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政體
法國是典型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的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國家政權帶有鮮明的階級性。
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根據全民公決結果,2000年6月改為5年,之前是7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 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
政黨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簡稱UMP):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為支持希拉克而組成的競選聯盟——總統多數派聯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核心為希拉克原來所屬的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現有黨員21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黨綱是「自由、責任、互助、國家、歐洲」,強調奉行務實、開放的經濟政策,重塑社會市場經濟的理念,推動歐盟建設和東擴,屬中右政黨。主席尼古拉•薩科齊。 (2)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並。現有黨員約13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國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2002年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接連敗北後,黨內派系斗爭日趨激烈,實力受到較大削弱。近年來,利用法國民眾對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滿,在地方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連續擊敗右翼,成功阻止《歐洲憲法條約》通過公投,並煽動社會風潮,政治影響力有所回升。現任第一書記弗朗索瓦·奧朗德(Flançois HOLLANDE)。 (3)法蘭西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kratie Flançais,簡稱UDF):議會第三大黨。前身系由共和黨、民主力量、爭取法蘭西民主人民黨、激進黨等右翼溫和派和中間力量於1978年結成的多黨聯盟。1998年合並成立統一政黨。1993年、1995年和2002年三度和保衛共和聯盟組成右翼聯合政府。2001年,以副主席杜斯特-布拉齊為首的部分黨員加入總統多數派聯盟,即後來的人民運動聯盟。現有黨員約4萬人。對內主張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積極主張加強歐盟建設。現任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lançois BAYLOU)。 其餘政黨主要有: 法國共產黨(Parti Kommuniste Fl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現有黨員13.4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 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成立於1972年10月,前身是被取締的極右組織「新秩序黨」。 右翼:新法蘭西民主聯盟(Nouvelle Union pour la Démokratie Flance)、保衛法蘭西運動(Mouvement pour la Flance)、社會共和論壇(Forum des Républikains Sociaux)、保 衛法蘭西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lance)。 左翼:綠黨(Les Verts)、左翼共和聯盟(Association pour une Gauche Républicaine)、共和與公民運動(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左翼激進黨(Parti Radikal de Gauche)。 中間派:公民運動-共和派(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kain)。 極右:全國共和運動(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kain)。 極左:工人斗爭黨(Lutte Ouvrière)、革命共產主義同盟(Ligue K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勞動黨(Parti des Travailleurs)。
司法機構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類:1、專門法庭(包括兒童法庭、負責處理僱主和職工之間糾紛的勞資調解委員會、審理商人之間或商業公司之間爭端事件的商務法庭和社會保險法庭)。2、民事法院。 3、刑事法院(包括判決輕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決輕罪案件的輕罪法庭、判決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統縱向上又分為四級:初審法庭、大審法庭、上訴法院和終審法院。終審法院是最高一級司法機關,負責受理對35個上訴法院所作判決的上訴。院長居伊·加尼韋(Guy K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訴訟機關,下設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對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後裁決,並充當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顧問。 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各級法院中配備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獨立於法院。檢察官的管理權屬於司法部。最高法院設總檢察長 1人,檢察官若幹人;上訴法院設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幹人;大審法院設檢察官1人,代理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若幹人。
如滿意,請採納,哈哈!!
2. 法國的專制王權在哪個國王時達到頂峰
路易十四(英語: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英語:the Sun King),是法國波旁王朝著名的國王(1643年5月14日— 1715年9月1日在位),兼任巴塞羅那伯爵,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長子,出生於法國聖日耳曼昂萊,王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紅衣主教馬扎然死後他才真正開始親政。他的執政期是歐洲君主專制的典型和榜樣。路易十四因為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計量的戰爭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產。 路易十四在當時被看做一個奇跡,因為他的父母結婚23年沒有子女。他四歲時(1643)就登基做國王了,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代他執政,但此後的18年中紅衣主教馬薩林是法國的真正統治者。直到1661年茹爾·馬扎然死後他才開始親政。他的執政期是歐洲君主專制的典型和榜樣。 對敢於反叛的外省貴族無情鎮壓;同時建造凡爾賽宮,把各地大貴族宣召進宮,侍奉王室。路易十四還向各省派駐「司法、警察和財政監督官」,整頓軍備擴充兵源,引進新式武器和先進技術,並把各省軍隊的調度權控制在中央手裡。在思想上, 要求全體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在經濟上,路易十四將經濟問題交給了柯爾伯,推行重商主義。 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和馬薩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以他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專制王國。 他發動戰爭、在凡爾賽宮舉行豪華的慶祝、資助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來為他自己增光。在他的大臣如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的幫助下他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於他的周圍,以此增強了法王的軍事、財政和機構的力量。對他執政不利的事件有他與教皇之間的不和,他對胡格諾派教徒的迫害以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執政期的後期法國國庫空虛瀕臨破產。 1660年路易與西班牙公主瑪麗-泰蕾茲結婚,1683年瑪麗-泰蕾茲死後他又與地位比他低的曼特農女侯爵弗朗索瓦絲·徳·奧比尼結婚。路易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的都長,他的曾孫路易十五才繼了他的位。 路易十四在位72年,是唯一有準確歷史記錄以來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完全掌握君權的時間有54年,然而,這位君王洗澡卻沒有超過7次。
3. 法國最鼎盛的時期是哪幾個皇帝和皇朝
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因無子嗣,王位由納瓦爾的亨利四世繼承。至此,波旁王朝開始。亨利四世即位後,主動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三十年戰爭,令法國的經濟得以復甦。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寬容政策,使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業者留在法國,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繁榮。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寬容政策,隨著他的駕崩而被終止施行。 其後經過主教大臣黎塞留和馬扎然的整頓,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路易十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力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同時,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長期戰爭,使法國東部邊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法國拿破崙一世統治時期的資產階級軍事專制國家。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憲法》頒布,宣布法國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為帝國皇帝,稱拿破崙一世。這就是歷史上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4. 法國全盛時期是什麼時候
我個人認為,法國的全盛時期是指18世紀的波旁王朝。
直到工業革命之前,帝國之間都主要比拼農業國力,在這種模式下,英國人力和綜合實力其實還不如法國,「法西聯盟」更是歐洲的「巨無霸」。但是時光荏苒,波旁王朝的輝煌早已不在,一個國家只有不斷積極進取,才能屹立於世界。
5. 法國歷代君王及國王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在繼位之初,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民眾的支持,於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順利進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擊敗天主教派領袖馬延公爵,摧毀了天主教聯盟,結束了內斗。1598年,將西班牙干涉軍逐出法國,同年頒布南特敕令,給予新教徒相當大的自主權,結束了宗教戰爭。1609年,亨利四世與英國、荷蘭、義大利結盟,准備再次與西班牙開戰,但一年後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繼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瑪利亞攝政,1614年親政。後與其母發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內戰,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戰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親信律因病死,瑪利亞及其親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權。黎塞留勵精圖治,努力加強王權。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後一個堡壘拉羅舍爾,自此法國新教徒不再擁有軍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敗了太後瑪利亞企圖推翻他的陰謀,迫使太後及反對派首領逃往國外。後黎塞留使法國加入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反對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於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繼黎塞留之後死去,幼子路易繼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歐洲著名帝王,號「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繼位後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攝政。法國繼續參與三十年戰爭,並多有勝利。1648年,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滿首相馬薩林統治的巴黎法官發動了第一次投石黨運動,但不久即與王室妥協。1651年,發生了以大貴族為首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其領袖是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孔代親王。最終迫使安娜罷免馬薩林。但在後來的權力角逐中,孔代喪失了民心,被迫於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馬薩林東山再起。隨後,孔代率西班牙軍攻入法國,戰爭持續到1655年,最後法西議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國。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任命柯貝爾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後法國與荷蘭、西班牙、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法軍屢戰屢勝,獲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離法國。1686年,帝國、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組織大聯盟共同反法,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法軍雖佔有優勢,但在戰後簽訂的和約中獲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國王病死,遺命其外孫即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浦繼位,引起了各國的極大不滿,戰事再起,英國加入反法聯盟,西班牙則支持法國。但由於缺乏良將,法西軍屢敗,西班牙在尼德蘭和義大利的領地喪失殆盡,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國奪走。1713年雙方達成和約,菲利浦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承諾法西永不合並,自此波旁家族進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孫路易繼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為解決財政困難,任用蘇格蘭冒險家約翰建立銀行、公司多家,約翰的金融業曾輝煌一時,但終於三年後失敗,使很多中小市民傾家當產。1726年路易十五親政,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但均遭失敗,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為英國奪走。1768年,從熱那亞購入科西嘉島。1774年死後由其孫路易繼位,此時的法國已是危機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繼位時法國財政問題十分嚴重,所以立刻著手解決,但連續撤換了多位財政大臣,都無法解決問題。又於1778年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了大量經費。1789年,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尋求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 但資產階級提出的條件無法為國王接受,路易十六試圖逮捕其首領人物,但遭到失敗。巴黎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建立了共和國。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出法國,但遭到失敗。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攻下杜伊勒里宮,國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其正在獄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黨人擁立為國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並沒有繼位就死在了監獄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路易遂成為王位繼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聯盟擁立復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幫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復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繼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極端反動,1825年頒布賠償法,要求賠償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的損失,引起全國上下極大不滿。1827年又解散國民自衛軍。1830年頒布敕令五條,妄圖進一步加強專制,巴黎人民隨之發動起義,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繼任為攝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較傾向資產階級,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佔領了安特衛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佔了多處殖民地。1847年,全歐爆發了經濟危機,法國國內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國外。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共計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結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屬於波旁家族,並一直延續至今,這恐怕是當初路易十四沒有想到的。
6. 作為歐洲歷史上統治疆域最廣的王室,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有多大
哈布斯堡家族最早是來自於法國的一支遷徙到德意志的封建統治家族。這個家族的主要分支在奧地利,但是旁系家族眾多,理論上仍然屬於典型的德意志封建家族。這個家族,在歐洲古代史上赫赫有名,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第二長,但是統治區域最廣的封建家族。
可惜這個家族在1918年第1次世界大戰以後,被剝奪了領地的統治權。直到今天,他們就像是一個沉默的過客,不再積極參與與政治有關的東西。而他們的榮耀也只能通過,老一輩哈布斯堡家族族長的葬禮,來重現昔日的輝煌。
7. 法國的政權的更迭
自己想 自己想
8. 法國有王室
實行君主制的國家就有王室或皇室。現在法國實行的是共和制,因此沒有王室或皇室。
目前,實行君主制的發達國家主要有:英國、日本、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
這些國家的君主有的稱國王、有的稱天皇,有的稱大公;有的是好幾個國家共有一個國王,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他們的國王都是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有些國家國家,其國內君主好多個,因此,國家元首就由這些君主輪流做,如馬來西亞,雖然實行的是君主制,但是其國家元首由統治者會議在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丁加奴、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個州的世襲蘇丹中選一個擔任國家元首。
有的國家,明明是君主制,但其國家元首卻稱為總統,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其國家元首構只能在國家的七個酋長國的世襲酋長中產生,目前最大的酋長國阿布扎的酋長擔任阿聯酋的總統,而迪拜的酋長則擔任總理。
還有的君主制國家,其元首不是本國人,而是由其他國家的人輪流擔任,如安道爾大公國,其大公由法國總統和西班牙塞奧-德烏赫爾地方主教同時擔任,也就是只要法國換總統和西班牙的那個地方換主教,他的君主也就跟著換。
9. 西歐封建社會時期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是
在西歐封建社會,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是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從古羅馬帝國晚期成為正統宗教,在日耳曼蠻人入侵後,更是成為世俗政權尋求合法化的精神旗幟。為此,日耳曼封建主們紛紛向教會奉上土地,以求得冊封。在中世紀,歐洲各地均有大批天主教會領土,德意志七大選帝侯中有三個是大主教。義大利還有一塊教皇國。此外教會的幾大騎士團也佔領了大片領土。
歐洲幾大國的國王固然很厲害,但考慮到封建制度的特點,國王直屬領土並不多,比如法國王室卡佩家族的領土一度只佔法國面積的3%。這么算來,教會確實是最大的封建領主。馬丁路德認為,德意志全國都變成了教皇的奶牛。
當然,教會這個封建領主本身也並不是鞏固一體。並非所有的天主教諸侯都聽教皇的,而教皇本身也面臨教皇國的內部矛盾斗爭。法國國王美男子腓力甚至利用教皇國內部斗爭,逮捕了教皇,並在此後60多年將教皇變成自己的傀儡。伴隨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新教崛起,天主教會的領土或被新教諸侯奪取,或獨立成為世俗國家,教會的勢力逐漸崩潰了。
10. 了解法國歷史的進!!!50大洋懸賞!!!
墨洛溫王朝(481-751)
Pharamond ca. 410年-426年
Clodio 426年-447年
墨洛維 447年-458年
希爾德里克一世 458年-481年
克洛維一世 481年-511年
克洛維死後, 王國被他的四個兒子分割:
蘇瓦松王國:
克洛塔爾一世 511年-561年
巴黎:
查理貝爾特一世 561年-567年
奧爾良:
Chlodomer 511年-524年
理姆斯:
Theuderic I 511年-534年
Theudebert I 534-548
Theudebald 548-555
克洛塔爾一世 511年-561年
蘇瓦松的克洛塔爾最終在他兄弟們(及其繼承者)死後掌控了其它三個王國。在他死後,王國又一次被他的四個兒子分割:
蘇瓦松王國: 梅茨
希爾佩里克一世 567年-584年
克洛塔爾二世 584年-629年
巴黎:
查理貝爾特一世 561年-567年
奧爾良:
Guntram 561年-592年
希爾德貝爾特二世, (570-595), 592年-595年
Theuderic II 595年-613年
西日貝爾二世 613年
梅茨:
西日貝爾一世 561年-575年
希爾德貝爾特二世 575年-595年
Theudebert II 595年-612年
Theuderic II 612年-613年
西日貝爾二世 613年
克洛塔爾二世 584年-629年
克洛塔爾二世廢了奧斯特拉西亞的布倫希爾德 和她的後代並且重新組織了王國. 然而,在 623年他為了安撫貴族和保障領土完整,建立了奧斯特拉西亞公國。他的兒子兼繼承者達戈貝爾特一世通過分別在629 和634年指定這個附屬國為 阿基坦公國和奧斯特拉西亞公國繼續了這個舉措
紐斯特里亞&勃艮地: Aquitaine
達戈貝爾特一世 629年-639年
克洛維二世 639年-658年
克洛塔爾三世, (652-673), 658年-673年
Theuderic III 673年
希爾德里克二世 673年-675年
Theuderic III 675年-691年
奧斯特拉西亞:
達戈貝爾特一世 623年-634年
西日貝爾三世 634年-656年
希爾德貝特 656年-661年
克洛塔爾三世 661年-662年
希爾德里克二世 662年-675年
克洛維三世 675年-676年
達戈貝爾特二世 676年-679年
Aquitaine:
查理貝爾特二世 629年-632年
希爾佩里克 632年
Theuderic III 675年-691年
克洛維四世 691年-695年
希爾德貝爾特三世 695年-711年
達戈貝爾特三世 711年-715年
紐斯特里亞&勃艮地:
希爾佩里克二世 715年-721年
奧斯特拉西亞:
希爾佩里克二世 715年-717年
克洛塔爾四世 717-720
希爾佩里克二世 720年-721年
Theuderic IV 720年-737年
空位期 737年-743年
希爾德里克三世 743年-751年
加洛林王朝(752-987)
1. 丕平(矮子)(752-768)
原為法蘭克王國宮相,752年得到教皇支持,廢掉國王「笨人」契爾德里克三世,強迫其進入修道院,被諸侯選為國王。756年率兵攻入義大利,擊敗倫巴底,將所獲土地獻給教皇,形成了教皇國。768年病死,兩個兒子分領其地,查理獲得奧斯達拉西亞、紐斯特利亞、阿基坦北部,卡羅曼獲得勃艮地、普羅旺斯、塞普提美尼亞和阿基坦南部。
2. 查理一世(查理大帝)(768-814)
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在位期間征服薩克森人,奪取義大利,佔領了德國、西班牙、巴爾乾的大片土地,800年被教皇加封為羅馬帝國皇帝。814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3. 路易一世(814-840)
繼承了父親留下的大帝國,卻把大片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幾個兒子,因領土分配問題引起了多場內戰。840年病死,其長子羅泰爾繼位。
4. 羅泰爾一世(840-855)
與其弟路德維格、查理因帝位權力問題發生多場戰爭,戰敗後與諸弟瓜分羅馬帝國,其弟查理(綽號禿頭)獲得帝國的西部領土,即今法國、西班牙部分,西法蘭克王國逐漸演變為法蘭西王國。
5. 查理二世(禿頭)(843-877)
在位期間建立了王國內的封建制度,並長期與騷擾法國海岸的北 放德 人作戰。877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6. 路易二世(結舌者)(877-879)
在位僅兩年,死後兩子瓜分了王國。路易獲得法國北部,卡羅曼獲得勃艮地和阿基坦。
7. 路易三世(879-882)
在位時間也不長,死後其弟卡羅曼繼承了王位。
8. 卡羅曼(882-884)
沒有逃脫與父親和哥哥相同的命運,在位兩年後病死。死後,法國貴族選舉當時的沒有逃脫與父親和哥哥相同的命運,在位兩年後病死。死後,法國貴族選舉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胖子查理為王。
9. 查理(胖子)(884-888)
887年被帝國貴族廢黜,不久病死。法國落入貴族厄德之手。
10. 厄德(888-898)
於892年大敗諾曼人,但不久,法國貴族發動叛亂,於893年選舉路易二世的私生子查理為國王。後查理被厄德擊敗,但厄德還是割讓了一些領土給查理加以安撫。898年厄德病死,查理趁機奪取了法國王位。
11. 查理三世(898-929)
911年,因苦於諾曼人的不斷進攻,將諾曼底地區割讓與諾曼人,並使其皈依了基督教。920年,法國貴族又起叛亂,宣布放棄對查理三世的效忠,於922年推選前國王厄德的女婿羅伯特為王。但羅伯特在923年戰死,其婿盧多爾夫繼之。929年,查理三世病死,盧多爾夫成為法國國王。
12. 盧多爾夫(929-936)
936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13. 路易四世(936-954)
941年貴族發動叛亂,並於945年擊敗路易四世,將其囚禁。但不久羅馬帝國皇帝厄圖攻入法國,路易四世獲釋。954年病死,其子羅泰爾繼位。
14. 羅泰爾二世(954-986)
977年與羅馬帝國皇帝厄圖因爭奪洛林爆發戰爭,後雙方議和,但洛林任屬神聖羅馬帝國。986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15. 路易五世(986-987)
死後無嗣,加洛林王朝結束,共235年。法蘭西公爵卡佩·休被貴族選為國王 ,開創了卡佩王朝,其直系、旁系在法國的統治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
卡佩王朝(直系)(987-1328)
1. 卡佩·休(987-996)
在位期間平定了洛林公爵的叛亂,996年病死,其子羅伯特繼位。
2. 羅伯特二世(虔誠者)(996-1031)
998年,因未向教皇交納結婚費(就是向教皇的賄賂),被迫與表妹柏爾塔離婚。1016年,經十四年戰爭後終於奪得了勃艮地公國。1031年病死,其子亨利繼位。
3. 亨利一世(1031-1060)
在位期間無大作為,1060年病死,其子菲利浦繼位。
4. 菲利浦一世(1060-1108)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蘭。1094,菲利浦一世因離婚之事與教皇鬧翻,被教皇驅逐出教。1108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5. 路易六世(胖子)(1108-1137)
在位期間,為奪回諾曼底與英王亨利一世發生多次戰爭。1136年,促成了其子路易與阿基坦女繼承人埃拉諾的婚事,法王獲得了阿基坦。1137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6. 路易七世(1137-1180)
1147年,參加了十字軍東征。兩年後回國,因聽聞在自己出征期間妻子有不貞的行為,與妻子埃拉諾離婚。1152年,埃拉諾與路易七世離婚,改嫁安茹公爵亨利,並帶來所轄的大片領土作為嫁妝,亨利的勢力大大增加,而法王則丟失了大片領土。1154年,安茹公爵亨利繼承了英國王位,並佔有大半法國領土。路易七世為了削弱英王在法國的勢力,與英國發生多場戰爭。1172年,路易七世誘使英王亨利諸子背叛其父,但不久皆被英王所敗。1180年,路易七世病死,其子菲利浦繼位。
7. 菲利浦二世(1180-1223)
法國歷史上又一位偉大的國王,一生致力於削弱英王在法國的勢力。誘使英王太子理查背叛其父亨利,在理查繼位後,又背棄理查,發兵奪取英在法領土,連續佔領諾曼底、布列塔尼、安茹等地,使金雀花王朝的勢力大大削弱。在位期間還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223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菲利浦二世在位四十餘年,法國王室的直轄土地增加了一倍。
8. 路易八世(1223-1226)
繼承父親遺志,繼續攻擊英王在法領土,至1227年,英王在法國只剩下波爾多和加斯科尼。但在1225年將從英國手中奪回的大片土地賜予王室血親,給法國的王權集中造成了很大障礙。1226年病死,其幼子路易繼位。
9. 路易九世(聖路易)(1226-1270)
極為虔誠的基督教徒,死後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幼年繼位,由母親布隆什攝政,直到1236年方親政。1244年,路易九世與其兄弟三人都加入了十字軍東征,由其母代攝政事。1253年,太後布隆什死,路易九世於是返回法國。1259年,與英王訂約,割讓了一部分土地給英王,而英王放棄對諾曼底、安茹等地的所有權。1267年,再次組織十字軍,三年後在突尼西亞軍中病死,其子菲利浦繼位。
10. 菲利浦三世(勇者)(1270-1285)
在位期間與西班牙發生了多次戰爭,死後其子菲利浦繼位。
11. 菲利浦四世(美男子)(1285-1314)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據說長相十分俊美。在位期間努力加強王權,並力圖遏制英國在法國的勢力。後又入侵佛蘭德爾,引起了長期的戰爭。為了充實國庫,大舉迫害猶太人,1304年,宣布將猶太人財產全部充公,使很多猶太人被殺或流亡國外。因與教皇不合,於1303年逮捕教皇,並將其廢黜。1305年,另立法國人波爾多大主教為教皇,教廷也移至法國南部小城亞威農。1307年,又對法國國內勢力最大的組織聖殿騎士團動手,受牽連的人多達15000餘人,並將包括聖殿騎士團最高首領大宗師在內的多人除以火刑。
聖殿騎士團覆滅後,不僅其貯藏的大 什聘 歸於國王,法國國內的割據勢力也受到沉重打擊。但據傳菲利浦受到了聖殿騎士團大宗師臨死時的詛咒,在大宗師遭受火刑後不久也神秘死去,其長子路易繼位
12. 路易十世(1314-1316)
懦弱無能,體弱多病,幹得唯一一件大事是在1215年允許猶太人回國。死後無嗣,但有一遺腹子。
13. 約翰一世(1316-1316)
路易十世遺腹子,出生後七日死去,法國王位由路易十世之弟菲利浦繼承。
14. 菲利浦五世(1316-1322)
較有能力,但在位時間也不長,死後由其弟查理繼位。
15. 查理四世(1322-1328)
同樣僅在位六年救死去,無子,只有一個女兒,但由法蘭克古老的塞力克律女子不得繼承王位,於是由其堂弟瓦魯阿伯爵菲利浦繼位(菲利浦之父是菲利浦四世的弟弟,受封瓦魯阿伯爵)。至此,卡佩王朝直系絕,共341年,瓦魯阿王朝開始。
瓦魯阿王朝(1328-1589)
1. 菲利浦六世(1328-1350)
由於英王愛德華三世是菲利浦四世的外孫(在歐洲,外孫與孫子的地位是平等的),菲利浦六世是菲利浦四世的侄子,兩人同屬旁系,因此愛德華三世認為自己有權繼承法國王位,從而引起了英法之間長達百年的戰爭。1336年,菲利浦與英國的仇敵荷蘭結盟,並攻入英王在法國的領地加斯科尼,英王愛德華三世遂自稱法王,百年戰爭開始。1340年,法國艦隊在斯拉伊斯大敗,英國控制了海峽。1346年,著名的克雷西之役中,菲利浦六世率領的法軍慘敗給愛德華父子率領的英軍,法國騎士戰死者多達1500人,其中包括法國的盟友波希米亞國王。英軍於此戰中使用火器,為歐洲首次。1347年,英軍乘勢佔領港口加萊,統治該城直到1558年。1350年,菲利浦六世在憤恨中死去,其子約翰繼位。
2. 約翰二世(好人)(1350-1364)
一位有德無能的國王。其繼位後即著手與英國開戰,以報克雷西之仇。1356年,約翰與黑太子愛德華所率英軍戰於波亞迭,但法軍再次慘敗,約翰亦被俘,其子查理遂帶攝國政。1360年,約翰由法國出錢贖回,另選人在英國為質。但兩年後人質逃回法國,約翰二世為表現騎士之守信用的品質,再次前往英國為質,後死於英國,其子查理繼位約翰二世為表現騎士之守信用的品質,再次前往英國為質,後死於英國,其子查理繼位。
3. 查理五世(1364-1380)
頗有能力的國王,誓為祖父和父親報仇。他任用名將,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廣泛採用大炮攻城,收復了大片失地,到他死時,英國在法只剩下加萊、波爾多等少數幾座城市。1380年病死,幼子查理繼位。
4. 查理六世(1380-1422)
典型的敗家子,將父親取得的戰果喪失殆盡(偏偏他在位時間還不短)。在位初期,因年幼,由三位叔叔攝政。1388年親政,重用其弟奧爾良公爵。但四年後,查理六世患了癲癇,其叔勃艮地公爵趁機奪權,與奧爾良公爵形成兩派,斗爭激烈,英王趁機再次進攻法國。1396年,勃艮地公爵之子約翰所率法軍在尼科波利斯之役中慘敗於英軍,法國騎士精銳損失殆盡。1404年,約翰繼承勃艮地公爵。1407年,奧爾良公爵被刺,兩派矛盾更加激烈,在對英態度上,奧爾良派主戰,勃艮地派主和。但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法軍再次慘敗於亨利五世所率法軍,新的奧爾良公爵被俘,英軍乘勢佔領大片法國領土。1419年,勃艮地公爵約翰亦被刺身亡,其子繼位,繼續與英國人合作。1420年,英王亨利五世進入巴黎,在勃艮地派的影響下,查理六世與亨利五世訂約,將女兒嫁於亨利五世,指定亨利五世為王位繼承人,還割讓大片土地給英國。但王太子查理(查理六世的私生子)在奧爾良派的支持下逃到法國南方,建立了小朝廷。1422年,英王亨利五世和法王查理六世先後病死,英王亨利六世繼位,自稱為法國國王,法國王太子查理同時也在梅翁稱王。
5. 查理七世(1322-1461)
一位頗有爭議的國王,因未能營救貞德而倍受指責。但他畢竟結束了百年戰爭,對法國歷史影響重大。繼位之初,無所作為,不久英軍進攻法國重鎮奧爾良,辛得貞德率軍解圍。1429年,查理七世在朗斯正式加冕。1430年,貞德被勃艮地派俘獲,後移交英國,一年後被燒死,在此期間,查理七世沒有採取任何營救措施。但貞德死後,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激勵下,法軍連戰連捷,收復大片失地。1435年,勃艮地公爵與法王議和,法國貴族的內斗結束。1436年,查理七世進入巴黎,並於1438年宣布教皇權力在法國宗教會議之下,從此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管轄。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英國在法國只剩下加萊一個據點。1456年,在查理七世的要求下,羅馬教廷為貞德恢復名譽,承認其為聖女。1461年查理七世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6. 路易十一(1461-1483)
為鞏固王權,與各地貴族多次作戰,採用種種手段,力圖摧毀封建割據勢力,在位期間基本結束了割據局面。並於1477年獲得了勃艮地公爵領地。死後由其子查理繼位。
7. 查理八世(1483-1498)
因年幼,由其姐安利攝政,安利設計使布列塔尼女公爵與查理八世結婚,使法國王室獲得了布列塔尼公爵領地。1491年親政,但不久病死,由其弟路易繼位。
8. 路易十二(1498-1515)
揭開了法國國王與帝國皇帝爭奪義大利的序幕,多次出兵義大利,與教皇、帝國、瑞士等諸國作戰,但最終收獲不大。死後由其侄子兼女婿佛朗索瓦繼位。瑞士等諸國作戰,但最終收獲不大。死後由其侄子兼女婿佛朗索瓦繼位。
9. 佛朗索瓦一世(1515-1547)
一位傳奇式的國王,幾乎終其一生都在與哈布斯堡家族爭奪義大利。1519年,競選帝國皇帝失敗,西班牙國王、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成為帝國皇帝,建立了包括帝國、西班牙、尼德蘭、義大利在內的大帝國。佛朗索瓦不甘失敗,雙方發生了多次戰爭。1525年,法軍在義大利巴費亞大敗,佛朗索瓦被俘,在作出割地允諾和被釋,但回國和立即反悔,與皇帝再次開戰。為了打破哈布斯堡包圍圈,佛朗索瓦不惜與異教徒土耳其合作,共同對付皇帝。戰爭一直持續到1546年,法國最終獲得了義大利西北的少部分土地。1547年,佛朗索瓦一世病死,其子亨利繼位。
10. 亨利二世(1547-1559)
繼承父志,繼續與帝國對抗,但在義大利的進展並不大。在位期間的一件大事是1558年,法軍統帥吉斯公爵奪回加萊,至此英王在法國無任何領地。死後由長子佛朗索瓦繼位。
11. 佛朗索瓦二世(1559-1560)
繼位後,吉斯公爵掌握了大權,但不久佛朗索瓦二世即病死,由幼弟查理繼位。
12. 查理九世(1560-1574)
因年幼,由其母凱瑟琳攝政。不久,法國國內因天主教與新教矛盾爆發了宗教戰爭,天主教一方以吉斯家族為首,新教則團結在納瓦爾的波旁家族周圍。後在王室努力下,雙方議和,新教首領波旁家族的亨利娶法王之妹為妻。但新教首領吉斯公爵和王弟安,雙方議和,新教首領波旁家族的亨利娶法王之妹為妻。但新教首領吉斯公爵和王弟安茹公爵亨利不肯善罷甘休,趁新教首領雲集巴黎參加婚禮之機進行了突然襲擊,巴黎的新教貴族幾乎全部被殺,這就是著名的「聖巴托羅繆大屠殺」,亨利·波旁宣布改宗得以活命。外省也相繼發生了類似的屠殺,新教徒死傷無數。但殘余的新教勢力固守拉羅舍爾港,天主教軍久攻不下,最後不得不再次議和。查理九世生性懦弱,完全受其母擺布,且體弱多病,死後無嗣,由其弟安茹公爵亨利繼位。
13. 亨利三世(1574-1589)
繼位之後,既無法調和新舊兩教矛盾,也無法幫助一方消滅另一方,於是宗教戰爭屢屢爆發。1584年,王弟安茹公爵佛朗索瓦(原阿朗松公爵,亨利三世繼位後改封安茹公爵)病死,瓦魯阿家族男嗣絕,亨利三世的妹夫——新教首領亨利·波旁成為繼承人,這引起了天主教領袖吉斯公爵和西班牙國王的強烈反對,戰爭再度爆發。吉斯公爵在歐洲天主教勢力的支持下,妄圖奪取法國王位。1588年,亨利三世派人刺死了野心勃勃的吉斯公爵,轉而與亨利·波旁合作。1589年,亨利三世也被刺身亡,亨利·波旁繼承了王位,其領地納瓦爾王國也並入法國。瓦魯阿王朝至此結束,共261年。波旁王朝開始,波旁家族也是卡佩家族的支系,其先祖為路易九世的次子羅伯特。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在繼位之初,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民眾的支持,於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順利進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擊敗天主教派領袖馬延公爵,摧毀了天主教聯盟,結束了內斗。1598年,將西班牙干涉軍逐出法國,同年頒布南特敕令,給予新教徒相當大的自主權,結束了宗教戰爭。1609年,亨利四世與英國、荷蘭、義大利結盟,准備再次與西班牙開戰,但一年後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繼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瑪利亞攝政,1614年親政。後與其母發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內戰,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戰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親信律因病死,瑪利亞及其親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權。黎塞留勵精圖治,努力加強王權。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後一個堡壘拉羅舍爾,自此法國新教徒不再擁有軍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敗了太後瑪利亞企圖推翻他的陰謀,迫使太後及反對派首領逃往國外。後黎塞留使法國加入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反對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於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繼黎塞留之後死去,幼子路易繼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歐洲著名帝王,號「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繼位後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攝政。法國繼續參與三十年戰爭,並多有勝利。1648年,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滿首相馬薩林統治的巴黎法官發動了第一次投石黨運動,但不久即與王室妥協。1651年,發生了以大貴族為首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其領袖是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孔代親王。最終迫使安娜罷免馬薩林。但在後來的權力角逐中,孔代喪失了民心,被迫於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馬薩林東山再起。隨後,孔代率西班牙軍攻入法國,戰爭持續到1655年,最後法西議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國。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任命柯貝爾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後法國與荷蘭、西班牙、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法軍屢戰屢勝,獲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離法國。1686年,帝國、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組織大聯盟共同反法,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法軍雖佔有優勢,但在戰後簽訂的和約中獲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國王病死,遺命其外孫即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浦繼位,引起了各國的極大不滿,戰事再起,英國加入反法聯盟,西班牙則支持法國。但由於缺乏良將,法西軍屢敗,西班牙在尼德蘭和義大利的領地喪失殆盡,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國奪走。1713年雙方達成和約,菲利浦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承諾法西永不合並,自此波旁家族進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孫路易繼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為解決財政困難,任用蘇格蘭冒險家約翰建立銀行、公司多家,約翰的金融業曾輝煌一時,但終於三年後失敗,使很多中小市民傾家當產。1726年路易十五親政,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但均遭失敗,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為英國奪走。1768年,從熱那亞購入科西嘉島。1774年死後由其孫路易繼位,此時的法國已是危機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繼位時法國財政問題十分嚴重,所以立刻著手解決,但連續撤換了多位財政大臣,都無法解決問題。又於1778年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了大量經費。1789年,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尋求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 但資產階級提出的條件無法為國王接受,路易十六試圖逮捕其首領人物,但遭到失敗。巴黎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建立了共和國。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出法國,但遭到失敗。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攻下杜伊勒里宮,國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其正在獄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黨人擁立為國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並沒有繼位就死在了監獄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路易遂成為王位繼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聯盟擁立復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幫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復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繼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極端反動,1825年頒布賠償法,要求賠償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的損失,引起全國上下極大不滿。1827年又解散國民自衛軍。1830年頒布敕令五條,妄圖進一步加強專制,巴黎人民隨之發動起義,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繼任為攝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較傾向資產階級,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佔領了安特衛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佔了多處殖民地。1847年,全歐爆發了經濟危機,法國國內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國外。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共計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結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屬於波旁家族,並一直延續至今,這恐怕是當初路易十四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