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學的代表人物
奧古斯特·孔德
1798年2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為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1830年,《實證主義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44年孔德遇到對其理論發生重大影響的德克洛蒂爾德·德沃。受德沃影響,孔德創立「人道教」,並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證主義學會」。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埃米爾·迪爾凱姆
埃米爾·迪爾凱姆,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又名塗爾干、杜爾凱姆(Emile Durkheim,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是法國猶太裔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與卡爾·馬克思及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社會學年鑒》創刊人,法國首位社會學教授。
赫伯特·斯賓塞
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國哲學家。他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學說把進化理論適者生存應用在社會學上尤其是教育及階級斗爭。但是,他的著作對很多課題都有貢獻,包括規范、形而上學、宗教、政治、修辭、生物和心理學等等。在斯賓塞的時代存在許多著名哲學家和科學家,譬如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ewart Mill)、湯馬士·亨利·赫胥黎和查爾斯·達爾文都是當代知名的人物。
卡爾·馬克思
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社會學三大巨頭之一,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也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弄潮兒。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斗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斗爭。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取代。
馬克斯·韋伯
馬克斯·韋伯(德語: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國的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社會學三大巨頭之一,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等大學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經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進行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
格奧爾格·齊美爾
齊美爾(Simmel Georg 1858~1918),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出生於猶太家庭,父親是位成功的商人,父親去世時年方16,受家庭的一位朋友的監護,並從那裡繼承了一筆可觀的遺產,這使得他得以在以後的歲月里潛心追求一種自在的學術生活。一生交友甚廣,如馬克思·韋伯等人都是他家中舉辦的沙龍的常客。1881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後在該校任副教授、編制外教授。1914年轉任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卒於1918年9月26日。 滕尼斯
曼海姆
帕累托
馬林諾夫斯基
斯金納
威廉·薩姆納(William Sumner)
威廉·托馬斯(William Thomas)
弗洛里安·茲南尼基(Florian Zrannecki)
帕森斯
默頓
斯梅爾瑟
甘斯
米爾斯
米德
劉易斯·科塞
霍曼斯
布勞
愛默生
戈夫曼
舒茨
哈羅德·加芬克爾
阿多諾
埃里希·弗洛姆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
於爾根·哈貝瑪斯(Jurgen Habermas)
米歇爾·福柯
利奧塔
呂西安·斯費茲
布迪厄
安東尼·吉登斯
埃利亞斯
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人類學者,Clifford Geertz)
費孝通
林耀華
馮鋼
吉登斯
『貳』 社會學三大奠基人
社會學三大思想家:馬克思、塗爾乾和韋伯的觀點及方法之述評
主講嘉賓:鄒曉輝(將在今晚九點在清華大學雨課堂跨學科思維訓練公益課開講)
掃二維碼或用邀請碼都可進入清華大學雨課堂跨學科思維訓練公益課程班
這是今晚雨課堂主講嘉賓鄒曉輝老師講座的提綱
一、馬克思(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馬克思出生於律政世家,卻因為所處時代的尖銳社會問題和自己深邃反思而步入了大起大落又大落大起的人生旅途。1830年秋季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專業是法律,但他興趣焦點卻在哲學和歷史上。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即位,腓特烈·威廉四世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了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由於馬克思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會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因此馬克思將自己的博士論文改寄給了耶拿大學審查其博士資格。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得到了學術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就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不幸遇到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於是,他在克服了法律專業問題和學位問題之後,又遭遇了社會問題。由於其立場與當局尖銳對立,因此,不久就失業了。之後的工作和事業及生活都遭遇了超乎尋常的坎坷。一般人早就被擊垮了。好在馬克思的才情雙豐收,讓他有大無畏的精神。其細節傾聽講課或閱讀相關資料!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經濟上卻是嚴貧戶,他這位對資本主義經濟有著透徹研究的偉大經濟學家,其自身卻一貧如洗,他的一生是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的。馬克思沒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經濟來源主要靠他極不穩定而又極其微薄的稿費收入,加之資產階級對他的迫害和封鎖,使飢餓和生存問題始終困擾著馬克思一家,差不多已把馬克思置於死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無著,在困境的泥沼中掙扎。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兩卷在馬克思死後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分別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1881年12月2日,燕妮去世。1883年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享年65歲。後與燕妮合葬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內。恩格斯發表墓前演講,約有20人參加葬禮。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所處的時代並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是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19世紀末,隨著資產階級世界的普遍危機的加劇,馬克思哲學迅速的傳遍各地。建立資本主義式的福利國家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其後續發展有兩個大的派系,其一,修正主義派,以愛德華·伯恩斯坦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准;其二,革命派學說則以激進的列寧最為著名,強調暴力革命對於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迴避的必要性。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歷史科學理論與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認為這種理論是歷史客觀進程的理論反映,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的產物,是所有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結晶。這就引出了一個很根本的理論問題,即:勞動究竟應該怎麼來定義?
猶太人在德國的解放斗爭就是無產階級對新興資產階級的解放斗爭。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卡爾·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說它是無產階級挑戰社會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學的哲學指導下,無產階級才能徹底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從而獲得自己最後的解放。這又引出了一系列的理論問題,如:哲學、解放、人與社會,應該怎麼定義?社會類型、社會形態和社會規律,又該如何做更進一步的探究?
馬克思的哲學追溯到人類的本性:他認為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在於人可以有效的計劃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因此,人一旦進行有計劃的勞動生產就與其它動物根本區別開來了;因為要勞動,人們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系及其它社會關系。人們的勞動生產力制約著人們在其中進行活動的生產方式,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便有什麼樣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關系等構成社會的基本架構,並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一旦形成,便反過來成為制約人的活動的客觀力量。可見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勞動階級的生產勞動之上的,勞動階級造就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社會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像是雜亂無章,其實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內在規律。因此,馬克思的哲學是唯物論。馬克思在年輕的時候深受德國當代知名哲學家黑格爾辯證論的影響,一同認為萬物皆由演變而成。但不同於黑格爾的唯心論點,馬克思的思想是唯物論點。兩個論點差異在於對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的看法即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自然界不依賴任何哲學而存在,意識歸根到底是物質的產物,自然界的產物。【社會關系】【社會意識】【社會發展】都是社會學范疇需要探討的問題。那麼,什麼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呢?比馬克思他晚40年出生的塗爾干則解答了這個問題。
二、塗爾干(Durkheim)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或:迪爾凱姆)
塗爾干以經驗科學的方式探索社會學。塗爾干是法國猶太裔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法國首位社會學教授,《社會學年鑒》創刊人。卡爾·馬克思(猶太人)和塗爾干(猶太人)及韋伯並列為當代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他1858年4月15日出生於法國孚日省埃皮納爾一個小城鎮的猶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學習希伯萊文、舊約和猶太教法典。青年時代放棄了宗教信仰,走上實證科學的道路。1879年塗爾干就學於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82年畢業。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學教書。其間赴德國一年學習教育學、哲學、倫理學,深受馮特實驗心理學的影響。1887~1902年,在波爾多大學教書並在那裡創建了法國第一個教育學和社會學系。1891年,被任命為法國第一位社會學教授。1898年,創建了法國《社會學年鑒》。圍繞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輕社會學家的團體──法國社會學年鑒派。
塗爾干為社會學確立了有別於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獨立研究對象和方法,即:社會事實。社會事實具有不同於自然現象、生理現象的特徵和特殊的決定因素,先於個體的生命而存在,比個體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決於個人,是先行的社會事實造成的。社會事實以外在的形式「強制」和作用於人們,塑造了人們的意識。這種「強制」既指人們無法擺脫其熏陶和影響,又指對於某些社會規則拒不遵從將受到懲罰。迪爾凱姆認為一切社會的觀念都具有這種強制力;人類大多數的意向,不是個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導、熏陶和壓迫下形成的。社會高於個人,社會事實無法用生理學、個體心理學以及其他研究個體的方法來解釋,而必須用社會學的方法、觀點來解釋。他說,宗教、道德、法律、社團、協會、語言,以及服裝樣式均屬社會現象,都是社會學特定的研究對象。他把社會事實分為:「運動的狀態」和「存在的狀態」,前者指與思想意識相關的現象,亦稱「團體意識」;後者是社會上一切組織和有形設置。他注重研究前者。
對社會事實的含義做進一步解釋:
任何對個人施以外在的強製作用的、固定的或不固定的行為方式,或在社會總體中普遍出現的、不依賴於個人而獨立存在的任何行為方式。只有以社會為基礎和承擔者的現象才算作社會事實。實際上,社會事實正是社會的獨特屬性或社會層次上突生性質,這種屬性或性質原則上只存在於社會整體之中。
一切行為方式,無論它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凡是能從外部給個人以約束的,都叫社會事實。其特點是:
1)外在性:社會事實存在於個人身外,因而,不同於那些存在於個人身內的生物現象。即使有些社會事實表現為內在的(如:某種道德義務),其根源卻是外在的,是後天接受而來的。
2)強制性:即社會事實約束和強制著個人的行動,人們如不依從它,便會受到它的直接或間接的制裁。
3)客觀性:也就是說它是實際存在的一種對象,而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認為客觀性不等於可見性或者可觸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語言以及貨幣制度等都獨立存在於個人的意識之外;
4)普遍性:這是由於它具有集體性。他利用19世紀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證明了聚合在一起的個人行為不同於其獨處時的行為。在他看來,人從來都沒有生活在孤立的狀態之中,所以,精神風尚一定會凝聚成社會集體觀念。
社會學應當有自己的方法與准則:
在《社會學方法論的規則》一書中,他將社會事實分為兩種類型:1. 物質形態的社會事實。主要包括:①社會;②政黨;③教會;④組織;2. 非物質形態的社會事實。主要有:①道德;②集體表象(價值規范);③社會潮流。在1895年的《社會學方法論規則》中,杜爾凱姆認為,作為一門科學的學問,一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學應當有自己的方法與准則。他於是提出了如下「准則」:1. 把社會事實當作社會學研究的起點:1)要擺脫一切預斷,尊重事實,排除一切在頭腦中已經存在的觀點,像笛卡爾那樣,做到「我思故我在」;2)要從感性材料出發去開展研究,達到對社會事實的本質認識;3)要剔除感性材料中的主觀成分,尋求價值中立。2. 要能區分正常的社會現象與病態的社會現象。1)正常的社會現象是指「規則的現象」,即「應當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的現象」;2)病態的社會現象指「不規則的現象」,即「偏不這樣的現象」,「
『叄』 法國有名的社會學者
奧古斯特·孔德,社會學的開創者,被尊為「社會學之父」,代表作《實證主義教程》、《實證政治體系或論創建人性宗教的社會學》等。
『肆』 誰被稱為是經典社會學理論中實證主義傳統的集大成者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塗爾干是經典社會學理論中實證主義傳統的集大成者
埃米爾·杜爾凱姆(Émile Durkheim,1858年-1917年),又譯為塗爾干,杜爾干,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是《自殺論》及《社會分工論》 。
『伍』 在當代社會學理論中,法國思想家佔了相當的分量.當代法國社會學家有誰
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主要有皮埃爾·布迪厄、孟德拉斯、馬歇爾·鎬歇、博德里亞、讓·鮑德里亞、M·威萊特、埃米爾·塗爾干、雷蒙·阿隆、埃德加·莫蘭
『陸』 什麼是社會學家,法國的社會學家例舉三位
社會學家是指從事社會學領域研究具有一定成績或者具有一定社會聲望的學者、專家或者專業人士.它的研究主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和相互關系出發,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以提供給社會各階層以參考.法國的社會學家:夏爾·德·塞孔達·孟德斯鳩、皮埃爾·布迪厄、貝納·拉易兒
『柒』 哪個有法國著名社會學教授Alain Touraine的詳細資料嗎
法國著名社會學教授Alain Touraine
法國社會學新星阿蘭·杜
主要觀點如下:
1.1969年法國人阿蘭.特萊尼(Alain Touraine)提出了「後工業社會」的理論,影響很大
2.法國社會學家Alain Touraine提出這樣的觀點,「姓氏」這個符號不是自然誕生的,而是爭取來的權利;姓氏不單單是傳承符號,或者是認祖歸宗,而是群眾爭奪歷史性的結果!
3.圖海納(A.Touraine )等人曾提出的"社會的生產"(Proctionof Society)(Touraine et al .,1973)。圖海納等所謂"社會的生產",面對的問題是西方社會在歷經世界大戰、法西斯暴政等眾多劫難之後,究竟是如何維持和再生產出來的。
4.圖海納(Alain Touraine)的理論和方法。
誠然,圖海納提出"行動社會學",其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的目標直指西方後工業主義的所謂"程序社會"(programmed society),在理論上則旨在對各種各樣的"結構主義"進行批判,並且在這種批判中彰顯行動者的主體性:在20世紀50年代針對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在60年代針對阿爾杜塞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在70年代以後則針對布迪厄的"結構再生產理論"(轉自McDonnald ,2002).如丟比和韋維爾卡所說,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圖海納已撰寫了超過一打的著作,涉及勞工、社會運動、依附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等四個領域,並且開始思考為在《行動社會學》(Sociologiede lpaction ,1965)和《社會的生產》(Proction de la societe ,1973)中形成的"行動社會學"體系尋找一套特有的研究方法,即"社會學干預"(sociological intervention )方法(轉自Dubet ,1996a).
一是對"社會"的不同理解。與帕森斯主義將"社會"理解成一系列規則、技術、功能和適應環境的反應方式不同,圖海納要求實現"從社會到社會行動"的過渡,並且把"社會行動"理解為"社會自身的某種歷史質"(historicity )的體現。按照圖海納的界定:"'歷史質'即社會根據其文化模式,經由沖突和社會運動來構建其自身實踐的能力"(Touraine,1988:3).圖海納由此恢復了曾經被結構主義消解為無的歷史主體(historicalagency)的概念和意義。
二是是對"社會學研究方法"的不同理解。按照圖海納的觀點,社會學家不再是社會生活之外在的旁觀者,而是社會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只有通過能動的干預手段,介入社會生活,社會學家才能形成關於行動者本身的真切知識。
三是對"社會學知識"的不同理解。圖海納的"行動社會學"理論,以及"社會學干預"的特有方法,改變了社會學知識的性質:社會學生產的知識不再是社會學家的專利,而是在社會學家與行動者的互動中生產出來的,是兩者共同的產品。圖海納發展出"行動社會學"及"社會學干預"方法,本意是探討資本主義"後工業社會"條件下的社會運動。
『捌』 法國社會學家誰是作為社會學創始人
發明社會學這個詞的人是孔德,而進一步將社會學學科化的人是迪爾凱母
『玖』 詳細介紹下法國社會學學派(又稱迪爾凱姆學派)
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又名塗爾干。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的學科奠基人之一。
生平和著作 1858年 4月15日出生於法國孚日省埃皮納爾一個小城鎮的猶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學習希伯萊文、舊約和猶太教法典。青年時代放棄了宗教信仰,走上實證科學的道路。1879年,就學於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82年畢業。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學教書。其間赴德國一年,學習教育學、哲學、倫理學,深受W.馮特實驗心理學的影響。1887~1902年,在波爾多大學教書,並在那裡創建了法國第一個教育學和社會學系。1891年,被任命為法國第一位社會學教授。1898年,創建了法國《社會學年鑒》。圍繞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輕社會學家的團體——法國社會學年鑒派。1902年後執教於巴黎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斷了這位反戰學者的學術研究,他的兒子和許多學生死於戰場,他受到極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工論》(1893)、《社會學方法的規則》(1895)、《自殺論》(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社會學的對象和方法 迪爾凱姆為社會學確立了有別於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獨立研究對象,即社會事實。社會事實具有不同於自然現象、生理現象的特徵和特殊的決定因素。它先於個體的生命而存在,比個體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決於個人,是先行的社會事實造成的。社會事實以外在的形式「強制」和作用於人們,塑造了人們的意識。這種「強制」既指人們無法擺脫其熏陶和影響,又指對於某些社會規則拒不遵從將受到懲罰。迪爾凱姆認為,一切社會的觀念都具有這種強制力;人類大多數的意向不是個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導、熏陶和壓迫下形成的。社會高於個人,社會事實無法用生理學、個體心理學以及其他研究個體的方法來解釋,而必須用社會學的方法、觀點解釋。他說,宗教、道德、法律、社團、協會、語言,以及服裝樣式均屬社會現象,都是社會學特定的研究對象。他還把社會事實分為「運動的狀態」和「存在的狀態」,前者指與思想意識相關的現象,亦稱「團體意識」;後者是社會上一
切組織和有形設置。迪爾凱姆注重研究前者。
勞動分工論 社會秩序是迪爾凱姆一生學術研究的主題。19世紀後半葉,法國社會動盪不安。他一心要以社會學家的身份回答現實問題,幫助社會維系整合,達到安定。他的 3部主要著作《社會分工論》、《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緊密圍繞著秩序和整合的主題,分別回答社會團結和整合靠什麼達到,社會整合與個人是什麼關系,團體意識對社會和個人起什麼作用3個問題。
迪爾凱姆認為,傳統力量統治的社會靠「機械的團結」來維系。特別是在文明程度較低的社會中,同一團體的成員們採取同樣的謀生手段,保持同樣的習俗,信奉同一圖騰,這種共同性使他們意識到大家同屬一個集體,而不會離心。這種團體基本上是從「相似性」中生成的社會,即所謂「同質」的社會。該團體的首要任務是使成員們尊重團體的信仰和各種傳統,即維護共同意識,維持一致性。在近代社會中,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人們在意識、信仰上的差異也日益增大。但是社會沒有瓦解,人們也沒有分離,這是因為古代維系團體的共同意識逐漸被分工製取代,社會分工使每個人在消費上依賴於其他人。分工使社會像有機體一樣,每個成員都為社會整體服務,同時又不能脫離整體。分工就像社會的紐帶,故謂之「有機團結」。迪爾凱姆認為,民族越進化,其成員間的差異越大。這種趨勢甚至反映在體質上。從大腦容量上看,同一種動物的腦量相互差別小,而人與人的腦量差別大;就人類而言,土人與土人相比,其腦量較之文明人更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裝、思想)的內部差異也很顯著。因此,近代社會是差異的社會,又是有機團結的社會。
迪爾凱姆否認社會分工的產生是為了創造更多財富的觀點。他強調,一個事物的功能,並不是產生出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財富,但這要在分工出現後與分工前的對比中才能顯示出來。他認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過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遷徙到其他地方,當無路可退時,他們被迫改換行業,分工制也就隨之出現。他重視研究社會事實的功能,是功能理論的先驅之一。同時在方法論上,強調區分功能與原因,這對功能理論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迪爾凱姆在早期著作《社會分工論》中還批判了傳統社會中的共同意識,認為這種共同的信念接近於宗教,帶有強制性,並滲入到一切社會生活中。他預言,共同意識和宗教維系社會的功能將逐漸被分工製取代。成熟期的迪爾凱姆在繼續研究人類社會的整合問題時,放棄了《社會分工論》中貶低共同意識的思想,轉向強調共同意識和宗教的社會作用。
自殺論 在《自殺論》一書中,迪爾凱姆試圖從社會與個人的關繫上解釋自殺的原因。他把自殺劃分為 4種類型,即利己型自、利他型自殺、失范型自殺和宿命型自殺。認為利己型自殺產生於極度的個人主義。社會的人必須以他為之服務的社會作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種高於自我的生活目標和意義。如教徒的生活目標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個人主義的發展使個人與家庭、宗教和社會相脫離,從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虛並失去目標。迪爾凱姆指出,利己型自殺多發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職業者、未婚者、離婚者中間。利己型自殺與社會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猶太教、天主教、英國公教都有更強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規定教徒生活目標上缺乏強制力;獨身者、離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較少地負有義務;從這些脫離了社會義務和束縛的人們中產生出更多的自殺者。
利他型自殺產生於過分地屈從於一種社會目標和意義,過密地結合在社會中,以致個人失去了自主。迪爾凱姆以歐洲軍隊為例說明利他型自殺。在軍隊里,士兵被訓練得不看重自己的價值,使他們感到被一種「社會價值」所扼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因而軍人的自殺率高於普通百姓。
失范型自殺由社會混亂所導致,在混亂中社會成員的行為失去了規范,增添了痛苦。迪爾凱姆認為,慾望與滿足慾望的手段之間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動物的生理機制為其慾望劃定了界限,而人的慾望卻是無止境的。他佔有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獲得的未能滿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慾望。慾望有界限,人們才會感到滿足和快樂,而慾望的限定只能來自社會。社會形成了一套等級秩序。不管這個秩序是基於世襲還是個人成就,正常社會中的秩序總是被大多數成員接受的。當社會成員認為這種等級原則合理,自己應處在某一特定階層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該階層給予他的限定,慾望與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當社會發生動亂、變遷時,人們失去了種種秩序和規范,慾望與手段不協調,行為混亂而無節制,遂造成種種痛苦,導致自殺率升高。迪爾凱姆把工商業者在經濟危機中的自殺現象視為此種類型的例證。
宿命型自殺是由於社會控制過度造成的,個人失去了任何希望。迪爾凱姆認為這種類型的自殺在現代社會並不常見,他沒有對此作詳細的討論。迪爾凱姆總結其自殺研究,提出了3個命題:社會的人需要一個高於個人的社會目標;對這個目標所負的義務不至於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慾望應受到社會秩序給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在自殺原因上,迪爾凱姆並不完全否定個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認為那是次要的,社會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認為,當一個社會不能提供上述3項條件時,一些心理上脆弱的個人就可能會自殺。
宗教和知識社會學 迪爾凱姆宗教研究的對象是澳大利亞原始部落中的圖騰崇拜,他的研究目的卻是為了「理解現今的人」,為了說明宗教的社會功能,說明一種共同意識對於社會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迪爾凱姆批判了早期人類學家對宗教起源的兩種解釋:萬物有靈論和自然崇拜論。他說,這種解釋說明不了為什麼在對於自然、生理現象的誤解露出破綻後,宗教還能持續下去,直到今天。他認為,宗教不是要給人們一種對於物質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務於社會。圖騰是民族的標志、旗幟,圖騰原則就是民族本身。人們崇拜圖騰實際上是崇拜他們所屬的那個團體,圖騰是團體的象徵,猶如國旗之於近代國家。「神聖性」歷來是解釋宗教的關鍵。迪爾凱姆認為宗教的神聖來自社會,它不過是被實體化、人格化了的團體力量,即道德力量。他認為,社會力量以一種心理方式作用於個人,迫使人們服從它,甚至違背人們的自然傾向。人們感到了身外存在的這種力量既是強制的,又是需要依賴的。他們對之敬畏,又不能充分理解其性質和來源,便萌發了某些觀念來象徵這些力量,這些觀念就是宗教。這些神聖象徵物(即宗教)的功能不僅在於幫助人們感到社會實體的存在,更在於維系社會,促進其整合。迪爾凱姆認為,澳大利亞民族的團結不是來自共同的血統和習俗,而是來自共同的名稱、標志、儀式,即共同的圖騰崇拜。取消了民族的象徵物——圖騰,民族就不能存在。他認為,宗教象徵以其突出的神聖色彩加強個人對社會的隸屬關系。社會對於個人,就像神對於其崇拜者一樣,沒有了這種
至高的神聖性,便不可能有社會生活。迪爾凱姆分析了原始宗教中的多種儀式,認為它們起著維系社會、使之一體化的功能。他指出,不僅原始社會需要宗教的這種功能,「社會生活在其每一方面,在其每一個歷史時期,都要靠一個大的象徵體系才成為可能」。這一點是他晚年思想中的最大轉變。
在解釋宗教起源時,迪爾凱姆同時建立起他的知識社會學的思想。「團體意識」和「團體表象」既是他解釋宗教起源的鑰匙,也是他的知識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他認為,一切感受來自個體經驗,一切理性並非與生俱來的、超驗的,而是屬於「團體表象」,來自「團體意識」,產生於團體生活之中。理性又分思維中的概念、范疇,倫理中的道德、宗教。這些均產生於團體生活,不是源於個人的心理機制。在完全孤獨的個人生存中,為了生理需要的滿足,憑感覺就足夠了,並不形成時間、空間等概念。在動物式的個體生活中,客觀的時空並未消失,但它們不可能把握作為一種思維范疇的時空概念。只有團體生活才需要形成概念、范疇和類別。迪爾凱姆並不否認「范疇」、「概念」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只是強調沒有團體生活就不可能也不需要認識這些實在。因此他認為,一種道德思想不可以簡化為一種功利目的,理性不可以簡化為個人經驗。
學術貢獻 迪爾凱姆提出了社會事實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闡述了社會事實之間存在的結構、功能和因果的關系,制定了一系列社會學研究的實證規則,充實了由A.孔德開啟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構想,使社會學方法論具有實質性的內容。他運用統計方法對自殺現象的研究,用人類學資料對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會學理論和經驗研究相結合的範例,從而結束了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長期脫節的狀況。迪爾凱姆豐富、精深的社會學思想,對社會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拾』 社會學的創始人是誰
教育社會學的創始人是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他於19世紀末對教育社會學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指出了運用社會學方法研究教育的必要性。
社會學最初是其創始人孔德提出用自然科學那一套實證辦法來研究社會的一種產物
默頓是科學社會學的創始人
費孝通是享譽海內外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中國現代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