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人為什麼愛投降
問:如何稱呼同時舉起雙手的十萬法國人?
答:當然是法國陸軍。
問:法國人如何才能戰勝英國人?
答:需要在女性的統帥下。(指聖女貞德)
問:為什麼法蘭西第一帝國幾乎所向無敵?
答:因為他們的國王是外國人。(拿破崙是科西嘉人。)
問:怎樣才能辨認出一名法國老兵?
答:只要看看他的腋下就行了,他們那裡被太陽曬得很健康。
問:為什麼在法國有那麼多的林蔭大道?
答:因為德國人喜歡在樹蔭下行軍,
問:為什麼在二戰中德國用了三天時間才征服法國?
答:因為當時在下雨。
問:法國人為什麼會將自由女神像贈給美國?
答:因為她只有一隻胳膊是舉起來的。
問:為什麼法國人總是能在聯合國那裡獲得很多投票?
答:因為他們總是舉雙手。
問:為什麼法國的戰斗機都被命名為「幻影」?
答:因為它們根本就不存在。
問:「馬奇諾」在德語中是什麼意思?
答: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問:為什麼我們總說法國外籍兵團是整個法國軍隊中最正牌的部隊?
答:應為它全部是由外國人組成的。
問:誰能跟我說說法國國旗到底是什麼樣子?
答:就是在一面白旗上塗上兩條彩紋。
問:世界上最為簡短的書是什麼書?
答:是有關法國戰爭英雄的書。
問:為什麼法國人在贏得了1998年世界盃冠軍後會歡慶得如此瘋狂?
答:因為那是他們第一次在沒有外部力量的幫助下贏得的一件東西。噢,對不起,我忘記了齊達內是阿爾及利亞人。
問:為什麼法國海軍喜歡使用帶有透明玻璃船底的戰艦?
答:為了能夠更好地看清他們的戰艦。
問:當德國軍隊進城時巴黎市長對德軍都說了些什麼?
答:需要十萬張桌子嗎,先生們?
問:法國人為什麼害怕戰爭?
答:上帝啊,誰不害怕戰爭啊,如果一次也沒贏的話!
問:如何在馬背上阻擋住一支法國軍隊?
答:只要把旋轉木馬關了就行了。
問:作為一名法國人的最大好處是什麼?
答:你可以在戰爭打響的時候就投降然後別人會幫你贏得這場戰爭。
問:如果法國人要專賣掉二戰時期的剩餘步槍,他們的廣告詞是什麼?
答:「全新,從來沒開過火,僅僅被扔到地上一次。」
愛投向不敢苟同法國軍隊百年來是不怎麼樣不缺乏死戰例子
㈡ 卡納蒂克
第一次卡納蒂克戰爭
在科羅曼德爾海岸有英國人的馬德拉斯和法國人的本地治里的商業據點,這兩個地方都是設防城市,各約有500歐洲人和25000印度人。英國人還在本地治里以南不遠的地方據有聖大衛堡。歐洲奧地利帝位繼承戰爭使英國與法國成為敵對的雙方,從而也使兩國的商業公司處於交戰狀態。英國海軍在印度海域捕獲了法國的船隻,從而觸發了英法第一次卡納蒂克戰爭(卡納蒂克——歐洲人對科羅曼德爾海岸及其腹地的稱呼,包括馬德拉斯、本地治里、聖大衛堡等城市,是英國人和法國人長期角逐的舞台,故戰爭以卡納蒂克命名)。當時,法國人在印度海域沒有艦隊,迪普萊克斯向模里西斯總督杜·布爾東奈發出緊急呼呼,請求援助。朴·布爾東奈裝備了一支有8艘戰列艦的分艦隊駛抵印度海上,頓時使戰局為上改觀。英國艦只不願也不能和法國人進行一次重大的戰斗而離開,從而使整個馬德拉斯海岸受到法國艦隊的支配。於是,法國人從陸地和海上兩方麵包圍馬德拉斯,英國人在陸地或海上同法國人作戰都表現出一種驚人的無能,遂使法國人只以陣亡6個人的輕微代價,佔領了馬德拉斯,這次勝利使法國在南印度諸王公心日中留下了所向無敵的威武形象。迪普英克斯還以只率領著幾千法國毛瑟槍乓就擊敗了受英國人挑唆的印度士兵而威名大振,法國暫時獲得了全勝。
但是,由於勝利,法國人對如何處理馬德拉斯產生了分歧。迪普萊克斯不僅不同意在得到一筆相當的贖金後將馬德拉斯交還,而且還徹底地洗劫了馬德拉斯。法國艦隊意外地受到一次颶鳳的襲擊,損失慘重,被迫撤出印度海面。法國人的撤離,使英國人重新獲得了制海權,致使迪普菜克斯圍攻聖大衛堡長達18個月的進攻受挫。英國艦隊為報復法國洗劫馬德拉斯,從陸地和海上兩路包圍法國人的商業據點本地洽里,但由於英軍缺乏軍事技術和雨季將要到來,英軍被追撤除包圍。當英軍再度進行包圍時,歐洲奧地利帝位繼承戰爭以締結《亞探條約》而結束了。根據條約規定,馬德拉斯交還給英國人,與以英國人在法屬加拿大所奪取的路易斯堡相交換。英法之間第一次卡納蒂克戰爭,以任何一方都沒有獲得任何領土而告一段落。
第一次卡納蒂克戰爭證明了制悔權的極大重要性。按照他們的處境和實力,誰擁有制海權,推就能獲得決定性的和永久的勝利。當時,法國的勢力實際上只限於卡納蒂克一地,而英國人在孟買和孟加拉都有重要的殖民地,法國人處於劣勢狀態。然而,才智出眾的迪普萊克斯從印度大軍被少數法軍徹底擊潰的戰爭中總結了經驗:良好的軍紀和新式的裝備,要比單純的人數重要得多;龐大的亞洲軍隊,已不能再與少量而精良的歐洲軍隊為敵了。如果法國擁有這么一支勇敢而又有紀律的軍隊,那就是一件有效的武器,在印度王公之間發生爭斗時,這件武器就可能成為一種決定因素;如果能得到一個印度當權者的威望和資源的支持,法國人也能戰勝英國人。法國人暗暗地等待時機。
時機終於來到了:海德拉巴和阿爾科特發生了王位繼承的爭執,迪普萊克斯便把法國的傀儡扶上了統治地位。感恩的統治者也給法國盟友以適當報酬,任命迪普萊克斯為克里希納河以南莫卧兒帝國全境的總督,並劃給法國一大片領土,使法國東印度公司迅速成為德乾和卡納蒂克地區的太上政府。藩屬國家成了法國人的聚寶盆。迪普萊克斯本人從他手下的王公那裡得到200萬盧比的「禮物」,並獲得了廣闊的土地。迪普萊克斯的助理們也追隨他的榜樣,對藩屬國極盡敲詐勒索之能事。
第二次卡納蒂克戰爭
英國人很快地採用了迪普萊克斯的戰略,利用印度王公的勢力,打擊法國人的力量。英國人明白,如果不去支援印度王公,讓法國人放手完成迪普萊克斯的計劃,英國人將會無可挽救地喪失在馬德拉斯的地位,於是英國人在新總督桑德斯的領導下,全力投入斗爭;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也認識到局勢的嚴重性,決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支持他。這樣一來,雖然英法兩國當時沒有在歐洲正式宣戰,甚至也沒有公開承認敵對,但他們卻在印度支持地方勢力,進行了一場生死存亡的大搏鬥:第二次卡納蒂克戰爭爆發了。
在戰爭中,法軍圍攻英軍據點特里奇諾波利,久攻不克。英軍為了救援這個據點,施用「圍魏救趙」之計。受命執行的克萊武率領200名歐洲人和300名印度士兵,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便佔領了阿爾科特這個首府,不出所料,法國果然派遣一支援軍去收復首府。克萊武英勇地守衛了這個城市達53天,一直到包圍他的部隊撤離為止。
佔領阿爾科特這一勇敢的業績,立即提高了英國人作為一支戰斗兵力的榮譽,並致命地打擊了法國人的威望。負責包圍特里奇諾波利的法國將軍落荒而逃而被英國人反包圍,派去增援的法軍也投降了英軍。法國將軍和他的部隊兵無鬥志,很快便成為英國人的俘虜。英國人的勝利使迪普萊克斯的強烈期望落空了,由於他手下的將領出奇的愚蠢和無能,他喪失了幾乎已經到手的戰利品。
面對挫折,迪普萊克斯仍然繼續努力,以積極的軍事行動包圍了特里諾奇波利。但是法國國內當局根本不了解這位有才華的總督的高明政策的全部內容,卻為他這種政策所造成的挫折和沉重的財力損失不耐煩,火速召回了迪普克萊斯,並同英國締結了一個雙方都同意不幹涉當地王公間的爭吵,雙方保持締結條約時各自實際佔有的領土的條約。這樣,法國差不多喪失了迪普萊克斯為他們所贏得的一切。德乾的貴族厭惡法國人,千方百計地想將法國人趕出去,法國人還是盡力維護了在北方行政區的一些利益。
英國人和法國人之間的短暫和平,使英國騰出手來覬覦印度最富庶的地區——孟加拉。孟加拉在一位蘇巴達爾的統治下,這個蘇巴達爾名義上承認德里莫卧兒皇帝的宗主權,但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國王,但由於缺乏任何政治實力和安定,陰謀和變革成風,貪污和無能損傷了這個國家的無氣。由於這個國家衰敗,英國人在那裡幾乎是為所欲為:英國人借口防範法國人,不但在舊的炮台上架起了大炮,而且未經允許,就開始修築新炮台。這件事激怒了孟加拉的統治者,西拉傑一烏德一道拉即位後,立即用非常直率的挖詞通知英國人:他把英國人僅僅看作一批商人,而且他們貝僅以這種身份才是受歡迎的;他不同意最近修築炮台,並堅持要他們立即拆毀。納瓦卜(即統治者西拉傑一烏德一道拉)還派遣了專使,帶著類似的訓令前往加爾各答,要英國人交王所扶植的傀儡的家眷,重申拆毀新築炮台的命令。在英國人婉轉拒絕的情況下,納瓦卜便認定英國人是不共戴天的敵人,以罕見的干勁行動起來,先發制人,突然對英國開始了戰爭,發動了對加爾各答的進攻。三天之後,英國總督、守軍司令及許多英國要人放棄了這個城堡,逃到船上避難,威廉堡經過微弱的抵抗後,向西拉傑一烏德一道拉投降。
據霍爾韋爾記述,英國人被俘虜後,便發生了佔領加爾各答歷史上永遠難忘的「黑洞事件」:146個英國俘虜在夜裡被關在一間18英尺長、14英尺10英寸寬的稱為「黑洞」的小房間里,123人因窒息而死,只剩下23個可憐的倖存者向人們訴說那個悲慘的夏夜裡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當然加深了英國人對孟加拉人的仇恨,報復只是個時間問題。
英國東印度公司剛一知道加爾各答陷落的消息便作了戰爭准備,立刻決定派遣一支龐大遠征軍,湊巧有一支預備征討法國人、配備齊全的陸軍和海軍可以馬上動用,領導陸軍的是克萊武,統帥著艦隊的是海軍上將華生。在英國的大軍壓境下,未經任何激烈的戰斗克萊武便於1757年克服了加爾各答,隨後便掠劫了胡格利,並毀壞了該城許多宏偉的建築物。
英國人攻下加爾各答後,西拉傑一烏德一道拉不顧英國人挑起的釁端,同英國簽訂了《阿利納加條約》,承認了不但要恢復東印度公司早先的權利及免稅待遇,而且還要對他們所受的損失和傷害給予合理的賠償。但是,當英國人正准備征討孟加拉領土內法屬設防港埠昌德納戈爾時,西拉傑一烏德一道拉則採取了不能允許他的一部分臣民被另一部分臣民欺侮的政策,植責英國人破壞了《阿利納加條約》。斷然宣布他決不犧牲法國人。但是他並沒有採取什麼行動去保護法國人,令人費解的是他卻調走了昌德納戈爾附近的大軍,使該城輕而易舉地被英國人征服了。
西拉傑一烏德一道拉明白,當其與英國人發生任何戰爭時,法國人的支持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於是他非常慷慨地在宮廷中給法國流亡者安排避難所,井拒絕把法國人趕走。甚至英國人提出以軍援作為交換條件的時候,也沒有達到目的。英國人充分認識到局勢的危險:當他們正在和法國人作戰的時候,一位孟加拉的納瓦卜同情法國的事業,將會使英國人面臨兩面夾擊的危險。英國人決心廢除西拉傑一烏德一道拉,而把英國的傀儡置於孟加拉的寶座上。英國人物色到孟加拉的顯貴米爾·賈法爾,並同他簽訂了盟約,規定了對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及其在加爾各答的主要職員提供的軍事援助所給予的報酬。
征服孟加拉的普拉西戰役
孟加拉當時擁有7萬名軍隊,築壕固守。克萊武指揮的軍隊只有900名英兵和2000名印度士兵,雙方實力懸殊。戰役開始前,詭計多端的克萊武,事先買通了孟加拉軍隊的將領米爾·賈法爾作為英國的內奸。戰役打響後,適逢一場傾盆大雨,孟加拉軍和法軍的槍炮火葯受潮,失去效力,而英軍的槍炮火葯都預先蓋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因此,當孟加拉軍隊向前沖鋒時,遭到英軍槍炮的密集射擊,死傷甚眾。賈法爾按兵不動,其他孟加拉軍隊也心懷異圖,許多駐軍對英國人很少甚至不加抵抗,從而使孟加拉的軍隊變成一群烏合之眾。英軍幾度大炮齊發,孟加拉軍隊驚慌失措,狼狽而逃。米爾·賈法爾率領的騎兵轉到克萊武方面,孟加拉的軍隊就在一場大屠殺中被殲滅了。據《近代的旅行家》一書描述:率領孟加拉軍隊的莫漢拉爾「正在與敵人近戰,他的大炮很得力,他的步兵利用隱蔽處及其他陣地,向敵人隊伍里傾瀉了許多子揮。正在這時,他接到了後退及撤退的命令。」西拉傑一烏德一道位「以急件接連命令莫漢拉爾,莫漢拉爾終於服從,從他前進的陣地退卻了,莫漢拉爾這一退卻,強烈地影響了他的部隊。部隊目擊他們的主將退卻,鬥志就消沉下來;同時偵知某些部隊在逃跑(因為他們是共謀者),他們也四散逃跑了;每人都仿效其緊鄰的夥伴,因為這時逃跑已完全不可恥;縱使沒有人追趕,也一整隊一整隊的逃跑;頃刻之間,整個軍營逃亡一空。西拉傑一烏德一道拉得知他的軍隊逃跑而大驚失色;他不懼伯面前有英國人,而主要怕在他自己周圍的內奸,他完全失去了堅定的意志,被全軍棄營潰逃弄得驚慌失措,自己也一起逃跑了;跑了一整夜,約在翌晨8點鍾,抵達他城內的宮室」。
西拉傑一烏德一道拉失敗的消息,頓時在城內引起極度的恐慌和混亂。他想集中他的部隊,但官兵們都四散地潰逃了;他拿出重金勸誘軍隊來支持他,但已不起作用。在無計可施的時候,便帶著他的妻子和一個親信僕人逃走,後被英國人追上,引渡於米爾·賈法爾之後,被處死了。米爾·賈法爾隨之被宣布為孟加拉的納瓦卜。
普拉西戰役簡直不是會戰,英國人只以死傷72人的代價,殲滅了孟加拉的7萬大軍,趕走了一個納瓦卜,換上了一個英國傀儡。東印度公司由此獲得了一大筆錢,克萊武和他的同僚都得到了大量的報酬。普拉西戰役雖然只是一個小仗,但它的結果卻比世界上許多最大的戰役還重要,它為英國人征服孟加拉,以至最後征服整個印度鋪平了道路。這次戰役還帶來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加強了英國作戰資源和經濟資源,為徹底打敗法國在印度的勢力奠定了最後的基礎。
由於東印度公司操縱了擁立的大權,傀儡納瓦卜的紀元也從這時開始了。普拉西戰役恢復了英國人在加爾各答以前的地位,取得了24個「帕拉加拉」的封地,同時補償了英國人所受的損失。1757年7月15日簽訂的條約的兩個條款,標志了英國軍政霸權的建立:「英國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敵人,不論他們是印度人還是歐洲人」;「不論何時,當我要求英國援助時,我將負責供養他們」,從而使當地的統治者處於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之下。這位納瓦卜答應賠償那些在加爾各答圍城時受苦的人,付出了1770萬戶比;給英國陸軍、海軍和官員的禮物和贈品總數約125萬英鎊,僅克萊武的一份就達23.4萬英鎊,而這些還只是有案可查的禮物。
英國在普拉西戰役後控制了孟加拉,便把斗爭的矛頭又指向了法國。法國在孟加拉的屬地昌德納戈爾被英國人佔領後,曾派艦隊到達印度領海,其目的是企圖進攻馬德拉斯。
第三次卡納蒂克戰爭
英國人探聽到法國遠征的消息,馬上派遣艦隊火速把增援部隊開到了馬德拉斯,並且先於法國人登陸。法國人開始包圍聖大衛堡,迫使該地投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可是在圍攻馬德拉斯過程中,由於法國軍隊中時常發生飢餓暴動,軍官們不聽指揮,造成久攻不克的僵持局面。與此同時,英國艦隊擊敗了法國艦隊,失敗的法國海軍先是拒絕啟航,後來擅自從本地洽里開艦而去,使法國陸軍失去了海上的支援。英國艦隊乘機重返印度海面,迫使法軍立即撤除了對馬德拉斯的包圍。克萊武抓住法國軍隊愚蠢地調離北方行政區的機會,從孟加拉派遣了一支軍隊向法國軍隊進攻,勝利地佔領了北方行政區的一些地方,並同那裡的統治者締結了一項有利的條約。
在卡納蒂克,英國人也採取了攻勢。法國艦隊再一次出現於印度海面,旋即又被英國艦隊第三次打敗,迫使法國艦。隊離開了印度。從此,英國人便成為當然的海上主人了。1760年,英國軍隊來到了馬德拉靳,再度對法軍發動攻勢,在萬迪瓦什要塞附近進行了一次決定性的戰斗,法國軍隊終於抵擋不住。全線崩潰。英國人以征服法國人在卡納蒂克的小屬地來擴大他的戰果,在3個月的時間內,法國人在卡納蒂克失去了一切,僅余金吉和本地治里。法國的殘兵敗卒被圍困在本地治里,被英國人從海上和陸地兩個方面封鎖、包圍起來。處在生死存亡關頭的法國人,毅然同邁索爾當政的黑德爾·阿利結盟。黑德爾派遣了一支軍隊支援法國人,但同盟者們不能共同議定任何軍事計劃以製造戰勝英國人的機會,遂使法國人的計劃落空。在這危急的關頭,法國軍隊缺乏足夠的經費,軍隊的官兵也不能同心協力,飢餓和絕望終於迫使本地治里無條件地投降了。戰勝者們逞其凶焰,不僅拆毀了炮台,連這個城市本身也被毀壞了。據描寫:「這個一度美觀而繁榮的城市,幾個月之內連一所房子都不剩了。」
本地治里投降後,馬拉巴爾海岸的法國殖民地金吉和馬埃不久也跟著投降了,法國人從而喪失了他們在印度的一切屬地,法國在東南印度脆弱的統治大廈就崩潰了。後來,根據1763年的《巴黎條約》,這些地方又歸還給了法國人。法國在印度沿岸保留的五個城市,必須拆除它們的防禦工事,盡管如此,這些城市仍然在長時期內作為勾結與英國人為敵的印度王公們的基地,從這里向他們出售武器,並派遣教官和顧問。
與法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人在孟加拉確立了軍事優勢:最有威脅的法國人終於被趕了出去,英國人獲得了授予的領土,可以維持一支具有相當裝備的軍隊。同時,英國還擁有對納瓦卜龐大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增長起來的威望。英軍統帥克萊武由此而身價倍增:當他在普拉西得勝的時候,還只是馬德拉斯總督與參事會的一個職員。1758年6月加爾各答參事會自己動議,選舉他任孟加拉總督職務。到那一年底,這一職位因得到公司的任命而合法化。克萊武加強了對傀儡控制的有效措施。使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霸權保持了將近3年的時間。
㈢ 卡納蒂克戰爭的第一次卡納蒂克戰爭
在科羅曼德爾海岸有英國人的馬德拉斯和法國人的本地治里的商業據點,這兩個地方都是設防城市,各約有500歐洲人和25000印度人。英國人還在本地治里以南不遠的地方據有聖大衛堡。歐洲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使英國與法國成為敵對的雙方,從而也使兩國的商業公司處於交戰狀態。英國海軍在印度海域捕獲了法國的船隻,從而觸發了英法第一次卡納蒂克戰爭(卡納蒂克——歐洲人對科羅曼德爾海岸及其腹地的稱呼,包括馬德拉斯、本地治里、聖大衛堡等城市,是英國人和法國人長期角逐的舞台,故戰爭以卡納蒂克命名)。當時,法國人在印度海域沒有艦隊,約瑟夫·弗朗索瓦·迪普萊克斯(Joseph François Dupleix)向模里西斯總督杜·布爾東奈發出緊急呼呼,請求援助。朴·布爾東奈裝備了一支有8艘戰列艦的分艦隊駛抵印度海上,頓時使戰局為上改觀。英國艦只不願也不能和法國人進行一次重大的戰斗而離開,從而使整個馬德拉斯海岸受到法國艦隊的支配。於是,法國人從陸地和海上兩方麵包圍馬德拉斯,英國人在陸地或海上同法國人作戰都表現出一種驚人的無能,遂使法國人只以陣亡6個人的輕微代價,佔領了馬德拉斯,這次勝利使法國在南印度諸王公心日中留下了所向無敵的威武形象。迪普英克斯還以只率領著幾千法國毛瑟槍乓就擊敗了受英國人挑唆的印度士兵而威名大振,法國暫時獲得了全勝。
但是,由於勝利,法國人對如何處理馬德拉斯產生了分歧。迪普萊克斯不僅不同意在得到一筆相當的贖金後將馬德拉斯交還,而且還徹底地洗劫了馬德拉斯。法國艦隊意外地受到一次颶鳳的襲擊,損失慘重,被迫撤出印度海面。法國人的撤離,使英國人重新獲得了制海權,致使迪普菜克斯圍攻聖大衛堡長達18個月的進攻受挫。英國艦隊為報復法國洗劫馬德拉斯,從陸地和海上兩路包圍法國人的商業據點本地洽里,但由於英軍缺乏軍事技術和雨季將要到來,英軍被追撤除包圍。當英軍再度進行包圍時,歐洲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以締結《亞 條約》而結束了。根據條約規定,馬德拉斯交還給英國人,與以英國人在法屬加拿大所奪取的路易斯堡相交換。英法之間第一次卡納蒂克戰爭,以任何一方都沒有獲得任何領土而告一段落。
第一次卡納蒂克戰爭證明了制悔權的極大重要性。按照他們的處境和實力,誰擁有制海權,推就能獲得決定性的和永久的勝利。當時,法國的勢力實際上只限於卡納蒂克一地,而英國人在孟買和孟加拉都有重要的殖民地,法國人處於劣勢狀態。然而,才智出眾的迪普萊克斯從印度大軍被少數法軍徹底擊潰的戰爭中總結了經驗:良好的軍紀和新式的裝備,要比單純的人數重要得多;龐大的亞洲軍隊,已不能再與少量而精良的歐洲軍隊為敵了。如果法國擁有這么一支勇敢而又有紀律的軍隊,那就是一件有效的武器,在印度王公之間發生爭斗時,這件武器就可能成為一種決定因素;如果能得到一個印度當權 者的威望和資源的支持,法國人也能戰勝英國人。法國人暗暗地等待時機。
時機終於來到了:海德拉巴和阿爾科特發生了王位繼承的爭執,迪普萊克斯便把法國的傀儡扶上了統治地位。感恩的統治者也給法國盟友以適當報酬,任命迪普萊克斯為克里希納河以南莫卧兒帝國全境的總督,並劃給法國一大片領土,使法國東印度公司迅速成為德乾和卡納蒂克地區的太上政府。藩屬國家成了法國人的聚寶盆。迪普萊克斯本人從他手下的王公那裡得到200萬盧比的「禮物」,並獲得了廣闊的土地。迪普萊克斯的助理們也追隨他的榜樣,對藩屬國極盡敲詐勒索之能事。
㈣ 二戰時期的故事
故事之一:以二當九,以少勝多
1941年12月2日,蘇聯飛行員梁贊諾夫和帕爾莫斯科保衛戰中的10個真實故事什科夫駕駛兩架殲擊機在莫斯科西區進行巡邏時,在帕夫什諾區與德軍的九架梅塞施密特BF-109戰斗機遭遇。雖然以少對多,但兩名飛行員憑借高超的駕駛技巧同敵機頑強周旋,成功地捍衛了莫斯科空中安全,並擊落敵機一架。
故事之二:騎兵PK坦克,創造戰爭神話
1941年11月29日,在解放卡什拉市郊的皮亞特尼察村時,別洛夫少將率領的紅軍第一近衛騎兵軍摧毀德軍16輛坦克,創造了騎兵PK坦克的戰爭神話。
故事之三:放水破冰,阻敵追擊
別洛勃羅夫上校率領的蘇軍第78師曾在離伊斯特拉市3~4公里處構築防線,以掩護第16軍撤離。當時,德軍已經開始踏著伊斯特拉水庫上厚厚的冰層,抄近路追趕上來。萬分危急時刻,第16軍指揮部下令打開水庫閘門。3米高的水流沿著伊斯特拉河谷奔涌而下,一瀉數百公里。水庫水位急劇下降,使上面的冰層迅速塌陷。德軍被迫停止前進的步伐,延誤了數天的戰機,而此時蘇軍已經占據了新的有利陣地。
故事之九:巴斯隆的奮戰
1942年10月24日,巴斯隆所在班在Lunga地區的陣地遭到了近3000日軍的攻擊。日軍頂著美軍的重機槍,發起一波波的沖鋒。在接下來的48小時里,全班 15個人12亡,只剩巴斯隆和另外兩個傷號戰友。巴斯隆用兩挺機槍和手槍頂住了日軍持續的沖鋒。其中一挺機槍出了故障,還是巴斯隆親手修好的。從24日一直到25日凌晨援軍到來的這段時間里,巴斯隆不得不親自穿越火線到處搜羅彈葯以頂住攻擊,日軍死傷慘重。巴斯隆遂一戰成名。瓜島戰役結束後,巴斯隆被授予美國軍方最高榮譽:榮譽勛章。他是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海軍陸戰隊隊員。
故事之十:該死的醫葯箱
二戰中期在中非,義大利軍隊500多人奉命防守一個野戰機場,他們擁有堅固的混凝土永備工勢,充足的彈葯,甚至還得到了2門德國人支援的兩門威力巨大的88炮和充足的彈葯,而進攻方的英軍只有400多人,甚至連象樣的重武器都沒有,英國指揮官對這次攻打基本不報有希望,甚至已經做好了撤退的打算,但是奇怪的是進攻剛剛打響,英軍打了幾梭子子彈後義大利人就打了白旗,意軍指揮官一本正經地對英軍指揮官說:「我們已經打完了最後一發子彈。」但是,義大利人身邊就有堆積如山的軍火,而英國軍官再次詢問的時候,對方竟然說:」我們沒有找到撬棍,沒辦法打開那些該死的彈葯箱~」
㈤ 法國是如何在百年戰爭中迅速而決定性地戰勝英國的呢
除非你想完全改寫歷史,否則他們不可能做到。我的意思是你可以說聖女貞德比她早60年出生或者類似的事情。
在任何現實情況下,法國迅速而決定性的勝利都是非常不可能的,原因如下。
百年戰爭實際上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戰斗,之後是長期的休戰,在休戰期間,交戰的軍隊會休息並重新集結。無論是英國軍隊還是法國軍隊都沒有真正的裝備來在沒有任何喘息的情況下打持久戰。在這一時期沒有持續的戰斗,英國和法國也沒有在戰場上保持軍隊,相反,這幾乎是兩國間公認的游戲,有明確的規則,什麼時候戰斗,什麼時候休息。因此,迅速的勝利不僅不會真的出現在紙牌上,而且也從來沒有被任何一方真正考慮過。
最終,形勢發生了逆轉,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個嚴肅的歷史學家認為英國人有機會贏得這場戰爭。在某個時刻,英國人改變了他們狹隘的目標,要求徹底勝利,這被證明是他們致命的錯誤。如果他們早些時候強制休戰,他們可能會繼續取得重大進展。相反,他們繼續施壓,隨著戰爭的持續,民眾越來越厭倦戰爭英國比法國遭受了更多的痛苦。法國人是在為他們的祖國而戰而英國人是在為戰利品而戰這些戰利品沒能及時地流回英國從而阻止了動盪和幻滅。
為了籌措戰爭資金,英國王室負債累累,被迫典當了盤子和王冠上的珠寶,以獲得足夠的資金繼續戰斗。英國人也不善於管理他們所擁有的土地,這使得他們不可能長期管理這些土地。他們還徒勞地試圖獲得更多的領土,而不是鞏固他們的成果。這種持續不斷的進攻最終耗盡了他們的力量,法軍將他們從法國全境趕出,只留下了加萊。
對英國人來說,征服整個甚至大部分法國實在是太高了,他們認為自己能做到這一點,實在是太愚蠢了
㈥ 打贏百年戰爭,法國人靠的是什麼呢
聽了很多關於這個話題的爭論,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一點:戰爭的勝利,永遠不是某個特定兵種的作用,而是眾多因素的疊加。百年戰爭的勝利,不是法國的騎士和炮兵擊敗了英國的騎士和長弓手,而是法蘭西王國作為一個整體,在保衛法蘭西王位的過程中戰勝了同樣渴望法國王位的英格蘭王國。
一名晚期的騎士。
而英國人的主動後退,給了強化王權的法國人一次嶄新的機會。在1449年到1453年間,法國人重新征服了諾曼底公國和加斯科涅公國,而早已厭戰的英國已經不能奪回這些重要的橋頭堡。1453年,集結了力量、穩定了局勢、獲得了大量支持的法軍,擊敗了最後一支勢單力孤的英國入侵軍,結束了百年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英國人失去了加斯科涅和諾曼底,只有加萊還在英國人手中。而1455年開始的玫瑰戰爭,則讓英國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內戰當中,再也沒有重新奪取歐陸土地的慾望。
戰爭的勝利,不是兵器、兵種的勝利,甚至也不一定是軍隊的勝利,但一定是國家的勝利,不光百年戰爭如此,所有的戰爭都是如此。
㈦ 百年戰爭結束時,法國人是如何把英國人趕出他們的國家的
聖女貞德的死,激發了法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㈧ 英國如何踩著法國肩膀登上世界之巔
為何而戰?寬過海峽的心靈距離
英法打仗的原因很多,各次戰爭的具體緣由也不盡相同,這里只從英國這邊說說重點原因。
先要強調的是,英國人對法國有意識形態上的恐懼;在他們看來,法國有著「壞思想和壞制度」、並會將這些病菌傳播給他國。可以說,英吉利海峽兩岸在心靈上的距離遠寬過海峽。
這可從1688年說起。此時,英國早已是新教國家,也有悠久的議會傳統,但國王詹姆斯二世被廣泛懷疑為是天主教徒,更讓英國人擔心的是,這位國王的種種「倒行逆施」看似是為了恢復天主教的統治地位和建立君主專制。於是,在英國國內反對派的秘密邀請下,詹姆斯二世的外甥兼女婿、荷蘭的執政者、身為新教徒的威廉帶兵來到英國「捍衛宗教、自由和財產」。詹姆斯二世見形勢不妙,沒怎麼打就逃跑了,威廉和太太兼表妹、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共同成為了英國國王。這夫妻倆還接受了一個限制王權和強化議會權威的《權利法案》。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由此初步確立。
英國人幾乎是兵不血刃就保衛了「宗教和自由」,並將此自豪地稱為「光榮革命」。但在海峽對岸,在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形勢正相反:首先,屬於少數派的新教徒原本享有的某些權利在1685年被路易十四給廢了,天主教的統治地位被大大強化;其次,法國的「絕對主義」專制王權正走向巔峰:路易十四及其繼承者信奉的是「朕即國家」,英國人強調的則是「王在議會」,雙方的政治哲學顯然不在一條道上。
而且,以16世紀以來新教勢力與天主教勢力的激烈爭斗為背景,當時的英國新教徒有兩個在今天看帶有對天主教「妖魔化」的認識。
第一,天主教會是曲解或褻瀆上帝和聖經的,是大搞權威崇拜和偶像崇拜的,是害怕信徒有獨立思考精神的,是要靠陰謀和暴力去維持自身地位的,因此,天主教必然有專制基因,天主教統治必然等於專制。第二,為了鞏固天主教和專制,天主教強國的專制君主必然或很可能追求「普世君主制」,即把自己的統治擴張到國外去,昔日的西班牙是這樣,今天的法國也會如此。對「邪惡帝國」的憂懼,一直是英美對外政策的基本心理背景,尤其在受激進新教或清教影響更大的美國身上。
於是,在當時的很多英國人看來,天主教的法國搞政治專制是必然,天主教和專制並存的法國想搞擴張也是必然。
還有一點助長了上述擔心。詹姆斯二世逃到了法國,得到了法國王室的庇佑,後者聲稱他才是英國的合法君主,並承認其後代對英國王位的繼承權。在法國人支持下,依託英國國內的天主教徒和親詹姆斯分子,詹姆斯二世及其子孫在英國策劃了多次暴動。這也讓英國人覺得,法國人在英國建立天主教專政的亡我之心不死。
英國作家和議員約瑟夫?埃迪森在1707年寫道:「法國人必然是不列顛國家最乖戾和最危險的敵人,他們的政府形式、他們的宗教、他們對英國力量的嫉妒、他們對商業的開展、他們對普世君主制的追求,將使他們對我們永遠持有敵意和厭惡,並使他們不放過任何機會去顛覆我們的制度、破壞我們的宗教、毀滅我們的貿易和損害我們在歐洲國家中樹立的形象。」幾十年前很多美國人對蘇聯的論斷與此異曲同工。
但到了1760年後,英國人上述的對法國的意識形態憂懼有所緩解,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英國在1756-1763年「七年戰爭」中的輝煌大勝,以及長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大體穩定,讓英國人對本國的實力和制度更自信了;在啟蒙運動和理性主義的熏染下,他們對天主教、對信仰多元也多了點寬容;在折騰多年無果後,詹姆斯二世的後人殺回英國的夢想也變得像中國奪得足球世界盃冠軍那麼遙遠,法國政府也懶得理他們了。
隨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的發生,波旁王朝被推翻,法國成為了共和國,新政府也推行了促進政教分離等限制天主教會權威的措施。但在英國精英眼中,宣揚激進的自由、平等和博愛、將國王推上斷頭台、打壓貴族和傳統精英、傳播無神論、蔑視國際法和條約、鼓動他國民眾造反的法國共和國政府(尤其雅各賓派政府)更加離經叛道,更像是「思想瘟疫」的溫床。拿破崙稱帝後的法蘭西帝國在意識形態上雖然增加了保守性,但在英國人眼中,它仍有太多共和國時代的危險革命元素,而且依仗軍事強權對「普世君主制」的追求比先前任何法國君主都咄咄逼人。
此時的英國雖然已實行議會制和初步的君主立憲制,但君主仍是有實權的行政首長,貴族仍是統治精英的主幹,有權在議會(下院)選舉中投票的是只佔人口零頭的有財產有身份的人(還必須是男人),而且選舉在很大程度上受貴族或世家的操縱,政治上無權、經濟上無助的貧民仍占絕大多數,英國社會仍有濃厚的等級制和不平等色彩。與波旁王朝時代法國相比,如果說英國人享有更多自由,這首先指有產者們更有能力去制衡國王和塑造官方政策。
這樣,當大革命發生後的法國人在宣揚更激進的自由時,將此貶為「暴民政治」的英國精英們就很不淡定了,尤其是,英國國內本就存在政治變革呼聲(談得最多的是改革議會選舉),而法國革命看似在鼓舞英國人民去效仿法國人民的抗爭。於是,在法國革命發生後,英國變得更像警察國家,若干壓制言論、出版、集會自由的法案也出台了,這常被貼切地統稱為「禁言法」。說一句「國王去他×」、「軍隊是國王的狗腿子」都可能有牢獄之災,1792-1793年間屬於煽動罪的案件比先前87年的總和還多。而對外,在當權者看來,對「傳染病」的源頭法國必須搞「防疫」。
總之,從路易十四時代到拿破崙時代,意識形態恐懼促使英國人要限製法國的權勢。在英國身上,還有如下三個刺激英法對抗的重要因素,而它們也會由於意識形態恐懼而被放大。
第一,英國與法國太近,英吉利海峽也不寬,而法國又是歐洲大陸的頭號強國,人口和陸軍規模都遠比英國強,待人接物也比較傲嬌,英國人對法國能沒有擔心么?
第二,英國對歐洲大陸奉行的是「均勢政策」,即英國不追求在歐洲大陸擴張領土,而是要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不容許某國獨霸歐陸首先是獨霸西歐。某國如果獲此地位,就更有能力去對付英國和謀求海外擴張,這樣英國的本土安全和海外利益就更可能遭到雙殺。而法國作為歐陸頭號強國,自然地被英國人視為歐陸霸權的最可能覬覦者。法國人在有些時候(主要是在路易十四時代和法國大革命發生後)也的確流露了要主導歐陸或西歐的念頭,但在更多時候,尤其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代,他們的這種想法並不明顯。
第三,英法之間有經濟和殖民競爭。比如,在這一時期,雙方互為在海外進行殖民和商業競爭的主要對手,主要是在北美、加勒比和印度。在對法國有前述恐懼的背景下,在英國人眼中,經濟和殖民競爭的成敗關繫到英法間力量對比,進而關繫到法國威脅的強弱。
英國為何笑到最後?
英國為何笑到最後?暫列如下幾個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海峽。英吉利海峽不算寬,但至少寬到了令法國人不易逾越。假如沒有海峽,沒幾個人敢賭英國能在英法大戰中挺到最後,世界歷史也會是另外模樣。這道海峽是規定近現代世界走向的地理樞紐,無論在波旁王朝、拿破崙還是希特勒的時代。
第二,均勢政策。如前所述,英國在歐洲大陸上並不追求領土擴張,而是要防止某個霸權國家出現,這對於對法戰爭的最大好處就是:英國容易在歐陸找到反法夥伴,而且很可能不止一個,因為沒有多少國家樂意讓法國主宰歐陸。除了在歐陸之外進行的美國獨立戰爭,英國在其他對法大戰中都有多個盟國相助。如果沒有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這三大強力外援,英國能贏得拿破崙戰爭這場總決賽么?滑鐵盧之戰標志著拿破崙的覆滅,並讓英國統帥威靈頓公爵揚名立萬。但在參戰的11萬多反法盟軍中,屬於英國的部隊只有三萬出頭(還包括五千德意志僱傭軍)。
第三,「英國戰爭方式」。這主要指如下的英國戰略(主要是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1、在歐洲大陸,盡力避免投入大規模陸軍,而讓歐陸盟國承擔主要的陸上作戰任務並向其提供財政支持;2、在海洋和海外,依靠海軍對法國搞海上封鎖,打擊其海外貿易和奪取其殖民地。這種側重於海洋的戰略也時被稱為「藍水戰略」。其主要好處是:1、便於節省用於陸軍的軍費,也便於防止軍隊擠占太多的國內勞動力;2、便於英國發揮海軍優勢在商業和殖民上削弱敵人和壯大自己。與此相關,在大多數對法戰爭過後,英國不僅在軍事上是贏家或不是輸家,在生產和貿易上也更壯實了。
只是,這種戰略像溫水煮青蛙,不會一下子將法國撂倒。英國人對此不太計較,只要這既有利於英國的經濟健康,同時對法國也是小刀子割肉。但是,如果英國對歐陸戰場投入不足,而其盟友又擋不住法國大軍,或戰敗或求和,英國人的日子就會很不好過甚至艱難,他們也必須向歐陸投入更多陸軍,拿破崙戰爭中就曾如此。
第四,英國海軍。既然要搞「藍水戰略」,海軍的強大就至關重要。在17世紀末,英國海軍還趕不上法國海軍,以至於法國人險些在英國登陸(比如1690年的 Beachy Head海戰)。但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時,英國海軍已是最好的。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國艦隊大破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世界第一把第二和第三的艦隊主力全給滅了,這常被視作英國全球海上霸權確立的標志。
第五,公共信貸。如何籌措軍費?英國建立起了公共信貸制度或國債制度,就是政府以發行債券、從民間獲得貸款等方式向老百姓融資。英國不是該做法的發明者,卻是第一個大規模和長期這樣做並做得風生水起的。對此,君主立憲制扮演了關鍵角色:議會握有大權尤其財稅大權,所以,國債是得到議會同意和擔保的,不像早先國王借錢時往往只是用個人的「小金庫」或「私房錢」做擔保,甚至根本沒有擔保。很多議員和官員也買國債,這也等於給國債做廣告。這樣,老百姓對國債就有信心,購買也比較踴躍,即便利息不那麼高,還款期比較長。
國債制度對於對法戰爭的價值主要有二。1、英國擁有了世上最強大的財政動員力,能源源不斷地從民間汲取資金;2、老百姓買了那麼多國債,就等於將自己綁在國家的戰車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會更積極地支持贏得戰爭:法國人如果佔領了英國,有多大可能替被打倒的英國政府還債?
第六,君主立憲制,或者說議會內閣制。相比於這一時期的法國,英國大體擁有政治制度上的某種優勢。無論就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比如在國債問題上)而言,還是就加強來自議員、輿論和反對派的對政府的監督而言,還是就讓官方政策更為理性務實、更體現經濟與軍事績效的相互平衡而言,英國的制度看似勝出法國一籌。
第七,敵人。勝利者獲勝,通常是由於敵人犯錯更多。法國人的缺陷確實不少,比如,路易十四的法國未能依靠一度擁有的海軍優勢對英國施加足夠的海上壓力,波旁王朝長期未能建立合理的財政體制,拿破崙的對俄政策過於盛氣凌人。
但法國最大的問題或是:在大多數時間中,它在歐陸和海外都要分別投入大量資源,在海陸兩方面都遭遇強敵。如果法國在歐陸像溫順的母雞,謹慎內斂,在海外則像好鬥的高盧公雞,將戰略重點放在與英國進行海軍和海外競爭上,英國很可能就不得不單打獨斗,其他歐陸國家則可能只是看客,甚至對英國幸災樂禍並成為法國的反英夥伴。他們時常抱怨,英國讓歐陸國家與法國相互廝殺和消耗,自己則乘機在海外攻城略地,賺個盆滿缽滿。在海外進行的美國獨立戰爭就是成功案例,法國、荷蘭和西班牙等國此時是在不同程度上與英國作對,這也是英國輸掉的唯一一場英法戰爭。若沒有法國的參戰,能否出現一個獨立的美國也是疑問。但是,「輕陸重海」並未成為法國人自覺的長期戰略抉擇。
戰火如何鍛造了英國?
對法戰爭對英國至少有如下重大意義:
第一,保住了英國的獨立。在英法戰爭中,法國人曾不止一次想打過海峽去。如果法國人干成了,那就 game is over。
第二,促成了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合並。英格蘭和蘇格蘭本是各過各的兩個國家,相互還常吵架或打仗。對此,梅爾?吉布森的史詩大片《勇敢的心》就多有渲染。1603年,英格蘭的絕代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她一輩子沒結婚,也就無子女得以即位。於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姓氏是斯圖亞特)由於是英格蘭王室的近親而來到倫敦登基,成了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但他仍是蘇格蘭的國王。英格蘭和蘇格蘭仍各是獨立國家,只不過國王從此起是來自斯圖亞特家族的同一人,而兩國也因此結成了政治聯盟。雙方也曾商議過合並,但一直沒談攏。
在18世紀初,是安妮女王在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蘇格蘭。但由於她也沒有子女,未來的王位繼承就成了大問題。英格蘭方面決定從與斯圖亞特家族有親戚關系的德意志新教諸侯「漢諾威選帝侯國」選擇繼承人,蘇格蘭人則想另選他人。這讓英格蘭人心裡慌慌的,其中就有法國人的陰影:如果英格蘭和蘇格蘭各選其主,這意味著兩國政治聯盟的解體,進而意味著蘇格蘭可能被法國拉攏過去,而一旦如此,英格蘭勢必遭到南北夾擊;更可怕的是,如果法國大軍在蘇格蘭登陸,不就從北往南平趟英格蘭么?於是,在英格蘭人的威逼利誘下,雙方達成了協議,在1707年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新英國由此誕生。在安妮女王於1714年駕崩後,漢諾威家族也得以入主英國。
也與法國有關,愛爾蘭後來也被並入英國。愛爾蘭在中世紀就已被英格蘭征服。1541年,一個「愛爾蘭王國」被炮製出來,它以英格蘭國王為國王,其實是英格蘭的附庸。在這個多數民眾信奉天主教的地區,反英活動也一直存在。在法國大革命發生後,為了加強對愛爾蘭的管控,消除愛爾蘭將來走向獨立並與法國聯手的危險,英國當局在1800-1801年將愛爾蘭並入了「大不列顛王國」,並將後者改名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今天的英國國旗「米字旗」就是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旗幟疊加而成。
第三,促進了英國人的國家或民族認同。在對法戰爭中,英國官方和精英們不斷強調英國相對於法國在宗教和政體上的獨特性和進步性,強調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英國的偉大,強調對法斗爭的正義性,強調國民在對法斗爭中的團結,渲染英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一切都強化了英國人的國家或民族認同,包括強化了蘇格蘭人對不列顛國家的認同。
第四,促進了英國海軍的崛起和英國海上霸權的形成。
第五,促進了英國的經濟進步乃至工業革命。比如,對法戰爭通過打壓法國的商業和殖民空間而擴展了英國的商業和殖民空間,通過大規模軍備采購而刺激了英國製造業的發展,通過公共信貸制度而刺激了英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國債是可以上市交易的),這些也都是工業革命的重要鋪墊。
第六,促進了英國的政治現代化。比如,雖然英國官方在法國大革命發生後推出了「禁言法」,但法國革命思想的感染、普通英國人在對法戰爭中作出的重大貢獻、和平在1815年的到來,仍讓廣大民眾在戰後更堅定地認為,他們理應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首先應該變革不合理的議會選舉制度。這樣,隨著戰後英國的議會改革呼聲的愈發強烈,重大的議會改革終於在1830年代啟動,英國由此邁向了現代民主制,邁向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空前繁榮。
昔日英國的世界地位就是這樣在對法的戰火中鍛造出的。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過的《大海戰II》現在又出正統續作《大海戰:烈焰與重生》,目前火爆封測中,封測報名網址: nf2.kupai.me 加入我們一起重溫那逝去的青春。
㈨ 法國在二戰初期是不是很垃圾
英國人嘲笑法國人:
問:如何稱呼同時舉起雙手的十萬法國人?
答:當然是法國陸軍。
問:法國人如何才能戰勝英國人?
答:需要在女性的統帥下。(指聖女貞德)
問:為什麼法蘭西第一帝國幾乎所向無敵?
答:因為他們的國王是外國人。(拿破崙是科西嘉人。)
問:怎樣才能辨認出一名法國老兵?
答:只要看看他的腋下就行了,他們那裡被太陽曬得很健康。
問:為什麼在法國有那麼多的林蔭大道?
答:因為德國人喜歡在樹蔭下行軍,
問:為什麼在二戰中德國用了三天時間才征服法國?
答:因為當時在下雨。
問:法國人為什麼會將自由女神像贈給美國?
答:因為她只有一隻胳膊是舉起來的。
問:為什麼法國人總是能在聯合國那裡獲得很多投票?
答:因為他們總是舉雙手。
問:為什麼法國的戰斗機都被命名為「幻影」?
答:因為它們根本就不存在。
問:「馬奇諾」在德語中是什麼意思?
答: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問:為什麼我們總說法國外籍兵團是整個法國軍隊中最正牌的部隊?
答:應為它全部是由外國人組成的。
問:誰能跟我說說法國國旗到底是什麼樣子?
答:就是在一面白旗上塗上兩條彩紋。
問:世界上最為簡短的書是什麼書?
答:是有關法國戰爭英雄的書。
問:為什麼法國人在贏得了1998年世界盃冠軍後會歡慶得如此瘋狂?
答:因為那是他們第一次在沒有外部力量的幫助下贏得的一件東西。噢,對不起,我忘記了齊達內是阿爾及利亞人。
問:為什麼法國海軍喜歡使用帶有透明玻璃船底的戰艦?
答:為了能夠更好地看清他們的戰艦。
問:當德國軍隊進城時巴黎市長對德軍都說了些什麼?
答:需要十萬張桌子嗎,先生們?
問:法國人為什麼害怕戰爭?
答:上帝啊,誰不害怕戰爭啊,如果一次也沒贏的話!
問:如何在馬背上阻擋住一支法國軍隊?
答:只要把旋轉木馬關了就行了。
問:作為一名法國人的最大好處是什麼?
答:你可以在戰爭打響的時候就投降然後別人會幫你贏得這場戰爭。
「我寧可在我的部隊的前方出現一個德國師也不希望在我的部隊的後面呆著一個法國師。」---喬治.巴頓將軍
問:如果法國人要專賣掉二戰時期的剩餘步槍,他們的廣告詞是什麼?
答:「全新,從來沒開過火,僅僅被扔到地上一次。」
㈩ 法國在二戰初期是不是個垃圾啊
英國人嘲笑法國人:
問:如何稱呼同時舉起雙手的十萬法國人?
答:當然是法國陸軍。
問:法國人如何才能戰勝英國人?
答:需要在女性的統帥下。(指聖女貞德)
問:為什麼法蘭西第一帝國幾乎所向無敵?
答:因為他們的國王是外國人。(拿破崙是科西嘉人。)
問:怎樣才能辨認出一名法國老兵?
答:只要看看他的腋下就行了,他們那裡被太陽曬得很健康。
問:為什麼在法國有那麼多的林蔭大道?
答:因為德國人喜歡在樹蔭下行軍,
問:為什麼在二戰中德國用了三天時間才征服法國?
答:因為當時在下雨。
問:法國人為什麼會將自由女神像贈給美國?
答:因為她只有一隻胳膊是舉起來的。
問:為什麼法國人總是能在聯合國那裡獲得很多投票?
答:因為他們總是舉雙手。
問:為什麼法國的戰斗機都被命名為「幻影」?
答:因為它們根本就不存在。
問:「馬奇諾」在德語中是什麼意思?
答: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問:為什麼我們總說法國外籍兵團是整個法國軍隊中最正牌的部隊?
答:應為它全部是由外國人組成的。
問:誰能跟我說說法國國旗到底是什麼樣子?
答:就是在一面白旗上塗上兩條彩紋。
問:世界上最為簡短的書是什麼書?
答:是有關法國戰爭英雄的書。
問:為什麼法國人在贏得了1998年世界盃冠軍後會歡慶得如此瘋狂?
答:因為那是他們第一次在沒有外部力量的幫助下贏得的一件東西。噢,對不起,我忘記了齊達內是阿爾及利亞人。
問:為什麼法國海軍喜歡使用帶有透明玻璃船底的戰艦?
答:為了能夠更好地看清他們的戰艦。
問:當德國軍隊進城時巴黎市長對德軍都說了些什麼?
答:需要十萬張桌子嗎,先生們?
問:法國人為什麼害怕戰爭?
答:上帝啊,誰不害怕戰爭啊,如果一次也沒贏的話!
問:如何在馬背上阻擋住一支法國軍隊?
答:只要把旋轉木馬關了就行了。
問:作為一名法國人的最大好處是什麼?
答:你可以在戰爭打響的時候就投降然後別人會幫你贏得這場戰爭。
「我寧可在我的部隊的前方出現一個德國師也不希望在我的部隊的後面呆著一個法國師。」---喬治.巴頓將軍
問:如果法國人要專賣掉二戰時期的剩餘步槍,他們的廣告詞是什麼?
答:「全新,從來沒開過火,僅僅被扔到地上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