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在一戰中與俄、法國結盟
可以這么說。
本來是俄法協約,對抗德奧。彼時英國還是奉行所謂光榮孤立,畢竟英國和法國的矛盾也不小,在亞洲和沙俄的對抗也很激烈。
可是德國那個二百五皇帝威廉二世年輕氣盛,志大才疏。居然不知死活地敲鑼打鼓地和英國搞海軍軍備競賽。海權是英國的核心利益,誰打它的主意,英國就要和誰玩命。於是英國主動調整和法俄的外交。最後英國和法國,和沙俄分別簽署協定,在此基礎上形成三國協約。以這三個國家為主形成了協約國集團。
2. 英法七年戰爭的主要過程是什麼
1756—1763年間,由歐洲主要國家組成的兩大交戰集團在歐洲、美洲、印度等廣大地域和海域進行的爭奪殖民地和領土的戰爭。1756年奧地利為奪回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被普魯士奪占的西里西亞,准備發動對普戰爭,便與法國結盟。俄國、薩克森、瑞典和西班牙先後參人同盟。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殖民地,需要普魯士在歐洲牽製法國,於是同普魯士結盟。
在歐洲戰場上,交戰雙方在經過無數次的交戰後,由於俄國彼得三世退出反普聯盟,使普魯士被動的局面得以改觀。最後。普軍擊退法奧聯軍,取得勝利。並於1763年2月15日與奧地利和薩克森簽訂《胡貝圖斯堡條約》,歐洲戰事結束。
與此同時,英法在美洲、印度等地繼續爭奪殖民地。在美洲,1759年英軍佔領魁北克。1760年法軍佔領蒙特利爾,完全征服加拿大。在印度,英國完全取代法國,處於絕對優勢。法國只保留幾個貿易據點。在西非,英軍佔領塞內加爾的戈雷島。在西印度群島,英軍擊潰法西聯軍,佔領馬提尼克、格瑞那達和聖露西亞諸島。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條約》,法國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道路。
七年戰爭的戰場遍及歐洲大陸、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地。這次戰爭對於18世紀後半期國際戰略格局的形成和軍事學術的發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3. 是什麼促成了英法軍事同盟形成
慕尼黑會議後,英法等西方國家曾滿以為德國的矛頭可能會指向烏克蘭,但在新年到來的時候,在西方國家的首都卻傳來越來越令人不安的消息。
1939年1月30日,英國駐巴黎武官報告說,根據法國總參謀部的材料,希特勒即將進攻西方,而不是東方。同月,英國政府向美國總統羅斯福通報說,英國政府掌握了德國有可能在東方戰役開始之前,向西方國家發動進攻的情報。
面對德國日益嚴重的威脅,張伯倫於1939年2月6日發表了英法團結聲明。聲明說:「利益上的一致,把法國和我國聯系在一起,因此,任何危及法國切身利益的威脅,不管它來自何方,都不可避免地會迫使我國向法國提供援助。」2月10日,法國政府表示,如果英國由於德國入侵荷蘭而捲入戰爭,它將支持英國,如果因德國入侵瑞士而發生戰爭,英國政府則應給予法國對應的支持保證。與此同時,英法政府決定,它們的參謀本部之間的對話必須「比過去范圍更廣,性質更加親密」。
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佔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此舉不但使德國的軍事、經濟實力都有了很大增長,而且侵略行動的又一次輕易得手進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促使他更快地採取下一個行動。在爭霸斗爭中,英法所面對的形勢更加險惡。這時,英法統治集團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味妥協退讓是滿足不了希特勒的野心的,而且時至今日,英法已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
為商議對策、協調行動,法國總統勒布倫和外長博內於3月21日出訪英國。在兩國外長的會談中,哈利法克斯深有感觸地說:「只要納粹分子還在執政,歐洲和平的希望就是渺茫的」。雙方就對德作戰時相互支援的措施和在對德作戰中「波蘭的突出意義」交換了意見。3月22日,勒布倫、張伯倫參加了會談。雙方相互通報了飛機生產情況。同日,英法互換照會。照會規定,當一方遭到侵略時,另一方有提供軍事援助的義務。照會還規定對比利時和荷蘭的安全提供保證。英法軍事同盟遂告形成。
世界上出現了兩大對立的軍事同盟體系。戰爭的火葯味越來越濃了,戰爭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
4. 英國和法國最早的戰爭是從那年開始的
英國和法國最早的戰爭是百年戰爭,從1337—1453年,持續了116年。 自11世紀「諾曼征服」後,歷代英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系,在法國佔有大量領地。法王企圖收回這些領地,英王不僅不肯放棄,反而進一步與法國爭奪毛紡業中心佛蘭德。雙方矛盾深化。1328年2 月,法王查理四世死,卡佩王朝絕嗣,貴族會議推舉其侄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英王愛德華三世以自己是查理四世外孫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兩國矛盾加劇。
1337年5 月24日,腓力六世收回英屬領地基恩,於是引起戰爭。從1337年到1453年,英法兩國斷續打了百餘年,史稱「百年戰爭」。這些戰爭大體可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1337年10月,英王愛德華三世自稱法王,率軍進攻法國,於1340年6月在斯勒伊斯海戰中擊敗法國艦隊,1346年7月佔領法國卡昂,8 月在阿布維爾以北的克雷西村大敗法國陸軍,次年佔領法國重鎮加來。1356年9 月,愛德華三世之子「黑太子」,在普瓦捷之戰中生擒法王約翰二世及其眾臣。1360年,法國被迫求和簽約,承認英國對加來和西南地區大片領土的佔領。
第二階段(1368年~1396年):法王查理五世(智者)為收復失地,實行改革,加強軍隊建設。1368年,配合加斯科涅反英暴動,收復大片失地。1372年,法艦隊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西北沿海海域。查理五世死後,其繼承人查理六世患精神病,不能治理國家,封建主爭權奪利,形成以奧爾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為首的兩大集團。英國暴發沃特·泰勒起義。兩國無力再戰,於1396年締結停戰協定。
第三階段(1415年~1420年):英王亨利五世利用法國內部矛盾,重新提出對法國王位的要求,並於1413年與勃艮第公爵結盟。1415年10月,亨利五世率軍進攻法國,在阿讓庫爾之戰中大敗法軍;1430年4 月征服諾曼底,逼近巴黎。法國被迫求和,承認亨利五世為法國王位繼承人。
第四階段(1429年~1453年):1422年,英王室宣布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兼領法國國王。此時,法國太子查理已控製法國中部和南部。1428年,英軍進攻法國南方要地奧爾良城。1429年,法國香檳地區農家女貞德自告奮勇,向太子查理請戰,率法軍解奧爾良之圍。7 月,太子查理加冕,稱查理七世。貞德率軍攻打巴黎,不克,次年在戰斗中被勃艮第派軍隊生俘,被活活燒死。1435年9 月,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臣服於查理七世,加強了法國抗英力量。此後8 年,法軍收復北方大部領土。1450年,法軍解放諾曼底,並在巴約勒之戰中重創英軍;1453年7 月,在卡斯蒂永之戰中再次打敗英軍。10月19日,法軍收復波爾多,百年戰爭結束。英國在法國的領地只剩加來一地。
5.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法國俄國建立的是什麼條約
《俄法協約》、《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合稱三國條約,即
(在《俄法協約》、《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最初協約國是英法俄三國,後來一戰爆發,包括日本在內的二十幾個國家加入協約國與同盟國作戰。) 1、法國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2、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
3、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
4、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6. 1323年英法兩國發生了什麼 特別是法國那邊
熟悉兩次世界大戰歷史的朋友們可能會以為英國、法國始終是一對肝膽相照、同舟共濟的盟友,畢竟在兩次大戰中,兩國曾經精誠團結,共同抵禦德國。
但是,從立國以後的一千多年歷史來看,兩國更應該是仇敵關系―――軍事上,雙方曾經多次兵戈相見;政治上也是敵對時間長,結盟時間短。
一、英法的建國歷程
說起來,英國人和法國人的祖先都屬於古代歐洲蠻族―――「日耳曼人」;而現代英法之形成,多少要「歸功」於公元四五世紀匈奴人對歐洲的征服。強大匈奴騎士從東向西的驅趕,迫使原來在歐洲大陸生活的日耳曼各部落離開家園,向西大遷徙。
在這次大遷徙中,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法蘭克人占據了現在的法國全境,並四處擴張。古法蘭克人的鼎盛時期是查理大帝在位時(771-814)的查理曼帝國時代,842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正式將帝國分為三部分,由此產生了現代法蘭西、義大利、德意志三國的雛形。法蘭克帝國的輝煌從此已一去不復返了,三國仍然繼續分裂而且境內封建割據局面非常嚴重。比如法國,全國被分為大小不等的公爵領地和伯爵領地,國王的權力極其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有象徵意義,王室的領地也很小,主要城市只有巴黎和奧爾良。
現代英國人的祖宗―――盎格魯和撒克遜人,由於無法在歐洲大陸立足,只好渡海來到不列顛島,通過對不列顛原有凱爾特人的征服(此前羅馬帝國著名統帥凱撒曾經對不列顛進行過征服,並帶來了基督教文明),出現了七個小國互相爭斗的格局。在八世紀和十世紀,丹麥人曾兩次入侵英國。
二、 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
公元1042年,愛德華就任英國國王,他的母親是法國諾曼底公爵之女,因此有一半諾曼人的血統。由於愛德華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人稱「信教者」,還是僧侶,只是名義上結過婚,所以沒有子女。1066年愛德華去世後,英國人推舉貴族哈羅德繼任國王。但是新國王剛剛就任,就受到了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的挑戰。
「諾曼底」即二戰中著名的「諾曼底登陸」之所在地,當時就是法國的一部分,但是諾曼底公爵在自己的領地擁有絕對權利。威廉是第七代諾曼底公爵,他和愛德華算得上是表兄弟。1051年威廉訪問英國時曾經得到愛德華的許諾―――在死後將王位傳給威廉。1064年哈羅德在英吉利海峽乘船失事,被迫來到諾曼底,為了返回英國,也曾向威廉宣誓,支持威廉繼承英國王位。可是現在的結果卻是如此,威廉自然惱羞成怒了,因此決定以武力奪取王位。
威廉的打算得到了羅馬教皇和法丹德等國國王的支持;而他本人又是一名傑出將領,他的部隊有著熟練的作戰技能和嚴格紀律,作戰主力是重騎兵;威廉還加緊准備,做好大船,以便橫跨海峽。而另一邊呢,哈羅德的軍隊主力只是臨時徵集的民兵,戰鬥力很差;只能徵用民間的小船充當軍艦。恰巧的是,在威廉的鼓動下,哈羅德的弟弟托斯提格夥同挪威國王進攻英國北部,哈羅德好不容易搞掂了叛亂,軍隊也損失慘重。這時,威廉已經在英國南部登陸了(因為風向不好,登陸推遲了一個多月,誰知正好避開了英軍主力)。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哈羅德趕緊回到倫敦,臨時組建了一支5000人的隊伍。兩軍在黑斯廷斯相遇,激戰了一整天,哈羅德全軍覆滅,其本人也死在戰場上(這就是黑斯廷斯戰役)。接著,威廉向倫敦進攻。後來威廉被英國人推舉為英國國王,即威廉一世(號稱征服者威廉)。從此,英國開始了諾曼底王朝時代(1066-1154)。
至此,英國結束了不統一、貴族紛爭的局面,成為一個統一、具有強大王權的國家,並完成了封建化進程。
三、長達兩個世紀的英法斗爭
1.斗爭的由來
威廉既是英國國王又是諾曼底公爵,因此必須服從法王,其領地也應該是法國的一部分。那麼,英國是否應該從屬於法國?從另一角度來看,諾曼底是否也應該屬於英國呢?而且諾曼底距離巴黎極近,如果英國對法國有什麼企圖,法國必將十分危險。因此削弱和吞並諾曼底就成了法王的第一國策。
法王首先挑撥威廉一世的長子羅伯特與其父親的關系,並支持他向父親威廉要求繼承諾曼底公爵之位。在法王的鼓動下,威廉父子果然在戰場上兵戈相見了,威廉險些死在其子的長矛之下。
在法國的挑唆下,英國國內貴族叛亂事件時有發生。1100年威廉二世去世後,其弟登基,稱為亨利一世。1105年亨利征伐諾曼底,大獲全勝並將其兄羅伯特帶回英國永遠囚禁起來,於是諾曼底徹底歸於英國統治。同年亨利還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聯姻,這將使法國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為此,法王決定必須與英國決一雌雄。
2.戰斗進程
從1109年開始,英法之間爆發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斗爭。
戰爭延續到1154年時,亨利二世登基,他不僅擁有了諾曼底,還得到了安茹、曼思、阿奎丹等地,幾乎佔有法國國土的三分之二,其面積相當於法國王室的六倍。對於法國而言,形勢已經相當不利了。
亨利二世即位後,與法王路易七世糾葛不斷,連年戰爭打得難解難分。為了積蓄力量以便與法國進行持久戰,便先與法王媾和,並讓年僅5歲的王子亨利和路易之女訂婚。亨利王子15歲的時候,按照英國的習慣被立為英國和諾曼底的繼承人。第二年,應路易七世之邀,在諾曼底舉行了王子加冕大典,然後王子被接入法國王宮。路易乘機以岳父的名義挑撥亨利父子關系。在他的挑唆之下,回到英國的亨利小王子便向父親提出要求,要麼立即得到王位,要麼得到諾曼底,二者必擇其一。亨利二世自然不會答應這一非分要求。於是小王子投靠了他的岳父,公然反叛。
1187年,法王腓力二世(1179年登基)乘英國國內矛盾四起之機,開始收復失地,亨利二世被迫讓出部分侵佔的土地,以求停戰。1189年亨利二世去世,其子理查一世繼位。理查在十子軍東征途中曾被奧地利公爵俘虜,然後被賣給德國。法王本想借機置其於死地,以奪取英國在法領土。但是理查交納了大量贖金後返回英國。理查重新登基後,立即招兵買馬,與法國再次開戰了。不過這次的戰爭很奇怪,雙方一邊打一邊談判,每年都有一次停火,到了天氣等條件適合的時候則再次發動戰爭。英軍一度佔有優勢,勝利不斷,但在1199年,理查陣亡,法國暫時擺脫了困境。
理查之後是其弟約翰,法王則故伎重施,開始幫助約翰之侄阿瑟來反對約翰。由於法國這時已經收復了大部分失地,聲威大震,引起了歐洲其他國家的恐懼。因此英國很快與神聖羅馬帝國結為反法同盟。1214年英國及其盟國從東南、西北兩路夾擊法國,但被腓力二世軍隊擊敗。到了1223年腓力二世死亡的時候,法國已成為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了。
1294年英王愛德華對法再戰,本來英軍一直處於優勢,但因國內矛盾加劇和財政緊張等原因,漸漸力不能支,被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率軍反攻並節節敗退。此時英格蘭和蘇格蘭矛盾越發尖銳,蘇、法決定結盟共同對付英格蘭,英國不得不於1297年同法國休戰。
1303年,英法簽訂《巴黎條約》,這標志著延續了兩個世紀的英法戰斗結束了。
四、英法百年戰爭
1337-1453年,英法兩國再次進行了長達116年之久的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百年戰爭。
1.戰爭起源
自12-14世紀長期的斗爭後,法國已經收復了很多失地。到14世紀初期,英國還保留著法國沿海的一些地方。英法矛盾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原因,就是雙方都想爭奪佛蘭德爾(現比利時和法國東北部)。佛蘭德爾是法國的一個伯爵領地,法王固然迫切希望將其納入自己的王室領土,而英國與之則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羊毛是當時英國的主要出口物資,其主要出口市場就是佛蘭德爾。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佛蘭德爾支持英國,承認英王是佛的最高領導者,繼而乾脆承認英王就是法國國王―――這是因為,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沒有男嗣,法國貴族會議便推舉他的侄子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一心想控製法國的英王愛德華三世憑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向法國發難,聲稱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腓力六世對愛德華三世的囂張氣焰十分氣憤,暗下決心尋機報復。1337年,法軍收復英屬領地基思,百年英法大戰爆發。
2. 百年戰爭分為四個階段:
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年),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爾和基恩。在斯呂斯海戰(1340年)中,英海軍重創法海軍,奪得制海權。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會戰中,英軍又取得了陸上的優勢,並經11個月的圍攻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年)。將近10年的休戰之後,在普瓦提埃戰役(1356年)中法軍再次被擊敗,法王約翰二世和大批貴族被俘。英國人無限度地徵收苛捐雜稅和法國內部經濟陷於完全破壞的狀態,從而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馬賽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義(1358年)。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其中規定把從盧瓦爾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領土割讓給英國。英國軍隊則由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打亂了征服步伐――――進入加萊城時,不少英軍染上了黑死病病毒。黑死病不但導致英軍大量死亡,而且導致英國的人口銳減,由流行前的400多萬人降到疾病過後的250萬人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愛德華三世再也無力顧及同法國的爭斗,只好宣布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
戰爭中,英軍的弓箭是一種秘密武器,這種弓箭名叫「大弓」(據說是由一種紫杉木製成的),射程遠、射速快、精度高,每分鍾可以發射10-12支箭,能在
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年),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利用休戰的機會,進行了許多財政和軍事改革,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國力有所增強。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久格克連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元帥),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
這樣,整個戰爭的態勢發生了有利於法國的變化。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氣收復全部失地時,卻突然離開了人世。繼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才12歲,靠幾個叔叔攝政,到1388年才得以親政,而在1392年查理突然得了精神病,沒能力治理國家,更不用說領兵打仗。這給了英國人很好的喘息機會,但此時的英國仍陷入瘟疫之中,無力反撲,戰爭進入僵持狀態。由於瘟疫一時難以控制,英國被迫與法國在1396年簽訂了20年停戰協定,放棄了一些既得的利益。
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年),1413年上台的亨利五世重新點燃了百年戰爭的烽火。1414年亨利五世親率大軍在塞納河口登陸,9月攻佔了法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爾。1415年,兩軍在阿讓庫爾交戰,法軍死傷8000餘人,被俘2000多人,而英軍只傷亡400多人,阿讓庫爾一戰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時。1417年,亨利再次帶兵進攻法國,於1419年攻陷法國的魯昂,打開了整個法國的門戶。法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可就在這時,法國國內兩大封建主集團奧爾良派和勃艮第派卻出現了嚴重的內訌。勃艮第派主動與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軍很快就佔領了法國的北部地區。眼看大勢已去,法國被迫與英國在1420年簽訂了《特魯瓦和約》。和約宣布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擔任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
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年),戰爭的性質變了:就法國方面來說,是反抗英國侵略的正義戰爭,而英國方面則是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
幼小的亨利六世無法親理國政,英國國內各派政治勢力再度展開權力斗爭。法國原王儲查理乘機在法國南部封建主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稱查理七世。爭奪王位的戰火再度燃起。挾亨利五世的餘威,英軍很快又取得了優勢。
此時,一個拯救法國的英雄出現了,她就是被法國人民千古傳頌的奧爾良姑娘——聖女貞德。貞德是一個平常的農家少女,連最簡單的字母都不認識。但是,國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衛祖國的消息使這個偏遠農村的小姑娘異常激動,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拯救多難的祖國。1429年英軍圍困了巴黎南面的奧爾良城。這是法國南北交通的戰略重鎮,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17歲的貞德先是說服了沃古勒爾城城防司令,通過他拜見了查理七世,查理被她堅不可摧的意志感動,同意讓她帶一支三四千人的軍隊去解救奧爾良城,並授予貞德「戰爭總指揮」的頭銜。經過無數次戰斗,貞德和部隊解除了奧爾良城外的重圍。接著,貞德又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領土。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影響的擴大,便蓄意謀害貞德。1430年貞德因寡不敵眾而被俘,第二年備受酷刑之後被英軍活活燒死。
但是,法國軍隊已經處於戰爭優勢,1436年法軍攻取巴黎, 1450年奪回曼思和諾曼底。1453年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7. 英國和法國歷史關系
英法本來是沒什麼關系的,但1066年法國的統治者威廉公爵對英國發動了戰爭,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征服之後,封建制度在英國確立。威廉一世之後,英國的每一個國王都是他的直系後代子孫,英國開始了世襲的君主制。
從這一時期開始,英法兩國的關系變得極其復雜,隨後的很多英國國王還兼有法國貴族的身份,導致後來英國國王也有權利爭取法國王位,這成為後來血雨腥風的英法百年戰爭的原因之一。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
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
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
在英國大陸上,戰爭從來沒有間斷過。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不斷的發生沖突,這期間民族融合是少不了的,可就在中世紀之後,法國的王公貴族不斷的登陸英國,而且他們的封地也被分往英國,最早的英國國王叫做諾曼底大公。
這時候的英國基本沒有任何文字,而法國人將自己的文字帶到了英國大陸,並不斷的通過本土化形成了現代的英語,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有好多的語言,發音跟法國的非常相似。
法國那邊肯定不服,而英國這邊兒也寸步不讓,他們互不承認,互相稱自己為對方的王。明爭暗鬥之中,英國和法國開啟了百年戰爭,百年戰爭之中法國和英國各占優勢。
而英國竟然有幾次打到了法國的本土,聖女貞德原本只是一個不通世事的小姑娘,但就是這么一個人,指揮法國的軍隊抵擋住了英國人的侵略進攻,英國人趕回了本土,保住了法國領土的完整。
8. 一戰中法俄在1892年就結盟了,英國為什麼要拖到20世紀初才與法俄結盟呢
英國一直奉行光榮獨立政策,它想維護自己在歐洲的霸權,想讓各國去爭斗自己坐想漁翁之利,但德國實在威脅到了英國,所以它不得已才與俄國,法國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