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歷史上的四位擁有大元帥稱號的分別是誰
法國歷史上有6位大元帥,分別是夏爾·德貢托、萊迪吉耶爾公爵、杜倫尼、維拉爾、薩克斯和蘇爾特。
1、夏爾·德貢托
夏爾·德貢托,比隆公爵(法語:Charles de Gontaut,Duc de Biron;1562年-1602年7月31日),阿爾芒·德貢托之子。
因卓越的戰功而在1594年獲法國元帥銜,是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1595年成為勃艮第統治者,但因為意圖讓勃艮地脫離法國而獨立,1602年以叛亂罪在義大利米蘭被斬首。
2、萊迪吉耶爾公爵
萊迪吉耶爾公爵,弗朗索瓦·德·本內(c de Lesdiguières,François de Bonne;1543年4月1日-1626年9月21日),法國宗教戰爭軍事首領和政治人物。法國騎士統帥(Constable of France)和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
3、杜倫尼
杜倫尼,全稱亨利·德·拉圖爾·奧弗涅,蒂雷納子爵(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Viscount de 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法國著名軍事家,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被譽為路易十四時期法蘭西最鋒利的寶劍。
4、維拉爾
肖德·路易·赫克托爾·德·維拉爾(Claude Louis Hector de Villars,Prince de Martigues,Marquis and Duc de Villars and Vicomte de Melun;年5月8日-1734年6月17日)。
法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名將,軍事統帥。是法國路易十四時期的主要將領之一,也是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在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屢立戰功。
他和奧地利的歐根親王、英國的約翰·丘吉爾,並稱為歐洲18世紀前期最優秀的將領。
5、薩克斯
赫爾曼·莫里斯·薩克斯(法語:Maurice comte de Saxe,德語:Moritz Graf von Sachsen;1696年10月28日 – 1750年11月20日),薩克森人。
是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和情婦奧羅拉·柯尼希斯馬克(Aurora Königsmarck)的私生子。
12歲開始在歐根親王底下服役。13歲授步兵上尉。17歲時就已指揮自己的騎頭團並以要求總戰同名。1719年轉入法軍,任上校團長。
在1733至1736年戰爭中因表現傑出而晉中將,受到法王路易十五信任與賞識。1745年擢升法國元帥,並任駐荷蘭法軍總司令。1747年晉升大元帥,成為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
從1725年到1749年退役,薩克森一直夢想並追求擁有自己的王國,但直到1750年11月去世,這一夢想也未實現。其所著的《夢想》(又譯《我的沉思》)是18世紀的重要軍事理論著作。
6、蘇爾特
尼古拉斯·讓·德迪烏·蘇爾特,達爾馬提亞公爵(Nicolas Jean de Dieu Soult,c de Dalmatie;1769年3月29日-1851年11月26日)。
法國軍事首領和政治人物,綽號鐵手,以作戰英勇和政治投機而聞名。1804年5月19日晉升法蘭西第一帝國元帥,時年35歲。
多次在戰斗中戰勝敵軍,為拿破崙立下赫赫戰功,後為波旁王朝的官員,又被封為大元帥,是法國歷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還擔任過三次法國總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元帥
⑵ 世界各國的最高軍銜分別是什麼,有大元帥嗎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大多不盡相同:大多數國家的軍官分將、校、尉三個等級;部分國家在將官之上還設有元帥,軍銜分帥、將、校、尉四個等級;還有一些國家把准將作為非將非校的特殊軍銜;另有個別國家把准尉當作不同於尉官的單獨一級軍官軍銜.這樣細分一下,各國軍銜最多可以分為帥、將、准將、校、尉、准尉、軍士和兵八個等級。 目前僅有俄羅斯、朝鮮、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蒙古、古巴、英國、法國、印度等十幾個國家設有元帥軍銜。美國於二戰後期正式設立的五星上將銜,等同於盟國的元帥。除朝鮮之外,其他國家的元帥目前都只有一級。不少國家的元帥銜一般只在戰時授予功勛卓著的高級將領,平時很少有人被授予,如美國目前已沒有在世的五星上將;法國的元帥,也是作為榮譽軍銜,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將;印度歷史上也僅有一人榮獲元帥軍銜。還有個別國家,並未正式設元帥銜,但在戰時曾有人被授予元帥軍銜。 世界上共有100多個國家設有將官軍銜。其中,多數國家的將官分為四級。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和一些較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國,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四級;前蘇聯、東歐各國、朝鮮、越南、蒙古、古巴等國的將官一般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不設准將。只有波蘭例外,將官設五級(大、上、中、少、准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既不設大將,也不設准將,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三級。以英國為首的英聯邦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准將既不算將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為將、校之間的一個特殊軍階。因此,這些國家的將官軍銜實際上大多為少將至上將三級。一些中、小國家,將官等級少,有的以中將、少將或准將為最高軍銜。拉美一些小國,如厄瓜多、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的將官只有一級,就叫「將軍」。有些國家將官的銜稱比較特殊,如日本的將官稱「將一」、「將二」、「將補」,通常譯為上將、中將、少將。瑞士高級軍官軍銜分四級;將軍、軍長、師長、旅長,分別相當於別國的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智利陸軍將官設四級,銜稱為上將、四星中將、中將、少將。
⑶ 元帥,大將,國師,國君,宰相,丞相哪個是司令
元帥吧。元帥是一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相當於總司令。大將是軍銜。司令是職務。至於其他的國師國軍什麼的與軍隊沒關系。宰相就是丞相。相當於總理吧。望採納
⑷ 元帥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軍銜和官職是兩碼事,元帥是軍銜。一個師長可能是元帥,國家元首也可能是元帥。
元帥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有的國家還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元帥、海軍元帥和空軍元帥三種;前蘇聯在陸軍中又區分為炮兵元帥、裝甲兵元帥、工程兵元帥、通信兵元帥等。
各國元帥統計
中國: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授勛典禮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毛澤東主席向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毛主席為元帥授銜授勛(1955.9.27)
蘇聯:共有43人獲得「蘇聯元帥」(其中3人是「蘇聯海軍元帥」);
俄羅斯:共1人;
英國:共74人(陸軍34人,海軍21人,空軍19人);
德國:共27人(帝國元帥1人,陸軍19人,海軍2人,空軍5人);
⑸ 求:中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軍銜排列和各軍銜介紹
首先更正樓上的一點錯誤。88年我軍恢復軍銜時最高軍銜有一級上將。但沒有受出,後於94年取消。士官的軍銜經過改革以後也發生了變化。共設一至六級士官
美國軍銜列表
軍銜是軍隊中區分軍階高低的標志。軍銜在軍服著裝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軍軍銜設計精美,製作精良,堪稱軍隊軍銜中的精品。美軍軍銜分為 3類 11 級。軍官軍銜有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美軍上將軍銜一般授予軍兵種最高軍事長官。因為美國國防部長由文職官員擔任,所以國防部長是不授銜的。美軍中等級森嚴,下級必須服從上級,以此保證軍隊管理和作戰的需求。
美國的軍官職務編制軍銜規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軍種參謀長、戰 區司令官為上將;軍種副參謀長、軍長、艦隊司令為中將;師長、航空母艦特混部隊司令為少將;副師長、獨立旅旅長為准將;團長、空軍聯隊長、艦 長為上校 ;營長、艦艇中隊長為中校;副營長、艦艇分隊長為少校;連長為上尉 ;副連長為中尉;排長為少尉。
Major general ------少將
美國陸軍、空軍或海軍中在准將之上中將之下的軍銜
Brigadier General -----准將
美國陸軍、空軍或海軍陸戰隊軍銜,級別高於上校,低於少將
Captain ------------上校; 上尉
上尉美軍陸軍、空軍、或海軍陸戰隊的經過委任授予的軍銜,位居中尉之上少校之下
美軍海軍或海岸警備隊的經過委任授予的軍銜,位居海軍中校之上海軍少將之下
Lieutenant---------------海軍上尉
a first lieutenant-------------[美]陸軍[空軍, 海軍陸戰隊]中尉
a second lieutenant----------[美]陸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少尉;
a lieutenant (of) junior grade-----------[美]海軍中尉
lieutenant colonel------------陸軍中校
lieutenant commander--------海軍少校
lieutenant general----------------陸軍中將, 海軍陸戰隊中將
軍官軍銜有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上將――――― General
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少將―――――Major general
上校―――――Captain
日軍新舊軍銜制比較
1840年,日本從中國鴉片戰爭失利中得到教訓,看到了改良"兵制與兵器"的重要性。
1853年6月,美國軍艦炮擊鹿兒島。第二年,英、美、法、荷聯合艦隊又向下關轟擊。日本蒙受恥辱,決心急起直追,效法歐美,改良兵制。當時日本還處於幕府時期。幕府決定仿照西洋軍隊,組織洋式兵隊3個大隊,包括步、騎、炮兵共計13625人,"井模仿西洋兵制,規定陸海軍將校的階級"。這是日本歷史上最早設立的西歐式軍銜制度。
舊日軍軍銜等級
明治維新以後,天皇根據兵庫縣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議,建立起中央直轄的軍隊,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
大元帥為最高統帥銜,授予天皇。當時的日本憲法規定,"天皇為陸海軍之統帥",全權"定陸海軍之編制及常備兵額,並宣戰講和及宣告戒嚴,凡有重要之軍事,皆親裁之"。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決定廢監軍部,改設元帥府為最高的軍事咨詢機關。元帥府配備元帥若幹人,"由日本天皇就陸海軍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擔任軍事顧問及檢閱陸海軍等任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時止,日本共授元帥31人,其中,陸軍17人,海軍13人。
舊日本陸軍軍銜分為將宮、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計6等16級。佐官相當於校官,准士官相當於准尉,下士官相當於軍士。
按照日本的稱謂,16級次序為: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根據1906年頒布的《海軍軍人之名稱及階級表》,日本海軍的軍銜分為將官、上長官(校官)、士官(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軍士)和卒,計6等18級。下士官以上的等級與陸軍相同,兵的等級比陸軍多兩級,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水兵。
新日軍軍銜等級
1950年,日本重建軍隊,至1954年建成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重建的日軍軍銜分幹部、曹士兩大類。幹部軍銜包括將、佐、尉官3等。將官分為將一、將二、將補。將一相當於上將,將二相當於中將,將補相當於少將。佐官稱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稱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稱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長(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
新日軍1970年增設了准尉,1980年又增設了曹長(即軍士長)。
目前,日軍官兵的軍銜共有6等18級。
日軍上將是最高軍銜,授予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和陸、海、空三軍參謀長;陸軍各軍長、海軍艦隊司令、空軍航空方面隊司令為中將;陸軍師長、海軍隊群司令、空軍戰斗航空團團長為少將;陸軍師參謀長、團長,海軍艦長、空軍戰斗航空團副團長等為上校;陸軍副團長、海軍副艦長、空軍飛行隊長為中校;陸車宮長為少校;陸軍連長、海軍分隊長、空軍中隊長等為上尉;陸軍排長、海軍分隊長、空軍小隊長為中尉和少校。
⑹ 法國元帥的詳細介紹
法國元帥(maréchal de France)是法國的一種軍事頭銜,由腓力二世(Philippe Auguste)為艾伯里克·克列芒(Albéric Clément)所設。它不同於「maréchal」,這個法語詞來源於法蘭克日耳曼語「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maréchal」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法國元帥成為了國王的重要軍事長官,由陸軍統帥(connétable)領導。1624年紅衣主教黎胥留撤銷了陸軍統帥的稱號,法國元帥就成為了陸軍的最高統帥。六位法國元帥被授於法國大元帥(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maréchal général des camps et armées roi,國王陛下麾下大元帥)這一高貴的軍階:比隆公爵、萊迪吉耶爾公爵、蒂雷納、維拉爾、薩克斯和蘇爾特。
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期間,元帥被稱為「帝國元帥」(maréchal d'Empire)。 在波旁王朝復辟時,這稱號回復為法國元帥,到拿破崙三世保持了下來。
在當代法國,元帥是一種軍人的榮譽,不是軍隊的軍階,是為將軍們卓越的成就而贈與他們的。它的標志為7顆星,元帥權杖是一個藍色圓柱與星(以前是法國王室的標記百合花圖案)。
菲利普·貝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因他的將才被授予法國元帥;在他因二戰時叛國被審判和監禁以後,以及在他被剝奪其它職務和頭銜之後,只保留元帥頭銜。
目前法國最後一位被授予元帥的是馬里-皮埃爾·柯尼希,1970年去世,1984年追授;最後一位在世被授予元帥的是阿爾方斯·朱安,1952年晉升,1967年去世。
⑺ 元帥,將軍都是什麼級別呢
元帥是軍隊里最顯赫的頭銜,在中國古代最早是統帥全軍的軍事一哥,到南北朝時期,元帥開始正式成為統領全軍的官職名稱,後來就有些泛濫了,一般作為率軍作戰的主帥,相當於二戰時期的方面軍司令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元帥區分為帝國元帥和軍種元帥兩個級別。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在主要軍事強國里,都取消了元帥軍銜。和平年代,一般不設元帥軍銜,非舉國大戰,一般不授予元帥軍銜,這已經成為各國共識。只有極少數國家還保留著元帥、主帥和次帥等古老軍銜。目前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里唯一的元帥在印度,2002年阿爾瓊辛格被授予印度空軍元帥軍銜。
⑻ 法國歷史上被授予「大元帥」一銜的是哪幾位拜託各位大神
六位法國元帥被授於法國大元帥(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總元帥)(maréchal général des camps et armées roi)這一高貴的軍階。自腓力二世(Philippe Auguste)為艾伯里克·克列芒(Albéric Clément)設立元帥軍銜以來,法國軍隊到現在位置共產生323名元帥。而這三百多名元帥中只有6名元帥榮獲大元帥這一最高榮譽:比隆公爵、萊迪吉耶爾公爵、蒂雷納、維拉爾、薩克斯和蘇爾特。
⑼ 元帥是什麼級別
正國級,具體依據是我國五十年代實施的幹部等級制度。
⑽ 世界各國的軍銜是怎樣的
軍銜產生於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軍銜一詞最早出現於1578年的法文當中,意為「等級的台階,不同頭銜的階梯或職銜的等級」。我國古代從春秋時期就陸續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的稱號,這比西歐國家早了十幾個世紀。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制,與西歐軍銜體制職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獨立,兩者沒有承襲關系。1894年,清朝政府決定依照西歐國家軍隊編練新軍。到1904年建立了新軍的階位、品級,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55實行軍銜制,1966年被取消。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新兵役法規定,恢復實行軍銜制。1988年7月1日,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批准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斷了23年之後,我軍又開始實行新的軍銜制度。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實行軍銜制。各國對軍銜等級的設置,大都採用西歐式軍銜體制。 大元帥 大元帥源於拉丁文「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早大元帥是作為榮譽稱號授予本國或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家成員和國務活動家。 1569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將大元帥稱號授予其弟昂茹公爵。以後,世界各國被授予大元帥軍銜的共約30人。1719年俄國陸軍條令正式規定:大元帥為俄軍最高軍銜。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後,1945年6月22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蘇聯大元帥軍銜,次日將這一軍銜授予斯大林。 元帥 元帥一詞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馬」和「僕人」。據說,最早的時候,元帥是宮廷里管理皇帝馬廄的官。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國家,它是職務名稱,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的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到16世紀,元帥一詞在法國表示最高軍銜,在16世紀下半葉先後授於立有卓著戰功的18名將領以元帥軍銜。現在,元帥銜仍是一些國家的最高軍銜。 將軍 將軍源於拉丁文「總的」、「主要的」。將軍作為軍銜,最先出現在 16世紀的法國。在德國,15世紀人們就用該詞稱呼騎士集團的首領,到16世紀才作為軍銜使用。隨著戰爭規模和軍隊編制的擴大,將軍遂分為若乾等,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准將一般指揮旅,少將指揮師,中將指揮軍,上將指揮集團軍。現在,除少、中、上將銜為世界多數國家所設以外,西方國家一般還設有準將銜。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還設有大將銜。美國在戰時還設有五星上將銜。此銜前蘇聯認為相當於大將,而西方國家則將其同別國的元帥劃為一級。 大校 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級銜稱,始設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此銜。還有的國家稱上校為大校,如現在越南和舊日軍的校官,均分為3等,第一等稱大校,實際是上校。現在世界上設大校銜的只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 上校 上校一詞源於義大利「(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1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見於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軍官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中一般均設有上校銜。除朝鮮和中國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的一級銜稱,一般是團長的編制軍銜。 中校 在17世紀的俄國,中校最初為副團長的職稱,後來成為副團長的銜稱。1713年開始,彼得一世在俄國海軍中設海軍中校銜,對應的職務為二級軍艦艦長。1935年前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級,到1939年才補充設置中校銜。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中多數均設此銜,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 少校 少校一詞源於拉丁文「職位較高的」、「年長的」。400年以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術語傳入德國,開始只作為一定職務的稱呼。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用於軍銜稱謂。18世紀至19世紀,俄國軍隊一度將少校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銜級。現在各國軍銜中均設有少校銜,一般為營長的編制軍銜。 大尉 大尉源於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這個稱號最早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當時一度高於元帥。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連長開始稱為大尉,軍區長官則稱總大尉。目前世界上設有大尉軍銜的有10來個國家。舊日軍尉官中的最高一級銜亦稱大尉,但它不設上尉,故作為上尉看待。現在西方國家亦將前蘇聯等國的大尉譯為上尉,在軍銜對照表裡,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 上尉 上尉一詞源於拉丁文「首領」。早期的連由一個上尉指揮,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詞。該詞由「頭」和「人」兩片語成,即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這在過去一般是首領和司令官的稱呼。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有此銜,一般作為連長的編制軍銜。 中尉 中尉一詞源於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的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軍將擔任副隊長的人稱為中尉。到15世紀末,中尉成為副連長的代稱。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國等國的陸海空軍軍銜。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設有此銜,一般與副連長職務相對應,也有的國家將中尉規定為排長的編制軍銜。 少尉 在古代,法國稱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權的軍官為少尉。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定為法軍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在德國,少尉一詞是1500年前後由法語「代表」一詞演變而來。開始,人們用該詞稱呼某軍事長官的代表和其他公務人員,約18世紀以後,則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尉這一銜級,但也有少數國家例外。如波蘭尉官的最低軍銜是中尉;羅馬尼亞的少尉銜是專為女軍官所設,男軍官的尉官最低一級軍銜為中尉。 准尉 准尉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軍首次將「旗手」稱為准尉。旗手通常是從最勇敢、健壯,並經過戰斗考驗的軍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規軍時,於1712年正式設准尉軍銜。目前世界絕大多數軍隊都設有準尉軍銜,多數作為軍士與軍官之間的過渡,但也有少數國家將准尉列入軍官或軍士范圍。中國於1909年在清軍中設置此銜,時稱「額外軍官」。現在許多國家都很重視准尉的作用,將其分為若乾等,最多的達6等,以解決他們合理報酬和待遇問題。 軍士 軍士一詞源自拉丁語「職員」,常用於軍事人員。法國首先於15世紀把軍士作為軍銜,授於業務熟練的有經驗的士兵。後來這一銜稱傳入德國。1716 年彼得一世將其移植到俄軍,其地位介於班長和司務長之間,使用70多年後,於 1789年廢除。 上士 上士是由德文「野戰」和「差役」兩片語合而成。「差役」一詞是由動詞「不停地運動」演變而來,表示那些為主人跑腿的人。在僱傭軍中,差役是中隊最高長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間人,負責溝通上下聯系。差役分為野戰差役和普通差役兩種。野戰差役由上級指定,而普通差役每月從士兵中推選。 中士 中士源於拉丁語「服務者」。它作為軍銜稱謂,最初於15世紀在法軍中設置,後來在德國和英國軍隊中出現。1716年俄國正規軍中開始增設此銜。以後中士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採用,成為軍隊初級指揮人員的一級銜稱。 下士 下士來源於義大利語「班長」。在俄國1647年的軍隊條令《步兵習武概則與謀略》中,首次提到下士這個稱號,1722年列入《官級表》的第17級。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幟」和「貴族子弟」兩片語合而成。過去貴族為把自己的子弟培養為軍官,從小就將他們送入軍隊。由於他們出生豪門,在軍隊中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權利,即掌旗,因此被稱為「掌旗的貴族子弟」。1806年普軍被拿破崙打敗後廢除了這一稱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定為軍銜中的一級稱號。 上等兵 上等兵一詞源於法語。法軍曾規定,騎士如在戰斗中失去馬匹,則暫歸步兵指揮,執行步兵勤務,但仍保留他們的騎士稱號和薪餉,並免於干粗活。後來把這些免於干粗活的騎士叫上等兵。17世紀初,德國將上等兵作為一級軍銜設置於連隊。上等兵從有經驗而可靠的士兵中選出,負責執行哨兵派班、押解俘虜等較重的任務,有時班長缺勤時,還可代理班長。 二等兵 二等兵一詞是由德語「自由」和「解脫」兩詞演變而來,即「被解脫者」之意。在17世紀的僱傭軍中,一些年紀較大的可靠士兵被免除低級、繁重的勤務,二等兵便是對這些略享優待的士兵的稱呼。1859年,在普魯士炮兵中還曾出現過一等兵的銜稱,位於上等兵與二等兵之間。在二戰中,德國士兵的服役年限長達12年之久,因此,士兵中便需要增加等級層次,於是又增設了三等兵銜,使士兵的軍銜增加到了4等。 列兵1722午1月24日彼得一世頒布的《官級表》在俄軍中首次設置此銜。前蘇聯紅軍1935年實行軍銜制時,始設「紅軍戰士」銜,1940年11月2日改設列兵軍銜,為士兵銜中的最低一等。20世紀50年代中國軍隊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有此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