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教法國人漢語
所有的語言都是從基礎開始的,先交拼音字母,然後開始拼拼音,對應的然後開始識字。你最好去借本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書來,新華書店有的買的吧,一切從基礎開始。
B. 」請教:在孔子學院當中文老師有什麼標准呢我是法語專業的本科生
要進法國大學捧他們的鐵飯碗,最屁也要相關專業的博士。要進法國中學做中文教師,要考他們的教師資格,一年全法大概就發幾張證而已。 孔子學院主要的師資力量都是國內合作大學派出的,但因教學需要,一般也會從當地招聘少量兼職教師。優中選優吧,也未必有特定的要求,關鍵是你得證明你能夠勝任這個崗位,比如你的專業資質,教學經驗,等等。因為我們的學員都是付費來學習的,他們絕不能接受一個不專業的教師。 個人認為,對外漢語教師的專業背景最好是本科外語,研究生中文。 祝一切順利!
C. 如果想去法國從事對外漢語教師需要什麼資格證書嗎
事實上有的人沒有資格證也在從事對外漢教工作,所以有些人就認為當對外漢語教師只要自己有能力就可以了,考不考資格證無所謂。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打個比方吧,有無證當導游的、有無證辦診所的、有無證開汽車的、還有無證......等等,不能說這些人沒有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但很明顯的一點是,他們都是違法的。
雖然目前我國法律上還沒有對漢語教師持證上崗作出明確的規定,但人家老外可是特別注重你的資質。可以說,不管你的實際水平怎麼樣,你沒有資格證書,人家根本不會請你教漢語。盡管有少數人無證也在教漢語,但肯定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其收入也絕對會大打折扣的。所以,真正想當一名對外漢語教師的人,一定要考取國家頒發的PAT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如果真的想選擇這個行業,考取國家證書是必不可少的。
D. 想在留學法國之前把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考下來去法國兼職當漢語老師~~請問。。。。。
第一,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書,其實沒什麼用。。你來了法國之後,如果是私立機構招收你當老師當兼職,人家要你,你就能上崗,有證沒證無所謂,公立大學當老師的話,必須是博士畢業。。除非是稀缺專業,至少也要是研究生畢業。。。
第二,法國光巴黎就有一百萬中國人,而法語英語中文都好的,怎麼樣也有幾萬人。。。相教中文的,怎麼也得有個好幾千人吧。。。而真正想學中文的,除去那些已經讀中文專業的人,之後,又有幾個人呢??在法國當中文老師很難找到學生的
第三,你去考試的話,放心。。不考法語的。。前幾天我認識一個人,留學法國的,他剛拿到國際教師資格證書,一句法語也不會說。。。。
E. 法國家庭的「早教」都教孩子什麼
談到法國,我們對它最基本的了解必須是浪漫!令人難以置信的浪漫!然而,作為一個好奇的嬰兒,父母對這個國家了解並喜歡回到中國的童年,父母對法國浪漫因素的發展一直非常好奇。
眾所周知,法國人以平等和言論自由而著稱,但每個人都不知道的是,他們從未嚴格地接受過嚴格的,有點人格化的傳統家庭教育,繁瑣的禮節和嚴格的禮貌。明確的
最值得稱贊的是,各個年齡段的法國父母一直都很好地繼承和延續了他們的傳統教育。現在,讓我們看看法國的早期教育教什麼嗎?
有些嬰兒甚至不能坐下,但母親仍會把嬰兒放在膝上,坐在寬敞明亮的圖書館里,與嬰兒一起靜靜地翻閱書本,以便孩子們可以體驗這種書本氛圍。
也許你不相信。傳統家庭中的法國餐桌禮儀始於嬰兒可以自己熟練地用餐的時間。規則如下:
吃東西時,肘部不能放在餐桌上,嘴裡有東西,你不能說話,用叉子吃東西時必須舉起手臂而不是低頭,通常你不能下車坐坐。
只要法國父母認為孩子的理解能力能夠清楚地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父母就會在第一時間強調這兩個詞的重要性,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能使用和重復使用。用。
如果您故意在說“謝謝”時不說“謝謝”和“請”,那麼法國父母絕對不會妥協。
法國父母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冷漠,他們也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確實強調他們的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孤獨感。
法國父母會強調讓孩子們呆一會兒,無論是看書,玩游戲,嚼腳還是看天花板...簡而言之,這次是孩子自己的了。成人自己的一段時間。
法國母親根據時間進食和母乳喂養孩子。即使嬰兒在哭泣,即使嬰兒在哭泣,他們也可能會與嬰兒聊天,但幾乎永遠不會提前餵食。
如果時間臨近,並且嬰兒已經准備好要吃飯或母乳喂養,則嬰兒將不會停止哭泣,父母可能會低聲說並堅定地對嬰兒說:嬰兒,您一定餓了,媽媽已經在為您做准備,您只需再等一會!通過這種溝通,嬰兒習慣於不因飯食而生氣。
我很少看到法國孩子在超市裡哭,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買他們想要的東西。父母會冷靜地解釋:現在不是聖誕節或生日,也沒有時間購買禮物。您無法購買它們。通常,他們的孩子不是很胡說。
這是法語中“早期教育”的基本概念。他們沒有讓孩子們盡快學習英語和繪畫。相反,他們開始及早培養孩子的行為和習慣。父母真的可以從中學到東西!
F. 如何教國外中學生學習漢語
關於教外國人的方法應注意:
教外國學生中文要注意什麼?
外國人學中文真的難嗎?我接觸過一些識字專家,從他們的對外漢語培訓實踐和成果看,外國人學中文其實並不難。說外國人學中文艱難,
一是以往一些教育家一貫如此強調,人們於是也跟著說;
二是對外漢語培訓識字辦法陳舊,令學的人失去學習興趣,覺著繁難。而樹立了積極觀念,掌握了科學識字方法,漢字,完全可以變「難學」為「易學」,並且使人學得快樂。
G. 我想知道在外國人學中文的學校一般都是如何教老外漢語的,有哪些方法呢
教外國人學中文的方法一:用漢語教漢語。在起步階段可能很難,對方聽不懂你在講什麼,但只要堅持,藉助豐富的表情、肢體語言、教學工具總會明白一些,這樣慢慢積累、循序漸進,學漢語勢如破竹,越來越簡單。
教外國人學中文的方法二:運用字理識字法教學。甲骨文、金文是典型的表意文字,見形知意,簡單形象,從源頭開始講解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字的意義,同時也掌握了漢字演變的大致過程,比單純地教簡化漢字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記憶。有的老師怕麻煩,乾脆不教漢字,只教學生說,實際上就等於讓學生成為一個高級文盲。從最簡單的開始教,一步一個腳印,要攀登漢字這座金字塔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難。
教外國人學中文的方法三:寓教於樂。學生們都很愛老師的「小花招」、「小游戲」、「小玩笑」,在玩兒中學更能夠激發他們對漢語的興趣,不覺得枯燥。
這三個方法是早安 漢語中文學校所用的方法
H. 如何針對法國人的性格進行對外漢語教學
如何教法國人中文——對外漢語教學心得
教授法國學生是我作為對外漢語老師一年多以來所面對問題最多,同時也是最為難忘的一次教學經歷。現在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教學過程中的苦與樂。
當我知道我要教授法國學生的時候,首先映入我腦中的就是盧浮宮、香榭麗舍大街,想像中的豐滿總沒有骨感的現實來的那麼真切:第一節課我的學生德帕迪約就足足遲到了半個小時。這讓我大為光火,因為我是一個將時間視為生命的人,不允許自己浪費一分一秒,更不要說別人浪費我的時間了。因此我把他的這種遲到行為理解成對我的不尊重,第一節課就在我的憤懣和他的若無其事中結束了,遠沒有我想像的浪漫和充滿激情,自然也就不會有感性的碰撞。可是隨著接觸的日深,我發現德帕迪約的時間觀念很弱,盡管他不止一次顯露出對這門課的喜愛,都不能保證不遲到。雖然我也能理解,並且通過其他的方式我也知道了法國人對於時間的散漫態度,但是這會嚴重拖沓我的教學進度,也就是對學生和自己的不負責任,因此必須加以改變。後來我想出了在教授語言的同時教授中國的文化,讓他慢慢的感覺到遲到對老師是很不尊重的舉動。慢慢地遲到現象再也沒有在我和德帕迪約的教學過程中出現。
其次由於法國是一個崇尚文化的國度,因而他們往往對文化的重視要超越他們對語言實際掌握能力的關切。往往在教學過程中,他們會針對一個字、一句話追問背後的文化內涵,這就無形中增加了老師的備課難度,教學進度也會因為學生的不斷追問而一再延後。但是,雖然法國學生對文化的執著會拖慢教學的進度,但是正是這份執著讓他們可以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更加透徹的去理解中國文化。因此法國學生往往會在初期的漢語考核中落後於其他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學生,但是論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恐怕法國學生無出其右,而且一旦讓法國學生掌握了漢語,那麼他們就是真的掌握了,而且無論是成語典故,還是風俗習慣通通駕輕就熟,這從愛華和朱利安這兩位活躍在中國的法國人身上一窺端倪。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輕視文化的灌輸,因為這對法國學生十分重要。
您好,答題不易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I. 世界上哪些國家把漢語作為學生的必修課
首先是中國,中國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
J. 各國及台灣語文課教什麼,怎麼教
各國及台灣語文課教什麼、怎麼教?
王易 中國教育報
這是關於語文教學、教材的第四篇文章,前三篇文章著重研討中國與美國在語文教學、教材方面的差異,今天的這篇文章,向大家介紹的是美國、法國等國家以及台灣地區的語文教學和教材。站在世界的角度來觀察,中國語文的教學教材改革該往何處去。看完這篇文章,要是覺得不過癮,可以回復「語文」查看小編為你准備的其他文章。
美國:把語文課上成閱讀課
美國中學實行寬松的選課制,語文課也更像是「閱讀分享課」。雖然美國大學入學對寫作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學都不設有專門的寫作課程,而是通過閱讀各種體例的作品、寫書評等鍛煉出來。至於語文課上讀什麼書,也由任課教師自己來開書單,無論教育部還是學校,都不會印發統一教材。盡管中學語文課深淺是可選的,但無論哪種課程,大量的閱讀都逃不掉:剛上初中的13歲孩子,一個學期下來可能必須讀6-7種風格的英文作品;而希望上好一點大學的高中生,平均一學期也要完整啃下10本左右名著。
小說、傳記類閱讀材料在美國中學語文課上所佔比例卻很大。從古希臘故事《特洛伊》、《奧德賽》,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再到《安妮日記》、《罪與罰》和《蠅王》等,都是學生最經常被布置閱讀的著作。與中國語文課本主要收錄選段不同,美國中學生還要完整閱讀整本著作,按進度在課堂上進行討論。
一個班的學生同時讀一本作品、並且進度也相當,是美國人熟悉的「讀書會」式語文教育。但美國一些學區卻大膽地引進了「工作坊」式的語文課,這意味著學生自己選擇想讀的書,並跟同學們分享。曾主張學生只該讀「精華讀物」英文文學教授MarkBauerlein就表示,學生讀《哈利波特》還是狄更斯(英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都無所謂,關鍵是在信息時代保持閱讀的習慣。
法國:「通識教育式」的語文課
與美國類似,法國中學的文學課程沒有統一的國家教材,學校根據教育部定立的大綱自主選擇課本。受多年的精英主義教育觀念影響,法國的語文教育曾長期被等同於文學教育,16至20世紀的經典純文學作品,尤其是法國和法語區的經典小說、詩歌和戲劇,都是法國中學教師熱衷選擇的教材。從巴爾扎克到雨果、從拉封丹到拉伯雷,幾乎每一個法國文學分支都可能涉獵,文科的學生還要完整閱讀如(義大利作家)蘭佩杜薩的《豹》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朱麗葉》等譯作。
為了應對中學生越來越不願意上文學課的現象,法國教育部宣布把電影引入文學課程,將學生感興趣的性、浪漫和反叛精神引入日常課堂。法國教育部官員認為,他們選擇的電影能幫助正經歷青春期的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在已公布的200部經典電影中,中學生能在老師陪同下觀看法國電影《輕蔑》(LeMépris)中的男女主角「調情」,以及《赤膽威龍》(RioBravo)的槍戰,並以自己的角度進行解讀。
在法國,有個流行的說法,「每個法國人一生中都要過哲學這一關」。雖然法國高中生在高中階段將分科(主修文科、經濟社會或理科),但中學畢業會考時都需要考哲學作文(類似高考語文作文)。
因此,法國中學生的「語文課閱讀材料」涉獵非常廣,除了經典法國文學作品,還須閱讀薩特和加繆等看上去對中學生而言過於艱深的哲學作品。而這很可能還不夠,2010年,法國中學會考作文,要求考生解釋霍布斯《利維坦》(英國政治哲學巨著)和托馬斯?阿奎那(中世紀義大利神學家、哲學家)的《神學大全》節錄。
德國:將語文課上成公民教育
20世紀90年代,德國曾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目的是為了讓教育「更適應社會發展」。在包括語文在內的科目,教材選取還專門加入了更多展現社會「陰暗面」(如種族歧視、違法犯法)的內容,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解釋社會現象。
台灣作家龍應台在一次談到教育的訪談中,曾列舉兒子安德烈上德文課的一個例子:安德烈的德文老師讓學生在課上討論布萊希特(BertoltBrecht,德國作家)的劇本《伽利略傳》,該劇本講述的是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地球的原理,但原理不被教會所接受。與多數學生熟悉的、伽利略如何堅持自己的理論不同,布萊希特的劇本卻表現了伽利略面臨選擇的兩難:硬碰硬、然後被教會迫害而死,或暫時屈服以保存自己。劇本的結尾是,伽利略選擇了後者。
允許不一樣的東西,僅僅展現了德國中學語文課的一面。在「不在吃飯就在思考」的德國,中學生的德文課的討論更是與別不同。據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回憶,對這部文學作品的理解遠不僅到其「映射法西斯」的背景,課堂上的討論甚至涉及到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個人與國家機器間的關系,可以說已脫離了純粹的語文教育。本身身為大學教授的龍應台稱,這樣語文課讓人聽著「驚心動魄」,因為它實際上已觸及了「公民教育」的范疇。
中國台灣:最重視古文的語文課
在台灣,「教育部門」會匯編供中學生統一使用的課本,但不少學校也在採用自編教材。文言文超過白話文比例,一直是台灣語文課本(台稱「國文課本」)一大特色。在文言文比例被調低到45%之前(今年9月份又剛調整為45~65%的「彈性比例」),台灣學生高中三年學習的文言文比例逐漸遞增,大約為高一的60%、高二70%和高三80%,其中選自先秦諸子的比例很重。
文言散文集《古文觀止》幾乎是每一個台灣中學生都精讀過的教材,大陸學生所熟悉的陶淵明《歸去來辭》、王勃《滕王閣序》等散文,也在台灣學生最為熟悉的篇章之列。台灣國文科教材的白話部分,一部分選自餘光中等有影響力的現當代台灣本土作家作品,而曾被列為禁忌的魯迅和沈從文的作品,現也被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