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前世界上已經進行了探月活動的國家和地區有哪些
目前,已經進行過探月活動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蘇聯(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印度。其中,最早實現人類登月夢想的是美國。
人類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並於1961年把加加林送上近地軌道之後,人類便開始闖入太空並著手探測月球。
美國和蘇聯曾展開了一場以月球探測為中心的空間科學技術競賽。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蘇聯共向月球發射了32個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或逼近或登陸月球,取得了豐碩成果。期間,美國也向月球發射了21個探測裝置。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實現了人類登月之夢,在月球探測中取得最輝煌的成果。
1972年美國「阿波羅計劃」結束以後,由於探月活動耗資巨大,月球探測一度有所降溫。
20世紀90年代後期,人們又把目光投向了月球。
美國於1986年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並在1994年和1998年分別發射了兩個探測器。其中,1998年1月發射的「月球勘探者」,以繪制月球表面地形圖、分析月球地質結構和尋找月球存在冰或水證據等為目的,於1999年7月完成使命。
美國還於2006年4月提出一項撞擊月球南極的計劃。美國航天局希望這一項目能成功找到月球存在水的證據,以有助於未來宇航員登陸月球並建立長期基地。這一項目將利用美國航天局計劃於2009年發射的「月球環形山觀測與感知衛星」來撞擊月球,以探測月球是否有水存在。
2003年9月,歐洲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智能1號」順利升空,並在完成觀測使命後,於2006年9月成功撞擊月球。歐洲還計劃未來讓宇航員登陸月球並分階段建立月球基地。
2008年7月,美國、印度、韓國、日本、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簽署了聯合探月協議,共同發起了名為「國際月球網路」的探月活動,計劃逐步在月球上建立數個科學站。
2009年6月18日,美國航天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運載火箭將兩個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這標志著美國「重返月球」計劃正式啟動。
航天大國俄羅斯也制定了本國的月球探測計劃。俄計劃2025年前實現載人登月並建立永久基地。
2007年10月,中國「嫦娥一號」衛星踏上「奔月」旅程,並在一年多後成功撞月。我國有望在2013年有望實現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軟著陸。根據規劃,中國將在2020年前完成對月球的無人探測。我國探月工程二期工程的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計劃將於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發射,而「嫦娥三號」計劃將於2012年或2013年發射。
2007年9月,日本繞月探測衛星「月亮女神」發射升空。它取得多項成果,包括描繪出世界首幅高精確度月球全球地形圖;發現月海底部存在彎曲的層狀構造;發現月球表面正面和背面重力存在差異等。
2008年10月,印度發射首個無人探月器——「月船1號」,它利用攜帶的各種儀器收集月球地理結構、化學構成及礦藏等數據,並收集月球地理數據以繪制高精度的三維月球地圖。但到2009年8月底,「月船1號」與地面失去聯系,任務被迫終止。印度科研人員正在研製新的無人探月器——「月船2號」,預計2013年上半年發射升空。
2. 世界各國發射的著名空間探測器有哪些
按目的地給樓主寫吧:
水星:美國的水手10號飛掠探測過;
金星:美國的麥哲倫號飛掠過,前蘇聯的金星號系列探測器,但只有金星3號強行登陸了,幾分鍾後就被金星大氣摧毀了;
火星:美國的海盜1號、海盜2號、勇氣號、機遇號、火星勘測者號登陸;
木星:美國的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伽利略號飛掠過;
土星:美國的旅行者2號、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卡西尼號飛掠過;
天王星:美國的旅行者2號飛掠過;
海王星:美國的旅行者2號飛掠過。
另外,去年美國發射新地平線號正在飛向現在是矮行星的冥王星;1986年哈雷慧星回歸時,喬托號探測器飛掠過,我記得是歐洲航天局的;1994年美國的尤里西斯號飛掠探測太陽的南北兩極。
3. 哪些國家發射了衛星,按先後排列
1、前蘇聯: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發射成功。這個衛星在離地面900公里的高空運行;它每轉一整周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鍾,它的運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它是一個球形體,直徑58公分,重83.6公斤。內裝兩部不斷放射無線電信號的無線電發報機。其頻率分別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長分別為15和7.5公尺左右)。信號採用電報訊號的形式,每個信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與此相同。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2、美國: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3、法國: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4、日本: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5、中國: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該衛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439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周(運行周期)114分鍾。衛星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東方紅」1號的發射,實現了毛澤東提出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它是中國的科學之星,是中國工人階級、解放軍、知識分子共同為祖國做出的傑出貢獻。
6、英國: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該星重約66公斤,軌道傾角82.1 °,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482公里,運行周期105.6分鍾.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7、其他: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4. 全球總共發射了幾個外星探測器
1975年,NASA實施了「海盜」號火星著陸探測計劃,先後發射了兩個「海盜」號火星探測器,並於1976年在火星表面軟著陸成功。「海盜號」進行了大量拍照和考察,並對火星生命進行了探測,結果一無所獲。
勇氣號火星探測器於2004年1月3日著陸到火星表面的一側,作為它姊妹探測器的「機遇」號則在1月25日著陸到這顆「紅色星球」的另一側。這兩個火星探測器向地球傳送回了大量數據,拍攝很多極富科學價值的火星近照,開展了大量科學考察。
「先驅者」10號和11號這兩個探測器分別於1972年和1973年發射。它們實際上是刻有圖像的鍍金鋁質金屬牌。圖的上部是氫原子符號,下部為太陽和九大行星組成的太陽系,箭頭表示航天器從地球出發及其航行的途徑;左部的一個星狀符號繪出了地球相對於14個脈沖星的位置關系,右部為一對男女裸體人像,人像背後是按比例繪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體的大小,這張通往太空的名片,能在宇宙中保留幾萬年之久。
1977年,「旅行者」1號和2號相距發射,它們攜帶了一套「地球之聲」的唱片,作為人類送給外星人的第一份禮物。——常識航空航天篇。
5. 人類向太空發射了多少個探測器
探測器?
登陸了外星球的有7個:
1. 蘇聯的月球車1號(Lunokhod 1)
2、蘇聯的「火星2號」和「火星3號」
3.蘇聯的「月球車2號」
4.美國的「阿波羅」月球車
5. 美國「索傑納」火星車
6、美國的「勇氣」號
7、美國「機遇」號火星車
發射過的探測衛星、探測器等列表:
天文觀測衛星系列:
美國 太陽輻射監測衛星
美國 軌道太陽觀測台
美國 行星際監測站
歐洲空間局 國際輻射研究衛星
蘇聯 宇宙號
蘇聯/東歐 國際宇宙
蘇聯 預報號
日本 太陽衛星
美國/歐洲空間局 國際日地關系探險者
美國 天空實驗室
美國 軌道天文台
美國 射電探險者
美國 小型天文衛星
歐洲空間局 特德-1A
荷蘭/美國 荷蘭天文衛星
英國/美國 羚羊5號
歐洲空間局 宇宙線觀測衛星-B
法國 王冠-2B
法國/蘇聯 信號3
美國 高能天文台
月球、行星和行星際的探測器系列:
美國 徘徊者
美國 月球軌道環形器
美國 月球勘測者
美國 阿波羅
蘇聯 月球號
美國 先驅者
美國 水手
美國 海盜
美國 旅行者
美國/西德 太陽神
蘇聯 金星號
蘇聯 火星號
蘇聯 探測器
上面是1980年以前的,後面就很多了。
6. 人類已發射的天文探測器有
行星際飛行器
以下的列表只列出了一系列與行星際科學研究有關的飛行器,離完整飛行器列表差得遠了。
過去的任務
Luna 2 月球2號
於1959年撞上月球 (蘇聯)
Luna 3 月球3號
於1959年首次獲得月球遠端照片 (蘇聯)
Mariner 2 水手2號
於1962年12月成為第一艘成功低空飛越金星的探測器,發回的信息證明金星是個熾熱的星體(華氏800度,現在修正為900度),且被厚雲似的二氧化碳大氣覆蓋。
Mariner 3 水手3號
1964年11月5日升空,在進入行星際空間後因保護性覆蓋物無法彈出導致失蹤。由於無法用太陽能板吸收太陽能,探測器不久也因電池用盡而失效,至今它還在繞太陽公轉。它本來是為了同水手4號一同飛越火星而發射的。
Mariner 4 水手4號
水手3號的姐妹探測器,於1965年到達火星,在路過的途中拍攝了火星表面22張近距照。探測器發現了那裡是個環形山世界,大氣層比預計的稀薄得多。科學家由此總結出火星無論是從地質學還是生物學角度看,都是一顆「死」星。
Mariner 9 水手9號
發射失敗的水手8號的姐妹探測器,於1971年成為第一艘繞火星公轉的飛行器,第一次傳回了大星有關這顆紅色星球的信息,包括火星表面的巨火山,大峽谷體系,及水曾在該星球上流動的證據。這艘探測器也給火星的兩顆小衛星Phobos和Deimos拍了幾張近距照。
Apollo 阿波羅號
6個人造登月機,並在1969-72年間採回了月球樣本。
Luna 16 月球16號
於1970年將月球樣本自動採回地球(蘇聯)
Pioneer 10 和 Pioneer 11 先鋒10號與11號
先鋒10號於1973年成為第一艘飛越木星的飛行器,緊接著是先鋒11號於1974年。然後,它們於1979年相繼成為第一批研究土星的探測器。先鋒們也是用來測試通過小行星帶與木星巨磁場的生存率的。事實看來,小行星帶實在是小菜一碟,但它們卻差點被木星磁場中的離子炸裂。這個情報使得後來的旅行者計劃的形勢十分嚴峻。
先鋒11號的RTG動力系統損壞,它與地球的最後一次聯系是在1995年11月。先鋒10號尚且工作正常(但也快了),但由財政預算的減少,已無法對它進行常規的跟蹤。最後一次從它那裡獲取數據是在1997年3月31日。它們將成為第一批進入星際空間的飛行器。
(先鋒計劃已於1997年3月31日正式終止,雖然美國方面仍不定時地與它進行聯系。--譯注)
當它倆離開太陽系時,將把帶有的一幅6*9英寸的金匾彈出至飛行器主框架。
Mariner 10 水手10號
借金星之引力協助於1974年到達水星。該探測器率先以紫外線發回了金星大氣近距照,揭示了許多早先未見過的雲質覆蓋物的細節,並發現整個雲層系統每4個地球日繞行星一周。水手10號在能量用完之前,在1974到75年間作了三次飛越水星的飛行。飛行揭示了水星是個表面環形山密布的世界,質量比原先估計的大得多,看來它有一個佔有它全部質量75%的鐵質內核。
Venera 7
於1970年成為第一艘在另一個行星表面(金星)上發回數據的探測器。
Venera 9
1975年,在金星上進行了軟著陸,發回了表面的圖片(蘇聯)。是第一艘在另一個行星上著陸的飛行器。
Pioneer Venus 金星先鋒號
軌道飛行器與四個大氣探測器;於1978年製作了第一張金星表面高解析度地圖。
Viking 1 海盜1號
於1975年8月20日在佛羅里達的堪培拉海角由TITAN 3E-CENTAUR D1型火箭發射升空。探測器於1976年6月19日進入火星的軌道,著陸裝置於1976年7月20日在Chryse平原斜坡著陸成功。接著,它立即投入了事先編好程序的尋找火星微生物的工作中去(人們仍在爭論:火星上是否有生物存在), 並發回了難以置信的周景全彩色圖。科學家由此知道了原來火星的天空是略帶桃粉色的,並非是他們原先所想的暗藍色(天空是粉紅色,因為稀薄大氣中的紅色塵粒反射太陽光所致)。著陸器在一片紅色沙地上著陸,大圓石向四周延伸,使得它的照相范圍最遠。
Viking 2 海盜2號
於1975年9月9日發射,於1976年8月7日進入火星軌道,1976年9月3日觸地於烏托邦平原。完成同它姐妹探測器一樣的任務,意外地,地震檢波器的正常工作使它記錄了一次火星地震。
海盜著陸器1號於1982年11月11日作了最後一次數據傳輸,JPL的控制者們花了6個半月仍然無法同它恢復聯系。全部任務於1983年5月21日結束。
趣記:海盜1號的著陸器命名為Thomas A. Mutch紀念站,用來紀念著陸器成像研究小組的已故領導人。華盛頓特區的國立氣體與空間博物館受託保管這個空間站,直至一支人類遠征隊與它會師。
Voyager 1 旅行者1號
旅行者1號(頁首圖)於1977年9月5日升空,於1979年3月5日飛越木星,1980年11月13日飛越土星。 旅行者2號於1977年8月20日升空(早於1號),1979年8月7日飛越木星,1981年8月26日飛越土星,1986年1月24日飛越天王星,1989年8月8日飛越海王星。外層行星每189年呈一彈弓形,旅行者2號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旅行者1號原則上也可以,不過JPL為了讓它在路中接近土衛六泰坦,直接向冥王星飛去,
兩次探測器活動之間,我們有關這四顆巨行星及它們衛星的知識大幅擴展。旅行者1及2號發現木星的大氣動力結構、閃電、極光極復雜,還發現了三顆新衛星。2個最大的驚人點則在於:木星有光環,木衛一有活躍的硫火山,在朱庇特磁層中產生了重要效應。
當兩艘探測器到達土星時,它們發現了1000多個小光環和7顆衛星,包括預計中存在的保證光環結構穩定的牧羊衛星。氣候與木星的相比較相當穩定:宏大的噴射流很少有分叉(一個長達33年的白點/圓帶被發現),土衛六的大氣煙霧騰騰,土衛一的出現也很令人吃驚:一次劇烈的星球碰撞使它的外形像顆死星。大驚奇在於光環的奇怪外觀:穗狀、帶狀、輪輻狀,出乎意料,無法解釋。
Voyager 2 旅行者2號
由於英雄般的工程師與程序員的努力,使它得以繼續前往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任務。天王星外觀為單色,奇怪的是它的磁場軸與它本已偏斜很大的自轉軸之間的偏斜也很大,使得它的磁層很怪。天衛一上發現了冰海峽,天衛五則是一個奇怪地形的拼湊物。發現了10個衛星及多於1個的光環。
與天王星比較起來,海王星的氣候十分活躍,雲的形狀多種多樣。一個光環上的光環弧成為一個個亮片。另外又發現其他6顆衛星,2個光環。海王星的磁場軸也很傾斜。海衛一外觀如有角的放大鏡,看起來有不少噴泉。(想像一下38開下的液體是什麼樣的)
如果沒有未預料的失敗發生,我們將能在與它們保持聯系,直到2030年。兩架飛行器有大量的聯氨燃料。旅行者1號的推進劑能使用到2040年,2號的能用到2034年。限制因素則在於RTG(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產生器)。到2000年前,UVS (紫外線分光計) 儀器的動力將耗盡。到2010年,剩餘的動力使得所有的場與粒子儀器無法同時工作。這時,一個能源共享方案將被執行,使得場與粒子儀器中的一些與另一些輪流工作。飛行器能在這狀態下持續工作約10年。到最後,能量可能太少,以致無法正常維持飛行器的工作。
Vega
國際計劃 VENUS-HALLEY(金星-哈雷),於1984年發射,帶有一個軌道飛行器和一個著陸器,做了一次接近哈雷彗星的飛行。
Phobos
1988年由蘇聯發射的兩艘飛行器。一個沒有跡像地失敗了,在第二個失敗前只發回了少量的圖片。
Giotto
Giotto於1985年7月2日由ESA的Ariane-1發射升空, 於1986年3月13日到達距哈雷彗星內核僅540千米(上下誤差40千米)處。飛行器帶有10個儀器,包括一個多色照相機,傳回了一點數據,不久便由於接近目的地而被關閉,連接暫時中斷。由於高速中遭塵灰沖撞,飛行器損壞嚴重,進入預期位置並固定後不久便宣告進入冬眠狀態。
1990年4月,Giotto重被激活。3個儀器仍可操作,4個被部分破壞但已無法使用,剩下的,包括那個照相機,已完全不可用了。1990年7月2日,Giotto邂逅了地球,於1992年7月10日被重定位於飛向Grigg-Skjellerup彗星。
Clementine 克萊門特號
彈道防衛組織(SDIO前身)與NASA的聯合任務計劃,為BMDO進行飛行測試Lawrence Livermore開發的感測器。飛行器由海軍調查實驗室製造,1994年1月25日升空,在月球上空進行為期2月的425千米到2950千米的公轉,任務為制地圖。飛行器上有UV和mid-IR制圖機等儀器,還包括一個激光雷達制圖機,用來獲取月球的中緯度海拔數據。5月的早些時候,科學家打算讓飛行器飛離月球軌道來飛過小行星1620 Geographos,但一個失敗阻止了這個試圖。
地面控制者恢復了對飛行器的控制,它的未來探索任務還在考慮中。
Mars Observer 火星觀察者號
火星軌道飛行器,有一個解析度為1.5米/點的攝像儀。1992年9月25日由Titan III/TOS助推器發射成功。當它於1993年8月21日正准備進入火星軌道的時候,聯絡中斷。飛行器任務被近取消(事後分析)。火星全球堪探者號,一個替代任務完成了MO應完成的大部分科學任務,它於1996年11月升空。
Magellan
1989年5月發射,給金星表面98%的地方製作了地圖,解析度為300米,還給這顆行星做了95%的重力場圖。它最近正在進行為期80天的空氣制動工程,來降低公轉高度與減緩公轉速度。它已完成了雷達制圖工作與重力數據收集。在1994年秋天,在它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產生器的預期壽命到來之前,它被故意發往金星大氣,做進一步的空氣制動研究,為今後的任何節約大部分燃料。
(更多的信息, 一個網頁 和另一個 網頁 來自 JPL; 現狀報告 來自 NSSDC)
Mars 96 火星96號
一個大型的軌道飛行器,含有幾個著陸機,原先被稱為火星94號。1996年11月17日發射失敗。(原來的96號令人注目了一會兒,直到不久後火星98號計劃宣告取消。)(更多的信息 來自 MSSS 及 來自 IKI (俄羅斯))
進行中的任務
Voyagers 1 和 2 旅行者1和2號
可在被操控下繼續工作15年以上,在此期間在空間中穿梭直至飛出太陽系。普遍認為,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產生機失效前,旅行者們能工作至2015年。它們的飛行路線是冥王星外無行星的證據。它們下一步的科學發現在於找到太陽大氣邊緣的確切位置。太陽大氣邊緣的低頻率放射現象能用來幫助旅行者確定它的位置。
旅行者們都使用它們的紫外線分光計來給太陽大氣邊界制圖,並研究接受到的星際風。宇宙射線探測器監測到了來自太陽大氣外發來的宇宙射線的能量光譜。
旅行者1號已超越了先鋒10號飛行器,是目前人造物體中距地球最遠的。
Galileo 伽利略號
木星的軌道飛行器及大氣探測器,現正處於木星軌道上。它將對木星的衛星作進一步的探測。它現已進入木星的大氣中,將提供我們有關這顆紅色巨型氣態星球的直接數據。
伽利略號在飛往木星的路上已發回了兩顆小行星951 Gaspra和243 Ida的分解照片,它也在它獨特的視角傳回了撞擊木星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照片。
展開高收益天線(HGA)的努力被放棄,低收益天線大約只能每秒傳輸10個位數據。JPL原先准備了一個備用計劃,在深空網路(Deep Space Network)的飛船中使用增強型接收天線和高壓縮率數據(類JPEG的圖片壓縮方法,一種用儀器達到的近無損壓縮方式)。由於低收益天線的低速,伽利略號只完成了原先科學觀察的70%。同時朱庇特氣候影響強烈,使得它受折磨不少。
伽利略號日程表(UTC時間)
----------------
10/18/89 - 從太空梭中發射
02/09/90 - 飛過金星
10/**/90 - 發回金星數據
12/08/90 - 第一次飛過地球
05/01/91 - 高收益天線打開失敗
07/91 - 06/92 - 第一次飛經小行星帶
10/29/91 - 飛過小行星Gaspra
12/08/92 - 第二次飛過地球
05/93 - 11/93 - 第二次飛經小行星帶
08/28/93 - 飛過小行星Ida
07/13/95 - 探測器飛離
07/20/95 - 軌道飛行器與預計偏離
12/07/95 - 與木星會面
06/27/96 06:30 - Ganymede-1
09/06/96 19:01 - Ganymede-2
11/04/96 13:30 - Callisto-3
11/06/96 18:42 - Europa-3A (非預計會面,與Callisto在相同公轉軌道上,與Callisto相距32000千米)
12/19/96 06:56 - Europa-4
01/20/97 01:13 - Europa-5A (在27400千米外飛過)
02/20/97 17:03 - Europa-6
04/04/97 06:00 - Europa-7A (非預計會面,距23200千米的Ganymede-7公轉軌道上)
04/05/97 07:11 - Ganymede-7
05/06/97 12:12 - Callisto-8A (非預計會面,距33500千米的Ganymede-8公轉軌道上)
05/07/97 15:57 - Ganymede-8
06/25/97 13:48 - Callisto-9
06/26/97 17:20 - Ganymede-9A (非預計會面,距80000千米的Callisto-9公轉軌道上)
09/17/97 00:21 - Callisto-10
11/06/97 21:47 - Europa-11 (更多的詳細)
伽利略號的擴充任務已被通過,如果順利的話,將在另兩年內集中力量研究木衛二。
(Ecation and Public Outreach (有圖片!); Galileo Home Page; Galileo Probe Home Page 和 more info 來自 JPL; newsletter; web page; NSSDC page; 初步的伽利略號探測器的結果 來自 JPL 和 ARC 及 LANL)
Hubble Space Telescope 哈博天文望遠鏡
1990年4月發射上空,1993年12月接受調整修理。哈博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提供照片和光譜。這成為行星探索中獲得更高分辯率數據的重要的另類因素。比如說,最近來自哈博的數據顯示現在的火星比海盜號任務期間的更冷更乾燥;哈博望遠鏡有關海王星的數據顯示它的大氣面貌變化迅速。
它是為了紀念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哈博而命名的。
在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可以得到更多有關哈博的信息和照片。哈博的最新圖片經常有規律地被公布。(這是哈博太空望遠鏡計劃的主要歷史。JPL還有更多的哈博的信息。)
Ulysses
現在正在調查研究太陽兩極地區(歐洲太空總署/NASA)。Ulysses是在1990年10月由發現號太空飛船發射升空的。在1992年2月,它受到木星引力的提升,而脫離了黃道平面。它現在已經完成了觀測太陽兩極這個主要任務。它的任務已經延伸到另一個范圍,那就是觀測在太陽黑子活動最大期中太陽的兩極。它的遠日點為5.2天文單位,令人驚奇的是,它的近日點大約是1.5天文單位--那就對了,一個研究太陽的飛行器一般離太陽比地球離太陽遠。期待它能提供對研究太陽磁場和太陽風的更好的數據。
Wind
在1994年11月1日發射之後,NASA的Wind衛星將占據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有利位置,給科學家們提供一個極好的被認為是研究太陽風的巨大的能量和動量流動的機會。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是測量由某種方式傳遞到地球外圍空間的太陽風的質量,動量和能量。盡管以前的有關這巨大傳遞本質的太空計劃已經使人了解到許多,但是在科學家理解行星大氣層在太陽風下作出變化反應的方式前,從地球外圍空間的一些關鍵區域搜集大量詳細的信息還是十分必要的。
這次發射也是第一次俄羅斯的儀器裝在美國的太空飛行器里。這是由俄羅斯Ioffe協會提供的Konus Gamma射線分光儀。它是兩部在Wind上的儀器之一。它是研究宇宙gamma射線的沖擊,而不是太陽風。還有一個法國儀器也在飛船上。
起初,這顆衛星在月球引力場的幫助下將會繞著地球運行在一個8字形的軌道上。它離開地球的最遠點將達到990000英里(1600000千米),它的最近點也至少要有18000英里(29000千米)。
任務拉下來就是Wind太空飛行器將從地球逆流而上插入太陽風的一個特別的暈環里,待在一個允許Wind在太陽和地球維持的特定距離。(大約是離地球930000到1050000英里,或者說是1500000到 1690000千米)。
NEAR
近地小行星會合計劃(NEAR)保證能回答有關諸如木星和火星軌道間的小行星以及彗星等近地天體本質的基本問題。
在1996年2月17日NEAR太空飛行器裝載在Delta 2火箭上發射升空,它應該在1999年的一月初抵達環繞小行星433 Eros的軌道上。它接著將在近15英里(24千米)高空對岩體進行為期至少一年的觀測。Eros是運動軌道穿過地球路徑的小行星中最大和最佳觀測的小行星之一。這些小行星與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巨大的環形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的無數的「主帶」小行星關系十分密切。
Mars Surveyor Program 火星勘探者計劃
火星全球勘探者是新的為期十年的火星遙控探索計劃的第一項任務。這被叫作火星探索計劃。每26個月一系列活躍的軌道環繞器和降陸器將被發射升高,因為此時火星運行到與地球的一直線上。這項計劃是擔負得起的,每年化費1億美元左右。向公眾保證提供最新的火星全球的和特寫的圖片。隨著前緣空間技術的發展,可得到更高的科學價值。
火星全球勘探者將成為環繞火星兩極的太空飛行器。它被設計提供地表地形的全球地圖,礦石的分布和全球氣候的檢測。
在1996年11月7日它同Delta II一次性火箭從Fla.的Canaveral海角發射升空。這個太空飛行在一個環繞火星的黃道軌道上。在那年,推進器點火和空中制動技術將被用來到達火星的極冠上空的近乎環型的預定運行軌道。空中制動,它是由Magellan計劃開創的一項技術,利用大氣阻力來使太空飛行器減速,使它到達最終的預定軌道。這將提供一個減小到達火星低空運行軌道所需燃料的方法。預訂的操作期待從1999年3月開始。
這個飛行器每兩小時環繞火星一周,保持一個「太陽同步」軌道,這會使每張圖片中太陽與水平面的夾角是一個定值,讓正午的陽光投射出的陰影使地表的地形特別醒目。這太空飛行器將載著一部分火星觀察者儀表箱,用這些儀器在整整一個火星年裡獲取火星的數據。一個火星年相當於差不多兩個地球年。這個太空飛行器將在接下來的三年裡作為美國和國際降陸器的數據中繼站和低空探測器。
Pathfinder 探路者號
火星探路者號(從前被稱作是火星環境調查號或MESUR號或探路者號)是第二個NASA的低成本的行星發現任務。這項任務由一個固定著陸艙和一個像旅居者一樣的地表漫遊器組成。這項任務的最初目的是證明用低成本著陸和在火星表面探索的可行性。通過對漫遊器和降陸器,降陸器與地球信息的測試,以及對圖象設備和感測器的測試,這個目標就會達到。
它的科學目的包括進入大氣層科學,遠距離和近距離的地表圖象。它載著為進一步探索而進行的火星環境的特點描繪的目標而前進。這個飛行器將不進入環繞行星軌道而進入火星的大氣層並在火星上降陸。下降時它帶著降落傘裝置,火箭和空氣袋,並進行 大氣測量。在著陸前,太空器會被三個三角形的嵌板(花瓣)包圍起來。它們在著陸後會展開到地面上。
火星探路者號在1996年12月4日發射升空,於1997年7月4日成功地著陸在火星上。
Cassini 卡西尼號
土星的公轉軌道飛行器和土衛六的大氣探測器。卡西尼號是NASA/ESA的聯合項目。這項目是設計用它的卡西尼土星環繞器和惠更斯土衛六探測器完成對土星系統的探索。卡西尼號在1997年10月15日裝在IV/Centaur上發射升空。在到達土星前,卡西尼號將經過二次金星引力加速,地球與木星各一次加速(一個「VVEJGA」軌跡(Venus Venus Earth Jupiter Gravity Acceleration))於2004年的7月1日到達土星。
Lunar Prospector 月球勘探者號
月球勘探者號,是近30年來到月球的第一項NASA項目。它在1998年6月6日發射升空,在一個月里,它將開始對有關月球和它的資源、結構、起源的長期困擾人的問題作出解答。(歡迎來月球, 月球勘探者號主頁); 更多的信息 來自 NSSDC
未來的任務
Mars Surveyor '98 火星勘探者98號
火星勘探者98號是下一代送上火星的飛行器。 是由1998年12月10日發射的環繞器和1999年6月發射的著陸器組成。在火星全球勘探者號和火星探路者號任務得到的信息的基礎上,火星98任務將使見識繼續增長。1998年的探測者計劃的科學主題是「揮發物和氣候歷史」。
1999年9月23日火星勘探者98號的公轉軌道飛行器將到達火星,著陸器將在1999年12月3日降落。
在著陸器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得到的圖象將確定降落地點地質學和物理學的關系。大氣激光雷達實驗器將確定著陸點上空的火星大氣中的粉塵含量。
Starst 星塵號
計劃中於1999年2月發射,星塵號將飛得很靠近彗星並有史以來第一次從彗尾中帶回物質到地球,以供全世界范圍的科學家進行分析。計劃是在2004年飛經Wild-2彗星,並在2006年返回地球。
Europa Orbiter 歐羅巴公轉器
作為NASA的冰火計劃(Ice and Fire Preprojects)前奏的一部分,派一艘飛行器到歐羅巴木衛二的任務正開始安排。它是為了測量表面冰層的厚度,並去發現可能存在的隱藏著的液態大洋。運用一個名叫雷達測深器的儀器發出無線電波穿過冰層,木衛二環繞器的科學飛行器將能探測冰和水的分界面,可能在地表以下1千米處。其他的儀器將展現地表的細節和內部層次。這個任務將是派去「hydrobots」或是可以融化並穿過冰層去探索海底范圍的潛水艇前的前期任何。
(主頁; 參見木衛二Europa海洋探索)
Pluto-Kuiper Express
(即冥王星直達號或從前的冥王星快速飛越號)對至今從未訪問過的冥王星進行短暫的、迅速的、成本相對較低的最初觀察。如果1998年開始被許可批准,它可能在2001年發射升空。需要發射兩個自重小於100千克的太空飛行器,在2001年用土衛六IV/Centaura或質子火箭推進器升空(可能需要額外的固體反沖平台),在2006年到2008年會遇到冥王星和Charon冥衛一(這得看路徑的選擇)。飛經時速度將達到12到18千米每秒,數據將在短暫的相遇時記錄在探測器上,然後在下一年甚至以後慢慢傳回地球(這是由於能量低,天線尺寸小和遠距離造成)。俄羅斯的檢查大氣層的"Drop Zond"探測器也將包括在內。
科學目的包括繪制冥王星和Charon衛星的全球地質地貌。在每個天體的兩邊繪圖,並描繪冥王星的大氣層(當冥王星遠離太陽時,大氣層會凝結起來,所以很早發射並盡量減小飛行時間很苛刻就是為了這個目的)。7千克的食品裝置可能包括一個CCD圖象攝影機,IR繪圖分光儀,紫外線分光儀,和無線電科學掩星實驗器。
這個PFF飛行器是現代規格的外太空發射台的高度縮小的產物,打破了伽利略號和卡西尼號這類日益復雜、昂貴的探測器的趨勢。
由設計者寫的一篇有關PFF的文章 ,登在1994年9月和10月刊的《行星報道》上,這里是一份來自行星研究界每兩月的新聞信件。
這個項目的資金要多少還不能確定。
(更多的信息 來自 NASA; 冥王星直達計劃; 冥王星直達科學)
Muses-C
由日本管理的任務將從一個小行星上收集樣本並帶回地球。這個創新的任務將運用新的航天技術,包括太空電力推進器,為了把一個太空飛行器送上4660 Nereus小行星並釋放一個JPL研究的漫遊者到小行星的表面,它的大小同一個皮鞋盒的差不多。Muses-c飛行器也將點燃插入小行星的易爆物,收集從沖擊中噴射出的樣品,然後把樣品裝在一個容器中帶回地球供實驗室研究分析。這個任務預計在2002年發射上空。
Mercury Polar Flyby 飛越水星極點
作為對水星重新關注的結果,有兩項相關計劃在向可能的發現艙任務發展。發現號是NASA的以「更便宜、更好、更快」為宗旨的太陽系探索飛行器。這些任務的總共花費被控制在1.5億美元。這兩項水星計劃的飛行器是飛近水星磁極的探測飛船(MPF)和Hermes(赫爾墨斯,水星環繞器)。MPF的儀器包括一台中子分光儀(水的探測)和復式極化雷達(岩層冰體的探測)及攝像機(拍攝水手10號不能拍攝的磁場和半球圖象)。我們相信飛近天體進行探測的宇宙飛船計劃是更便宜、更具技術性的可行性方案。MPF被設計只在遠日點同水星相遇數次。在遠日點一個飛行器只要承受相當於4倍的太陽與地球間的熱量變遷。水星的軌道是偏心的以至於在近日點有11倍變遷。一個環繞器不得不承受這樣的條件,這需要精心的(昂貴的)冷熱防護系統。Hermes是JPL和TRW共同奮斗的結果。如果這能被批准,它將在1999年發射升空。
(所有沒有另外指出的任務都屬於NASA)
7. 法國SLD 500狙擊手探測器很有意思,有誰知道大概的原理嗎
法國CILAS公司的SLD 400激光狙擊手探測器經過戰場檢驗取得成功。CILAS公司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用於敏感地區監視和狙擊手探測的下一代產品SLD 500。
SLD 500將可以輕而易舉地探測出光學瞄準鏡、攝像機、望遠鏡等光學系統,不僅能准確定位威脅所在的位置,而且能通過高解析度的可見光或紅外攝像機識別目標。在用於監視人群或戰場時,可以使警察和部隊及時應付出現的情況。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SLD 500集成了許多特性在一個平台上。如在一個光學探頭中集成了用於場景監視的可見光高解析度攝像機、用於照亮探測部分的廣角編碼激光束以及高技術的攝像機接收器、激光指示器、激光測距儀和用於目標識別和定位的羅盤和傾角儀。
SLD 500結構緊湊,易於攜帶,特別適用於野外應用環境。系統具有友好的人機界面,可以在幾分鍾內搭建起來,既可以通過獨立電源供電,也可以通過可連接於車載電源適配器或標准電源插座的充電單元模塊供電。根據用戶需求,對可選單元進行了模塊化設計,包括可用於讓行動單位看到從主控單位傳來的實時場景的遠程廣播單元;用於夜景採集的紅外攝像機;以及用於將SLD 500可以連接成一個光學感測器陣列的GPS單元。該系統可以安裝在三角架或車輛的固定支架上,通過光學探頭繞旋轉架運動來對場景進行激光掃描。
SLD 500具有手動和自動兩種工作模式。對於前者,可用於在騷亂中幫助維和力量在人群中找出狙擊手或者危險人物。當操作者把探測器指向適當的方向時,如果檢測到光學設備,系統就會發出警報。工作在自動模式下時,SLD 500可用於保護大使館、行政部門、司令部這樣敏感或高危區域的安全。被固定在旋轉架上的系統對監視場合自動掃描並檢測出使用光學瞄準器的危險份子,然後經由專用計算機處理並給出危險份子在全景圖像中的位置坐標和框選窗口。
目前,SLD 500系統正在法國陸軍中進行評估。(摘自:電子工業科技信息中心)
8. 世界各國首顆衛星發射有哪些
蘇聯在1957年10月4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掀起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潮。
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沿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千克,沿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運行周期114分鍾。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593公里。該星重66公斤,主要任務是對各種新技術和新發明進行試驗,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來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各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9. 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
卡西尼號(Cassini)是卡西尼—惠更斯號的一個組成部分。卡西尼—惠更斯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和義大利航天局的一個合作項目,主要任務是對土星系進行空間探測。卡西尼號探測器以義大利出生的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的名字命名,其任務是環繞土星飛行,對土星及其大氣、光環、衛星和磁場進行深入考察。1997年10月,重六噸的「卡西尼」號星際探測器發射到飛往土星的軌道。這是本世紀最後一艘行星際探測的大飛船。
「卡西尼」號將用七年時間飛達土星軌道,也就是在2004年,它將飛抵土星,進入環繞土星運行的軌道。那時,它將會放出一個名叫「惠更斯」的探測器,飛往土衛六。
到達土衛
「惠更斯」將用22天的時間,降到土衛六的表面。當它沖入土衛六稠密的大氣層時,速度達到7倍音速,並產生大量的熱。「惠更斯」的任務,就是要穿入其大氣層,在近3小時的減速下降過程中,把探測大氣層時所得到的數據和圖象,用無線電信號傳送給軌道上的「卡西尼」號飛船,然後再傳回地球。人們希望知道,土衛六的表面,是一片汪洋,還是堅實的土地,或者有山有水,二者兼有。研究土星的這顆衛星,將有助於了解地球的發展歷程。
——來自網路
10. 卡西尼號探測器的任務是什麼
卡西尼號是卡西尼—惠更斯號的一個組成部分。卡西尼—惠更斯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和義大利航天局的一個合作項目,主要任務是對土星系進行空間探測。卡西尼號探測器以義大利出生的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的名字命名,其任務是環繞土星飛行,對土星及其大氣、光環、衛星和磁場進行深入考察。
1997年10月,重六噸的「卡西尼」號星際探測器發射到飛往土星的軌道。這是本世紀最後一艘行星際探測的大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