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法葬禮的習俗文化不同點
法國是個天主教傳統悠久的國度,國民習慣土葬。原因很簡單:天主教相信「最後審判」(le dernier jugement),教徒死後要靜躺在「復活谷」(la Vallée de Josaphat)里,等待被天主判一個最終的歸宿: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一個人的軀體倘若火化,就無緣赴復活谷,也就喪失了上天堂的良機,顯然非虔誠的天主教徒所願,天主教徒拒絕被火化,而情願直接「入土」。
火葬在法國因而至今不是個普遍性選擇。歷史上,大多數法國人的葬禮是要通過教堂舉行的。只是時移境遷,現今選擇火化的葬禮儀式已逐漸世俗化。
據《當今時代》雜志2015年春天作的調查統計,83%的送殯有一定禮儀,但行列不再走宗教之路。殯儀館設有送殯大廳,逝者家人可以在其中舉行世俗送別儀式,由「司祭」主持辦理。由此,充當司祭成了一個時興的職業。事實上,死者送去埋葬的,比例已下降到僅僅過半(52%)。因為,無論是天主教徒,還是猶太人或穆斯林,作這種選擇多半與宗教信仰有關。在巴黎,選擇入土為安者多半決定在醫院死後,直接前往墓地。在法國的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情況亦如此,不一定再要經過清真寺或是猶太教堂舉辦宗教儀式。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 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 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准。 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卧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有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 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
中國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 往會受人非議。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 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後,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落氣紙"。此外,還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 人死之後,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死者咽氣後,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叩首。
入殮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
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 ,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 ,鏡子一面。 在死者死後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屍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 般是頭朝里腳朝外。
守鋪
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後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老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死者入棺之後,家人守護、睡卧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Ⅱ 老人死後出魂都哪些親戚要在家
他對親近的親人還有他的兄弟姐妹,如果可以的話,越多親戚在家越好,因為陪老人最後一程。
Ⅲ 為什麼31歲的人在老人死後不能見其最後一面
可能是地方風俗習慣。這個你不要問為什麼,父母是不會害你的。只要你有孝心,那你就善待活著的人,努力拚搏,為他們今後的日子生活質量提升而努力。
Ⅳ 為什麼法國人死後會自動成為器官捐獻者
在法國人死後,人就會自動成為器官捐獻者,這個說法是法國在2017年1月1日的時候確立的《器官捐獻新法》,根據新的法規,並不是要你必須成為器官捐獻者,如果你不想在死後自動成為器官捐獻者,你只有自己在法國的官方渠道上把自己的名字登記為「主動退出器官捐獻者」的人。
另外,我覺得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也比較可怕,就是有人以此來做買賣,畢竟人心才是最可怕的東西,在利益的驅動下,很多人都會在這器官捐贈上打主意,想在黑市裡面做生意,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所以這項法律規定以後,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陰謀。
最後,希望不僅是在法國,在全世界都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發展科學,努力研究。
Ⅳ 雨果為什麼身在法國卻要幫助我們斥責英法聯軍
雨果為什麼身在法國卻要幫助我們斥責英法聯軍?對於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我們中國的讀者並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國的世界級大文豪,他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大作是很多人的啟蒙讀物。
而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很多人第一次認識到雨果其實是在語文課本上。他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我們的小學課文,這封痛斥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野蠻行為的信件,讓無數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種跨越國界、跨越民族主義的大義。
● 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手稿
談到雨果為何要寫這樣一封信,就不得不講到這個一輩子從未來過中國的文豪對東方文化的夢縈魂繞。
事實上雨果不僅是一個文學家,他更是一個中國藝術品的狂熱收藏愛好者。有驚人繪畫造詣的他,甚至曾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過一系列「水墨畫」。
作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而他所看到與經歷的一切,也影響著他的藝術創作,孕育著他獨特的思想精神。
● 維克多·雨果
年輕時雨果是一名「保皇主義」的擁護者,20歲時他就因出版了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的《頌詩集》而獲得路易十八的賞賜。當時法國王室及貴族對中國藝術品有著極大的痴迷,這無疑對雨果的藝術喜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一直到後來,王室的腐敗與失敗舉措等等狀況讓他漸漸失望,他的政治立場轉為共和主義和自由思想,藝術上的這種審美傾向卻並未改變。
不管是身為貴族議員,享受極高的身份地位待遇時;還是因反對當權者而被迫在外流亡時,他都從未停止對東方藝術的嚮往、搜集與創作嘗試。
● 19世紀法國畫家布歇作品 滿滿中國風
早在1829年,27歲的他還集中在詩歌創作階段,就寫下了一冊《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而晚年他的作品《祖父樂》(L'Art d'être grand-père)中有一首寫自己的孫女十分懂事,利用祖父喜歡自己的心態主動承認錯誤,保護下一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的女僕的故事的小詩。
這首名為《跌碎的花瓶》的小詩中,一句「老天吶!整個中國在地上跌得粉碎!」將雨果對中國花瓶的珍視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還在詩中寫到:「我真喜歡,碼頭是我買花瓶的地方……」
● 中國青花磁碟 雨果藏品
在晚年遷居根西島期間,除了不間斷的文學創作,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去古董店選購來自中國的藝術品。這些來自神秘東方的美徹底俘虜了這位世界級的大文豪,他是如此地喜歡它們,以至於每次買下一個新玩意都要記在自己的日記本中。
雨果的記事本中還有另一件關於中國的趣事,是關於他的中文名的。其實他的作品在1903年首次被譯入中國時,Hugo被舒曼殊譯為「囂俄」。一直到很後來才找到最適合的「雨果」這個譯名。
但據他本人的記載,他當時特意層層委託了好友的女兒查詢自己音譯的中文名,最終寄回到他手中並被細心剪下貼在記事本中的名字為「夷克裰詡拗」。今天看來這位大文豪的行為可以說相當可愛了。
如果有機會去到巴黎他的故居,你會發現……一屋子的中國玩意!
● 雨果在巴黎的故居
盡管布置看起來有點「中二」,但其實也是很有意思的「獨家陳列設計」。終日欣賞把玩著這些中國藝術品的雨果,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與喜愛。
這也就無怪乎他聽聞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大肆破壞的事情之後,絲毫不以為是國家的榮譽,反而寫信痛罵指揮官等一眾軍士的野蠻行徑了。
雨果不僅喜歡中國藝術品,他還用中國墨畫「中國人」。根據聽來的描述,他創作過一幅《熱情洋溢的中國人》,這個微笑的小眼神,飄逸的長辮子也是沒誰了。
● 雨果 《熱情洋溢的中國人》
今年八月初開始在上海舉辦了關於雨果的大展,展出了一系列他的手稿及畫作。雨果的繪畫水平是驚人的,同時代的梵高見過他的畫作,也是十分欣賞。
他會用水墨畫一種十分抽象的景緻,之後再潑下清咖啡來完成畫作。出來的作品富有個性,完全是他個人情感的一種抒發與表達。在這點上,雨果的「水墨畫」是與中國的「文人畫」高度一致的存在。
● 雨果「水墨畫」
法國重要的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曾說,如果雨果下定決心改行當畫畫,必定也會成為一名世界級的畫家。
而雨果本人對待自己的繪畫作品十分低調,只會拿給親近的人欣賞,這也導致了他在繪畫方面的造詣一直不為人所知。
● 雨果作品
1885年,83歲的雨果因肺炎不治去世,法國舉國悲痛哀悼。他的靈車經過凱旋門時,來送別的密密麻麻人群擠滿了整個廣場。我想他之所以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來源於藝術洗滌之後良善的本性必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雨果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大文學家,他更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藝術家、政治家。
Ⅵ 老人死後為什麼要找後家
誰說的?老人死後找什麼候家呀?你是迷信的說法吧?認為老人死了,還要拉幾個人去給他陪呀,做陪伴呢,這是胡說八道的東西,別人可能也是生病了才死亡的吧!
Ⅶ 為什麼老人要死了為什麼都要搬進大廳
這是古代的一種習俗,把逝者放在正廳寓意壽終正寢。
另外不得喧嘩,以免驚擾逝者。
雖然是古代的習俗,但至今有些地區也在延續,其中包含了對逝者的敬畏。
死亡對於人們來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們在這里誕生、成長,直到最後的死亡。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Ⅷ 為什麼有一家老人死後舉行喪事
這也可能是他們當地的一種風俗,雖然是喪事,但是也有喜喪這種說法。就說一個人年歲特別大了,其實這個時候就會被稱為喜喪。所以就會出現帶紅孝布的情況。我們這里都是第四輩的孩子。在老人去世的時候,帽子上會縫一個紅色的錢幣。
Ⅸ 老人去世後子孫一定要去送別嗎
正常來講的話,家裡老人去世,子孫是一定要去送別的,但是如果條件不允許也沒辦法。