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解放以來都和哪些國家有過交戰啊
50年代:1950年-1953年抗美援朝〔南朝鮮,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丹麥,義大利,挪威,瑞典〕 60年代: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 1965年-1975年抗美援越作戰〔美國〕 1969年珍寶島自衛反擊戰〔蘇聯〕1969年-1973年援老抗美防空作戰〔美國〕 70年代:1974年西沙自衛反擊戰〔南越〕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 80年代:1984年收復老山、陰山之戰〔越南〕 1988年3.14南沙海戰〔越南〕
希望採納
㈡ 哪個國家和哪個國家開戰。。
廣義的越南戰爭很復雜…… 二戰後包括越南在內的印支半島由法國控制 1945年北方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爭取獨立,與法國交戰,中國秘密支持北方 1949年南方在法國支持下成立「越南國」,北方與南方、法國交戰 1954年法國撤出越南 1955年南方成立「越南共和國」,背後有美國支持,北方與南方交戰 1961年美國軍事介入越南,中國背後支持北方,北方與南方、美國交戰 1975年美國撤出越南,越南由北方統一 1979年中國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與北方傳承的越南交戰
㈢ 法國與哪些國家交好
法國現在是主導歐盟的國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國和歐盟的國家、非洲舊殖民地國家、許多伊斯蘭國家都比較關系好,交惡的沒有。
㈣ 哪些國家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和德國交戰
英國、法國、比利時、美國、蘇俄
㈤ 英國在歷史上 都和哪些國家 交戰過
羅馬帝國,維京人,波斯帝國,美國,荷蘭,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法國,俄國,土耳其,中國、印度,緬甸,西班牙,阿根廷,日本,伊拉克,阿富汗,中東若干國家。
㈥ 法國和哪些國家關系比較好
美國與法國有近似的政治、歷史和文化背景,都稱得上最古老的現代化國家,但也正是這種近似之處讓兩個國家都懷有推廣自己「完美」社會制度的全球抱負,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法國仍然陶醉於自己文雅的文明模式,不屑於美國所代表的現代化、資本主義和猶太主義;而美國則看不起法國對恐怖主義的懦弱態度,更憤怒於法國居然不顧與美國國力上的巨大差距,出來阻礙其全球戰略。美法矛盾對雙方都有傷害,但法國所立足的國內和歐洲基礎還在,而美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失去一個重要盟友的損失要大得多。戰後,法美既能合作,又有爭斗,而法國是西歐國家中唯一長期不畏於同美國直接爭取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盟國。法美最重要的矛盾焦點事件包括美國反對法、英、以發動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提出填補中東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爾主義」;戴高樂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1966年),提出「緩和、理解、合作」、「從大西洋到鳥拉爾的歐洲」的東方政策;法國公開反對美國里根總統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1983年)等,貫穿整個冷戰時期。 二戰後以維護法國大國地位為核心的戴高樂主義始終是法國外交的基本特徵。
㈦ 法國和哪個國家接壤
法國陸界的三面自東北至西南共與八個國家接壤:比利時、盧森堡、 德國、瑞士、義大利、摩納哥、西班牙和安道爾
採納哦
㈧ 20世紀50年代,法國和哪個國家發生過戰爭
這個可以查一下。俺記得好像是在越南,阿爾及利亞打過仗。
㈨ 歷史上法國和英國之間有哪些戰爭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
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
英軍當時是雇傭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兵組成,統一由國王親自指揮;
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
百年戰爭依局勢的轉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 - 1360年)
·第一階段是雙方對佛蘭德斯和基恩的爭奪戰。
在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中,英軍打敗法軍,奪取制海權,以防止法軍入侵。
在1346年8月所發生的克雷西會戰中,英軍佔領了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
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
1356年英國攻取了法國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
因為英軍的橫征暴斂和法國全國的經濟崩潰,使得法國平民發起起義運動。
結果法國被迫於1360年簽訂不平等和約——《布勒丁尼和約》,將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全部割讓予英國。
·第二階段(1360年 - 1400年)
·法王查理五世欲報仇雪恨,奪回英國所佔的地區而發生的。
查理五世重組軍隊以僱傭步兵代替大部份騎兵,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重建艦隊,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中均大敗英軍,至1380年時已將英軍迫退至沿海地帶;
英王為免法國的領地全部丟失,結果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只保有五個港口,分別是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萊及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連接地區。
·第三階段(1415年 - 1429年)
·英國乘法國國內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發生內訌,而農民和市民亦發生起義之際重啟戰端。
在1415年,英軍於阿贊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並隨即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部份地區。
法王查理六世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惟有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等同於承認法國亡國的和約——《特魯瓦和約》,將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第四階段(1429年 - 1453年)
·法國人民因為不堪英軍的壓迫,紛紛組織游擊戰,這給予法軍很大的幫助,達到了牽制英國之效。
在法國聖女貞德的指揮下,法軍於1429年5月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贏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
雖然貞德於英軍處死,但這反而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使法軍作出大反攻。
在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於1441年收復香檳,又於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隨後又於1453年奪回吉耶訥。最後於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由於法國幫助美國,所以英法兩國也有交戰;
·在第二次世界戰爭時期,英國曾向法。西。斯。控制下的法國宣戰
㈩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哪個國家和哪個國家打是在什麼時候
日期:1914年6月—1918年11月
位置: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
結果:協約國獲勝印度洋、中東
死亡(約數):10,000,000人
將士:900萬
平民:700萬
合計:1669萬
發起國家:同盟國、協約國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塞爾維亞王國
·俄羅斯帝國
·法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三國同盟,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
·希臘
·美國
·中國等
同盟國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
·保加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