡塔盧尼亞廣場的蘭布拉斯大街連接成為最大的鮮花市場。卡塔盧尼亞廣場上有女神石像還有噴泉。城區西面西班牙廣場上的「光明泉」、蒙特會奇公園的層層階梯瀑布,入夜水光交映。14世紀遺留下來的市內西班牙最大的「神聖家族教堂」,每逢星期日中午有民俗舞蹈表演。
巴塞羅那是西班牙文化中心。有巴塞羅那大學(1430年創辦)、利塞奧大劇院和各種博物館(畢加索博物館、加泰羅尼亞大藝術博物館、現代藝術館、酒類博物館、西班牙村)20餘處。每年四份的玫瑰花展覽和鬥牛及最大的國際貿易展覽十分吸引人。
郊區的布拉瓦海岸,是地中海沿岸著名的避署勝地。
③ 塞維利亞;
位於西班牙西南部,是一座二千多年歷史的著名文化古城。優美的吉普賽音樂、弗拉門科舞和鬥牛著稱全歐。金子塔(12邊形、30米高弧形塔頂),坐落在格蘭德河畔。因格蘭德河是在西班牙境內唯一能通行的內陸河,當年哥倫布從這里揚帆入海的。哥德式 塞維利亞大教堂(建於15世紀),是西班牙最漂亮的教堂,據稱僅次於羅馬聖彼得和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在世界基督教教堂中位居第三(細長的尖塔、五個教堂中殿和十個側面小教堂及古圍牆)。
④ 巴利阿里群島(La.Baleares);
Lansalote島(La.Baleares最北端)地熱水煮羊肉,Las.parmas港小飛機去50分鍾到Lansalote島。全島很小下雨,但到處香蕉綠地,誨邊游泳,遠洋捕魚船隊。
西班牙風土人情
① 西班牙的民俗節
西班牙人在「除夕之夜」,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待遇12點教堂鍾聲敲響起吃下12顆葡萄,便象徵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
西班牙的「梅里達」,每年10月上旬,是吉普賽族婦女節(族內通婚、自由尋找,但須父母允諾、婚禮由族長主持、割破新娘新郎的背部)。
「法耶節」,是西班牙規模最盛大的節日之一,每年3月12~19日,在西班牙東部瀕臨地中海的古城巴倫西亞舉行火燒形象逼真的紙形(當地人稱之為法耶),以揭露社會丑惡現象。這期間從西班牙各地和世界各地來觀光的人很多,到19日活動達到高潮,從早到晚,街上人潮起伏,載歌載舞,下午,在市府廣場上舉行評選發獎,人們跳舞狂歡,午夜12點開始燃燒全市紙形,一個個巨大的紙形在熊熊烈火燃燒下,逐漸化為灰燼。
西班牙可稱之為「橄欖王國」,橄欖林漫山遍野,連綿不斷。橄欖果、橄欖油(Aceite de olivo)為世界最多。除了食用外,塗抹於全身的古老保健美容術一直沿用至今(健美運動員也用)。
「西班牙鬥牛」,起源於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動(殺牛供神祭品)。13世紀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世開始這種祭神活動演變為賽牛表演(真正鬥牛表演則18世紀中葉)。現在西班牙300多鬥牛場(最大的是馬德里的文塔斯鬥牛場,可容納2.5萬人)。每年3月~11月是西班牙鬥牛節,通常以星期日和星期四為鬥牛日(使用體重4千公斤的非洲純種公牛)。
「西班牙斗雞」更為奇特,一個3平方米的圓籠子內,放入兩只公雞互斗。公雞分量不得相差1兩,每場斗30分鍾。籠外則圍著200多賭客各下賭注在一頭雞身上訓練一隻雞,需要一年時間,一年可斗8場,訓練有素的斗雞售價可達500美元,還大量出口。
②西班牙人的生活與禮節
西班牙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家,講文明、禮貌。熱情、好客、善良的民族
生活,住房(農場別墅、游泳池),母系社會(婦女持家,孩子多,講衛生,姑娘變為家庭主婦性格差異-男人固守的錢夾、晚10點鍾回家的故事),生日、成人節請柬故事,掙一元錢要花兩塊錢,沒有紅眼病。酒巴,身上味、食品中的橄欖油(Aceite de olivo)味。時間觀念很差(Asta mañan),來晚了,也沒人說對不起/No hay importa
8. 法國華人街
巴黎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全城共分20個區。多少年以來,歐洲人、亞洲人、黑人、吉普賽人……許多民族共同生活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在眾多外來的「少數民族」當中,華人起著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100多年不斷的辛勤開拓和艱苦努力,不僅有了為數眾多且相當成熟的社團,還開辟出一片讓人引以為豪的,屬於華人特有的天地———唐人街。
巴黎的唐人街位於離義大利廣場不遠的第十三區,道路四通八達,交通非常方便。
漫步在這里的街道,一切都顯得那麼熟悉。幾乎每家店前的招牌都是用斗大的「方塊字」寫成,建築的格局也是按照中國傳統樣式建造的。幾家比較大的店鋪,甚至還雕梁畫棟,非常講究。有些小飯館門前,居然還掛起了如今在國內都很少見到的「幌子」。看我駐足觀望,滿臉的好奇,陪同逛街的朋友湊過來,半開玩笑地解釋道:「看見了吧,這才叫突顯中國特色呢!好多洋人到這里來,沖的就是這個。」說著,指了指正隨風飄舞的小「酒幡」。其實,了解了巴黎華人的發展史以後,店主的這一番苦心就不難理解了。
據說,早在17世紀左右,就陸續有中國人輾轉來到這里。真正大批華人踏上法國領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參戰國,先後向法、英、俄等國輸出勞工,達23萬之眾。到達法國的就有14萬人。他們雖不是到一線親自作戰,但運輸、搶救,甚至挖戰壕、埋死人,臟活累活沒少干。還有近一萬人,成了異國的冤魂,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戰爭結束後,大部分人都回到了祖國,只有極少數留下來,做了僑民。在慶祝「一戰」勝利70周年時,法國總統曾親自頒發給客居異鄉僅存的兩位中國勞工「榮譽軍團騎士勛章」,以表彰他們的「國際協作精神」。可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痛苦,又豈是區區兩枚勛章所能彌補的。唯一值得寬慰的是,十幾萬華工流血、流汗的歷史,終於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肯定。
20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後,印支局勢動盪不安,作為宗主國,法國接納了許多來自越南、柬埔寨、寮國的難民。他們當中,有80%以上是華裔的後代。巴黎政府劃出一片當地人不願去的簡易住宅區,來安頓這些人。可誰知,僅僅十幾年的功夫,原本街道狹窄、污水橫流的「貧民區」,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平整寬闊的馬路四通八達。兩旁的大小店鋪鱗次櫛比,各色商品更是琳琅滿目。如今,這里不僅已成為巴黎令人羨慕的居住區之一,還是各地遊客爭相到訪的旅遊熱點。就像當地人戲稱的那樣,「買張地鐵票,就可以逛中國。」
說起唐人街今天的輝煌,離不開老一輩僑民的艱苦創業,和新一代僑民的辛勤工作。早年,那些離鄉背井來到這里的人們,只是分散地租住在離火車站不遠的一些矮窩棚裡面。以手工縫制一些箱包之類的小皮件為生,或者開個小雜貨鋪,擺個小吃攤。本小利微,還經常被白人欺負。但他們都堅強地挺過來了。他們終日不輟,辛勤勞作得來的報酬,都非常珍惜,省吃儉用,節儉度日。後來,有些人用多年積攢下來的一點資金,開起了屬於自己的小餐館和小作坊。但多數也只是夫妻檔,或者家庭式經營。就這樣,逐步發展起了一些以華人為主的企業,還組織了各種形式的社團。如此,不僅可以以集體的力量爭取平等和尊重,還能夠資助一些生活無著落的華人盡快擺脫困境。陳氏兄弟公司是這些成功華人企業的傑出代表。祖籍廣東的昆仲倆,自1975年從寮國遷居巴黎以後,開辦了一家以經營中國及東南亞國家貨品的超級市場。物美價廉,品種齊全的商品,和勤勉的工作作風,使經營業績不斷提升,如今已躋身法國百強企業行列當中。另外,像給巴黎各大超市供應春卷的華南食品公司,將中國產「紅雙喜」乒乓球引進法國的友信體育用品公司,專做廣式糕點的嶺南泰餅家,經營亞洲特別是中國貨的華豐國貨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聽著他們傳奇般的發展經歷,真是叫人既感動又振奮。在他們身上,不正是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那種勤勞智慧,頑強進取的傳統美德嗎!
除此之外,在巴黎還有兩處華人聚集的地方。一是在位於第三區的「溫州街」,據說它的來歷更富有傳奇色彩。原本這里是黑人和阿拉伯人的天下。可是當第一家中餐館開業以後,緊接著第二家、第三家……不知不覺當中,整條街道幾乎都被來自浙江溫州的華人所「佔領」。僅剩的幾家小店,看著那邊紅紅火火,人來人往,自己這里卻門庭冷落,不得已也只好將門面易手。他們戀戀不舍地離開時也沒弄明白,當初這些兩手空空,一文不名的「窮小子」,是如何打敗自己的。其原因很簡單,團結、肯吃苦和薄利多銷,就是制勝的法寶。
另一處是位於馬恩河畔的「中國城」,那也是一座氣勢宏偉的中式建築群。除了有餐館、多功能廳、空中花園和大商場以外,還有極富中國特色的琉璃寶塔。總之,不管是法國人還是來巴黎旅遊的外國人,又多了一處領略東方燦爛文化的好去處。
聽朋友講,許多華人社團正為如何教育好「第三代」、「第四代」乃至子子孫孫,勿忘祖先,更多地了解祖國而積極想辦法。衷心祝願這些新一代的華僑,能像他們的祖輩、父輩一樣,雖身在他鄉,心卻始終向著祖國
9. 法國的新年習俗
法國的新年本來是每年4月1日,直到1564年,國王查理九世才把它改作1月1日。除夕夜,法國人合家團聚,圍桌痛飲香檳酒,按照傳統,這一夜每個家庭都要喝掉所有的藏酒,以避免來年有厄運;所有的人都應該喝得酩酊大醉,這樣新一年才會有新開始。
1月1日一大早,父母會給孩子發「壓歲錢」,以表示對子女的關愛。
法國人認為新年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新年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9)法國的中國城有什麼講究擴展閱讀:
法國新年活動:
新年對法國人來說,是從聖誕節到元旦長達兩個星期的假期。在品嘗了鵝肝醬、烤火雞等傳統美味之後,一家老少圍坐在聖誕樹下,分享撕開禮品包裝那一刻的驚喜。與
聖誕節不同的是,新年的「不眠夜」是留給友情的。這一晚,全巴黎最熱鬧的地方當數著名的香榭麗舍大街。
從裝飾一新的凱旋門到燈火輝煌的協和廣場,整條大道奇燈異彩,令人目不暇接。來自整個大巴黎地區、整個法國、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成群結伙地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一起,在音樂、舞蹈、歡樂中等待新年鍾聲的敲響。
所有相識或陌生的人都會相互道一聲新年快樂。路邊還有平時絕難一見的小商小販,做些烤肉串、三明治的應景生意。
10. 在法國有中國城嗎那的中國城大嗎
巴黎中國城概況
投資12億巨資建成的法國巴黎中國城坐落於巴黎久負盛名的塞納河畔,緊鄰巴黎市中心,距凱旋門、埃菲爾鐵塔六公里,距巴黎市政府、里昂火車站三公里,毗鄰巴黎第一唐人街,緊靠巴黎高速公路、國家公路、地鐵以及多條公共交通線,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中國城氣勢恢弘,獨具濃重古典特色,成為塞納河畔典型的特色景點,已經巴黎市政府定為塞納河內河旅遊線定點觀光點。在幫助中國企業跨出國門、介入國際市場、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方面,巴黎中國城體現了它極其重要的貿易前沿作用。
巴黎(中國)商品交易所概況
設立於法國巴黎中國城內,佔地總面積6000多平方米,共計三層樓面,目前向中國地區限量開放熱門國際交易席位三百個。巴黎中國城・ 巴黎(中國)商品交易所,以國際訂單交易、專業貿易合作為經營宗旨。商品交易所 充分利用法國巴黎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捕捉作為國際經濟中心、國際信息中心、國際時尚文化中心的各種商機,充分發揮中國城已有的國際知名度,通過專業、高效、務實的經營管理,使之成為各類國際訂單交易、產品展示、商務信息交流、貿易接洽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國企業低成本進軍歐洲國際市場的最經濟有效的途徑。
市場前景分析
目前中國中、高檔輕紡、機電產品及日用消費品在歐洲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和利潤空間。可利用法國在歐洲經濟強國的地位使中國商品在歐洲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巴黎(中國)商品交易所本身也是為滿足雄居在全球唯一的巴黎商品OEM交易所的150家歐洲大買家、10萬余家歐洲采購商團及3000餘家協議采購商團、希望直面中國供貨商、采購價格相對較廉、質量較優的中國商品的需要而設立,同時也意在為中國企業進軍歐洲國際市場提供一個的最經濟有效的交易平台。其市場前景和生命力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