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德國是如何快速擊敗法國

德國是如何快速擊敗法國

發布時間:2022-07-22 17:03:17

㈠ 為什麼德軍能在二戰前期迅速擊潰波蘭和法國雙方兵力對比如何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兩天後,英國履行了之前答應維護波蘭領土完整的承諾,向德國宣戰。之後法國也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在當時許多歐洲人心目中,波蘭算得上是一個擁有較強實力的國家,即使它無法打敗德軍入侵,但至少也能將德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潭之中。然而令英法兩國政治家都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一個月時間,波蘭就已被徹底擊潰。

在二戰爆發前夕,波蘭的指揮官們仍深信騎兵沖鋒的價值。他們沒有裝甲師,沒有摩托化師,卻一直維持著數量龐大的騎兵部隊。這種軍事思想幾乎落後了整整一個世紀。

另一方面,法國在武器裝備上並不遜於德國,但他們卻無法將其組織成為一個整體。比如法國擁有的坦克數量比德國還要多,但法軍指揮官們卻將坦克當成是步兵的輔助,將坦克分散在密集的步兵之中。這與德軍利用坦克集群作戰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外,無論是波蘭還是法國,陸軍部隊都缺乏空軍的支援,所以使得戰場局面變得更加糟糕。波蘭因缺乏工業基礎,因此無法發展空軍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法國卻是由於陸軍話語權過強,從而限制了空軍的發展。結果等到戰爭爆發時才發現,德國空軍在法國境內如入無人之境。

因此,波蘭被擊潰除了軍事思想落後外,自身實力不足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原因。而法國被擊潰的主要問題則都是出在他們自己身上。明明手裡有一副「好牌」,卻因「牌手」水平太差,結果打成了「爛牌」。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㈡ 一戰中德國對法國的作戰情況是怎樣的 越詳細越好

主要是閃電計劃和施里芬計劃,主要的重點如下: 施里芬計劃的主旨就是在德國陷入戰爭時迅速擊敗法國,使得德國避免陷入與法俄的兩線作戰 詳細介紹: 施里芬的計劃(Schlieffen Plan) 對德國威脅最大的莫過於東面的俄羅斯、西面的法國與海上的老牌強國英國。對於陸軍而言,歐洲戰爭意味著同時與法國和俄國作戰。因此,參謀本部研究的課題便是如何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瓦德西曾經於1887年提出固守西線,集中力量打擊俄羅斯的戰略方案,為俾斯麥所否決。 施利芬在輔佐老毛奇與瓦德西時,便對法國與俄羅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經歷了拿破崙戰爭的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失敗,並失去了盛產鐵礦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其陸軍卻雄風不減,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是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敵人。反觀俄羅斯,雖有600萬常規部隊,但裝備落後,戰略思想仍舊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當德國的克虜伯大炮、毛瑟槍已經馳名世界,德國參謀本部正在著重研究馬克沁機槍的價值時,俄羅斯的士兵不少還以綁了尖刀的木棍作為唯一裝備。同時,俄羅斯廣闊的領土、落後的鐵路網和老化的戰爭動員機制使得俄國的戰爭反應速度大打了折扣。仔細研究了雙方力量對比之後,施利芬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速的優勢,先行擊敗法國,而後回頭集中力量對抗俄羅斯。施利芬判斷,俄羅斯落後的軍事動員體制使得俄國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而在這段時間內,擁有毛奇時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鐵路網,德國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軍事集結並打敗法國。這就是「施利芬計劃」的基本戰略思想,以三個字來概括,就是「時間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軍參謀總長的第一年,施利芬便提出了一份「備忘錄」,被稱為第一號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施利芬採用了軍事學家所罕見的「劇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來歐洲大戰的基本過程,提出了「時間差」的戰略構想與實施方式。之後,施利芬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三號備忘錄,這三份備忘錄,便是「施利芬計劃」的基本雛形。此後,在任期內,施利芬主導進行了對未來戰爭的無數的演習、沙盤演練與討論,對備忘錄進行了反復的修改。1905年12月,施利芬完成了最後一份備忘錄,並於1906年親手交給了繼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利芬計劃」終於成形。 「施利芬計劃」的主要目標自然是法國。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為抵禦德國進攻,從瑞士阿爾卑斯山開始,經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堡壘,僅僅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留有豁口以通法德邊境,並在豁口的兩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施利芬計劃」的中心與重點,便是如何繞過法國漫長而堅固的防禦體系。 「施利芬計劃」基本內容是:將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分為對俄國的東線和對法國的西線。其中,西線部隊79個師,東線部隊則僅有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東西線兵力分配比例大致為1:8。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右翼部隊為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一部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僅僅135英里,也是法國對德防禦體系的重心所在。其餘則部署在長達240公里的的法德邊境線上。西線中的右翼,是德國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國贏得戰爭勝利的靈魂。 按照「施利芬計劃」,一旦戰爭打響,東線德軍部隊以其少數兵力與奧匈帝國軍隊遙相呼應,牽制俄軍,目的在於將俄國限制於東普魯士邊境。於此同時,集結於西線的右翼以凡爾登地區為軸心向西南方向旋轉,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後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繼而向東,從法軍背後包抄其主力。而西線的左翼的任務,便是抵禦法軍主力的攻擊。 「施利芬計劃」要求右翼部隊主力自動員下達後第十二天前打開列日通道,第十九日拿下布魯塞爾,第二十二日進入法國,第三十一日達到提翁維爾――聖康坦一線,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由於判斷俄國軍事力量的充分動員需要6到8周,因此,施利芬計劃中要求德國在這一時間內徹底擊敗法國。 閃電戰可以概括為集中使用俯沖轟炸機、裝甲集群、炮兵等,利用強大的火力和突擊力作戰的一種作戰方式。 詳細介紹: 1、集中使用裝甲部隊——高度集中的強大火力,快速機動能力,還有迅速推進時的強大生存能力都使裝甲部隊遠超過以前歷史上任何一場戰爭中出現過的任何部隊。它使得騎兵顯得完全過時,使步兵在開闊地上顯得萬分無助,除非他們大量裝備有效的反坦克炮。但是反坦克炮正是作為對閃電戰的回應才發展起來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尾才逐漸成熟。德國的坦克部隊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他們被認為是精英部隊而被配以最優秀的士兵和指揮官。德國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戰斗的坦克。除了坦克,機械化步兵能夠與坦克一起推進,為他們提供更好的保護以遠離來自敵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脅。當步兵的戰斗車輛不能得到滿足時,步兵經常會搭乘在坦克上前進。 2、大規模精準的空中支援——空中轟炸的高效准確和毀滅性把炮兵遠遠甩在了後面。同時炮兵也無法跟上坦克的推進速度。所以除了普通的炮兵外,德國軍隊還裝備了大量的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它能夠迅速有效的消滅坦克推進道路上的障礙(如炮兵,防禦工事,步兵集團,橋梁和護衛車隊等)。 傘兵是另一種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夠快速佔領指定目標而不是破壞。在閃電戰中他們的常見任務是搶占重要橋梁,以防止敵人破壞他們,並使坦克能夠不受拖延的快速抵達並通過橋梁。 3、無線電——當法國在1940年時甚至還沒有裝備無線電時,德國就已經在每輛坦克,每架飛機,甚至每個作戰單位上都配備了無線電。這使得德國的指揮官們能夠高效率地掌控他們的部隊,並使得他們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和破壞性。無線電使得德國的閃電戰指揮官們能夠與他們的部隊一起快速推進,並親眼觀察戰場,充分掌握戰場形勢的瞬息萬變從而更好地運用他們的部隊,而不是站在地圖前坐失良機。無線電也讓德國的高級指揮官能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有效地掌控龐大的機動部隊,使大規模的協同作戰和高效率的統一指揮成為可能。 4、靈活性——德國裝甲指揮官不用去死搬命令按照特定的路線行軍。他們高度的機動能力和反應快速的空中支援賦予他們足夠的戰術自由,這使得他們能夠猶如洪水瀉地般選擇抵抗力量最薄弱的路線推進,或者通過他們強大的坦克炮火力和空中支援來打開一條通道。這同樣能夠使他們遭受盡量少的傷亡,從而保持他們高效迅猛的穿插並向更深處推進。 5、主動權和突然性——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快速推進部隊的驚人的速度和力量和對敵領土的狂轟濫炸能夠輕易地使敵人陷於休克狀態。持續的突然襲擊會帶來更大的毀滅性破壞,正如德國人在戰爭中做的那樣。他們快速包圍大規模的敵軍,切斷他們的補給線,使敵軍瓦解和失去鬥志。 6、簡單明了——閃電戰沒有任何復雜晦澀的東西。它是一個簡單的戰術,現代武器的革M——坦克,飛機,無線電,使得它的實行成為可能。正是由於其他武器和戰術的融入,使它有了質的飛躍。也正是因為有了擁有騎士精神的指揮官像古德里安和隆美爾,有了經過嚴格訓練擁有戰斗經驗的士兵,有了出色的武器如四號坦克和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德國才能夠通過閃電戰取得驚人的勝利。 在以後的戰爭中德國終於遇到了棋逢對手的裝甲指揮官,例如巴頓和朱可夫。他們的坦克也在可能是二戰中最好的坦克的蘇聯T-34面前相形見絀。斯圖卡俯沖轟炸機也遇到了超級戰術支援機,像二戰中裝甲防護最佳的伊爾-2對地攻擊機,還有再往後的美英新型的多用途戰斗轟炸機。 7、空中優勢——這個因素處於從屬地位,但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敵人擁有空中優勢,那閃電戰就不可能實行了。就如隆美爾和其他德國指揮官在戰爭後期所面對的局面。 8、後勤——這是另一個關鍵的從屬因素。德國正是由於忽視了這個因素,而最終使部隊陷入癱瘓。德國人善於在相對較小的范圍,較短的時間和良好的天氣條件下發動閃電戰,如入侵波蘭,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但是當1941年他們進攻蘇聯時,蘇聯巨大的縱深,糟糕的道路情況和惡劣的天氣使他們在後勤上的缺陷顯露無遺。由於缺乏足夠的卡車,德國人還在大量使用騾馬作為運輸工具,這使得他們的步兵和補給跟不上坦克的推進速度。運輸機本來也能對部隊的後勤保障起到幫助,但是在對克里特島的空降作戰中德國損失了很多運輸機,後來為避免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整支部隊投降而進行的自負且無益的空投援助的行動中更多的運輸機白白損失。 除了傳統的對行進中的部隊的食物,水和彈葯的補給,坦克還需要大量的燃料和零部件。這個問題隨著戰爭的進展不斷加深,並使德國的裝甲部隊陷入癱瘓。德國後期的坦克,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在技術上非常復雜,比早期的坦克需要更多的燃料。很多重型坦克的損失都是由於機械故障和燃料不足,而非敵人的炮火。所以閃電戰需要的不只是坦克,還需要它們有極高的可靠性,足夠長的行程,並且伴隨有各種輔助卡車。德國忽視了戰爭華麗舞台背後所需要的幕後支持,因此遭受了慘重的懲罰。在戰爭後期蘇聯軍隊改進了他們的後勤補給系統使他們的坦克能夠不停頓地連續推進數百英里,有時甚至能夠在行進中加油,這當然要歸功於他們車輛的技術上可靠和簡潔。

㈢ 二戰時期德軍如何打下法國的

過分相信馬其諾防線 而且對戰爭准備不足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 法國人相信比利時啊 周邊的小國沒這么快崩潰的 就一直悠栽著 真等到德軍進行閃電戰了 法國很快就崩潰了 投降 傀儡政府 這可說是法國的國恥了

㈣ 二戰時,法國為何38天就被德國輕松打敗了嗎

作為西方世界的老大哥之一,法國一直都是歐洲的陸軍強國。在二戰開始之前,雖然法國陸軍已然沒有了拿破崙時期橫掃歐洲大陸的霸氣,但他們仍然擁有300多萬精銳正規軍和不計其數的飛機坦克,軍事實力比德國都要強上一籌,是名義上的歐洲第一陸軍強國。

然而,在二戰初期,強大的法國陸軍卻被德國人打得滿地找牙,僅僅開打38天就只能被迫投降。

繞過馬其諾防線的德軍

三、法國國土面積較小

從古到今,歷史上發生了無數的戰爭,國土龐大的國家始終是保有優勢的。國土面積小的國家,哪怕實力再強,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直接被滅國。而那些國土面積龐大的國家,相對來說,容錯率較高。就算是國力羸弱,也可以厚積薄發,利用遼闊的土地與敵人展開持久地長期斗爭。這就是所謂的「以空間換取時間」。

法國本來就是國土面積比較小的國家,由於一開始就在戰爭策略上出了問題,結果導致了前期的大潰敗。如果法國國土面積夠大,像蘇聯那樣,能夠利用廣闊疆域展開層層阻擊。那麼憑借法國當時的陸軍實力,不說擊敗德國,起碼絕不會那麼快就滅國。

㈤ 二戰中的法國為什麼這么快就被德國打敗

1940年6月22日,法德簽署停戰協議,德國取得了法國戰役的勝利。法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軸心國從身、心雙方面徹底佔領的世界強國。眼看著法國失敗,以英國為首的同盟國同仇敵愾,徹底拋棄了想要和平解決歐洲爭端的幻想,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高潮。

1.法國戰役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悍然入侵波蘭,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幕。9月28日波蘭首都華沙守軍12萬人投降。10月6日,波軍全軍覆沒,德波戰爭結束。這是德軍「閃電戰」的第一次嘗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那以後,德軍在歐洲所向披靡,先後征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國,最終劍指法國。嚴格來說,德軍進攻法國,是與進攻荷蘭、比利時同步進行的。

1940年5月10日,德軍進攻法國和荷蘭、比利時等國家,整個戰役可分為2個階段:一是5月10日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英法等同盟國軍隊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插入盟軍後方,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盟軍,最終催生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歷史事件,僅有34萬盟軍官兵撤回英國本土。二是從6月5日開始德軍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法國政府被迫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6月17日法國新任總理菲利普·貝當發錶停戰宣言,6月22日,與德國簽署不平等的停戰協定。根據協定條款,德國將佔領法國北半部以及法國的大西洋沿岸地區,法國軍隊將被解除武裝並予以遣散,法國將支付德國佔領軍的費用,所有的德國政治難民將交還給德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比利時、荷蘭,英法聯軍投入戰斗,西歐戰役打響。但是素有歐洲大陸第一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成功拖住德軍四年之久的法軍,在二戰中僅支撐了50作天就放棄了抵抗,於1940年6月22日晨,在巴黎郊外貢比涅森林福煦元帥的專車上與德國代表團簽訂了>。根據停戰協定,法國將大半的法國領土,所有大西洋岸的口岸基地,重要的工業和富饒的農業區交給德國佔領,而法國維希政府只保留南部法國與法屬北非的殖民地,由維希法軍進行管理,並不許通敵。

針對法國海軍,協定第八條更是直接規定:法國艦隊除為了保衛法國殖民地利益及維希控制的領土而留置那一部分外,應一律「在指定的港口集中,並在德國或義大利監督下復員或解除武裝。」希特勒之所以沒有直接徵用法國的海軍力量,一方面考慮到法國民眾非常強烈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大片的法屬北非的殖民也需要力量去防守。與其自己派兵,不如讓法國人自己來守。他並不害怕維希法軍投降盟軍,國為他手裡握有重大的砝碼,那就是留給法國人自治的半個法國疆土。根據這條協定,法國海軍——這支世界第四大海軍,主要集中在土倫、阿爾及爾、奧蘭港和卡薩布蘭卡等幾個港口。它的不幸,也由此開始??

這時的法國海軍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尚未施展拳腳,就已經沒有了敵人,也失去了盟友,何去何從的問題困擾著法海軍的靈魂人物達爾朗海軍上將。為了法國的軍艦上還能飄揚法國的軍旗,為了保留法蘭西的半壁江山,也為了法國人最後殘存的尊嚴,他選擇了服從維希政府,駐守法國南部港口及北非殖民地。

而更具有諷刺意味,或者說是希特勒的惡趣味的是,他們停戰協定簽字儀式是在法國小鎮貢比涅的一節火車車廂里進行的。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就是在這節車廂內,德國向協約國投降,希特勒認為德國曾在此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也必須讓法國人嘗到這個滋味。

㈥ 二戰初期,法國為什麼那麼快就被德國擊敗

11 月17 日,盟國最高軍事會議在巴黎開會,通過了「D 計劃」,這個計劃規定萬一德國取道比利時發動進攻,就要法國第一軍團和第九軍團與英國遠征軍馳往比利時,到達在代爾和纓斯兩河沿岸從安特衛普,經魯文、納繆爾和紀韋到梅濟埃爾的主要防線。幾天之前,法國和英國的參謀總部在同比利時總司令部召開的一系列秘密會議中曾得到後者的保證:要加強這條戰線的防禦措施,並在這條戰線上大力抵抗。但比利時還迷戀著中立的幻想,仍舊希望也許可以不必卷人戰爭,因此不願採取更多的措施。英國的參謀長們認為,德國一旦開始進攻,就來不及把盟軍調動得那麼遠,但他們在甘未林將軍的催促下,終於同意了「D 計劃」。 11 月底,盟軍又增加了一項計劃,把亨利·季勞德的第七軍[718]團開到英吉利海峽沿岸,如果荷蘭受到進攻,就在安特衛普以北援助荷蘭。這樣一來,德軍企圖橫掃比利時——或者還有荷蘭——從側面進擊馬奇諾防線的打算,從戰事初期起就會遇到全部英國遠征軍、法軍主力、比利時20 個師和荷蘭10 個師的抵抗,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支在人數上與德軍勢均力敵的軍隊。 為了避免這種正面的沖突,同時為了使急忙挺進到這么遠的英法軍隊陷入圈套,西線倫斯德率領的A 集團軍的參謀長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將軍[原來姓劉文斯基]建議徹底改變「黃色方案」,曼施但因是一個富有天才和謀略的軍階較低的參謀軍官,到了冬天的時候,他終於克服了勃勞希契、哈爾德和其他將領的最初反對,使自己的有膽識的主張上達給希特勒,曼施坦因的建議是:德國的主要矛頭應放在中央,用龐大的裝甲部隊突破阿登森林,然後在色當的北方跨過繆斯河,突入開曠地區,直趨海峽上的阿布維爾。希特勒向來喜歡大膽的甚至輕率的設想,因此他對這個計劃也甚感興趣。倫斯德之所以毫不猶疑地推薦這個計劃,不僅是因為他相信它,而且還因為如果執行這個計劃,他的A 集團軍就可以在進攻時擔任主要任務。由於哈爾德個人討厭曼施坦因,以及在一些比曼施坦因軍階較高的將領們中存在著某種職業上的妒忌,曼施坦因在1 月底被調去指揮1 個步兵軍。盡管如此,他在2 月17 日柏林招待一批新任軍長的宴會上,還是找到機會親自向希特勒陳述了自己的打破正統的觀點。他認為,用一支裝甲部隊突破阿登森林,一定可以出其不意地給盟軍以沉重的打擊,因為他們的將領像大多數德國人一樣,很可能認為這個多山的森林地帶不適於使用坦克。德軍右翼進行佯攻,就可以使英法聯軍慌亂地馳赴比利時,然後,在色當突破法軍的陣地,再沿松姆河北岸直趨英吉利海峽,這樣德軍就可以使英法聯軍的大部和比利時軍落入羅網。

㈦ 德國在二戰中為什麼輕而易舉的就打敗了法國

1、因為法國根本沒有想到德國會對他們發動戰爭,所以根本沒有備戰。

2、所謂的「馬其諾防線」,所謂的「第一陸軍強國」,所謂的「英法聯軍」都是用來嚇唬德國人的。有這三個嚇唬人的工具,他們堅信德軍不會對他們發動攻擊

3、英法想方設法就是把德國這股禍水引向蘇聯,指望蘇德兩國拼個魚死網破,他們好漁翁得利。

4、當年英法實行著名的「綏靖政策」,縱容德國不斷違反一戰後各項國際條約,不斷擴軍備戰。對於德國入侵英法的各個盟國:捷克、波蘭等,都是持縱容態度的。只要德國一步步向蘇聯接近,英法就樂見其成。

5、德軍初期的勝利,就在於突然性,戰術突然,戰略也突然。所有國家都認為蘇德要開戰了,結果,德國進攻西歐。當所有國家都認為德國會進攻英國本土的時候,德國卻向千里之外的蘇聯發動的全面攻擊。

6、正是因為突然性,一切舉動都異於常人,所以所有的國家都沒有防備。法國的悲哀就在於國土太小,沒有迴旋的餘地。蘇聯沒有亡國,就是因為國土面積大,迴旋餘地大。而且斯大林意志無比堅強,法國的領導人樂於享受,很快就投降了 。

㈧ 1940年,德軍是怎麼打垮法國的

簡單來講,德軍吸取了一戰正面強攻的教訓,希特勒採用的曼斯坦因的鐮刀計劃,放棄正面強攻馬奇諾防線,利用裝甲部隊快速機動的特點,攻擊防線薄弱的阿登山區,分兵兩路,一路側面迂迴包抄英法聯軍後面,另一路佔領法國大西洋沿岸。
一戰合圍英法聯軍主力,摧毀了法國抵抗意志,一個月法國投降。

閱讀全文

與德國是如何快速擊敗法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