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四位法國歷史上的帝王,哪兩位差點就把歐洲統一了
在世界歷史上,要說哪個國家最奇葩,估計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義大利和法國,至於這兩個國家誰更奇葩,估計還是法國要略勝一籌。在歷史上,法國強盛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還三度成為歐洲霸主;而現在這里就來盤點下,歷史上帶領法國走向強大的四位帝王。
TOP、1 克洛維一世
歷史上的法國,還真的強大過,尤其是在查理曼大帝和拿破崙統治時期,幾乎算是統治了整個歐洲;而路易十四在位時期,雖然軍事上沒有查理曼大帝和拿破崙時期強大,但也是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可惜在拿破崙之後,法國的戰鬥力迅速下滑,最典型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堅持了僅僅一個多月就投降了……
『貳』 法國有名的國王是誰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蘭西王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使法語成為整整兩個世紀里整個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使自己成為法國史上最偉大、也是世界史上執政最長久的君主之一,與康熙同時代的西方大帝,時人尊稱「太陽王」。
『叄』 法國的著名帝王和總統都有誰啊
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Louis Χ Ⅵ,1754~1793),法國國王(1774~1792)。路易十五之孫。路易十六性格優柔寡斷,即位後多次更換首相和部長,任由內閣內訌,從激進的改革到保守的節儉措施,政策變化無常。路易十六無心朝政,經常來到自己的五金作坊里,與各式各樣的鎖為伍,路易十六制鎖的技術很高,且極富創意,幾乎每一把都是一件藝術品,他的成就有點類似中國的明熹宗朱由校,天才皇帝不補天。他高薪聘請著名的銅匠加曼,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他的寢宮。18世紀80年代法國陷入財政危機後,更經常借打獵等活動逃避復雜的國事。
路易十六大事年表
1765年其父死被立為王儲。擅長拉丁語和英語,對歷史地理知識頗有興趣。
1774年即位。大權受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左右。時法國專制制度陷入嚴重危機,宮廷大臣互相爭權,社會矛盾尖銳,國庫空虛,債台高築。曾先後任用杜爾哥、內克等為財政總監,實行財政改革,均遭失敗。
1787年接受財政總監卡洛納建議,召開「顯貴會議」,試圖向特權等級征稅,遭貴族抵制而失敗。
1789年5月被迫召開中止175年之久的三級會議,因頑固維護教士、貴族的封建特權,與第三等級形成嚴重對立。7月11日解除受第三等級擁護的改革派財政總監內克職務,並暗中調集軍隊,企圖驅散制憲議會,終於激發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王後瑪麗·安東尼特和王室親信多次勸說路易十六逃往外省避難。路易起先拒絕離開,等待革命自行滅亡。但局勢的發展使他改變了主意。
1789年10月6日,若乾巴黎婦女和數千名國民衛隊士兵闖入凡爾賽宮,要求國王遷入巴黎居住。他們與衛兵發生小規模沖突,幾名衛兵被殺死。王後一度衣冠不整地帶著孩子躲避。當晚路易十六一家被迫搬入巴黎蒂伊爾里宮(Tuileries Palace),行動自由受到了極大限制。拉法耶特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和米拉波(Honoré Mirabeau)都勸說路易十六採取妥協立場,推行君主立憲制。路易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支持制憲會議,順從地簽署了大部分法令。
1790年7月14日攻陷巴士底獄周年紀念活動中公開宣誓將維護憲法。絕大多數法國民眾相信他誠意支持革命,對他衷心愛戴,將他視為法國人民的國王。
1790年11月27日制憲會議通過法令,要求教士宣誓效忠國家、法律和國王,引起法國天主教會危機,很多忠於羅馬教皇的教士拒絕宣誓。
1791年2月28日,有謠言稱國王處境危險,數百名年輕貴族前往王宮保護,與守衛王宮的國民衛隊發生沖突,一些貴族遭到毆打和侮辱,令路易大為憤怒。
1791年4月18日,路易十六企圖前往巴黎近郊的一座城堡,以便與拒絕宣誓的教士慶祝復活節,但在蒂伊爾里宮門口被大群市民包圍,最終未能離開。此事之後,路易十六堅定了出逃的決心。
1791年6月20日深夜,王室成員化裝後逐一悄悄穿過隱秘的通道溜出王宮。但拉法耶特和當時的巴黎市長巴伊(Jean-Sylvain Bailly)意外來到王宮找路易十六談話,使國王不得不推遲離開。費爾森將他們送上准備好的馬車,在巴黎郊區的邦迪(Bondy)離開了他們。此時他們已比原計劃推遲了兩個小時。國王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即日後的路易十八)也在當晚輕裝出逃,成功逃入布魯塞爾。國王一行人離開巴黎後十分興奮,而起初行程也比較順利。一路上,路易十六並不費心隱藏,甚至多次下車與附近鄉民交談。到達聖默努爾德(Sainte-Menehould)之前已數次有人認出國王,但震驚疑慮之餘都沒有作出反應。然而,馬車到達馬恩河畔沙隆(Châlons-en-Champagne)時已落後原計劃三個小時,原定在城外迎接國王的騎兵與當地農民發生沖突,又懷疑國王未能成功逃離巴黎,已經基本撤離。一行人傍晚來到了聖默努爾德的驛站,站長德魯埃(Jean-Baptiste Drouet)也認出了國王,並在馬車離開後通報了市議會,後者派德魯埃追趕國王。德魯埃搶在國王前面到達了距蒙梅迪三四十英里處的瓦雷納(Varennes),傳達了這個驚人的消息。瓦雷納敲響了警鍾,攔住了國王一行人。起初,代理市長答應幫助承認了自己身份的國王離開,但市議會討論後決定拖延時間,下令國民衛隊嚴陣以待,並向附近城鎮求援。布耶手下的騎兵隨後趕到,但無法救出國王。
1791年6月21日早晨,國王出逃的消息在巴黎傳開。路易十六臨行前在桌上留下了一份聲明,譴責制憲會議從王室手中剝奪了外交、軍事和地方行政權力,並宣布他在1789年6月23日以後批準的全部法令無效。拉法耶特將軍和制憲會議先後派人急速追趕。面對危機,制憲會議達到了空前的團結,通過法令開始行使行政權,同時下令法國各地開始緊急備戰。
1791年6月22日清晨,巴黎的使者到達了瓦雷納。當地市議會毫不猶豫地服從了制憲會議的命令。路易十六一行人在數千名國民衛隊的伴隨下啟程返回巴黎。一路上民眾從四面八方趕來,隨著馬車緩緩向巴黎進發。制憲會議派出的三名代表在馬恩河谷與國王會合,陪同王室在6月25日抵達巴黎。
1791年9月批准《1791年憲法》,接受君主立憲制,稱法蘭西人的國王,重新掌權。
1792年4月對奧地利宣戰
1792年8月10日起義中被捕,囚於丹普爾堡。
1792年9月21日立法議會宣布廢除王政。翌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
1792年11月密藏在杜伊勒里宮內的勾結外敵、陰謀鎮壓革命的大量文件被發現後,被國民公會以叛國罪處死刑。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廣場(今協和廣場)被處決。
路易十六與斷頭台
路易十六當年曾親自參與了斷頭台的設計,為加速斷頭台的殺人效率,他還命人將鍘刀改成三角形。
路易十六子女
路易十六的七歲的兒子路易·查理在獄中三年,一日僅有一餐,隨地大小便,連洗澡都得不到准許,最後被虐待致死。
路易十六後世評論
1989年7月14日,法國慶祝革命200周年的慶典上,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肆』 法國最著名的國王是誰,簡述生平
妹說的 獅心王 Richard 能和薩拉丁相提並論的人物 你想吧
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他在位期為1189年至1199年。他也是諾曼底公爵(稱理查四世)。
理查青少年時期與母親埃莉諾生活在法國的阿基坦。1168年受封為阿基坦公爵。1184年其長兄亡故,理查成為王位繼承人。1188年-1189年他串通法王腓力二世,反對父親亨利二世立幼子約翰為王儲,並成功奪取王位。
理查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君主。即位不久,由於伊斯蘭英雄薩拉丁攻下了耶路薩冷,引起歐洲基督世界的震驚。1190年他與腓力二世一起發起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91年佔領塞普勒斯,並與法軍一起攻下了阿克。在進軍耶路撒冷時,遭到薩拉丁的抵抗而未果,但他與薩拉丁之間英雄惜英雄的情操與風范,仍被後人傳為美談。
1192年9月,理查以基督徒可自由進出耶路撒冷為條件,與薩拉丁議和回國。中途理查被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俘虜,並把他轉交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亨利六世將其監禁在特里斐爾絲的山上城堡。傳說,在他被關押期間,一次亨利六世將他扔進有獅子的房間,想讓他被獅子吃掉。沒有想到,理查搶先一步,手從獅子喉部伸進,將獅子心臟取出,並且,在眾人的眼皮底下將獅子心臟生吃掉,獅心王理查由此得名。
理查不在國內時,政事由坎特伯雷大主教華爾特(Hubert Walter)治理。在理查一世的母後艾琳娜與的奔走和多方斡旋下,亨利六世於1194年同意英國用15萬英鎊贖回理查一世。當時英法有很深的矛盾,理查一世回來就准備和法王腓力二世發動戰爭,在軍事上法王不是對手,但是戰爭的龐大支出導致了1196年的倫敦抗稅起義。
理查本身並不懂英語,在英格蘭的時間亦甚為短暫,而由於四處征戰以及遭俘作囚的緣故,在位期間給英格蘭人民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但他本人的行事作風充滿了中世紀騎士的風范,深為英格蘭人民所愛戴。另外,由於他長期在外,使得英格蘭貴族取得更大的權力,也間接促成了日後英格蘭的大憲章。
理查娶伯倫加莉亞(Berengaria of Navarre)為妻,但二人並無子女。這一婚姻因而被有些歷史學家懷疑,甚至傳說理查與一同第三次十字軍的法國國王腓力二世為同性戀關系。
「獅心王」理查的鐵漢性格和他那暫短四十二年的神話般經歷,八百多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令人驚嘆、敬佩乃至頂禮膜拜,當然也會被他的敵對者、異教之人咬牙切齒地詛咒。
理查一世以勇猛、剛毅、豪爽、頗有謀略而享譽於世。他是最著名的歐洲騎士國王之一,一生中充滿著接連不斷的沖突,從與父王、兄的爭斗到率領十字軍進行東征,再而粉碎弟弟的篡權、與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對壘、平定叛亂,由生到死都是那麼富有傳奇色彩,確如同一頭雄心勃勃無所畏懼的獅子,在不停地振鬣吼叫奮爪馳突縱橫天下……
這是關於獅心王來歷的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公元1157年9月8日清晨,一團團、一朵朵大大小小的烏雲在天空中擠壓、翻滾著,如無數匹黑馬聚在了一起正進行著你死我活的嘶咬騰踏,道道閃電劃開低沉欲墜的天幕,放射出耀眼的白光,引來陣陣雷聲由遠而近滾過英格蘭古老都城牛津的上空。
一陣嬰兒的哭聲驟然響起。這哭聲出自英格蘭王宮的一座寢殿,發自剛剛出生的小理查之口。
小理查的母親埃莉諾從連續三天三夜的撕心裂肺般痛不堪忍的陣痛中一下子平靜下來,止住了哭聲和叫喊。她輕輕抹去淚,目光射向還渾身是血的小兒,已看不見窗外的閃電,聽不到滾過宮殿上方的雷聲,覺得小兒那響亮的哭聲如同一首纏綿的情歌。這使她滿臉是笑,心醉了。
埃莉諾疲倦地閉上眼睛,忽然想到兒子的將來,臉上的笑容頓時消失。
埃莉諾很清楚,這個孩子理查難能成為英格蘭王室的繼承人,因為他已經有個兄長小亨利,小亨利不但已經六歲,而且看上去即英俊又沉穩,那麼理查就可能只是一方公爵或伯爵,有個公國、伯國而已,但她絕不甘心這樣。
埃莉諾隨即想到了丈夫亨利二世,趕緊派人把這個喜訊前去報告給他——他此時正在和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作戰。
按照常理想,作為已經加冕三年的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他一定是個英格蘭人。其實不然,他本人和父親、祖上都是法國人。
亨利二世出生在公元1133年,他的父親是法蘭西的安茹伯爵,名叫高弗黎;母親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之女,名叫瑪蒂爾達。亨利二世外表英俊、性格剛毅,文武兼備,有好多傳奇故事,名聞遐邇,從小就深得父母喜愛。
1150年,經過父親高弗黎的多方努力,十七歲的亨利成為諾曼底公爵,第二年在父親病故後又得到了安茹伯爵爵位。「安茹」是法國西北部的地區名,因為古高盧部落安地凱夫而得名,在公元九世紀形成伯國,於1044年和1110年相繼合並了圖棱和曼恩,所佔有的面積便更大了。亨利的雄心從此得以發揮,很快就通過聯姻、結盟等方式,又領有阿奎丹、普瓦都、圖棱、加斯科涅等地,成為法蘭西西半部的霸主。這里距離英格蘭較近。
1153年,亨利率領大軍攻入英格蘭。此時的英格蘭國王是斯提芬,他本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的外甥。亨利一世在1135年死後無嗣,部分大貴族便擁戴他繼承了王位。亨利的母親瑪蒂爾達聯合蘇格蘭王大衛一世等人舉兵反抗,已連年混戰。亨利這次統帥精兵到來,更使斯提芬的統治岌岌可危。1154年,斯提芬在內憂外患焦頭爛額中病故。亨利也如法炮製,以自己是英王亨利一世外孫的身份,在母親瑪蒂爾塔的支持下被加冕為英格蘭國王,由此開創了金雀花王朝(得名於亨利之父高弗黎帽子上常插的金雀花),領地跨英法兩國,被稱作「安茹帝國」。
但這引起了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的強烈憤恨和妒忌,派出大軍要收回被亨利二世帶去英格蘭的原法蘭西屬地。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裡面還有著個人感情中的因素,那便是亨利二世現在的王後埃莉諾原本是路易七世的王後。
埃莉諾是阿奎丹公爵的繼承人。那時候公爵是貴族的最高爵銜,地位僅次於國王,領有公國。阿奎丹是法蘭西西南部地區的名稱,最初只限於加龍河與比利牛斯山之間,居民是伊比利克人和克爾特人,在公元前56年被羅馬大將愷撒征服。二世紀初,阿奎丹領土范圍擴展至盧瓦爾河,至五世紀初被西哥特人侵佔,507年並入法蘭克王國,670年成為公國。
公元1137年,已經成為阿奎丹公爵繼承人的埃莉諾嫁給了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可是在婚後,埃莉諾和路易七世的感情一直不好。這固然與路易七世的其貌不揚、生著滿臉疙瘩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情孤僻和她的開朗熱情正好相反,還有他沒能使她懷孕來滿足她想生兒子的願望,而且也沒有使別的妃子生過孩子,雖然一直沒忘了醫治自己的病,這不能不讓她感到由衷的討厭、蔑視。而更讓路易七世受不了的是,近二年裡埃莉諾常常稱贊諾曼底公爵兼安茹伯爵的亨利如何年輕有為,並且在用詞和口吻里不住地冷嘲熱諷他的無能。這樣,二人在勉強生活了十五年後,於1152年盛夏離婚。
已經三十歲的埃莉諾回到了她的領地阿奎丹,焦渴般思念著亨利,而對於亨利能否真的愛上自己並無把握,日夜憂心忡忡。此前,亨利曾經兩次朝見過她和路易七世,那是在他就任公爵、伯爵的時候,按著慣例前來謝恩。第一次相見時,久聞對方大名的她和他當著路易七世的面便著了魔似的對視了好一會兒,都從對方的眸子里看到了燃燒著愛慕的火焰。
亨利沒有讓埃莉諾的擔心成為現實,也沒讓她渴望太久。從第一次相見的那一刻起,他就深深愛上了這位雖然比他年長十一歲(他的母親瑪蒂爾達就比他父親高弗黎大十一歲)但看上去要比他還年輕的異常漂亮、氣質高雅的女人,每當閑暇之時常常會想到她,還曾經夢到過她。在獲悉她和路易七世離婚後,他趕緊派人前往阿奎丹送去了豐厚的聘禮,在同年秋風乍起五穀變黃的時節便和她結成了夫妻。她所帶來的嫁妝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那廣漠富庶的阿奎丹,使之成為金雀花王朝的領地。
亨利二世既然成了英格蘭國王當然擁有英國的全部領土,以前身為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就已控制著法蘭西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再加上阿奎丹、加斯科涅等地,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帝國國王,而此時的法國卡佩王朝路易七世直接統治的地區只有巴黎周圍的小片土地。路易七世原本以為,埃莉諾比亨利年紀大得多,亨利不會娶她做王後,在聽說他們結婚後不由怒火中燒。當完成了對各地公爵、伯爵的安撫之後,他依仗著自己已經擁有強大的軍隊,開展了向亨利二世奪取領地的戰爭,目標是搗毀金雀花王朝,佔有亨利二世所擁有的一切,包括他的所有領地乃至埃莉諾王後——他曾經夢見已成為俘虜的埃莉諾,將她剝光身子丟在大街上,允許任何人對她蹂躪。
小理查的誕生,並沒有引起亨利二世如何興奮,因為他看到埃莉諾王後的書信時戰爭正在緊張地進行著,而且這個孩子又不是長子。亨利只是回了一封信,在信中給這個小兒起了個名字,讓王後埃莉諾好好照料和教育。
埃莉諾王後是個即熱情如火又十分聰明的女人,她和所有母親一樣對兒子有著美好的期盼,希望小理查日後能夠繼承父親成為英格蘭的國王,執掌金雀花王朝的大權,盡管心裡十分清楚這是很難的,因為西歐各國的傳統習慣都是由長子繼承王位。但她相信自己的魅力能促使亨利二世改變通常的和祖上的做法,但也知道必須再加上小理查的卓越才能才會這個有可能。她從小理查那出生時壓過了雷鳴的哭聲以及還沒有懂事就表現出來的睿智,堅信他的天賦天資能使他在將來具有超凡的能力,但還是為他選擇了在全國最好的幾位老師教他文韜武略。
小理查在漸漸長大。他小時候即機靈又調皮,而且膽子大的出奇。
他來到世上在高聲大哭了一通之後,便睜開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和母親對視了一會兒,忽然手舞足蹈著張開嘴笑了,更奇怪地是此後再也沒有哭過。他來到世上一百多天就開始了說話,又過兩個多月已能踉踉蹌蹌地邁步走路。在會跑了之後,他很少在自己的屋子裡待著,從王宮內的花園一直跑到宮門之外,甚至偷偷跑到牛津城外很遠。
牛津是英格蘭南部歷史悠久的古城,到了此時就已建了二百多年,素有「英國雅典」之譽。它位於倫敦西北八十五公里處的泰晤士河與恰爾韋爾河交匯處的附近,這里河床很寬,水勢較緩,因而取名「牛津」(意為「牛可以淌水過河的地方」)。
還是在理查四歲時夏季的一天,他和兄長小亨利競賽奔跑的速度,出了王宮一直跑到了城外的恰爾韋爾河河邊,後面跟隨著幾名侍衛。雖然小亨利已經十歲,還是遠遠落在了理查的後面。當他來到理查身邊時已經上氣不接下氣,理查指點著他說笑,忽聽身旁的樹上有雛鳥的嘰啾鳴叫聲。
兄弟倆都仰起臉,很快就看到了樹枝上的一個鳥窩。小亨利很想玩兒雛鳥,但見那個鳥窩在枝條上,又不敢上去。他以為理查也無能為力,便和理查打賭,如果理查能拿下樹上的那個鳥窩,他就一直把理查背回王宮,否則就由理查背著他回去。理查歪頭想了想,不顧侍衛們阻攔,像只靈巧的貓「噌、噌」向樹上爬去。
很快,理查就到了樹上,放慢了速度。他越過那個有鳥窩的樹枝又爬高了一些,移向一條枝幹繼續向上爬著。這條枝幹由於有了他的體重而大幅度下墜,使他接近了那個鳥窩。他看著鳥窩里的四隻張著嘴叫的小鳥笑了,用樹葉當食物逗著它們玩兒。
直到小亨利在下面一再催,理查才把鳥窩小心翼翼地取在手中,向下面看了看,手一松抓著的樹枝跳了下來,穩穩地落在地上……
理查四歲時就能用法語和普羅旺斯語流暢地寫字,六歲已能創作詩句和歌曲,還能閱讀拉丁文。他在八歲的時候曾經就拉丁語的語法問題,嘲笑過一位坎特伯雷的大主教——這個人的學識在當時很出名,但明顯不如理查。從傳統教育和文化修養來看,此時的理查已經是他那個時代最有學問的歐洲王子之一。
理查學會走路不久就學會了騎馬,五六歲時已精通騎術和劍術。他經常在牛津城外的王室林區里狩獵,揮舞著寶劍去刺殺那些大大小小的動物。這對當時的騎士王子來說極為重要。十歲,他就能在馬背上指揮軍隊進行操練了。理查在幼年、少年時一直是馬上比武的參與者,這種比武就像模擬戰爭,實際上就是在學會打仗。這時他更喜愛的兵器是長柄戰斧,雙手揮舞著那柄六十斤重、鐵柄的大斧就如輕紗一般罩著自己,更能准確無誤地砍中所確定的目標。
理查受過多方面的教育,也非常愛好音樂。他是好多行吟詩人的朋友和庇護者,曾經資助過他們,和一個比他年長十多歲、名叫布朗德爾的詩歌手關系很好。這些詩人即擅長寫詩又善於創作歌曲,歌頌中世紀初期那些騎士們的英勇業績。理查從小就在父親的宮廷里受到這些詩和歌曲的影響和激勵,對作出這樣詩和歌曲的作者很尊重、友好。
埃莉諾王後在理查懂事後就鼓勵他長大後去做一名超越古今的優秀君主。作為一個有志於征服天下的人,理查也學習下象棋。象棋是十二世紀歐洲非常流行的室內游戲。那個時代的很多人,把象棋看成兩個小王國之間的戰爭游戲。棋手們從中學習如何當國王的領導藝術、學習如何管理他的資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象棋被當成了一種應付並戰勝挑戰的練習。
但在當時讓理查的名字更響亮、傳的更遠的一個原因,還是他在很偶然的情況下遇到了一頭雄獅時所發生的故事。那是他十二歲時春季的一天早晨,他獨自騎著馬離開牛津城,到了中午也沒回來。這使他的母親埃莉諾十分著急,派人四下尋找。傍晚,終於有幾名王宮侍衛在城東三十多里的山林里找到了他。他們先是聽到了他那吼聲一樣的鼾聲,等到了他的身旁,只見他睡的正香,兩個拳頭沾滿了已經凝固的血。緊接著,他們發現了距離他不遠躺著的一隻個頭兒比他還大的腦漿迸裂的獅子。
理查的這一次壯舉,再加上他即位英王之後所表現出來的雄獅一樣雄心、雄獅一樣縱橫的英雄性格及所言所行,使他的朋友、部下連同他的敵人、對手都一致稱他為「獅心王」,然而含義的褒貶正相反。
[編輯本段]
《獅心王:十字軍遺產》
游戲簡介
《獅心王》曾經是被玩家寄予厚望的在2003年挽救黑島的大作,然而事實證明這個外部項目最終甚至算不上一個成品。製作組為這款游戲撰寫了相當龐大的背景世界,游戲中的許多設計也的確非常有創意,但負責游戲具體製作的Reflexive小組完全缺乏製作一流RPG游戲的經驗。
從游戲文件里的腳本和對白來看,《獅心王》的發行帶有很多趕工的味道。游戲源文件中包含大量實際上根本沒用到的腳本、對白和地圖,顯然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製作時間被迫廢棄的部分。實際游戲中也可以明顯感覺到,游戲第一章的容量和質量比起後面幾個章節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也許沒有一位黑島成員能猜到,這款無法令任何人滿意的游戲竟成了黑島的絕唱。但我們終究會原諒它這最後的敗筆,只記住《獅心王》改寫中古歷史的宏願。
『伍』 法國的國王是誰
法國目前已是民主制的共和國,早已沒有君主制度了,所以沒有國王,只有總統。
法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是路易十四——72年!他同時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保持者。(第二名是康熙,第三名是乾隆。)
最為現代人所知的當然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崙了,這個曾把歐洲踩在腳下的小個子巨人。
『陸』 法國 在歷史上 分為三個等級 神職人員 貴族 平民
18世紀的法國,大概分為三個等級.國王和教士為第一登級,貴族為第二等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貧民為第三等級別.
1.督政府在法國執政時期,法國社會極不穩定,王黨叛亂時有發生,各種政治俱樂部紛紛出現,國庫空虛、物價飛漲,市場蕭條,人民群眾十分不滿。農民出身的格拉古.巴貝夫創辦《出版自由》(後改為《人民保民官》,他因攻擊熱月黨人而被捕。在獄中,其共產主義理論形成,開始了平等派密謀活動。1795年10月出獄後,他便組織起平等派。
2. 無套褲漢 法國大革命時期對城市平民的稱呼。當時法國貴族男子盛行穿緊身短套褲,膝蓋以下穿長統襪;平民則穿長褲,無套褲,故有無套褲漢之稱。原是貴族對平民的譏稱,但不久成為革命者的同義語。無套褲漢的主要成分是小手工業者 、小商販、小店主和其他勞動群眾,也包括一些富人。他們是城市革命的主力軍,是大革命中幾次武裝起義的參加者。在推翻王政、建立共和國以及推動雅各賓派實行恐怖統治,抗擊外國武裝干涉等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無套褲漢在經濟上要求限制資產階級,打擊投機商,有平均主義傾向。在政治上要求實行直接民主制,即由群眾用公開唱名或鼓掌進行表決的方式,決定政治大事 。1794年7月27日發生推翻雅各賓派M.F.M.I.de羅伯斯比爾政權的熱月政變後, 特別是 1795年4~5月兩次巴黎無套褲漢的反抗運動失敗後,無套褲漢受到壓制,逐漸消沉。
3.忿激派 法國大革命中代表貧苦勞動群眾利益的激進派別。領導人有J.魯、J.F.瓦爾萊等 。在1792 年底限價運動高潮中出現。他們要求政治平等、公民權平等與社會平等,主張全面限制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征購糧食,統一管理供應,救濟貧苦人和義勇軍家屬,嚴厲懲辦投機商人,以恐怖手段打擊反革命分子等。在忿激派和廣大群眾促進下,國民公會於 1793 年4~5 月先後頒布了強制 流通指券,限制糧食價格 ,向富人借款等法令。忿激派支持雅各賓派推翻吉倫特派的斗爭。但是雅各賓派專政建立後忿激派因抨擊雅各賓憲法而遭到鎮壓,其領導人魯被捕自殺。
『柒』 歐洲歷史上英法等國的國王分別叫什麼
英國國王:
諾曼王朝
1、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語: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諾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蘭國王(1066年-1087年在位)。 2、威廉二世·魯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約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蘭國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蘭諾曼底王朝國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蘭國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蘭國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他在位期為1189年至1199年。 3、約翰(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4、亨利三世 (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蘭國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雖然他的在位時間相當長,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無名的國王之一。 5、愛德華一世 (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蘭國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6、愛德華二世 (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蘭國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7、愛德華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8、理查二世 (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約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蘭國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蘭開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 (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2、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 3、亨利六世 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蘭卡斯特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國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約克王朝
1、愛德華四世 (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蘭國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2、愛德華五世 (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約1483年),英格蘭國王,1483年在位。 3、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英文名Henry VlI ,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2、亨利八世(生於1491年6月28日–卒於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開始在位。 3、愛德華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國國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4、琴·格蕾或者簡·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蘭女王。她在位僅於1553年內數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爭論(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國女王)。 5、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6、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
[編輯本段]大不列顛聯合王國
斯圖亞特王朝
1、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國國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並成為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2、查理一世,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Charles I,無頭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 3、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復辟,1630~1685,1660~1685在位) 4、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1633~1701,1685~1688在位) 5、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King William III,1650~1702,1689~1702在位, Queen Mary II,1662~1694,1689~1694在位) 6、安妮女王 (Queen Ann,1665~1714,1702~1714年在位)
漢諾威王朝
1、喬治一世 (King George I,1660~1727,1714~1727在位) 2、喬治二世 (1683~1760,1727~1760在位, George II) 3、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 4、喬治四世( King Georg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 5、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 6、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 1901年1月22日,1837年~1901年在位)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愛德華七世 (King Edward VII,1841~1910,1901~1910在位)
溫莎王朝
1、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2、愛德華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在位11個月) 3、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喬治·溫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英國國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後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後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 4、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生於1926年4月21日,1952年2月6日即位),全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3年6月2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法國國王: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在繼位之初,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民眾的支持,於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順利進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擊敗天主教派領袖馬延公爵,摧毀了天主教聯盟,結束了內斗。1598年,將西班牙干涉軍逐出法國,同年頒布南特敕令,給予新教徒相當大的自主權,結束了宗教戰爭。1609年,亨利四世與英國、荷蘭、義大利結盟,准備再次與西班牙開戰,但一年後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繼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瑪利亞攝政,1614年親政。後與其母發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內戰,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戰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親信律因病死,瑪利亞及其親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權。黎塞留勵精圖治,努力加強王權。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後一個堡壘拉羅舍爾,自此法國新教徒不再擁有軍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敗了太後瑪利亞企圖推翻他的陰謀,迫使太後及反對派首領逃往國外。後黎塞留使法國加入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反對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於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繼黎塞留之後死去,幼子路易繼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歐洲著名帝王,號「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繼位後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攝政。法國繼續參與三十年戰爭,並多有勝利。1648年,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滿首相馬薩林統治的巴黎法官發動了第一次投石黨運動,但不久即與王室妥協。1651年,發生了以大貴族為首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其領袖是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孔代親王。最終迫使安娜罷免馬薩林。但在後來的權力角逐中,孔代喪失了民心,被迫於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馬薩林東山再起。隨後,孔代率西班牙軍攻入法國,戰爭持續到1655年,最後法西議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國。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任命柯貝爾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後法國與荷蘭、西班牙、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法軍屢戰屢勝,獲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離法國。1686年,帝國、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組織大聯盟共同反法,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法軍雖佔有優勢,但在戰後簽訂的和約中獲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國王病死,遺命其外孫即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浦繼位,引起了各國的極大不滿,戰事再起,英國加入反法聯盟,西班牙則支持法國。但由於缺乏良將,法西軍屢敗,西班牙在尼德蘭和義大利的領地喪失殆盡,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國奪走。1713年雙方達成和約,菲利浦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承諾法西永不合並,自此波旁家族進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孫路易繼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為解決財政困難,任用蘇格蘭冒險家約翰建立銀行、公司多家,約翰的金融業曾輝煌一時,但終於三年後失敗,使很多中小市民傾家當產。1726年路易十五親政,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但均遭失敗,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為英國奪走。1768年,從熱那亞購入科西嘉島。1774年死後由其孫路易繼位,此時的法國已是危機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繼位時法國財政問題十分嚴重,所以立刻著手解決,但連續撤換了多位財政大臣,都無法解決問題。又於1778年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了大量經費。1789年,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尋求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 但資產階級提出的條件無法為國王接受,路易十六試圖逮捕其首領人物,但遭到失敗。巴黎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建立了共和國。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出法國,但遭到失敗。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攻下杜伊勒里宮,國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其正在獄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黨人擁立為國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並沒有繼位就死在了監獄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路易遂成為王位繼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聯盟擁立復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幫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復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繼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極端反動,1825年頒布賠償法,要求賠償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的損失,引起全國上下極大不滿。1827年又解散國民自衛軍。1830年頒布敕令五條,妄圖進一步加強專制,巴黎人民隨之發動起義,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繼任為攝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較傾向資產階級,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佔領了安特衛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佔了多處殖民地。1847年,全歐爆發了經濟危機,法國國內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國外。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共計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結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屬於波旁家族,並一直延續至今,這恐怕是當初路易十四沒有想到的。
『捌』 請寫出法國歷代帝王的名字和時間!
墨洛溫王朝(481-751)
Pharamond ca. 410年-426年
Clodio 426年-447年
墨洛維 447年-458年
希爾德里克一世 458年-481年
克洛維一世 481年-511年
克洛維死後, 王國被他的四個兒子分割:
蘇瓦松王國:
克洛塔爾一世 511年-561年
巴黎:
查理貝爾特一世 561年-567年
奧爾良:
Chlodomer 511年-524年
理姆斯:
Theuderic I 511年-534年
Theudebert I 534-548
Theudebald 548-555
克洛塔爾一世 511年-561年
蘇瓦松的克洛塔爾最終在他兄弟們(及其繼承者)死後掌控了其它三個王國。在他死後,王國又一次被他的四個兒子分割:
蘇瓦松王國: 梅茨
希爾佩里克一世 567年-584年
克洛塔爾二世 584年-629年
巴黎:
查理貝爾特一世 561年-567年
奧爾良:
Guntram 561年-592年
希爾德貝爾特二世, (570-595), 592年-595年
Theuderic II 595年-613年
西日貝爾二世 613年
梅茨:
西日貝爾一世 561年-575年
希爾德貝爾特二世 575年-595年
Theudebert II 595年-612年
Theuderic II 612年-613年
西日貝爾二世 613年
克洛塔爾二世 584年-629年
克洛塔爾二世廢了奧斯特拉西亞的布倫希爾德 和她的後代並且重新組織了王國. 然而,在 623年他為了安撫貴族和保障領土完整,建立了奧斯特拉西亞公國。他的兒子兼繼承者達戈貝爾特一世通過分別在629 和634年指定這個附屬國為 阿基坦公國和奧斯特拉西亞公國繼續了這個舉措
紐斯特里亞&勃艮地: Aquitaine
達戈貝爾特一世 629年-639年
克洛維二世 639年-658年
克洛塔爾三世, (652-673), 658年-673年
Theuderic III 673年
希爾德里克二世 673年-675年
Theuderic III 675年-691年
奧斯特拉西亞:
達戈貝爾特一世 623年-634年
西日貝爾三世 634年-656年
希爾德貝特 656年-661年
克洛塔爾三世 661年-662年
希爾德里克二世 662年-675年
克洛維三世 675年-676年
達戈貝爾特二世 676年-679年
Aquitaine:
查理貝爾特二世 629年-632年
希爾佩里克 632年
Theuderic III 675年-691年
克洛維四世 691年-695年
希爾德貝爾特三世 695年-711年
達戈貝爾特三世 711年-715年
紐斯特里亞&勃艮地:
希爾佩里克二世 715年-721年
奧斯特拉西亞:
希爾佩里克二世 715年-717年
克洛塔爾四世 717-720
希爾佩里克二世 720年-721年
Theuderic IV 720年-737年
空位期 737年-743年
希爾德里克三世 743年-751年
加洛林王朝(752-987)
1. 丕平(矮子)(752-768)
原為法蘭克王國宮相,752年得到教皇支持,廢掉國王「笨人」契爾德里克三世,強迫其進入修道院,被諸侯選為國王。756年率兵攻入義大利,擊敗倫巴底,將所獲土地獻給教皇,形成了教皇國。768年病死,兩個兒子分領其地,查理獲得奧斯達拉西亞、紐斯特利亞、阿基坦北部,卡羅曼獲得勃艮地、普羅旺斯、塞普提美尼亞和阿基坦南部。
2. 查理一世(查理大帝)(768-814)
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在位期間征服薩克森人,奪取義大利,佔領了德國、西班牙、巴爾乾的大片土地,800年被教皇加封為羅馬帝國皇帝。814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3. 路易一世(814-840)
繼承了父親留下的大帝國,卻把大片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幾個兒子,因領土分配問題引起了多場內戰。840年病死,其長子羅泰爾繼位。
4. 羅泰爾一世(840-855)
與其弟路德維格、查理因帝位權力問題發生多場戰爭,戰敗後與諸弟瓜分羅馬帝國,其弟查理(綽號禿頭)獲得帝國的西部領土,即今法國、西班牙部分,西法蘭克王國逐漸演變為法蘭西王國。
5. 查理二世(禿頭)(843-877)
在位期間建立了王國內的封建制度,並長期與騷擾法國海岸的北 放德 人作戰。877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6. 路易二世(結舌者)(877-879)
在位僅兩年,死後兩子瓜分了王國。路易獲得法國北部,卡羅曼獲得勃艮地和阿基坦。
7. 路易三世(879-882)
在位時間也不長,死後其弟卡羅曼繼承了王位。
8. 卡羅曼(882-884)
沒有逃脫與父親和哥哥相同的命運,在位兩年後病死。死後,法國貴族選舉當時的沒有逃脫與父親和哥哥相同的命運,在位兩年後病死。死後,法國貴族選舉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胖子查理為王。
9. 查理(胖子)(884-888)
887年被帝國貴族廢黜,不久病死。法國落入貴族厄德之手。
10. 厄德(888-898)
於892年大敗諾曼人,但不久,法國貴族發動叛亂,於893年選舉路易二世的私生子查理為國王。後查理被厄德擊敗,但厄德還是割讓了一些領土給查理加以安撫。898年厄德病死,查理趁機奪取了法國王位。
11. 查理三世(898-929)
911年,因苦於諾曼人的不斷進攻,將諾曼底地區割讓與諾曼人,並使其皈依了基督教。920年,法國貴族又起叛亂,宣布放棄對查理三世的效忠,於922年推選前國王厄德的女婿羅伯特為王。但羅伯特在923年戰死,其婿盧多爾夫繼之。929年,查理三世病死,盧多爾夫成為法國國王。
12. 盧多爾夫(929-936)
936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13. 路易四世(936-954)
941年貴族發動叛亂,並於945年擊敗路易四世,將其囚禁。但不久羅馬帝國皇帝厄圖攻入法國,路易四世獲釋。954年病死,其子羅泰爾繼位。
14. 羅泰爾二世(954-986)
977年與羅馬帝國皇帝厄圖因爭奪洛林爆發戰爭,後雙方議和,但洛林任屬神聖羅馬帝國。986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15. 路易五世(986-987)
死後無嗣,加洛林王朝結束,共235年。法蘭西公爵卡佩·休被貴族選為國王 ,開創了卡佩王朝,其直系、旁系在法國的統治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
卡佩王朝(直系)(987-1328)
1. 卡佩·休(987-996)
在位期間平定了洛林公爵的叛亂,996年病死,其子羅伯特繼位。
2. 羅伯特二世(虔誠者)(996-1031)
998年,因未向教皇交納結婚費(就是向教皇的賄賂),被迫與表妹柏爾塔離婚。1016年,經十四年戰爭後終於奪得了勃艮地公國。1031年病死,其子亨利繼位。
3. 亨利一世(1031-1060)
在位期間無大作為,1060年病死,其子菲利浦繼位。
4. 菲利浦一世(1060-1108)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蘭。1094,菲利浦一世因離婚之事與教皇鬧翻,被教皇驅逐出教。1108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5. 路易六世(胖子)(1108-1137)
在位期間,為奪回諾曼底與英王亨利一世發生多次戰爭。1136年,促成了其子路易與阿基坦女繼承人埃拉諾的婚事,法王獲得了阿基坦。1137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6. 路易七世(1137-1180)
1147年,參加了十字軍東征。兩年後回國,因聽聞在自己出征期間妻子有不貞的行為,與妻子埃拉諾離婚。1152年,埃拉諾與路易七世離婚,改嫁安茹公爵亨利,並帶來所轄的大片領土作為嫁妝,亨利的勢力大大增加,而法王則丟失了大片領土。1154年,安茹公爵亨利繼承了英國王位,並佔有大半法國領土。路易七世為了削弱英王在法國的勢力,與英國發生多場戰爭。1172年,路易七世誘使英王亨利諸子背叛其父,但不久皆被英王所敗。1180年,路易七世病死,其子菲利浦繼位。
7. 菲利浦二世(1180-1223)
法國歷史上又一位偉大的國王,一生致力於削弱英王在法國的勢力。誘使英王太子理查背叛其父亨利,在理查繼位後,又背棄理查,發兵奪取英在法領土,連續佔領諾曼底、布列塔尼、安茹等地,使金雀花王朝的勢力大大削弱。在位期間還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223年病死,其子路易繼位。菲利浦二世在位四十餘年,法國王室的直轄土地增加了一倍。
8. 路易八世(1223-1226)
繼承父親遺志,繼續攻擊英王在法領土,至1227年,英王在法國只剩下波爾多和加斯科尼。但在1225年將從英國手中奪回的大片土地賜予王室血親,給法國的王權集中造成了很大障礙。1226年病死,其幼子路易繼位。
9. 路易九世(聖路易)(1226-1270)
極為虔誠的基督教徒,死後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幼年繼位,由母親布隆什攝政,直到1236年方親政。1244年,路易九世與其兄弟三人都加入了十字軍東征,由其母代攝政事。1253年,太後布隆什死,路易九世於是返回法國。1259年,與英王訂約,割讓了一部分土地給英王,而英王放棄對諾曼底、安茹等地的所有權。1267年,再次組織十字軍,三年後在突尼西亞軍中病死,其子菲利浦繼位。
10. 菲利浦三世(勇者)(1270-1285)
在位期間與西班牙發生了多次戰爭,死後其子菲利浦繼位。
11. 菲利浦四世(美男子)(1285-1314)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據說長相十分俊美。在位期間努力加強王權,並力圖遏制英國在法國的勢力。後又入侵佛蘭德爾,引起了長期的戰爭。為了充實國庫,大舉迫害猶太人,1304年,宣布將猶太人財產全部充公,使很多猶太人被殺或流亡國外。因與教皇不合,於1303年逮捕教皇,並將其廢黜。1305年,另立法國人波爾多大主教為教皇,教廷也移至法國南部小城亞威農。1307年,又對法國國內勢力最大的組織聖殿騎士團動手,受牽連的人多達15000餘人,並將包括聖殿騎士團最高首領大宗師在內的多人除以火刑。
聖殿騎士團覆滅後,不僅其貯藏的大 什聘 歸於國王,法國國內的割據勢力也受到沉重打擊。但據傳菲利浦受到了聖殿騎士團大宗師臨死時的詛咒,在大宗師遭受火刑後不久也神秘死去,其長子路易繼位
12. 路易十世(1314-1316)
懦弱無能,體弱多病,幹得唯一一件大事是在1215年允許猶太人回國。死後無嗣,但有一遺腹子。
13. 約翰一世(1316-1316)
路易十世遺腹子,出生後七日死去,法國王位由路易十世之弟菲利浦繼承。
14. 菲利浦五世(1316-1322)
較有能力,但在位時間也不長,死後由其弟查理繼位。
15. 查理四世(1322-1328)
同樣僅在位六年救死去,無子,只有一個女兒,但由法蘭克古老的塞力克律女子不得繼承王位,於是由其堂弟瓦魯阿伯爵菲利浦繼位(菲利浦之父是菲利浦四世的弟弟,受封瓦魯阿伯爵)。至此,卡佩王朝直系絕,共341年,瓦魯阿王朝開始。
瓦魯阿王朝(1328-1589)
1. 菲利浦六世(1328-1350)
由於英王愛德華三世是菲利浦四世的外孫(在歐洲,外孫與孫子的地位是平等的),菲利浦六世是菲利浦四世的侄子,兩人同屬旁系,因此愛德華三世認為自己有權繼承法國王位,從而引起了英法之間長達百年的戰爭。1336年,菲利浦與英國的仇敵荷蘭結盟,並攻入英王在法國的領地加斯科尼,英王愛德華三世遂自稱法王,百年戰爭開始。1340年,法國艦隊在斯拉伊斯大敗,英國控制了海峽。1346年,著名的克雷西之役中,菲利浦六世率領的法軍慘敗給愛德華父子率領的英軍,法國騎士戰死者多達1500人,其中包括法國的盟友波希米亞國王。英軍於此戰中使用火器,為歐洲首次。1347年,英軍乘勢佔領港口加萊,統治該城直到1558年。1350年,菲利浦六世在憤恨中死去,其子約翰繼位。
2. 約翰二世(好人)(1350-1364)
一位有德無能的國王。其繼位後即著手與英國開戰,以報克雷西之仇。1356年,約翰與黑太子愛德華所率英軍戰於波亞迭,但法軍再次慘敗,約翰亦被俘,其子查理遂帶攝國政。1360年,約翰由法國出錢贖回,另選人在英國為質。但兩年後人質逃回法國,約翰二世為表現騎士之守信用的品質,再次前往英國為質,後死於英國,其子查理繼位約翰二世為表現騎士之守信用的品質,再次前往英國為質,後死於英國,其子查理繼位。
3. 查理五世(1364-1380)
頗有能力的國王,誓為祖父和父親報仇。他任用名將,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廣泛採用大炮攻城,收復了大片失地,到他死時,英國在法只剩下加萊、波爾多等少數幾座城市。1380年病死,幼子查理繼位。
4. 查理六世(1380-1422)
典型的敗家子,將父親取得的戰果喪失殆盡(偏偏他在位時間還不短)。在位初期,因年幼,由三位叔叔攝政。1388年親政,重用其弟奧爾良公爵。但四年後,查理六世患了癲癇,其叔勃艮地公爵趁機奪權,與奧爾良公爵形成兩派,斗爭激烈,英王趁機再次進攻法國。1396年,勃艮地公爵之子約翰所率法軍在尼科波利斯之役中慘敗於英軍,法國騎士精銳損失殆盡。1404年,約翰繼承勃艮地公爵。1407年,奧爾良公爵被刺,兩派矛盾更加激烈,在對英態度上,奧爾良派主戰,勃艮地派主和。但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法軍再次慘敗於亨利五世所率法軍,新的奧爾良公爵被俘,英軍乘勢佔領大片法國領土。1419年,勃艮地公爵約翰亦被刺身亡,其子繼位,繼續與英國人合作。1420年,英王亨利五世進入巴黎,在勃艮地派的影響下,查理六世與亨利五世訂約,將女兒嫁於亨利五世,指定亨利五世為王位繼承人,還割讓大片土地給英國。但王太子查理(查理六世的私生子)在奧爾良派的支持下逃到法國南方,建立了小朝廷。1422年,英王亨利五世和法王查理六世先後病死,英王亨利六世繼位,自稱為法國國王,法國王太子查理同時也在梅翁稱王。
5. 查理七世(1322-1461)
一位頗有爭議的國王,因未能營救貞德而倍受指責。但他畢竟結束了百年戰爭,對法國歷史影響重大。繼位之初,無所作為,不久英軍進攻法國重鎮奧爾良,辛得貞德率軍解圍。1429年,查理七世在朗斯正式加冕。1430年,貞德被勃艮地派俘獲,後移交英國,一年後被燒死,在此期間,查理七世沒有採取任何營救措施。但貞德死後,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激勵下,法軍連戰連捷,收復大片失地。1435年,勃艮地公爵與法王議和,法國貴族的內斗結束。1436年,查理七世進入巴黎,並於1438年宣布教皇權力在法國宗教會議之下,從此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管轄。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英國在法國只剩下加萊一個據點。1456年,在查理七世的要求下,羅馬教廷為貞德恢復名譽,承認其為聖女。1461年查理七世病死,其子路易繼位。
6. 路易十一(1461-1483)
為鞏固王權,與各地貴族多次作戰,採用種種手段,力圖摧毀封建割據勢力,在位期間基本結束了割據局面。並於1477年獲得了勃艮地公爵領地。死後由其子查理繼位。
7. 查理八世(1483-1498)
因年幼,由其姐安利攝政,安利設計使布列塔尼女公爵與查理八世結婚,使法國王室獲得了布列塔尼公爵領地。1491年親政,但不久病死,由其弟路易繼位。
8. 路易十二(1498-1515)
揭開了法國國王與帝國皇帝爭奪義大利的序幕,多次出兵義大利,與教皇、帝國、瑞士等諸國作戰,但最終收獲不大。死後由其侄子兼女婿佛朗索瓦繼位。瑞士等諸國作戰,但最終收獲不大。死後由其侄子兼女婿佛朗索瓦繼位。
9. 佛朗索瓦一世(1515-1547)
一位傳奇式的國王,幾乎終其一生都在與哈布斯堡家族爭奪義大利。1519年,競選帝國皇帝失敗,西班牙國王、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成為帝國皇帝,建立了包括帝國、西班牙、尼德蘭、義大利在內的大帝國。佛朗索瓦不甘失敗,雙方發生了多次戰爭。1525年,法軍在義大利巴費亞大敗,佛朗索瓦被俘,在作出割地允諾和被釋,但回國和立即反悔,與皇帝再次開戰。為了打破哈布斯堡包圍圈,佛朗索瓦不惜與異教徒土耳其合作,共同對付皇帝。戰爭一直持續到1546年,法國最終獲得了義大利西北的少部分土地。1547年,佛朗索瓦一世病死,其子亨利繼位。
10. 亨利二世(1547-1559)
繼承父志,繼續與帝國對抗,但在義大利的進展並不大。在位期間的一件大事是1558年,法軍統帥吉斯公爵奪回加萊,至此英王在法國無任何領地。死後由長子佛朗索瓦繼位。
11. 佛朗索瓦二世(1559-1560)
繼位後,吉斯公爵掌握了大權,但不久佛朗索瓦二世即病死,由幼弟查理繼位。
12. 查理九世(1560-1574)
因年幼,由其母凱瑟琳攝政。不久,法國國內因天主教與新教矛盾爆發了宗教戰爭,天主教一方以吉斯家族為首,新教則團結在納瓦爾的波旁家族周圍。後在王室努力下,雙方議和,新教首領波旁家族的亨利娶法王之妹為妻。但新教首領吉斯公爵和王弟安,雙方議和,新教首領波旁家族的亨利娶法王之妹為妻。但新教首領吉斯公爵和王弟安茹公爵亨利不肯善罷甘休,趁新教首領雲集巴黎參加婚禮之機進行了突然襲擊,巴黎的新教貴族幾乎全部被殺,這就是著名的「聖巴托羅繆大屠殺」,亨利·波旁宣布改宗得以活命。外省也相繼發生了類似的屠殺,新教徒死傷無數。但殘余的新教勢力固守拉羅舍爾港,天主教軍久攻不下,最後不得不再次議和。查理九世生性懦弱,完全受其母擺布,且體弱多病,死後無嗣,由其弟安茹公爵亨利繼位。
13. 亨利三世(1574-1589)
繼位之後,既無法調和新舊兩教矛盾,也無法幫助一方消滅另一方,於是宗教戰爭屢屢爆發。1584年,王弟安茹公爵佛朗索瓦(原阿朗松公爵,亨利三世繼位後改封安茹公爵)病死,瓦魯阿家族男嗣絕,亨利三世的妹夫——新教首領亨利·波旁成為繼承人,這引起了天主教領袖吉斯公爵和西班牙國王的強烈反對,戰爭再度爆發。吉斯公爵在歐洲天主教勢力的支持下,妄圖奪取法國王位。1588年,亨利三世派人刺死了野心勃勃的吉斯公爵,轉而與亨利·波旁合作。1589年,亨利三世也被刺身亡,亨利·波旁繼承了王位,其領地納瓦爾王國也並入法國。瓦魯阿王朝至此結束,共261年。波旁王朝開始,波旁家族也是卡佩家族的支系,其先祖為路易九世的次子羅伯特。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在繼位之初,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民眾的支持,於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順利進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擊敗天主教派領袖馬延公爵,摧毀了天主教聯盟,結束了內斗。1598年,將西班牙干涉軍逐出法國,同年頒布南特敕令,給予新教徒相當大的自主權,結束了宗教戰爭。1609年,亨利四世與英國、荷蘭、義大利結盟,准備再次與西班牙開戰,但一年後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繼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瑪利亞攝政,1614年親政。後與其母發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內戰,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戰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親信律因病死,瑪利亞及其親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權。黎塞留勵精圖治,努力加強王權。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後一個堡壘拉羅舍爾,自此法國新教徒不再擁有軍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敗了太後瑪利亞企圖推翻他的陰謀,迫使太後及反對派首領逃往國外。後黎塞留使法國加入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反對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於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繼黎塞留之後死去,幼子路易繼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歐洲著名帝王,號「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繼位後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攝政。法國繼續參與三十年戰爭,並多有勝利。1648年,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滿首相馬薩林統治的巴黎法官發動了第一次投石黨運動,但不久即與王室妥協。1651年,發生了以大貴族為首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其領袖是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孔代親王。最終迫使安娜罷免馬薩林。但在後來的權力角逐中,孔代喪失了民心,被迫於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馬薩林東山再起。隨後,孔代率西班牙軍攻入法國,戰爭持續到1655年,最後法西議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國。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任命柯貝爾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後法國與荷蘭、西班牙、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法軍屢戰屢勝,獲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離法國。1686年,帝國、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組織大聯盟共同反法,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法軍雖佔有優勢,但在戰後簽訂的和約中獲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國王病死,遺命其外孫即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浦繼位,引起了各國的極大不滿,戰事再起,英國加入反法聯盟,西班牙則支持法國。但由於缺乏良將,法西軍屢敗,西班牙在尼德蘭和義大利的領地喪失殆盡,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國奪走。1713年雙方達成和約,菲利浦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承諾法西永不合並,自此波旁家族進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孫路易繼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為解決財政困難,任用蘇格蘭冒險家約翰建立銀行、公司多家,約翰的金融業曾輝煌一時,但終於三年後失敗,使很多中小市民傾家當產。1726年路易十五親政,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但均遭失敗,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為英國奪走。1768年,從熱那亞購入科西嘉島。1774年死後由其孫路易繼位,此時的法國已是危機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繼位時法國財政問題十分嚴重,所以立刻著手解決,但連續撤換了多位財政大臣,都無法解決問題。又於1778年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了大量經費。1789年,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尋求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 但資產階級提出的條件無法為國王接受,路易十六試圖逮捕其首領人物,但遭到失敗。巴黎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建立了共和國。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出法國,但遭到失敗。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攻下杜伊勒里宮,國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其正在獄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黨人擁立為國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並沒有繼位就死在了監獄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路易遂成為王位繼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聯盟擁立復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幫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復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繼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極端反動,1825年頒布賠償法,要求賠償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的損失,引起全國上下極大不滿。1827年又解散國民自衛軍。1830年頒布敕令五條,妄圖進一步加強專制,巴黎人民隨之發動起義,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繼任為攝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較傾向資產階級,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佔領了安特衛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佔了多處殖民地。1847年,全歐爆發了經濟危機,法國國內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國外。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共計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結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屬於波旁家族,並一直延續至今,這恐怕是當初路易十四沒有想到的。
『玖』 法國歷代皇帝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在繼位之初,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民眾的支持,於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順利進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擊敗天主教派領袖馬延公爵,摧毀了天主教聯盟,結束了內斗。1598年,將西班牙干涉軍逐出法國,同年頒布南特敕令,給予新教徒相當大的自主權,結束了宗教戰爭。1609年,亨利四世與英國、荷蘭、義大利結盟,准備再次與西班牙開戰,但一年後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繼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瑪利亞攝政,1614年親政。後與其母發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內戰,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戰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親信律因病死,瑪利亞及其親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權。黎塞留勵精圖治,努力加強王權。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後一個堡壘拉羅舍爾,自此法國新教徒不再擁有軍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敗了太後瑪利亞企圖推翻他的陰謀,迫使太後及反對派首領逃往國外。後黎塞留使法國加入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反對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於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繼黎塞留之後死去,幼子路易繼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歐洲著名帝王,號「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繼位後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攝政。法國繼續參與三十年戰爭,並多有勝利。1648年,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滿首相馬薩林統治的巴黎法官發動了第一次投石黨運動,但不久即與王室妥協。1651年,發生了以大貴族為首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其領袖是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孔代親王。最終迫使安娜罷免馬薩林。但在後來的權力角逐中,孔代喪失了民心,被迫於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馬薩林東山再起。隨後,孔代率西班牙軍攻入法國,戰爭持續到1655年,最後法西議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國。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任命柯貝爾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後法國與荷蘭、西班牙、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法軍屢戰屢勝,獲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離法國。1686年,帝國、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組織大聯盟共同反法,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法軍雖佔有優勢,但在戰後簽訂的和約中獲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國王病死,遺命其外孫即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浦繼位,引起了各國的極大不滿,戰事再起,英國加入反法聯盟,西班牙則支持法國。但由於缺乏良將,法西軍屢敗,西班牙在尼德蘭和義大利的領地喪失殆盡,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國奪走。1713年雙方達成和約,菲利浦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承諾法西永不合並,自此波旁家族進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孫路易繼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為解決財政困難,任用蘇格蘭冒險家約翰建立銀行、公司多家,約翰的金融業曾輝煌一時,但終於三年後失敗,使很多中小市民傾家當產。1726年路易十五親政,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但均遭失敗,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為英國奪走。1768年,從熱那亞購入科西嘉島。1774年死後由其孫路易繼位,此時的法國已是危機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繼位時法國財政問題十分嚴重,所以立刻著手解決,但連續撤換了多位財政大臣,都無法解決問題。又於1778年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了大量經費。1789年,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尋求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 但資產階級提出的條件無法為國王接受,路易十六試圖逮捕其首領人物,但遭到失敗。巴黎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建立了共和國。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出法國,但遭到失敗。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攻下杜伊勒里宮,國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其正在獄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黨人擁立為國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並沒有繼位就死在了監獄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路易遂成為王位繼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聯盟擁立復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幫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復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繼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極端反動,1825年頒布賠償法,要求賠償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的損失,引起全國上下極大不滿。1827年又解散國民自衛軍。1830年頒布敕令五條,妄圖進一步加強專制,巴黎人民隨之發動起義,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繼任為攝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較傾向資產階級,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佔領了安特衛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佔了多處殖民地。1847年,全歐爆發了經濟危機,法國國內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國外。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共計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結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屬於波旁家族,並一直延續至今,這恐怕是當初路易十四沒有想到的。
『拾』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是一位什麼樣的人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是一位熱愛舞蹈事業的人,他在位期間已有許多芭蕾舞的演出,他本人還親自出任演出,並擔當主角,如他在 1617年在《雷諾的解放》舞蹈劇中擔任主角。他不僅率領演員在宮廷里演出,還到朝臣宅邸巡迴演出。不僅在室內演,還在大街與市民一塊載歌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