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和波蘭歷史上有什麼淵源
法國和波蘭歷史上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居里夫人是在波蘭被佔領後流亡到了法國。
波蘭國家起源於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馬佐夫舍等部落的聯盟。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爾特人自中歐山區遷居於法國。羅馬人把該地稱為高盧,把當地居民稱為高盧人。
(1)法國多爾波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世紀的法國:
中世紀中期,法國農業、手工業、商業有所發展。人口逐漸增長,至14世紀20年代,約達1600萬。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現了許多新興城市,從11世紀起,一些城市發動公社運動,通過武裝起義或金錢贖買取得了自治權。
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市民階級,他們成為與特權等級(教士、貴族)有別的第三等級。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強了國內的經濟聯系,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只限於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各大公國、伯國恃勢割據,儼如獨立王國。腓力四世統治時期(1286~1314年)加強吏治,整飭軍隊,因堅持向教會徵收財產稅與教皇發生沖突。
1328年查理四世死後,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瓦盧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
1358年,巴黎北部又發生了扎克雷起義。戰爭後期涌現出民族英雄貞德,雖然她被出賣遇害,但民族統一的趨勢已不可阻擋。1453年「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告終。
到15世紀末,最後幾塊貴族領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羅旺斯、魯西永也並入法蘭西王國的版圖。
⑵ 法國民族音樂
法國音樂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最早居住在法國本土上的克爾特、高盧等部族的民間音樂。公元前58~前51年,羅馬人征服了高盧人,形成高盧-羅馬文化。紀元後最初幾百年,法蘭克人佔領高盧,哥特人侵入法國西南部,勃艮第人侵入東南部,都帶來各自的文化。上述這些部族的音樂,成為法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基礎。
關於法國民間音樂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 9世紀的文獻。其中描述了古代的敘事樂、數字游戲歌,以及笛、風袋管、撥浪鼓和號角等樂器的使用,當時音樂在人民生活和宗教儀式中占重要地位。
法國民歌大部分都是單聲部的,多為獨唱曲,也有對唱曲。布列塔尼半島流行一種由兩個歌手輪流應答式的對唱,在每一段歌詞的末尾為重唱。多聲部歌曲主要流行在南方巴斯克和科西嘉地區。法國民歌的特點是注重歌詞的吟誦,有些古老的曲調是將言語音調初步加工成詠敘調。典型的節拍是拍,有時與拍、拍結合,也有的歌曲是拍領唱和拍疊歌連在一起。古老的民歌大都從主音到五度音的曲調進行開始。有些地區的舞蹈音樂已經成為流行各地的著名舞曲,如布列塔尼的加沃特舞曲,普羅旺斯的法朗多爾舞曲等。法國民間音樂的調式主要是大調、自然小調,古自然調式和交替調式也很普遍。
中世紀的音樂法國的專業音樂可以追溯到公元 5世紀的宗教音樂。直到8世紀上半葉,高盧人都是用高盧聖詠作為禮拜儀式用的音樂,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到 8世紀末,由於加洛林王朝採用羅馬教會典禮,格列高利聖詠排擠了高盧聖詠而居統治地位。利摩日、梅斯、魯昂等地修道院成立聖歌學校推廣格列高利聖詠。諾曼底、利莫贊等地有了符號記譜法,並有專門從事音樂研究的理論家。9 世紀查理曼大帝國崩潰和教廷衰退時期,宗教音樂中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魯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聖加爾修道院的僧侶創造了「西昆斯」(散文詩花腔歌調)和「特羅普」(填詞花腔歌調)。這是世俗音樂對宗教音樂的滲透。利摩日城的聖馬夏爾修道院的復調音樂活動,形成了歐洲音樂史上最初的樂派。自此至15世紀末,法國成為高度發達的復調宗教音樂中心。從11世紀起,世俗音樂有了很大發展,在流浪藝人、民間歌手中普遍流傳的是抒情獨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12、13世紀,法國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詩人成為單聲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創作者。他們之中一類是出身於貴族的業餘音樂愛好者,一類是出身於平民的專業作曲者。貴族出身的吟唱詩人由流浪藝人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詩人把手藝匠、市民的特點帶到這種藝術中來,所以它不僅僅是騎士的藝術。吟唱詩人演唱的多為愛情的、世態風俗的、十字軍東征的內容。體裁有田園歌、晨歌、史詩歌、對唱遊戲歌、埃斯坦皮耶等。北方的吟唱詩人以阿拉斯城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亞當?德拉阿爾(約1250~約1306)創作了帶有音樂的戲劇作品《羅班和馬里翁》。 12世紀後半葉到13世紀,教會多聲部音樂活動的中心從利摩日轉到巴黎,出現了以萊奧南和佩羅坦為代表的巴黎聖母院樂派。這時的體裁除給格列高利聖詠曲調加上新曲調一直到 4個聲部的奧加農以外,還有在聖詠曲調上加不同歌詞的新曲調的經文歌以及所有聲部的曲調都是作曲家新創作的「孔杜克圖斯」等新體裁的出現,完成了所謂「古藝術」的發展階段。 14世紀是所謂「新藝術」時期。法國是「新藝術」的發祥地,它已經表現出人們開始擺脫中世紀教規束縛,文藝復興初期的世界觀和美學觀,音樂表現手法大大豐富了(見彩圖[法國14世紀的音樂狂歡節(繪畫)])。這個時期的經文歌的最大特徵是採用了等節奏型,即固定歌調和其他聲部用同一節奏型反復,大大加強了樂曲結構的統一性。維特里在他的理論名著《新藝術》(約1320)中探討了有量記譜法以及節拍等問題,他稱這種新型音樂為「新藝術」。「新藝術」的大師為馬紹,他從事世俗音樂和宗教音樂兩方面的創作。他所作的巴拉德、迴旋歌多為兩三件樂器伴奏的獨唱曲,他所作的4聲部彌撒曲《聖母彌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獨立完成的大型復調音樂。 15世紀,勃艮第公國的政治、經濟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榮,勃艮第樂派躍居歐洲復調音樂發展的前列。這個樂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費和G.班舒瓦,這個樂派主要從事復調音樂風格的探索和實驗,因而大型復調音樂體裁得到發展。這個時期標志著從「新藝術」向文藝復興風格的過渡。編輯本段文藝復興和古典主義時期16世紀,在文藝復興鼎盛時期法國音樂得到繁榮發展。代表法國人文主義精神的音樂體裁是世俗的歌謠曲。歌謠曲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好,確立了法國音樂的民族性,有意識地不再模仿後期尼德蘭樂派的繁瑣的復調技法,向主調音樂演變,並恢復了法國式的簡潔流暢和描繪性。它的代表人物是C.雅內坎。他的著名作品有《馬里昂戰役》、《狩獵》、《鳥之歌》、《巴黎的喧嘩聲》等。歌謠曲流行全歐,後來義大利以它改編的器樂曲稱作「法國坎佐納」,是巴羅克時代飛躍發展的器樂的萌芽。這時的主要樂器是琉特、六弦維奧爾琴等,當時小提琴還是純民間樂器,它在文藝復興時期逐漸成為主要樂器,這過程反映了平民文化與貴族文化的尖銳斗爭。 17~18世紀上半葉,法國史學家稱為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史上稱為巴羅克風格時期,此時盛行代表法國宮廷審美趣味的洛可可風格。在路易王朝的君主專制下,宮廷音樂興盛起來。同時,由於與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數次聯姻,也帶來強大的義大利影響。1659年,上演了R.康貝爾(約1627~1677)的宮廷歌劇──田園劇《伊西》。1671年他的5幕田園劇《波莫娜》,在第1座法國宮廷歌劇院的開幕式上演出佛羅倫薩人J.-B.呂利是法國民族歌劇的奠基人。他的歌劇《阿爾米達》、《忒修斯》取材於古希臘的神話和歷史英雄故事,具有抒情悲劇的特色。有許多舞蹈與合唱場面,戲劇性的獨白──朗誦調吸收了法國古典悲劇的朗誦特點,從而表現出法語詩歌的韻律。呂利還設計了由慢、快、慢 3部分組成的「法國序曲」形式,對歐洲器樂發展有很大影響。呂利以後,法國歌劇向娛樂方向發展,抒情悲劇變成了嬉遊演出。 18世紀中葉,J.-P.拉莫的田園詩般的牧歌式風格的歌劇問世。他的歌劇顯然是受到當時流行的洛可可風格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是《嫵媚的異鄉》、《卡斯托耳和波呂丟刻斯》。拉莫還創立了關於和弦、和弦轉位、基本和聲功能的學說。他和F.庫普蘭是法國哈普西科德學派的完成者,這個學派的風格以優美、典雅、運用民間舞曲素材、描繪日常生活情景、富於裝飾音而著稱。他們創造了舞曲性組曲和標題小品,並預示了近代鋼琴的織體手法。編輯本段啟蒙運動影響下的法國歌劇18世紀中葉,義大利趣歌劇傳入法國,在音樂界引起激烈爭論,史稱「丑角論戰」。實際上它是以網路全書派為代表的平民知識界與貴族藝術代表之間、平民美學觀點與貴族美學觀點之間的斗爭,結果產生了法國歌劇的新體裁。它的第1部作品就是 J.-J.盧梭的《鄉村卜者》。劇中主人公不再是神話傳說中的英雄而是平民百姓,以對白代替朗誦調。1702年巴黎建立義大利喜歌劇院,經常上演法國喜歌劇。 從18世紀後半葉到19世紀,一直到H.柏遼茲以前,法國民族音樂處於衰落時期,在法國樂壇上起主導作用的都是外國作曲家,如C.W.格魯克、L.凱魯比尼、G.斯蓬蒂尼、G.羅西尼、G.邁耶貝爾等,他們長期居住在法國,許多作品都在法國創作和上演。格魯克的歌劇改革是以義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為基礎的,特別是他在巴黎時期創作的歌劇《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它的抒情場面和世態風俗的場面,顯然是借鑒了法國的歌劇傳統。他的歌劇也影響了法國歌劇創作。 法國大革命前夕,出現了一種嚴肅喜歌劇。它宣揚人的高貴與卑賤不取決於它的出身,而取決於個人的品質,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拯救歌劇」作了准備。它的代表作曲家是比利時人A.-E.-M.格雷特里。他善於運用交響性的描繪手法,採用了後來稱為主導動機的手法。他的著名作品是《獅心王理查》。編輯本段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專政時期法國大革命使音樂的社會性起了根本變化。為帝王宮廷和貴族沙龍所壟斷的音樂,現在走向街頭廣場,出現了革命群眾慶祝活動的露天演出。這時最流行的革命歌曲有:《就這么辦》、《卡馬尼奧拉》,這兩首都是民間曲調填詞歌曲。C.-J.魯熱?德利爾的《馬賽曲》,其旋律充滿號角和吶喊聲的音調,具有鼓舞性和號召性,節奏鏗鏘有力,充滿英雄氣概。這時的合唱和康塔塔為歡慶勝利、哀悼烈士、頌贊共和的革命活動服務;歌劇多為人民起義的、革命的題材所佔領,並出現了「拯救歌劇」,其代表作有J.-F.勒絮爾的《山洞》,凱魯比尼的《洛多伊絲卡》和《兩天》等。法國大革命時期音樂的群眾性、社會性和倫理性,給後來的音樂藝術以巨大影響。編輯本段拿破崙專政時期1797~1814,法國音樂處於停滯狀態。表面上慷慨激昂、富麗堂皇,實質上裝腔作勢、華而不實的所謂「帝國風格」的作品充斥歌劇舞台。只有斯蓬蒂尼的《貞潔的修女》能夠保持格魯克歌劇的傳統。他運用音樂的交響發展手法,著重刻劃人物的激情和戲劇矛盾的沖突,為法國大歌劇,尤其是邁耶貝爾的創作開辟了道路,對柏遼茲的創作也有所影響。編輯本段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10~20年代法國喜歌劇開始浪漫主義化。它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是F.A.布瓦爾迪厄。他的喜歌劇《白衣姑娘》的主人公接近當時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運用了富於色彩的管弦樂手法(如採用了豎琴),在旋律上使用了蘇格蘭的音樂語言,從而使這部歌劇面目一新。19世紀30~40年代,在D.F.E.奧貝爾、A.亞當、E.L.阿萊維等人的喜歌劇中加強了抒情因素,運用了民歌素材。奧貝爾的喜歌劇《弗拉?迪亞沃洛》、《黑斗篷》、《青銅馬》等,犀利機智,充滿了法國式的俏皮。他的大歌劇《波蒂奇的啞女》是以1697年那不勒斯人民起義為題材,配合了當時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它在布魯塞爾的首演(1830),激發了比利時人反抗荷蘭人的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國音樂進入繁榮期在歌劇創作方面有阿萊維的大歌劇《猶太女郎》,亞當的舞劇《吉賽爾》,以及創立了法國浪漫主義歌劇藝術的邁耶貝爾,他的代表作有《惡魔羅貝爾》、《胡格諾派教徒》、《非洲女郎》等。在器樂方面,作曲家H.柏遼茲對法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創立了標題交響曲。柏遼茲的交響音樂的特點表現在突出其舞台效果和標題性;他發展了拉莫、格魯克、勒絮爾、斯蓬蒂尼在序曲方面的成就,並把維吉爾、莎士比亞、拜倫、歌德等古典文學大師筆下的人物形象帶到音樂中來,恢復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群眾性、民主性的藝術傳統。柏遼茲是配器領域的革新家,他使管弦樂隊具有了現代的編制和表現力,著有《配器法》。 30~40年代的巴黎是歐洲音樂文化的一個中心,許多國家的音樂家如F.F.肖邦、N.帕格尼尼、G.羅西尼、F.李斯特等都被吸引到這里來。法國小提琴學派從19世紀初起,對歐洲發揮了影響。它的鼻祖是J.-M.勒克萊爾。後來義大利小提琴家G.B.維奧蒂從1782年起在巴黎住了10年,他與他的弟子P.羅德、R.克魯采和P.巴約的演奏形成了法國小提琴學派的風格。40年代末,法國歌劇受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出現了抒情歌劇。其中浪漫曲、謠唱曲、敘事曲、詠敘調等比較生活化和室內性的形式代替了大歌劇的龐大結構,合唱與重唱得到發展抒情歌劇的題材多取自文學名著,如C.古諾的《浮士德》和《羅密歐與朱麗葉》,A.托馬的《迷娘》和《哈姆雷特》,J.馬斯內的《維特》等。這些作品大都把愛情主題提到首位,而未能充分展示出原著的社會的和哲學的意義。有些則取材於東方,如G.比才的《採珠人》,L.德利布的《拉克美》等。 法國抒情歌劇的現實主義手法,在比才的歌劇《卡門》中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可說是19世紀法國歌劇藝術的頂峰。它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逼真而生動,戲劇結構嚴整緊湊;世態風俗場面的音樂色彩豐富。但是比才的現實主義成就在以後的法國歌劇中沒有得到發展。由於義大利真實主義思潮的影響,使法國歌劇創作出現了自然主義的傾向。 芭蕾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在法國盛行,那時的最高成就是亞當的《吉賽爾》。到70年代,德利布把完整的戲劇結構和廣闊的交響氣勢帶到芭蕾中來,他的代表作是《葛蓓莉亞》和《希爾薇亞》。 50年代末出現了新的音樂戲劇體裁──輕歌劇。J.奧芬巴赫的輕歌劇題材多樣,但中心主題都是描繪當代風尚,針砭當時的資產階級道德,同時卻又縱容了當時的輕佻低級的趣味。奧芬巴赫的抒情風格在他最後一部創作──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得到充分發揮。編輯本段巴黎公社和民族樂派巴黎公社時期法國文化生活曾發生了重大轉變。公社提出「藝術面向群眾」的口號,號召藝術家們到群眾中去。F.S.達尼埃爾成為當時傑出的音樂活動家。他任巴黎音樂學院院長期間,曾擬定了一個教育改革方案,但由於公社失敗,他被槍殺而未能實施。1888年,在里爾的一個工人節日上,第 1次唱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戰歌《國際歌》,歌詞作者為詩人鮑狄埃,作曲者為法國工人作曲家P.狄蓋特。這首歌曲已經被全世界革命人民看作是國際無產階級團結戰斗的宣言。 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加強了復興民族音樂傳統的運動,促進了器樂的發展。1871年成立了民族音樂協會,它的組織者之一是C.聖-桑斯他的器樂作品力求和諧嚴謹,藝術趣味純正,風格典雅優美,但有時流於只求形式完美而忽略了內容的深刻性。從1886年起任民族音樂協會會長的是F.普朗克。他力求把法國浪漫主義音樂和古典主義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充滿了悲壯崇高的情感,獨居自省和欣喜若狂的情緒形成鮮明對比,並用半音和聲和七和弦、九和弦形成濃重強烈的色彩。這一時期的器樂作曲家還有E.拉洛、E.肖松、E.夏布里埃以及有「法國舒曼」之稱的G.福雷等等。編輯本段20世紀的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C.德彪西受到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徵主義詩歌戲劇的影響,在民族音樂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東方音樂的因素,創造出嶄新的風格,使音樂的表現力大大豐富,他的創作傾向於描繪性,缺乏更深刻的思想性。德彪西在和聲、調性、題材和配器等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對現代主義音樂有重大影響。印象派的另一位大師M.拉韋爾,他和德彪西具有同樣敏銳的色彩感和細膩的審美趣味。但德彪西是任憑想像力的自由馳騁,而拉韋爾更注重形式的嚴謹,喜好運用民間音樂素材,尤其是西班牙的旋律和節奏。這一時期對法國音樂有所貢獻的還有P.迪卡斯、福雷、C.科什蘭、V.丹第、A.魯塞爾等。 20世紀初,法國音樂界異軍突起,E.薩蒂舉起反對印象主義的旗幟,他的代表作是舞劇《炫技表演》。在薩蒂的影響下,被稱為「六人團」的D.米約、A.奧涅格、普朗克、G.奧里克、L.迪雷、G.塔耶費爾(1892~1983),他們在創作上和思想上並沒有統一的原則,只是在反對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共同立場上聯合在一起。其中最多產的是米約,他醉心於各種手法的創新,一直到運用多調性的寫法。奧涅格是瑞士人,他的管弦樂曲《太平洋231》使他名震全歐,他的最有價值的作品是清唱劇《火刑堆上的貞德》和交響樂作品。年紀最大的迪雷是法國共產黨員,作有大提琴協奏幻想曲、弦樂四重奏曲等,他根據毛澤東的詩詞譜寫了由男高音、合唱與樂隊的《長征》。奧里克是薩蒂的繼承人,他頭腦敏銳,天性幽默,音樂寫得俏皮而富於獨創性。普朗克的創作把古典的明晰和潑辣的諷刺結合在一起,晚年轉為嚴肅的新風格,表現在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和弦樂定音鼓協奏曲中。塔耶費爾是位女作曲家和鋼琴家,作有鋼琴協奏曲、鋼琴敘事曲等。 1936年法國出現了一個新的青年作曲家團體「青年法蘭西」,參加的作曲家是O.梅西昂、A.若利韋等。他們公開聲明擁護唯靈論,用現代的音樂技術宣揚天主教教義。梅西昂是現代西方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鑽研印度音樂,研究鳥的歌唱,又深受19世紀C.-A.弗朗克作品的薰陶,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若利韋探求西方音樂與非洲、波里尼西亞、遠東音樂的綜合。他為電子樂器「馬特諾電琴」和管弦樂隊寫的協奏曲,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A.勛伯格和A.von韋貝恩的學生R.萊博維茲以自己的創作和理論著作宣揚十二音技法。他的學生P.布萊茲從韋貝恩的創作原則進一步演繹成整體序列的創作方法。
⑶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全名單
1901年萊涅·蘇利-普呂多姆(法國)
1902年狄奧多·蒙森(德國)
1903年比昂斯騰·比昂松(挪威)
1904年弗萊德里克·米斯特拉爾(法國),何塞·德·埃切加萊·伊·埃伊薩吉雷(西班牙)
1905年亨利克·顯克維支(波蘭)
1906年吉奧修·卡爾杜齊(義大利)
1907年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英國)
1908年魯道夫·克利斯托夫·奧伊肯(德國)
1909年塞爾瑪·拉格洛芙(瑞典)
1910年保爾·海澤(德國)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時)
1912年戈哈特·霍普特曼(德國)
1913年拉賓德拉納斯·泰戈爾(印度)
1914年(未頒獎)
1915年羅曼·羅蘭(法國)
1916年卡爾·古斯塔夫·魏爾納·馮·海頓斯塔姆(瑞典)
1917年卡爾·阿道爾夫·吉勒魯普(丹麥),亨瑞克·彭托皮丹(丹麥)
1918年(未頒獎)
1919年卡爾·施皮特勒(瑞士)
1920年克努特·漢姆生(挪威)
1921年阿那托爾·法郎士(法國)
1922年哈辛托·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西班牙)
1923年威廉·葉芝(愛爾蘭)
1924年烏拉迪斯拉瓦·斯坦尼斯拉斯·萊蒙特(波蘭)
1925年喬治·蕭伯納(英國)
1926年格拉齊婭·黛萊達(義大利)
1927年亨利·柏格森(法國)
1928年西格里德·溫賽特(挪威)
1929年托馬斯·曼(德國)
1930年亨利·辛克萊·路易斯(美國)
1931年埃里克·阿克賽爾·卡爾費爾德(瑞典)
1932年約翰·高爾斯華綏(英國)
1933年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俄國)
1934年路易吉·皮蘭德婁(義大利)
1935年(未頒獎)
1936年尤金·奧尼爾(美國)
1937年羅傑·馬丁·杜·加爾(法國)
1938年賽珍珠(美國)
1939年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芬蘭)
1940年--1943年(未頒獎)
1944年約翰尼斯·維爾內姆·延森(丹麥)
1954年加·米斯特拉爾(智利)
1946年赫爾曼·黑塞(瑞士)
1947年安德烈·紀德(法國)
1948年托馬斯·史蒂恩斯·艾略特(英國)
1949年威廉·福克納(美國)
1950年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英國)
1951年帕爾·法比安·拉格爾克維斯特(瑞典)
1952年弗朗索瓦·莫里亞克(法國)
1953年溫斯頓·羅納德·史本斯·邱吉爾(英國)
1954年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美國)
1955年哈爾多爾·基里揚·拉克斯內斯(冰島)
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內斯(西班牙)
1957年阿爾伯特·加繆(法國)
1958年鮑里斯·列昂尼德維奇·帕斯捷爾納克(蘇聯)
1959年薩爾瓦多·誇西莫多(義大利)
1960年聖瓊·佩斯(法國)
1961年伊弗·安得里奇(南斯拉夫)
1962年約翰·斯坦貝克(美國)
1963年喬治·塞菲里斯(希臘)
1964年讓·保羅·薩特(法國)
1965年米哈依爾·亞歷山德洛維奇·肖洛霍夫(蘇聯)
1966年撒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以色列),奈麗·萊歐涅·薩克斯(瑞典)
1967年米格爾·安格爾·阿斯圖里亞斯(瓜地馬拉)
1968年川端康成(日本)
1969年薩繆爾·貝克特(愛爾蘭)
1970年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蘇聯)
1971年巴勃羅·聶魯達(智利)
1972年海因利希·伯爾(德國)
1973年帕特里克·維克多·馬丁達爾·懷特(澳大利亞)
1974年伊凡·奧洛夫·渥諾·強生(瑞典),哈瑞·埃德蒙·馬丁松(瑞典)
1975年尤金尼奧·蒙塔萊(義大利)
1976年索爾·貝婁(美國)
1977年維森特·阿萊克桑德雷·梅格(西班牙)
1978年以撒·巴什維斯·辛格(美國)
1979年奧迪塞烏斯·埃利蒂斯(希臘)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波蘭)
1981年埃利亞斯·卡內蒂(英國)
1982年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
1983年威廉·戈爾丁(英國)
1984年雅羅斯拉夫·塞費爾特(捷克斯洛伐克)
1985年克勞德·西蒙(法國)
1986年沃爾·索因卡(奈及利亞)
1987年約瑟夫·亞歷山德洛維奇·布羅斯基(俄國--美國)
1988年納吉布·馬哈福茲(埃及)
1989年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
1990年奧克塔維奧·帕斯(墨西哥)
1991年納丁·戈迪默(南非)
1992年德列克·沃爾科特(特里尼達)
1993年托尼·莫里森(美國)
1994年大江健三郎(日本)
1995年顯默斯·希尼(愛爾蘭)
1996年維斯拉瓦·希姆博斯卡(波蘭)
1997年達里奧·福(義大利)
1998年霍塞·薩拉馬戈(葡萄牙)
1999年君特·格拉斯(德國)
不全..只有上個世紀的..
⑷ 法國有哪些城市如:巴黎
法國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4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2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 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卑斯。 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汪。 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該領地的行政長官駐地——在法國海外省留尼汪島)。 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主要城市介紹:
【「世界花都」巴黎】法國首都。政治文化、經濟和交通中心旅遊勝地。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的現代化城市,世界十大名城之一。
【絲綢之鄉里昂】法國歷史名城,當今第三大城市,處於從地中海通往歐洲北部的戰略走廊地帶。歐洲重要的絲織業中心,還以「法國烹調之都」而享有盛譽。
【影城戛納】法國東南部城市,瀕臨地中海,戛納國際電影節所在地,它頒發的金棕櫚大獎被公認為電影界最高榮譽。
【格勒諾布爾】坐落於法國東部,阿爾卑斯山區,為法國工業重鎮之一,人口約40萬,在法國的旅遊、信息、通訊、網路與計算機技術領域占重要地位,號稱「法國矽谷」。是法國最具吸引力,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貝桑松】位於法國東部,是杜省省會,與瑞士相距不遠,三面環水,四周皆山,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法國第一綠色城市。法國大作家雨果的故鄉,被譽為法國鍾表業之都。
【昂熱】位於法國西北部,是曼恩—盧瓦爾省省會,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以中世紀古堡聞名,到大西洋海邊沙灘約1個小時。
【卡昂】是卡瓦多斯省省會,美麗的海濱城市,度假勝地,有100多家高科技企業,5000多家中小型企業,雷諾、雪鐵龍等公司都在該城建立了分公司。高等教育十分發達,卡昂大學、省美術學院、省國立音樂學院都位於該市。
【蘭斯】位於法國東北部的一個中型城市,坐落於香檳地區的中心,學習和生活環境優美寧靜。
【勒芒】是法國盧瓦河大區薩特省省府,工業實力雄厚,科技教育發達,著名跨國企業雷諾、優諾、飛利浦、MMA均設在該市。
【里爾】位於法國北部,法國第二達城市,重要的工業、科研、教育中心,是擁有豐富的建築和藝術文化遺產的古老城市,數十所高等院校和數萬名大學生給該城市帶了無限的活力。
【南錫】是法國東部洛林地區洛林省的中心。一個金融和行政中心城市,並擁有許多先進的現代工業。同時南錫以同樣的文化中心城市而著稱,是一座經常舉行國際性戲劇表演和綜合演出的藝術之城。
巴黎
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歷史名城,世界著名的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素有"世界花都"之稱。巴黎位於法國北部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市區面積105平方公里,包括巴黎市區及其周圍7個省的大巴黎區,總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巴黎市人口230多萬,大巴黎區人口約1007萬多,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巴黎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歷史上,巴黎為法國歷代王朝的都城,是歷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首都,也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今天,法國政府的許多行政機關,黨派團體、及省級行政機構依然設在這里,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也設在巴黎。巴黎還是法國的經濟中心,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巴黎的工業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1/4。巴黎的工人數量約佔全國的1/5。汽車工業居全國首位。在輕工業中,巴黎有傳統的服裝、化妝品、裝飾品和時髦傢具等,這些產品都享有世界聲譽。巴黎香水馳譽全球,有"夢幻工業"之稱,被法人國視為國寶。巴黎的金融、證券、保險業十分繁榮。這里還有法國的金融中心,世界重要金融市場之一的巴黎金融市場。商業也很興隆。歐洲最大的商場--四季商場就坐落在巴黎的拉德芳斯區。著名的巴黎國際博覽會、現代化的特羅卡德羅展覽館,形成一個可供常年展出的"博覽會城"。巴黎是法國的交通樞紐,每天客流量達1300萬人次。全國的陸路交通都向巴黎集中,形成一個輻射式的交通網。巴黎的標志--埃菲爾鐵塔,象一個鋼鐵巨人高高地聳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畔。盧浮宮位於塞納河右岸,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位於塞納河中心城島上的巴黎聖母院是一座法國哥特式建築,它不僅因雨果的著名小說《巴黎聖母院》而出名,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最大和建築史上最出色的天主教堂。此外,凱旋門和凡爾賽宮等,都是人們參觀游覽的必到勝地。
馬賽
法國最大港口和第二大城市。位於地中海北岸,三側被石灰岩山丘所環抱。景色秀麗,氣候宜人。馬賽是法國的一個重要工業中心,這里集中了法國40%的石油加工工業,福斯-塔爾泊一帶有4個大型煉油廠,每年能處理石油4500萬噸。馬賽的修船工業也相當發達,其修船量佔全國此行業的70%。新港區有大小船塢10個,其中第10號船塢長465米,寬65米,深11~12�5米,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船隻--80萬噸級的油輪。在馬賽老港口的伊夫島上,有法國名作家大仲馬在他的小說《基度山伯爵》里曾著力描寫的伊夫古堡。
波爾多
法國西南部吉倫省省會。波爾多臨加隆河,距多爾涅河匯合點24公里,距河口96公里,波爾多釀酒歷史悠久,其葡萄酒馳名於世,特等"波爾多紅葡萄酒"列為世界葡萄酒"皇後",一瓶百年陣酒在國際市場上可售3萬多美元。法國年產各類葡萄酒600多萬噸,佔世界葡萄酒產量的1/6,每年出口值10億多美元,其中波爾多生產的佔90%以上。
里昂
位於法國東南部,索恩和羅訥河會合處。紡織工業是里昂地區的主要工業,產量居全國第一。這里有300家繅絲加工廠,500家絲織廠和2000家印染廠。里昂地區的制葯工業僅次於巴黎,是法國第二大制葯工業基地,葯品產量佔全國1/10。梅里爾生物製品所是世界最大的研究所之一。一些學校聲譽很高,使里昂成為巴黎之外最重要的教育中心。
自己可以網路查下
⑸ 法國科學委員會為何呼籲政府進一步強化入境檢疫隔離
海外網8月5日電 在當地時間3日公布的一份聲明中,為法國政府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提供建議的科學委員會呼籲政府對來自國外的乘客進行更嚴格控制。該委員會認為,這一規則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
道提到,韓國對外國乘客的入境要求相當嚴格。21歲的巴黎學生阿娜埃勒介紹說,她獲得了首爾國立大學的學生簽證,有效期為8月至12月底,入境韓國必須提供病毒檢測證明、檢疫隔離同意書和健康狀況證明,而且抵達韓國時要接受另一項病毒檢測,如果結果為陽性,將被送往醫院或醫療中心,如果結果為陰性,也仍然必須隔離14天。此前,英國政府也曾出台針對外國乘客的強制檢疫隔離規定,但招致航空業和旅遊業的強烈反對,認為嚴重破壞行業復甦,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這一決定。
法國科學委員會在7月27日提交給政府的另一份意見書《從現在准備好應對疫情秋季回歸》於8月4日公布。意見書中警告稱,法國隨時都有可能陷入疫情失控的局面,鑒於今年夏天的情況,科學委員會認為,極有可能在秋季或冬季觀測到第二波疫情。
⑹ 《惡之花》為什麼是奠定波德萊爾文學地位的傑作(三)
伊甸園中的一枚禁果
波德萊爾曾經是個神話,而《惡之花》則是這個神話的主要來源。在法國,這個神話早已被打破了,波德萊爾成為無可爭議的大詩人,《惡之花》成為法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優秀作品,並得到了世界文壇的承認。波德萊爾一夜之間得到的惡名,終於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洗刷干凈了。然而,在法國以外的有些地方,波德萊爾的神話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過這終歸要被打破的,因為在法國之外的地方(其實法國之內也有許多地方),這種神話多半是「曾參殺人」式的傳說。
波德萊爾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看作是一個頹廢的詩人,他的《惡之花》被看做是對丑惡的美化、迷戀、欣賞和崇拜。然而當我們讀過《惡之花》之後,我們明白了,這並不是事實。我們不能說他是一個頹廢的詩人,我們只能說他是一個頹廢時代的詩人,一個對這個時代充滿了憤怒、鄙夷、反抗和諷刺的詩人,他以雄渾有力而非纖弱柔媚的筆觸揭露了他那個時代的丑惡和黑暗,而字里行間卻洋溢著對光明和美好的嚮往和追求,並且描繪了一個雖然虛無縹緲、卻畢竟是針鋒相對的理想世界。
在《惡之花》中,我們看到,那些「丑惡的畫面」總是作為波德萊爾的理想的對立面出現的,它們是詩人厭惡、鄙視、否定和拋棄的對象。有時候他因無力反抗而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悲觀情緒,這正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作家不能真正擺脫他所痛恨的階級的精神痛苦,而有時則是他的某種病態心理的反映,波德萊爾是一個對資產階級、他們的社會、他們的道德標准深惡痛絕的作家,又是一個極其敏感、精神上受過戕害的知識分子。他一生中處處碰壁而又不知回頭,事業上屢遭挫折而又不肯隨波逐流,在憤激之餘,寫出一些故意駭世驚俗的東西,「恐嚇安分守己的資產者」。其實,在一個病態的社會里,這倒毋寧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其中有正當的反抗,也有由於偏激而造成的錯誤,也有因抵制不了誘惑而染上的惡習。
對於全部《惡之花》,我們同意巴爾貝·多爾維利的話:「波德萊爾先生采擷了《惡之花》,但是他沒有說這些花是美的,是香的,應該戴在頭上,拿在手裡,他沒有說這樣做是明智的。相反,當他說出它們的名字的時候,他踐踏了它們。」是的,波德萊爾踐踏了它們,而沒有連根鏟除它們,他不知道它們的根在哪裡。他在人性中尋找,他在基督教的原罪說中尋找,而不知道在社會制度中尋找,這是他的局限。
一部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了多少值得仿效的人物和行動,而在於它能否為人生開拓出新的天地,或者它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類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以及它所蘊涵著的洞察、啟迪和教育的力量。事實證明,波德萊爾的詩在七月王朝時到處碰壁,受到冷遇,在第二帝國時受到法律追究,被視為洪水猛獸,它更不能為資產階級所容。《惡之花》的意義恰恰在於:它以一把鋒利的解剖刀,打開了一個在資本主義制度的重壓下,在丑惡事物的包圍中,渴盼和追求著美、健康、光明和理想但終未能擺脫痛苦和沉淪的人的內心世界,那裡面既有著與資本主義社會相對立的東西,又有著悲觀的結論,從而暴露出這個社會的黑暗、腐朽和不合理,反映出正直善良的人們在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的范圍內尋求出路是不可能的。(郭宏安)
⑺ 怎樣配製多爾波液.
波爾多液就是硫酸銅和石灰水的合劑,現用現配的。石灰水的性狀不穩定.
⑻ 法國多爾波紅酒2011什麼價位750毫什
這種酒屬於大區級的aoc酒款,很普通,價值不高的,國內合理價位應該在40~60元之間
⑼ 多爾波液怎麼配
我知道波爾多液配製方法,不知道是不是你說的多爾波液?
配比量:0.5公斤硫酸銅,加0.5公斤石灰,加100公斤水。
配製方法:取兩只容器,一隻盛用水量80%化開的硫酸銅。一隻盛用水量20%化開的生石灰。然後將稀的硫酸銅液倒入濃的石灰乳中,邊倒邊用棍棒攪拌。即成為天藍色的波爾多液。切不可將濃的石灰乳倒入稀的硫酸銅溶液中。
⑽ 多爾波液為什麼不能用鐵器盛
波爾多液
Bordeaux mixture
無機銅素殺菌劑。其有效成分的化學組成是CuSO4·xCu(OH)2·yCa(OH)2·zH2O。1882年法國人A.米亞爾代於波爾多城發現其殺菌作用 ,故名 。它是由約 500 克的硫酸銅、500 克的生石灰和 50 千克的水配製成的天藍色膠狀懸濁液。配料比可根據需要適當增減。一般呈鹼性,有良好的粘附性能,但久放物理性狀破壞,宜現配現用或製成失水波爾多粉。
而鐵要和硫酸銅反應:
CuSO4 + Fe====Cu + Fe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