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中的法國為什麼這么快就被德國打敗
1940年6月22日,法德簽署停戰協議,德國取得了法國戰役的勝利。法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軸心國從身、心雙方面徹底佔領的世界強國。眼看著法國失敗,以英國為首的同盟國同仇敵愾,徹底拋棄了想要和平解決歐洲爭端的幻想,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高潮。
1.法國戰役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悍然入侵波蘭,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幕。9月28日波蘭首都華沙守軍12萬人投降。10月6日,波軍全軍覆沒,德波戰爭結束。這是德軍「閃電戰」的第一次嘗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那以後,德軍在歐洲所向披靡,先後征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國,最終劍指法國。嚴格來說,德軍進攻法國,是與進攻荷蘭、比利時同步進行的。
1940年5月10日,德軍進攻法國和荷蘭、比利時等國家,整個戰役可分為2個階段:一是5月10日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英法等同盟國軍隊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插入盟軍後方,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盟軍,最終催生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歷史事件,僅有34萬盟軍官兵撤回英國本土。二是從6月5日開始德軍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法國政府被迫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6月17日法國新任總理菲利普·貝當發錶停戰宣言,6月22日,與德國簽署不平等的停戰協定。根據協定條款,德國將佔領法國北半部以及法國的大西洋沿岸地區,法國軍隊將被解除武裝並予以遣散,法國將支付德國佔領軍的費用,所有的德國政治難民將交還給德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比利時、荷蘭,英法聯軍投入戰斗,西歐戰役打響。但是素有歐洲大陸第一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成功拖住德軍四年之久的法軍,在二戰中僅支撐了50作天就放棄了抵抗,於1940年6月22日晨,在巴黎郊外貢比涅森林福煦元帥的專車上與德國代表團簽訂了>。根據停戰協定,法國將大半的法國領土,所有大西洋岸的口岸基地,重要的工業和富饒的農業區交給德國佔領,而法國維希政府只保留南部法國與法屬北非的殖民地,由維希法軍進行管理,並不許通敵。
針對法國海軍,協定第八條更是直接規定:法國艦隊除為了保衛法國殖民地利益及維希控制的領土而留置那一部分外,應一律「在指定的港口集中,並在德國或義大利監督下復員或解除武裝。」希特勒之所以沒有直接徵用法國的海軍力量,一方面考慮到法國民眾非常強烈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大片的法屬北非的殖民也需要力量去防守。與其自己派兵,不如讓法國人自己來守。他並不害怕維希法軍投降盟軍,國為他手裡握有重大的砝碼,那就是留給法國人自治的半個法國疆土。根據這條協定,法國海軍——這支世界第四大海軍,主要集中在土倫、阿爾及爾、奧蘭港和卡薩布蘭卡等幾個港口。它的不幸,也由此開始??
這時的法國海軍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尚未施展拳腳,就已經沒有了敵人,也失去了盟友,何去何從的問題困擾著法海軍的靈魂人物達爾朗海軍上將。為了法國的軍艦上還能飄揚法國的軍旗,為了保留法蘭西的半壁江山,也為了法國人最後殘存的尊嚴,他選擇了服從維希政府,駐守法國南部港口及北非殖民地。
而更具有諷刺意味,或者說是希特勒的惡趣味的是,他們停戰協定簽字儀式是在法國小鎮貢比涅的一節火車車廂里進行的。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就是在這節車廂內,德國向協約國投降,希特勒認為德國曾在此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也必須讓法國人嘗到這個滋味。
『貳』 二戰中法國有沒有戰勝德國的可能呢
法國是被德國一記悶棍給打懵了。暈頭轉向的法國,被德國打的找不到北,號稱世界第一的陸軍強國,就此成了一個笑話。
二戰中法國有沒有可能取得勝利呢?
相對於德國艱難的發展來說,法國可謂是拿到了一手好牌,不僅有英法同盟,還在東歐地區以波蘭、捷克等國為核心,形成了針對德國的小協約國同盟。德國就像是被法國關進了牢籠的匪徒,還被帶上了鐐銬,他躍躍欲試,想要越獄。法國則拉了一堆盟友來看住德國,包括世界第一強國英國也被法國拉來助陣。
法國的保守戰略讓德國快速整合好了中歐、東歐的資源。當法國看到德國坦克從阿登森林突然出現的時候,法國整體的國防部署在一剎那間崩潰了,因為法國根本沒有想到德國軍隊會繞過馬奇諾防線。法國的國防部署全部是按照馬奇諾防線來布置的,這導致其他戰略方向上的法軍側翼都被暴露在德國攻擊之下。法軍縱深陣地被攔腰切斷,無法實現持續火力。
德國軍隊一開始進攻,就中了最大的彩票,打中了法國最大的軟肋,法國國防部緊急調整部署也無濟於事。
『叄』 二戰,德國要怎麼打才能贏
二戰,德國根本打不贏,除非德國在英法發出保證波蘭領土安全的外交聲明後「懸崖勒馬」見好就收。當然,這樣一來也就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了。
1938年全球工業「五強」排序是美國、蘇聯、德國、英國、法國,1913年全球工業「五強」排序是美國、德國、英國、俄國、法國。這說明1938年德國比起1913年的德國其實國際優勢要弱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德國就面臨英法聯軍與俄軍「東西夾擊」,馬恩河會戰一結束,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就向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匯報說「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這說明只要是英法俄聯手,德國必敗。
1939年德國是在蘇聯「中立」、美國「觀望」、英法「靜坐戰爭」的情況下擊敗波蘭,然後是在美國與蘇聯作壁上觀、英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情況下擊敗法國。德國的「輝煌戰績」是建立在波蘭、法國等國對「閃電戰」不熟悉與美國、蘇聯「不出力」、英國「坑隊友」的情況下取得了。
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蘇聯就不是英國那樣「出工不出力」,而是「全民總動員」打一場生死之戰。在德國進攻蘇聯那一天開始,德國的失敗已經不可逆轉,美國人只會「下注」到勝利者一邊。莫斯科保衛戰進入反攻前夜,美國的第一批戰略物資剛剛運到北冰洋港口摩爾曼斯克,蘇聯人是在沒有美國援助的情況下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幾天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日本宣戰,德國向美國宣戰,美國向德國宣戰,德國徹底陷入美蘇英「群毆」之中,敗局更是不可改變。
德國不可能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除非不打世界大戰。
『肆』 二戰時,法國為何38天就被德國輕松打敗了嗎
作為西方世界的老大哥之一,法國一直都是歐洲的陸軍強國。在二戰開始之前,雖然法國陸軍已然沒有了拿破崙時期橫掃歐洲大陸的霸氣,但他們仍然擁有300多萬精銳正規軍和不計其數的飛機坦克,軍事實力比德國都要強上一籌,是名義上的歐洲第一陸軍強國。
然而,在二戰初期,強大的法國陸軍卻被德國人打得滿地找牙,僅僅開打38天就只能被迫投降。
繞過馬其諾防線的德軍
三、法國國土面積較小
從古到今,歷史上發生了無數的戰爭,國土龐大的國家始終是保有優勢的。國土面積小的國家,哪怕實力再強,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直接被滅國。而那些國土面積龐大的國家,相對來說,容錯率較高。就算是國力羸弱,也可以厚積薄發,利用遼闊的土地與敵人展開持久地長期斗爭。這就是所謂的「以空間換取時間」。
法國本來就是國土面積比較小的國家,由於一開始就在戰爭策略上出了問題,結果導致了前期的大潰敗。如果法國國土面積夠大,像蘇聯那樣,能夠利用廣闊疆域展開層層阻擊。那麼憑借法國當時的陸軍實力,不說擊敗德國,起碼絕不會那麼快就滅國。
『伍』 請問二戰間法國和德國戰爭的詳細資料
德國「黃色方案」進攻計劃----西線戰爭和法國崩潰
1939年9月,納粹德國佔領波蘭之後,就對西歐虎視耽耽,並開始策劃進攻西歐諸國的作戰計劃。10月9日,希特勒下達了進攻西歐的第六號指令,德國陸軍總司令部隨即開始制定代號為「黃色方案」的進攻計劃!該計劃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史里芬計劃」的翻版,即經比利時中部以法國巴黎為主要突擊方向。。。。
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曼斯泰因的建議,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規定,德軍主力將翻越阿登山區,攻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然後再從西、北兩方向進攻巴黎。在法國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當面之敵,等到主力攻佔巴黎,並推進至該防線側後時,再發起進攻,與主力前後夾擊,聚殲當面法軍。
1940年4月,德軍佔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德軍統帥部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准備於5月初開始進攻。此時,德軍從北海至瑞士一線共集結了136個師,其中10個裝甲師和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4500餘架。
龍德施泰德上將指揮的A集團軍群擔負主攻,下轄第4、12和16集團軍,共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由第3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亞琛至摩澤爾河一線,翻越阿登山區,向英吉利海峽沿岸地區實施突擊,分割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
博克上將指揮的B集團軍群,下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由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荷蘭、比利時國境至亞琛一線,作為右翼,突破荷蘭邊境防線,佔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然後再向法國推進。
萊布上將指揮的C集團軍群,下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位於馬奇諾防線正面,擔負佯攻,牽制當面法軍。
德軍在萊茵河地區還部署4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作為預備隊,其中20個師作為各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聽從於各集團軍群的調遣,另外27個師則作為總預備隊,由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
同盟國一方,法國認為德國在佔領波蘭後,必將進攻蘇聯,進攻法國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後;英國認為自己海軍力量比較強大,因此主要負責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和戰略轟炸,地面作戰則主要由盟國承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避免捲入戰爭。
由法國總參謀長兼英法聯軍總司令甘末林上將支持制定的,代號「D」計劃,該計劃有兩個方案,如果德軍進攻比利時,法軍2個集團軍和英軍1個集團軍應迅速進入比利時,在比軍配合下,堅守代爾河一線;如果德軍進攻馬奇諾防線,則以1個集團軍依託工事進行防禦,再以1個集團軍為二梯隊,隨時增援。
德軍的進攻從右翼開始,先對荷、比和法國北部的機場猛烈轟炸,奪取制空權。同時,空降部隊在荷、比後方空降,奪取機場、橋、梁、渡口和一些戰略據點。 5月14日,德軍攻佔鹿特丹。15日,荷蘭投降。17日,德軍佔領布魯塞爾。28日,比利時投降。法軍統帥部以為德軍主攻方向果然不出所料,和上次一樣,還在北面。於是把主力開進比利時,造成後方空虛,正中「曼斯坦因計劃」的圈套,為德軍中路突破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時,擔任主攻的德軍裝甲機械部隊快速穿過100多公里長的阿登山區。盧森堡國小力弱,無軍事力量可言,當天不戰而亡。德軍前鋒於12日晚抵達馬斯河,比計劃提前48小時。13日下午,在空軍掩護下強渡過河。法軍統帥部此時才覺察上當,但手中卻無預備部隊可調。15日,大批德軍坦克部隊突入北法平原,乘虛而入,直逼英吉利海峽。英、法、比聯軍約40萬被圍困在敦刻爾克海岸地區。
希特勒和德國統帥部對中路裝甲部隊竟能如此迅速挺進,由意外轉為不安,唯恐孤軍深入,遭到側翼攔擊,因此指揮遲疑不決,幾次下令暫停前進,遂使聯軍絕處逢生。英國政府抓住這一良機,從5月26日晚到6月4日中午,不顧德軍轟炸和追擊,在9天之內全力以赴組織渡海營救,終於將包括約22萬英軍在內的336000多聯軍撤到英國(其中5萬由法國海軍撤運)。盡管裝備輜重幾乎喪失殆盡,擔任後衛的4萬法軍也當了俘虜,但是這些撤到英國的部隊卻成為日後反攻的基幹。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6月5日,德軍按照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移師南下,全面突破法軍防線,兵臨巴黎城下。6月10日,墨索里尼認為德軍勝局已定,就趁火打劫,從阿爾卑斯地區向法國進攻,在背後捅了一刀。6月13日,巴黎被宣布為「不設防城市」。次日,德軍不費一彈佔領法國首都。15日,馬奇諾防線被突破。17日,剛成立的貝當政府向德軍請求停戰。另一批總數約15萬多的英軍(內含2萬波蘭軍隊)又一次開始大規模撤退。18日下午,最後一批英軍撤離瑟堡。至此,作為整體,英軍全部撤出法國。在法國宣布停止抵抗後,德軍並未停火,只是在馬奇諾防線內外的50多萬法軍被合圍後,才同意與法談判。6月22日,法德停戰條約簽訂。根據希特勒的指令,受降儀式在康邊森林的一節火車車廂里舉行,這里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簽署投降書的所在處,如今景物猶存,但勝敗雙方卻換了位置。投降協定規定:法國北部和西部約佔全部領土3/5的主要工業區、巴黎以及海峽和大西洋沿岸均為德國佔領區;法國負擔佔領軍的全部費用;在西南部的非佔領區則由貝當政府統治,政府所在地設在維希。整個法國實際上處於德國的控制之下。在此之前,法國國防部副部長戴高樂將軍出亡倫敦,在英國支持下,組織了「自由法國」運動,開展抗德斗爭。1943年5月,成立了包括法共在內的「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並組建成「內地軍」進行抗戰。
『陸』 二戰德軍怎樣才能勝利
很簡單德國研製出原子彈就贏了。
德國是世界第一個懂原子彈的國家。愛因斯坦要幫德國的話我想現在的歷史就改變了。
蘇聯是共產主義國家。德國是反共產主義國家的怎麼會聯合呢。
蘇聯為什麼能打敗德國。那都是原因有美國英國的援助。沒有那麼援助蘇聯是不會有轉折直戰的。
『柒』 二戰中「海獅計劃」延期後,德國應怎樣才能贏得勝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由於採用了先進的軍事理論,採取了先進的軍事技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德軍的閃電戰橫掃歐洲,連續佔領了波蘭,挪威和丹麥。在接下來的法國戰局中,德國採取了中央突破的戰術,集中優勢的裝甲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突破阿登深林,直插英法防線的縱深。在短短的六周時間里,法國宣布戰敗,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一時間,德國的軍事聲威喧囂一時。
但是,這個時候,德國卻陷入了困境。這是因為,德國統帥部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如何打贏法蘭西戰局,可是對打贏以後怎麼辦卻沒有下一步的規劃。這是德國統帥部信心不足的表現,在戰局進程中,德國統帥部多次叫停進展順利的裝甲部隊就是這種心態的表現。
結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戰局勝利後,德國由於事先沒有應對方案,陷入了困境。德國沒有想到,在法國戰敗停戰後,英國依然要堅持戰爭。德國手忙腳亂的出台了《海獅計劃》,准備對英國登陸作戰。由於這個計劃倉促制訂,漏洞百出,再加上海軍實力太弱小,無法完成掩護任務。而德國空軍在不列顛空戰中失敗,無法奪取制空權。最終這個《海獅計劃》被無限期延期了。
在德國停止《海獅計劃》的時候,戰爭形勢對德國還是很有利的。如果這個時候,德國轉變戰爭理念,開始把戰爭資源向海軍和空軍傾斜,還是能夠戰勝英國的。德國可以採取登陸英國,以潛艇和戰略轟炸摧毀英國的戰爭實力,和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進攻英國海外殖民地這三個方案,或者這三個方案一起實施的辦法,打敗英國,結束戰爭。
但是,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德軍統帥部,並不願意去耗費時間實施這些方案。他們把戰爭的矛頭指向了蘇聯。最終,陷入兩線作戰漩渦的德國,走上了失敗的道路,直至滅亡。
『捌』 二戰,德國要怎麼打才能贏
贏不了的,這是歷史趨勢。如果在沙盤上討論討論軍事還行
『玖』 二戰時,法國是如何被德國打敗的
德國裝甲部隊繞道比利時,避開馬其諾防線,從前後兩面夾擊法國,法軍大部部署在馬其諾防線,一打就很被動。法國對馬其諾防線過分自信,對自己認識不足,對德國過分輕視,戰術落後,結果三周而亡國
『拾』 二戰時期法國為什麼打不過德國
一戰之後法國和英國因為死的人太多了對再一次的歐洲大戰很懼怕,所以實行綏靖政策對德國一再忍讓。 寄希望於德國滿足後會止步,英法的底線是波蘭,但是在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後在西線還是搞什麼靜坐戰,說明英法是真的不想和德國之間發生戰爭。法國搞馬其諾防線也是在戰略防守的思想下搞的,法國人沒想到德國會從阿登高地進入法國,而且法國保證了比利時的獨立,如果還在法比邊境修建的話外交上也說不過去。馬奇諾防線內的士兵和設施都成了擺設,如果把修防線的錢來建設軍隊,也許抵抗的時間會更久也說不定。 另外就是戰術思想已經落後於時代了,德國有閃電戰,蘇聯有大縱深,可是法國可能是因為一戰勝利了加上自認為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所以還停留在一戰水平,法國的坦克和飛機並不比德國的差甚至更好,但是使用上有問題。當時的法國不是沒有人提出機械化部隊的思想,提出這個的就是以後法國的總統戴高樂,但是沒有被重視。還有就是法國的戰略縱深從二戰的角度來看還不夠寬,在面對閃擊戰時很難做有效的反應。對比蘇聯,德國兩個星期突進了600多公里,但是蘇聯反應過來就開始反推了。總而言之,法國的士兵和兵器都不差,但過於相信馬其諾防線,沒有有效抵禦閃擊戰的方法,戰術水平落後導致其迅速失敗。由此可知,二戰法國很快被德國打敗!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