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楓丹白露宮用的什麼石材

法國楓丹白露宮用的什麼石材

發布時間:2022-07-23 03:51:21

⑴ 法國著名的建築物有哪些

1、楓丹白露宮

楓丹白露宮坐落在法國北部法蘭西島地區賽納-馬恩省的楓丹白露鎮,是法國最大的王宮之一。從12世紀起一直被用作法國國王狩獵的行宮。這里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泉水清冽,難怪深受王室喜愛。楓丹白露宮雖然比不上凡爾賽宮的宏偉、盧浮宮的博大,但卻淡雅大方,給人以靜謐溫馨的感覺。

2、巴黎聖母院

《愛在日落黃昏時》有句台詞是「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這樣一句不可思議的話竟然在前段時間發生了。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無數人都在為這座教堂的遭遇感到傷心。

3、盧浮宮

盧浮宮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就建在塞納河的北岸。原來是法國的王宮,這里曾居住過50位法國的國王和王後。盧浮宮內收藏了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其中以鎮館三寶《米洛的維納斯》、《蒙娜麗莎》和《勝利女神》最為著名。同時,這里也是電影《盧浮魅影》和《達·芬奇密碼》的取景地。

4、香波城堡

香波城堡是盧瓦爾河谷所有城堡中最宏偉也是最大的一個,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盧瓦爾河香波城堡舉世聞名,風景優美宜人,以前是法國國王的行宮。它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絕世佳作,代表了他對夢想的執著和對藝術及奢華的熱愛:巨大的白色城堡精雕細刻,周身共有 365個壁爐。尖塔和鍾樓直沖雲霄,以示永恆。

5、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原來是王室狩獵的地方,但在路易十四開始(1682年)至法國大革命期間,又被用來當作王宮。王宮後面是一個巨大的御花園。宮殿奢華富麗且充滿想像力,是所有到巴黎的人必到的地方。

6、巴黎歌劇院

巴黎歌劇院是全世界最大的表演正歌劇的劇院。歌劇院可以容納2000多名觀眾,每年都會上演許多經典名劇。歌劇院幾乎集合了拿破崙三世之前所有的建築式樣,歌劇院還包括芭蕾舞學校和一座圖書館。並且這里《歌劇魅影》故事的發生地。

⑵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有什麼特點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世俗建築類型增加,在設計方面有許多創新。世俗建築一般圍繞院子布置,有整齊庄嚴的臨街立面。外部造型在古典建築的基礎上,發展出靈活多樣的處理方法,如立面分層,粗石與細石牆面的處理,疊柱的應用,券柱式、雙柱、拱廊、粉刷、隅石、裝飾、山花的變化等,使文藝復興建築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世俗建築的成就集中表現在府邸建築上(見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府邸建築)。 教堂建築利用了世俗建築的成就,並發展了古典傳統,造型更加富麗堂皇。不過,往往由於設計上局限於宗教要求,或是追求過分的誇張,而失去應有的真實性和尺度感。 建築技術 樑柱系統與拱券結構混合應用;大型建築外牆用石材,內部用磚,或者下層用石、上層用磚砌築;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圓頂;穹窿頂採用內外殼和肋骨;這些,都反映出結構和施工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 城市和廣場 城市的改建往往追求庄嚴對稱。典型的例子如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等。文藝復興晚期出現一些理想城市的方案,最有代表性的是V.斯卡莫齊的理想城。廣場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很大的發展。按性質可分為集市活動廣場、紀念性廣場、裝飾性廣場、交通性廣場。按形式分,有長方形廣場、圓形或橢圓形廣場,以及不規則形廣場、復合式廣場等。廣場一般都有一個主題,四周有附屬建築陪襯。早期廣場周圍布置比較自由,空間多封閉,雕像常在廣場一側;後期廣場較嚴整,周圍常用柱廊,空間較開敞,雕像往往放在廣場中央。 園林 從14世紀起,修建園林成了一時的風尚。15世紀時,貴族富商的園林別墅差不多遍布佛羅倫薩和義大利北部各城市。16世紀時,園林藝術發展到了高峰(見義大利園林)。 編輯本段風格特點 法國楓丹白露宮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不過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並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編輯本段代表人物伯魯乃列斯基 伯魯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 </B>從時間和地點上來看,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算是作為文藝復興的開端了。建築師伯魯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在義大利佛羅倫斯所建的大教堂就沒有採用哥特形式,而是看起來很像拜占庭的聖母大教堂,可是卻沒有採用三角帆拱,而是直接將尖拱放在了一個八角形的牆上。而最後看起來很危險的在頂上面的一個小亭子卻起了連接拱的幾個部分並且用自重將他們壓在一起的作用。另外,這個拱頂是一個木結構的頂,而不是羅馬的石或混凝土頂。 而他在Santa Sroce的Franciscan Friary的Closter中,為Pazzi Family所建立的Chapel真正用上了三角帆拱,這次下部的平面是一個正方形,而上是一個三角帆拱加圓拱,失傳幾個世紀的工藝終於復活。從此這種圓頂加上巴西利卡的平面成為了後來幾個世紀內的標准。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 伯魯乃列斯基兼具了一個傳統中世紀工匠的角色,真正作為復興時期建築師代表的,並且真正將文藝復興建築的營造提高到理論高度的是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他的《論建築》於1485年出版。(這里值得一提的是Gutenberg發明了印刷術,使得文化的交流變得更加快速。這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在這本書裡面體現了從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地角度討論了建築的可能性。他提出應該根據歐幾里德的數學原理,在圓形,方形等基本集合體制上進行合乎比例的重新組合以找到建築中美的黃金分割。他在建設Palazzo Rucellai的過程中 使用了各種柱式,而這些柱子都擁有經過精心推敲的比例。而宮殿的頂部也是獨創的深出檐,甚至遮住了屋頂,使得建築的外觀保持完整的方形。 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 伯拉孟特是將這種唯理主義古代精神推向極致的人,他竭盡所能的推敲每一個建築比例,從他的坦比哀多(Tempietto of San Pietro)中你可以看到這種被推敲到近乎完美的比例 。而往後的很多公共,宗教建築,比如聖彼得教堂,巴黎萬神廟,甚至白宮都有布拉芒特的影子。 文藝復興時期規模最宏大的作品可以說是聖彼得教堂,這個教堂的修建歷史超過了一個世紀。而建築師的名單列出來如同一個文藝復興的名人錄。而這個開端或者說骨架,則是由布拉芒特來完成的。而後陸陸續續有Raphael、Peruzzi、Sangallo the Younger、米開朗基羅、Vignola、Della Porta、Fontana和Maderna。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米開朗基羅並不是一個專業的建築師,而是一個偉大的雕塑家。而正因為這一點是他避免的他的同代人過分糾纏於比例之中的弊端而從一個雕塑家獨特的三維視角來提煉建築。他利用各種手法,比如破壞均衡,或者是利用狹長的走道或者柱廊,來達到一種感動人心的建築效果,而對於是否符合嚴格的古典比例卻不是很在意。其中用於聖彼得大教堂的巨柱式便是他將普通柱式拔高幾倍而得到的。而這種對於古典母題的創造性應用將文藝復興引入了後期的手法主義。 帕拉第奧(Palladio) 在維琴察的領袖人物是帕拉第奧。他是一個嚴肅的古典主義者,對於古典主義的蒸餾使得這位大師的作品總是帶有鑽石般的純粹。體現了文藝復興建築的數學美感的精確性和那種對於集中式平面的控制力。而進一步看則可以看見在這種嚴格的美學體系下,作為建築的主體已經被擠入一個很邊緣的角落,建築在他的手中徹底變成了一個概念的載體。 編輯本段傳播北歐文藝復興進一步向著Alpen的北方傳播。這種傳播卻並不是很順利,北方的歐洲文明並沒有能夠直接接觸到古代文明的遺跡,比如雅典衛城或者是羅馬城遺跡,而雖然當時印刷術已經發明,可是印刷品始終只是對於建築的貳維再現,他不可能讓建築師獲得臨場的建築感受,而且當時很多的大師都是由外行轉入的,比如米開朗基羅。而他們對於建築的描述很多是純感受性質的,很難用印刷品來表達。北方的建築師最多隻能依照圖解對於當時流行樣式來一個照樣翻制,至於對於這種文化的理解,又或者對於這種新風格怎麼和當地風格進行妥善的協調,除了一些天才建築師以外就很少能達到了。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也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南方建築進入北方。那就是同時進行的宗教改革。這次改革造成某種程度上的歐洲分裂。不同的教宗之間時有戰爭,而不同的宗教信仰也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理解。有時候對於南方教廷的反對甚至可以影響到對於南方文化的排斥。 遠離古典文化中心和民族自身文脈的產生導致了北方建築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特點,他們通常都不是純粹的文藝復興式樣的,而且也很難找到如同帕拉第奧的那種異常嚴格的比例和對稱關系。不過卻由於北方國家的新教特徵導致世俗建築中多樣化的風格。而一旦這些風格穩定下來以後又重新成為了歷史文脈中的新的母題。這樣北方建築相對南方建築在文藝復興的風格演進中便缺少了明確的斷代史。 編輯本段風行歐洲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影響深遠,在16~18世紀風行歐洲,大多與其本國的建築風格結合起來。 對法國的影響 16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影響下形成法國文藝復興建築。從那時起,法國的建築風格由哥特式向文藝復興式過渡,往往把文藝復興建築的細部裝飾應用在哥特式建築上。當時主要是建造宮殿、府邸和市民房屋等世俗建築。代表作品有:尚堡府邸(1519~1547)、楓丹白露離宮(1528~1540)。尚堡府邸原為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獵庄和離宮,建築平面布局和造型保持中世紀的傳統手法,有角樓、護壕和吊橋;外形的水平劃分和細部線腳處理則是文藝復興式的,屋頂高低參差。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在法國建築中占統治地位的則是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見法國古典主義建築)。 對英國的影響 16世紀中葉,文藝復興建築在英國逐漸確立,建築物出現過渡性風格,既繼承哥特式建築的都鐸傳統,又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細部。中世紀的英國熱衷於建造壯麗的教堂,16世紀下半葉開始注意世俗建築。富商、權貴、紳士們的大型豪華府邸多建在鄉村,有塔樓、山牆、檐部、女兒牆、欄桿和煙囪,牆壁上常常開許多凸窗,窗額是方形。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細部也應用到室內裝飾和傢具陳設上。府邸周圍一般布置形狀規則的大花園,其中有前庭、平台、水池、噴泉、花壇和灌木綠籬,與府邸組成完整和諧的環境。典型例子有哈德威克府邸(1590~1597)、阿許貝大廈(1572)等。 17世紀初,英國為了顯示王權的威嚴,王室在倫敦設計建造龐大的白廳宮,但只建成了大宴會廳(1619~1622)。英國建築師I.瓊斯在設計這座建築物時,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帕拉第奧嚴格的古典建築手法,擺脫了英國中世紀建築的影響。這時期的建築仍然以居住建築佔主要地位,古典柱式和規則的建築立面漸漸代替了伊麗莎白時期自由的過渡性風格。 1640年開始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削弱了王室的專制統治,但在君主立憲的斯圖亞特王朝時,古典建築手法在英國仍佔主導地位,以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為代表作。 18世紀初,為英國新貴族和一部分富商建造府邸成了建築活動的中心。這些新府邸規模宏大,應用嚴格的古典手法,追求森嚴傲岸的風格。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是牛津郡的勃侖罕姆府邸(1704~1720)、約克郡的霍華德府邸(1699~1712)和凱德爾斯頓府邸(1757~1770)。府邸的平面布局多半是正中為主樓,樓內有大廳、沙龍、卧室、餐廳、起居室等。主樓前是一個寬敞的三合院。它的兩側又各有一個很大的院子,一個是馬廄,另一個有廚房和其他服務用房。這種布局方式意在表現新貴族和巨商們的氣派和財富。 對德國的影響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影響下,德國在16世紀下半葉出現文藝復興建築。開始,主要是在哥特式建築上安置一些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構件,或者增添一些這種風格的建築裝飾。典型實例如規模巨大的海得堡宮(1531~1612)和海爾布隆市政廳(1535~1596)。1560年,巴伐利亞公爵阿爾伯蒂五世在慕尼黑重建府邸,有意採用古典風格,其中的文物陳列廳是德國文藝復興建築中的精美作品。 從17世紀開始,義大利建築師陸續從義大利北部把文藝復興建築藝術帶到德國。而德國建築師也開始真正接受文藝復興建築,並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手法。不來梅市政廳1612年改造後的立面可稱代表作。 對西班牙的影響 從15世紀末葉開始,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影響了西班牙建築。那時起,西班牙建築的顯著特點是把文藝復興建築的細部用在哥特式建築上,同時還帶有中世紀統治西班牙的摩爾人的藝術印記。建築造型變化很多,裝飾豐富細膩,幾乎可同銀飾媲美,因而稱為「銀匠式」風格。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是薩拉曼卡的貝殼府邸(1512~1514)和阿爾卡拉·埃納雷斯大學(1537~1553)等。 從16世紀中葉起,西班牙的一些建築師和雕刻家曾到弗蘭德爾和義大利考察,深受古典藝術影響。當時最著名的作品是馬德里郊區的埃斯庫里阿爾宮(1559~1584,見彩圖)。從17世紀中葉起,巴洛克建築在西班牙興起。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築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築,特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而關於文藝復興建築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築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於文藝復興建築時期。另一種看法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後轉為巴洛克建築風格。 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築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築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的性質和延續時間並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築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築,對以後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築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⑶ 誰能幫我找一下法國幾個文化遺產的資料

法國的世界遺產

法國歷史上曾被羅馬帝國統治,公元9世紀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路易十四統治時期(1643-1715)是法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根據最新公布的《世界遺產名錄》,法國共有28項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26項,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1項(與西班牙共同擁有)。

世界文化遺產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 聖米歇爾山位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海岸外2公里的一座小島上,山高約78米。山頂上的修道院建築群始建於公元8世紀初,建築風格朴實無華,是歐洲著名的基督教古跡。其中的大教堂為歐洲哥特式建築中最古老、最傑出的建築之一。聖米歇爾山上還珍藏有數量可觀的名貴書籍,有"書城"之雅號。為方便教徒前來朝拜,1875年在聖米歇爾山與大陸之間修築了一道海堤。
沙特爾大教堂 沙特爾大教堂位於法國北方的沙特爾城,始建於9世紀,是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教堂內有170幅以《聖經》為題材的彩色玻璃窗畫,被認為是13世紀玻璃窗畫中最完美的作品。

凡爾賽宮及其庭園
凡爾賽宮位於巴黎西南12公里處的凡爾賽鎮,由路易十四於1661年下令建造,1710年竣工後成為路易十四的皇宮。凡爾賽宮佔地面積達111萬平方米,其中園林面積約為100萬平方米。宮內有大小宮殿及各類廳、室500餘間。整個建築群集中體現了路易十四所追求的豪華、尊貴和威嚴。凡爾賽宮的庭園,是歐洲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1833年,整修後的凡爾賽宮被辟為國家歷史博物館。

韋澤萊大教堂
位於法國東部勃艮第地區的一座小山上,始建於1120年。該教堂內用棕色和白色拱石砌成的中殿,被認為是羅馬傳統的優美典型。19世紀時,該教堂已破損不堪,後來法國政府花了20多年時間對其進行了修繕。
韋澤爾峽谷岩洞群里的岩畫 韋澤爾峽谷位於法國南部。在長達40公里的峭壁上,有147處岩洞。除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動物化石外,還在25個岩洞里發現了一些史前岩畫。尤其是拉斯科岩洞的岩畫更為奇異,技法或繪或刻,或刻繪兼施;其所表現的打獵場麵包括了約100種動物,形象栩栩如生。韋澤爾岩洞群被公認為迄今發現的最重要的史前人類文化遺址之一,洞內的岩畫是現存的最精彩的舊石器時代的藝術作品。

楓丹白露宮及其園林
位於巴黎東南65公里處的塞納河左岸的楓丹白露森林之中。"楓丹白露"的法文原意是"藍色的泉水",因當地有一眼小泉而得名。楓丹白露宮始建於1137年,最初為國王的狩獵行宮;後經過擴建,成為法國的王宮之一,如拿破崙(1769-1821)就選楓丹白露宮為第一皇宮。楓丹白露宮的建築工程由法國建築師完成,而內部裝飾由義大利藝術家負責,因此融意法兩國風格於一體,形成了建築藝術上著名的"楓丹白露派"。在楓丹白露宮中還有一座中國館,裡面陳列著中國明清時期的繪畫、金玉首飾、牙雕、玉雕等上千件藝術珍品。
亞眠大教堂 位於法國北部的亞眠城,是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始建於1152年。教堂兩側各有一座60多米高的不對稱的塔樓;教堂內有126根精美的石柱和許多色彩斑斕的玻璃窗,猶如一座藝術殿堂。此外,教堂內外還有4000多件木雕和石雕作品,生動地再現了《聖經》中的幾百個故事,被稱為"亞眠聖經"。

奧朗日城的古羅馬劇場和凱旋門
奧朗日城位於法國東南部。該城的大劇場建於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公元前27-前14年),是目前法國境內保存最完好的羅馬帝國時代的大劇場之一,至今仍是演出歌劇和舉辦音樂會的場所。
位於澳朗日城北亞格里帕大道上的凱旋門,是為紀念古羅馬將軍愷撒的戰功而於公元前1世紀建造的。凱旋門上有精美的浮雕,描繪了愷撒率領羅馬軍團戰斗的情景。

豐特奈城的西多會修道院
豐特奈城位於法國東部。豐特奈修道院是歐洲最古老的天主教西多會修道院之一。它坐落在埃戈雷維山谷的深處,始建於公元1119年。

亞克-塞南皇家鹽場遺址
位於法國東北邊境,1779年投產。該鹽場是建築大師克勞德·尼古拉斯·杜勒(1736-1806)的傑作。鹽場的中心是經理樓;廠房圍繞經理樓,呈半圓形。生產時,海水通過400米長的木製管道流進車間,然後用巨大的木桶進行加工。
南錫城的斯坦尼斯拉斯廣場、卡里爾廣場和阿利揚斯廣場 南錫位於法國東北部,是洛林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南錫老城建於公元前11世紀。16世紀又在老城南面建了一座新城。新老城區由一道城牆分隔。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岳丈、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當年被俄軍追捕而亡命法國時,路易十五將洛林地區讓給他統治。1752年,斯坦尼斯瓦夫授意在南錫新老城區的交界處,為路易十五建造一處"國王廣場"(即今日的"斯坦尼斯拉斯"廣場)。該廣場的面積為1300多平方米,顯得豪華壯觀,是18世紀城市建築的傑作之一。南錫城的卡里爾廣場和阿利揚斯廣場,在城市建築史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加爾橋
位於法國南部尼姆市的加爾河上,始建於公元前20年左右,是古羅馬人為解決從50公里以外的尤塞斯向尼姆城供水而建造的水利工程。橋高50米,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輸水渠,下層在中世紀時為人行道。此橋被認為是羅馬帝國初期集水利工程與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典範。

斯特拉斯堡城
斯特拉斯堡位於法國東北部,中世紀時是歐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城中的哥特式大教堂竣工於15世紀,用紅色岩石構築,高142米,教堂內外飾滿精美的雕像,是斯特拉斯堡的象徵。該教堂的龐大的天文鍾設計奇特,人們只要投入一枚法郎硬幣,便有幾個身著古裝的真人般大小的機器人出來敲鍾報時。斯特拉斯堡的古老街區仍舊保持著中世紀的風貌,尤其是多種木結構的民居極富地方特色。1988年,為紀念斯特拉斯堡建城2000周年,法國曾發行一枚斯特拉斯堡城徽郵票。

巴黎:塞納河兩岸地區
塞納河是法國最負盛名的一條河,全長776公里,由東向西注入英吉利海峽。巴黎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在城區中緩緩流過的塞納河。令人嘆為觀止的眾多古典和現代建築,大都集中在長約13公里的塞納河南北兩岸。
古都巴黎是法蘭西文化的發源地,曾為人類文明史寫下過光輝的篇章。1951年,法國為紀念巴黎建城2000周年,發行了一枚巴黎城徽郵票。巴黎擁有許多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跡。埃菲爾鐵塔高320米,是巴黎的象徵。拿破崙於1806年為炫耀武功而建的凱旋門,是世界上形體最大的凱旋門。凱旋門周圍的星形廣場有12條放射狀的大街,其中包括香榭麗舍大街。建於18世紀初的愛麗舍宮坐落在香榭麗舍大街,1879年起成為共和國總統府。宏偉壯麗的盧浮宮原為王宮,18世紀改為國立美術館。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於1977年落成,是一座現代化的藝術博物館。始建於1163年的巴黎聖母院,坐落在塞納河的西岱島上,被雨果譽為"巨大石頭的交響樂"。昔日巴士底獄的所在地,如今矗立起一座紀念碑。SPAN>

世界文化遺產
蘭斯聖母院教堂 位於巴黎東北的蘭斯市,建於13世紀。這座教堂以形體勻稱、裝飾纖巧而著稱,是法國最漂亮的哥特式教堂。由於在法蘭西王國時期(888-1792),國王的加冕儀式常常在蘭斯聖母院教堂舉行,因此該教堂曾被稱為"最高貴的皇家教堂"。此外,蘭斯市的聖雷米修道院和聖安東尼十字宮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布爾日大教堂 位於法國中部,始建於1195年,歷時60多年才完工。它與沙特爾大教堂一樣,是法國第一批哥特式建築,為同種風格建築中的佼佼者。中世紀時,該教堂曾在法國的基督教事務中擁有很大的權力。

阿維尼翁古城區
阿維尼翁城位於法國東南部。13世紀末,羅馬政教各派別之間斗爭激烈,直接威脅到教皇的安全,因此,教皇克雷芒五世於1309年將教廷遷到阿維尼翁城。此後的94年間,這座鮮為人知的小城竟成為歐洲天主教徒們朝拜的聖地。
阿維尼翁的古城牆建於14世紀,全長4300米。城內的聖貝內澤大橋建於12世紀,是歐洲中世紀的傑出建築之一。坐落在羅納河畔的教皇宮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築,始建於1334年,佔地約1.5萬平方米;先後有7位教皇在此居住。教皇宮分舊殿和新殿兩部分。舊殿朴實無華,屬羅馬建築風格;新殿富麗堂皇,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教皇宮現為收藏中世紀藝術品的博物館。

卡爾卡松古城
中世紀的歐洲,常常以某個封建領主的宮殿或城堡為中心,在其周圍修建教堂、廣場、市場和房屋街道等公共設施,形成城市;又因戰事頻繁,城市周圍多建有城牆、護城河、吊橋等防禦設施。位於法國南部的卡爾卡松就是這樣一座典型的中世紀要塞城市,它保存著歐洲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堡。17世紀後,卡爾卡松逐漸荒廢。19世紀重建後,成為旅遊勝地。

法國的"朝聖之路"
中世紀時,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基督教徒,每年從法國(或經過法國),前往西班牙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城朝聖。在法國境內共有4條朝聖的支路它們最終匯合在一個跨越法、西邊境的山口--龍塞斯瓦列斯山口。在法國"朝聖之路"沿途的城鎮,都建有規模不同的教堂,負責接待和照料朝聖者。這一朝聖活動促進了沿途地區宗教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里昂老城
里昂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分為老城和新城。老城位於索恩河的右岸,古時是漁村,15世紀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絲織品產地之一,17世紀曾是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古色古香的老城區,依然呈現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狹窄的街道,彎曲而起伏;大部分民居為紅瓦屋頂,極具特色。建在弗爾布愛爾山頂上的白色的聖母教堂,高281米,是里昂老城具有象徵意義的景觀。1933年,在里昂發掘出一座希臘-羅馬式露天劇場。1957年,法國以這座露天劇場為圖案,發行了1枚"紀念里昂建城2000周年"郵票。

聖埃米里翁小鎮的葡萄園
世界上大部分的葡萄酒產自法國。位於法國西南部的波爾多是法國和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產區之一。而波爾多地區的聖埃米里翁小鎮,因其特有的石灰質土壤,釀造出的紅葡萄酒更是無與倫比。小鎮依山而建,其轄區總面積為78.46平方公里,其中67.5%是葡萄園。此外,小鎮上有18處景點被法國評為有價值的歷史古跡。其中一座完全在石灰岩中鑿成的教堂,是歐洲最大的獨石教堂,其建造歷時3個世紀(公元8~11世紀)。

盧瓦爾河流域:敘利至沙洛訥
盧瓦爾河全長1005公里,是法國最大的河流。它發源於中央高原,在布列塔尼半島注入大西洋。盧瓦爾河流域是法國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兩岸有許多歷史遺跡,最多的是城堡。其中敘利城至沙洛訥城的一段,全長140公里,這一區域的城堡尤其具有典型意義。例如昂布瓦斯城堡,是義大利的建築藝術家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二建造的王宮;布盧瓦城堡,曾是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十分喜愛"的王宮;舍農索城堡和阿宰勒里多城堡也都曾是弗朗西斯一世的王宮。該地區最著名的城堡,當屬尚博爾城堡。1981年,這座城堡曾被單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尚博爾城堡是弗朗西斯一世於1519年下令建造的,整個工程歷時150年,直到路易十四時期才全面竣工。它位於一座面積約870公頃的大花園的中心,主樓高128米,城堡內共有房屋440間。尚博爾城堡被認為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藝術的頂峰。

法國的文化遺產除上述外,還有以下4項:阿爾勒城的古羅馬建築和羅馬式建築;聖薩萬-絮爾-加爾瑭伯教堂;南運河;中世紀商貿城市普羅萬。

世界自然遺產

科西嘉島的吉羅拉塔灣、波爾多灣與康多拉海岸自然保護區
科西嘉島位於法國東南方的地中海中,形似一個挑起拇指的拳頭;面積8720平方公里,是法國最大的海島。吉羅拉塔灣、波爾多灣與康多拉海岸自然保護區,位於科西嘉島的中西部海岸,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2平方公里的海面)。保護區內的地質結構比較復雜,已經歷過兩次明顯的火山活動周期。海岸邊巨大的赤斑岩峭壁和玄武岩石柱,鬼斧神工,頗為壯觀。保護區內生長著豐富的植物,棲息著銀鷗、冠羽鸕鶿、游隼等多種鳥類。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雙重遺產

比利牛斯-珀杜山
比利牛斯山脈是法國與西班牙兩國的界山,是歐洲西南部最大的山脈。山脈呈東西走向,長約435公里,一般寬80~140公里。其中以珀杜山峰(海拔3352米。為中心的方圓306平方公里的地區,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該地區有湖泊、瀑布、裸露的岩層、冰川和峽谷等多種地貌。考古中發現,從舊石器時代起,當地就有人類生活的遺跡。該區域內有亞地中海植被、麻類植被、山區植被、亞高山植被和高山植被等5種植被,生活著熊等野生動物800多種。
西班牙和法國分別於1918年和1967年在各自的轄區內建立了國家公園。法國於1971年為比利牛斯山國家公園發行了郵票。1988年9月,法、西兩國簽訂了共同保護這一地區文化與自然遺存的合作協議。

⑷ 楓丹白露宮

楓丹白露 (FONTAINEBLEAU)

楓丹白露是坐落在森林裡的宮殿, 金秋之際, 紅白相間, 譯名為:楓丹白露「。位於巴黎東南 120 公里的楓丹白露森林是法國最美麗的森林之一, 橡樹、櫪樹、白樺等各種針葉樹密密層層,

宛若一片碩大無比的綠色地毯, 秋季來臨, 樹葉漸漸交換顏色, 紅白相間, 譯名為「楓丹白露」。楓丹白露雖然是按發音譯成的中文名字, 但是和香榭麗舍大街一樣, 是翻譯史上難得的神來之筆。楓丹源於秋色瑟縮, 楓葉紅彤, 白露則指日光奔騰, 露水瑩瑩。名字的氣勢還遠遠不足以描繪真正的楓丹白露。楓丹白露是法國歷史的一個縮影。有人說:「你要啃一本枯燥的法國歷史書, 不如到楓丹白露來走一遭。」

1814 年 4 月 20 日 下午 1 點, 拿破崙稱帝的王朝徹底失敗了, 他被判決到艾勒貝島上軟禁;把他押走的馬車已經在楓丹白露前的白馬廣場上等候。拿破崙從楓丹白露大門馬蹄形石梯的右邊走下來, 慢慢騰騰, 戀戀不舍。拿破崙對站成方陣的禁衛軍說:「我的老衛兵們, 我來向你們說永別了! 繼續為法國效勞吧! 」說著, 拿破崙擁抱了禁衛軍隊長, 親吻了法國國旗 ……拿破崙和衛兵們一起哽咽起來, 熱淚盈眶。

從這一天起楓丹白露白馬廣場, 又叫做永別廣場。

拿破崙後來在艾勒貝島上的回憶錄中寫到:「楓丹白露是真正國王的住宅, 世紀的宮殿;可能它的建築上不算很有特色, 但是計算得很好, 保證了居住使用。」

從建築上講, 楓丹白露內部集中了宮殿、城堡、教堂、迴廊、劇院等等, 外圍集中了廣場、石橋、木橋、噴泉、雕塑、人工湖、人工渠、英國式花園、法國式花園等等;楓丹白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復雜的建築裝飾群體。

從歷史上講, 楓丹白露不斷地修建、重建、擴建、改建, 數一數在裡面住過的法國國王, 就能更清楚地了解這一點。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四世、路易十三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拿破崙一世, 拿破崙三世都在裡面興建出生, 整整八個世紀過去了, 楓丹白露成為中世紀到十九世紀建築全景圖。

就是法國人也難說清哪個部分是屬哪個時代, 哪個國王在哪時出生, 有人用畢生來研究楓丹白露, 研究楓丹白露的書成箱成庫。

弗朗索瓦一世和他的長廊

首先對楓丹白露感興趣的是弗朗索瓦一世(1527-1547)。 曾在義大利米蘭做了十年王的弗朗索瓦一世這時才 20 多歲, 他年輕氣盛, 雄心勃勃。那個時代的義大利正轟轟烈烈地搞文藝復興, 弗朗索瓦一世得以大開眼界, 看到了很多高尚純美的藝術品, 包括:雕塑、繪畫、雄偉豪華的宮殿。

回到法國後, 弗朗索瓦一世不能再過中世紀一樣禁閉保守的生活了, 他急欲享受人間新生活。他把文藝復興思潮的方方面面都引進法國, 給法國世俗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他帶領下國家大力贊助文學和藝術的各個領域, 皇家貴族大興起豪華建築。

弗朗索瓦一世在法國主持興建了許多城堡, 包括:楓丹白露、香波堡, 並開始動工盧浮宮, 他從義大利藝術請來很多藝術家、工匠, 其中最著名的有天才藝術大師, 達?芬奇。

從羅馬復制來很多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塑和達·芬奇的紛紛繪畫, 他們成為法國文藝復興的先軀。楓丹白露是他們搞創作的天堂, 在楓丹白露一個法國畫家追隨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的風格, 創造出楓丹白露風格, 在法國繪畫中被稱為楓丹白露派, 楓丹白露弗朗索瓦一世長廊里的繪畫就體現了楓丹白露手法, 象徵比喻一女人肉體沉蔓、色情而冷淡收斂。

誰都知道弗朗索瓦一世是油畫家, 蒙娜麗莎的第一個收藏者, 所有藝術品他都喜愛他都占邊, 他是法國崇尚藝術的先驅者, 為裝飾楓丹白露內部他到處收集手抄本, 油畫, 雕塑品, 獎牌, 掛毯, 化石等等還有其它好玩新奇的玩意。

楓丹白露還有弗朗索瓦一世收藏的珍貴圖書三千本, 這些圖書向法國學都和外國學都敞開大門。弗朗索瓦一世時期, 楓丹白露主要擴建項目有:弗朗索瓦一世長廊和兩側的宮殿、白馬廣場、榮譽金大門和它前面的吊橋。

拿破崙一世和皇冠宮

法國大革命以後, 拿破崙搬到了楓丹白露(1799-1814)。 楓丹白露雖然沒有遭到大革命後的徹底毀壞, 但是豪華的傢具卻被搬走, 偷竊, 或被砸壞, 幾乎見不到了。拿破崙抓緊時間重新裝修好幾間宮廳, 當時搞內部裝修的工匠多到 800 人。拿破崙把國王廳, 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六住過的宮廳改建成皇冠廳, 還從巴黎搬來不少傢具。拿破崙和皇後約瑟芬則住在弗朗索瓦一世長廊上邊的房間里。現在這些套間統稱為拿破崙一世套間。

⑸ 楓丹白露宮的介紹

楓丹白露宮是法國最大的王宮之一,在法國北部法蘭西島地區賽納——馬恩省的楓丹白露,具體坐標為48°24&#39;7.50N 2°41&#39;57.40E從12世紀起用作法國國王狩獵的行宮。「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由「fontaine belle eau」演變而來,「fontaine belle eau」的法文原義為「美麗的泉水」。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

⑹ 楓丹白露宮的建築介紹

楓丹白露宮的主體建築包括一座主塔、六座王宮、五個不等邊形院落、四座花園。宮內的主要景點有舞廳、會議廳、黛安娜壁畫長廊、瓷器廊、王後沙龍、國王衛隊廳、王後卧室和教皇卧室、國王辦公室、弗郎索瓦一世長廊等等。 1808年,拿破崙將歷代國王的卧室改為皇帝御座廳。宮內有中國館,由拿破崙三世時的歐仁妮皇後主持建造,館內陳列著中國明清時期的古畫、金玉首飾、牙雕、玉雕、景泰藍佛塔等上千件藝術珍品,這些藏品大多來自圓明園,為法軍統帥孟托邦獻給拿破崙三世帝後的戰利品。
楓丹白露宮周圍面積為1.7萬公頃的森林,有橡樹、柏樹、白樺、山毛櫸等樹木。過去是王家打獵、野餐和娛樂的場所。森林內有許多圓形空地,呈星形的林間小路向四面八方散開,縱橫交錯。圓形空地往往建有十字架,其中最著名的是聖·埃朗十字架。
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楓丹白露,原意為「藍色之泉」,在巴黎東南90公里處,周圍有2500公頃的森林,自古這里就是狩獵、避暑的勝地。法王路易六世時期(約公元1137年前後),這里最早開始興建宮殿。經過幾代帝王的不斷擴建,楓丹白露宮日益完善並富麗豪華起來。
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後建立的。興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存放搶自圓明園的文物——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把從圓明園搶劫來的所謂戰利品敬獻給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王後。在二十一世紀初,這里收藏的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也有3萬多件。 走出弗蘭西斯一世畫廊便是黛安娜花園。園以泉名,園內的黛安娜噴泉是亨利四世時代於1602年在著名的黛安娜雕塑位置構築的。為使原大理石雕像免遭侵蝕,雕刻家普里厄又用青銅復制了一件。
黛安娜花園又稱皇後花園或橙園,從16到18世紀花園內散布著花壇和雕塑;橙樹漫園而生,橙香浮動,清風徐來,令人心骨皆清。如今這座花園的形態雖亦可人,但已不復舊貌,其歷史應追述到第一帝國和七月王朝時代。 從白馬庭,泉庭,弗蘭西斯一世黛安娜花園一路走到鍾塔庭。鍾塔庭也稱橢圓型庭,是楓丹白露宮殿群中最庄嚴的部分。當初,喜愛自然的弗蘭西斯一世決定重建楓丹白露時,他眼中路易七世建造的中世紀宮殿無異於殘址敗石,索然枯槁,有損周遭的景緻。因此,他獨保留了古老,凝重的鍾塔,僅在其外觀上稍加修飾,鍾塔庭的其他建築則盡由吉勒-勒布雷東設計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取代。
由鍾塔入口至拱廊的建築,源自1528年開始的第一工期。聖薩蒂南教堂稍後於1545年建成。 舞廳始建於弗蘭西斯一世時期,原先設計為義大利式柱廊,向外敞開,作為教堂和國王房間之間的通道。在原設計中舞廳呈穹形,以使窗戶之間的柱廊的存在更為合理。直至弗蘭西斯一世辭世,舞廳也未完工。
菲利貝·德洛爾姆接過前人的設計又加以修改:他最終完成了塞利奧設計的分格鑲板的天花板以及壁爐,壁爐上飾有兩個薩蒂爾神青銅雕像,這是德洛爾姆根據由普里馬蒂斯從羅馬帶來的塑像仿製的。而普里馬蒂斯本人則負責繪畫和壁畫,這些未完成的作品由阿巴特及其助手創作於1552-1556年間。舞廳的鼎盛時期是在16—17世紀,宮廷宴會和舞會時常在此舉行,國王的座位便設在壁爐前方。 楓丹白露宮建築群由一座封建古堡主塔、六朝國王修建的宮殿、五個不等形院落和四座各具特色的園林組成,由於楓丹白露宮太為廣大,為了便於遊人游覽,楓丹白露博物館辟出兩條旅遊線路供遊人選擇。
法國歷代統治者的行宮,建於弗朗索瓦一世時期。由大批義大利藝術家與設計師共同建造,後又被章破侖改建為文藝復興建築式樣。
楓丹白露意為藍色美泉,固有一股八角形小泉而得名。該地泉水清澈碧透。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在泉邊修建了一座宏偉的、供打獵時休息用的城堡,那就是著名的楓丹白露宮。楓丹白露宮位於170平方公里的森林內,面積0.84平方公里。以文藝復興和法國傳統交融的建築式樣和蒼綠一片的森林而聞名於世。這里主要建築有噴泉、長廊、岩洞、舞廳,其中蒂布雷池位於花園的中央位置。 楓丹白露的宮殿建築分成兒個庭院,從西到東有白馬院,長152米,寬112米。正門朝東,門前有一巨大馬足形台階。院子北面是帶頂樓的弗朗索瓦一世配殿,南端為路易十五配殿。源泉院南有鯉魚池,北有弗朗索瓦一世長廊。東配殿亦系加夫列爾所建,樓外有雙排台階。橢圓院保存有路易紀念塔,東面是多分門,與之相對的是赫梅斯廊。王子院位於北側,四周是亨利四世和路易十王時期的建築物。
細木護壁、石膏浮雕和壁畫相結合的裝飾藝術,形成了楓丹白露的獨特風格。 從1528年弗朗索瓦一世起,亨利二世、路易十六和拿破崙等歷代君主都是根據各自的需要和愛好,不斷加以改建和擴建,使之日臻豪華富麗。1808年拿破崙革命時期,建造了金碧輝煌、富麗華貴的御座廳,廳內整個牆壁和天花板用黃、紅、綠色調的金葉粉飾,地板用畫毯覆蓋,吊燈晶瑩奪目,其裝飾可謂集數百年之大成。它那設計活潑的美術式樣,對歐洲各地建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後,周圍的宮殿和園林雖然改造為英國風格,但它美麗的風姿仍悠然長在。
楓丹白露宮亦可稱為18世紀室內裝飾博物館。1548年所建的舞廳是宮內最大而且最漂亮的舞廳,長30米,寬10米,用50幅油畫和8組壁畫裝飾,異常 華麗。其中,蒂亞娜長廊里有描述法國歷史的壁畫25幅(現存9 幅)。另外,還有滿牆的藍色、玫瑰色彩畫的會議廳和鑲嵌128隻細瓷畫碟的碟子廊等。弗朗索瓦一世在此還珍藏了大量珠寶、雕塑、名畫。其中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拉斐爾的《岩石邊的處女》等名家名作,這些作品都成為法國的國寶。
這座宮殿雖然比不上凡爾賽宮的宏偉,盧浮宮的廣袤,但卻淡雅大方,給人以靜謐溫馨的感覺。從建築藝術上看,楓丹白露可以說是法國古典建築的傑作之一。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都在這里留下了痕跡,其中弗朗索瓦一世和亨利四世兩朝建樹最多。弗朗索瓦一世在義大利征戰時,被文藝復興藝術所傾倒,請來一批藝術家和能工巧匠。除法國建築師外,義大利的藝術家們也參與建造。義大利藝術家們從事的內部裝修更令人贊嘆。
其中以義大利著名畫家弗朗西斯科·普利瑪蒂喬為首的藝術家們,形成了著名的楓丹白露畫派,這個畫派實際上是法意兩國藝術交融的結晶。17世紀初,波旁王朝時又形成了第二期楓丹白露畫派。
楓丹白露宮在歷史上還是與許多法國政治大事有著密切關聯的地方。1685年路易十四在這里撤消了南特勒令,激起了胡格諾教徒的猛烈反抗;1812年——1814年羅馬教皇被拿破崙囚禁於此;拿破崙於1814年在此被迫簽字退位。

⑺ 楓丹白露宮漫長的修建歷史是怎樣的

根據法國文獻記載,楓丹白露宮的歷史可追溯自12世紀的卡佩王朝,當時的君王路易六世因喜愛狩獵,於是在此修築了一個城堡。1169年,路易七世在具父所建的城堡中增建了一座禮拜堂,成為楓丹白露宮擴建的開端。1259年,路易九世繼續著前任帝王的擴建工作,還在此地為三一教派的僧侶們修建大修道院。自此開始,法國皇室便時常光臨楓丹白露宮,在附近的森林中狩獵。為了解決休息住宿問題,皇室在林中增建了許多度假小屋這為楓丹白露宮打造出了雛形。

14世紀時,查理六世的王妃——伊莎菠積極修建楓丹白露宮,又增建了一座有名的「橢圓形廣場」;1429年,伊莎菠的兒子查理七世因為得到聖女貞德的協助,在蘭姆斯人教堂正式加冕為法國皇帝。查理七世自幼與生母伊莎菠不合,所以對自己母親大力修建的楓丹白露宮一直存有嫌隙之心,他幾乎不去那裡,任其荒蕪。

路易十四即位後,沉寂多年的楓丹白露宮重新得到重視,並成為路易十四建設凡爾賽宮的範本,法國文藝復興風格建築聚集之地。當然這還要歸功於在此之前另一位法國皇帝佛朗索瓦一世對楓丹白露宮的大規模整建。佛朗索瓦一世非常喜愛楓丹白露附近的森林,並且認為,要想彰顯自己作為帝王的權威,除了對外拓展軍事力量外,還要在國內建造豪華的宮殿以顯示國力的強大。另外,弗朗索瓦一世遠征義大利時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很深。回國後,他丹始大規模整修楓丹白露宮,以此作為其實現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巨作的開端。出生於巴黎的文藝復興派建築家布雷頓首先受到佛朗索瓦一世的任命。他將楓丹白露宮殘余的中世紀建築全部加以整建。除了拆除舊有宮殿,興建行宮新建築外,布雷頓秉承傳統與當代風格相結合的理念,設計出新穎典雅的楓丹白露宮。1531年,他還在宮殿中增建了一條堪稱傑作的佛朗索瓦一世迴廊,並將原來一處修道院舊址改建為兩層式樓房建築物,並添加了一個環繞在這個建築物四周的白馬廣場。為了讓宮殿內景能與華麗典雅的外觀風格趨於一致,1530年,他聘請了佛羅倫薩的知名畫家高凡尼·貝蒂斯塔·羅蘇負責宮殿內部裝潢。1532年,羅蘇又邀請了一大批藝術家共同進行此工程,這批各有專長的藝術家以雕塑或壁畫繪畫的形式,為楓丹白露宮留下許多具有濃郁文藝復興風格的藝術極品。後來以這群藝術家為核心,發展出所謂的「第一楓丹白露派」,為世界藝術史留下無數精彩之作。

除了佛朗索瓦一世之外,亨利四世也是楓丹白露宮建築歷史上值得提的重要人物。這位1589年即位的國王為了整修楓丹白露宮,投入了龐大的修築經費,並聘請當時一流的建築師與藝術家,為他的整修工程進行嚴整的規劃。整修之後的楓丹白露宮規模比以前更富麗堂皇、氣派非凡。整修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將橢圓形廣場的一部分重整為今天的白馬廣場,再把佛朗索瓦一世迴廊設計為這兩座廣場的聯絡通道。幽靜雅緻的黛安娜庭園建於迴廊北邊,幾經戰亂仍保持著原貌的鯉魚池則建於迴廊南邊的噴泉廣場內。另外,亨利四世還在橢圓形廣場緊鄰皇太子廣場的側面,添建了一排廳室,作為行政辦公之處。至此,楓丹白露宮的規模與格局基本成形。司佛朗索瓦一世的做法一樣,進行宮殿內部的裝潢施工時,亨利四世從法國各地聘請了許多著名的畫家及雕刻家前來創作。這些各有所長的藝術家們,讓宮殿內外氣勢變得更為宏大。後來他們還形成了「第二楓丹白露派」。楓丹白露宮耀眼奪目的光彩持續了30多年,直到路易十四興建了凡爾賽宮,它才變為法國皇室的次要宮殿。

亨利四世之後的法國皇室,沒有為楓丹白露宮添加更出色的建築。而在路易十六時期,則對楓丹白露宮進行了不恰當的修建,原有建築的整體性一度被破壞。法國大革命時期,楓丹白露宮遭到一定程度的損毀,宮殿中收藏的珍奇寶物、名貴傢具全都被掠奪一空。拿破崙即位後,在此地大興土木,楓丹白露宮才得以重現昔日光彩。拿破崙進行改建整修工程時表現出極為保守的作風,保留了楓丹白露宮外觀上的原始風格。拿破崙改建時增添的較為重要的建築包括改建自白馬廣場的閱兵場,皇後約瑟芬親自設計的英式庭園,還增建了俯瞰黛安娜庭園的迴廊建築。此外,拿破崙為居住之便對亨利四世的起居間、會議室等廳室做了許多修改,以符合其個人所需。1814年,拿破崙在「君王之屋」的書房裡簽下了退位書,也為其傳奇的一生畫上了句號。隨著拿破崙的退位,楓丹白露宮終於在法國歷史舞台上隱退了。雖然如此,這座活躍了600多年的宮殿,卻也因為其壯觀而多元化的建築風格以及數目巨大的無價藝術珍品,成為法國境內無可替代的,集文化、藝術與歷史價值於一身的遺產重地。

⑻ 楓丹白露宮不凡的建築風格是怎樣的

楓丹白露宮的興建雖可追溯至12世紀,但真正讓楓丹白露宮由城堡格局轉變為宮殿規模的時間,應從佛朗索瓦一世當政、遠征義大利期間算起。嚴格說,佛朗索瓦一世對於文藝復興建築理念的認識其實還很膚淺和不定,真正實現其理想者是來自巴黎的建築師布雷頓。這位在當時被視為文藝復興派的建築家,成功地將新舊藝術理念進行了融合。他把楓丹白露宮作為實現自己理論的基地,賦予原本已被破壞殆盡的楓丹白露宮以新的生命,更為文藝復興式建築提供了最具體的示範。

這座模仿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傑作,無論是宮內華麗典雅的「黃金門」正門,氣勢雄偉的白馬廣場,或是可連接橢圓形廣場與修道院的佛朗索瓦一世迴廊,其精緻獨特的設計不但呈現出鮮明的文藝復興風格,也保存了中世紀的法國傳統風格,加上後來接手整修的義大利藝術家普瑞馬帝克又花費了一年的時間,為其增添了許多耀眼的裝飾,更令這座宮殿輝煌無比。文藝復興風格除了在宮殿外觀上有著顯著的影響,其內景裝潢上更是令人嘆為觀止,百年歷史重溫,楓丹白露宮也歷經了一代又一代的改建,除了作為彰顯帝王權威的建築,最引人流連忘返的是那些充滿文藝復興風格的藝術精品。

⑼ 楓丹白露宮有哪些特色

位於巴黎西南方約60千米處的楓丹白露宮,土地十分遼闊,在凡爾賽宮尚未興建完成之前,它隨著歷代帝王的即位,歷經了600多年興盛與衰落相互交替的歲月。自從路易六世在此修建城堡開始,楓丹白露宮的規模便逐漸擴張。宮中建築包括佛朗索瓦一世所建的迴廊、白馬廣場、舞會廳;亨利四世所增建的黛安娜庭園以及噴泉廣場;拿破崙入主於此,還修建了閱兵場與英式庭園。這些建築不但形成了楓丹白露宮特有的建築風格,記錄下當時文化藝術與流行趨勢,也使楓丹白露宮成為法國文藝復興藝術創作的具體代表。由於這座宮殿靠近「白露泉」(Fontaine音譯為「楓丹」),而這里的泉水「美麗之泉」(belle-eau)又極著名,經人口耳相傳,反將該字轉音為「白露」(bleau),兩字相疊後,便成為「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宮殿之名的由來。

⑽ 楓丹白露宮的介紹與歷史

楓丹白露宮是法國最大的王宮之一,在法國北部法蘭西島地區賽納-馬恩省的楓丹白露,具體坐標為48°24'7.50"N 2°41'57.40"E從12世紀起用作法國國王狩獵的行宮。「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由「fontaine belle eau」演變而來,「fontaine belle eau」的法文原義為「美麗的泉水」。楓丹白露風景綺麗,森林茂盛,古跡眾多,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最美的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畫廊。室內有眾多的寓意畫、水果裝飾品、花環綵帶和豐富的石膏花飾、雕塑品,是帶義大利風格的法國文藝復興藝術的典範。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這座16世紀的宮殿,直到19世紀它的修繕擴建都未停止過,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都在這里留下了痕跡,眾多著名的建築家和藝術家參與了這座法國歷代帝王行宮的建設。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下令在此修建城堡,後經歷代君王的改建、擴建、裝飾和修繕,使楓丹白露宮成為一座富麗堂皇的行宮。在1530年左右,弗朗索瓦一世想造就一個「新羅馬」,便決定將行苑擴建為大宮殿,由兩位義大利大師畫家羅索和普里馬蒂喬主持內部裝飾,還有法國畫家古尚、卡隆及雕塑家古戎等人參與設計。面貌一新的宮殿被巨大開闊的庭院所環繞。富有義大利建築的韻味,把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和法國傳統藝術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這種風格被稱為「楓丹白露派」。
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和拿破崙等法國帝王都曾在此居住過。有的國王在此長住,有的僅把它作為打獵的行宮。王室的婚喪大典也常在這里舉行。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七世都曾下榻於此。
由於17世紀以後法國王室居住於凡爾賽宮,法國大革命前楓丹白露宮已趨破敗。大革命期間宮內傢具陳設全被變賣,以籌措政府經費。拿破崙稱帝後,選擇以楓丹白露宮作為自己的帝制紀念物,對其加以修復。1812年至1814年,羅馬教皇庇護七世被拿破崙囚禁在這里。1814年,拿破崙被迫在這里簽字讓位,並對其近衛軍團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演說。1945年~1965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總部設於此,楓丹白露宮牆外至今還殘留有「NATO」的標記。

閱讀全文

與法國楓丹白露宮用的什麼石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